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十二五交通规划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深圳市十二五交通规划

广西启动《广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本刊讯 8月19日,广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广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课题布置会议”,《广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会议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编制工作的职责分工、工作步骤、任务分工、时间安排作了统一安排和部署。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各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第2篇:兵团“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今年1月6日,兵团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如果把规划比作一幅描绘未来前景的美好画卷,那么这幅画卷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与作用?它是通过什么方法绘制而成的?它是在什么样的基础和背景下绘制的?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具有什么亮点和支撑?如何让它由蓝图变为现实?请看——

《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类规划及制定年度计划、安排国家与兵团投资的重要依据。

兵团党委、兵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兵团党委常委会、兵团司令员办公会分别三次审议规划,兵团“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三次会议讨论研究规划,兵团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编制组成员反复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深入师团调查研究、征询意见,与国家、自治区及各师、各部门规划多次衔接,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自2009年10月正式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以来,规划思路共十易其稿,规划纲要共十五易其稿。

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规划内容上,把规划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抓手,着重突出了加快发展经济、推进“三化”进程、改善职工生活、发挥集团化优势、促进兵地共同发展、提高维稳戍边能力等战略任务,更加鲜明地阐明了这些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及其目标。可以说,兵团“十二五”规划是一部体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规划,一部体现以人为本、彰显尊严的规划,一部体现垦区比较优势、落地生根的规划,一部体现开放带动、创新驱动的规划,一部体现兵团职能使命、与新疆各族群众休戚与共的规划。

在规划编制方法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在前期工作上,首次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研究单位的方式,对发展环境和趋势、产业结构调整等十个重大课题开展了专题研究,进一步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在表現形式上,改变了规划就是文字叙述的固定格式,首次采用方向、重点、目标来表述战略任务,增加了重要生产力布局和重点项目专栏以及空间布局示意图,进一步增强了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三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召开专家、民主人士、人大代表等多层次座谈会以及在兵团各大媒体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在兵团门户网站开辟“十二五”规划专栏等方式,为社会各界、职工群众参与规划编制开辟了畅通渠道,进一步增强了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民主公开度。四是经过不懈努力,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指出“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这是编制五年规划以来兵团在国家规划地位中的重大突破,也是兵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开端,更为兵团落实政策、争取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蓝图基础与背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对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是谋划未来发展、理清发展思路的重要基础。那么“十二五”时期兵团面临怎样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呢?

从发展基础来看:一方面,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区域影响力和地位作用显著提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兵团生产总值达到770.62亿元,占自治区比重由2005年的八分之一上升到七分之一,五年年均增长12.9%,分别比全国和自治区高1.7个和2.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94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其中工业投资占到45%,为今后工业发展积蓄了强大力量。石河子等四个城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9亿元,五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29%。

二是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达到36:34:30,其中,二产比重五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一产下降了4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聚集产业和吸纳人口作用开始显现,城镇化率达到50%,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大幅度增长,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2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个百分点。

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的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团场管理和经营体制正面临新的变革。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方兴未艾,整合资产、做大企业已成为大势所趋。向西开放地缘优势进一步凸显,自产品出口占兵团出口总额比重超过20%,走出去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水利、交通、能源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投产,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40万亩,新建、改建公路1.4万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80万千瓦,新增城镇供水管网1110公里、集中供热管网380公里,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五是职工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59元和8782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1缩小到1.7:1。“十件实事”工程稳步实施,80万人喜迁新居。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率先在西部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领先于西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六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取得实效,节能减排工作与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实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口稳定在低生育水平,全社会就业人员五年净增约6万人,职工队伍不断壮大。

七是维稳戍边能力稳步提升。职工维稳戍边意识得到强化,政法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出色完成了各项重大维稳任务,促进区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安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兵团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与金融危机影响相互交织,使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更加凸显,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也是“十二五”必须破解的重大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产业结构看,受体制、资源、投入和人才制约,兵团长期沿袭以农业特别是水土资源开发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产业层次偏低。一产大而不强,一产创造了36%的生产总值,就业人员接近50%;二产小而不精,缺乏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工业品多为初加工产品,转换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三产散而不全,缺金融,少电信,现代服务业更不发达,对工农业促进作用不明显。从增长模式看,经济增长长期依靠高强度投入,2010年投资率达到58%,投资贡献率高达81%;投资效果系数为0.32,投入产出率不高;投资渠道除了国家投资、银行贷款,自有资金、民营投资很少,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从发展主体看,大企业大集团

少,14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股票总市值只有54亿元,证券市场融资额为2.74亿元,分别比自治区少46亿元和1亿元。从资源承载力来看,随着自治区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兵团下游灌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兵团辖区多以农业资源为主,无油气,少煤矿,缺电网,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显突出。因此,促进产业升级、做大经济实力成为“十二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之一。

二是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压力较大。职工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50元,特别是作为兵团屯垦戍边基础的团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衣食住行用条件亟待改善。2010年兵团人口占自治区人口比重仅为11.9%,与所承担的使命不相匹配。因此,改善民生、拴心留人成为“十二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之二。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客观上看,兵团各级行政主体资格尚不明确,义务与权利不对等、事权与财权不对等,靠文件管理,无法律依据,这方面目前正在争取,但难度较大。从主观上讲,改革相对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待充分发挥,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实现有效接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成为“十二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之三。

四是维稳戍边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新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兵团整体动员和应急处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增加职工总量、提高维稳戍边能力成为“十二五”时期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之四。

从发展环境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任何国家或经济组织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都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把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同时,正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对未来我国特别是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体遭受重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对我国现有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构成了新挑战。另一方面,也使科技创新竞争更趋激烈,带来新的结构调整和创生新的增长点,国际产业结构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行调整,主要产品价格波动也将更加剧烈。这些变化,既对我们长期形成的发展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客观上也对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产业向西转移步伐加快,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要看到,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的淡出,对国家政策依存度较高的兵团靠什么来接续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又给我们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现实与可能。

从西部和新疆发展环境看,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兵团要在未来一段时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有潜力,也有压力。

综合判断,兵团正处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团场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过渡、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有效接轨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蓝图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道路,处理好屯垦与戍边、特殊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兵团与地方“三大关系”,发挥好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三大作用”,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简言之,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出发点、三化道路、三大关系和三大作用”。

《纲要》围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中央关于新疆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体现兵团发展特点、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作为主题,二是坚持把推进“三化”进程作为主攻方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四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和支撑,五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六是坚持把提高维稳戍边能力作为基础任务。

结合兵团实际,与全国特别是西北各省区发展目标相衔接,《纲要》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职工生活和资源环境四大类指标。概括起来,“十二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为“三个明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年均增长15%;职工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4%、13%;维稳戍边能力明显提高,整体动员、应急处突、反恐维稳能力显著增强。

(一)坚持“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因为兵团个头小、规模小,仍处于积累与建设阶段,因此,《纲要》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和奋力推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和兄弟省市支援,有效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迅速壮大实力,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

一要突出“快”字。在做大蛋糕上下工夫,实现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两个翻番。

二要突出“好”字。把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将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力争动植物良种繁育、高效节水技术集成、农机装备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每个支柱产业均有全国名牌产品。

三要突出“敢”字。树立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积极开拓的进取意识,敢于冲破条条框框束缚,敢想、敢干、敢于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一以贯之地落实。

(二)推进“三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既是中央对兵团的要求,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纲要》提出,要依托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引导人口向城市(镇)、产业向园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着力解決兵团产业层次低、经济效益不高、发展不平衡、综合实力弱的问题,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显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关于城镇化。《纲要》提出,要按照师建城市、团场建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开

展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及修编工作,促进人口、产业、公共资源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成为转变职工群众生活方式、拴心留人的重要载体。并首次在规划中提出到“十二五”末,城市经济占兵团经济比重达到50%,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

一要做优做强现有城市。石河子市要实现“三扩”,即扩大城区面积、扩大经济总量、扩大人口规模,成为自治区和兵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及西部重要的宜居、宜游、宜业城市;五家渠市要着力构建“乌鲁木齐一昌吉一五家渠”半小时城市经济圈,成为天山北坡经济区重要产业基地、带动兵团经济增长新的引擎;阿拉尔市要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成为兵团在南疆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力军及建设稳定南疆的重要战略支点;图木舒克市要增加城市活力和生气,成为南疆和周边地区民族用品生产集散中心;北屯要加快建市步伐,成为北疆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出口商品贸易加工区。

二要培育壮大新的城市。按照小城市标准,科学规划并分步建设条件较为成熟的芳新、可克达拉、库西等垦区中心城镇,抓紧拟建城市前期准备和报批工作,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再新建3个至5个由兵团管理的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三要建设团场小城镇。引导团场经济、人口、公共资源向团部集中,着力改善团场面貌,因地制宜发展团场经济,使团场城镇成为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和维稳戍边的坚固堡垒,团场居民享受与小城市同等公共服务。

四要适度发展兵地共建城区和师部城区,争取统一规划、自行建设和管理,实现与所在城市协调发展。

五要改善城镇软硬条件。在硬件上要加强城镇水电路气房及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水、电力、产业布局和建设用地向城镇集中,使城镇具备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能力。在软件上要完善兵团城市管理和行政职能,推进城市功能向团场延伸,建立健全兵团特色的城镇管理体制。

关于新型工业化。针对工业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纲要》提出,要立足新疆农业资源充足、区内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处向西开放前沿三大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兵团城市和产业聚集园区为载体,以提升竞争力、夯实屯垦戍边物质基础为目标,统筹发挥好规划引导、投资带动及园区、资源、企业、科技支撑作用,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形成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带动三次产业整体联动、以园区聚集产业、以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产业升级的发展格局。重点做好四篇文章:

一要延伸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两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纲要》提出,面向国内外不同市场需求,立足大宗农产品转化增值,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做强企业、做深加工、做优产品,打造果蔬、酿酒、粮油及饲料、乳肉制品、制糖、生物制品六大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加工出口基地,农业产值与加工产值之比达到1:1.2。

二要加快矿产资源加工转换。《纲要》提出,要增强对疆内和周边地区优势矿产资源的控制力,发挥新疆能源成本低、环境容量大等优势,按照在新疆具备资源优势、在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有市场的原则,做大煤化工产业,推动有色金属、黑金属等高载能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新疆重要的特色矿产资源加工转换基地。矿产资源加工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各师在谋划工业发展时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认真做好主导产业在市场、原料、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条件的师应顺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趋势,率先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要强化大企业大集团支撑。《纲要》提出,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在上市公司和师域之间横向流动、重新组合,实现“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另一方面,落实好企业援疆政策,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主动承接东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转移,力争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集团。

四要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依托现有城市、垦区中心城镇和边境口岸,推进产城协同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上下游产品关联度,形成特色突出、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加快建设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兵团园区,争取将五家渠、阿拉尔等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鼓励毗邻口岸的师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

关于农业现代化。针对水土资源有限、农产品储运与销售等薄弱环节,《纲要》提出,要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工增值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产品竞争力有效提高、职工收入持续增长、团场效益显著提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要加快建设农业“三大基地”。在南北疆建设两三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分产品、分垦区、分批建设20个高产出、高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团场,在全国特别是干旱地区建设节水灌溉技术服务网络,实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二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按照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强优质商品棉基地和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扩大畜牧业和果蔬园艺业规模,建设出口和城郊设施农业,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标产品生产及出口基地,实现稳粮、优棉、增果畜目标。

三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构筑更有效率的利益协调、利益增进、激励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塑造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引导鲜活农产品产地与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提高农产品流转升值效率。

四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农业全过程生产,着力建设科技支撑、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全兵团、辐射全疆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以来,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基本维持在三分之一水平,对农业和工业的纽带作用、生产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均不强。因此,《纲要》提出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三化”的重要途径,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扩大疆内需求、扩大兵团需求,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交通沿线和边境口岸,构建农资供应及农产品购销、工业原料供应及产品销售两大物流体系,重点打造棉花种植、加工、流通、纺织產业链。将金融工作纳入推进“三化”的重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兵团发展,筹划成立兵团金融机构,探索在兵团城市设立商业银行、垦区中心城镇建立村镇银行模式,创造条件发展证券公司和创投公司,实现金融产业新突破和金融服务全覆盖。二要围绕城镇化发展,积极发展商贸、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

业,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纲要》特别强调民生,用六分之一篇幅来阐述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无论推进“三化”、还是发展经济,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让职工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就是让更多的人加入屯垦戍边大军。因此,《纲要》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拴心留人的有效手段,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团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团场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团场辐射,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保持人口稳定增长。《纲要》把促进人口事业发展放在改善民生的首章,提出营造良好安居乐业环境,通過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城市、扩大发展空间、改善迁入模式、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促进人口特别是人才增长,以确保兵团人口占自治区比重不降低。同时,人口的稳定增长,也确保了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使民兵动员潜力、应急力量有坚实基础。

二要提高职工收入水平。《纲要》提出,要实现职工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使兵团真正成为广聚贤才、海纳百川的“蓄水池”。第一,要拓宽职工增收渠道,加快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二、三产业发展,适度扩大职工承包土地经营规模,使职工收入更多来源于非农产业、规模化和多种形式的经营。第二,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第三,鼓励职工以劳动、资金、技术等要素参资入股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以获取相应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第四,处理好兵团、师、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重点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低收入职工收入水平和贫困团场脱贫率。第五,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农牧团场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三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因为兵团分布于地方各县市,与地方共同发展社会事业,再加上兵团缺乏公共财政体系,因此,《纲要》提出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和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职能属性,立足于服务兵团职工群众,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调整公共资源布局。按照依托、整合、倾斜原则,兵直和师部兵团居民尽量依托所在地州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资源要合建共管、资源共享并与人口规模、城镇化布局相适应,更多关注困难师团、困难群体、困难单位发展,着力加快兵团、师优质公共服务向团场覆盖。

第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重点推进基础教育向“9+3”发展,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兵团及全疆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使职工群众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强化教育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构建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使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人的主流价值。

(四)强化基础和生态支撑。

《纲要》提出,要加强与地方在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共享,着力改善南疆垦区、沙漠周沿、边境一线及腹心垦区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后劲。

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兵团垦区多处于河流下游,输水线长,供水灌溉保证率低。特别是自治区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后,垦区现有骨干引、蓄水工程布局将被打破,水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纲要》提出,适应新疆水资源新的调整格局,与自治区同步开展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兵团配套工程建设,在独立水系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逐步形成水资源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本格局。

二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兵团路网平均技术等级仅为4.38,还达不到四级公路水平;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占公路网比重仅为2.2%;新建城市远离铁路,机场设施陈旧老化,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纲要》提出提高公路通达深度,迁建石河子机场,规划建设图木舒克机场,壮大通用航空,加快铁路客货专线建设,形成联通国道、省道和垦区内部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三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兵团电源电网建设滞后,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为40亿吨,仅占自治区煤炭资源量的2‰,无力支撑新型工业化对电力发展的需求。因此,《纲要》提出积极参与自治区疆煤东运,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争取,适度超前发展能源产业,围绕城市、重点工业园区、重大煤化工项目,配套建设热电联产等电源项目,加强兵团城市和垦区电网建设,形成强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

兵团各师团位处新疆两大沙漠周边、边境高寒地带,生态环境恶劣,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水、土、矿产等战略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突出位置,把推进“三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纲要》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用水效益;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和建设用地单位土地产出率;通过“保护、争取和合作”等方式,提高对疆内和周边地区煤炭及化石类优势矿产资源的拥有量。二是重视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防治,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三是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参与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趋势。

(五)深化改革开放。

在深化改革方面,《纲要》提出,要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与行政调节引导相结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重点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在发挥兵团集团化优势方面,做好统筹生产力布局、推进优势资产整合、创新企业运作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四篇文章,促进存量资产和增量投入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聚,以兵团品牌整体形象参与竞争、占领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继续推进团场改革,使团场管理更加规范,团场经济更加活跃。三要在农八师、农六师、农四师、农三师开展统筹城乡、承接产业转移、向西开放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现重点突破和局部创新。

在促进与地方共同发展方面,鉴于兵团所辖单位点状或片状分布于各地州,在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特色产业选择上与地方既融合互补又相互促进,形成并发展了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因此,《纲要》在每个篇章均充分体现了主动服从服务于新疆发展稳定大局,树立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一要推进规划对接。将兵团各级各类规划和重大项目纳入自治区及各地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兵团重大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在自治区层面得到统筹考虑。二要推进资源共享。积极主动参与自治区山区控制性水利

枢纽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落实给兵团无偿配置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时限,促进地州市兵地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共享。三要推进政策共享。根据适用于自治区的任何支持政策兵团同样适用原则,加大与自治区在政策落实上的衔接和沟通,确保各项政策在兵团辖区的有效贯彻和执行。四要做好示范带动。发挥兵团在农业装备、科技推广等方面優势,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地方农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基地关系,扩大农机服务、良种供应覆盖范围,示范带动全疆经济发展。

在参与向西开放大通道建设方面,《纲要》提出,一要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在边境垦区建立集货物进出口、保税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以贸易带动优势产业发展。二要扩大自产品出口规模,努力建设成为外向型商品加工基地、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和紧缺资源周转地。三要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农业开发为先导,以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引导和鼓励优势产业和企业到周边和新兴市场国家开展多领域、多方式投资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将蓝图变为现实:

完善“十二五”规划实施机制

规划编制完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把“十二五”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谱写跨越式发展新篇章,是我们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以往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重点从三个方面明确了实施机制: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纲要》提出将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职责分工,分解落实到各师、各部门、各单位。对不同领域的任务,分别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运用公共资源等方式推进实施,从而有效解决了以往规划任务主体缺失或模糊不清的问题。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50多年的屯垦戍边实践证明,兵团要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关注支持。因此,《纲要》提出将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穿于“十二五”全过程,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情况报告通报制度、督促检查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和目标责任制,确保中央相关政策、重大项目逐一落实、取得实效。《纲要》特别增加了一章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主动加强与支援省市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援疆政策有效落实。

三是用好投资调控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兵团作为一个不完整的经济体,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带动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从国际经验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较高的投资率作为支撑。因此,《纲要》提出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管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等举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以上,并列明了“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分布和投资构成,以更好地筹划项目前期工作,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鼓舞人心,前景催人奋进。兵团将在自治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抓住机遇,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奋力开拓,为全力推进新疆和兵团跨越式发展,实现新疆长治久安,为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兵团发改委主任)

作者:朱新祥

第3篇:《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获批

国务院近日批复了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把东北地区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兴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以及重要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主线更加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一动力机制,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振兴目标:城镇化率将达到3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2640万吨,森林覆盖率达37.5%。民生方面的目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7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新建保障性住房310万套,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

《规划》围绕解决东北地区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东北振兴的重点任务: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巩同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科技和人才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其他重点任务包插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加强森林、草原、湿地和江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保护与治理,强化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包括棚户区改造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林区和农垦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同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抠纽。

第4篇: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核心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深化普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环境显著提升,信息化成果充分惠及民生,加速向充满活力的信息社会迈进。

着力打造智慧深圳,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政府、市民、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提高实时信息感应能力及处理与响应速度,增强业务弹性和连续性,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

具体目标:

——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宽带接入。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光纤到户达到200万户,基本实现100Mbps家庭宽带接入能力,移动通信带宽达到20Mbps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9%。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突破,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第5篇: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把握信息科技发展机遇,大力夯实信息产业的龙头地位,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为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是深圳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新起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规划,前瞻布局,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深圳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深圳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在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网络向新一代网络演进,端到端的IP化承载和宽带化接入日益普及,网络全光化持续向用户端延伸。光缆敷设超过200万纤芯公里,通信网络实现全网数字化,3G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72.3%和66.5%,光纤到大楼的比例超过60%,光纤到户数超过11万。深圳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城全网”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用户达300万户;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全市通信管道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展开;电子认证建设深入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已建成计算能力超千万亿次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实现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

2.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光网络、无线通信等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2010年,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的国际专利申请

2 量在全球企业中分别列居第二和第四位。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有电子信息相关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实验室15家(其中国家级5家)、工程中心39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5家,信息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3.电子信息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计算机、通信、软件、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等领域已形成集群优势,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0年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15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2.6%,增加值比“十五”期末增长127.5%,年均增长超过17.8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10年深圳软件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软件版权登记量快速增长,2010年登记量7974件,同比增长43.86%,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4.信息化带动新业态蓬勃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细分行业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异军突起。腾讯跻身为世界著名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迅雷成为全国重要的互联网多媒体内容分发商,A8音乐打造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原创数字音乐平台,金蝶跃升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及电子商务应用供应商。电子商务示范市建设不断深入,电子认证、信用体系、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比例达85%以上,全市电子商务企业约3700家,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三网融合试 3 点工作、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为信息化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

5.政务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工作进展顺利。电子政务内网已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到街道和社区,以网上服务为主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政府网站建设全国领先,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12345”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起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行政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建设有序推进,100%的政府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党政机关内部信息化蓬勃发展,部门信息化应用基本普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基本形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初见成效,促进了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和业务流程优化整合。

6.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建成,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统一的空间基础信息。率先启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促进了城市管理的网络化和可视化。初步建成城市应急指挥平台,推动了气象、水务、三防、海事、交通等行业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社区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建成居住证信息系统,实现对居住人口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深圳通”卡综合应用日益广泛,多功能金融IC卡在国内率先发行使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在8家医院开展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互联试点工作,有效提高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水平。首创“城市街区24小时

4 自助图书馆”,提升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联网网点达2200多个,服务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区域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信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跨部门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投入有限,信息化在社会公共领域应用深度不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信息化统筹力度不够,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二)面临形势。

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创新孕育着新一轮突破,宽带网络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好生活的基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加速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区别于工业社会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这为深圳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围绕信息化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再次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阶段,发达国家依托自主创新,把信息化作为复兴经济、加快内生发展、继续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抢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跃升的先机,谋

5 求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把握趋势,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信息化向技术综合集成和产业交叉融合的高端方向发展,是深圳践行国家使命,谱写经济特区新辉煌的必然选择。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日益加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新坐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路径。深圳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增强发展紧迫感,推动信息化领先发展,以信息化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带头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深圳质量”成为引领深圳未来发展的新标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深圳质量是特区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核心路径。30年来,深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发展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增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寻求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愈加强烈。同时,珠三角区域合作日益紧密,深港合作进入新阶段。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先导和支柱作用,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是深圳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创造“深圳质量”的内在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将迎来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代。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牢牢把握信息化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主题,更加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更加突出信息化与城市化相协调,更加突出信息化与国际化相促进,更加突出信息化与社会民生服务相适应,坚持创新驱动、应用拉动,实现信息化水平整体跃升,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支撑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推动、统筹协调、优化环境的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优质高效、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营造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繁荣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开放创新,重点突破。以全球眼光,紧盯信息化发展趋势,大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加强珠三角信息化联动,广聚创新资源,重点突 7 破具有全局性、重大带动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拓展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提升信息化国际水平。

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有效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拓展空间,转型升级。开发互联网虚拟空间,拓展新业态产业空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抢占价值链高端,优化产业结构,率先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深化应用,惠及民生。以行业应用和社会服务为关键环节,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构建全面覆盖、高效灵活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网络、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网络信息与应用服务,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协调发展,安全可控。科学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度应用,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领域信息安全,建立和完善维护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核心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深化普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环境显著提升,信息化成果充分惠及民生,加速向充满活力的信息社会迈进。

着力打造智慧深圳,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政府、市民、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提高实时信息感应能力及处理与响应速度,增强业务弹性和连续性,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

具体目标:

——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宽带接入。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光纤到户达到200万户,基本实现100Mbps家庭宽带接入能力,移动通信带宽达到20Mbps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9%。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突破,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率先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三网融合示范城市,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80%,网上购物额占社会消费零售额比例超过10%,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三网融合实现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形成融合的信息通信网络,方便、快捷地提供新型综合业务。建设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

——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100%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00%的政府法律法规的制定、重大市政投入等实现在线公众意见征询,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大大提高。

——信息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交通、食品药品管理、文体旅游以及民政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成效显著,基本普及数字化、个性化、移动化服务方式,有效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市民基本信息消费纳入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信息化生活品质有效提高。

三、主要任务

围绕打造智慧深圳、加速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总体目标,大力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全面拓展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深圳信息化水平。

(一)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认识信息基础设施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战略地位,构建泛在、融合、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宽带网络,打造区域性国际信息枢纽。

大幅提升宽带网络能力。加快建设部署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信息网络,实现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快速发展光纤到户,打造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全覆盖和WLAN(无线局域网)深度覆盖的城市无线通信网络,加快推进TD-LTE网络商用建设。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加速推进IPv6商用。积极争取开通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提升互联网国际接入能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支撑。

加快建设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整合优化存储资源和运算资源,加强超级计算中心与通信运营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整合建设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云计算设施,创新云计算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拓展政务、商务和民生等领域云计算应用,提高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加速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化进程,有效降低全社会信息化成本。

全面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完善PKI(公钥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提供全面的身份标识和认证、保 11 密、数据完整性以及不可否认性等信息安全保障。健全PMI(访问控制与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权限管理与授权服务,规范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保障用户合法、安全的使用信息系统。强化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灾难备份建设,满足新时期信息化发展对数据安全与不间断服务的需要。

(二)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深圳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围绕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夯实信息化应用的产业基础,促进“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跨区域资源配置、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各类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深圳。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参与承担国家、省、市各类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省部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协同创新。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先发展面向应用的高性能SOC芯片和高密度、高频、大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集成电路新型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达到32nm—22nm。重点发展大型行业应用软件、

12 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软件、新一代互联网软件等领域关键技术。支持云存储、云环境自适应管理等云计算关键技术,以及众核计算、GPU计算等超级计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宽带移动通信、异构网融合等下一代网络技术和新型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数字内容获取与生成技术、分析与处理技术、服务与利用技术、展示与交互技术、管理与安全技术等领域的突破。

推动信息产业高端化。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着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基础产业。推进软件服务化发展,引导数字内容产业创新发展,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市场、新业态。大力推进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建设,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发展整体质量。

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对工业技术、工业产品研制的支撑能力,大力推广应用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研发设计技术,数控、柔性制造等先进过程控制技术,以及物联网技 13 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重点推动激光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高端跃升。

推进信息技术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鼓励传统行业加快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种类,加速产品高端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包装印刷、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综合集成,加强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无缝衔接,构建统一的企业管控平台,逐步实现实时管理,以及企业内外部用户的应用定制和集成互操作,支撑企业科学决策,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深化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以信息流组织与支配商品(货物和服务)流、资金流、技术流,形成开放互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鼓励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打造先进的商业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新型经济业态蓬勃发展。

(四)深化政务信息化建设。

深化政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公民社会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市民和企业为服务对象,不断优化多元化政府公共服务渠道,逐步完善面向市民和企业的在线公共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打造阳光政府。

提升宏观决策能力。推进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继续整合完善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资源库,深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挖掘分析,增强信息系统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功能,促进对宏观经济和社会运行情况的全面监测、管理和预测预警,提高政府宏观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行政效能。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业务系统建设,加快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对公共资产、资源、资金应用及政府权力运作的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能力。完善政府绩效电子评估与管理,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数据采集、量化分析、结果研判、对比反馈,强化政府绩效管理与考核。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

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介的沟通平台作用,拓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双向互动渠道,在线处理群众诉求,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完善政府与市民高效便捷的多元化双向互动机制。

(五)拓展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

顺应公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拓展信息化在民生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市民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民众健康、安全、便利、舒心的生活需求。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向以电子病历和数字化健康档案共享为核心的区域信息一体化转变,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协同,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提升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水平。

改善社保民政服务。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就业服务、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等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救助、低保、慈善、社工、婚姻、社会组织等服务能力和水平。

发展数字化教育。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学校信息化建设,丰富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育

16 资源普及共享,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深化社区信息化。全面推行网格化社区管理,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流程“一窗口式”管理服务。推动智慧社区环境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标准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促进信息技术在楼宇、家庭中的应用发展。

(六)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推动城市管理全面优化发展,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优化城市管理模式。深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推动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加强跨部门的协同管理与联动。拓展市民与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发挥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作用。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大城市传感网络建设与整合力度,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探索城市水、电、燃气、道路等公共设施物联网与云计算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基础资源的实时监测、高效利用。

加强城市管理领域精细化。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体系,加快交通管理向主动诱导式转变,营造“智慧交通、低碳出行”的绿色交通环境。健全跨部门的主动、预应式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信息管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化、智能化,建立更加高效、规范的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新模式。深化数字城管应用,提高路牌、路灯、公交站牌等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采集、分类、监督的网格化管理水平。

四、重点工程

构建泛在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政务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区域信息化合作,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打造智慧深圳。

(一)信息网络跃升工程。

以推进特区一体化为契机,将宽带网络作为优先发展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

光纤到户。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提高骨干网互联互通水平,改善网络服务质量。以大芯数光纤为主要传输媒体,以PON(无源光网络)为主要传输手段,以城市更新单元为重点,加快已建区域的“光进铜退”网络改造,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探索新建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光缆网络的统一布放机制。加速光纤到户、光纤到桌面,向用户提供100Mbps的高可靠性带宽接入。鼓励政府

18 和行业信息化的光纤宽带网络应用,促进宽带网络在电子政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普及。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合光纤宽带网络的特色业务,加快宽带应用的创新,以光纤到户为基础,逐渐发展各类综合多媒体接入平台,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上网、数字电视的融合,推动三网融合业务快速发展。

无线城市。加快3G、WLAN、DTMB(地面数字电视)等无线宽带网的全市无缝覆盖与人口密集地区的深度覆盖,率先开展TD-LTE的4G规模试验网建设,2012年底前基本实现福田、罗湖、南山、盐田等4区网络全覆盖,宝安、龙岗及各新区的重点区域网络覆盖。在学校、公共图书馆、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部署无线热点,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构建无线网络应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务、民生生活、教育学习、娱乐等领域的深入应用服务,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在交通安全、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方面,以无线城市业务系统作为有力的、方便快捷的信息载体,最大限度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通信管网。创新通信管道建设维护管理模式,推进网络基础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共享,促进网络资源高效利用。结合城市道路网、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等设施的建设,全面统筹全市通信管道、杆路、光缆和机房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地铁等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审批中,为光纤宽带及移动通信网建设预留管道、设备间、基站位置、电力配套等资源,保证通信运营商

19 平等进入,维护用户的选择权。探索利用地下空间,推进通信机房集约化建设,鼓励共享共用。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大鹏半岛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新型功能区通信管网布局。

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抓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落马洲河套地区、莲塘新口岸建设的有利时机,深化深港信息合作,争取国际通信专用通道资源,推动深港城域网高速互联,满足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国际通信需求,提升深圳国际信息通信服务能力。

(二)物联网促进工程。

以融合推动发展,渗透创造价值,促进物联网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度应用。

技术和标准。结合深圳RFID产业、传感器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新型传感器、低功耗传感节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及节点专用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加快研究网络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技术,解决物联网节点间的双向通信、路由和协同。重点突破数据库软件、决策处理、协同处理、系统级软件、中间件等物联网系统软件技术。按系统设计、急用先行、国际同步的原则,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成立物联网产业联

20 盟,参与物联网技术参考模型、物联网统一标识和解析等标准化顶层设计,开展物联网技术体制研究和核心基础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泛在网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强与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

支撑平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搭建深圳物联网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检测验证、技术攻关、研究咨询和培训交流等服务。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开展物联网产品测试验证和合格评定等相关试验和验证工作,构建测试评价体系,为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开放测试环境。部署特定区域、特定范围的物联网网关,推动传感与控制信息的集中采集、存储和处理、并与通信网络标准化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已有网络能力和计算资源,推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整合,构建开放智能管理平台,支撑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

应用示范。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物联网在各领域的深化应用,推进物联网传感设备、通信设备产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应用市场和产业链形成。围绕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物流、交通、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水资源监测及调度、检验检疫等重点行业,以及家庭、社区等消费领域,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民生等一批实用性强、经济效

21 益高、社会效益明显的应用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物联网商业应用模式。支持高新区深圳湾园区、深圳软件园、南山蛇口工业园、坂雪岗园区等园区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三)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

建设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大力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进多层次、广覆盖、跨领域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即插即用的低成本计算服务。

技术和标准。建立云计算技术创新与标准研发平台,重点发展云存储技术、云环境自适应管理技术、云资源管理与调度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与挖掘技术、云服务技术、云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发挥深圳云计算中心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技术科研院所、企业和评测机构,成立产学研合作的“云计算实验室”。鼓励深圳云计算中心、华为、腾讯、金蝶等单位积极参与国际云计算标准制定,力争在服务能力与质量、开放接口、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环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强化云计算信息安全,采用可靠的云安全技术和标准,保障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安全和客户信息安全,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服务平台。对现有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形成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安全可靠、布局合理、适应

22 不同应用服务的云计算环境,逐步建设以应用为导向的私有云、公共云、社区云、混合云,构建“深圳云”。依托华为、深圳云计算中心等,进一步推动深圳云计算产业联盟相关工作。引进国家健康档案中心、国家高端医学影像中心等落户深圳。打造较为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抢占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构建客户、运营商、开发商端到端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个性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推动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华为、腾讯、金蝶、阿里巴巴等企业开展商业云计算服务,针对各行各业不同需求,搭建多种云计算基础平台,通过资源的动态配置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各类云计算服务。加快聚集一批云计算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企业,形成由龙头公司带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

应用示范。围绕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转变用户独立建设信息系统的传统方式,通过云计算平台向用户动态配置提供所需的计算与存储能力,实现计算资源充分共享,降低各行业领域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营效率。不断拓展应用服务领域,在教育、卫生、社保、公安、电子政务、水务、环境、金融服务、交通物流、文化创意、企业信息化等领域实施云计算示范应用项目。创新基于云计算的新型商业模式,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加速培育云计算用户,支持生物医药、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行业企业应用云计算服务。

23

专属云。以云存储与数据智能处理为支撑,建立“我的专属云”,为深圳市民提供TB级容量的个人云空间。以人口数据库为基础,逐步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个人信息资源,集中存储涵盖市民个人医疗、教育、社保、税务、信用、人事、民政、住房等的全方位信息,实现市民终生动态信息的全过程覆盖,根据市民个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

(四)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发挥深圳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电子信息产业领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迅猛、信息消费需求强劲的优势,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融合。

业务融合。推动广电、电信试点业务双向进入,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建成符合三网融合双向进入要求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以及PB级的融合视频存储分发平台,研究探索网间结算的具体办法,实现运营企业业务本地网间互联互通。推进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手机电视网建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建设和双向升级改造,完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和资产重组,组织实施天威、天宝、天隆、天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及蛇口电视台网络资产重组,形成全市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

24

数字家庭。发展具有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数字家庭系列产品。依托三网融合,建设面向多终端、多运营商的控制集中化、功能多样化的数字家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实施“深圳数字家庭”计划,开展智能家居、家庭商务、家庭金融等数字家庭业务,实现电子政务应用进入家庭,开展政府信息公告、办事流程、在线服务、民意调查等服务。推广家庭远程医疗监控、网络就诊、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重点开展家庭远程互动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和科学普及等服务。建立煤气、水、电远程抄表与安全监控系统。推广安防预警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以及家电互联遥控系统等智能家居系统,打造安全、健康、节能的数字家庭,激发家庭综合信息服务需求,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制造业和新型数字家庭信息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社区,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建设光纤入户与驻地网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实现小区和楼宇内资源共享,确保运营企业平等接入,探索以户为单位统一计费,实施分级收费标准。

技术创新。重点突破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智能终端、芯片设计、嵌入式软件、数字家庭网关、新媒体内容集成与分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鼓励创维、三诺等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家庭等相关标准制订,推广国家AVS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建立三网融合工程实验中心,重点支持华为无线通信接入 25 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兴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UT斯达康深圳研究中心和北大深研院—阿派斯云媒体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三网融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公共平台,推动三网融合技术的应用示范。

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加快发展影视动漫、创意设计、游戏、新媒体等数字内容产业,培育创意产业群、传播产业群、文化服务产业群,建设全国创意设计基地,促进上下游产业互动,构建创意创作、生产制作和拓展运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广基于宽带的视频应用,发展基于宽带的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办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建立数字内容集成运营分发平台、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和业务运营管理平台,实现面向电视、计算机、手机等多平台的数字内容制作、集成、分发与管理,开展面向多网络、多终端、多渠道、多业务的内容运营,有效促进新媒体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深圳广电集团、腾讯、华强文化等龙头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内容产业集团,形成规模大、水平高、服务全、运营模式清晰、产业链完整的三网融合内容产业集群。

(五)电子商务提升工程。

26

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着力点,深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打造开放互动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应用推广。鼓励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大力发展B2B、B2C电子商务模式。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支持消费类电子、服装、钟表、包装印刷、黄金珠宝、旅游等行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外贸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公众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创业。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国际市场。

服务平台。支持腾讯拍拍网、商机网等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和服务平台。支持深圳珠宝网、华强北电子交易市场、中农网等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行业领先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为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捷可靠的电子商务服务。重点突破移动电子商务在金融业务、在线支付、电子订票、便捷购物等商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创新。建设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园,加大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争取2015年前扶持10家以上电子商务企业成功上市。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服务龙头企业落户深圳。

产业链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向产业链电子商务演进,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水平,实现供应链高度协 27 同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和行业深入关联发展,打通商讯、批发、零售、支付、物流、通关、保险、外汇、退税、融资、认证、信用等全程商务环节,以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的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制造领域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财务结算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及实时管控,拓展业务管理延伸,构建和完善多种生态类型的全产业链电子商务。

支撑体系。推动电子安全认证和在线支付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银行卡、支付宝、财付通、移动支付、手机钱包等多种形式的在线支付工具,提供便捷、安全的网络金融服务。建设电子商务可信交易基础支撑平台,提供市场主体身份在线查验、市场信息规范管理等诚信服务,构建可信交易环境。推动电子商务服务商、传统商业品牌商与物流企业、港口、航运等领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跨区域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构建与电子商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支持、配合涉及电子商务的仲裁、公证、商务法庭等方面法律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统计制度,将电子商务统计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完善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促进前海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

(六)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

28

以市民为中心,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顶层设计为切入点,以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建立与电子政府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打破部门限制,系统梳理、全面优化政府跨部门业务流程,整理、规范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完善涵盖网络互联、资源交换、业务协同、对外公共服务、平台接口、安全架构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到2015年,基本建成技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规范,绩效评估科学的跨部门、无缝隙的电子政务体系架构。

政府在线服务。以市民和企业为服务对象,建设集成、开放、互动的政府门户网站,强化便捷的场景式办事指引,实现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自助化服务转变。建设个性化、一站式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反馈的全流程在线行政审批方式和行政服务。用户通过个人账户,订制相关的社会保障、税务、医疗、教育等服务内容,实时掌握政府部门的服务动态。

网络问政。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微博等网络政民互动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听证、网上提案、网上信访投诉、网上民意征集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推行网络发言人 29 制度,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网上信访和投诉处理渠道及信息,实现信访及投诉受理的全流程在线处理及监控,提高群众诉求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进一步规范信息的采集、编目、维护和更新,制订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实施办法及应用规范,建立跨部门资源共享交换的使用管理、责任认定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应用为驱动,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为支撑,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以流程为中心,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

城市数字资源中心。继续整合完善人口库、法人库、地理空间库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社会诚信、文化资源、创新资源等信息资源库。规范信息的采集、维护和更新,实现“一数一源”,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为全市各部门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来源。面向政府管理、宏观决策以及社会行业应用,深化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资源库的共享与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库的增值开发,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深化交通物流、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科技服务等行业信息化,为实现智慧深圳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30

电子政务云服务。积极探索云计算技术,充分利用深圳云计算中心、党政机关专用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社会运营商相关平台等高可靠的计算、存储、网络和其它基础资源及管理服务资源,建设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以各部门新增业务系统为重点,推动政府部门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向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迁移,实现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城市数字资源平台为基础,探索政务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推进信息系统开发与服务运维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逐步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云服务,提高电子政务运行效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总体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

(七)社会民生应用工程。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民生活向便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医疗卫生。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到2015年,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5%。通过健康档案数据的挖掘分析,全面评估居民健康水平和卫生需求。构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一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服务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实现全市医疗卫生协同,逐步实现医学影像、症状、用药等诊疗信息的跨院共享利用,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检验、用药,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品质。建设全市范围的重大疫情监控网络,提高对重大及突发卫生事件自动 31 预警及应急指挥能力。选择条件成熟的社区,开展远程医疗保健系统试点工作,鼓励健康监测机构通过物联网远程医疗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健康管理和监护服务,连接医院、社康中心以及健康管理机构,并逐步延伸到家庭,进行远程医疗监护、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

全民教育。搭建全市虚拟教学平台,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计划,开发引进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型的学习工具,拓展广阔的网络教育教学空间,提供按需定制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和网上课程服务。选择条件成熟的学校,开展电子书包的试点工作,促进自主化、交互性、协作式学习环境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数据标准,逐步构建涵盖学生、教师、校情、安全等信息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强化动态的预测、预警、干预、指导功能。完善教育信息服务门户,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教育政务信息获取、网上办事、家校互动、学习机会管理等各种社会教育服务。鼓励港澳台及海外高等教育机构与深圳学校合作建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教育。

社保民政。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应用范围,加大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及技能人才服务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内容全面、及时、准确、一致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基金管理信息资源体系。加快社会综合救助信息化建设,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医疗、教育、住房以及临时性的救助水平。提高民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婚姻、养老慈善、社工服务、社会组织等事项的便捷服务。

32

文体旅游。加强文体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内容齐全、渠道畅通、操作便捷、运作高效、双向互动的公共文体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公共文体旅游信息服务和指引。推动博物馆展品、艺术作品、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促进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增加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在居民小区、厂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布点。

社区信息化。实施社会建设的织网工程,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编制服务网、民心网、工作网,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动社区综合信息统一获取和管理,推广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动态采集,实现全市房屋、人口及居住信息的分级分类跨部门共享,构建集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社区服务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各部门的社区服务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将行政审批和为民办事服务延伸到社区工作站服务窗口,为社区居民提供人口计生、卫生保健、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法援调解、慈善捐助、房屋租赁等公共服务。依托社区图书馆、社区文体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结合城市更新,建设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社区,促进信息技术在社区节能环保、安防中控、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智能卡综合应用。深化智能卡综合应用,实现公用事业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和金融支付系统等各行业融合互通,为市民提供便捷多样

33 的服务。拓展移动支付应用,推进电子钱包在零售、餐饮、宾馆酒店、交通、缴费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深圳通”与银行卡应用的融合。推动与周边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卡应用的互连互通工作,实现“深圳通”与“八达通”、“岭南通”的互联互通,推广手机深圳通应用。促进RFID(射频识别)电子计费系统由高快速路向城市公共停车场扩展。探索以居民二代身份证为主要介质,逐步拓展对居住证、社保卡、图书证和金融卡等应用的集成,实现公共管理服务一卡通。

(八)城市智能管理工程。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促进城市交通、安全应急、生态环境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的精细化、动态化和智慧化,建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

智能交通。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的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管理和道路综合管理等一体化智能交通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完善主要道路网络的交通信息采集网络,实时采集车流、车速、道路饱和率等交通信息,积极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为交通管理、指挥调度与公共服务提供完备的信息支撑。集成交通信号控制节点信息,优化全市路网交通信号智能控制,实现交通流的动态优化控制。通过数字广播、移动通信等多元化信息发布渠道,向车载电子导航仪、交通电子指示牌、电子公交站牌以及个人移动终端等设备,实时发布道路拥堵信息、停车场与停车位信息、公共交通线路与一体化换乘信息等交通 34 信息,实现全方位、无缝隙的交通信息诱导,引导各种交通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合理分布,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建成高效、便捷、安全、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

公共安全与应急。构建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公共安全与应急信息监控体系。整合公安、消防、应急办、交通、气象、卫生、海事、人居环境、水务及城管的公共安全与应急资源,构建覆盖全市的跨部门安全应急体系,实现全市安全应急联动,全面提升公共安全应急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完善水文、气象、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站网,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灾害预防和应急水平。强化视频信息的综合应用,实现视频监控和分析研判的智能化、自动化。拓展社区警务系统的覆盖范围,提升移动警务系统功能,重点加强工业园区、旧城和旧村的科技强警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布渠道,向社会发布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

生态环境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体系建设,加强环境、海洋、水务、气象等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为生态环境研究、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优化整合水文、水资源、水质、大坝安全检测等在线检测和采集,实现源、供、排、污、灾等水资源与水安全管理环节的实时监控、历史回溯、预测预报和综合调度管理。支持深圳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红树林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碳排放测算及管理,全面掌握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及空间分布等碳源状况,创建科学化、数字化、动态

35 化的碳排放环境管理的指标体系,促进城市碳排放可控、可测、可调。通过互联网实时发布生态环境信息,强化公众舆论监督,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食品药品监控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批发、销售、使用进行全程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的行政许可、行政监管、技术监管、行政执法等业务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实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向主动监管、事前监管和精细化监管转变。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便捷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沟通渠道,完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方便公众随时查询药店网点以及药店经营品种、诚信记录等信息,指导社区居民安全合理使用药品,提高全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根据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特区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基础地理、规划成果、土地现状等多源空间信息数字化,加强对地籍、房地产、测绘行业等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监控,继续完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广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应用,推进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建立,提升空间信息服务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实现关键工序施工可溯及现场质量安全可控。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扩大数字城管业务覆盖范围,实现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园管理、林业资源、城市照明、市容秩序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36

(九)区域信息化合作工程。

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与东莞、惠州、香港的信息化合作,积极融入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深圳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深莞惠信息化合作。强化城市枢纽型、功能型信息平台的统一规划和相互衔接,推进深莞惠城际网络的高速互联。加快无线城市群的建设,促进无线城市应用平台的对接和资源共享。推动三市通信资费统一。按照全省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规范,推进深莞惠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大力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构建区域企业信用信息合作体系,实现三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及共享。搭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交通、文体旅游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

深港信息化合作。推进深港两地电子签名证书互认。支持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物流可溯源的监管体系。完善区域传染病疫情、食品、农产品卫生等公共突发事件通报及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深港口岸信息化合作,探索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口岸查验方式创新和口岸监管结果互认共享机制,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和“大通关”建设,为人员、货物、车辆创造更加便捷的通关服务环境。建立深港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采集、交换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推进物流信息在前海的汇集与交换,构筑南方物 37 流信息交换中枢。争取国家支持,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先行先试,允许国内电信运营商与香港电信运营商合作,经营CEPA框架下的增值电信业务,探索开拓新业务,推进深港两地在互联网数据业务、存储转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等增值电信服务领域的合作,建设安全、快捷、方便、支持多币种的商务交易应用服务平台。

(十)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主动应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网络信任体系。建立健全电子认证兼容和综合监管平台,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加快数字证书的发放和推广应用,健全涵盖认证和注册、证书管理、密钥管理、不可否认服务的PKI体系。推动国家、省、市各级CA的互认证,加强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的国际合作,构建严格层次结构和分布式结构的PKI信任模型,实现数字证书的一证通用、一证多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电子认证工作,加强信息加密技术的开发,不断降低数字证书应用成本。健全包含AC(属性证书)、AA(属性权威机构)、属性证书库的PMI体系,实现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等功能,完善基于AC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实现资源访问控制权的统一管理,强化重要信息系统的授权与访问控制,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应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38

网络系统安全防范。建设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网络系统安全技术保障,完善OSI(开放系统互联)安全体系结构。通过SSL/TLS(安全套接字层/传输层安全)、VPN(虚拟专用网)、IPSec(互联网协议安全)等技术保障传输层和网络层信息安全。推广SET(安全电子交易)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保护互联网上信用卡交易安全。支持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

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信息安全机构在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建设覆盖全市的信息安全测评体系,通过测试环境构造与仿真、有效性测试、负荷与性能测试、攻击测试、故障测试、一致性与兼容性测试,对信息安全产品、重要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验证、测试、评价和定级,规范系统安全特性,为信息安全厂商和用户提供测评服务。积极研究借鉴TCSEC(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ITSEC(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CC(信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等信息安全评估准则,不断建立新的检测和评估手段,保证基准测试的一致性和评估的客观性,加强对高安全等级产品和系统的形式化分析能力,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党政机关内部网络和财政、金融、商务、电力、交通、能源等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

应急和灾难备份。积极开展重要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确定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点目标),通过自建灾难备份中心、共建灾难备份中心、服务外包等模式,统筹规划灾难

39 备份建设。鼓励交叉备份、互为备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难备份建设和技术服务,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响应恢复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和关键业务可以持续服务,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

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更新信息安全规划,确立实施安全措施的机构、人员及其工作制度。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和安全设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等级保护。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新型应用和发展动态,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市民信息安全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加强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探索设立党政机关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建立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将信息化工作纳入业绩考核指标,实现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可量化、可评价、可考核。每年定期发布深圳信息化白皮书,为政府指导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40

(二)健全信息化法规。

进一步健全深圳信息化法规体系,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发挥特区立法的优势,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及维护的立法工作,在全国率先确立电信通路权。研究制定《深圳市通信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和《深圳市小区和楼宇红线内通信基础设施技术及建设标准》,规范全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编制管道、杆路、光缆等传输线路的专项规划,并与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加快制定和完善光纤宽带网络相关的技术标准、工程规范和验收规范,加快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商用楼预先布放光缆等规范的出台和落实,推进网络基础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共建共享。探索确立市民信息消费基本保障制度。研究制定《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规范个人信息保护。

(三)提高政府投入效率。

加大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领域的投入,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与运营模式,确保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加强政府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完善信息化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能力,在信息网络基 41 础设施建设方面探索建立政府与运营商的多种投资与运营模式,将信息通信网络作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形成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机制和集约化建设模式。

(四)完善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推动知识产权从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优先支持光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池建设。不断提升各类标准化研究和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电子商务、光通信、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数字家庭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以规模应用带动标准制定,取得标准制定的主动地位,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设自主可控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五)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强对光纤宽带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网间互联互通监管措施,完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配套措施,营造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物流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高带宽、广覆盖的光纤接入网改造。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移动通信等专业化园区,超前建设国际先进信息网络及新一代通信试验网,为园区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研发、测试、验证环境。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市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利与义务对等

42 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强化行业道德建设,鼓励社会监督,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维护互联网市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秩序,保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积极健康的互联网发展环境。推动互联网实名认证体系建设,实现网民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对应,促进互联网监管的有序和可控。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信息化课程体系,鼓励南方科技大学与世界著名学府共建高水平信息学科,提升大学城各院校信息学科的建设水平,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专家和高端信息人才,提高深圳市信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与培训,实施干部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政府部门业务与信息技术,分析信息化技术趋势、方法论、信息化项目管理等重大问题,提升干部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

(七)消除数字鸿沟。

及时向市民发布智慧深圳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普及活动,形成全体市民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良好氛围。在街道、社区建立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中心、上网服务站和培训点,普遍提升市民信息技能,使市民更好地分享信息化成果。面向

43 社会困难群体,建立和完善居民信息消费优惠政策和补贴机制,以低价保障市民基本信息消费权。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重视开发和提供与弱势人群相关的在线内容服务,提高互联网在弱势人群中的普及程度。依托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切实做到信息惠民,消除“数字鸿沟”。

(八)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加强信息化规划的约束力,形成信息化推进的长效机制。抓紧制定本规划的实施方案。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和新区管委会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责任。市、区政府督查部门、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附录:名词解释

1.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

44

2.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社会上不同性别、种族、经济、居住环境的人,接近使用数字产品(如电脑和互联网)的机会与能力上的差异,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

3.新一代网络: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通信协议),支持多种业务,能够实现业务与传送分离,控制功能独立,接口开放,具有服务质量(QoS)保证和支持通用移动性的分组网。其主要思想是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提供多媒体业务,整合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数据服务及其他增值型服务。

4.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图1 三网融合示意图

45

5.光纤到户(FTTH,Fiber To The Home):即将光纤接入家庭,FTTH的显著技术特点是不但提供更大的带宽,而且增强了网络对数据格式、速率、波长和协议的透明性,放宽了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要求,简化了维护和安装。

6.无线城市: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支撑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应急联动、公共服务、商务旅游、生活学习等信息化应用。无线城市应用是衡量城市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

图2 无线城市示意图

7.TD-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是我国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3G标准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是一种专门为移动高宽带应用而设计的无线通信标准。TD-LTE作为通信产业变革期的重要机遇,主要包含三大特点:

一、包含大量中国的专利,由中国主导,同时得到了广泛国际支持,成为了国际标准;

二、

46 上网速度快,能够达到TD-SCDMA技术的几十倍,使无处不在的高速上网成为可能;

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与其他国际移动宽带技术基本实现了同步发展,代表着当今世界移动通信产业的最先进水平。

8.物联网: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互通。

图3 云计算示意图

9.云计算: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虚拟化方式共享IT资源的计算模式,按照用户的动态需要,提供SaaS、PaaS、IaaS服务,使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具有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的特征。

47

图4 云计算示意图

10.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即通过互联网提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硬件和软件资源。IaaS可以提供服务器、操作系统、磁盘存储、数据库或信息资源。

11.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即向用户提供基础架构,软件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建设新的应用,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同时不必购买开发、质量控制或生产服务器。PaaS模式允许用户创建个性化的应用,也允许独立软件厂商或者其他的第三方机构针对垂直细分行业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12.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即一种软件分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应用软件安装在厂商或者服务供应商那里,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这种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靠的支持服务、强大的可扩展性,能够降低客户的维护成本和投入。

13.数字家庭: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各种家电通过不同的互连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实现家用电器之间的“互联互通”,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极大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娱乐性。

48

图5 数字家庭示意图

14.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与传统纸质病历相比,电子病历具有以下优点:确定了病历书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安全可靠、存储查阅方便、时效性强,可保证完整、准确、及时获得患者信息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工作效率;可以实现跨医院互认共享,确保诊疗过程的连贯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图6 电子病历应用示意图

49

15.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操作快捷方便。RFID系统一般由阅读器和标签两部分组成。

16.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是在较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之上,通过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技术、交通对象交互以及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等专有技术,加强载运工具、载体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图7 智能交通示意图

17.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要求从总体上实现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确保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顶层设计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内网建设方 50

第6篇: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府办„2011‟号

关于印发深圳市信息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月日

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前 言 .................................................... 1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 2

(一)发展基础 ..................................................................................... 2

(二)面临形势 .....................................................................................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 7

(一)指导思想 ..................................................................................... 7

(二)基本原则 ..................................................................................... 7

(三)发展目标 ..................................................................................... 9

三、主要任务 ............................................ 11

(一) 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 11

(二) 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 12

(三)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 14

(四) 深化政务信息化建设 ............................................................... 15

(五) 拓展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 ....................................................... 16

(六) 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 17

四、重点工程 ............................................ 18

(一) 信息网络跃升工程 ................................................................... 18

(二) 物联网促进工程 ....................................................................... 20

(三) 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 ............................................................... 22

(四) 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 24

(五) 电子商务提升工程 ................................................................... 27

(六) 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 ............................................................... 29

(七) 社会民生应用工程 ................................................................... 32

(八) 城市智能管理工程 ................................................................... 35

(九) 区域信息化合作工程 ............................................................... 38

(十)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 39

五、保障措施 ............................................ 42

(一)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 42

(二) 健全信息化法规 ....................................................................... 42

(三) 提高政府投入效率 ................................................................... 43

(四) 完善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 ....................................................... 43

(五) 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 44

(六)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44

(七) 消除数字鸿沟 ........................................................................... 45

(八)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 45 附录:名词解释 .......................................... 47

图表目录

图 1 三网融合示意图 .......................................................................... 48 图 2 无线城市示意图 .......................................................................... 49 图 3 物联网示意图 .............................................................................. 50 图 4 云计算示意图 .............................................................................. 51 图 5 数字家庭示意图 .......................................................................... 52 图 6 电子病历应用示意图 .................................................................. 53 图 7 智能交通示意图 .......................................................................... 54

前 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把握信息科技发展机遇,大力夯实信息产业的龙头地位,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为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是深圳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新起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的关键时期。科学规划,前瞻布局,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深圳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深圳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在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网络向新一代网络演进,端到端的IP化承载和宽带化接入日益普及,网络全光化持续向用户端延伸。光缆敷设超过200万纤芯公里,通信网络实现全网数字化,3G移动网络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72.3%和66.5%,光纤到大楼的比例超过60%,光纤到户数超过11万。深圳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城全网”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数字电视用户达300万户;成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我市通信管道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展开;电子认证建设深入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已建成计算能力超千万亿次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实现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

2.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光网络、无线通信等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2010年,中兴通讯和

华为公司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球企业中分别列居第二和第四位。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有电子信息相关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实验室15家(其中国家级5家)、工程中心39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5家,信息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3、电子信息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计算机、通信、软件、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等领域已形成集群优势,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0年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2152.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2.6%,增加值比“十五”期末增长127.5%,年均增长超过17.8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10年深圳软件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软件版权登记量快速增长,2010年登记量7974件,同比增长43.86%,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4.信息化带动新业态蓬勃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细分行业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异军突起,腾讯跻身为世界著名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迅雷成为全国重要的互联网多媒体内容分发商,A8音乐打造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原创数字音乐平台,金蝶跃升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管理软件及电子商务应用供应商。电子商务示范市建设不断深入,电子认证、信用体系、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比例达85%以上,全

市电子商务企业约3700家,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为信息化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

5.政务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工作进展顺利。电子政务内网已覆盖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到街道和社区,以网上服务为主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政府网站建设全国领先,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12345”公共服务呼叫中心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起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行政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建设有序推进,100%的政府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党政机关内部信息化蓬勃发展,部门信息化应用基本普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基本形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初见成效,促进了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和业务流程优化整合。

6.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建成,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统一的空间基础信息。率先启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促进了城市管理的网络化和可视化。初步建成城市应急指挥平台,推动了气象、水务、三防、海事、交通等行业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社区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建成居住证信息系统,实现对居住人口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深圳通”卡综合应用日益广泛,多

功能金融IC卡在国内率先发行使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启动,在8家医院开展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互联试点工作,有效提高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水平。首创“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提升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联网网点达2200多个,服务支持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区域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信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跨部门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投入有限,信息化在社会公共领域应用深度不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信息化统筹力度不够,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二)面临形势

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创新孕育着新一轮突破,宽带网络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好生活的基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加速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区别于工业社会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这为深圳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围绕信息化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再次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阶段,发达国家依托自主创新,把信息化作为复兴经济、加快内生发展、继续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抢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跃升的先机,谋求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把握趋势,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信息化向技术综合集成和产业交叉融合的高端方向发展,是深圳践行国家使命,谱写经济特区新辉煌的必然选择。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日益加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成为衡量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新坐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路径。深圳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增强发展紧迫感,推动信息化领先发展,以信息化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臵、变革生产方式,带头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深圳质量”成为引领深圳未来发展的新标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深圳质量是特区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核心路径。30年来,深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发展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

同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增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寻求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愈加强烈。同时,珠三角区域合作日益紧密,深港合作进入新阶段。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先导和支柱作用,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是深圳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创造“深圳质量”的内在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将迎来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代。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牢牢把握信息化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主题,更加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更加突出信息化与城市化相协调,更加突出信息化与国际化相促进,更加突出信息化与社会民生服务相适应,坚持创新驱动、应用拉动,实现信息化水平整体跃升,带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支撑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强化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

资金推动、统筹协调、优化环境的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健全优质高效、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营造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繁荣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开放创新,重点突破。以全球眼光,紧盯信息化发展趋势,大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加强珠三角信息化联动,广聚创新资源,重点突破具有全局性、重大带动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拓展新应用,催生新业态,提升信息化国际水平。

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有效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拓展空间,转型升级。开发互联网虚拟空间,拓展新业态产业空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抢占价值链高端,优化产业结构,率先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深化应用,惠及民生。以行业应用和社会服务为关键环节,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构建全面覆盖、高效灵活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网络、技

术、产业的良性互动,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网络信息与应用服务,消除数字鸿沟,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协调发展,安全可控。科学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度应用,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确保重点领域信息安全,建立和完善维护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核心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深化普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环境显著提升,信息化成果充分惠及民生,加速向充满活力的信息社会迈进。

着力打造智慧深圳,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政府、市民、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的方式,提高实时信息感应能力及处理与响应速度,增强业务弹性和连续性,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

具体目标:

——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宽带接入。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光纤到户达到200万户,年均增长率超过80%,基本实现

100Mbps家庭宽带接入能力,移动通信带宽达到20Mbps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9%。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突破,信息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建成中国软件名城。

——率先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三网融合示范城市,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80%,网上购物额占社会消费零售额比例超过10%,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三网融合实现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形成融合的信息通信网络,方便、快捷地提供新型综合业务。建设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

——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100%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00%的政府法律法规的制定、重大市政投入等实现在线公众意见征询,并实现100%在线答复,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大大提高。

——信息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交通、食品药品管理、文体旅游以及民政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成效显著,基本普及数字化、个性化、移动化服务方式,有效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市民基本信息消费纳入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信息化生活品质有效提高。

三、主要任务

围绕打造智慧深圳、加速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总体目标,大力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全面拓展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深圳信息化水平。

(一) 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充分认识信息基础设施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战略地位,构建泛在、融合、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宽带网络,打造区域性国际信息枢纽。

大幅提升宽带网络能力。加快建设部署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信息网络,实现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快速发展光纤到户,打造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全覆盖和WLAN(无线局域网)深度覆盖的城市无线通信网络,加快推进TD-LTE网络商用建设。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加速推进IPv6商用。积极争取开通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提升互联网国际接入能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支撑。

加快建设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整合优化存储资源和运算资源,加强超级计算中心与通信运营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资源共享和功能互补。整合建设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云计算设施,创新云计算商业

模式和服务模式,拓展政务、商务和民生等领域云计算应用,提高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加速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化进程,有效降低全社会信息化成本。

全面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完善PKI(公钥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提供全面的身份标识和认证、保密、数据完整性以及不可否认性等信息安全保障。健全PMI(访问控制与授权管理基础设施),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权限管理与授权服务,规范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保障用户合法、安全的使用信息系统。强化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灾难备份建设,满足新时期信息化发展对数据安全与不间断服务的需要。

(二) 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深圳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围绕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夯实信息化应用的产业基础,促进“高新软优”产业体系建设。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跨区域资源配臵、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各类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深圳。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参与承担国家、

省、市各类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省部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鼓励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等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协同创新。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先发展面向应用的高性能SOC芯片和高密度、高频、大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集成电路新型封装技术,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达到32nm~22nm。重点发展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软件、新一代互联网软件等领域关键技术。支持云存储、云环境自适应管理等云计算关键技术,以及众核计算、GPU计算等超级计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宽带移动通信、异构网融合等下一代网络技术和新型传感器、自组织网络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数字内容获取与生成技术、分析与处理技术、服务与利用技术、展示与交互技术、管理与安全技术等领域的突破。

推动信息产业高端化。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着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基础产业。推进软件服务化发展,引导数字内容产业创新发展,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市场、新业态。大力推进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建设,促进信息产业集群式发展。

(三)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发展整体质量。

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对工业技术、工业产品研制的支撑能力,大力推广应用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研发设计技术,CNC (数控)、柔性制造等先进过程控制技术(APC),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重点推动激光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高端跃升。

推进信息技术与优势传统产业融合。鼓励传统行业加快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种类,加速产品高端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包装印刷、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综合集成,加强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无缝衔接,构建统一的企业管控平台,逐步实现实时管理,以及企业内外部用户的应用定制和集成互操作,支撑企业科学决策,提高企业现代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深化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以信息流组织与支配商品(货物和服务)流、资金流、技术流,形成开放互动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鼓励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手段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打造先进的商业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带动新型经济业态蓬勃发展。

(四) 深化政务信息化建设

深化政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公民社会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市民和企业为服务对象,不断优化多元化政府公共服务渠道,逐步完善面向市民和企业的在线公共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拓宽政务信息公开渠道,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打造阳光政府。

提升宏观决策能力。推进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继续整合完善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资源库,深化信息资源共享与挖掘分析,增强信息系统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功能,促进对宏观经济和社会运行情况的全面监测、管理和预测预警,提高政府宏观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行政效能。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业务系统建设,加快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对公共资产、资源、资金应用及政府权力运作的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能力。完善政府绩效电子评估与管理,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数据采集、量化分析、结果研判、对比反馈,强化政府绩效管理与考核。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

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介的沟通平台作用,拓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双向互动渠道,在线处理群众诉求,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完善政府与市民高效便捷的多元化双向互动机制。

(五) 拓展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

顺应公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拓展信息化在民生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市民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民众健康、安全、便利、舒心的生活需求。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向以电子病历和数字化健康档案共享为核心的区域信息一体化转变,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协同,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臵,提升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水平。

改善社保民政服务。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在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就业服务、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等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救助、低保、慈善、社工、婚姻、社会组织等服务能力和水平。

发展数字化教育。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学校信息化建设,丰富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深化社区信息化。全面推行网格化社区管理,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流程“一窗口式”管理服务。推动智慧社区环境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标准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促进信息技术在楼宇、家庭中的应用发展。

(六) 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推动城市管理全面优化发展,通过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优化城市管理模式。深化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推动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加强跨部门的协同管理与联动。拓展市民与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发挥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作用。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大城市传感网络建设与整合力度,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探索城市水、电、燃气、道路等公共设施物联网与云计算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基础资源的实时监测、高效利用。

加强城市管理领域精细化。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体系,加快交通管理向主动诱导式转变,营造“智慧交通、低碳出行”的绿色交通环境。健全跨部门的主动、预应式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信息管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化、智能化,建立更加高效、规范的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新模式。深化数字城管应用,提高路牌、路灯、公交站牌等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采集、分类、监督的网格化管理水平。

四、重点工程

构建泛在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政务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区域信息化合作,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打造智慧深圳。

(一) 信息网络跃升工程

以推进特区一体化为契机,将宽带网络作为优先发展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

光纤到户。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提高骨干网互

联互通水平,改善网络服务质量。以大芯数光纤为主要传输媒体,以PON(无源光网络)为主要传输手段,以城市更新单元为重点,加快已建区域的“光进铜退”网络改造,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探索新建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光缆网络的统一布放机制。加速光纤到户、光纤到桌面,向用户提供100Mbps的高可靠性带宽接入。鼓励政府和行业信息化的光纤宽带网络应用,促进宽带网络在电子政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普及。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合光纤宽带网络的特色业务,加快宽带应用的创新,以光纤到户为基础,逐渐发展各类综合多媒体接入平台,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上网、数字电视的融合,推动三网融合业务快速发展。

无线城市。加快3G、WLAN、DTMB(地面数字电视)等无线宽带网的全市无缝覆盖与人口密集地区的深度覆盖,率先开展TD-LTE的4G规模试验网建设,2012年底前基本实现福田、罗湖、南山、盐田等4区网络全覆盖,宝安、龙岗等2区重点区域网络覆盖。在学校、公共图书馆、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部署无线热点,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构建无线网络应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务、民生生活、教育学习、娱乐等领域的深入应用服务,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在交通安全、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方面,以无线城市业务系统作为有力的、

方便快捷的信息载体,最大限度提高效率、方便群众。

通信管网。创新通信管道建设维护管理模式,推进网络基础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共享,促进网络资源高效利用。结合城市道路网、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等设施的建设,全面统筹全市通信管道、杆路、光缆和机房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地铁等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审批中,为光纤宽带及移动通信网建设预留管道、设备间、基站位臵、电力配套等资源,保证通信运营商平等进入,维护用户的选择权。探索利用地下空间,推进通信机房集约化建设,鼓励共享共用。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光明新区、坪山新区、大鹏半岛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新型功能区通信管网布局。

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抓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落马洲河套地区、莲塘新口岸建设的有利时机,深化深港信息合作,争取国际通信专用通道资源,推动深港城域网高速互联,满足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国际通信需求,提升深圳国际信息通信服务能力。

(二) 物联网促进工程

以融合推动发展,渗透创造价值,促进物联网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度应用。

技术和标准。结合深圳RFID产业、传感器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建立物联网技术研

发中心,重点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新型传感器、低功耗传感节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及节点专用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加快研究网络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技术,解决物联网节点间的双向通信、路由和协同。重点突破数据库软件、决策处理、协同处理、系统级软件、中间件等物联网系统软件技术。按系统设计、急用先行、国际同步的原则,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参与物联网技术参考模型、物联网统一标识和解析等标准化顶层设计,开展物联网技术体制研究和核心基础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泛在网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强与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

支撑平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搭建深圳物联网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开展检测验证、技术攻关、研究咨询和培训交流等服务。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开展物联网产品测试验证和合格评定等相关试验和验证工作,构建测试评价体系,为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开放测试环境。重点支持1-2家检测机构成为国家级的检测单位。部署特定区域、特定范围的物联网网关,推动传感与控制信息的集中采集、存储和处理、并与通信网络标准化对接融合。充分发挥已有网络能

21

力和计算资源,推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整合,构建开放智能管理平台,支撑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

应用示范。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物联网在各领域的深化应用,推进物联网传感设备、通信设备产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应用市场和产业链形成。围绕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物流、交通、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水资源监测及调度、检验检疫等重点行业,以及家庭、社区等消费领域,建设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民生等一批实用性强、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明显的应用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物联网商业应用模式。支持高新区深圳湾园区、深圳软件园、南山蛇口工业园、坂雪岗园区等园区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三) 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

建设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大力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进多层次、广覆盖、跨领域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即插即用的低成本计算服务。

技术和标准。建立云计算技术创新与标准研发平台,重点发展云存储技术、云环境自适应管理技术、云资源管理与调度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处理与挖掘技术、云服务技术、云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发挥深圳云计算中心资源优势,吸

22

引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技术科研院所、企业和评测机构,成立产学研合作的“云计算实验室”。鼓励深圳云计算中心、华为、腾讯、金蝶等单位积极参与国际云计算标准制定,力争在服务能力与质量、开放接口、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环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强化云计算信息安全,采用可靠的云安全技术和标准,保障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安全和客户信息安全,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服务平台。对现有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形成处理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安全可靠、布局合理、适应不同应用服务的云计算环境,逐步建设以应用为导向的私有云、公共云、社区云、混合云,构建“深圳云”。依托华为、深圳云计算中心等,进一步推动深圳云计算产业联盟相关工作。引进国家健康档案中心、国家高端医学影像中心等落户深圳。打造较为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抢占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构建客户、运营商、开发商端到端的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个性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推动信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华为、腾讯、金蝶、阿里巴巴等企业开展商业云计算服务,针对各行各业不同需求,搭建多种云计算基础平台,通过资源的动态配臵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各类云计算服务。加快聚集一批云计算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企业,形成由龙头公司带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

23

应用示范。围绕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转变用户独立建设信息系统的传统方式,通过云计算平台向用户动态配臵提供所需的计算与存储能力,实现计算资源充分共享,降低各行业领域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营效率。不断拓展应用服务领域,在教育、卫生、社保、公安、电子政务、水务、环境、金融服务、交通物流、文化创意、企业信息化等领域实施云计算示范应用项目。创新基于云计算的新型商业模式,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加速培育云计算用户,支持生物医药、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重点行业企业应用云计算服务。

专属云。以云存储与数据智能处理为支撑,建立“我的专属云”,为深圳市民提供TB级容量的个人云空间。以人口数据库为基础,逐步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个人信息资源,集中存储涵盖市民个人医疗、教育、社保、税务、信用、人事、民政、住房等的全方位信息,实现市民终生动态信息的全过程覆盖,根据市民个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

(四) 三网融合推进工程

发挥深圳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电子信息产业领先、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迅猛、信息消费需求强劲的优势,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融合。

业务融合。重点推进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

24

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取得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许可。建成符合三网融合双向进入要求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以及PB级的融合视频存储分发平台,研究探索网间结算的具体办法,实现运营企业业务本地网间互联互通。推进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视网建设。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建设和双向升级改造,完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和资产重组,组织实施天威、天宝、天隆、天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及蛇口电视台网络资产重组,形成全市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2012年前实现IPTV平台与电视传输网络的对接,全面启动双向进入业务实质性商用。

数字家庭。发展具有三网融合、高清互动、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数字家庭系列产品。依托三网融合,建设面向多终端、多运营商的控制集中化、功能多样化的数字家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实施“深圳数字家庭”计划,开展智能家居、家庭商务、家庭金融等数字家庭业务,实现电子政务应用进入家庭,开展政府信息公告、办事流程、在线服务、民意调查等服务。推广家庭远程医疗监控、网络就诊、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重点开展家庭远程互动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和科学普及等服

25

务。建立煤气、水、电远程抄表与安全监控系统。推广安防预警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以及家电互联遥控系统等智能家居系统,打造安全、健康、节能的数字家庭,激发家庭综合信息服务需求,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制造业和新型数字家庭信息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社区,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建设光纤入户与驻地网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实现小区和楼宇内资源共享,确保运营企业平等接入,探索以户为单位统一计费,实施分级收费标准。

技术创新。重点突破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智能终端、芯片设计、嵌入式软件、数字家庭网关、新媒体内容集成与分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鼓励创维、三诺等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家庭等相关标准制订,推广国家AVS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建立三网融合工程实验中心,重点支持华为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兴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UT斯达康深圳研究中心和北大深研院-阿派斯云媒体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三网融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公共平台,推动三网融合技术的应用示范。

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加快发展影视动漫、创意设计、游戏、新媒体等数字内容产业,培育创意产业群、传播产业群、文化服务产业群,建设全国创意设计基地,促进上下游产业

26

互动,构建创意创作、生产制作和拓展运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广基于宽带的视频应用,发展基于宽带的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办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建立数字内容集成运营分发平台、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和业务运营管理平台,实现面向电视、计算机、手机等多平台的数字内容制作、集成、分发与管理,开展面向多网络、多终端、多渠道、多业务的内容运营,有效促进新媒体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深圳广电集团、腾讯、华强文化等龙头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内容产业集团,形成规模大、水平高、服务全、运营模式清晰、产业链完整的三网融合内容产业集群。

(五) 电子商务提升工程

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着力点,深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打造开放互动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应用推广。鼓励制造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大力发展B2B、B2C电子商务模式。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支持消费类电子、服装、钟表、包装印刷、黄金珠宝、旅游等行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外贸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鼓励公众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创业。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

27

务拓展国际市场。

服务平台。支持腾讯拍拍网、商机网等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和服务平台。支持深圳珠宝网、华强北电子交易市场、中农网等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行业领先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为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捷可靠的电子商务服务。重点突破移动电子商务在金融业务、在线支付、电子订票、便捷购物等商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创新。建设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园,加大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争取2015年前扶持10家以上电子商务企业成功上市。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服务龙头企业落户深圳。

产业链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向产业链电子商务演进,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臵水平,实现供应链高度协同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和行业深入关联发展,打通商讯、批发、零售、支付、物流、通关、保险、外汇、退税、融资、认证、信用等全程商务环节,以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的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制造领域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财务结算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及实时管控,拓展业务管理延伸,构建和完善多种生态类型的全产业链电子商务。

支撑体系。推动电子安全认证和在线支付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银行卡、支付宝、财付通、移动支付、

28

手机钱包等多种形式的在线支付工具,提供便捷、安全的网络金融服务。建设电子商务可信交易基础支撑平台,提供市场主体身份在线查验、市场信息规范管理等诚信服务,构建可信交易环境。推动电子商务服务商、传统商业品牌商与物流企业、港口、航运等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跨区域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构建与电子商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支持、配合涉及电子商务的仲裁、公证、商务法庭等方面法律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统计制度,将电子商务统计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完善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促进前海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

(六) 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

以市民为中心,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顶层设计为切入点,以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建立与电子政府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打破部门限制,系统梳理、全面优化政府跨部门业务流程,整理、规范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完善涵盖网络互联、资源交换、业务协同、对外公共服务、平台接口、安全架构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

29

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到2015年,基本建成技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规范,绩效评估科学的跨部门、无缝隙的电子政务体系架构。

政府在线服务。以市民和企业为服务对象,建设集成、开放、互动的政府门户网站,强化便捷的场景式办事指引,实现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智能化服务、自助化服务转变。建设可定制、个性化、一站式网上行政服务大厅,用户通过个人账户,定制相关的社会保障、税务、医疗、教育等服务内容,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反馈的全流程在线行政审批方式和行政服务,实时接收不同政府部门的动态信息及提示,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

网络问政。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微博等网络政民互动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听证、网上提案、网上信访投诉、网上民意征集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提高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网上信访和投诉处理渠道及信息,实现信访及投诉受理的全流程在线处理及监控,提高群众诉求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进一步规范信息的采集、编目、维护和更新,制订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实施办法及应用规范,建立跨部门资源共

30

享交换的使用管理、责任认定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应用为驱动,以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为支撑,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以流程为中心,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

城市数字资源平台。继续整合完善人口库、法人库、地理空间库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社会诚信、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卫生、生态环境、交通、旅游等公共信息资源库。规范信息的采集、维护和更新,实现“一数一源”,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为全市各部门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来源。面向政府管理、宏观决策以及社会行业应用,深化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资源库的共享与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信息资源库的增值开发,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深化交通物流、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科技服务等行业信息化,为实现智慧深圳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电子政务云服务。积极探索云计算技术,充分利用深圳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灾备中心以及社会运营商相关平台等高可靠的计算、存储、网络和其它基础资源及管理服务资源,建设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以各部门新增业务系统为重点,推动政府部门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向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迁移,实现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城市数字资源平台为基础,探索政务信息资源云服务模式。推进信息系

31

统开发与服务运维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逐步转向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服务的电子政务云模式,提高电子政务运行效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总体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

(七) 社会民生应用工程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民生活向便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医疗卫生。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到2015年,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5%。通过健康档案数据的挖掘分析,全面评估居民健康水平和卫生需求。构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一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服务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实现全市医疗卫生协同,逐步实现医学影像、症状、用药等诊疗信息的跨院共享利用,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检验、用药,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品质。建设全市范围的重大疫情监控网络,提高对重大及突发卫生事件自动预警及应急指挥能力。选择条件成熟的社区,开展远程医疗保健系统试点工作,鼓励健康监测机构通过物联网远程医疗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健康管理和监护服务,连接医院、社康中心以及健康管理机构,并逐步延伸到家庭,进行远程医疗监护、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

全民教育。搭建全市虚拟教学平台,实施优质教育资源

32

全民共享计划,开发引进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型的学习工具,拓展广阔的网络教育教学空间,提供按需定制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和网上课程服务。选择条件成熟的学校,开展电子书包的试点工作,促进自主化、交互性、协作式学习环境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数据标准,逐步构建涵盖学生、教师、校情、安全等信息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强化动态的预测、预警、干预、指导功能。完善教育信息服务门户,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教育政务信息获取、网上办事、家校互动、学习机会管理等各种社会教育服务。鼓励港澳及海外高等教育机构与深圳学校合作建立教育网络,开展远程教育。

社保民政。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应用范围,加大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及技能人才服务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内容全面、及时、准确、一致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基金管理信息资源体系。加快社会综合救助信息化建设,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医疗、教育、住房以及临时性的救助水平。提高民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婚姻、养老慈善、社工服务、社会组织等事项的便捷服务。

文体旅游。加强文体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内容齐全、渠道畅通、操作便捷、运作高效、双向互动的公共文体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公共文体旅游信

33

息服务和指引。推动博物馆展品、艺术作品、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促进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加大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在居民小区、厂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布点。

社区信息化。实施社会建设的织网工程,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编制服务网、民心网、工作网,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动社区综合信息统一获取和管理,推广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动态采集,实现全市房屋、人口及居住信息的分级分类跨部门共享,构建集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社区服务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各部门的社区服务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将行政审批和为民办事服务延伸到社区工作站服务窗口,为社区居民提供人口计生、卫生保健、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法援调解、慈善捐助、房屋租赁等公共服务。依托社区图书馆、社区文体中心等社区服务机构,结合城市更新,建设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社区,促进信息技术在社区节能环保、安防中控、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智能卡综合应用。深化智能卡综合应用,实现公用事业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和金融支付系统等各行业融合互通,为市民提供便捷多样的服务。拓展移动支付应用,推进电子钱

34

包在零售、餐饮、宾馆酒店、交通、缴费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深圳通”与银行卡应用的融合。推动与周边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卡应用的互连互通工作,2012年底前,实现“深圳通”与“八达通”、“岭南通”的互联互通,推广手机深圳通应用。促进RFID(射频识别)电子计费系统由高快速路向城市公共停车场扩展。探索以居民二代身份证为主要介质,逐步拓展对居住证、社保卡、图书证和金融卡等应用的集成,实现公共管理服务一卡通。

(八) 城市智能管理工程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重点促进城市交通、安全应急、生态环境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的精细化、动态化和智慧化,建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

智能交通。逐步构建覆盖全市的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管理和道路综合管理等一体化智能交通体系。运用物联网技术,完善主要道路网络的交通信息采集网络,实时采集车流、车速、道路饱和率等交通信息,积极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为交通管理、指挥调度与公共服务提供完备的信息支撑。集成交通信号控制节点信息,优化全市路网交通信号智能控制,实现交通流的动态优化控制。通过数字广播、移动通信等多元化信息发布渠道,向车载电子导航仪、交通电子指示牌、电子公交站牌以及个人移动终端等设备,实时发布道路拥堵信息、停车场与停车位信息、公共交通线路与

35

一体化换乘信息等交通信息,实现全方位、无缝隙的交通信息诱导,引导各种交通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合理分布,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建成高效、便捷、安全、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

公共安全与应急。构建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公共安全与应急信息监控体系。整合公安、消防、应急办、交通、气象、卫生、海事、人居环境、水务与城管的公共安全与应急资源,构建覆盖全市的跨部门安全应急体系,实现全市安全应急联动,全面提升公共安全应急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完善水文、气象、环境、地质灾害的监测站网,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灾害预防和应急水平。强化视频信息的综合应用,实现视频监控和分析研判的智能化、自动化。拓展社区警务系统的覆盖范围,提升移动警务系统功能,重点加强工业园区、旧城和旧村的科技强警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布渠道,向社会发布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

生态环境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体系建设,加强环境、海洋、水务、气象等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为生态环境研究、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优化整合水文、水资源、水质、大坝安全检测等在线检测和采集,实现源、供、排、污、灾等水资源与水安全管理环节的实时监控、历史回溯、预测预报和综合调度

36

管理。支持深圳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红树林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碳排放测算及管理,全面掌握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及空间分布等碳源状况,创建科学化、数字化、动态化的碳排放环境管理的指标体系,促进城市碳排放可控、可测、可调。通过互联网实时发布生态环境信息,强化公众舆论监督,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建立食品药品监控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批发、销售、使用进行全程监管,加强对食品药品的行政许可、行政监管、技术监管、行政执法等业务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实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向主动监管、事前监管和精细化监管转变。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便捷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沟通渠道,完善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方便公众随时查询药店网点以及药店经营品种、诚信记录等信息,指导社区居民安全合理使用药品,提高全市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结合特区一体化和三轴两带多中心城市新规划,全面实现基础地理、规划成果、土地现状等多源空间信息数字化,加强对地籍、房地产、测绘行业等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监控,继续完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广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应用,推进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建立,提升空间信息服务力。推进工程项目建

37

设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实现关键工序施工可溯及现场质量安全可控。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扩大数字城管业务覆盖范围,实现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园管理、林业资源、城市照明、市容秩序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全市街道管理综合移动执法水平。

(九) 区域信息化合作工程

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与东莞、惠州、香港的信息化合作,积极融入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深圳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深莞惠信息化合作。强化城市枢纽型、功能型信息平台的统一规划和相互衔接,推进深莞惠城际网络的高速互联。加快无线城市群的建设,促进无线城市应用平台的对接和资源共享。推动三市通信资费统一。按照全省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规范,2012年底前建成深莞惠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大力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构建区域企业信用信息合作体系,实现三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及共享。搭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市交通、文体旅游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

深港信息化合作。推进深港两地电子签名证书互认。支持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物流可溯源的监管体系。完善区域传染病疫情、食品、

38

农产品卫生等公共突发事件通报及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深港口岸信息化合作,探索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口岸查验方式创新和口岸监管结果互认共享机制,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和“大通关”建设,为人员、货物、车辆创造更加便捷的通关服务环境。建立深港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采集、交换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推进物流信息在前海的汇集与交换,构筑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争取国家支持,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先行先试,允许国内电信运营商与香港电信运营商合作,经营CEPA框架下的增值电信业务,探索开拓新业务,推进深港两地在互联网数据业务、存储转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等增值电信服务领域的合作,建设安全、快捷、方便、支持多币种的商务交易应用服务平台。

(十)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主动应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网络信任体系。建立健全电子认证兼容和综合监管平台,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加快数字证书的发放和推广应用,健全涵盖认证和注册、证书管理、密钥管理、不可否认服务的PKI体系。推动国家、省、市各级CA的互认证,加强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的国际合作,构建严格层次结构和分布式结构的PKI信任模型,实现数字证书的一证通用、一证多用。

39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电子认证工作,加强信息加密技术的开发,不断降低数字证书应用成本。健全包含AC(属性证书)、AA(属性权威机构)、属性证书库的PMI体系,实现权限和证书的产生、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等功能,完善基于AC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实现资源访问控制权的统一管理,强化重要信息系统的授权与访问控制,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应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网络系统安全防范。建设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网络系统安全技术保障,完善OSI(开放系统互联)安全体系结构。通过SSL/TLS(安全套接字层/传输层安全)、VPN(虚拟专用网)、IPSec(互联网协议安全)等技术保障传输层和网络层信息安全。推广SET(安全电子交易)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保护互联网上信用卡交易安全。支持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

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信息安全机构在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建设覆盖全市的信息安全测评体系,通过测试环境构造与仿真、有效性测试、负荷与性能测试、攻击测试、故障测试、一致性与兼容性测试,对信息安全产品、重要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验证、测试、评价和定级,规范系统安全特性,为信息安全厂商和用户提供测评服务。积极研究借鉴TCSEC(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

40

则)、ITSEC(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CC(信息安全评估通用准则)等信息安全评估准则,不断建立新的检测和评估手段,保证基准测试的一致性和评估的客观性,加强对高安全等级产品和系统的形式化分析能力,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党政机关内部网络和财政、金融、商务、电力、交通、能源等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

应急和灾难备份。积极开展重要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和业务影响分析,确定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点目标),通过自建灾难备份中心、共建灾难备份中心、服务外包等模式,统筹规划灾难备份建设。鼓励交叉备份、互为备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难备份建设和技术服务,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响应恢复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和关键业务可以持续服务,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

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更新信息安全规划,确立实施安全措施的机构、人员及其工作制度。对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和安全设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等级保护。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新型应用和发展动态,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市民信息安全意识。

41

五、保障措施

(一)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加强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探索设立党政机关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建立市区党政部门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将信息化工作纳入业绩考核指标,实现信息系统应用情况可量化、可评价、可考核。每年定期发布深圳信息化白皮书,为政府指导和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 健全信息化法规

进一步健全深圳信息化法规体系,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信息化建设条例》。发挥特区立法的优势,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及维护的立法工作,在全国率先确立电信通路权。研究制定《深圳市通信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和《深圳市小区和楼宇红线内通信基础设施技术及建设标准》,规范全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编制管道、杆路、光缆等传输线路的专项规划,并与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加快制定和完善光纤宽带网络相关的技术标准、工程规范和验收规范,加快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商用楼预先布放光缆等规范的出台和落实,推进网络基础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共建共享。探索确立市民信息消费基本保障制度。研究

42

制定《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规范个人信息保护。

(三) 提高政府投入效率

加大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领域的投入,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投资与运营模式,确保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加强政府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完善信息化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能力,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探索建立政府与运营商的多种投资与运营模式,将信息通信网络作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形成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机制和集约化建设模式。

(四) 完善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推动知识产权从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优先支持光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池建设。不断提升各类标准化研究和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电子商务、光通信、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数字家庭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以规模应用带动标准制定,取得标准制定的主动地位,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

43

制定,建设自主可控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五) 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加强对光纤宽带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网间互联互通监管措施,完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配套措施,营造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物流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高带宽、广覆盖的光纤接入网改造。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移动通信等专业化园区,超前建设国际先进信息网络及新一代通信试验网,为园区企业提供国际化的研发、测试、验证环境。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市民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权利与义务对等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强化行业道德建设,鼓励社会监督,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维护互联网市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秩序,保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积极健康的互联网发展环境。推动互联网实名认证体系建设,实现网民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对应,促进互联网监管的有序和可控。

(六)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信息化课程体系,鼓励南方科技大学与世界著名学府共建高水平信息学科,提升大学城各院校信息学科的建设水平,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专家和高端信息人才,提高深圳市信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与

44

培训,实施干部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政府部门业务与信息技术,分析信息化技术趋势、方法论、信息化项目管理等重大问题,提升干部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

(七) 消除数字鸿沟

及时向市民发布智慧深圳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普及活动,形成全体市民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良好氛围。在街道、社区建立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中心、上网服务站和培训点,普遍提升市民信息技能,使市民更好地分享信息化成果。面向社会困难群体,建立和完善居民信息消费优惠政策和补贴机制,以低价保障市民基本信息消费权。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重视开发和提供与弱势人群相关的在线内容服务,提高互联网在弱势人群中的普及程度。依托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切实做到信息惠民,消除“数字鸿沟”。

(八)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加强信息化规划的约束力,形成信息化推进的长效机制。抓紧制定本规划的实施方案。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和新区管委会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

45

第7篇:十二五规划点评十二五规划点评

事件:3月16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转型的五年

“十二五”规划包括:结构调整、政治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其重要性可以称为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转型”相提并论。我们认为“十二五”不仅决定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调低到7%,未来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7%的增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留出空间。

收入增加是目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

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收入增加主要体现为农村地区人口收入的增加和城镇低收入群收入的增长,在“十二五”规划中直接体现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而“十二五”规划中专辟一篇着重论述的“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实是为增加居民收入而出台的相关配套措施,因为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相辅相成。根据我们在《不变的是政府投资,期待的是倍增计划》中论述的逻辑,收入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收入增加的目的是扩大消费,为产业升级培育必要的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收入持续性增加的前提条件。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为了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培育必须的人才。

农村发展被摆上重要位置

支持农村发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扩大农业产出,稳定物价水平。但中国未来的方向将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十二五”的城镇化率目标是“从47.5%提高到51.5%”,我们认为这一目标略显保守,预计未来五年城镇化率每年的提高幅度为1.2个百分点左右,这为区域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这也是第四篇和第五篇的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成新的主题

注重“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第六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产业升级中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规划专门拿出一篇来论述可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2011年的主要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被分解并体现在2011年的十项目标上。2011年的首要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紧缩流动性和总需求、增加农产品供给、打击农产品价格炒作等,因此这决定了今年货币政策整体偏紧的态势。财政政策仍保持积极基调,但方向发生变化,体现为对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以及加快保障房建设。

第8篇:“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重在调结构、保民生

《建议》开篇没有确定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具体发展数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政府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置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首先要把发展内需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三驾马车”中,消费首次被排在第一位,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手段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除了要继续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外,“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同时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明确在特大城市中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要建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以保障粮食的长期安全;

通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在城乡之间分配的差距,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方面,除了重述“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提法和思路外,指出要加大西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的发展,发挥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城镇化方面,要“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同时提出了对户籍改革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放宽落户条件。在城市建设规模上,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限制特大型城市的国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对外开放政策要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现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内外经济均衡,减轻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和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

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的管理权限”,以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问题。金融调控方面,要建立逆周期的调控和监管框架以熨平经济系统的周期性波动,既要关注单个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而且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经济系统的风险。

第9篇:十二五规划

绥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县上下统一认识,凝心聚力求发展,团结奋斗促和谐,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树立“开放、富强、和谐、文明”的绥棱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关心支持下,围绕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殷实富庶,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塑造起开放、富强、和谐、文明的新形象的总体目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30亿元,比规划目标(以下简称“目标”)高7.2亿元,比速度目标高6.2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增长112%;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比目标高9300万元,比速度目标高22.9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增长269%。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60.6:11.3:28.2调整到56.7:16.7:26.7。工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3.33%。

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实现村村通白色路面、城镇主次干道全部硬化;改造棚户区34个、泥草房6649处,城镇房地产开发新建居住小区60多个;新建城镇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垃圾治理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30余项;新建和改造嵩天薯业等重点项目近40项。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0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的3倍多。

农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预计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8.38%,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水稻、大豆为主的种植业生产和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得到巩固。农业产业化起步良好,以嵩天薯业为龙头的马铃薯产业和以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粘玉米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范围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925吨标准煤,城镇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比“十五”期末提高1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分别比目标高13.2和17.3个百分点,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53%和191%。城乡居民人均存款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1 明显改善,住房、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猛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大大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低保不断扩面,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农保试点使农户提前10年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通过国家验收,高中升本科进段率达到46.61%以上,位于全市前列。新建职业技术学校和实训基地,三年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圆满完成。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县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基本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新建了文化广场和体育休闲广场,县医院易地新建和群众艺术中心工程已经开工,城镇和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65%,全县卫生、广播电视、文化、防灾减灾、老龄、妇幼等事业蓬勃发展。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全方位开展“六城建设”,城镇新建主次干道56条27.5万平方米,实现全部硬化和绿化;开发综合楼200多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和楼体全部亮化;主要路口和重点单位实现网络监控。全县建设通乡通村屯道路1538公里,实现村村通白色路面;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解决了全县所有村屯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新建一批新农村试点村,大力发展蔬菜和农业优势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逐步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扶贫开发有了进一步创新,实行县级领导、有实力部门包扶等有效措施,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使20个后进村脱贫。

突出困难和问题

尽管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基础差、起点低,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

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理想。三次产业调整中,工业比重偏低,农业仍占较大比例。

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还没有,已经建成的嵩天薯业等企业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工业企业现代化、科技化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财政收入低,支付能力差。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才超过亿元,收入低,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安民、惠民、富民为目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努力建设和谐、开放、富强、文明的新绥棱,进一步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围绕生态功能区建设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园区工业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服务、旅游等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城乡 2 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正确处理好持续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的原则。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政为本的执政理念,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最大限度地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凝心聚力。

三、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到201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亿元,比2010年增加30亿元,年均增长14.8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901元。三次产业比调整为45.0:18.3:36.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

万元,比2010年增长

万元,五年平均增长

%;全社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25.59%。

结构调整。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42%左右。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发展;城镇养老、医总体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基本健全,实现全覆盖。全县人口总规模控制在34.5万人以内。

人民生活。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00元和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7.72%和11.38%。

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生产总值单位能耗0.78吨,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5.68%左右,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5826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县城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县城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以上。

四、主要工作任务

1、以推进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绥棱县是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达到60%以上,如果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能否实现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难点。“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以农民基础设施和农业增收为为重点,最大程度的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9.69%以上。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继续抓好绥棱县粮食产能规划实施。加强“三河两岸”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型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废水等污染,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抓好阁山水库、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旱田节水灌溉、黑土区水土保持、长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克音河堤防、涝区治理、农村饮 3 水安全等项目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抓好粮食作物的良种推广、农机现代化建设等项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优先在革命老区村安排项目。重点搞好良种繁育工程、各类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以及乡镇配肥站、农作物品种选育基地和病虫害检疫体系、种子检验中心等农业及农村基础建设项目。

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压缩大豆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马铃薯及蔬菜、北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重点抓好后头乡大蒜、葱、棚式瓜菜项目、四海店晚西瓜种植、上集镇紫皮蒜种植以及黑木耳、菇娘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马铃薯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扩大水稻、大豆的标准化种植及绿标认证面积。深入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实现种植业的提质、增效。调优生产要素结构,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农机化工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水稻、大豆的标准化粮田建设和以对俄葡萄生产出口基地和山野菜生产基地为代表的特种作物的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0亿斤以上。

大力发展养殖业。以规模化养殖为主要发展方式,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把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要争取达到40%以上。重点发展生猪、大鹅、牛、羊、驴、鹿、樱桃谷鸭和鸽子等特色养殖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抓好畜禽良种基地、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等基础性保障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以上,家禽饲养量达到800万只以上。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引导农民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面积,适度推广规模化种植的办法增加种植业收入;通过推进畜牧养殖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提高养殖收入。通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组织劳务经济等办法提高农民的工薪性收入;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制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等办法,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非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要提高到50%以上。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扩大农村经理人队伍,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农村市场管理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面向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捕捉市场的能力。

2、以促进产业建设为重点,适度发展工业经济。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发展产业经济。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7.08%以上。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给排水、道路、绿化、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增强园区吸引力;科学引导企业向园区发展、投资向园区汇聚,走企业集中发展、产业集聚强势和资源集约利用的路子。到2015年,园区内主要道路全部实施硬化,水、电、通讯等设施基本完备,达到“七 4 通一平”的标准。

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嵩天薯业、董氏集团、华木木业、三合木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大企业带动大发展。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扩张。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木材、建材、食品、旅游和手工艺品加工产业这五个产业各培育出1-2个龙头企业。在木材产业上,抓好人工板材加工、木制品综合精深加工项目;在建材方面,重点抓好陶粒及其砼制品节能保温材料、混凝土砌块、多排孔秸秆免烧砖等项目;在食品方面,重点抓好蒿天公司马铃薯加工、速冻粘玉米加工、山野菜食用菌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乳业公司冷饮等项目建设;在工艺品加工方面,抓好黑陶、草柳编、树皮画规模化加工和以木制手工艺品加工;同时,抓好绥棱化工、服装、纺纱、丰收机械等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绥棱二塑公司防水卷材生产和销售规模,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以区域一体化为平台,推动绥棱县项目建设提档升级,坚持走依托资源又不依赖资源开发项目的路子,大中小齐上,工农贸齐抓,壮大项目总量,提高项目质量,靠产业的规模推进牵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抓好特色织布、印染项目建设和以风电、太阳能发电、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在五年内至少新上一个再生能源项目。

3、以服务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不断壮大服务经济,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第三产业业增加值要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2.42%以上,金融保险、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突出发展旅游业。以后头乡等革命老区为重点,把全县划分为五个片区,发展各具特色的红色游,重点搞好郝大干战斗纪念牌、车站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碑、白马石、老金沟纪念碑的建设,以及森工局区域内的抗联遗址认定和建标和双岔河双泉村、泥尔河克苏里村建碑工作。重点抓好阁山旅游区综合开发、阁山滑雪场、大青观森林公园、双岔河湿地保护区及半截河和四峰山狩猎场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革命老区的“红色游”等系列旅游景区景点的综合开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方针,着力在开发“三色游”和宣传促销上搞突破,打造旅游品牌,规划精品线路,开拓客源市场,推进旅游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综合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粮食及食用油仓储、养老服务中心为重点,推进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通讯、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引进区域性、专业化保险公司,建立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拓展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等咨询服务业,推动广告业健康发展。以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重点,大力拓展医疗保健、家居装修、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继续引导物业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5 巩固和加强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各类消费品加快进入农村流通领域,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促进我县经济增长由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转变。以中心路星级宾馆为重点,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1-2个三星级酒店,积极吸引著名餐饮娱乐及连锁企业进入我县,加快中式快餐的发展,推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重点抓好现有农贸、农资等综合市场、基层供销网点及汽车维修等各类专业市场的管理,使之规范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强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抓好董氏东兴物流园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加快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加快振兴传统文化体育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体育产业,推进演艺娱乐、体育服务、健身休闲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坚持市场导向,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加快以黑陶工艺品和农民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发展。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扩大社区体育健身市场服务规模和内容,积极培育农村体育健身市场。推动户外运动等新兴经营项目发展。

4、以城乡社会事业为重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到2015年,改造县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改建一批村级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校际、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大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对县域内初中及各小学进行改造,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所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构建灵活快捷、实用、现代的继续教育模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体育和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转变体育事业发展方式,创新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好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假日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全体公民素质。重点抓好电视塔异地建设、广播局地面数字网络项目、电影院、社区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城乡各级道路建设,在诺敏河阁山段建设一处高标准公路桥,为绥棱中部地区发展创造条件。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清洁能源交通。到2015年,在实现“村村通”工程基础上,争取60%的屯间道路的实现硬 6 化。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扩大普遍服务范围,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充分就业。实行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保持城乡就业稳定。继续实施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复员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功能一体化工程,为有效扩大就业提供优良政策环境。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劳动保护机制。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劳动报酬,完善有利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制度,逐步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落实税收调节政策,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逐步缩小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

健全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逐步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标准,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做好农民工、城镇居民、灵活就业人员、低收入者和学生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加强社保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搞好城乡极贫帮扶和资助贫困学生行动,确保贫困生不缀学、上好学。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好中医院、保健院扩建改造、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级计生服务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建设;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残疾人康复、妇幼保健、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县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配置。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缩小保障水平差距。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逐步开展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合理降低基本要物价格,实行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加强食品医疗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监督力量,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点抓好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用房及相关配套建设项目;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以“惠家工程”为牵动,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和村民自治,抑制新生人口性别比例升高和早婚早育、非婚生育势头,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老龄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养老事业。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 7 利,提升儿童福利水平。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

优化居住条件和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落实“三供两治”工程、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泥草房改造等政策,继续实施城区成片开发改造和易居住房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住房条件。力争到2015县城区平房全部改造建设成楼房,城镇危房改造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基本完成改造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争取实现集中供气。重点搞好城镇绿化,突出造片林、块林,做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景观。同时,加强城市管理,整治违法违章建筑、户外广告、临街管线,规范建筑秩序。合理布局市场网点,清理非法违规临街占道经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机动车辆运营管理,倡导文明交通行为,规范交通秩序。

6、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搞好城镇规划。全面实施城乡总体规划和详控规划,聘请专业机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内外交通顺畅、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要求,搞好城绥棱镇工业园区以及绥棱镇、上集镇、四海店镇、双岔河镇和阁山乡城镇建设规划,推进新区发展。

推进“六城”建设。以构建和谐绥棱为目标,继续推进卫生城、园林城、平安城、乐业城、旅游城、文明城的“六城”建设。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设卫生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植树、栽花、种草活动,打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到2015年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打、防、控”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稳定,创平安新绥棱;通过发展产业经济、加快城镇建设、鼓励全民创业等渠道,使城乡劳动力都有活可干,有业可就。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保障,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抓好阁山综合旅游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旅、旅游纪念品一条街和草柳编、树皮画规模化加工和以木制手工艺品加工等旅游工艺品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力争把绥棱建成滨北地区的旅游城;推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打造文明市民群体,建设文明城。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抓好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服务政府。

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合理利用国家实施林区转型、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推进绥棱城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增强小城镇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2%以上,基本形成以绥棱镇为中心,以上集、四海店、双岔河和阁山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

7、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保障生态安全。 以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为重点,保障生态安全。“十二五”期间,要将修复生态 8 和保护环境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禁止非保护性采伐、植树造林、扩大封山育林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到2015年绥棱镇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1.5%;严格保护草原和湿地资源,加快双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半截河自然保护区工程等项目建设;以十五井沟、九江沟为重点,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恢复与建设各类生态环境,实现各类自然资源的高效与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抓好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要继续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加强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增投资,同时,加快淘汰小造纸、小水泥厂等高耗能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推动集中供热扩面,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水源地污染综合治理、废旧汽车回收处理项目的实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各项资源,吃干榨净,实施资源利用最大化,重点发展以中高密度板、废水废气回收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开发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循环经济建设,到2015年争取建成5个以上投资过亿元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五、保障措施

1、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等制度,促进政府廉政勤政和依法行政。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落实不好的,凡履职不尽责、在位不作为的予以问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参政议政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投入力度,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投资政策及投资重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争取上级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以团队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为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命中率和成功率。明确主攻方向,调整招商引资项目结构。要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扎实推进大开放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强与南方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力度,下狠功夫,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资金和项目。重点引进发掘工业、农业、贸易、旅游等产业项目。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引进一批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劳动 9 密集型和高新技术项目,着力做大绥棱木材、建材、食品、旅游和工艺品五大产业。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拟上的重点项目,都要严格按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委托有资质的部门认真进行调研论证,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评审,及时沟通各部门做好项目规划、土地预审及环保等方面的工作,确保项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3、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畅通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信访渠道,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和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防御和救助体系,建设应急联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快速救援能力。逐步完善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新格局。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依法坚决打击各种违法位法犯罪和非法宗教、邪教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矿山、道路交通、森林和城乡防火安全,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12月工作简报下一篇:工业发展与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