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工作启示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语工作启示(通用9篇)

论语工作启示 篇1

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业。那项作业本来是用铅笔做的,可是,我却用水笔写。爸爸看见了,就让我换成铅笔写。我一向喜欢水笔,因为水笔写起来感觉很润滑,不会像铅笔一样写起来咯吱咯吱的。所以,我的心情很不好,越写越轻,字也越写越丑。爸爸就在我身边看着,见我态度很不好,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怎么了,字写得不是很好啊!”我就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铅笔这种咯吱咯吱的感觉,所以我字就写不好了。”爸爸听了,对我说:“好好(我的小名),《论语》里说过的,你用什么笔写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写好字。”听了爸爸这句话,我深受启发,于是拿起铅笔认真的写起来,那些字也变的好看起来。

《论语》不光对我学习上有过启发,就连运动上也会带给我启发。就拿跳绳来说吧,有一次,我看见班上跳绳最厉害的人,发现他用的跳绳是超轻版的,以为他跳的快是因为绳子好,于是就让爸爸也给我买了一根超轻跳绳。结果,发现自己也没多跳几个。我想到了《论语》里说过:要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要太在意外界条件。于是我每天早上都练习跳绳,跳的越来越快了。

论语工作启示 篇2

关键词:论语,文秘学习,借鉴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时至今天, 《论语》这部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仍光芒万丈, 对文秘工作大有裨益。

一、职业定位:务本

要做好秘书工作, 首先要对秘书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秘书的本职工作。长期以来, 对于秘书工作性质, 社会上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秘书是领导的高级保姆、秘书是公关的漂亮花瓶、秘书是领导的高级参谋。那么, 什么才是秘书呢? 2003 年新修订的国家标准把秘书定义为:“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 协助上司处理行政事务以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志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为人处世的各项原则也就产生了。秘书应该坚持“务本”, 秘书的“本”就是为领导服务的, 从事的是事务性的工作, 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秘书要了解自己的工作本质, 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既不要夸大自身的作用, 也不要妄自菲薄。秘书只需要踏踏实实、专心致志地为领导办事服务就可以了。作为秘书人员, 应该看到自己在一个组织中发挥的作用, 并认同自己的作用与价值, 给自己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之后, 还要进一步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与自豪。这就是“道”生!秘书价值的实现, 无论从本质还是从其最终的目的来看都取决于其艰苦工作和其对别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二、工作方法:中庸

子曰:“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这句话启示我们, 做事情都在把握尺度、恰到好处。在办文中, 应该做到“辞达而已矣”。在言辞表达上, 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 不需要过多地修饰, 过多地添枝加叶。我们写公文的内容就不能太浮夸, 太多的累赘, 因为文书撰写的基本就是主题明确, 语言准确, 精炼。在开始写之前, 我们也要了解写作的对象, 反映不同的行文目的和要求, 例如向非上下隶属关系的有关部门的请求批准, 就用“函”而不能用“请示”, 又如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就应用“报告”而不是“请示”, 否则就是搞错对象。对于办事, 秘书做事“不及”, 那就是办事不力, 领导会质疑秘书的办事能力, 这样子对秘书的职业发展之路是非常不利的。秘书做事也不能太过了, 太过了那就有可能变成越俎代庖了。秘书并没有决策权, 杨修之死就给秘书们敲起了警钟, 他做事太过, 自以为是, 最后落得惨死的下场。对于办会, 《礼记 • 中庸》说:“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它要求我们要广泛学习, 详细询问, 周密思考, 明确辨别, 切实实行。在“办会”的过程中, 包括有:会前的组织接待, 会中的组织协调, 会后的落实。会中的协调, 需要秘书的周密考虑, 签到、会议值班、会中的信息传递等工作由谁做, 如何做才能节省时间, 节省人力。这些都要秘书考虑周详, 做好安排。会后的落实, 秘书要负责监督, 使各个部门安排了的工作要落到实处, 明确辨别各部门的职责, 不能有出现问题, 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

三、职业发展:不器

“君子不器”, 说的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的技能, 不断地武装自己。作为秘书人员, 要想改变先赋地位的从属特征是不可能的, 这会脱离我们所说的“务本”,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所负担的社会角色性质, 即是不再负担秘书角色, 也就是说不要永远定位于自己只能当一名秘书。如果我们定位自己为一名秘书, 这一辈子都可能作为秘书, 在不久的将来, 非常容易被别人淘汰。因此, 秘书不能被先赋地位的从属性而束缚, 感到整日陷入事务堆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是接受现实的条件下更加努力, 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 依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去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会。所以, 我们要做到:第一, 不断学习, 为发展奠定基础。由于秘书的入职门槛比较低, 不具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要做出这种困境, 一方面, 我们用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这样子, 我们才可以为从初级秘书一步步向中级、高级秘书转变, 或者可以通过跳槽升职为中级或者高级的管理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容易受到同侪的肯定与支持, 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 进而实现自我价值;能够本着相互交换的互惠原则, 提供彼此能够接受的好处;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 不会一味的只想要抢夺或强占;与人相处时不会斤斤计较, 乐于帮助别人, 使别人也乐于帮助自己, 容易形成群聚的力量。因此, 做起事来能够左右逢源, 易于完成, 也容易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赵中利著, 现代秘书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论语工作启示 篇3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启示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高校辅导员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在教育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给予某些启示,使我们受益终生。《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以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真实地记录了孔子日常的言谈交际、为人处世的原则及方法,其中所反映的“慎言”修辞观则对辅导员“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辅导员工作践行“慎言”观的原因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话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又说“情愈信,辞愈巧”(《礼记》),但无论是“辞达”还是“辞巧”,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意思是: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即告诫弟子要慎言、慎行。慎言是修辞的一个方面,但在修辞过程中慎言又不只体现在言语谨慎上,推而广之,还包括与言语谨慎相依托的行为谨慎,即慎行。所以孔子的“慎言”修辞观实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两个方面。

2.孔子“慎言”修辞观对辅导员自身及工作的教育意义

考查《论语》的“慎言”修辞观,我们发现很多孔子规劝、教导别人“慎言”的例子,这些例子对辅导员自身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均有教育意义。例如:

《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即教育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即教育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颜渊》中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这里说的“讱,迟钝”不是头脑反应慢,而是指说话要经过思考,然后谨慎地说出。

《季氏》中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这里是对君子该具备的素质作了全面阐述,其中“言思忠”说的是言语方面要谨慎,另外“八思”说的都是举止、行为方面的谨慎。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如何劝导别人要“慎言”、“慎行”,这些劝诫不仅对辅导员自身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均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3.“慎言”修辞观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实践

孔子的“慎言”观在具体交际中也体现出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不同,修辞表现也不相同的特点,以适应实际交际需要。

3.1注意交际对象

在言语交际中,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对言语行为进行修饰、调整是很重要的。“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这里表现的是对待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态度、语速都要随之改变,体现的是说话方式上的差别。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里表现的是修辞要考虑交际对象的性格,对冉求这种懦弱的人要说鼓励的话,对仲由这种莽撞的人要说压制的话,体现的是话语选择上的差别。

3.2注意交际场合

《乡党》中记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这里明白地写出孔子在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在乡里面前,要表现得谦卑,所以态度恭顺,不说话;在宗庙、朝廷上,一定要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有话就说,但又要注意措辞,说该说的话。《乡党》篇中还有三处这样的记录:“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这几处记录都是孔子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和行为:接待外宾时、出使别国时、入公门时、经过国君座位时,走下台阶时……都要对举止行为进行相应的修饰,使之合乎礼仪规范。

《颜渊》中孔子解释“仁”时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无怨。”说的也是仁人在外面怎样言行,对待百姓时怎样言行,同时也是对问“仁”者的告诫。在《季氏》篇中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里孔子所要表达的意识是陪着君子说话要察言观色,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君子表情温和时如何说,表情肃然时如何说。这种察言观色很好地体现了“慎言”的修辞观念,也是在交际场合限制下的“慎言”。

3.3注意交际时机

在交际中除了注意对象和场合,注意时机也是“慎言”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公冶长》篇中,孔子对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慎言”或“谨言”这样的文字,但暗含了“慎言”在不同时机下的重要性。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南容做到了“慎言”,所以才能在政治清明时不被废弃,政治黑暗时不被刑罚。《泰伯》中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此处的观点与《公冶长》篇中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相似,要求君子在合宜的时机说合宜的话,做合宜的事。《论语》中还有几处记述都选用了“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时机,孔子之说以反复说到这两种时机,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造成的,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局的不稳定,所以在这两种时机下的“慎言”才尤为重要。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学生及家长的交际,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时机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使交际达到最优化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2005.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出版社,1983.

[5]郑子瑜著.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论语工作启示 篇4

试论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通过讨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概念和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来说明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交际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要使学生有扎实的语言知识根基,才符合学科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作 者:郑晓英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750021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  

《论语》对文秘专业学习的启示 篇5

一、明礼

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是规范一切的基本准则,用以达到社会和谐统一。不同行业对礼仪的要求各不相同。秘书是服务社会、服务领导的角色,秘书形象是公司形象的一个侧面、 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文秘专业学习过程中,每位学子要重视礼仪素养的培育和自我形象设计。

首先,明确礼仪规则标准。“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 仗者出,斯出矣”[2]p131孔子在席位、退席次序方面恪守的规则,不但体现了君子风范,也启示我们要懂得处事应遵循的规则标准,不随意而为,才能正确有序地接人待物。如在会务工作中座次的安排、会场桌签的布置、座椅摆放等都要规范准确。

其次,着装应得体规范。从“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2]p128可看出古人对服饰礼仪的讲究。对于文秘人员来说,着装不宜色彩鲜艳花俏,成套服饰搭配最好不超过三种颜色,喜庆场合不宜穿冷色调衣服,庄严场合不宜穿暖色调衣服。质料款式的挑选也有着场合之分,文秘人员在办公室应该穿职业装,腿上穿黑色或肉色丝袜,脚穿高跟鞋,正式场合要穿西服套裙或套裤,晚宴宜穿礼服。

第三,仪态要端正大方。“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p126这是古人仪态的一个基本要求。 因此,秘书的站姿、坐姿、走姿都应符合秘书的身份,尽可能展示给人自信从容的精神面貌,涉外秘书还要注意举止必须符合国际惯例。特别说明的是,礼仪的养成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我们应注重自身礼仪的日常训练,在平时生活中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才能表现自如。

二、遵义

义,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属于道德范畴,在人的行为驱动方面有着目的导向性,对人性本质的调节和价值取向塑造起着关键作用。秘书职业有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全心服务的职业要求,应以“义”为主要价值取向和原则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言行应宜人合法,见利思义。“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2]p161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遵循道义,善于揣摩他人的话语、 观察他人的脸色,谦恭待人。秘书处于一个单位的中枢纽带, 扮演着上传下达、内外联系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复杂的人事关系谨言慎行、遵守道义,不但要掌握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处理特殊事务的方法,还要增强自身灵活应变的能力,做好危机公关等工作。

其次,做事取舍有度、乐善好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2]p224孔子描绘出社会中趋利避害的现象,说明行义之难。秘书是领导助手,需要辅助领导决策、处理日常事务、管理利用公司各种资源等, 所以在文秘学习中我们应培养取舍适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掌握管理技能,懂得公司文化理念建设,方便日后作为秘书主动化解客户、员工、部门之间等公司各类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增大公司效益。

三、常思

思,贯穿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方方面面,对于“仁”思想体系起到巩固和发展的作用,是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动力。 常常思考,可以开发人潜在的智慧能量,扩充人的内在涵养, 升华外在气质。当今社会信息量庞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特别是文秘人员的基础岗位门槛低,就业竞争激烈,我们应存有危机感,在文秘学习中应该常思现状,考虑未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欠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p26学习不思考便会迷茫,空想但不学习也会疑惑不解,因此我们应该基于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秘学习也要从如下方面思考并采取行动:细心观察,认真聆听,思考鉴别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全面、 完整、准确;懂得情绪管理,思考待人接物是否做到应和颜悦色,学习态度是否谦虚端正,不骄不躁;与人交流,思考是否专心和真诚;获取财利要谨慎,思考办事是否严格遵循对应的程序和规则,方式是否合乎道义,先衡量后果,做到三思而后行;遇到疑问,思考哪些问题应该独立解决,哪些应虚心请教别人,取良师益友之长补自己之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p54。文秘学习做到常思,不但要从自身出发思考,定期自我总结,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还要从别人身上思考,以人为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新思潮涌现,各种思想观点形成交集,我们在文秘学习中应该合理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媒体工具获得自我提升,学会时常在别人的分享中启发自己或深或浅的思考, 无论是生活范围小事的感悟还是专业学科领域的见解,都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常思的习惯,结合切身的问题去考虑,分享自己的思考所得,与人交流又会再产生新的思考,如此循环, 我们的学习收获便能与日俱增。

总之,《论语》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仁”,如果将“仁” 比作一块棱镜,那明礼、遵义、常思就是它三个不同的侧面, 明礼是对事物规律的基本认识,遵义是探究事物规律在价值取向上的思想飞跃,常思是把握事物规律并有效利用的途径,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践行着儒家“仁”的理念。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儒家“仁”的思想体系对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明礼、遵义、常思三个侧面论述了《论语》对文秘专业学习的指导意义。

浅谈《论语》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篇6

关键词:论语 语文教学 启示 积累 乐学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那些体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许多重要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句子,尤其值得借鉴。里面的很多名句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能够洞照古今。在今天我们细细地品读,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价值,可以说《论语》中体现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当然也是超越其时代的。结合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学习《论语》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获得更多直接的启示。

一.积累与思考。众所周知,语文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练。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急功近利的做法比比皆是,许多人想靠字词句的练习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高度,其结果肯定是欲速则不达。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积累,还是缺乏学习的耐心和韧劲。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厌。”可见只有不知疲倦地坚持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光靠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温习、思考。《论语》里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方法,只是学习而不温习不思考,就不能理解深刻,就会流于空泛和肤浅。孔子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对语文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灵活地学习与教学。只有在学中思,在思中学,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的过程,要加入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才能使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最终为我所用。习不仅是复习,也是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知识也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在实践中体悟,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才能融入自己的认识,进而融会贯通。

二.学习与借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即使是有学问的人,他有可能囿于自己的生活背景、专业、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因素,在其知识全面性、均衡性方面有所不足和欠缺。因此,除了自我学习以外,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正如《论语》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方面,虚心地进行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如果没有,也要警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记》中也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其实就是合作学习,我们今天才大力提倡这种学习模式,可见当时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超前。所有的人都需要向别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无知的地方,即便是教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敞开心扉,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向他人学习,去接受外界的所有知识和经验,当然也应该接受他人的质疑和批评。向本学科教师学习固然重要,向本学科以外的教师学习也必不可少,因为有时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学习往往能够获得意外的收获。

三.苦学与乐学。学习本身是辛苦的事情,因此《论语》中反复强调学习要刻苦努力,如“发愤忘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都是应该下苦功夫才能学会学好。同时,《论语》也十分重视乐学,其中所展现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智慧,对目前的语文教学依然有着现实意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这里已经把“乐”视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倡导快乐学习,乐学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学习固然是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所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就会不觉得辛苦,反而会体会到乐趣,欲罢不能,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去享受学习的过程。孔子乐学的观点启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己对语文产生热情,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这样教师无需采取各种手段去督促批评,他们也会沉醉其中,边学边乐,边乐边学,进而获得知识和能力。

当然,以上所言只是一点粗浅的体会,《论语》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对于语文教学的启示也远不止于此,如能沉下心来仔细揣摩,可以涉及到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因此,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论语工作启示 篇7

【关键词】 《论语》教学 作文写作 启示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77-01

0

经典的阅读是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灵感和素材的以及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学习《论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作文的立意、选材以及语言表达上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本文试从这些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论语》教学对作文立意、选材上的启示

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选材立意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一篇优秀作文,一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在立意、选材上都有独特的方面。而现实中,学生在立意、选材上往往又是千篇一律,捉襟见肘,难以创新。

很多作文教材中都告诉学生写身边的事,写熟悉的事,这是对的。问题是,中学生的阅历有限,立意、选材只是着眼于身边的事,往往会出现立意、选材的雷同、陈旧,无法创新。

因此,我们有必要扩展学生的视野,从另外的角度去寻找作文立意、选材的灵感和素材。

其中,经典的阅读是获得这种灵感和素材的重要途径。而对传统国学的经典的阅读又是经典阅读的重要内容。传统国学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浩大无边,因此最经典的国学读本对于学生是有益的。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的经典,利用《论语》教学促进学生写作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深圳盐田外国语学校中学开展的《论语》课程(以杨玉英老师的《论语》分主题读本(中华书局出版)为校本教材开展授课,笔者就《论语》教学与作文写作做了一番有益尝试。

1. 作文的立意选材首先需要一个好的角度

一篇优秀的作文的创意往往都有一个好的角度。例如2011年深圳中考作文……的滋味。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弄堂的滋味”从弄堂这个角度写,角度新颖,加上文笔优美,获得满分。

关于角度实际上是一个“分类”“归类”的过程,是一个逻辑上“归纳”的过程。例如深圳2014年中考作文“快乐加减法”,学生在立意上分类:快乐,谁的快乐?写自己的快乐,自己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这样当然可以,但是,有新意么?恐怕难有。如果我们能想到其他人,例如孔子是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颜回是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那么角度就不同的,立意也不同了。

2. 因此,我们阅读《论语》首先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分类

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我们并非要求初中的学生就具有这方面的归纳、分类能力。而杨玉英老师的《论语》分主题读本(中华书局出版)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把《论语》进行了一个主题分类。

全书分为十四个单元,也就是十四个主题,它们分别是“与孔子初相识”“动人的师生情谊”“孔门弟子群像”“百善孝为先”“修身为君子”“仁以为己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人与自知”“处世哲学”“交友之道”“礼乐治天下”“为政以德”“兴于诗,成于乐”。

这十四个“主题”就是十四个角度,也是至少十四个选材的材料。

例如四单元“兴于诗,成于乐”这一章讲什么?讲孔子与《诗经》,讲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孔子在诗歌音乐中感到快乐,孔子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有很大的审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而这些又紧密联系着百姓的快乐,倘若你从这个角度写孔子快乐的加减法,那么角度无疑是新颖而又深刻的。

我们再看第三单元“孔子弟子群像”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门有十贤,我们阅读《论语》熟悉这十贤的故事,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别样的作为立意、选材的角度和素材。

《论语》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片段“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坐”孔子让弟子各自表达志向,各位学生的志向也是他们的乐趣,他们快乐的加减法,孔子最欣赏公西华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何尝不就是孔子晚年的快乐加减法?孔子年轻时的快乐加减法和晚年不同,境遇不同,岁数不同,快乐的加减法也不同,如果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写,难道不是一篇立意、选材非常好的作文吗?

3. 我们再以深圳其它年份的中考作文为例,尝试从《论语》中寻找作文的立意与创意

深圳2013年的中考作文:“我最喜欢的的一个词”

很多学生写“坚强”“勇敢”“天真”……这些角度好不好?当然可以,立意可以,但是选材呢?选材又写自己,虽熟悉,但难有新意、深度。我们再从《论语》中寻找思路。

《论语》分主题阅读课本中第三单元“修身为君子”中第一节“君子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孔子认为君子的一个素养就是“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和文采要搭配和谐,外在的文(仪态、口才)很重要,一个人道德很好,但是不能表达,给人呆板粗野的感觉,我们觉得他是书呆子。一个人仪态、口才很好,但是内在不行,像很多被包装的明星,给人浮夸虚假的感觉。你从这个词入手,角度不是很好吗?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有意思的词,例如“不忧不惧”“见贤思齐”“成人之美”“周而不比”“泰而不骄”,在其他章这样的词更多“学而不厌”“择善而学”……

这些角度都有新意且有深度,倘若能从这样的角度去写,再加上语言的训练、结构的合理安排,不能成为一篇佳作。

又例如子路的死,这种死,本身就非常具有震撼性,200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完全可以从子路的死入手,作为素材来写,这样的作文就具有了“文化”的高度。

总结

浅谈《论语》对微商从业者的启示 篇8

一、产品是本

在这个几乎人人都玩微信的时代,微商就自然而言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打开朋友圈,关于各类商品的信息铺天盖地,化妆品、保健品、日用品等各种产品。竞争如此激烈,要成为一名优秀微商,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正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一定要有所创新,所以微商不仅仅是微商,更应该是一名“消费商”,微商所销售的产品应该自己先消费体验,得到自己的认可,把自己的体验分享给顾客才能达成销售目的。

“君子务本,本利而生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做人治国的道理也就有了。反观微商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微商,我们要关注自己的产品本身的质量,也就是说产品是“本”。“本”有了,自然而然,销售产品的“道”也会随之而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微商都是这样关注产品的本身,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更多的微商关注的是创新和发展线上平台,忽略了产品质量这个最能体现产品价值的细节问题。微商一味的去积极迅速的占领市场,为了快速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以及获得更高的利润,选择去忘记了微商生存和产品销量保证的根本--质量。有人说过,如果过去你开一家淘宝店,没做好,还可以关掉重新做,但是微商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的产品出现了问题,一次不成功,未来也就没有机会了。在这个微商时代,要想成功,必须做到“务本”,本是产品的品质,“道”是销售的渠道,“本”生“道”,只要你的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值得信赖,才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市场,销售的渠道才会更加多样化。

二、以信取利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微商的根本目的就取利,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微商缺乏监控、保障机制和依托平台。微商主要使用的是微信和支付宝平台支付,售后难以落实。微商的交易主要建立在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宝”、“微信”等支付中介上,没有平台保障的微商,每一笔交易都是建立在信任二字。其次,传统的微商只需在朋友圈进行产品展示,然后晒单、晒同款、晒用户体验,简单粗暴地占领我们的朋友圈,可是,现在有所“变味”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的夸大、刷单、假货,大家对微商的越来越反感。

如何做到“义”“利”兼得?“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的得之,不处也。”富和贵是人们所想要的,但不是行“仁道”而得到了它,那么,也是不应当拥有它的;贫和贱当然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履行仁道而得到了贫贱,那就是道的原因,是不能摆脱的。所谓的“义”的“仁道”,是辛苦耕耘,诚信经营之道。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孔子看来,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也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一名微商,我们取利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违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则。如果微商经常以夸大产品的价值、刷单、提供假货的方式取财,首先是不符合道义的,其次,这样的微商在市场是没有立足点的。因此,微商要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信取利。

三、约之以礼

随着微商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的良莠不齐、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维权困难、营销模式异常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微商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方式宣传商品,打动买家;有的微商则使用一些特殊的软件制造“假象”,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还有的微商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扩大盈利目的,高调地声称自己的商品物美价廉,甚至吹嘘自己是名牌产品。这就导致了微商在宣传的过程中,消费者会缺乏有关产品的真实的详细参数和产品评论的详细信息,是很难了解商品的真实质量,这样使得微商市场出现了大量的关于产品的真实性、可信性的质疑和恐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微商不遵守市场规则和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等。

“不知礼,无以立也。”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行业规范、行业准则,微商也是如此,没有规范的准则,微商从业者就不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谓的“礼”就是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其中也包括市场规则和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如果微商行业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用“礼”去约束自己行为,微商从业者就不知道哪些行为自己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他们应该去回避。在我们惯性思维中,对于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作为一名微商从业者来说是应该回避的。但是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微商做到回避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呢?归根结底还是要遵守市场的规则和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以“礼”约束微商的行为。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也就是说凡事能够以礼制,则不会逾越规矩,才能达到真正的微商繁荣时代。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微商遵守市场规则,才能保证微商市场有序运行,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微商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所以说微商只有知“礼”、遵“礼”,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世界化,而微商行业的规范不是嘴巴说出来的,而是落实到每一位微商从业者。

四、持之以恒

微商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的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成业就,在于自己不断的努力,这里从正反面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孟子也曾经讲过这类似的话:“掘井九仞不及泉,犹为其弃井。”即使你挖井挖到了九仞,如果没有挖到地上水,仍是一座废井。可见孔子和孟子一样,反对虎头蛇尾,没有恒心毅力。

在微商的这条道路上,有无数例子证明,“不经三九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长久不变的意志力。时下,微商创业热潮高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微商这条道路上,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只有竞争激烈的丛林,它甚至有可能荆刺丛生、坎坷遍布,这就要求微商从业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微商界有这么一句话:“微商就像怀孕,四个月才有效果,十个月才有结果,可惜太多人一两个月就流产了。”对于这样情况的,我们可能会不由之主地想当初最先做淘宝的那些人,有人做着做着就放弃了,而这些放弃的人却没有机会分享今天电商所带来的繁华,也就是说他们的前期努力全部功亏一篑了。在微商的这场“拉锯战”中,有人获得成功,但同时也有人浅尝辄止,失去了成功的机会,由此可见淘宝和微商的成功要素之一是持之以恒,所以说你选对了产品,选对了方向,还要懂得善于坚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刚刚开始很多人可能会不理解你,反感你。如果你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朋友圈的人在背后默默看着你的成长,看到你的不断地积累,对你的信任也会不断地增加。想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有颗坚持的心,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你的坚持也许未必被人看好,但是很多人成功的人起初被人称为“傻子”。

参考文献

[1]张玉卿著,《论语》新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李金保,《大学生创业做微商,路在何方》[J].大学生就业高参.2016年第10期

[3]微商“教头”看微商[J].电子消费.2016年第5期。

论语工作启示 篇9

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阐述

《 论语 》 有关孔子教育智慧的记述非常广泛, 分别对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在教育指导思想方面, 《论语》 极力倡导孔子 “有教无类”的主张, 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 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 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的范围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在教育的基本内容方面, 主要有四方面,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 。 其中道德品质教育是首要的, 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治学要首先立人, 所以孔子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并教导学生修业进德要“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在教学方法方面,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教导学生要有“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公冶长》) 的精神, 同时指出学习的规律, 重视温习的作用, 主张“学而时习之” (《学而》) 、“温故而知新” (《为政》) 。 在教育中《论语》注重启发的作用, 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述而》) 。 根据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并在“学”和“思”的关系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 反对只思不学和学而不思。

二、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一) 技校生生源不容乐观。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实施, 技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形势喜人。 但是, 与数量的上升相反, 技校学生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途,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招收进来的学生一般都是对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浓厚兴趣, 学习自觉意识较弱。

(二) 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不端正。

语文在技校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具有集工具性、人文性、职业性为一体的特点, 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大部分技校学生却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在技校是学习专业技术的, 至于像语文、数学等公共科目则无所谓。加上语文能力评价时多为任课老师出试卷, 划定复习范围, 学生考前死记硬背也能考合格的弊端, 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现象。

(三) 语文教学模式落后。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 手段单一落后, 内容与专业技能脱节, 重讲授而轻演练。 加上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 驾驭和组织课堂能力不强, 没有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三、《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技校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语》 中所记录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 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对今天的技校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良好的借鉴作用。

( 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论语·雍也第六》, 意思是“知道某件事情不如喜欢做这件事情, 喜欢做这件事情不如以这件事情为乐趣, 深入进去, 学有所成”。 “知之”“好之”“乐之”分别代表了学习的不同过程和阶段, 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心理状态。如果我们用“知、情、意、行”与之类比的话, 则它们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知之”是对事物的初步了解, 是由“不知”到“知”的第一步。 “好之”比“知之”深入了一步, 从被动的认识到主动的认识, 对所学的知识或所从事的事业产生兴趣。“乐之”是从“好之”升华到最高的境界, 不仅是具有丰厚的知识积累, 而且是掌握其规律。 比如,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意义, 了解到学习语文对自己的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性, 或者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满足感。 这时学生就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要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 它是调动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如何才能激动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寻找教学素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和谐一致的兴趣点, 寻找和学生心智水平相吻合的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营造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组织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 有趣味地进行语文教学。

(二) 患不知人也: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选自 《论语·学而第一》, 意思是“不用在意自己不被人了解, 需要在意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所以, “患不知人也”给我们的直接启示就是, 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 这应该是教师需要极力避免的。

因为技校学生的生源情况复杂, 学生的语文成绩好中差之间有悬殊。 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未能认真、细致、深入地了解, 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的障碍和盲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

《孙子·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 多算胜, 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 ”没有精心的“庙算”难有有效的教学;只有“多算”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 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如果在语文教学“初构”中能够切实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基础, 在语文教学“重构”中能够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认知的盲点这一“直接经验”转化为另一部分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 有针对性地进行同课异构, 我们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进行语文教学。 如何摸清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情况呢? 我们可以深入学生中间, 或者从全班同学中选取学习基础、 能力分属不同层次的学生5到6名组成一个微课堂, 有针对性地询问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提出来, 观察学生的反应, 分析错误的原因;或者将预设的教学活动适当展开, 考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分析活动设计是否合理……通过语文课前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了解学情, 真实掌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 摸清学生的思维盲点与难点, 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

(三)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 《论语·为政第二》, 大意是“只学习而不思考问题, 就会迷惑无所得;只一味地进行思考而不学习, 就会缺乏信心”。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容易陷入迷惑而无所获。

在教学论中, 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作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孔子“每事问”, 甚至于“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意思是, 自己有能力却去问无能力的人, 自己的知识多却去问知识少的人。 孔子以这样的态度启发学生, 就能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求学习的结论, 更要关注学生倾注情感、萌动思考的成长经历过程, 要从机械僵化的教学生答问题转为教学生提问。课堂提问是师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 教师可从几个方面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提问;二是提问宜曲忌直, 问题要拐个弯儿, 富有启发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三是提问要有序列性, 形成教学的思维链,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四是提问要有预测性;五是提问要有时机性;六是提问要面向全班, 不要老是提问班上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 总之, 提问设计要有科学性、技巧性, 要问得开窍、问得“美”, 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语文教学应启发学生在读中思索, 在思中学问, 在问中加深理解,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纵情放飞的自由天空。

(四) 温故而知新: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 意思是“温习已知的旧知识, 由此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温故”的目的是“知新”。这里的“温”十分重要, 要做到“学而时习之”。学习后, 能及时温习并实践, 才能巩固旧知识, 获取新知识。

身为教育者, 我们更需要认真反思教学。 在教学中, 我们有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知新、求新、创新的教学环境, 有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知识中进行新的探索、尝试新的做法、做出新的发现。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之外, 更要注意引导学生 “温故而知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首先要时刻提醒自己, 学生具有无限可能的发展性, 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信念, 在教学中, 随时不忘启发学生尝试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比如, 在教学反馈时, 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同意吗”“对不对”等一些不具思考价值的问题, 而这样引导学生:“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等, 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尝试新的做法, 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其次,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评价, 对学生新的发现、新的看法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关注学生求新、求变的发展, 为他们创造求新的机会, 激励学生努力进行创新思维。 最后,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发表见解。 比如, 技校语文教材中的“心灵感悟” 提到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课外知识拓展, 教师可以借此契机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 五) 无适也, 无莫也: 教师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教学方式。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选自《论语·里仁第四 》, 意思是 “天下的事对君子来说, 没有规定说一定要怎样干才合适, 也没有规定说一定不要怎样干才合适, 只要义之所在, 怎样干合适就怎样干”。 我们说教学有法而无法。 有法在于我们必须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的规律、心理学的规律等进行教学, 在于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所有这些都是教学中共性的东西, 而共性的东西往往无法鲜明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的、有别于其他的特点。 这时, 我们就说, 教学还需要进入“无法”的境界, 即我们不可能要求许许多多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怎样, 也不能要求教师一定不能怎样, 因为我们无法将具有无限可能的、 发展的教学归结为一个统一模式。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可以达到的高度呈现出不同情况。 所以, 每位教师应该呈现出自己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 比如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 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其实, 教师的“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即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 (译为:根据实际的需要去创立教学法度, 随着教学的变化去实施教学活动, 而不要墨守成规)

在技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 应用QQ群、微博、微信、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实现多人聊天, 资源共享, 可以提升技校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又如, 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软件, 及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让学生完成语文作业后, 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回给老师, 老师再针对技校学生语文作业中的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 由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以此同时,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如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教育宝书, 它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象征。 只要我们取其精华, 并结合技校语文教学实践赋予新意, 就必然会古为今用, 使其为当今的教育服务。

摘要:《论语》是“四书”“五经”的核心著作,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中关于如何做人, 如何塑造人格, 如何教学和学习, 如何治国安邦等方面的主张, 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尤其是其教育思想仍能对技校的语文教学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论语》,教育思想,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明杰.图解《古代教育思想》[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9.

[2]任健.孔子语录与智慧[M].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2013.

[3]方韬.论语的智慧[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4]龙昭雄.论语与现代生活[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3.

[5]韩勇.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会议室操作流程下一篇:“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