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精选6篇)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篇1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体现了MAPGIS软件在右玉县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前期采集、处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MAPGIS如何应用于右玉县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包括从前期准备,到外业调查数据矢量化,然后进行数据入库前的检查,分析数据的.精度.并讨论了在应用该软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作 者:杜菲菲 作者单位:山西金瓯土地矿产咨询服务公司,山西,太原,030001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年,卷(期):2009“”(3)分类号:P27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 MAPGIS 应用 右玉县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Arc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

0 引言

Arc GIS Desktop是一个集成了众多高级GIS应用的软件套件, 它包含了一套带有用户界面组件的Windows桌面应用。作为一个可伸缩的平台, Arc GIS无论是在桌面, 在服务器, 在野外还是通过Web, 都为个人用户也为群体用户提供了GIS的功能, 这就使得Arc GIS能够在本次土地调查中得到良好的应用。

本人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所做的是农村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在Arc GIS下建立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结合内、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据入库, 对入库数据进行了检查, 实现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1 数据预处理

在数据入库时数据预处理就是指在数据入库前对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 修改, 达到数据符合入库要求的过程, 主要包括航片的数字化, 外业实地调查, 数据整理和数据的简单检查等四个方面。

在二次土地调查中运用CAD软件对国家发布的航片进行数字化, 数字化时注意分层, 外业调查根据数字化后的图幅到实地调查, 做到多看, 多听, 多问, 调查实际地类与图幅是否一致, 以实际情况为准, 同时调查测量线状地物宽度, 村界等;根据外业调查的成果对数据进行整理, 对图幅进行修改, 修改地类图斑, 现状地物, 村界等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等;数据的简单检查是基于CAD软件下的检查, 主要目的是检查数据是否合理, 方便数据的入库。

2 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是在Arc Catalog基础上建立的。运用Arc Catalog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转换和建库两个方面, 其中建库方面最为重要, 建库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在Arc Catalog下建库及子库, 并在子库下建立要素类, 然后导入坐标系及数据模板, 最后建立拓扑关系及进行拓扑规范性检查。

2.1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的目的是把CAD格式的文件转化为Arc GIS格式的文件。

因为在进行数字化时采用的是CAD软件, 而在入库的时候要采用Arc GIS软件, 因此必须进行数据的格式转换。

把需要入库的CAD图另存为, 文件类型选择Auto CAD DWG (*.dwg) , 这里要注意文件名非汉字。然后运行Arc Toolbox进行转换。

2.2 使用Arc GIS-Arc Catalog建库

2.2.1 选择文件路径, 右键→New→New Persona Geodatabase, 这里建库名称可中文。

2.2.2 建立子库并导入坐标系。

在所建库上右键→New→Feature Dataset (子库) , 名称可中文。下一步→Import→projectde coordinate systems→gauss kryger→xian80→选择相应的投影参数→下一步→下一步→Finish。

2.2.3 建立要素类。

步骤是在子库上右键→New→Feature Class→Name→输入名称→下一步→import (如有例库载入模板) →Finish。

依次建xzq, xzqjx, qszd, qsjzxdltb, xzdw等, 这里注意建立线状地物时线状地物类型选择Line Features。

2.2.4 在所建的要素类中分别导入对应数据, 右键→Load→Load Data这里零星地物导入地类图斑层。

在导入数据时, 每导入一个不同地类, 对应库文件添加所导入地类编码。

2.2.5 建立拓扑规则。

建立拓扑规则的步骤是子库上右键→New→Topology→下一步→下一步→全选 (Selec All) →下一步→下一步→Add Rule。

2.2.6 进行拓扑规则错误的修改。

在建库的过程中拓扑关系经常出现各要素图层间存在缝隙、重叠等问题。对于图斑套图斑的情况, 要注意关闭村界层及线状地物层, 用选中图斑 (shift反选大斑) , 应用Editor→Clip解决。对于图斑、线状地物多点问题, 可以用双击该图斑或线状地物, 选择要删除的点, 右键-Delete Vertex解决。对于图斑间存在缝隙问题, 要依据cad图形进行修改增加或删除节点。

3 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填写要素的属性数据, 本次土地调查要注意的是数据入库时要插入光栅图像, 检查地类图斑的一致性。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修改, 同时在入库时要注意地类图斑标注规定。

4 入库检查

入库检查首先需要将数据库进行备份, 并填写好单位信息表, 并将行政区代码进行修正, 将数据导入检查软件, 笔者用的是南京国图软件。进入检查软件, 先将需要检查的图层打开, 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后面的操作, 比如更新座落索引、创建索引图层、自动属性赋值、创建图幅索引图层、注记处理、更新标识码、根据图幅面积计算行政区面积等等。最后进行一些其他的检查, 检查的项目包括:数学基础检查、点状要素重叠检查、线状要素重叠检查要素层齐全检查、要素层内容正确性检查、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图形节点过密检查、宗地界址线界址点存在检查、数据完整性检查等等。项目繁多, 检查的时候务必一项项认真检查, 并注意零星小项的检查。

5 结束语

Arc GIS在建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方面有着独有的优势, 在Arc GIS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进一步提高入库自动化, 进一步发挥其在土地调查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志军, 王继尧, 蒋文娟.ArcGIS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检查中的应用[J].科苑论坛, 2007, (7) .

[2]程雄, 王红.GIS软件应用-ARC/INFO软件操作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6) .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MAPGIS;质量检查

数据质量是GIS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数据质量检查则是确保GIS数据质量与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提高GIS的应用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GIS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的GIS软件注重于GIS数据的采集、组织、表达等技术,而对数据质量检查功能相对较弱。以中地公司开发的GIS软件为例,MAPGIS6.X只具备空间数据的拓朴检查功能,而没有设置属性数据的检查功能,整个检查工作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人工参与多,灵活性、可扩展性不强。随着计算机及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地公司在MAPGIS6.7平台基础上开发的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提供了专门的数据检查模块,它以多个XML文档作为配置文件,辅以友好的配置界面,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定义数据检查功能,提高了数据检查工作自动化程度,增强了数据检查的灵活性。本文将对该软件在数据检查方面的几个特点做一分析,以期为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建库提供参考。

1 检查流程的自定义

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允许用户自定义全部或部分检查流程,调整数据检查步骤,灵活对数据进行检查。它将各检查项以树节点的形式呈现出来,用户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单、多节点运行,也可以整个树全部运行,操作方便。如下图。

2 检查功能的自定义

2.1 属性数据检查自定义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增加、减少或修改检查项,大大增强了软件检查的灵活性,提高了数据检查的自动化程度。配置完成后将其内容保存成XML文件,可供他人应用,实现了“一次配置,到处应用”。配置界面如下图。这里用户主要是配置“检查字段”和“检查规则”,“检查说明”是软件检查结果符合检查规则时的文字说明,方便用户理解。以“属性符合性”节点下面的“值域检查”为例,要检查线状地物中“宽度”字段值的正确性,可以在“检查规则”中作如下配置。

“宽度>=20 || 宽度<=0”

语义为: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20米或者小于等于0时,软件检查时就报错,因为根据数据库标准,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20米时,要构面,而且根据常识,线状地物宽度不可能为0。

2.2 图层间套合及逻辑一致性检查

图层间套合及逻辑一致性的检查一直是MAPGIS6.X版本软件数据检查的“软肋”,用户需通过空间分析功能来完成,人工干预多,如果检查的图层较多,则很费时费力。现在只需通过简单配置就可以自动完成。如下图,要检查地类图斑与行政区、权属区之间的代码一致性,只需将两个图层的相应字段提取出来即可。

3 分布式与SQL检查

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通过将MAPGIS本地文件上载至SQL SERVER(或ORACLE)数据库,以一台计算机作服务器,在该机器上设置数据源,其它机器通过网络访问该数据源,实现多人同时共查一个数据库,即分布式检查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充分利用SQL语言对各图层在数据库中的表进行检查。SQL语句灵活性很强,大部分的属性数据检查工作都可以编写SQL查询语句来完成,但其使用对于一般检查人员不易掌握,适合于较高级的检查人员。

4 数据检查结果的处理

MAPGIS6.X版本软件数据检查完成后,以弹出结果窗口的方式通知用户,而用户只能根据它来一一完成数据的修改,结果窗口不能保存,必须在当前状态下修改完,否则,下一次修改又要重新检查一次,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现在,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可以将检查结果以文件形式保存起来,实现检查结果与数据的关联,达到方便快捷地修改数据。

5 讨论

综上所述,用户通过MAPGIS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平台自定义数据检查功能,可实现 “零编程”功能扩展,增强了数据检查灵活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该软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个数据库进行全检效率不高,当数据量较大时,完成数据库的检校时间长达3-4个小时;二是对图形参数的检查不够;三是数据批量修改功能不够完善。因此,如何有效进行海量数据检查是该软件有待进一步改进的一个方面;正确的图形参数,对增强图面的可读性和美观有重要作用,在软件后续版本中应增加这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数据批量修改功能,提高数据修改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新长,唐力明等.地籍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文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汇报 篇4

工 作 汇 报

市考核组: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甘政发„2007‟28号)及《陇南市政府关于开展全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陇政发„2007‟39号)精神,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早安排、早部署,于2007年底正式启动,由国土局负责抽调专人,具体实施此项工作。

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严格依照国家、省、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我县周密规划,以干克难,历时两年多,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的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和各类数据汇总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现将两年多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安排部署,下发通知文件

按照国家和省、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统一安排,我县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拉入国土资源主要考核内容,将土地调查经费按标准纳入了财政预算,做到了思想认识、安排部署、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四到位”,为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县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等不靠、及早规划、超前运作,及时召开了全县第 1

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成立了由政府副县长田朱仝为组长,政府办主任王兆贵、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赵爱平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同时下发了《文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文政发„2007‟59号)文件,明确了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责任,以及具体内容和时间要求,抽调精兵强将,成立6个工作组,配齐了电脑、扫描仪、全站仪等硬件设备。

二、落实经费,保障调查顺利进行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和雄厚的技术作保障,为保证我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完成,我县土地调查办编制了调查经费预算方案,共争取各级土地调查经费216万元。

三、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为了确保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有序、科学高效推进,我县土地调查办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流程。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县制定了《文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文政土地调查办发„2008‟1号)和土地调查流程图,严格遵照《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开展各项工作。

(二)编制工作细则,规范操作程序。

结合我县实际,编制土地调查实施细则,从土地调查基本情 2

况、调查目标和任务分工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为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较好的操作规程基础。(三)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工作障碍。

调查办在各乡镇的配合下通过宣传车广播、电视滚动、移动手机短信和散发宣传单等方式,共出动宣传车20余次,电视滚动每日分三个时段共十天,散发宣传单2000余份,广泛宣传第二次调查的意义、内容和政策,使老百姓从心底里消除对调查的疑虑,动员全社会的支持,促进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2007年9月4日省国土资源厅举办了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培训班,调查办安排1名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学习了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软件、3S系统及网络硬件与组网、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省金土工程与电子政务建设、省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等相关知识。10月18日,调查办抽调2名业务骨干参加国土资源厅召开的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部署会暨城镇地籍调查培训班。学习城镇地籍调查中的权属调查、地籍测量等专业知识。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实践学习调查技术,积累调查经验,并能过多次开展土地调查交流会,全面提高了调查人员的政策水平、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为我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四、具体开展及完成情况

(一)城镇地藉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于2008年1月开始,计划2008年6月完 3

成,由甘肃启奥地理信息有限公司承担技术负责。调查界定的范围为:东至贾昌桥,西到大渡坝,北到玉虚山公园,南抵文丰渠,东西长约5公里,总面积5.0平方公里。

1、权属调查工作

于2008年3月1正式深入城区住户实地进行权属调查,具体工作中,按街坊将每宗地落实到人,严肃工作纪律,严格作业程序,对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认真调查核实,并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对调查中出现的权属纠纷,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调解解决,真正维护了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5.12”地震前,共完成权属调查总量的60%。地震发生后,由于全部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期间停顿4个月,于9月22日重新开展工作。我县土地调查办为了争取按时完成工作重任,取消节假日,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排除困难,迎头赶上,至2008年12月底,全面完成城区23个街坊1753宗土地的权属调查及自检工作。

2、城镇地籍测量工作

城镇地籍测量于2008年4月5日开始,采用西安80坐标系及国家1985高程基准,深入实地测量。文县城关镇多属老城区,测区内地物密集,街道狭窄,小商业繁华,布局零乱,宗地界线错综复杂。给外业测量带来很大困难。我调查办人员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克服重重困难,于2009年2月10日完成全部测量工作。GPS完成D、E级控制点37个;使用水准仪完成四等水准测量27 km;使用全站仪测量二级导线点182个,加密图根点340 4

个;测绘宗地数1753宗;设置施测界址点12674个。

3、数据库建库工作

2009年2月10日开始进行地籍图的修补测工作和资料准备。2009年7月4日通过市级复查,针对复查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后,开始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建设分为5个作业小组,首先开始录入属性库,其次挂接图形库,于2009年11月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同时由软件自动导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表等成果。

4、整改情况

经省市土地调查检查工作组于5月14日至5月15日在我县土地调查成果预检中提出整改意见,以及市土地调查办7月20日在我县指导工作中提出的整改意见。我县土地调查办结合作业单位对城区土地调查成果进行了两次全面大幅度的自查整改,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调查成果的质量。

(二)农村土地调查

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文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查清全县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查清县内基本农田分布情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1、工作开展情况

文县农村土地调查由天水三和数码测绘院负责技术实施。从2008年12月开始,组织人员培训和技术设计的编写,同时收集 5

土地调查需要的各种资料。于2008年12月27日开始全面启动农村土地调查工作,我县山大沟深,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给外业核查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提取准确数据,我调查办人员协同作业单位人员经常爬山涉水,不畏艰险,深入现场进行外业调绘。2009年12月,历时11个月时间,解译了234幅影像图片,涉及行政村304个,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调查及基本农田调查上图等各项工作,调查面积5002.64平方公里(椭球面积)。通过开展文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了农村土地状况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2、工作完成情况

通过开展文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了农村土地状况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以村、乡(镇)、县逐级汇总县内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库与计算机铺助制图编制土地利用各种图件;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取得了准确信息。

五、土地调查的意义

文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 6

力支持和关怀下,历两年多,于20010年8月底全面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

在二次土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查清了我县土地利用基本状况,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土地纠纷,为我县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县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实施土地宏观调控、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切实做好保护耕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项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通过本次调查,对国土资源管理实现现代化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一项持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详实准确的数据在其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所以必须对相关的数据问题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海量数据的处理、管理与高水平应用,这需要将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中来。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多种尝试性数据整理工作,积累经验,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数据平台进一步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篇5

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统筹谋划十三五工作之际,我们这次召开第二次的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地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总结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的成绩和经验,同时部署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地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加快我们的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刚才有关省市和学校代表做了很好的发言,听了大家的介绍,确实感到很受鼓舞,也很受启发,从上一次会到今天,我们才过去3年时间,但是确实我们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下面,我想结合这个会议的主题,讲四点意见。

一是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着,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2010年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之后,特别是2012年我们召开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推进策略和工作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作的力度也是空前地加大,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级党委政府全都坚决地支持,这样一个很好的局面。经过几年实践我们现在已经初步探索了一条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子。

第一,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样一个有效机制,逐步地缩小区域,城乡校际这3个差距。

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李克强总理也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们,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国务院的相关部门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刚才很多地方都介绍了,建立了领导体制,出台工行部署,狠抓工作落实。所以教育信息化应该说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的认可,而且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年的5月,联合国教科文在中国举办首次教育信息化大会。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和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第一点成绩,战略地位正式确立起来了。

第二点就是三通两平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通两平台是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十二五的核心任务。3年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总体上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目标。第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5%,上升的很快,3年全国已经有77%的中小学,拥有了多媒体教室,这也是了不得的,了不起的成绩。4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的全覆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疆建设兵团,已经率先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并且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的网络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也进一步的夯实。像内蒙古自治区和中国联通合作,学校互联网的接入率。从2013年底的59%上升到目前达到了96.2%,拥有多媒体的教室的学校已经占到了99.4%。确实我们一些大企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使得全国六万四千多个教学点实现了,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全国的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这样一些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也大幅的提升。有效破解了教学点缺师少教的这样一个难题,满足了400多万,偏远地区孩子们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当然这项工作呢,我们下一步还要做,在这个扶贫攻坚过程中,加大建设寄宿制学校。

教学点一个老师教好几个年级的学生,这个教学质量是没法提高的,所以下一步教育部还要好好的来研究,在这个扶贫攻坚过程中,怎么来解决教学点的问题,既要方便群众,又要确保教学的质量。像安徽省采取了刚才讲到了在线课堂的模式,帮助59个县区的1986个教学点,开出了以往因缺少师资,而无法开出的国家规定课程,受益学生达到5万多人。另外还启动实施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全国有500多万名的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初步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的教学新常态。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日益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刚才这几个发言,他们介绍的情况,确实是非常有说服力。说明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的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带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已经有超过30%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增长到4200多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度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更加开放透明,家校互动更加迅捷畅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与管理新模式的探索,正在逐步深入,湖南省的职教新干线,这个网络学习服务平台已经有了教育机构平台309个,师生的空间110多万个,空间发布的教学视频336万个,浏览次数近4500万次,师生的交流互动接近了1.7亿人次,所以这个信息化作用真是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四是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全面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底上线运行,已经和26个地方的平台互联互通并且共享资源。去年平台的页面访问近十亿人次,资源下载也达3000多万次。大约有2/3的省份,建成了省级的资源平台。国家教育资源云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再一个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这个格局也基本形成。全国的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的数据中心基本建成。现在全国的学校是一校一码、学生是一人一号,这个学号,终身就是一个学号,普及的还是很好的,基本实现。

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学籍管理的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已经率先应用了。目前已经有1.71亿学生的信息入库了,所以现在要跨省转学,最快9小时就可以办理完成,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这是第二个方面,就是三通两平台。第三个方面成就是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201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工程,有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5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培训,从而全面提升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教育部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的全员信息化培训。各地进一步扩大培训成果,举办管理者、教研员、教师和校长的培训。教育战线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也普遍地提升。

第四个方面就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机制也不断的创新。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部级协调小组,各地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形成了协同推进的一种强大的合力,而且积极去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这样一个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机制。这里我特别要强调教育部先后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3家企业很有战略眼光,而且为社会服务,有这样一种责任感。因此3家企业两年里头,投入了近60亿元,为10万多所学校,免费接入宽带。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企业等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破解了一些地方财力有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这些难题像黑龙江、安徽,采取租赁服务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网络和硬件的基础设施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些做法都是很好的。总之,我们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的系统,使得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缩小了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推进了教育的公平。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广大师生,提升了教育的质量。过去像音乐课、英语课、美术课,没有教师不能开课啊,所以这方面特别特别明显。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确实走到了全球的前列。在这么大的范围里头,2亿6000万的学生,教育信息化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成长,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成绩喜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思路和措施,符合国情和教情。

但是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差距,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上尚需深化。一些地方的领导,仍然没有认识到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转型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巨大作用。所以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的这个现象依然是存在的。二是体制机制尚需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个主体的责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厘清。个评估评价机制也急需健全。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完善。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激发。这是第二个差距。

第三个差距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传播的速度是很大,传播的内容也是非常的多,这个不光涉及到教育的安全还涉及到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学校的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学校只管系统建设,不顾系统安全,只管数据采集,而不顾数据维护。这样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普遍还是存在。就是只管硬件,忽视软件,这个问题也是比较突出。

所以这些方面这些工作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此外,由于我国在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不均衡。在有的地方大力推进应用,并且尝试融合创新的情况下,有的地区还没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所以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奋起直追。这第一个问题回顾一下我们这3年来的成绩,短短3年就取得这个成绩,确实是来之不易的。

二、全面落实中央的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机遇不容错失,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积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第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做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战略论断,并且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大部署。教育系统必须深刻的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要积极地思考信息化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战线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以信息化来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思想变革,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第二推动教育信息化是顺因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意。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教育的新思想、新形态,也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全球现在两种大学,一种叫浸入式大学,还有即时可学大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刚才谈到这个慕课,也在全球风行,慕课就指的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模式蓬勃的发展,也在重塑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学习行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强调要以应用为导向来有效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像美国从九六年就开始了,连续制定了4个利用信息技术的变革来变革教育的规划。2013年又出台了连接校园计划,强化数字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全球的竞争力,这些新趋势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我们必须紧抓这一轮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就转化成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驱动力。

第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重要保障。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要取得重要进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我们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什么呢?就是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臵,就是推进教育公平,这点我们还要继续做。但是我们教育现代化,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定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战略位臵。五中全会的这个建议,专门在教育就是提高教育质量,上了标题。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怎么样就是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公平的优质教育,就是要真正推动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重视知识的传承,转向更加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那么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的作用,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引擎,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所以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教育的技术手段和装备的现代化,它实际上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多个方面。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就是是总书记讲的这个四化,这个现代教育体系,来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和弘扬,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更加便捷高效的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推送,来缩小这个教育的差距和数字鸿沟,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有丰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内涵,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这个方面确实对我们来讲有很现实的意义。今年联合国70周年特别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十大目标,都是我们要在我们今后五中全会以后十三五规划,到2030年前未来15年中国的教育的发展,都是和这个紧密相关的。

也是讲到了义务教育,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啊,就是要所有的男女孩童,2030年前都要受到优质教育。还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另外就是残疾人,土著就是民族,促进弱势群体的各类教育,有些我们已经完成,像扫盲等。还有师资的培训、教师队伍,这个十大目标我们在教育纲要里都谈到了。我们可能会更早的实现,这是中国的教育对全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贡献。这是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要从3个方面,一个是从我们落实中央部署,第二个是应对世界的挑战,第三是教育现代化,都需要我们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扎实做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要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坚持国家的战略导向,聚焦重大问题和明显的短板。要谋好篇、布好局,全面的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

下面,我就做好十三五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再强调几点。第一点,就是明确指导思想,深化核心理念,确保3个基本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要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运用、完善机制”这16个字,这个原则啊来做好工作。要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应用为核心,要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来强化融合创新,从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来释放信息化的潜力。要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促进教育服务供给的方式,来促进就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把教改课改,放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来设计来推进。要以教育信息化,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来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那么十三五末的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大目标,一个就是要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子。这3个基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努力做好4个提升。三通两平台这个工作任务制定的还是非常适合我们的这个工作要求的。一是要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网络的全覆盖,并且完善网络的教学环境,提升出口带宽,加强无线校园的建设和应用。东部和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要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服务。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的空间的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基本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的支撑服务体系。二是要大幅度的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服务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也就是要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做好国家平台的建设基础上,各地应该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来规划建设各地的资源平台。

要避免硬件设施重复浪费,还要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建设资源平台,来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教学方面的,教育资源。还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于教育一些基础数据,要加强管理和应用,实现多方的共享和有效的对接。总的来讲要把这个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要把它整合和集成,推动形成覆盖全国的协同服务、互联互通的教育云的服务体系,来支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这是第二个提升。第三个提升就是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在推进公平和质量的方面这个能力要提升。通过专递课堂,大力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组织模式,好的学校带多校,这样一个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来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要通过名校的网络课堂,鼓励名校来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

原则上,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全面形成课堂信息化这个教学应用的新常态。第四个提升就是要有效的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服务供给能力。下一步将会制定数字教育资源的标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用好存量的资源,开发优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应用提供服务,特别是要为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提供免费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化的资源服务市场,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服务的方式啊,来鼓励企业来提供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服务,但是要尊重广大师生的选择权。还有坚持面向人人、没有围墙的、超越时空的、搭建更广阔的学习的平台,要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还有就业的技能培训等等。现在我们这个经济的下行压力很大,所以将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有些工人他要离开原来的岗位,要进行新的就业,所以将来就业培训的信息化也是一大块,现在这个老年大学也是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所以这个老年大学、开放大学,要继续办办好,让优质教育资源能更好地惠及普通的民众。

第三点,就是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创新,着力实现4个拓展。4个拓展,一个就是要从服务教育本身来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教育信息化应该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信息惠民、大数据发展行动这样一些国家重大战略中要发挥作用,还有抢抓新科技革命的机遇,把握互联网+的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资源,为创客、众筹、众创这样一些创新活动提供支持,更好地开辟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来拓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边界和空间。还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提高科技的创新的效率,通过促进联合攻关,打破这个校园、科研院所的围墙,联合攻关、协同研发,来培育更多的有活力的创新型的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另外,要依托信息技术来创新教育的供给模式,来提供更多的高层次的高品质的多层次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还有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来催生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的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华的语言文化、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走向世界,开辟更多的渠道。要扩大国际视野,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制高点,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来服务国家的外交战略。这是第一个拓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要从课堂集中学习,拓展为以网络学习空间支撑的泛在学习,就是要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来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集成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核心来拓展课堂的外延,来支持网络化的学习。还鼓励教师通过应用空间,来开展备课、授课,以及学习指导这样一些教学活动,来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校要开展学习学生的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提高效率、减轻师生的负担,来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

第三个拓展就是要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来拓展,为支撑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这个拓展就是怎么样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就要通过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注目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培养。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家、创客教育,还有开发微课堂这些方面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业创新的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培训紧密结合起来,要纳入到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和校长考核的评价体系。

第四个拓展就是要从提高管理效率入手,来拓展、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也就是要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来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的水平。也就是要把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够更好的融合起来,推动学校的管理过程能够做到精细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的分析能够即时化,实现学校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利用信息化来实现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广泛的连接,以及信息的快速互通,来推动管办评分离,形成一种高效的这个教育治理体系。这是第三点。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进入了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按照4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全面深入的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要抓紧、抓实、抓好。一是要明确职责,统筹推进。当前我们正在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在谋划十三五规划,所以各级政府要积极承担起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十三五规划,整体设计、系统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牵头推进和沟通协调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来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发改、财政、公信等部门,那在规划、政策、项目、经费安排中,给予教育信息化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支持投入的力度。各地的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一把手的责任制,健全职能管理部门、业务推进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也可以注目探索一些办法一些措施,像有的学校现在搞这个首席信息官,可以探索探索多种形式怎么来抓好这个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好的格局。

第二就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发挥这个改革的突破性、先导性的作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既要落实政府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来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机制。另外,在信息化这个过程中,资金的筹措、建设、运营、维护、资源的服务、教学应用,要在这些领域里头要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尽快形成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有就是强化着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在教育新西湖快速推进的时候,特别要明确网络安全的责任,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调的发展。

三是要分类指导、务求实效。不同区域应该结合区域的经济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来明确工作的重点。东部地区要率先完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实现深度的应用。中西部地区要在加快、补足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来推进常态化的应用。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现代化的这个指标体系,来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不同的方面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还要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的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来督促政府创造性地做好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浅析MAPGIS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篇6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国家《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为技术规范, 以航空像片或影像平面图、地形图为基础资料, 利用大比例尺地图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数量及权属状况进行的系统调查调[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分为内业和外业两个部分。其中内业部分主要采用Mapinfo、MapGIS、Arc 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结合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Oracle等进行管理[2]。而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的所有矢量化工作, 都是工作人员对遥感影像的解译为基础的。现在, 因为遥感影像质量, 解译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经验不同等因素, 遥感影像的解译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误差。因此, 如何进一步减少误差就成了提高内业工作精度和效率的关键问题。鉴于此, 本文提出一种以google earth已有三维地理模型与遥感影像进行叠加, 来辅助遥感影像的解译, 提高解译精度的方法。

2 三维地形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VR) 是一种可以创建出虚拟世界并允许计算机和用户实时交互的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多种研究科学与技术的交叉, 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并行处理与高性能计算等各种信息处理技术[3]。目前很多三维平台都可以基于DEM数据, 很好的完成三维地形场景的制作。例如国外的有:SkyLine的SkyLine Suit, NASA的worldWind, Google的Google Earth。而国内的也有很强大的三维平台, 例如国遥的EV-Globe还有灵图的VRMap。由于这里要做的工作是对影响解译的辅助, 其特点是对三维地形的精度及空间分析能力要求不高, 而对操作的简便性和快捷性要求较高。所以在这里, 鉴于辅助影像解译工作的特点, 在本文里我选用的是Google Earth平台。

Google Earth (以下简称GE) 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投资300多亿美元于2005年6月推出的以网络为平台的地图服务系统[4]。GE的1) , 本文将以这张影像为例来说明三维地形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三维地形主要是利用DEM数据, 构造三维网格, 然后再把微片纹理贴上去, 这样就完成了三维地形效果, 使我们可以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对地形进行更直观的观察。

3三维地形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一般解译的对象是普通的平面遥感影像, 下图是一张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漠河北部的遥感影像 (图

3.1 影像与三维地形的叠加

首先, 我们先通过经纬度坐标在GE上找到这张影像所处的大概位置。图1所示航片用来定位的四项坐标分别为:52°37'30"N, 52°40'40"N, 121°48'45"E, 121°48'45"E。然后再将遥感影像作为新的一层叠加于其上。GE还提供了叠加图层的位置调整功能:插入贴图后, 可以使用绿色定位标来拉伸和移动图像, 另外还有一个菱形标用于旋转图像[5]。以调整到精确的位置这样我们就把遥感影像作为纹理叠加到了GE的三维地形上, 进而得到了一份不仅是俯视, 更可以从其他各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的遥感影像 (图2) 。

3.2 与三维地形叠加后影像对判读的辅助作用:

3.2.1 河流和山脊线的判读。

图像解译的首要一步是图像识别, 其实质就是对影响的分类过程, 即根据图像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相特征按照解译者的认识程度, 逐步进行目标的探测、识别和鉴定过程[6]。在作为例子的这张影像上, 明显存在着这样一条分界线 (图3) 。从平面影像上看, 我的初次解译的结果是山脊线, 因为线的左侧和上侧的颜色明显比右侧和下侧的亮度高, 考虑如果光线是从西北方向照过来的话, 这样的判读完全合理。

接下来, 我们利用已经生成好的三维遥感影像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下这个区域的地形 (图4) 。

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图中那条黄线从周围整体三维地形和其高程来看与我之前的解译结果——山脊线是矛盾的。实际上在这个视角下, 我们发现将其作为旁边那条河的一条支流解译才更为合理 (图5) 。

事实上, 最后外业调查的结果, 也证明了这里的确是一条河流, 而不是山脊线。然而这种错误如果不依靠三维地形而只从平面影像上来分析是很难发现的。而且影像上类似这样的区域还是不少的。

3.2.2 基于三维地形对河流方向的自动判别。

土地调查中, 对河流的描述除宽度外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河流的流向。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由于外业调查的中的一些错误, 导致最后合图的时候发生河流方向线相互矛盾的情况, 这时候再去补测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但如果放在三维地形中, 河流方向线的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继续看刚才那条新解译出的河流 (图9) 。“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根据这张图,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根据地势的坡度判断出这条支流的流向。

这个方法可用于检验已有的河流方向线是否合理, 同时更进一步的研究的话, 可以实现河流方向线的自动生成:通过沿着河流线隔一段距离比如说100m (推荐不要过小, 因为GE生成三维模型所采用的数据分辨率为90米, 小于90米的话准确度无法保证) , 自动进行高程的采集, 然后根据采点的顺序及个点的高程关系, 计算出河流的总体流向。

4 结论

本文以Google Earth为例对三维地形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地调查内业的一般流程, 和三维地形技术, 然后阐述了如何利用三维地形和遥感影像相叠加来提高土地调查中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的精度和效率, 最后提出了一种自动根据高程数据自动生成河流方向线的方法。

目前, 土地调查工作的数据在计算机终端上的显示还是以平面图形为主。与打印出的地图相比, 尽管计算机内在数据的查询和修改等方面上要方便很多, 但就其可视化效果来讲, 其差别并不大, 无法体现出计算机的优越性。期待将来三维地形和土地调查数据能进一步结合, 并综合数字城市等应用, 真正体现出计算机中虚拟现实的优秀之处。

参考文献

[1]张元兴等.RS技术在土地详查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15) :52-53.

[2]王爱国等.3D GIS技术在在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现代测绘, 2007, 2 (30) :44-45.

[3]汪成为等.灵境 (虚拟现实) 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4]李学杰等.利用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图辅助物探施工设计[J].新疆:物探工具, 2007, 17 (增刊) :48-52.

[5]孟凡写:“谷歌地球”在地址勘探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技术, 2008, 7 (27) :130-131.

上一篇:支部建设基本情况下一篇:竞选委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