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很多人的思维中, 提到孔子, 就会联想到“圣人”…“儒家的代表人物”“仁义礼智信”…“有教无类”…“六艺”…“孔庙”等字眼。接着, 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些庄严肃穆的孔子雕像和画像, 似乎孔子就是个酷不入情、高高在上的神。事实上, 这忽视了孔子首先是一个“人”的事实。孔子既是人, 则必不可少有“人情”, 有“人情”则就有“味”。于是要全面认识孔子, 这人情的一面就必不可少。而且细《读》论语, 就会发现孔子在博学的智者、谦谦的君子、上达下行的圣人等标签之外, 他也同平常人一样, 有喜好、有憎恶、有悲伤、有慨叹、有忧虑、有追悔......下面就分三类综而论之。

一、求道者与布道者

孔子所追求的“道”是什么呢?虽然不能明确地概括出来, 但可以知道其核心是“仁”和“礼”。具体的表现方面, 如“孝悌”, 子曰,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如“忠信”, 子曰,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如“温良恭俭让”,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如“忠恕”,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如“仁智勇”,

子曰:“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孔子生活在春秋诸侯争霸的时代, 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他想改变这种局面, 恢复先王圣人之道, 以及西周的礼乐制度, 所以游说列国之间, 讲学, 正乐, 述经, 出仕......都不离于对道的追求。

他是虔诚的求道者。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子曰:“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对理想的追求, 是死且不避的, 桓魋要杀害他, 他还说“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他在学生面前也是这样的态度, 他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他也是坚定的布道者。面对长沮、桀溺“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 孔子虽“怃然”, 但仍坚定地对子路说“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面对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质疑, 孔子仍然坚定的认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所以朱熹引范氏曰:“惟圣人不费君臣之义, 而必以其正, 所以或出或处, 而不离于道也。”李贽《四书评》:“看此光景, 令人感!感!”

二、智慧者和深情者

孔子幼年贫困, 少年苦学, 中年周游列国, 晚年授徒讲学。生活的阅历给了他勇气、智慧与练达, 他能理性地看待悲欢离合、富贵与贫穷、荣辱与得失, 能于纷扰变幻之中指出适宜的处世之道, 更合理的生存哲学, 不能不说是有大智慧。然而, 同样是生活也激发出他丰富的情感, 他同情于“宿鸟”, 气愤于子路给季氏敛财, 不满于樊迟、宰予之不肖, 悲于颜回之丧, 忧于道之不行, 慈于司马牛之无兄弟......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这就是人们常的“孔颜之乐”, 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我看来这便是一种有关生活的哲学大智慧, 孔子说“贫而无怨难”, 如果人不知“安贫”, 身便会为形所役, 邪念就会产生, 行为就会不正, 于是祸患就会招致, 聪明何在?

在对待鬼神上, 孔子“敬而远之”。一次孔子生病, 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祈祷于鬼神是没用的, 告诫弟子勿在这没用的事上用心, 并非真的祷了很久。他更说过“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这也是孔子智慧的体现。

在教育学生时, 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说, 父母在, 你要问他们的意见。冉有问:“闻斯行诸?”孔子说:“闻斯行之。”公西华疑惑, 就问老师。孔子说:“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他也能清楚了解学生的才能, 说“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极具智慧。

孔子深情。孔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有一次, 马厩被焚烧, 孔子退朝回来, 问“伤人乎?”, 不问马。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未尝饱也”。颜渊死了, 孔子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说:“子恸矣!”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当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 我独亡。”子夏把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话告诉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如此种种, 观于纸上, 岂无动容处?

三、有意趣的长者

孔子的弟子特别尊敬自己的老师, 颜渊赞叹说:“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当有人侮辱老师时, 子贡说,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他是完美人格的追求者, 据杨伯峻统计,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 几乎是出现率最高的名词了, 似乎“君子”就是孔子心目中完美人格的代名词。然而读完《论语》, 这些并不能掩盖孔子有性情、有意趣的一面。

宰予因为睡午觉, 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樊迟请学稼, 孔子骂他“小人哉, 樊须也!”读此两章, 一个气得脸红脖子粗的平凡老师形象, 便活脱脱呈现出来。《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种断绝师生关系的话, 有玩笑的意味。

当宰我说道:“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孔子不能明确解答时, 只好自己慨叹一番。那种学生唱反调引起的无奈感可以想见。又如《阳货》, 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又与弟子开起了玩笑。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孔子也有闲适轻松的时候。而《乡党》篇:“色斯举矣, 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 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三嗅而作。”这讲的是山谷中, 老师说那只鸟有趣, 学生就向鸟拜礼, 然后鸟叫几声飞走了。我们现在读来仍觉得有趣。

摘要:班固《汉书.艺文志》讲:“《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我们纵观全书, 也会发现《论语》一书, 确以孔子的言论为绝大多数。实际上, 即便孔门弟子的言论, 大多也或是直接转述孔子之语, 或是本于孔子的思想而进行的发挥。这样来看, 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论语》视为孔子的一部自传, 一部比司马迁所修的更生动形象的传。本文便拟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中, 剖析出孔子的多种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形象

上一篇:张岱散文《西湖七月半》赏析下一篇:论西部山区乡村中学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