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园区调研报告(共8篇)
xxx 工业园区属于省级 100 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罐子窑(北部)工业聚集区、江西坡(东部)轻工业聚集区、青山(南部)工业聚集区),总面积 40平方公里。为推动 xxx 园区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县政协常委会的安排,于 2019 年 11 月 19 日,县政协副主席王强带领县政协调研组,对全县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 园区发展现状
(一)青山园区:规划面积 30平方公里(核心区 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新型建材、冶金、物流为主。承接沿海东部地区转移的相关产业。目前,入驻企业 2 家。
(二)江西坡园区:规划面积 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 5平方公里),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设集“世界茶乡、慢病康疗、民族风情、精准扶贫”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产定城、以产养城,打造以茶产业种植及系列茶产品深加工、茶旅一体化文化旅游和康养基地。以“正山堂·普安红”为品牌,深度挖掘茶文化产业链。依托“四球古茶、普安独有”的唯一性,慢病康疗与国民养生的独特性,融合地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力推进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布依生态小镇、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及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形成“产养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入驻企业 15 家。
(三)北部石材园区:规划面积 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 5平方公里),主要以石材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冶炼、载能、建材工业基地;打造现代新型化工业发展基地,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潜在优势区。目前引进石材加工企
业 5 家,其中 2 家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二、xxx 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除江西坡园区外,园区内道路建设、亮化、绿化、给排水、弱电管沟(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建成。如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项目建设因资金资困难而停工,江西坡厂房改造工程没有全部完成,白沙石材产业园的路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因缺资金推进缓慢,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营运。
(二)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园区内企业的种类单一,呈现产业形态单一化现象。企业大部分是从外部引入,企业彼此没有“缘”和“链”的联结,形成的产业形态差异大。比如江西坡轻工业园区入园的项目只有手袋加工、农特产品加工、茶叶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玻璃加工等,企业之间缺乏价值联接,也缺资源相似性、市场相似性的联盟条件,企业间经济活动上的非相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三)园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行政干预导致规划随意调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征用市场混乱。园区土地指标有限,不能按约定时限给入园企业办理土地手续。如在青山园区范围内,虽有部分土地已被征用,但用地性质任然没有调整为工业用地,而部分已调整为工业用地的土地又还没有征用储备,导致企业选址用地比较困难。
(四)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一是园区管理人员少,大多不熟悉园区工作和经济工作;二是与园区建设相关的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管理和服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①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
性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②服务企业不到位,因园区工作人员少,事务多,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③园区社会管理滞后,如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机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劳动就业保险难以保障。④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融资难。
三、对我县园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工作。继续推进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的修建工作,快速推进白沙石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江西坡园区厂房改造工作。切实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依托园区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编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要依托我县煤电、茶旅、石材、长毛兔养殖等主导产业,依托我县政策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在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大园区规划调整和工业用地的调规和储备,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中电厂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紧紧围绕青山电厂下游产品,按照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生态招商理念,就如何有效处理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求引进 1至 2 家专门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规上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二是结合园区实际,围绕煤电产业、煤化工、生态农业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力求把青山园区打造成全县见效快、效益高、总量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以茶业手工、机器加工为主,以仓储物
流、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产加工、康养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力求把江西坡双创产业园打造成为茶业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托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在北部工业园区:以石材产业为主,以北部铅矿、铁矿、大理石、硅等资源为极点,辐射兴中、白沙、龙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石材加工、冶炼、载能、建材为主的工业,带动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北部区域的优质饰面灰石、大理石、萤石、砂石、硅石等矿产资源为依托,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外引内联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优势,独资和合作开发,培育和发展非金属矿产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好石材产业园。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材工业发展,努力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发挥建材工业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利废建材,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严格进退机制,抓好僵尸企业清理工作,促使企业有效转型升级。一方面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对入园企业严把入园关,对不符合相关产业规划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相应园区,对已进入园区但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的企业进行及时有效清退。二是加强破产企业的清理工作。1.对停建停产企业项目督促其尽快建设,确实无力恢复建设的项目园区尽早收回土地或厂房再对外招商,企业不得长期占用园区有限厂房资源而长期不生产运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2.对停产的企业给予政策性帮扶,进行转产后再对外招商;3.对已投产但土地利用率偏低或产能税收未达标的企业,督促企业启动下一步建设和扩产增效。同时,帮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1.督促企业改代加工为进料加工,扩产增效,提
高税收贡献;2.引导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移;3.加强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职工的培训率,保障企业的技术工种用工需求;4.帮扶企业挖掘潜力,做大规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
(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建园区,让产业相对分类、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结合园区产业分布实际情况,为充分有效利用园区土地,将相关产业分类集中发展:一是将以浙茶集团为中心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发展;二是以才华手袋厂为带动,积极引进一批以轻纺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现有产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将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有效衔接,不仅形成各类产业集中、互补、互动、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还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
(五)加大园区用地的储备工作。目前,园区用地虽然有一定的储备,但大多数用地规划性质不符,没有调整为工业用地。导致园区招商引资企业项目用地手续不能及时办理,严重影响企业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和融资空间。
一、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是辽宁省新一届领导班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增加县域财政收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超常规发展。
从5个县 (市) 的情况看,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时间并不相同, 有早有晚, 有快有慢, 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在省委、省政府确定以工业园区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工作方针后, 各地动作快, 步伐大, 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义县七里河工业园区今年下半年开工以来, 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已完成1620亩的园区一期工程土地置换和整理, 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已经开工。普兰店市今年前10个月共引进项目投资5.58亿元, 相当于2007年以前园区累计投资总额的91.8%。开原市工业园区今年1—10月份共签约58个项目, 项目金额达130亿元, 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 同比增加82%;实现工业增加值45亿元, 同比增加82.6%;上交税金1.2亿元, 同比增长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 同比增加46%。
2. 县域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普遍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日渐广泛深入的宏观背景下,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标准的提高,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城乡产业格局, 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国际化的产业项目纷纷进入县域工业园区, 形成新的发展空间。中粮麦芽有限公司投资1.2亿美元在普兰店海湾工业园区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大型麦芽生产企业, 设计能力年产麦芽30万吨, 2007年产值达到9亿元, 利税1亿元。瓦房店市祝华工业园区引进投资额在1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0个, 总投资44亿元, 其中大连机床集团瓦房店工业园总投资13亿元, 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5亿元;瓦轴集团精密技术与制造工业园总投资12亿元, 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大连深蓝集团重工装备制造基地总投资5.6亿元, 今年年末即可竣工投产。此外,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型风电项目、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大型数控机床项目等也相继在瓦房店西郊工业园区落户。开原工业园区引进的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 计划投资5亿元, 建设300万头生猪屠宰和熟食制品加工基地。法库县引入的西班牙博茨盖陶瓷公司, 一期投资2.7亿元, 建设十条高档陶瓷生产线, 百分之六十的产品用于出口。
3. 县域工业园区落户企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显露。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产业集聚的集群化已经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为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法库陶瓷产业园区累计开工140户企业, 生产线338条, 开发陶瓷产品12大类27个品种,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瓷都”。普兰店海湾工业园区借助临港优势, 承接国内外产业梯次转移和配套加工, 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及船舶配套产业, 目前已有美国固特异汽车轮胎、韩国全进重工特种车、中信汽车配件三家大型汽车配套企业落户, 相关生产企业达到27家。普兰店太平工业园区以电器制造业为主导, 园区内制造业企业23家, 配套企业6家, 是全国最大的互感器生产基地, 年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55%。开原装备制造机械加工产业园已经形成了起重机械为龙头的产业集群, 现已入驻整机生产及配套机械加工企业36户, 项目总投资达45.4亿元。义县七里河工业园区以建设大型电力电器配套产业集群为目标, 目前已经与义兴铁塔股份公司、力源电缆有限公司、龙泽电力大件运输有限公司、诚瑞铁塔制造有限公司签约, 预计到2012年落户的相关企业能达到30家以上。
4. 工业园区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
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开原市工业园区今年前10个月实现产值178亿元, 占全市的51.6%;实现工业增加值45亿元, 占全市的53%;税金1.2亿元, 占全市工业税收的4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 占全市的72%;新增就业1.6万人, 占全市人口的6.7%。以园区建设为支撑, 开原市主要经济指标6年翻了两番, 在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名从后十名跃进到前十名。义县工业园区建设也产生良好效果, 今年前三季度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8.6亿元, 同比增长22.4%;财政收入1.02亿元, 比2007年全年财政收入还高36%, 税收增长114.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8亿元, 增长90%, 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亿元, 同比增长110.9%。普兰店市仅海湾、太平、皮杨三个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就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5%以上, 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134.2亿元, 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 拉动就业4.1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中显现出的问题, 有些是共性的, 有些则是个性的。共性的问题主要是“三大不足”, 具体表现为:
1. 建设用地供应不及时、不足量。
在国家宏观政策对农用地转用指标严格控制的情况下, 县 (市) 级政府没有征用土地权,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用地主要靠省级政府运作调剂。一方面征地指标少, 很多指标需要靠省级主管部门在地区间调剂, 耗时长, 到位慢, 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 申报审批和办理征地手续比较繁琐, 还需要做一些协调衔接工作, 导致建设用地完备的手续到位时间和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有些地区不得不采取“先斩后奏”的办法, 先占地建设, 后办理手续。目前, 我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量急剧膨胀, 征地指标不足, 总量供应偏紧, 且申办手续效率低, 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 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供应不足。
在工业园区建设中, 资金短缺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仅基础建设及其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匮乏, 而且入住的企业或项目发展的流动资金也匮缺。从调查情况看, 资金缺口或不足的原因:一是园区建设起点高, 规模大, 其占地面积动辄几十平方公里, 偌大的建设规模, 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二是融资渠道不畅, 筹措资金难。商业贷款严格实行抵押或担保贷款, 园区基础建设如需贷款必须抵押土地证, 由于绝大多数园区土地都要实行分块审批, 完整的土地审批手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齐备, 贷款到位时间更得滞后。从担保贷款看, 现有的担保中心或担保公司由于缺乏或没有资本金, 信任度低, 银行不肯接受。目前, 很多园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主要靠信用社贷款, 根本无法保证需求。三是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难。一些企业先期的设备和预期的厂房设施已抵押贷款, 用于基本建设, 再贷流动资金, 却没有可抵押的物件。原想以土地证抵押贷款, 但园区建设已将此证抵押出去, 不可能再次抵押, 其贷款受阻。有的地方由于商业银行授信规模所限, 企业根本无法获得贷款。四是软贷款指标分配, 实行倾斜政策, 有重有轻, 有多有少, 如, 分配给长兴岛工业园区的指标为70亿元, 而海湾工业园区只拿到14亿元, 其它园区拿到的指标几亿元不等, 在某种意义上说, 有些不公平, 这使受益较小的园区建设, 解决资金问题显得更加艰难一些。
综合分析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银行作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筹措建设资金的主渠道, 在与企业和地方政府间的衔接上, 存在有待于完善的问题, 往往形成间歇性肠梗阻。银行是放贷部门, 具有严格的规则和制度, 不可能肆意更改或松动, 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在贷款问题上, 采取的配套措施和相应的办法跟不上, 奏效低。
3. 技术 (管理) 人才缺乏, 技工人员不足。
随着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的突飞猛进, 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一些地方已经明显感觉到技术人才缺乏, 管理人员和技工人员跟不上。主要表现为, 正规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不愿到县城就业, 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也可在大城市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县域工业园区所需的人才大多需要在本地培养。但就目前各县 (市) 的条件与能力来看, 包括技校培养以及企业培训, 无论从人才数量上还是素质方面衡量, 与实际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表现出来的个性问题, 主要是个别园区亟待协调解决的问题:
一是动力电源问题。瓦房店市工业园区急需6万伏的电源, 这个电源需要从大连扯线, 但由于途径其他地区, 占他人的土地, 协调有障碍, 至今没有解决。目前。瓦房店市采取限电的办法, 解决电力不足问题, 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二是地下光电缆和地上高压线路的迁移问题。义县七里河工业园区, 不仅有地上高压线路从厂房上空掠过, 也有光电缆在园区地下穿过, 对园区建设影响很大, 急需要迁移改路。
三是铁路道口改建问题。义县七里河工业园区紧邻铁路, 企业产品运输必须要通过铁路道口, 但是现在的道口, 无论是宽度还是路面, 都不适应园区建设要求, 虽然与铁路部门多次协商, 但双方各抒己见, 争执不下, 至今没有解决, 这对园区建设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四是新建高速公路出入口分布问题。目前正在建设的沈康高速公路计划内的出入口分布, 不科学, 不合理, 偌大的法库县段没给设计上路的道口, 享受不到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拉动的效应, 这对法库县经济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 都很不利, 有待于弥补。
三、几点建议
为了推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统筹灵活安排用地指标, 尽可能满
足先行发展区, 重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园区倾斜。
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在积极争取国家指标的同时, 省级审批权限的原则上对各市、县计划分配的指标, 要采取捆绑调剂使用的办法, 优先安排先行园区和重点支持发展潜力大的园区;二是进一步缩减精炼审批手续, 通顺审批过程, 对具备建设能力和符合征地条件的, 要及时审批到位, 建议实行限期审制度, 实实在在提高审批工作效率。
2. 通顺融资渠道, 聚集发展资金。
无论是政策性贷款, 还是商业性贷款, 都要理顺好银行、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衔接关系。作为地方政府, 在积极争取银行政策性倾斜的同时, 重点理顺和加固借放贷利益关系和风险保障制度, 争取银行降低对企业抵押贷款的砝码, 加大贷款风险保障。重点是加强组建担保公司 (中心) , 增强担保公司的资信度。一方面对新组建的担保公司注入一定数额的注册资金, 并对现有的公司提供一些资金支持, 以提高公司资本金储备和信任度。这些担保公司, 要在政府的监督下开展担保业务, 实实在在地通顺贷款渠道。另一方面, 建议设立和实施再担保制度, 即在第一担保公司担保的基础上, 再次担保。通过再担保, 降低风险, 取得银行的信任。对企业间的联保贷款, 也要积极支持和提供一些刺激性的政策, 鼓励和提高企业自我贷款的信心和积极性。除了拓宽商业性贷款渠道外, 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又一条通道是, 努力争取政策性贷款。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产业性、项目性的政策倾斜和政策性贷款;另一方面, 建议进一步提高政府承诺的贷款额度 (即信誉贷款) , 多方增加软贷款。这部分贷款额分配, 实行“人人有份”的同时, 要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倾斜, 特别是对示范园区建设, 要给予重点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 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 起点高, 规模大, 发展劲头足, 正处于旺盛期, 要千方百计筹措和聚集建设资金, 推动县域工业长足发展。
3. 加强职业教育, 大量培育技工人员。
对于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来说, 缺少的是机械设备操作人员, 急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因此, 技工人员的培养, 一方面要加强县 (市) 级职业高中 (中等职业) 教育, 增加教学班次数量, 降低生源门槛, 或者, 按区域设立分校, 尽可能对未考上高中的初中生, 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办学中, 在在校学生每人每年享受国家补贴1500元的基础上, 对贫困家庭的学生, 再提供一些补助 (因为国家补贴部分不足于交学费) , 或采取“透资”的办法, 为贫困生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 其“透资”部分, 待找到工作后弥补。另一方面, 采取与企业联办的形式, 定向代培, 扩充人才输送渠道, 一般采取短期培训的办法, 建议由政府为每人补贴600元, 以减少企业和被培训者的经济负担。对于定向代培来说, 培训前要与被培训者签订定向代培合同和一定时间的劳动就业合同, 以保证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4. 确立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提升园区建设品位。
在统筹城乡发展, 实施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下, 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星罗棋布, 发展很快, 很多园区已形成规模, 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适时调整发展思路, 正确引领发展道路, 对园区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对此, 建议实施以下几项措施: (1) 统筹规划, 提升“园区”建设档次。以“五点一线”建设为主线, 引领县域工业园区建设, 适时将达到一定规模, 具备发展条件的沿线县级工业园区, 纳入“五点一线”建设区域。 (2) 统筹城乡发展, 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工业园区建设是多功能、多条件的聚合。在功能定位与匹配上, 要兼顾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充分发挥“园区”的作用, 其规划设计和具体建设, 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 “宜城则城, 宜镇则镇”, 即着眼于城市扩张发展的工业园区建设, 借助城市功能, 与城市实现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宽带、有线电视、土地平整等基础建设的“九通一平”, 既省时省力, 又节约大量基础建设资金, 如开原市的建设策略值得借鉴。而远离城市的零起步工业园区, 要着眼于小城镇建设, 其功能定位与匹配, 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要与小城镇建设相适应, 相配套, 努力为小城镇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引擎,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建议在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中, 重点支持和扶持着眼于小城镇建设的“园区”建设, 这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体现“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措施。 (3) 大力发展优势产品, 塑造辽宁品牌。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中, 我省不乏有在国内外显优的产品。如, 瓦房店的轴承、普兰店的大洋服装、互感器等等, 其中瓦轴是我国著名的产品, 而大洋服装远销美洲、欧洲, 互感器产量占全国的55%。对这类产品, 一方面建议由省里命名为“××之都”、“××之城”或“××生产基地”等称号;另一方面, 提供品牌产品扶持资金, 加大包装宣传力度, 提升产品知名度, 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4) 实施融合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发展速度。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战略下, 我省实施分产业, 分区域, 分步骤发展策略, 取得显著的效果。为了推动我省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建议“五点一线”发展战略、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辽西北发展战略等融为一体, 相互交融, 相互推进, 重叠辐射, 建议将东北第一瓷都———法库工业园区纳入辽西北开发区域, 多辐射推进发展速度。
5. 加强协调工作, 搞好建设服务。
一、领导重视,措施扎实,不断拓展园区党建工作覆盖面
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们首先抓好园区党建的组织建设和载体建设,紧密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多措并举。目前,我区16个已开业的园区中,建立园区党组织5个,建立“党建服务点”、“党员之家”12个,派遣党建工作联络员17名,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
1、深入调研,摸清底数。针对园区内各类企业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变的实际,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从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入手,及时掌握各企业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各单位都抽调专门人力,抓住源头,做到“入驻一批企业,掌握一批情况”,园区党建与园区招商同时开始。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还专门编印《致客户的一封信》发放到每个入驻企业;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在新入驻企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同时,就建立一企一档,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对入驻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做到“四个清楚”,即企业总体情况清楚,党员人数清楚,党员结构清楚,党员分布清楚。
2、落实力量,加强指导。为有效推进园区党建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落实专门力量,确保园区党建与园区建设同时推进。各街道一般都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为责任部门,区劳动局、科委等相关部门也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同时各单位还通过培训,建立了一支园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定向派遣到各园区,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党建工作。针对园区内缺少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且党员分布比较分散、流动性较大的特点,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选派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从园区建立起就作为党建联络员,深入园区开展工作,在条件成熟,成立园区党支部时,又派其担任园区联合党支部书记,使园区党支部工作规范运作,成效明显。
3、搭建载体,建立组织。根据园区内企业规模和党员数量等情况,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因地制宜,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措施,灵活设置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目前,对于园区内规模较大且党员较多的企业,已指导他们成立企业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依托园区物业公司,将园区内零星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园区党支部。在抓好组建党组织的同时,注重加强服务载体建设。广中街道在成立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的同时,专辟2间共4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党员之家”,配备专供党员和青年上网了解党建信息的电脑、各类党建资料、刊物和简报,以及放映党员电教片的电视机、VCD等设备,还专设环境布置非常温馨的谈心室,使重新找到组织的党员们有了学习交流谈心的场所。
二、各方配合,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园区党建各类资源
虹口区已开业的园区目前主要分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和创业园区三大类型。区劳动局、科委等相关部门、园区投资方和各社区(街道)党组织,大家既分工又协作,主动配合,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园区党建各类资源,确保了园区党建工作的有效运作。
1、条块结合,加强沟通。通过“各方配合,形成合力”的党建工作模式,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联手及时对入驻企业进行全方位动态跟踪管理,通过双管齐下,在第一时间将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同步推进。区劳动局是北外滩开业园区的业务主管部门,他们积极配合提篮桥社区(街道)党工委摸清入驻企业的各类情况,并要求园区物业管理部门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园区,为建立园区党组织创造条件。提篮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则定期到区劳动局,询问园区发展情况,商议“党员之家”和党组织筹建工作,共同选择“党员之家”场地,进行策划布置,为党员群众建立一个温馨家园,并于2007年4月共同召开园区联合党支部成立会,使园区党建工作步入崭新阶段。
2、科室牵头,优势互补。各社区(街道)党工委都建立了由综合党委、组织科、经济科、劳动科、工会、妇联、团委等科室参加的园区党建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牵头,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经济科发挥对招商企业情况熟的优势,主动与企业沟通,取得支持,为园区党建打开局面;劳动科在对开业园区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配合综合党委和组织科做好园区党建工作;工、青、妇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园区员工通过工、青、妇活动促进党建工作,形成园区党建工作的合力。
3、各方配合,资源共享。园区党建工作以社区(街道)党工委牵头,但涉及的面很广,既有业务主管部门,还有园区投资方以及园区物业管理部门等,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大家都十分注重各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的建立,就是在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牵头下,按照“广中社区创意园区党建发展三年规划”,由投资方绿地建设集团党委、百际物业公司党支部共同参与,并在百际物业公司党支部与中广公司党总支结对共建的基础上,各抽调1名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筹备园区党支部的专职工作人员。在各方共同配合下,园区党建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
三、丰富内涵,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园区发展与党建工作同步推进
1、服务先行,增强凝聚。“有作为才有地位”,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活动,是开展园区党建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取得园区党建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帮助园区党员转接组织关系。针对部分园区党员组织关系在原籍地、联系有困难的实际,园区党组织通过信函、电话等联系方式,主动帮助党员与原籍地党组织联系,使其组织关系顺利转接。有的党员因企业工作较忙,无法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园区党支部派人主动上门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解决党员后顾之憂。二是开展志愿者品牌服务。园区党组织经常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园区,为园区企业党员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答以及劳动技能、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教育培训等服务。区劳动局根据入驻企业工作性质和需求,专门聘请由进出口报关公司党员、虹口就业促进中心岗位开发科党员、街道劳动保障科党员、街道综治办党员及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党员,组成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共同为园区企业和创业者个人提供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三是为园区党员和员工排忧解难。各园区党支部热忱为园区党员和群众服务。不久前,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从一个员工口中得知,园区内一位年轻党员因母亲得了绝症,党员自己情绪比较低落,党支部立即决定上门看望慰问。由于住地的变化,支部成员冒着37度的高温,花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年轻党员的家。在家访中,党支部又了解到这位党员想就近租借住房,于是通过物业主动帮助联系,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四是搭建信息和人才交流平台。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在开展园区党建过程中,千方百计邀请区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为企业宣传宏观经济形势、工商税务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帮助企业把握经营定位,合理运用政策,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曲阳街道园区党建协调小组定期派人到区人才交流中心寻找适合园区发展所需的人才信息,特别是党员人才信息,并把资料发放到园区各企业,还在园区内开通了局域网,方便企业在网上进行人才交流和招聘。
2、丰富活动,促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园区党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为此,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按照“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员工拥护、党员欢迎”的原则,经常组织开展以“抓党建、聚人心、促经济”为内容的各项活动,有效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建设园区文化。针对园区“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高素质”产业人才集聚的特点,各单位党组织搭建灵活多样的文化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形势与任务报告会、科技论坛、创新论坛、学术或业务讲座,拓展了技术和业务管理人员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创新与创业的动力;通过编写园区简报及各类征文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群众性、竞技性、互动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是组织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指导园区党支部开展“争当创业先锋,共建和谐园区”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除党员以外,还邀请园区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用青年创业者先进典型,引导大家树立正确创业理念,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共同探讨成功的创业之路。三是开展寓教于乐的联谊活动。各园区党组织针对园区实际,确立各阶段主题,组织园区青年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使党员青年陶冶情操,激发工作热情。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举办了主题为“情系大柏树,相约在曲阳”白领青年迎特奥联谊活动,邀请杨浦区五角场地区商务楼宇的白领青年与优族173园区的青年员工共同畅谈迎特奥体会和打算,增强了党员和青年们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开展學习先进典型活动。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指导园区党支部通过编写“创业者的故事”等形式,以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启迪大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强不息的信念,培养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建立网上交流平台、举办“创智赢家”类的创业实战演习竞赛,对成功创业案例进行宣传学习,组织对成功走出园区发展的创业者访谈、与在校大学生交流互动等,弘扬创业先锋精神。
3、创新机制,实现联动。园区党建既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还是构筑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重要抓手。为此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使园区党建工作在联动中得到推进。一是与居民区党建工作联动。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为园区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牵线搭桥,组织园区党员以职业特长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为困难群众帮困献爱心,加深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开展“我为社区建设献计策”等主题活动,为和谐社区建设作贡献,增强他们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二是与相关行业党建工作联动。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针对北外滩开业园区内物流等航运服务业企业较多的特点,帮助园区党支部与辖区内的航运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帮助创业者融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发展大局,掌握前沿信息;同时,通过结对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创业的认同,让创业者的闪光点得到展示。三是与周围其他企业党建工作联动。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尝试在辖区内成立招商中心党委,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成为党委下属12个党支部之一,招商中心党委以“党建工作促进会”的形式,每年举办3-4次大型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上海阳光绿地园联合党支部与其他企业党建工作联动搭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双赢”。
一、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近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决策以来,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最强音,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被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体制创新快,规范高效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开始凸现
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虽然普遍起步较晚,但通过参照周边发达地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投融资、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各管委会均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新型运行机制,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机构人员臃肿的局面;在投资管理方面,以优质服务,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上,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因为发挥了体制创新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试验区”。
滚动发展好,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扩大功能完善
我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自设立伊始,就从市政建设、项目引进、资金运筹等方面提出构想和目标。立足实际可能的条件,扎扎实实,小块起步,以项目带开发,基本做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发展,有效地保证了建区初期的有限财力的集中使用,为后期的滚动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开发热度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拉动作用渐成现实
各地在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进程中,绞尽脑汁,多管齐下,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的对接和互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区域分布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目前,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由市及县、区辐射到部分中心集镇,种类较多,从综合开发区到民营工业区,从专业园区到企业科技园区,各具特色,已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二、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由于我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区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锚项目”。
(二)政策多,无序竞争加剧。
全市范围内开发区、园区数量较多,“僧多粥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拿出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无外乎提供廉价土地、延长税收优惠期限,无序竞争不仅使国家税费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
(三)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虽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前期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开发区、工业园区起步之初,融资能力软弱,导致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园区投入不够,基本框架未能拉开,对外招商引资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资商实地察看后信心不足,影响了开发区和园区招商引资效果。
(四)政府好,部门权力难下放。
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创办伊始,当地党委政府都对管委会“高授权”,明确管委会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但在实际工作中,管委会各部门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证书、审批权被政府有关部门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无谓的协调和游说中,管委会的职能无法落实,造成了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不顺。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三、关于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调整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
我市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中的初始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我市“十五”期间首要任务,我市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一方面要按照调优、调高、调大、调强的要求,改造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
另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选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级宣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充分发挥对母城的带动、辐射作用。各类工业园区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发挥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2、要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城区战略的实现
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积极实施新城区战略,这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
通过突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建设,努力打造新兴的工业城区,并探索工业旅游的路子,积极构筑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旅游景观。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功能。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镇环境。
3、要以推进我市经济一体化为重点,做大做强
我市宣城、宁国、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以318国道为主线,突出建设好宣城、广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宣州民营经济园区。努力把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宁国优势项目的“孵化器”、“研发中心”。
其他县要因地制宜,建设一至二个具有特色、高起点规划、投资省、生态环境优、高效益的工业园区。
4、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
企业。非国有制经济企业快速发展在我市宁国、广德已显现。怎样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让他们加快发展。
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树立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全市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切实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开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加强与苏浙沪等地的沟通与联系,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
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和开发区已具备的产业基础优势,鼓励区内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联姻嫁接,以个引企,以大引大,同时鼓励大企业引进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2、按照产业化要求,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
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经济的“灵丹妙药”,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创造了许多经验。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工作的现状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须实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带动招商引资。
当前要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行招商引资工作“公司化体制、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即招商体制由政府推动转入公司化运作;招商队伍通过职业培训,树立职业精神,形成职业化的队伍;招商活动渐成体系,招商措施形成专业知识;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招商人员提供佣金和经费,在需求和市场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进一步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必须理清思路,盘活存量,搞活“预期”,首先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取得金融信度,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是争取各级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第三是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是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各级政府探索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仍是由政府主导,政府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了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也承担了过多投资风险,给开发区和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可考虑逐步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末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四)进一步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权限。
从职能配备角度看,不能赋予开发区应有的行政权力,在招商的过程中,仍出现多个环节,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协调,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对开发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落实。
为在开发区内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机制,建议省政府在出台有关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市县政府在哪些方面给开发区管委会授权行使市县级管理权限,以便开发区管委会对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统一的运行机制。
为克服开发区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不相统一的矛盾,做到管事与管人相统一,使开发区管委会更好地做好开发区的社区管理以及计生、创建、防洪等工作,必须要将开发区座落的办事处、乡镇划归开发区管理,实行行政管理范围与规划管理范围相统一,这样才能使开发区真正实现开放式运行与封闭式管理。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
市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发区管委会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接受市有关职能部门的为务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4、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开发区管委会需发放的各类证书,由市有关职能部门向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提供足够文本,由省直有关部门发放的各项证书,市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申报取得。开发区纪工委、监察室负责开发区内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工作(含对垂直机构的派出机构),对发现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范行政行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处分规定,追究部门领导、直接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全面发动园区经济大发展攻坚战
——关于对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市规划建设有各类工业园区1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3个(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省级工业园区6个(呈贡、安宁、海口、杨林、寻甸、东川),市级工业园区6个(晋宁、石林、宜良、富民、禄劝、官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的三级园区发展体系和格局。2007年,昆明市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9亿元(不含旅游度假区和官渡工业园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其中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工业园区占全省4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比重达到60%。
二、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做法
2008年,昆明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到主攻工业的最前沿、招商引资的最前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机制,采取最特殊、最特别、最灵活的政策措施,强势发动,超常突破,努力促进工业园区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昆明市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高度,从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高度,正视差距、直面矛盾,充分认识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工业园区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活则全盘活,园区强则工业强、园区弱则工业弱的观念,树立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园区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园区经济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关键,作为振兴昆明经济的关节点和突破口,形成全市各级各部门关心园区、支持园区、服务园区、建设园区的良好氛围。目前园区建设已成为昆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昆明市把创新作为工业园区发展不竭的动力,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功经验,大胆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上,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推行权责合一、党政合一、经济社会发展合一的实体化管理,赋予市级、县级经济管理和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确保市权、县权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管理机制上,实行管委会主任负责制,采用扁平化管理,管委会自主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确定分配方式和收入标准,除班子成员外全员实行聘任聘用制。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主要领导分别由省、市委任命;省、市级工业园区挑选年富力强、懂经济、善管理的常委、副县(市)区长担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在开发模式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园区投资公司,赋予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园区开发建设。
——加快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谁能抢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谁就能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昆明市着力在软硬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在硬环境建设上,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突破工程,两年内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大突破,确保有熟地、净地招商。2008年全市计划启动“五通一平”建设项目170多项,预计投资70多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各类项目70多个,总投资14多亿元。在软环境建设上,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全过程高效优质服务,做到行政审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无条件、审批无阻力、程序无障碍,营造“三最四低”发展软环境,全力打造效率园区。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检查,工业园区新建扩建工业项目,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除,市级部门不得随意对工业园区内企业实施检查,必须进行的,要事先向管委会通报并经同意后才能进行检查。
——加大招商引资,促进超常规发展。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招商引资是工业园区的生命线。昆明市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招商引资任务倒逼、倒排计划,形成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制度。工业园区建立市、县、园区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与全市派驻沿海发达地区地级以上城市35个招商分局合作,实行专业化、全天候、拉网式、驻点式招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突出大项目招商、地区优势招商、重点地区招商和外资项目招商,重点引进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环保产品等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目前,项目包装、项目储备、项目推介等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昆明市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八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的要求,围绕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的产业,每个园区明确1~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电力装备、机床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磷化工、铁化工八大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对入园企业和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引导新建、引进工业项目(企业)按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入园发展,实施非园区工业企业出城进园工程,鼓励主城区工业企业实施入园搬迁改造升级,以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为核心,延伸产业链,使大企业、大项目的单体优势转变为群体优势,努力催生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加大政策支持,营造政策洼地。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相对独立的财政预决算体制,以2007年为基数,5年内园区新增税收上解市级部分,全部留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8年起,5年内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工业园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及软环境建设的补助。在土地政策上,园区年度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全市用地指标优先保园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园区;实行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市、县两级经营性用地项目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5%,专项用于补贴工业项目用地地价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政策上,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园区工作,可保编、保级、保工资。
——强化评价考核,促进园区科学发展。建立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园区建设水平与发展速度同步提高。制定出台《昆明市三级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统计评价考核办法》及工业园区考核奖惩办法、管委会领导班子年薪管理办法、统计报表制度等配套措施,重点考核园区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利润总额、重大工业项目等指标,并把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工程、环保、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市级园区升格提档等工作作为否决指标列入考核。指挥部每年与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市级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重用;对组织领导不力、措施不实、实效不大,连续处于后进的予以重处、重罚。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发展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工业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昆明市把实现园区建设大突破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求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政府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园区领导全力以赴拼命抓,成立了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同时,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园区发展中的职能职责,国土部门保障工业用地,规划、建设等部门提供高效服务,发改部门储备各类项目,财税部门确保专项扶持资金及时到位,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部门提供配套服务,公安部门保驾护航,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工作,各方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步调一致,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地为园区建设发展服务,形成合力加快工业园区大突破、大发展。
三、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中,昆明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先行,高度重视政策配套和系统推进,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开发模式、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提档升格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同时由于我省工业园区发展起步晚,大部分处于规划建设初始阶段,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设计滞后园区开发建设。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没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滞后,区域内园区缺乏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脱节,园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不强;各类规划之间衔接和协调不够;规划实施管理有待加强,难以形成园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土地供给制约园区开发建设。在国家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给困难和用地需求增加,使工业用地问题成为制约园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2008年,昆明市工业园区计划引进30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但省下达昆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1020公顷。年度土地利用指标有限,园区土地收储困难,建设项目等土地的情况日益严重。
——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昆明市几乎每个工业园区都有机械、磷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现象。同时,由于园区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脱节,不能完全共用基础设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难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资金支撑脆弱园区建设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建设资金普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已成为园区建设主要困难。目前,部分园区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一定的负债投入,基础设施要达到“五通一平”的要求相当困难,使得部分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形象建设进度缓慢,园区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
——省市联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有待加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昆明市从土地管理、规划建设、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充分赋予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市级、县级权限,加快开发建设。但园区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制度安排、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支持,特别需要省委、省政府及省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几点工作建议
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目前,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园区发展才刚刚起步,重点园区的数量不足,建设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进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是我省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完善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宏大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城建、环保等若干个工作部门,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协调推进我省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统筹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土地是工业园区经营的基本资源。土地供应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工业园区土地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议省政府推广昆明市的做法,对省级重点园区年度土地利用指标实行单列,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0%用于工业园区,重点保障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
——研究制定省级园区配套政策。我省园区建设起步慢,滚动发展能力弱,各级政府财政因底子薄,园区建设前期需大量资金注入及各级政策扶持。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出台全省促进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园区税收、土地出让金或其它税费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全额留给园区作为滚动开发后备基金;建立省级土地成本补贴机制,依据每年经营性用地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收益中不少于省级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园区地价成本调节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坚持以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功能区域,与城市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求,对园区规划进行前溯性审查,搞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提高资源共享度,有效解决用地规划、空间布局、环保治理等问题,做到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永不搬迁。当前,加快制定云南省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管理,强化规划落实,提高规划执行力,切实提高全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速度。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是扩大招商引资的窗口,也是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的平台。为了搞好“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课题,旗工业园区就加快园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现将关于我旗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巴林左旗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林左旗工业园区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园区工作在基础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巴林左旗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838亩,现园区由南塔工业园区、上京工业园区和凤凰山工业园区三个园区组成。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1、南塔工业园区。南塔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5238亩,基础设施总投资为1548万元,其中道路1,666米投资为66.8万元,桥涵投资25.1万元,供水投资为376.1万元, 供电总投资为790万元,征地投资为89.2万元,平整土地投资为200.8万元,现园区有6.6万伏变电所一座,园区内已实现“五通一平”。南塔工业园区是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制造、化工、煤炭加工配送、非金属矿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现入驻企业有7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为48,346万元,其中2005年底前入驻的有:吉安化工有限公司完成投资1,120万元;红烨库博股份公司完成投资8,000万元;红烨库博股份公司三期扩建工程投资12,000万元;平煤公司完成投资350万元;南塔自来水公司投资376万元。2006年新入驻企业有3户:阿旗鑫天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30万吨/年水泥粉磨生产线项目;白音罕山矿冶集团投资18,000亿元建设的6万吨/年铅冶炼项目;内蒙古源源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煤炭加工及货场项目。
2、上京工业园区。上京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00亩,基础设施总投资为631.7万元,其中道路2,608米投资为47.5万元,排水2,100米投资为117万元,供水投资为320万元,征地投资为120万元, 园区拉电27.2万元,电话光缆已经开通,已基本实现“五通一平”。
上京工业园区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兽药、纸制品加工等轻工轻纺为主的绿色环保型工业园区,现入驻企业7户,固定资产投资为5,667万元,其中2005年底前入驻的有:赤峰向阳兽药厂完成投资127万元;赤峰市百利造纸厂7,000吨生产线项目总投资为1,100万元户;左旗龙翔肉禽有限公司总投资为1,200万元;左旗日升有限公司总投资为1,360万元。2006年新入驻企业有3户,其中:巴林左旗古城乳业投资700万元建设10吨/日鲜奶生产线项目;巴林左旗郑和木业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建设的木材加工项目;巴林左旗鑫达种业公司投资580万元建设的高粱米加工和玉米种子包衣项目。
3、凤凰山工业园区。该园区是2006年新规划的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2,600亩(约15平方公里),该园区主要以发展能源、电力、化工、建材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该园区聘请有资质的专家进行规划,现园区规划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展。目前赤峰市白音诺尔铅锌矿投资4.6亿元建设的10万吨/年铅冶炼项目已开始土建工程。
(二)园区效益
1、经济效益。开工企业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截至6月底,入驻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7,718.3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实现销售收入30,372万元,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0%;实现工业增加值9,132.1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63%;实现税金805.9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9%,占全旗工业1-6月份总收入9,529万元的8%;实现利润920.2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其中:吉安化工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24万元,实现利税856万元;红烨库博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598万元,实现利税1,066万元。
2、社会效益。(1)园区共安排再就业职工750人,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职工收入的提高及生活水平的改善。(2)预计为当地居民可创收3,000万元以上,为左旗经济发展做贡献。就龙翔肉禽有限公司按年屠宰600万只鸡,2元/只计算,可为农户创收1200万元以上。(3)使工业园区注入新的招商项目,使左旗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4)能带动左旗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对科学养殖和深加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旗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园区缺少高标准总体规划。由于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园区内道路无法定位、所有管网没有规划设计,园区建设缺乏明确长远目标。
2、园区基础设施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内供排水、弱电管沟(通讯、有线电视等)、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或做得很少,特别是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3、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1)入园企业不多。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仅有14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吉安化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1,120万元,规模最小的赤峰向阳兽药厂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127万元。(2)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低。入园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强度较低的现象,入驻的14家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13万元。(3)部分入驻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4、园区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与园区建设相关的旗直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影响了企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5、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1)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较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2)服务企业
意识不到位。尽管园区的总体服务水平较好,但因园区工作人员较少,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3)治安环境有待加强。园区综合治理基础工作薄弱,部分企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我旗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旗的工业园区建设,应把“核心抓招商”工作思路与工业园区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我旗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借鉴外地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在连片开发土地、集中经营管理、优化招商环境上下功夫。
(一)规划先行,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的前瞻性。工业园区是工业布局调整的载体,其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消防治安等规划配套起来,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在明确园区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的同时,一是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二是要对入园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税收等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园区建设无论从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还是形成工业区域、合理规划建设城镇等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设一流的园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客商投资兴业,促进生产项目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说到底,加快园区建设是为了“筑好巢,引来凤”。因此,园区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型方向发展,能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从而形成优势板块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科学指导,进一步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1、合理优化布局,高起点抓好园区规划。一要充分体现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使三个园区的布局、产业定位、生态建设及配套设施都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二要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三是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树立长远目光,着眼于园区的长远发展,防止园不成形、区不成块的现象发生。
2、立足因地制宜,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适度超前。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适应长期的发展需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适度超前抓好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二是梯度推进。要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空地、白地,防止开而不发。
3、运用市场法则,高水平抓好园区经营管理。一是要创新经营模式,将园区内的经营性项目改过去由政府包揽建设为行业部门投资建设或者合资合作建设;尝试公开拍卖园区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广告使用权、道路冠名权等,把园区建设变成资本运营过程。二是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统一负责园区管理。
(四)全力支持,进一步发挥园区的积极作用。
1、核心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园区建设目的在于有利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的成功与否又系园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议旗委、旗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合我旗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大中小、内外资项目一齐上,在较短时间内引进一批项目,较快地树立园区形象,开创我旗园区工作的新局面。
2、要利用园区的特色优势招商,进一步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园区的包装和推介,“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举办经贸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不断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公认度。要探索招商新办法,实现招商形式多样化,重视发挥网络信息在招商引资中的突出作用,开设园区招商网站,把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发布出去,力争园区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3、落实优惠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加大通报和反馈的力度,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确保优惠政策真正能够体现“优惠”。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处于工业园区内部的企业不仅仅是面对国内市场中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与国外企业之间也形成了竞争关系,并且由于国外很多企业在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就使得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因此,实行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将各种生产要素与创新资源整合起来,能够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工业园区的竞争力
工业园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进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升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竞争力较强的经济组织模式,其内部的自强化机制与协同效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可以说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是未来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产业集群能够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同类型的多个企业相对集中,这种近距离的竞争要求各个企业必须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具有优势。
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
一方面,工业园区内大多数企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要从国外进口,同时企业之间在业务方面的联系与合作较少,只有少数的中小型企业为大企业提供某些产业环节所需的专业化配套设备。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工业园区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者是税收、土地等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而形成企业空间聚集的,由于这种空间聚集缺乏一定的根植性,导致企业在各个工业园区之间的流动比较频繁。
(二)缺乏专业中介服务机构
中介服务机构是保证产业集群顺利运转和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重要支撑,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向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还能够促进人才、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在园区内的流动,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环境。但是当前我国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以及技术服务公司等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不足的现象。
(三)尚未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和产业文化
当前,世界上一些比较成功的工业园区基本上都制定了独特的文化发展目标,并形成了配套的文化建设指标和发展战略体系。但是,我国政府在各个工业园区内部基本上都设立了管理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并且难以形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和产业文化。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一)社会经济规划
a.产业规划
进行产业规划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以产业集群趋势为导向。从宏观角度考察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地的优势产业,并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微观条件来分析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实现工业业务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二是要以政府管理和行业协会为扶持。在尚未形成集群的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在依赖同一外部条件的情况下就需要达成一致,因此就产生了行业协会,对于产业的自发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企业自发成长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行业协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和正确引导。
b.地价级差规划
在工业园区内部,位于不同区域的土地价值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进行地价级差规划。比如可以将工业园区的地价级差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第二类位于园区中心位置,第三类位于靠近园区中心的位置,第四类位于园区外围。由于各类之间在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开发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从各种产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状况出发,对企业所处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二)物质形态规划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物质形态规划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区域选择、规模控制、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分区、交流空间节点、道路交通规划、绿地景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等。下面主要就几个重要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a.区位选择
进行区位选择必须要考虑与城市的位置关系,一般对于环境影响较大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园区要建在乡镇或者是卫星城内,对城市影响较少且与城市联系密切的园区要位于城市边缘区,而依托于城市智力支持的创意产业设计或者是高新技术开发园区要位于市区内部。
b.规模控制
工业园区的规模一般包括空间规模、企业规模、投资规模、以及产出规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规模,它是其他规模发展的前提。在确定园区空间规模时,要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企业数量、劳动力供给状况、以及远期可能会形成的集群规模等,既要保证园区空间的充分利用,又不阻碍园区未来的发展。
c.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可以将园区划分为生产区和生产配套区两大块,其中生产区主要包括工业用地、附属仓库用地、以及货场用地等,而生产配套区主要指的是居住用地、仓储用地、设施用地、以及景观绿地等。
d.道路交通规划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内部网络联系,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链与支持系统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进行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时,需要设置企业间的生产流线、员工上下班的流线、以及企业和支持体系间的交流流线等。
四、结语
宿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还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项羽以其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成为楚文化中光耀千秋的瑰宝,项羽和他生活的时代,大气磅礴,浪卷潮涌,为宿迁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今日宿迁作为苏北地区新兴的中心城市,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分别为江苏省第4位和第6位。自1996年建市以来,宿迁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125.3亿增加到2014年的1860億,增长了14.8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96年的3.4亿增加到2014年的210.1亿,增长了61.8倍,已成长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城市。
苏宿工业园区
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建立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共同发展、“加快苏北工业化”、“实现宿迁更大突破”等一系列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是苏州、宿迁两市紧密合作的新型工业园区,是两市间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园区连续六年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考核中名列第一;是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批省级开发区的共建园区;获评“江苏省先进开发区”“江苏省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苏宿工业园区位于宿迁城西,规划总人口12.2万人,规划总面积13.6km2,其中工业区9.8km2,商住区3.8km2。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以来的首次“软件”整体“打包”输出,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最大特色就是把苏州工业园区20年来借鉴新加坡经验形成的中国化成果,克隆复制到宿迁大地,打造“微缩版”的苏州工业园区。在这里,不仅有30多位苏州工业园区管理人员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更主要的是,“规划先行”、“亲商服务”等具有苏州园区特色的理念在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贯穿始终,在这里,投资商看到的是和苏州工业园区一样科学的开发理念、一样完美的建设细节、一样专业的招商服务、一样出色的管理团队。
地产开发成为新增长点
园区商住区由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中新集团)负责开发建设。由国内在生态规划领域享有盛誉的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借鉴国内外著名生态规划案例经验塑造绿化、景观、生态于一体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玩完备,按照苏州工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全区域雨污分流。全力打造成为中国创新型生态城市发展示范区、国内一流、宿迁顶级的商住区。目前,已有碧桂园、恒大绿洲、苏州壹号、明日星城等8个房地产项目落户园区。
商住区内,由苏州工业园区优秀教育管理团队建设运营的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将于2016年9月正式开学。总投资5000万元的苏州公园,融合新加坡元素、苏州园林风韵和宿迁地方特色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座现代化、开敞式、生态型的市民公园。
(责编 李珊珊)
【工业经济园区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工业园区调研提纲07-05
工业园区招商报告09-27
关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的调研报告09-08
苏州工业园区劳动合同书面报告工作流程10-31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0-18
工业园区信息12-07
余干工业园区简介07-03
创新发展工业园区10-09
全国工业园区现状11-16
企业进驻工业园区计划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