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通用7篇)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1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至70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1.3 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才能拥有充足的资本支持它最终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改进对资金使用者销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

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为此。金融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和中介地位来代理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此外,金融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2.1 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2.2 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2.3 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令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风险能很快传染到别国或别的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待到这种金融风险渐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时,就已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加剧对经济和社会的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势之猛,使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财富水平倒退10年,使泰国的国民财富损失近一半。这场危机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1/3.而危机的成因就在于长期累积的金融风险的最终爆发。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2

截至2009年年末,深圳市经济总量以1979年为基期平均增长25.8%。30年来,金融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平均比重为10.18%。2009年深圳市生产总值8 201.32亿元,其中金融业增加值1 148.1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9%,在国际上除少数城市型经济体如中国香港、新加坡外,各国金融业增加值比重都在8%以下。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深化深圳金融业发展提供契机。那么,深圳金融发展是处在“供给主导”和“需求遵从”哪个阶段,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究竟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新时期深化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现代经济学中对于金融发展必然推动经济增长没有明确结论,相反意见分歧很大。从金融功能对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Levine(1997)认为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结论。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经济发展初期,银行的信用是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然而,Robinson(1952)宣称“企业领着金融走”,认为经济发展导致了一定的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这种发展的必然的、被动的反应。Lucas(1988) 认为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市场最多只不过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而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这种需求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 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中,经济学者倾向于将两者放到一个双向相互作用的框架中去加以分析和认识。Mckinnon(1969)、Patrick(1966)、Gupta(1984)、Levine(2004)等实证研究得出的不同结论证实了Arestis and Demetriades(1997)的判断,即绝不存在普遍的金融发展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朴松花,2009)。其中Patrick把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观点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叫做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需求的被动反应称为需求遵从(demand-following)。不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供给主导”假说,而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支持“需求遵从”假说(武志,2010)。

近期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经验研究,陈宗胜,周松(2006)利用1978-2004年天津市年度数据,检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天津市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规模的扩大,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其他方面无因果关系;谢太峰,王子博(2008)对北京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谢太峰,王子博(2009)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上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表明金融发展引起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深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

1.从金融发展总量来看,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见图1)。从图形的走向来看,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1997年至2005年间两个比重都分别有所下降;二是两曲线在上升阶段和停滞阶段均呈现出共同趋势。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处于停滞阶段这与深圳金融业依靠中央优惠政策密切相关;另外金融业增加值对第三产业产值的波动影响较大,占经济总量比重自2007年以来保持在两位数水平。

数据来源:通过整理《2010年深圳统计年鉴》中金融业增加值、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得到。

数据来源:《2010年深圳统计年鉴》

2.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2000-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来比较金融发展和GDP增长率(图2)。深圳金融发展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5年,其发展速度在经济增长速度以下,最低年份为1.2%,自2006年以后高于GDP的增速,但波动较大,最高年份达到50.2%,最低年份在16.5%,金融业作为深圳支柱产业之一,自身的发展速度起伏波动,势必会对经济总量造成冲击。

3.金融机构规模扩张及效率提高。到2009年末,深圳银行业总资产居全国第三位,银行业网点从改革初期仅有的8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 300家,增长超过165倍,银行网点的密度基本与香港相当;在本地法人证券公司数量上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上,深圳在全国均排名第一;本地法人保险公司资产规模上,深圳排名第二。此外,深圳还是全国的私募基金、保险中介等机构的聚集中心。与此同时,在金融业由规模扩张到注重效益的转变中,金融资产收益率有所提高。其中1979-2002年,深圳金融资产收益率平均仅为1%左右,2003年以来深圳金融业实现利润连续攀升,金融资产收益率达到3%。

(二)深圳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1.本文的检验方法。

本文的实证分析分两步来研究深圳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一步,通过单位根检验人均实际经济增长、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平稳,则用经典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如果不平稳,则用协整方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同趋势;第二步,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方向。

2.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1)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GDP)。

一般情况下,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另外考虑到人口波动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人均实际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表变量。其中深圳市通货膨胀用定基(以1979年为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人均实际GDP取对数处理。

(2)金融发展指标。

一是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相关比率自Goldsmith(1969)提出以来,一直是衡量金融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根据定义,金融相关比率是指一国在某一时间点上所有未清偿的金融工具余额与国民财富的比值。代表金融资产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重,反映了金融业所提供的融资功能在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经济金融化程度。通常,人们为了计算的方便,将国民财富用GDP代替,这样,金融相关比率变成了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另外,麦金龙采用货币存量(M2)与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或者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状况。因获取深圳市金融资产和M2的数据相当困难,本文借鉴国内学者通常采用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代替M2衡量金融资产总额。本文采用的金融相关比率,通过计算深圳市金融机构(不含外币)存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得到。二是金融中介效率(SLR)。金融中介效率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值。此指标用来衡量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银行市场化运作后,金融监管规定银行贷存比率控制在75%以内。三是金融储蓄结构(FSS)。金融储蓄结构是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金融机构全部存款的比值,是衡量金融机构吸引居民储蓄能力的重要指标。

(3)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的实证研究采用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79-2009年,所有数据均来自《深圳统计年鉴2010》。使用计量软件EVIEW5.0。

(三)实证检验

1.平稳性检验。

由于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所涉及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如果时间序列数据不平稳,则会出现伪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就无从谈起。本文所采用迪基-富勒检验法对各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的结果汇总在表1中。从表1中可以看出,原始序列都是平稳的。

说明:(1)检验类型中(C,T,K)分别表示ADF 中的截距、趋势项和滞后阶数;(2)*,**,***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序列平稳。

2.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指标时间序列的水平值为平稳,利用传统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参数,结果如下:

上式中,除变量SLR回归系数不显著外,其余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说明深圳市人均实际GDP,与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储蓄结构FSS正相关,与金融中介效率SLR负相关。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回归分析中能够度量变量之间的联系程度,但是不能证实因果关系,深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经济增长的被动需求,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论证。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指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其计算结果见表2。

本文研究了滞后一期、二期及三期的情况,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在α=95%显著性水平下,能够得出深圳市金融相关比率(FIR)引起人均实际经济增长,而深圳人均实际经济增长对金融相关比率(FIR)的作用并不显著(仅在滞后一期中体现,在滞后二期和三期中未得到验证);另外金融储蓄结构和金融中介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滞后各期中并不都显著。

(四)实证研究结果

1.金融发展规模(FIR)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深圳市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占了主导地位。即深圳市金融规模的迅猛发展给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金融资产的增长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2.金融储蓄结构(FSS)与人均实际GDP呈正相关,但是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居民储蓄比率的上升与经济增长呈相同趋势。

3.金融中介效率(SLR)与人均实际GDP呈负相关,且两变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由于银行市场化经营的转型,SLR的不断下降说明金融效率不断提升,人均实际GDP与SLR负相关体现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效率同向变动关系。两变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明深圳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投资总量而不是效率途径来实现的。

三、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引发的金融发展需求并不显著。这说明深圳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处在“供给主导”阶段。以资金(储蓄)动员为核心的“供给主导”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事实上发挥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深化深圳金融发展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提高金融业资金配置效率。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未得到验证的原因可能有几点。一是从深圳金融发展结构角度来看,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深圳市新增融资中,直接融资占比分别为25%、23.7%和13.9% ,尽管深圳市直接融资比率在全国处在相对较高水平,但是间接融资仍然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因银行信贷配给和所有制歧视的存在(胡振飞,2005),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正常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二是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比重过小,2008年和2009年深圳市新增融资中债券所占比重分别为10.2%和5.3%,使企业获取低成本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这需要金融业满足企业所需产业资金并提供及时有效保障,同时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即资金配置的效率。

另一方面,提升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应掌握金融发展由“供给主导”向“需求遵从”转变的规律。深圳金融业应深化对产业过程渗透程度为追求目标,满足产业过程资金需求和提高服务水平。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深圳人均生产总值为1358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分类标准,深圳已属于高收入经济体。一旦经济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和健全,居民投资渠道得以拓宽,全社会储蓄率会随之下降,“供给主导”的金融发展的“发动机”作用会出现停滞和减弱,资本边际产出出现递减。此时,资金的有效投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将成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支持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以产业部门的资金服务需求为导向的“需求跟随”金融发展将成为趋势。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4-26].http://www.sztj.com/main/xxgk/tjsj/tjgb/gm-jjhshfzgb/201004265740.shtml.

[2]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深圳金融三十年辉煌成就铸新篇[EB/OL].[2010-04-02].http://shenzhen.pbc.gov.cn/publish/shenzhen/1320/index.html.

[3]深圳金融发展报告编委会.2007深圳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深圳市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2009-11-02].http://shenzhen.pbc.gov.cn/publish/shenzhen/1320/index.html.

[5]朴松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9(21).

[6]谢太峰,王子博.上海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7]谢太峰,王子博.北京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9).

[8]陈宗胜,周松.天津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9]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10]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

[11]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综述

1、前言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Alexander Hamilton (1781)指出:“就刺激经济增长而言,银行是已被发明的最令人愉快的引擎。”而每次的经济危机出现之后,人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辩证关系才能保持经济、金融持续、稳定、良性发展?

综合前辈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金融的发展研究包括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发展研究。前者着重于理论研究,而后者着重于实证研究。不管出于哪一方面的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两者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试图从这两个方面论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但都存在证实与证伪的困难。

近年来, 虽有不少国内学者也做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 如张晓晶(2001)、孔凡保(2003)、谢亚轩(2003)、周立(2003)、谈儒勇(2004)、朱闰龙(2004)、张旭军(2007)等, 但归纳得并不全面。近年来该领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因而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归纳、综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文主要将国内外学者从金融服务的发展与金融体系的发展两个方面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文献分别系统地进行综述,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2、金融体系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是否相关?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肯定的,如R.Levine(1997)、Demir-guc-Kunt&Levine(1999)是肯定金融體系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但在西方学者中,否定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学者也大有人在。如Lucas(1988)认为经济学家们夸大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认为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这种需求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 因此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金融体系是否促进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问题上存在分歧。目前的研究阶段集中于金融体系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上的创新。特别是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给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手段。

2.1国外关于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2.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Lucas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Phillips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世纪70年代, 麦金农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 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他认为,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 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 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 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金融体系的存在是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存在信意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金融体系的差异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2.2国内关于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相对不足, 但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如袁志刚等( 1999)、谈儒勇等(1999),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方法开始突破传统的跨部门、跨国界的平均分析,并转向单个国家的时间序列分析。

现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在发展之中,国内外成熟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高比例储蓄转换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储蓄率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 经济增长也会引致和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大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单个国家所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上述看法。但是上述研究都是从某个或某些国家这一大的宏观层面上来研究的,得出的结论也是宏观性的,这样的研究结果就不一定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

2.3一些创新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内生金融市场等并入到金融发展模型之中,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做出了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解释,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形成了所谓的“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 Pagano ( 1993)、Maxwell( 1994)、Levine ( 1997)、Lewis ( 1995) )。按照内生增长理论,现有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增加储蓄率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二是资本积累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根据国外的理论,南京大学的沈坤荣和张成把金融发展纳入内生增长模型, 并就来自中国各省各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他们认为内生金融发展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制尚存在障碍,金融机构的低效率成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3、金融服务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鉴于在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上的分歧难以产生新的、为大家都能接受的结论,一些学者独辟蹊径,直接就金融体系所提供的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或者从法律与金融体系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各国金融体系的差异。

3.1国外关于金融服务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金融服务从宏观到微观包括国家、产业及企业三个层次。国外学者们也主要从国家、产业及企业三个层次来研究金融服务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尚未得出一致结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3.1.1.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关于金融发展对一国经济发展有正效应的实证文章很多。理论上讲,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直观:在非完美的经济中,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服务,如: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监督经理人等。通过发挥这些功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近期的文献如Choong和Lim(2009)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和FDI在提高马来西亚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他们采用协整的框架研究了马来西亚1970-200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表明FDI、劳务、投资和政府开支在促进当地经济活动繁荣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DI和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的影响。

3.1.2.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

Beck,Levine(2004)指出:银行通过配置资源来提高储蓄回报率,但银行的发展可能会降低储蓄率。如果在储蓄和投资之间有足够大的外部性,那么银行的发展可能会减缓经济 长期增长。Levine(2002)指出银行发展阻碍经济增长的三个原因:首先,银行可能会与影响力较大的公司有关,这种影响可能为负;其次,银行偏好谨慎的特性可能会阻碍企业创新;第三,银行的能力与企业的管治高度相关。不仅银行机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股票市场发展也阻碍经济增长。

3.1.3.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起任何作用

Khan and Senhadji (2003) 研究表明某些银行的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他们对这一结论提出三种可能解释:第一,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线性;第二,银行发展的变化缓慢,但经济增长的波动却很大;第三,银行发展的三个衡量指标可能不能准确反应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Bell,Rousseau(2001)表明:金融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所处阶段制度等都会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之选取的样本数据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因此有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

3.2国内关于金融服务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金融结构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過渡,因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上数据的收集积累需要时间跨度,实证研究难度较大。随着计量技术的进步与数据的更新积累,近年来的成果较多,但由于上述原因和所用计量方法的局限性,得到的结论值得进一步检验。

刘红忠(2006)首先通过构造衡量金融结构的不同指标,运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用广义矩枯计法进行估计,得出了在人均GDP高的国家,股票市场比重也高的结论;为验证其显著性,文章把东亚国家分成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组分别回归,结论是股票市场比重的提高与人均G D P有显著的关系,得出结论东亚国家应积极发展股票市场,提高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的效率。这间接验证了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

袁云峰等(2007)利用随机边界模型以及中国1978~2004年的跨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只是通过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

郑玉(2012)用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联立方程,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河南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性。当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水平时,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阻碍;当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衡量产业结构水平时,两者相互促进。此外,消费需求和经济集聚对河南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水平未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三产业发展有阻碍,而对第二产业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李杰等(2012)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动态计量方法对海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金融相关比率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海南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显著。

李斌红(2012)本文利用广东省1995-2009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两个衡量广东金融结构的因子,并将它们与经济增长指标置于同一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注重金融效率、发展非银行类资本市场,优化投资渠道以及实现“供给引导”向“需求跟随”金融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有助于广东省经济增长。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区域经济,市场经济发展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的结论。参考早期的研究结果,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有很大不同。相信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数据的完善以及研究手段的进步,对国内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有很重要的补充。

4、评论

本文从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从以上综述可见, 目前为止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4.1.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总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好确定。

4.2. 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的局限性。目前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大部分是线性的,但是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计量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科研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仍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得到的结果不一致,给予理论的支撑力度不够。

本文认为,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引入内生增长理论,GMM广义矩估计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是将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手段。然而,GMM广义矩估计需要收集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金融发展与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这无疑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参考文献:[1] Franklin Allen1.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Cr-isis[R]. ADB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No110,June 2000.[2] Alexandra Lai. Modelling Financial Instability: A Survey of theLiterature [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Analysis Department 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 Sept. 2002.张晓晶.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一个文献综述[ J]. 世界经济, 2001 (2)[3] 孔凡宝.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 2003(10)[4] 谈儒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J]. 当代财经, 2004 ( 12)[5] 杨德权,梁艳.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国外研究综述. 财经问题研究. 2005(3)[6]王满仓等.西部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以陕西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J].管理世界, 2005 (7)[7]蒋茂玲,蒋晓洪.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外研究综述. 中国经贸导刊. 2009(16)[8]杨柳勇,莫申生,彭美红.浙江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金融,2011,(2)[9]李杰等. 海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当代经济. 2012(3).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4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发展农民、农村、农业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工作的共识,我国出台了相关文件,颁布了支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

1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1.2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在传统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大,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此外,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公正的金融交易行为,例如人为占用农业发展资金,利用农业贷款进行违规操作等,造成农业金融的混乱和不稳定因素。强化对农业金融发展的制度约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充分保障,也是农村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制度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农业金融发展中的市场混乱,对人为操纵金融市场活动进行集中治理,保障金融市场主体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农业金融资金的不当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金融农业风险。

1.3合理引导农村金融资金流向

我国农业金融在受到政策制度约束之前,存在着资金流向不合理、资金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业金融向国有农场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倾斜,而对农村微型农业企业和个体农户的支持不足,造成农业金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由于缺乏政策资金的支持,许多农业经济中小企业和农户往往面临高息借贷的困境。而且许多由于非法集资,非法套取农业金融资金的人还存在着无法偿还金融贷款的可能性,他们或成为老赖,或继续高利借贷,给农业金融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制度约束对发展农业金融、规范发展方向和资金流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特殊意义。

1.4加快农村金融资源流转

农业金融的发展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一方面,我国农业金融也在逐步规范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积极地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改变金融经营方式,在金融资源的配置和配置比例上也趋于合理,促进了农业金融资金的快速流动。并且农业金融积极主动地调整业务工作方向,积极向农业农产品销售领域拓展,农业金融积极投资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农业经济走上网络销售模式,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能力具有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

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

2.1定向支持重点农业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业金融发展潜力,利用农业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农业金融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建立现代农业金融管理机制,保障农业金融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强化农业金融的发展内涵。改变传统农业金融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金融对农业农村产业孵化项目的支持和投入,支持农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促进农业金融拓展发展空间,改变业务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2.2完善农村金融资金结构

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农业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通过金融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了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管理技术手段,先后形成了智慧农业等项目。因此说,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金结构失衡、资金向农业大行业流动、农业金融债务风险急剧上升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金融的资金结构,优化农村金融的资金业务比例,调整业务资金流向。农业金融可以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资金供给方向,把资金投向微型农业企业、农村贫困人口、现代农村技术合作社等产业,利用国家的政策补贴,增加农业金融的收益点,还可以改善农业经济中资金不平衡的状况,使农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获得资金流动,帮助这些企业和个人实现发展目标。

2.3保证农业金融资金合理流动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5

摘要: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是辨证统一的,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银行监管能保证金融创新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从而使得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发展的持续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蓬勃发展,金融自由化方兴未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原有的银行监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变化,导致银行监管严重失灵,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由银行监管失灵和安全网措施进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并造成巨额监管成本。

关键词:金融创新,银行监管,混业经营,系统性风险,金融自由化,流动性

一、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不断发展,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变化,金融国际化更会带来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问题,通货膨胀加剧,汇率、利率不断动荡,这一切都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在传统的信用风险之外,各类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际性债务危机的发展及国际储蓄和投资流向地理位置的转移,也严重冲击着银行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增加了金融中介的敞口风险,迫使银行业在内的金融行业在金融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创新经营方式、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以满足保值增值的需要和应付不稳定带来的风险,在避免资产风险性的同时,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正是其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最终经营目标的具体体现,具体表现在:金融业务融合、金融混业、金融系统趋同化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金融自由化浪潮不断涌现;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并大大推动了金融创新进程,并且刺激了金融创新和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更是呈现出趋同化的迹象。Claudia Dziobek和John K. Garrett认为,金融系统似乎要趋向于一种共同的中间模式;与此同时,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日益增大,形成金融的国际集成化。

美国经济学家W.西尔伯的金融创新诱致假说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减轻外部对其造成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银行只有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才能成为参与金融市场创新的前提。

金融创新的总趋势是证券化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即将信贷流量从银行放款转为可上市买卖的债务证券。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是宏观经济发展、金融管制放松、金融技术进步和金融工具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增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主要表现在:1、银行业务全球一体化;2、机构性投资与国际多样化;3、证券股票市场国际化;4、放松资本的国际流动产生了更多的税收套利机会;5、非美元货币的广泛使用(金融创新溯源于美元市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规模和深度,外汇管制放松有利于金融创新向其他货币扩展)。

二、银行监管保障金融创新的发展

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但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银行监管。

银行监管是金融管制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作为重要的`经济性规制形式,金融监管是政府或作为其代理机构的监管当局基于金融市场的自然垄断特征、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特性、危机传染性等原因,而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的限制、管理和监督及相应制度的总和,包括了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合规性、达标性的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过程。

从规制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银行监管放松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建立“小政府”的要求,要求政府或作为其代理机构的监管当局放松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国际流动的规制;2、科技进步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要求是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银行业放松规制的重要推动力量;3、作为传统微观经济规制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银行监管固有的内在问题如信息不对称,规制官员的非专业性,规制法规的僵硬性、滞后性,以及规制过度等方面要求银行监管当局放松规制。

在世界范围内,放松管制成为一个大趋势,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促使了“关系”银行业向“价格”银行业的转变。放松管制首先是再分配的过程,大部分的管制条例均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制定的。管制条例在促进稳定的同时也降低了效率,同时条例对于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反映太慢,灵活性很差。当管制条例阻碍了银行获利的时候,银行家就施展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去规避管制。银行管制放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服务质量提高和金融服务多元化;在提高银行业效率的同时,促使银行业更加富有活力;在宏观层面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增进了社会福利,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进而带动了投资和金融需求的扩大。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篇6

近几个月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并开始波及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 这使得学术界不得不再次审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近年来学术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建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内生增长理论通过将技术 (知识) 积累过程引入典型的增长模型, 一举突破了长期困扰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外生性问题, 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技术进步不再受经济系统之外变量的控制, 而是由消费者偏好、资本投资、R&D和教育等经济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因此, 金融发展可通过动员更多储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增加R&D投资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为增进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二元关系的理解, 本文将沿着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思路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及二者因果关系作初步的理论分析。

二、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

关于金融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 首见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研究成果。熊彼特于1 9 1 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论证了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的实现, 而创新的实质则是生产要素的组合。银行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购买力, 这种购买力不是来源于银行所吸收的储蓄、真实票据的贴现和抵押, 而是来源于银行的信用创造, 正是这种信用创造的能力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发展理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博奕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广泛应用为金融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 0世纪9 0年代, 一些金融发展理论家不再满足于对麦金农和肖理论的修修补补, 他们明显意识到金融抑制模型的诸多缺陷, 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的过于激进。他们在吸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形成机制的解释是从效用函数入手, 建立了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诸如不确定性 (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 、不对称信息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做了规范性的解释。

在金融内生增长理论中, 关于金融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方面。希克斯 (H i c k s) 在关于金融市场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的历史性论述中指出, 产业革命的发生最重要的条件并不是技术, 而是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广泛实施的投资, 而这种投资需要恰当的金融安排才能实现, 因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连续的、长期的资金注入。因此希克斯提出了“产业革命发生之前有必要发生金融革命”的论断, 他认为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在1 8世纪早期英国的金融市场有了快速发展, 为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史密斯 (S m i t h) 指出, 当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较高时, 一个经济只能选择那些发展期较短的技术。而只有交易市场的活动效率逐步提高以后, 市场才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发展期较长的技术, 这些技术也暗含着高投入和高产出, 当这种技术的产出效果足够大时, 就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 金融市场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的选择, 从而对一国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界针对流动性风险建立金融市场出现的模型, 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金融安排、流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在道格拉斯·戴蒙德 (Douglas Diamond) 和菲利普?迪威格 (Philip Dybvig) 流动性模型中, 对高回报项目投资的流动性风险创造了对流动性、低回报项目投资的激励。随着证券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 会激励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非流动性、高回报项目上, 如果非流动性项目有足够大的外部性, 那么证券市场较强的流动性就会诱发稳定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进步与内生增长模型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本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但却忽视了人力资本所体现的技术进步;沿着罗默的思路, 卢卡斯进一步引进人力资本要素, 认为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投入程度, 但却忽视了累积资本中所体现的知识水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生产中的累积资本 (机器设备等) 体现了有形资本的技术水平, 这种技术水平的高低来源于研究开发部门所生产的新设计、新发明等;另一方面, 从事教育、研究开发及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水平 (如劳动者的素质及技能等) 体现了劳动者从事生产与管理的效率水平, 这种技术水平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建设。技术进步本质上就是知识资本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 它包含了使劳动力技能提高的人力资本, 以及使机器设备技术含量增加的R&D资本, 这两个部分共同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设 代表一个国家的知识资本水平, 并假定知识资本水平的增加主要源自于原有的知识资本水平的高低、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力度 (包括国家在教育、科研活动上的投入力度, 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投入程度, 以及个人从事在职培训、干中学的投入程度) 以及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 因而有

其中, 是从事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所投入的劳动力份额, 是社会对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投入程度, 是知识资本建设与创新的生产效率。

在经济增长模型的数理分析中, 可以在不影响分析结论的前提下对效用函数的形式作必要的假定。这里, 定义跨时期消费的替代弹性为常数的效用函数如下: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即使得全体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最大化:

其中, p为时间贴现率, 表示人们对于推迟消费的耐心程度;α为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的负值 (α>0) 。同时, 将实物生产部门的产出分为消费C与储蓄S, 即:Y=C+S, c为边际消费倾向, 且不妨假定劳动力总数即为人口总数。

因而, 经济增长的最优增长路径可以由下述动态优化问题给出: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 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 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 的最优增长路径。

四、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中, 创新投资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金融发展对通过储蓄积聚、储蓄向投资 (包括创新投资) 有效转化以及生产效率提高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不同的派别思路各异, 但所关注的问题的实质是共同的, 都在寻求金融部门与稳定增长之间的联系, 其基本思想是, 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完成的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以及有利于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和资金向有效投资者的转移的金融自由化。

早期的“Harrod-Domar”模型假定产出一资本比σ为常数, 这里假定资本折旧率为0, 并将净投资I定义为资本存量的变化。因而有:

Harrod-Domar模型强调了储蓄率s及资本的产出效率σ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但产出一资本比为常数的假定意味着资本的边际产出是常数, 与经济现实不太相符, 另外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条件忽略了金融部门在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放松这些条件后, 假定储蓄能够转向为投资的比例是, 则

其中, 是生产率; 是储蓄转化为投资 (创新投资) 的比率;st为储蓄率。金融部门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由于R&D活动风险高、成功概率低, 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般的投资者不愿意从事R&D投资, 而这就为金融系统的出现提供了激励。金融系统不仅可通过对R&D项目事前的评估和事中、事后的监督, 避免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和创新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 提高了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而且可投资于大量R&D项目, 分散了投资风险, 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具体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创新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储蓄向创新投资的转化比率, 而金融市场运行的成本将影响储蓄一投资转化比率θ, 金融资源的漏出比率 (1-θ) 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效率损失。金融市场的信息功能及项目筛选功能使得经济主体能很好地选择高收益投资项目, 使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项目上, 从而提高了投资的生产效率, 同时金融市场使得消费者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化解了流动性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储蓄率也将发生变化。可见, 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以上三个参数, 从而影响创新投资,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假定其效率表现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比率θ, 这一转化比率的提高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工作效率λ, 以及投入到金融部门的劳动力比例μ2, 以下为储蓄一投资转化方程及储蓄—投资转化比率方程:

从而可以把上一部分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模型扩展如下:

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求解此动态最优化问题可以获得一组微分方程系统, 由此微分方程系统即确定了决定内生变量 的最优增长路径。

此动态优化问题很好地描述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机制。金融发展通过发挥风险管理功能, 促使储蓄增加以及储蓄向技术创新投资的有效转化, 从而有利于创新投资的增加。而随着创新投资的增加, 必然伴随着知识的更新与技术的提高, 从而提高了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进而导致产出水平的增长。产出增长导致储蓄的进一步增加, 并通过金融发展促使创新投资进一步增加, 通过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进而推动经济的更快增长。

五、结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即金融工具、机构和市场既促进经济增长, 又被经济增长所推动。金融部门通过发挥动员储蓄资金、缓解信息不对称、分散投资风险、监控企业行为和消除流动性风险等方式, 鼓励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为因果关系将导致以金融发达、经济高增长为特征的高度均衡与以金融欠发达、经济低增长为特征的低度均衡并存。

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为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 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金融系统的重要性。若要深化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 以下领域继续值得深入研究, 如R&D融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等对金融发展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

摘要:本文将金融部门纳入到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中, 描述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机制。金融发展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方式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

关键词:金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内生增长

参考文献

[1]Swan, Trevor 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economic record, 1956, (32) :334-36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分析 篇7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各不相同,用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概括是比较困难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代表着一个经济体之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市场参与者、交易方式和流动工具共同组成的综合体。而实体经济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囊括了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产业、建筑业、信息行业、体育行业等各式各样的行业,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各自发展过程概述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始终是动态协调的,实体经济发展在前,金融体系构筑和协调在后。在实体经济发展初期的交易需求使得金融体系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是作为实体经济汇兑和支付的中介而存在的,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没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开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金融体系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获得原始资本,逐步将自身发展成为可靠的信用中介,并最终起到对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原始资本的优化配置作用,这个时候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持续性的推动作用。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变更之后获得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也实现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从间接联系到直接联系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现代实体经济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金融体系的功能也在日益创新和改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和控制的关系并日益走向独立和分离。加之实体经济在边际产出逐渐递减出现萎缩和困境的石刻,金融体系发展还要依靠信用作为支撑,二者之间分离的速度越来越快。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分离—融合—分离的全过程。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首先,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体系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获得物质基础和稳定收益的保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后盾,金融体系的发展就会出现资本泛滥的情况,大量资本走向投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将完全被抹杀,商品市场的秩序将完全被打乱,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金融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体系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靠、稳定的支付中介,让实体经济能够获得可靠的原始资本积累,使得实体经济得到了扩大生产的机会和保证,并让实体经济发展得到稳步增长和降低风险的可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多元的、多样的,比如说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信用体系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都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关系的措施分析

第一,发挥实体经济的基础作用,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实体经济应该发挥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交易需求的促进作为引导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在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将二者之间分离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实体经济内部诸多因素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比如说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话就会提升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原始资本流入懂啊金融体系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大;实体经济发展趋向市场化和产生金融需求的过程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实体经济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部改革,从而发挥其对金融体系具有促进作用的元素,实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目标的融合。

第二,要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健康和自由化发展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资金供求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让实体经济提升融资效率:首先金融体系能够扩大储蓄的规模、提升储蓄的利率;其次,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能够直接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让资本实现优化配置。总的来说,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让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能够更上一层楼,推进金融体系自由化构建是充分发挥金融优势、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三,保障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按照渠道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部分,其中间接金融起到的就是金融中介的作用,直接金融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市场。间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从债权债务的层面来思考,直接金融发展的好坏则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所以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联系作用。比如说当我们披露了实体经济业务之中的经济信息和相应的财务信息之后,实体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实现习题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也可以利用相关信息完善运行机制、及时做出反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制的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让实体经济从多种渠道和多个层次来获得筹资,让实体经济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现代经济体系之中风险遍布、危机难测,有些事情和规律人们难以预知和了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主观经济行为的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经济利益并且在资本市场中寻找恰当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应该注重风险的规避和冬天的把握,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更加透彻。总而言之,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二者难以分离,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使得经济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前进。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

[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

上一篇:副科长试用期转正总结下一篇:六一优秀周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