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篇1

当前,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已经实现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飞跃,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生产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数字通信网络已经延伸到工业控制领域。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连接信息终端与IT 系统的信息网络也成为工厂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工厂网络呈现“两层三级”的结构。“两层”是指存在“IT 网络”和“OT 网络”两层技术异构的网络;“三级”是指根据目前工厂管理层级的划分,网络也被分为“现场级”、“车间级”、“工厂级/企业级”3 个层次,每层之间的网络配置和管理策略相互独立。工业控制网络,或称为操作技术(OT)网络,主要用于连接生产现场的控制器,如可编程控制器(PLC)、过程控制系统(DCS)、分散控制系统(FCS)等,以及传感器、伺服器、监控设备等部件。工业控制过程对网络的主要需求是网络的确定性(包括对时延、时延抖动的严格要求,以及时间同步要求等)和可靠性(网络的丢包率与可用性)。工业控制网络的主要实现技术分为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两大类。工厂信息网络,或称为信息技术(IT)网络,主要由IP 网络构成,并通过网关设备实现与互联网和现场网络的互联和安全隔离。

1.2 OT 网络的技术与产业现状

OT 网络技术主要包括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两类。现场总线技术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初,目前在工业控制领域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虽然经历了30 多年的标准化努力,现场总线技术标准仍呈现“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状况,许多国际制造业的巨头形成并把控了各自不同的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并应用在不同的工业领域,如西门子的PROFIBUS、施耐德的Modbus、博世的CAN 总线等。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 的第4 版中,包括了20 种不同的现场总线技术,也体现了目前工业控制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场总线正在向能够兼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工业以太网演进。工业以太网使基于IP 技术的数据采集、监控能力一直延伸到工业生产现场。目前工业以太网虽然都是基于标准的以太网(IEEE802.3)技术,但其技术体系也呈现“各自独立”的局面,主要有西门子的PROFINET、罗克韦尔/思科的Ethernet/IP、倍福(Beckhoff)的EtherCAT 等标准。总体上看,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工业以太网的市场份额( 年为34%)仍然低于现场总线,但近年来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预计到 年其市场份额将达到38%。

中国在工业控制领域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虽然由浙江大学、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提出的面向工厂自动化的以太网(EPA)技术已经在被列入IEC61158 标准,但在产业中实际市场份额较低。

2 工厂网络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厂网络中这种技术体系和网络结构相互隔离的状况使IT 系统与生产现场之间的通信存在很多障碍,难以满足智能制造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3 点:

(1)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网络技术体系各异,难以融合互通。智能化生产需要企业信息化系统充分收集生产现场的数据信息,以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反馈。但目前工业企业内部在网络结构上呈现“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两级网络划分,工业控制网络以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为基础,企业信息网络则以IP/以太网为基础。两级网络之间由于技术体系的差异难以实现充分的信息交互,而且由于目前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呈现“七国八制,诸侯割据”的`状态,采用不同标准的系统之间的互通也存在极大障碍。因此,亟需在保障生产环节安全的前提下,打通企业信息网络与工业控制网络,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流动。

(2)工业生产全流程存在大量“信息死角”,亟需实现网络全覆盖。智能制造是设计、生产、销售、维护全流程的信息化、网络化,但目前从机器设备、控制系统,到产供销各流程还有大量没有实现网络化,或“智能化使能”的环节。在工业企业内部,由于没有充分的网络覆盖,大量与生产、管理相关的数据无法生成和采集,使企业信息化系统变成是信息死海中的一个个“孤岛”,难以发挥其作用。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篇2

互联网引发传统产业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是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及习惯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下, 企业 (主要是指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企业) 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 以产定销, 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主动权。而互联网民数量快速攀升改变了供需双方主导地位。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推动下,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高性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使得消费者行为变得见多识广、积极主动, 从由被动消费到主导消费, 从而导致企业价值链主导权从生产商、流通商转到消费者手中。

由此, 企业必须尽快调整战略, 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 以适应上述革命性的变化和挑战。例如借助社交营销、大数据等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 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快速响应, 从而有效降低库存, 实现专业化、细分化的长尾效应,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综合而言, 互联网影响不同产业链变革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互联网的影响在传统领域基本沿产业链由下游向上游拓展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基本沿产业链由下游向上游推进, 消费品行业面对着多变的消费需求, 最靠近消费者, 因此互联网给消费品行业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零售业带来的挑战是其他任何行业无法企及的。可以说, 互联网首先引起的是消费品行业的变革。事实上, 消费品行业的变革最明显, 正处于由深入向引领过渡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以生产者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模式从大规模集中生产转向按需制造、个性化、柔性化生产。为更好的适应这种变革, 在产业链传导机制的作用下, 中游装备行业柔性、可重构的生产体系应运而生, 互联网对装备行业的影响作用初显端倪, 涉及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包括虚拟制造、柔性生产、运维服务以及智能制造等;位于上游的原材料行业受互联网的影响滞后于上、中游行业, 目前仅在生产线能源管控、节能减排监测等局部领域探索应用, 真正的变革性影响尚未发生。

2、不同产业受互联网影响的时间和程度差异较大, 越靠近下游及最终用户的行业越早发生变革, 变革的领域和环节越多

作为最先在消费品行业兴起的营销模式创新, 本世纪以来, 网络购物已成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最成熟领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消费品行业亦成为最先经受冲击、以及创新最活跃、涉及环节最多的行业, 移动社交营销、个性化定制、众包研发等模式创新多源自消费品企业, 分别涉及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以及营销等多个环节。装备行业和原材料由于离最终用户远近不同, 受互联网影响的时间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来看, 装备行业更容易受到互联网影响, 与互联网融合的程度比原材料更深一些。

从生产经营的环节来看, 最先受互联网渗透和影响的是营销环节, 继而是研发设计、运维服务等环节, 而生产制造环节相对受影响较小。由于互联网强调开放、共享和顺势而为, 而生产制造系统处于较为复杂和恶劣的环境, 对可靠、稳定及安全性的要求比消费级应用更为严苛。同时, 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征与工业生产过程中相对独立、封闭的体系不易契合, 无法像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直接应用到生产环节, 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互联网与工业在营销、采购环节率先融合, 继而是设计、服务等环节, 鲜少直接介入生产过程。

虽然生产运营环节的互联网创新不及其他环节深入, 但随着实时感知的物联网、高速传输的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突破和集成, 互联网向装备行业融合渗透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目前互联网与传感网络技术、工业通讯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等加速融合, 从而实现对生产运营过程的监控, 并辅助智能决策——工业互联网的理念与实践正是源自于此, 主要表现为基于生产装备远程运维、监控、产品运营信息感知、获取的大数据及智能决策服务, 以促进企业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 保障生产设备或装备产品的良好运行状态, 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3、互联网推动工业融合, 从交易环节简单的价值传递到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增值

起初, 互联网推动工业创新, 主要在营销、交易环节进行渗透和融合, 创新价值只是通过网络营销方式在交易双方进行简单传递、流动和转移。随着互联网从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的不断渗透与融合, 由于这些本身就是价值创造和增值重要环节, 借助互联网, 其所创造价值的过程更快, 效率更高, 价值增值也就更大。因此, 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已从单纯的价值传递的渠道转变成为价值创造和增值的基础平台。

作者近期有机会对相关工业企业互联网创新的情况进行调研。从所调研的企业来看, 互联网推动工业创新融合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构建良好的企业间产业链协同创新、资源整合共享的核心平台, 如京东、百度、CAXA、普金科技、广新信息、猪八戒网、亚洲流体网等;二是成为企业内业务流程优化、运营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 如大唐、北江纺织等;三是成为消费者体验升级、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支撑, 如伊利、思念、洋河酒厂、回家网、海宁皮革城、南航等;四是形成跨越企业边界、重塑供需关系的集成创新系统, 如海尔、普天新能源等。总体来看, 通过互联网实现融合创新、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其内、外部组织正从有界趋向无界、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垂直变为扁平, 用户取代企业领袖成为左右企业决策至胜的终极力量。

此外, 还可以预见, 不远的将来,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推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将催生出多技术多业态融合的生产与服务系统。例如基于传感网络、GPS、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合的智能决策服务平台已经在汽车、装备等领域开始应用。未来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信息技术等多技术融合的能源互联网也可能从想象变为现实。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为制造业带来的变革

制造业的设计和制造环节与用户需求联系紧密。企业利用互联网资源开放共享的特点, 易于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按需设计与制造, 是工业企业经营过程中, 继营销环节之后与互联网融合得较好的环节之一。在具体模式上主要表现为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远程设计等形式。众包以“分散化”为基本特征, 以与用户共创价值为核心理念, 通过开放网络平台, 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实现广泛、实时、频繁的交流互动, 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力, 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远程设计定制则源于传统行业研发设计模式的网络化创新, 即远程设计、异地下单、按需制造。在这样的生产模式变革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制造业正在发生以下三大转变。

一是生产由集中向分散的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 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转变。作者调研过的“猪八戒网”搭建起了涵盖设计、外包交易、人才培养、企业孵化等一体化的工业服务平台, 通过网络整合海量设计资源为企业提供短、平、快的“众包”服务。“北江纺织”则利用激光技术改造传统面料设计和工艺流程, 在此基础上实现在线设计、远程下单、即时制造及按需定制等环节的实时协同, 并支持O2O形式的定制化ODM (Original DesignManufacturer, 原始设计制造商) 业务。客户通过移动客户端登录下载最新面料开发系列技术指标及开发源文件并下单, 即可在全球任一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客户也可在任何地点利用手机将最新面料式样拍摄并上传, 从而实现远程设计开发和异地按需生产。

二是产品由趋同向个性的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 极端情况下, 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充分调研市场及科学研究分析, 开始转变生产与营销思路, 充分利用互联网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挖掘按消费者需求订制相应个性化的产品, 同时创新营销模式, 引进O2O创新模式, 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购买体验度。为此, 洋河酒厂还筹划实施了生产销售一体化项目, 重点研究开展个性化定制创新业务和移动O2O营销创新模式。生产系统不再是选型、设计、生产、销售, 而是确认消费者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实现生产和发货。由此, 有效提高了消费者的忠诚度和购买体验度, 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

三是由客户导向到客户全程参与的转变。客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 而是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海尔的“全流程并联交互创新生态体系”, 一方面借助海尔官网、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 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 从众多的个性化需求中提取出共性需求;另一方面通过HOPE (Haier Open Partnership Ecosystem) 平台, 与全球研发机构和个人进行互动, 形成用户需求与全球一流创新资源的高效对接, 由此设计出的产品再由互联网预定的形式进行生产和销售。海尔的海尔天樽空调就是成功应用这种模式, 在研发设计初期, 即在互联网平台上与67万消费者充分互动, 掌握了当前消费者对空调的实际要求, 然后迅速与多家研发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研发。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仅2013年12月26日一天即在互联网平台获得了1228个订单, 体现了分散的服务提供方与消费者个体的充分互动。

基于上述调研和研究分析, 作者认为, 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融合创新方兴未艾, 促使企业正从营销模式创新, 向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的创新迈进。尤其是制造领域, 互联网应用将更快地促使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新的业态, 实现新的跨越。

注释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篇3

“互联网+”计划,成两化融合升级版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潮涌动,“21世纪不能错过互联网”。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家层面,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互联网发展”出现的次数最多、篇幅最重,并提出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全新概念和方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集中三个段落提及互联网发展,包括在关于2014年的工作中提及“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针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互联网+”被普遍看作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有望成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正经由政府的强力引导辐射至行业创新驱动,成为2015年各行业的发展风向标。马化腾在《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中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两会提案聚焦全面开放医院挂号号源与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两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CEO雷军则建议加快制定智能家居国家标准等。科技界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具体内容不同,却都暗藏互联网线索,意在发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在此之前,一系列政策已在酝酿,互联网将加快渗透—二产业。工信部牵头起草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即将上报国务院审议,未来20年将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明确2015年宽带发展目标,新增“宽带对制造业、工业的支撑作用大大加强”。地方政府也已着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规划,例如,上海计划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黑龙江2015年将力推工业互联网……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工业和互联网融合渐行渐近。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威下一个风口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到地方政策酝酿渗透,“互联网+”绝不是传统互联网的简单提升,而会是一次全新的信息革命,对于经济转型、调结构,尤其是产业升级将会是一个具体的执行路径。

当前,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集中在第三产业,并激发了相关行业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近两年作为一股新兴力量异军突起并第二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在由野蛮生长逐渐进入理性监管阶段。这是互联网影响第三产业的一个缩影。李彦宏表示,整个服务业都和互联网有非常强的结合点。所谓OTO就是从线上到线下,通过互联网和技术的方式,提升线下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刺激消费。而消费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健康的驱动力。

未来,互联网对二三产业的渗透市场空间巨大,势必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助力宏观经济转型。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张梓钧认为,产业互联网是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企业级互联网应用大市场,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网络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重构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生产、经营、融资模式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交互,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与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生活互联网发展已很活跃,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对于身处变革中的产业链各方,具体到电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电信运营商等都面临机遇,市场空间巨大。全国两会代表廖仁斌就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础。建议国家层面要组织科研机构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强对技术、业务和网络引进趋势的研究和探讨,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构建适应新型社会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推进资源整合,对全国的互联网带宽、IDC资源等关键基础能力进行合理布局,破除互联互通的瓶颈,真正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程通畅。

当然,挑战和机遇并存,全国政协委员、美特斯邦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指出,“产业互联网的痛点在于,无论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商业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提供更好的品质、性价比和服务体验问题。”

创新思维运用好“互联网+”工具

归根到底,工业互联网是信息通信业与工业的融合。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带动下,两化融合将步入新阶段。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所执行副院长刘胜军认为,互联网的发展规模,相比当下整个中国的经济体量还比较小,但某种程度上会“倒逼”经济改革,比如金融领域,一些传统、落后的企业或领域,会在新经济的发展中遭遇淘汰、走向死亡。

新常态下的新路径需要创新思维去迈进,新路径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创新监管去解决。在全球工业互联网概念逐渐兴起的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助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认为,工业互联网是要做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集合,实现大型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目前,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正在对机器人产业密集调研,行业预计该产业的扶持资金或再度加码上百亿元。总而言之,“互联网+”行动计划本身定位跨界融合,必然会对一些行业固有的商业模式造成影响甚至颠覆,如何运用好“互联网+”工具,如何开放合作,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如何创新思维等,需要政府部门和产业链各方深思。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篇4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水平、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为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完善政策法规,落实改革举措,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和相互支撑、有效转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问题导向,务求实效。针对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障碍,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突出解决深层次和重点、难点问题,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成熟先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作用,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学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成熟一项、落实一项。

二、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

(三)推动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打破军工和民口界限,不分所有制性质,制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方案,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核心能力由国家主导;重要能力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竞争,择优扶强;一般能力完全放开,充分竞争。

(四)扩大军工单位外部协作。将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纳入国防科技工业统计。进一步完善军工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在保障国家战略、国防安全和完成重大专项任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民品开发和军工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军工集团公司对民口军品配套单位的收购行为,避免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修订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分类指导目录,科学划分军工企业国有独资、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等控制类别,除战略武器等特殊领域外,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支持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积极稳妥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上市或将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建立军工独立董事制度,探索建立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推广相关经验。

(六)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机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推进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准入退出制度建设。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动态调整机制,精简优化许可管理范围,减少许可项目数量,规范退出标准和流程。实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与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两证联合审查,推进多证融合。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定密和招投标工作,凡不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不再纳入保密资格认定等行政许可范围;凡不需要承制单位具有保密资格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不得将保密资格作为招投标条件。

(七)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适应竞争性装备采购要求,推动系统集成商、专业承包商、市场供应商体系建设,推进分系统及配套产品竞争,明确细化总体单位开展分系统和配套产品采购的规则要求。改进完善军品价格和税收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更多有优势、有意愿的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

三、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八)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享。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需求,进一步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优化布局与建设,并分类推进开放共享。加强民口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统筹,促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发布开放目录清单,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将国防科研设备设施纳入统一的国家科研仪器设施网络管理平台,提升开放共享水平。

(九)加强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统筹使用。编制发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推动具备条件的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向民口开放,建立常态化开放共享和技术服务机制。对新建重大试验设施,加强军工内部、军工与民口统筹。

(十)完善军民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军工和民口科技规划、计划、项目安排、政策等会商机制。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吸纳民口力量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扩大国防科技创新主体范围。发挥好现有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统筹研究在部分新技术领域择优建设创新中心。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围绕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全局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十一)推动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建立完善军民标准化协调机制,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开展军工行业标准清查,提出立改废清单,鼓励军工单位参与国家相关专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军民计量资源互通共享,发挥国防计量技术机构专业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积极吸收其他计量技术机构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支持军工鉴定性试验能力向社会开放服务。鼓励依托国家产品质检中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第三方测试评估机构。

(十二)积极利用民口产能。鼓励支持军工单位采取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将民口产能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加强军工单位之间科研生产能力统筹利用和协作,积极推动军工资产合理流动。择优利用军工、军队和民口单位科研生产能力,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十三)支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为大安全、大防务提供装备和服务。在搞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做好军事训练器材研制开发,鼓励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积极参与边海防装备建设,大力发展反恐维稳、安保警戒、应急救援、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和产业。

(十四)健全完善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收集本地区民口前沿技术、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等资源信息,集中向军工单位公开发布;按行业收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需求,经保密审查后,向社会公开发布。

(十五)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发展规划,利用全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围绕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国防特色高校共建和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依托高等学校设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高等学校与军工单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和人才培养。鼓励设立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基金,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工程型号领军人才,做好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开展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依托军工单位及相关院校开展军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教育培训。

四、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十六)推动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统筹建设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定期发布《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推动降密解密工作,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等政策,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十七)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突出高技术方向,着力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项目审批方式逐步由事前审批向事后审批转变,经费支持方式可由注入资本金等向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转变。

(十八)发挥技术转化评价作用。在军工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和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中,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权重。探索开展相关技术成熟度评价,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技术发展动态,鼓励军工单位优先利用民口成熟技术和产品。

五、支撑重点领域建设

(十九)加强太空领域统筹。面向军民需求,加快空间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加快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空间核动力装置、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以遥感卫星为突破口,制定国家卫星遥感数据政策,促进军民卫星资源和卫星数据共享。探索研究开放共享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系统建设。

(二十)推进网络空间领域建设。促进通信卫星等通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安全、电磁频谱资源管理等技术、产品和装备。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实施。优化军工电子信息类试验场布局和建设,在服务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二十一)支撑海洋领域建设。推进海洋领域军民试验需求和试验设施统筹,加快深远海试验场建设。大力发展水下探测、信息传输与安全等技术,提高海洋综合感知能力。推动深海空间站、核动力海上浮动平台和深海大洋监测装备建设,积极研发高等级专业破冰船、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极地救助船、极地半潜运输船、极地资源勘探船及极地专用核心配套设备、材料等,支撑海洋领域重大工程。

六、推动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二十二)发展典型军民融合产业。加强现有投资渠道统筹,优化投资方向。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反应堆和先进核电技术,加快实施先进核能示范工程,提升核燃料循环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推进核技术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积极引导支持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加强民用飞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民用船舶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发展军民两用的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产业。

(二十三)培育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增长点。充分发挥军工单位在人才、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优势,支持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动态保军能力。优选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和项目,编制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对列入目录且应用效果好、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四)以军工能力自主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政策统筹,做好与相关科技计划的衔接,制定并组织实施军工高端制造装备创新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国内优势单位开展专项攻关,提高军工能力建设所需的高端加工制造设备、测试仪器、科研生产软件等国产化率和自主可控水平。在军工生产能力建设中,进一步扩大支持采购国产首台(套)装备政策适用范围。

(二十五)促进军工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围绕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布局以及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鼓励军工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和规划政策对接,在军工单位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参与所在地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等方面,创新合作方式,落实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开展军工经济属地化分级统计,建立属地化军民融合产业统计体系。设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重点省(区、市)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十六)拓展军贸和国际合作。在确保国防安全和装备技术安全的前提下,着力优化军贸产品结构,提升高新技术装备出口比例,推进军贸转型升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推动核电站和核技术装备、宇航装备、航空装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其他高技术成套装备出口,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和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鼓励参与海外石油矿产资源开发和国际工程承包。充分发挥国家原子能机构和国家航天局的对外合作平台作用,深化核和航天领域国际合作。

七、推进武器装备动员和核应急安全建设(二十七)强化武器装备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资源,积极参与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和服务,推进完善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着眼战时部队高技术装备维修力量缺口,推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加强针对性实战化训练演练,形成支前保障能力。

(二十八)提升核应急和安全能力。按照国家核应急体系建设整体布局,加强国家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推进核安全技术研究,军地联合加快国家核安全体系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核安全监管,增强核安保能力。加快军工核设施退役治理,提升军工核设施实物保护能力。

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二十九)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法规建设,加快推动原子能法出台,积极推进航天立法。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健全军民融合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引导、规范、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十)完善社会投资审核制度。修订《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核准和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减少和下放政府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社会投资的审核,除战略能力外,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三十一)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对承担军品重点任务、符合政府投资政策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自愿和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采取投资入股、补助、贷款贴息、租赁、借用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投融资渠道,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符合条件的机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推动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企事业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风险补偿和扶持机制。探索建立军工资产管理新模式,加强对民营企业军工能力的监管。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做好统筹衔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分工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实效。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1月23日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篇5

首先向广大企业家表示敬意。海宁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四个轮子一起转,到后来乡镇企业改革都走在前列,南有兰溪北有海宁,到现在转型升级,这都是企业家共同的创造,你们是海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刚才戴市长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内容清晰,举措扎实,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也希望企业家共同努力。特别是刚才企业家的发言,让我非常感慨。我想起了马云先生在分析2016年经济形势时讲的三句话。第一句话: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今年的经济形势很不好,而且会持久化,这个不好是经济下行压力总体反应,我们没有办法,只能去适应;第二句话: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就是大家都不好,经济形势对任何企业都一样,经济形势好与不好与企业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好的形势下有坏企业,坏的形势下好的企业多得是,中国最好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在不好的形势下出来的,坏的经济形势下好的企业才会脱颖而出。比如天通、万凯、晶科等很多好企业都是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脱颖而出的。第三句话:企业解决的不仅是昨天、今天的问题,而且更是明天的问题。刚才万凯、天通的发言就是告诉大家明天的事。下面,我围绕今天会议主题,讲四个“强”:

第一,强导向。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就是服务企业、重视企业发展,推进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工业是我们的强市之本、立市之基,必须坚持不懈、集中精力抓下去、推下去。有人说发展三产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结构是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实工业是骨架、三产是血肉,没有二产,三产不可能兴旺发达,没有二产,三产只是空中楼阁。去年我去德国学习工业4.0,德国服务业占比70%,工业占比只有30%,但是服务业占比70%里面的80%是生产性服务业,如果把生产性服务业加到工业中去,工业要占到80%。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做强工业这条路走下去,形成好的导向。第一,书记抓工业,市长抓工业,当然有所侧重。第二,我带头每周一天时间用于走访企业,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服务企业百日攻坚行动中,走访企业要先做好调研、对接,去企业就是要把问题解决掉。第三,常委会每月听取一次招商引资、工业投资汇报,招商引资、工业投资任务完成进度末两位的镇(街道、开发区)要向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汇报。第四,市四套班子联系镇(街道、开发区)做到“六联系、六必到”,即联系经济发展,重点企业必到;联系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必到;联系项目推进,问题项目必到;联系治水拆违,重点区域必到;联系信访维稳,突发事件必到;联系“三民”走访,重点对象必到,前三个方面都涉及到工业经济。同时,镇(街道)书记、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也要紧紧围绕工业抓工作。

第二,强企业。做大做优做精做专企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强企业要做好“抓两头带中间”:一是扶优扶强大企业。书记办公会议已经明确对10亿元以上企业、拟上市公司、小而精的隐形冠军企业、科技成长性较高的企业等,实行“一企一策”。相关部门和镇(街道、开发区)将与企业进行对接,把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定出来,量身定做更好地做好服务。扶持企业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享受到扶优扶强政策。二是服务好小企业。坚持放水养鱼、减轻负担,在符合环保要求、安全生产、消防要求等前提下,让小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良好的企业培育梯队。“两创”中心要适当降低门槛,让更多企业进入,群众创业热情是培育产业、培育企业的重要因素。三是带动中间企业发展。镇(街道)工业园区要像市里一样,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面上全市也会积极推进。强企业要突出“三个化”:一是专业化。企业家要有工匠精神,专注精神做好企业。去年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讲的就是把工匠精神怎么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致促进企业发展。海宁精神里面也凝聚了工匠精神,“敬业奉献、猛进如潮”中的敬业就是专注实业,专注主导产业。分析研究这几年淘汰出局的企业,没有一个企业是因为主导产业发生问题而淘汰的,都是走了其他一些道路,比如搞房产地等,企业真正在实业上发生问题而全盘崩溃的是不多的。专业化还要在产业上又精又专,建立起企业在产业里的龙头骨干地位。海宁有很多产业在全国、全省都是单打冠军,但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二是现代化。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产权制度、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营销模式。要大力推进企业股改和上市,市里即将出台进一步推动企业股改和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提高了奖励标准,企业界的朋友们要多研究相关政策。要推进企业融资结构优化,一个企业合理的结构是40%左右来自银行、30%左右来自直接融资、30%左右来自非金融机构。出险的企业70-80%都是银行的钱。同时,推进股改上市不仅解决融资的问题,更是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今天会议还有互联网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强调制造业+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上,运用互联网方式打通管理、打通营销、打通技术,在这方面海宁有很多企业有好的模式创新。三是品牌化。品牌背后是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素质、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创新。我们都有同感,我们这么多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响当当的品牌有几个?福建晋江有很多国际国内品牌,有40多家上市公司,我们怎样推进品牌强市、品牌强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强产业。海宁传统产业占到70-80%规模,传统产业提升是海宁经济的命脉,必须要有更大突破。一是抓提升。更有针对性把传统产业做强,在传统产业提升上做好谋划、做好保障。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传统产业很多是朝阳产业、永恒产业。皮革城、家纺城市场兴起的背后是产业的发展,是以工业、产业来推动市场发展,市场发展又带动了实业兴旺。在扶优扶强企业的同时,经信局和相关部门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研究,5-10年内产业规模要做到多少、产品档次要做到什么程度、产业发展情况如何等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推进产业发展。二是抓集聚。镇工业园区要向特色园区转变,周王庙皮革、马桥经编、许村家纺、袁花光伏新能源等,只有把企业集聚起来、把产业集聚起来,才能把一个园区做大做强做实。今天上午开工的国能项目,如果把尖山和动力电池相关的汽车产业和其他产业连起来,就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强服务。关键是要树立“围墙内事情企业解决,围墙外事情政府解决”的理念,让企业围着市场转,政府围着企业转。首先,党委政府和部门要做到“不破法规破常规”,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优化企业服务。有些部门拿着法律法规作“挡箭牌”,而对企业的困难视而不见。特别是在执法过程中,要重点让企业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罚了事、一处理了事。接下去,我们在走访企业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许多问题,凡是市委市政府协调确定下来的,部门必须服从执行,海宁的部门必须为海宁的企业做好服务。服务企业要敢于担当,要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去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政商关系既要亲密联系,又要一杯清水一样,把底线守住。我们要有责任意识去服务企业,为了地方发展要有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去做。在服务企业百日攻坚行动中,必须要按市委市政府的目标和要求去落实好、执行好。其次,要突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现在企业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难。今年1-4月全市贷款只增长2.5%,海宁存贷比不合理,要让银行把更多的钱投到企业中去。针对现在个别银行还给企业抽贷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在竞争性存款的基础上,对个别银行在政府协调后仍然抽贷的,取消所有政府性存款存放资格。同时,要为企业贷款做好服务,要研究成立担保公司、担保基金,让基金放大为部分贷款难、互保出现问题的企业提供支持,提高政府转贷资金利用效率。此外,企业服务还包括财政服务、环境服务、土地服务、政策服务等,关键看市委市府在今后工作中怎么去服务企业。在这里,我向大家表态,今后企业可以通过市委办来找我,我会会同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共同听取你们的意见建议。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篇6

20世纪末期,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使得世界很快催生出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一个通过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造就 “信息”自圆其说的时代,信息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 “工业化”扩大了人们对市场容量的需求,引领人们走进一个全新快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迎来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则成为近30年来人们所追捧的发展状态。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两会第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提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推动 “中国制造2025”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提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技术升级等因素的变化,这个拥有着我国最广泛、 最重要的工业企业的基地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迎合 “新常态”,要重新斟酌 “振兴”的思路和未来的走势。而沈阳作为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的缩影,2011年11月,正式成为为国国家家级级两两化化融融合合实实验验区区。。所所以以,,通通过过对对沈沈阳阳市市两两化化融融合合发发展情况的研究,对沈阳市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进行研究总结。

2沈阳市两化融合现状与问题

2.1沈阳市两化融合现状

2.1.1沈阳市两化融合发展调查

依据2013年国家工信部编制完成了促进 “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及8月印发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 2013 -2018年) 》( 工信部 〔2013〕317号) 中明确提出的 “工业企业、行业和区域应依据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的精神要求,2014年上半年,沈阳市经信委在沈阳市东陵区、于洪区、沈北新区、铁西区、大东区五个区开展评估试点工作。2014年末,在沈阳市各县 ( 区) 应用国家评估规范系统,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五大市级试验区中参与评估样本企业数量为232家,其中有效样本169家。样本中大型企业30家,中小型企业139家。机械装备制造行业数量达达5522家家,,占占样样本本总总数数3311%% 。。样样本本数数量量及及来来源源如如下下表表。。

2.1.2骨干企业撑起较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沈阳工业企业形成了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等企业为骨干,在机械装备、汽车、航空、电子信息等领域,初步形成由原有骨干企业、民营骨干企业、外资骨干企业构成的适应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的骨干企业群。骨干企业与总体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比较如图1。

2.2沈阳市两化融合的主要问题

2.2.1整体上信息化程度不高,未形成装备成套的市场优势

在装备制造的工业企业中传统装备制造设备和现代新兴装备制造设备共存,并且数字化生产设备占总设备的一半以上,但是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却不到一半。建立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产品总体上远远没有达到五成,总体企业自动化生产线数量占生产线总数比例为34. 26% ,骨干企业还需带动其他企业的自动化水平。

2.2.2企业核心能力不强导致与信息化结合缺乏连结

困扰机床行业多年的 “大而不强” 的状况依然存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本土技术结合再创新的能力不强。在新常态中,这些问题与经济增速减慢形成互相吞噬的状态,企业继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3沈阳市两化融合发展对策

两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是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始终伴随社会、经济、产业、信息技术等的发展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协同结合。通过信息手段将知识、资源集成在一起,在共享的平台里使信息的连接更为紧密和有效,为企业的设计、制造、生产、服务提供相应的支撑。

3.1提高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企业的等级

沈阳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集成和服务能力方面。因此只有让企业家甚至企业员工深刻认识到信息划时代的影响力与实践力才能使企业脱胎换骨,彻底接受两化融合的步骤。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依托先进技术的支撑打造产品的特点和优势,更能催生出产品的创新力。例如,装备制造型企业的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及全国几个城市,投入先进技术的数字装备与各地、各企业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将会使工业企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层次。

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融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初识、辨别、发展和反思等步骤。工业软件、智能设备、生产计划的智能生成等是 “两化” 的调和剂,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 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从长期发展来看,智能技术等将促进传统工业从信息化向集成化和智能化过渡。在此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企业业务流程能否与信息化系统相匹配,做好适时调整。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强化装备配套能力,打造产业配套市场。同时,企业要建立一个从主生产计划到物料需求计划,再到车间作业计划和车间作业管理的完整的计划体系。并将企业过去经验和当下状况进行分析,打造 “智能生成”体系。

3.2多角度增加技术研发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企业多以传统技术为主,大多数先进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和机械产品技术主要依靠国外引进。例如要实现装备制造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新耐料技术,现代设计技术,超精密、超高速加工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向工业企业的渗透,走科技含量高、工匠精神的集约式发展之路,摆脱产品质量不稳定、附加值 ( 服务与产品创新等) 低的现状。在信息膨胀的时代,实现人工智能化普及程度可以大大增加企业核心研发能力,可与品牌网站合作设立公开课,将技术通过信息化传播并普及员工,无形之中减少了以往员工出差学习的费用。此外人才的引进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催化剂,新注入的人才不仅使企业获得新生力量,还可以本质上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另外,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可以增加企业建立以需求为基础的研发能力。为客户提供从生产环节开始的服务: 售前了解客户需求,根据需求 “定制”产品; 销售中抓住季节变化,为客户调整机器精度设置; 售后为客户提供远程服务等 “私人定制”式的客户需求被数字化工业设备所满足。除此之外,也可以为客户建立交流网站来分享使用感受,在网站设立技术课程,让客户更加理性、专业消费,提升企业形象。这样在使客户了解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客户更加了解自己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进而提出设备改进的地方, 这样就给企业的研发者提供了研发改进的渠道,提高了企业研发能力。

3.3打造大型企业内部的“小微企业”

中国工商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各类企业中,小微企业约1170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 57% 。若将4436万户个体工商户视作微型企业纳入统计,则小微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94. 15% 。2014年底,沈阳市小微型企业有339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88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56. 2%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在会上表示,2014年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为契机,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满足中小企业多种需求、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 二是加强小微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成功案例、网络安全等热点问题研究; 三是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展各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辅导和应用推广等活动。

沈阳市工业企业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大型企业,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信息化集中程度不高,在国家支持 “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工业企业可以效仿政策规划方法,将企业内部分型号、分工序、分工种等等方式打造企业内部的 “小微企业”模块式管理。

3.4绿色制造,节能减排

沈阳地区两化融合2014年调查中环保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的比例总体仅达到16. 75% ,面对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必须广泛采用精密、精确、少能耗、无污染的先进制造技术,减少传统工业企业在资源与能源、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浪费与破坏。要形成很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自动化设备环保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的比例,形成机控和人工控制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

3.5提升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工业企业革命势在必行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数字制造技术 = 制造业革命。这三项要素都包含智力因素,靠劳动密集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内在矛盾处在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表现的更为突出,由低端制造向高端价值链拓展,由埋头生产向现代工业服务业延展竞争力。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就为此提供了新的契机,有效提升政府对企业的扶持管理能力,革新两化事业,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越是外部需求萎缩,越是需要练内功,只有智者才能胜出。

摘要: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之中,大数据时代下解读技术数据所呈现出的结果越来越明晰化。以作为两化融合实验区的沈阳各大企业实施两化融合情况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根据工信部制定《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判断并分析其两化融合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新常态下沈阳市应该加强智能制造设备制定生产计划及个性化产品、环保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等信息化程度,与此同时将劳动密集度转变为人才密集度的工业企业生产模式。以沈阳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适应新常态后两化融合程度,并提出沈阳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策略建议,为两化融合领域提供实践参考。

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篇7

2007年注定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命题。2007年是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2年,我们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多新进展,但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要求来看,仍面临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

1.突破核心基础产业发展,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核心基础产业是指集成电路、软件、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基础行业领域,这些领域技术难度高、投资强度大、附加值高,现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软肋”,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我们要围绕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积极发展集成器件制造模式,鼓励扶持新一代芯片生产线建设,推动现有生产线的技术升级,建立植根于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和服务,重点支持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中间件发展,实现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电子专用设备产业一直是我国信息产业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我国集成电路设备自给率不足2%。“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重大装备需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用结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增强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的产业化能力。

2.加快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着力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始终伴随着生产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重点支持汽车、石化、电力、机床、金融等应用电子产品和装备的发展,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3.构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是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点:一是要把握电信技术业务移动化、宽带化、IP化、多媒体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抓住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机遇,加快构建广覆盖、高可靠、多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提高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和国际通信能力。二是面对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探索建立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机制和途径,加快出台有利于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融合的配套政策,务实推进“三网融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三是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在鼓励发展新的农村用户并保障现有基本话音业务的同时,逐步推广新的电信业务。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农村需要的通信发展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信息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一是推进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业的全面转型。推进电信业务创新,转变电信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创新业务和运营模式,完善服务产业链。推进计算机与其他信息终端的普及和应用,积极发展固定宽带多媒体和移动多媒体信息服务。二是推进软件外包服务发展。抓住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在软件服务和现代商务流程外包等方面有所突破。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围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链,带动一批软件服务外包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加快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业发展。三是鼓励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正在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推进传统的出版、媒体、娱乐的数字化、网络化同时,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加快普及的机遇,通过推进技术和业务的融合,加快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洞庭湖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八路抢答器的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