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教学设计(共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论语》,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论述。
2.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名著《论语》的兴趣。
3.理解并背诵名言警句,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点】
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结合自身体会理解《论语》。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教学思路】
首先,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理清课文中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其次,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包括常用字纠错、关键词赏析;最后,落脚到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
【教学方式】
1.诵读法。
2.讨论点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演说论语》视频片段,时长五分钟。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共享含英咀华之乐。
二、检查预习
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三、孔子的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以为仁
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以此为例,阅读课本第85页,尝试归纳教育思想。
四、常见句纠错(阅读时结合具体语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时”的意思。
时――“时”字在周秦时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忍―― 一般人把它理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
五、课堂探究
(一)阅读示例
关于君子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师生交流
课文中觉得哪一句对你启发最大?请与同学们交流体会。
【教师示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历程。通过后天的努力,到30岁时建立心灵的自信。慢慢地,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物质的东西越多越容易迷惑。到了50岁时,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到了60岁时,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理解与包容。到了70岁,便从心所欲。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动力。
六、齐诵颁奖词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七、结束语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归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泰而不骄、劳而不怨,希望同学们都争做一位有道德、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八、作业
1.抄写《论语》中的格言警句,至少五句,并翻译。
2.阅读杨伯峻先生编写的《论语》译注。
板书: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重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教学模块, 忽视或不够重视“名著导读”模块。有的学校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指使, 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 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 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 把高中阶段必读的十部名著浓缩为一张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对应的典型情节几个方面阐述, 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 就可轻松应对考试, 导致了名著阅读走向不读原著也能做好名著题, 读了名著却未必能做好名著题的怪圈;或是由于老旧思想和功利思想, 认为名著多为大部头著作, “导”的过程很费时间, 效果又不显著, 只做粗略处理, 一点一说, 学生读一遍了事;或是即使认识到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但仍然导不得法, 以讲代读, 错把课外自读当作讲读;稍好一些的学校倒是建议同学买买书, 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 教师自己没有读过作品, 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读, 或是干脆把这一环节略去不提, 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 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方面, 因“快餐文化”的裹挟, 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 学生阅读变得功利性极强, 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 他们大多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 而不愿亲近那些思想丰厚, 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名著作品, “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他们只看缩写本, 只看“名著简介”, 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这些都使语文新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初衷大打折扣。
面对如此种种, 怎样利用语文这块阵地, 改变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让学生的阅读回归经典, 提高文化品位, 积累人文素养, 使他们能在困境中自拔, 得意时淡定, 我对名著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毫无疑问, 高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 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 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 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 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提高求知欲,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首先, 对学生讲明名著导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己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让阅读名著成为每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
其次, 大胆地尝试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来为名著阅读“造势”。我在教学中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播放电视热播的名著变体——“百家讲坛”之于丹《〈论语〉心得》、四大名著电视剧等, 课前讨论网络中关于某些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 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紧扣了学生心理, 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
最后, 举办有关名著阅读的一系列活动。比如成立班级图书馆, 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 设立专人负责, 肩负保管和登记借阅情况;举办“我爱名著”读书推介会, 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 作简短发言, 言明推荐的理由, 学生则在笔记本上写上推荐篇目的名字, 所有推荐的篇目都上交, 装订成册, 一本学生推荐而产生的“经典书目”就诞生了;还有举办“我爱名著”读书征文比赛, 优秀作品推荐到杂志和报纸上表;还有举行“读名著讲故事”比赛等,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挖掘诱点,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这些活动, 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验他们阅读的效果。
二、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 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 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 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否则“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只能流于形式, 浮光掠影。
我认为对名著的阅读, 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 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略读为先, 精读为后。但略读不是为图热闹而阅读, 为完成任务而阅读, 一定不能贪多, 分量不宜太重, 否则很容易流于走过场, 生吞活剥。应告诉学生要运用从语文课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 不必拘泥于高考考什么, 灵活性大些, 功利性小些, 故我跟学生说读名著无需像读教材那样, 没必要正襟危坐, 也不需要整块时间, 只是以略读的方法浏览, 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再对文章从部分到整体, 由整体到部分, 反复研读, 了解重要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 最后通过对语言的品味, 构思的揣摩, 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从而获得知识, 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阅读的形式不仅于此, 我们还可以利用上课前和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名著中精彩的段落, 做简单的读书笔记, 复述文章梗概等等。也可在课外活动中, 组织学生举行读书交流会, 谈谈阅读体会, 交流阅读心得等等。总之, 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 以达到引导学生认真自读、让名著阅读发挥最大效用为目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篇文章读完了, 总会有所感悟, 有所体会, 若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 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写读书笔记, 摘录名著中精彩的段落或语句, 写自己独特的感悟, 对作品进行质疑、批判等, 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 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等, 都是自主阅读名著的好形式。甚至我们还可以根据江西有一道高考语言综合表达题的特点对名著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可以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 既可以展示名著阅读效果, 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论语》中的一些片段改成一篇小的记叙文, 给《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来个新的结局, 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 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因此, 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对学生的阅读关系重大, 它将直接培养学生将名著阅读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 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 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
阅读, 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 引导高中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显得很重要。名著导读教学模块引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书籍, 穿梭古今, 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 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 而且也可以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那么, 重视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势在必行, 也亟期有更多的杏林同仁引起重视, 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让名著导读教学有一个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名著导读教学寻找到一片“晴朗的天空”。
摘要:当今时代, 是一个“速度”时代, 成年人为生活奔波忙碌;中小学生则疲于应付功课学业。生存竞争的压力中, 多的是匆匆的脚步, 人们已然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文化经典与文学名篇, 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 正应了马克·吐温颇具调侃意味的话:“所谓名著, 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然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 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于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 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设计这一模块,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接触人类精神高端, 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涵养他们的性情, 健全他们的人格。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学。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要有兴趣动机作为内驱力,要有真正获益即发展作为持续学习的土壤,要有方法的习得作为长远学习或终身学习的保障。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能尽到的责任,主要是激其兴趣、帮学生体验发展的乐趣并教给学生普遍意义上的方法。
人们通过名著的阅读与思考,心灵会被唤醒,情感会日渐细腻,思想会愈加丰富。有认识价值,也有审美价值。有人说,一个人的灵魂世界,就是他的阅读。你的既有情思基础会影响你再建构时的取舍,一旦选择了,书本上的情思世界又会反过来强化你既有的情思世界,这样螺旋上升。比如说《论语》,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甚至代名词,她是东亚文明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只要我们曾在东亚生存,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的更多的就是儒家的精神。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养心性,你都得去了解《论语》。我们可以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们也可以引用南怀瑾先生的评价:“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她的原文本意,只要你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朽的价值。”当然,你也可以再引证其他资料,无非就是像我们导课一样,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我觉得理性的介绍固然有用,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体验到趣味、意义及方法更重要。我心目中的孔子,用达巷党人的话说,就是:大哉,孔子!他是罗丹雕刻刀下的思想者,他是古希腊神庙睿语——“认识你自己”的践行者,他是我心目中的体现生命意义价值尊严的一根苇草。我最佩服的便是至圣的执着,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情怀。
“楚狂接舆歌而过,荷蓧丈人逍遥行。”《论语》中有好几处将隐居倾向的人与孔子并提,尽管夫子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逍遥念头,也有“吾与点也”的圣人之叹,但生逢乱世的孔圣人,他选择了掮起一扇大门,宁可自己受苦,也给后世更多人留出一条生路的处世准则。他为世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仁”字!
据说,“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那大概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根基了。我们推荐《论语》,最重要的就是修得仁心。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传统文化会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孔圣人的“仁”,就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宝之一。仁者爱人;仁者不忧。不怨天,不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句话,正如夫子有一次退朝,知道厩焚后,问人不问马一样,夫子践行的就是善良,真诚。他反对花言巧语的骗子,他鄙弃邦无道时还享受俸禄的小人,他看不惯犯上作乱穷奢极欲的阴谋家及走狗,一向温良恭俭让的夫子也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激语!孔子的人格魅力还在于善解人意,他对宰予的昼寝,用了朽木不可雕也的话,后世一说是对懒惰者的讥讽,一说是因材施教的同类。读书,见仁见智,我倒倾向于宽容。
我在引导学生读《论语》时,除了强调为了人生的道德境界以至天地境界而多参悟仁德外,还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的学习,从伟大的教育家那里汲取学习的精华。我们通过背诵、交流学习心得的方式,又回顾了一下章节: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看得出来,先前的背诵滋养了智慧的喜悦。国语学习强调背诵,确实有道理。我们有时候代替学生建构,其实是做了剪开知了的蝉衣那样的事情。我启发学生,古人读经典有经史合参之法,就是将经典语句与历史联系,当然,你也可以与现实故事对接。这其实是教给学生一种读书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是聪明的,何况谁都知道理论离不开实际,事理事理,无事之理与无理之事都不易找啊。学生的思维被解放了,火花四射!我想,如果能坚持经史结合法思考领悟,学生写议论文也就不必发大愁了。
导读课结束了,我恳请同学可以收藏一本《论语》,时不时地翻一翻,想一想,看看是不是让自己愉悦、清醒、坚韧、开阔,如果是,那我们推荐阅读名著就有成绩了。
总之,名著导读,就是要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还要觉得读书好,在阅读中成长,并尽可能地将阅读进行到底!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成书过程和内容概要;
2.通过人物故事和专题归类两种方法引导进行学习,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根据《论语》经典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为人,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使学生体会到《论语》之美,并不断去践行《论语》精神。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2.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论语》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重新认识孔子及其弟子:
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特点:
小资金情调: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臭恶不食;色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昌,出三日不食之矣;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割不正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喜欢音乐: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喜欢旅游: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自己独处轻松愉快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寝不尸,居不容。食不语,寝不言。
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困于陈蔡,弦歌声不绝。哀: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怒: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斗筲之人,何足言哉? 有人情味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的弟子三千,达人七十二。《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子路,出现42次,第二的是子贡,出现28次,并列第三的是颜回和子夏,各为21次。子路:
为人仗义: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使我想起:人才分三等,其一,深沉厚重(如果不理解,想想浮躁浅薄);其二磊落豪雄;其三聪明才辨。
性格耿直敢于批评老师:
在阵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贡: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有共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问的好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继续切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颜回:
孔子的知音与影子: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好学不倦: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安贫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坦然淡定: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四、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吉安县敖城中学
朱宇芬
一、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并找出与作者的那个主题有关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表现手法、修辞等角度入手
三、教具:多媒体教室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读过那些经典名著呢?
(生自由谈感受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名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繁星春水》)2.资料整合(1)简介名著: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2)阅读名著的方法: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3)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繁星 》《 春水》短篇小说集《超人》 散文集《寄小读者》《 归来之后》《 樱花赞》《 小橘灯》等.(4)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
《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风格特点)。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掀起一股模仿的热潮,很多模仿之作蜂拥而出,这样的一种创作的方式被称为“春水体”或“冰心体”.(5)作品主题简介:
《繁星.春水》共收录了小诗350余首,冰心称它是一些“零碎的思想”,但却有一条鲜明的线索加以贯穿,即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歌颂。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们称这部分诗为“哲理诗” 3.展示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找出属于文章的哪个主题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从人物形象、修辞手法来入手 4.学生自由阅读作品 谈体会感受(1)一二大组的同学 概括文章内容(2)三四大组的同学 评析语言特色 5.老师总结:
一、单元简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三、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具体安排: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今画的双龙洞》
2课时
《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
5课时
五、教学措施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中彩那天》《尊严》,略读课文《万年牢》《将心比心》,还有一个语文园地。《中彩那天》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万年牢》告诉读者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实在。《尊严》讲了一件石油大王哈默罕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更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将心比心》虽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告诫人们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四篇文章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朴实,但内容生动感人。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9个词语,会读会认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4.感悟人物形象,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并能付诸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运用课文中获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有关选学课文,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有关诚信的事例,加深认识,并付诸行动。
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中彩那天》
2课时
《万年牢》
1课时
《尊严》
2课时
《将心比心》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学生在受到精神熏陶,情操陶冶的同时,也能提升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与延伸会丰富学生的见闻,增加学生的积累。
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查阅图书及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有关“以诚待人”的资料。
2.组织学生召开“以诚待人”资料交流汇报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资料展示出来,并给予一些鼓励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的热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四、课时安排
《自然之道》
2课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课时
《蝙蝠和雷达》
2课时
《大自然的启示》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策略
1.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4.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课前准备
1、搜集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有关材料。
2、制做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二、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三、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夜莺的歌声》
2课时
《小英雄雨来》
1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课时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3.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4.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教学准备
有关的歌曲,有关的电影、电视。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组的专题是“热爱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整个单元的教材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生命文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识、记忆25个。认识三个多音字:重chónɡ、弹tánɡ、铺pū
2.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4.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名句。
5.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难点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课时安排
《触摸春天》
2课时
《永生的眼睛》
1课时
《生命 生命》
2课时
《花的勇气》
1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引起学生对“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关注。
在学生讨论、发表自己对这则消息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谈到的“应该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要热爱生命”的主题,引出课文中的导语。
2.浏览整组课文。
思考:这一组课文,主要谈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哪些内容写出了我们过去不曾知道的事情?你喜欢哪一篇,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谁的生命故事?
交流介绍。
总结归纳:整组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些生命现象和人们热爱生命的故事。
3.进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4.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以后的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编排了二篇阅读文章,二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主要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歌》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的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读写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积累。
4、感受乡村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三、单元重点难点
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运用各种方法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积累词汇。
单元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乡下人家》两课时;
《古诗词三首》两课时:
《牧场之国》一课时;
《麦哨》一课时;
日积月累一课时;
写字一课时;
写作两课时;
五、教学措施
1.识字前可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由小组长组织学习,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字形。
2.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乡间的美之后,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家在农村的同学深入了解自己家乡最值得自豪的景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田园农家,体验乡村生活,共同搜集农村风光的图片,农村儿童生活趣事,农家自制玩具或写农村的小诗,以便为后面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学习做好准备。
3.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重点描写了雨后的哪几样景物,体会作者巧妙的拟人化手法,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乡间小路雨后的清新与生气。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屑追求的精神。
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主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识字方面,本单元要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2.《鱼游到了纸上》中,“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场景来理解。
3.《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又要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四、课时安排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课时
26、全神贯注
1课时
27、鱼游到了纸上
3课时
28、父亲的菜园
2课时
语文园地七
2课时.五、教学措施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
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简析
本单元以民间传说好寓言故事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普罗米修斯》,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本单元的故事情节生动、充满智慧,学生会感受故事的愉悦性的同时受到启迪。
语文园地中以发挥想象编个寓言童话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3.学习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涵的哲理和情感。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来,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四、课时安排
29.寓言两则
2课时
30.文成公主进藏
1课时
31.普罗米修斯
2课时
32.渔夫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3课时
五、教学措施
1.应重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感受罗丹忘我的工作精神,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教师可参考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是以读为主线,按照预读准备、自读探究、交流研讨、回读整合(四个环节组织学习。
3.求认识的6个生字,课堂上要安排时间,了解学生的巩固情况。生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
课后的“资料袋”要与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和拓展阅读结合起来。
以下就两者的教育观念方面进具体分析, 并且联系当今社会教学实例, 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包豪斯对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和全新的艺术改革。包豪斯强调的教学方式是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学生同时获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经验、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教育。“在包豪斯里不分教师和学生”, 格罗皮乌斯广招贤能, 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同时授课, 学生同时接受艺术教育和在作坊里接受技术学习。艺术家激励学生开动思想, 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个性, 开发其创造力, 作坊大师教会学生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 它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实践, 使得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同样的在《论语》中, 孔子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重视并实践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孔子把教学过程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学、思为习得和获取知识的过程, 习、行是知识外化的过程, 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躬行践履”。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生们要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结合起来, 要把说与做结合起来, 少说空话, 多做实事。综合来讲, 两者教学思想一脉相承, 都是采用积极进取、敢于求新的教学思想。
反观现代社会, 很多教育机构、大学都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对设计教育的重要, 受众学生都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这样就不能从实践中得到体验和总结, 充实所学的知识, 这样形成了—个恶性的循环。例如在大学艺术教学的构成学基础课中, 许多教师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强烈影响, 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时, 让学生尝试作各种各样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 并且在设计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这样一种忽略了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 导致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型时也只是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形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 这样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会比较强, 但多了也就让人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这都是学生和老师没有充分的社会实践造成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浓厚的国家, 我们设计中所采用的主体元素要符合大部分国人的审美眼光, 包含我国民族文化韵味。就拿古城西安来说, 在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底蕴名城, 很难说一个夸张现代的建筑元素出现在西安这座古城是适合的。
所以在教和学中, 两者教学思想都值得现代的设计教育去学习和借鉴, 避免设计出“牛头马面”不符合我国大文化环境的艺术作品。
二、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教学理念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 提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阳货》) , 后人朱熹对孔子的教学方法概括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说过:“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八佾》) 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 进行不同的教育。对于施教对象, 孔子对它的学生的才能性格、性格, 非常的了解,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如“柴也愚”这种对个别学生的差异性的了解, 使“对症下药”成为可能。《论语》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 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 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 所以要抑制他一下, 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 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缺点, 使其弟子都能补偏救弊, 向健全的方向发展,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他强调“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 他并不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 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 从正反两面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 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得出合理的答案。他注重的是切磋讨论、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子贡请教孔子说:“《诗经》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 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通过互相启发来增进学识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 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再例如当子夏读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几句诗, 问孔子什么意思时, 孔子启发说:“绘事后素”, 子夏就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但不确定, 就再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很高兴, 说:“能够阐明我的意思的是子夏啊, 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从教学法的角度分析, 孔子在这里运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他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 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 避免了用简单的道德说教, 从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动地去认识“仁”的意义, 并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也是对针对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进行材施教的, 充分挖掘出每个人的不同潜能。包豪斯打破之前的艺术教育体系, 从漫不经心的自由教授到科学逻辑的体系教授, 为之后的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包豪斯学员的自身修养所体现的个体差异被予以重视, 给予最大的发展空间。每个人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到兴趣、智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存在差异, 造就了每个完全不同的人。包豪斯认为不同的资质表现出来之前是无法辨认的, 每个人都必须善于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最适合于从事哪个领域的活动, 因此遵循着人人平等, 在结束基础课程之后因材施教, 发挥每个人不同的潜质, 通过自己的经验、潜质以及喜好, 在相互依存的工作中, 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总的来说,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心理特点、学业达成情况等, 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教学过程中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三、创新和突破的教学理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包豪斯先进理念一个重要体现是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设计教育的问题, 并且锐意创新、勇于改革。包豪斯一直注重对艺术设计的原创性要求, 在设计时反对临摹, “避免一切僵化, 优先考虑创造性”。在师资的选择上, 也考虑有思想、有个性的专业人才, 最重要的是有创新改革勇气的敬业者, 一方面, 用他的个性感召力来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能充分地显示出丰富的原创性和想象力。其首要目的在于, 把每个学生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性潜能都解放出来, 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 它运用了严格的理性思考, 对视觉体验以及艺术创造性的本质进行着检验, 所以它的教学质量很高。
相似的, 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精神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孔子教学中习、行两个阶段是知识外化的过程, 学思实践最终把大众知识理论升华为自己的东西。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举一反三, 有效地汲取大众文化营养, 提高自身艺术创造能力,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理论。
反观现代教育课堂, 大部分老师在学校教育评估、教学职称等等催逼下, 只在意最终考试成绩, 根本不在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今社会教育体制下我们学到的都是现成的公式、定理、法则, 学生的创造力几乎全被扼杀, 诺贝尔领奖台上很难有国人的身影。在大学艺术学院教学中, 同样如此。我们学到的还是现成的理论, 现成的设计风格, 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思维观念只跟得上老师的现成理论, 没有来得及升华为自己的东西, 很难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发掘自己的想象力。种种现象的后果, 很值得现代教育人士反思, 我们难道只能作外国人眼中“最勤劳的民族, 用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便宜的低价品出口, 不眠不休的中国劳工?”我们应该在古时就有的教育观念里深深反思。
四、服务大众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
孔子基于“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阳货》) 这种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 提出了“有教无类” (《卫灵公》) 的主张。他以“有教无类”作为教育大众的基本原则, 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界限, 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教育的民生意义。孔子在招收弟子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只要送上干肉作学费, 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事实也正是这样, 孔子弟子分布地区很广, 成分也很复杂, 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大多数出身平民, 也有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 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司马牛等人。孔子的学生既有品行较好的, 也有品行较差的, 如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 (《阳货》) ;子路“性鄙, 好勇力”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由此可见, 孔子办学无疑是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虽然在“10条腊肉”面前人人平等, 但孔子的招生原则打破腊肉”请学生去尽其学习的义务。这个义务是强制性的, 必须完成。从个人权利到个人义务, 教育经历了质的飞跃。然而, 在现代社会的非义务教育阶段, 不管穷富, 统统收“10条腊肉”, 看似平等, 实则不公平。大学四年的费用于富豪不过九牛一毛, 对贫困者则是天文数字。尤其是针对艺术类学生, 众所周知, 在大学所有专业学习中, 艺术类学生的学费基本上是最贵的, 这就限制了很多有艺术天分却家庭贫困的学生, 在接受了初高中义务教育后, 不能继续进修, 得到很好的升华。例如, 就我所了解的钢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 一节钢琴课、播音课, 在很小的县市一节课最低是50元, 在稍微发达的城市几百就是很普便的了, 所以家庭贫困的学生没有能力交付这些费用, 更甭提进入大学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学习了。因此, 现代社会教育观念和孔子所处时代提出的“有教无类”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只有在义务教育阶段, 我们的社会才能达到“有教无类”。
和孔子的“有教无类”类似, 在包豪斯, 学员的自身修养所体现的个体差异被予以重视, 给予最大的发展空间。包豪斯认为不同的资质表现出来之前是无法辨认的, 每个人都必须善于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最适合于从事哪个领域的活动, 因此遵循着人人平等, 在结束基础课程之后因材施教, 发挥每个人不同的潜质。
再者, 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明确阐释了其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民众, 其设计理念以对民众的根本物质利益需求为重点, 即“与现在紧密联系, 服务于人类和社会, 人道主义”。他提出设计不是仅仅为少数权贵服务的, 而应该面向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他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大众化的建筑、产品, 使人人都能享受设计。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的设计理想是“把人作为尺度”, 这一点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包豪斯中的很多教师以及学生都有着这方面的倾向, 即设计的产品均符合人的实用标准。
相比而言, 《论语》的思想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同是体现鲜明的民本思想, 要求君主重视老百姓的利益和愿望, 使民以时, 与民实惠;不同在于另一方面他还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实际上是教人从政的思想, 是教化而不是教学, 含有政治意味。在学习过程候我们要注意去莠存良, 更好地为当代教育所应用。
总的来说, 包豪斯文化和儒家经典文化《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 包豪斯还推陈出新, 更上一层楼;同样《论语》所阐述的思想虽然由于当时所处的封建社会本质有其落后的一面, 但是它依然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精髓的全面再现, 对于《论语》中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方法、原则, 在今天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其中的精华, 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教育。我们可以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 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摘要: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改变了现代设计理念的格局。而《论语》作为《四书》中最重要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两者阐述的文化理念在各方面既同且异, 本文着重在教育理念方面就两者做一些类比, 汲取其思想精华, 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推陈出新, 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当代教育, 并且联系当今社会实际教育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论语》,包豪斯,教育思想,扬弃
参考文献
[1]许秀瑛.论语[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 1985.
[3]项东红.设计教育的反思[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4]徐赞.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启示.闱济大学学报, 2007.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7]罗佐才.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8]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孔子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1985.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派遣( )以身殉( )职纯粹( )鄙薄( ) 狭隘( )热忱( )晋察冀( )
2.解释下列词语。派遣狭隘极端热忱纯粹拈轻怕重
二、课文导读
了解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白求恩(1890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要求:朗读时要读准字音。
思考:
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
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一)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1、先从大处着眼提问:这一段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记叙和议论是什么关系?哪一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上述问题,使学生了解第一段的基本内容,并初步理解中心论点。)
2、然后从细处扣住文中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容:
(比较这两句在表达感情上的区别:
A.“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为了帮助中国……不幸以身殉职。”
B.“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不幸以身殉职。”
(B句虽然只多了一个“了”字,但却更显示出白求恩同志精神的可贵。这个“了”字,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在内:“他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居然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求恩大夫的无限崇敬之情。扣住这个字进行琢磨,不仅使学生对句意的感受能力提高,而且懂得在阅读与写作中,每一个词语都不能疏忽。)
(文中为了更具体说明“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列举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片,为什么只列举日、英、美、德、意等国家,而不列举别的国家?
(日、英、美、德、意等国,是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这些国家为例,更有代表性,更充分地显示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这句话的含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
(二)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
1、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本段的内容,可以这样启发: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为什么要列举“不少的人”、“一班”人种种错误的态度?
2、抠词句,细细体会:
(要学生用《截肢和输血》一文中的事例,简要地说明白求恩大夫在工作中“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并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两个“极端”?(要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才行)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词语的意思是很相近的,为什么文中连用三个词语而我们不但重复累赘,反而觉得很有份量?(是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一句中的“其實”一词能删去吗?如果删去,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不能删,原句意思是指出这种人虽然组织上是共产党员,可是思想品质,精神境界却不像共产党员。如果删去,变成仅仅指组织上没有参加共产党的人了。这是对“不少人”的极严肃的批评)
(比较和区别下面两组句子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A. 没有一个不佩服
B. 都佩服
A. 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B. 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A句是双重否定句式,用来表示肯定,在语气上显得更重、更强烈)
“极好的教训”,指什么“教训”
(要求学生扣住第三自然段内容认真思考)
(上述五题,主要目的是通过抓住文中的重要词句,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三)第三段(即第四自然段)
抓住重点句进行分析
从“这点出发”,指哪一点?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跟“能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
(这个讨论题一定会有种种回答。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能否成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决定因素是有没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连用五个“……的人”,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各强调了哪个侧面?
(分别从一个人的品质、思想、道德、志趣、作用等五个方面,强调了学习白求恩大夫“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种精神的重要)
(四)设计讨论题
引导学生将《截肢和输血》《与纪念白求恩》进行反复比较,可以先提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认识议论文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填写下面一张对比性图表。
《截肢和输血》记叙了白求恩大夫哪些事迹表现了白求恩大夫怎样的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纪念白求恩》一文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文中用什么方法讲清这些道理的这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在议论文中要夹进记叙的内容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莱阳市开发区中心中学 韩旭妍
一、书评导入:
师:有这样一本书,《芝加哥论坛报》这样评价它——
课件出示: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笔触又是那么优美。——《芝加哥论坛报》 师:作家徐坤读了这本书后说道:
课件出示:证明自己,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即使是命运不公,也要抗争。——徐坤(作家、书评人)
师:震撼人心!笔触优美,命运不公,证明自己!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板书:《风之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之王》,在交流中分享我们的快乐与感动,并一同来了解一些读书的方法。
二、解读封面:
师:常言道,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书的封面是书的眼睛,读书要先看书的封面。板书:读封面
师:看《风之王》的封面,你从封面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题目:风之王
作者:玛格莉特.亨利 绘画:威斯利.丹尼斯 翻译:赵永芬
作者的名字很小,但我们一定要记得作者谁。读书的时候心中要慢慢出现一个作者的形象,因为是她给我们带来一部美妙的作品,我们应该学着和作者去交流。
画面上的人和马
(高大健壮,一个消瘦的、穿着阿拉伯服饰的孩子,闭着双眼,把他的脸颊紧紧地贴着一匹红棕色马的胸前)
师:这样一幅画面,都会深深牵动读者的思绪,点燃读者的思索——谁是风之王?忠诚与坚守真的会让人展现出才华吗?是马对孩子的忠诚和坚守,还是孩子对马的忠诚和坚守„„
三、走近主人公
这匹马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它的名字叫“闪”。
1、走近“闪”
师:老师摘录了几段描写闪的片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然后来说一说闪是一匹怎样的马?
学生自由读。(1)
黎明的阳光
穿透了马房的小窗,把它的毛皮
点燃成了金红色,还在它的脑袋周围 形成一个光圈。
也许它本来 就是一匹 能拉动
太阳战车的金马!P24
师:知道吗?小马的名字“闪”就是阿拉伯语“太阳”的意思。(2)
在它的右后腿上有一个白点,它不比一颗杏仁大,但是它却在那儿!那颗白点——那象征疾速的记号!
在小马的前胸有一块不规则的毛皮,那纹路酷似一根成熟的麦穗。“麦穗纹”阿奇先生的声音变得沙哑起来,“这是噩兆。昨天夜里苍鹭的嗡嗡声就警告过我了,黄眼猫头鹰也警告过我。这匹小马一生都会很不幸。皇家马房也将厄运连连。”P25 师你觉得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预测?”
闪应验了那颗白点的预言,它越长越强壮,而且跑得比它的母亲还快。每当马童们在城外赛马的时候,闪都跑赢所有的马儿。它跑赢同龄的小马,也跑赢经验丰富的跑马。P37 好的征兆应验了,那“麦穗纹”的征兆?闪的命运如何呢?(学生交流)
2、走进阿格巴
师:闪的命运与一个小男孩息息相关,他叫阿格巴。这里也有几段描写阿格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阿格巴。
指三名学生读句子。
位于非洲西北的一块土地上,也就是摩洛哥这个国家,一名手拿扫帚的马童正站在国家皇家马厩偌大的院子里,等待着黄昏的来临。
阿奇先生压低了声音:“阿格巴这个马童没办法说话。”
这会儿连其他马童也惊得喘气,他们并不知道阿格巴是哑巴,如今回想起来,他们才记得阿格巴总是用他那激烈的黑眼睛、瘦削的双手、肩膀、眉毛与沉默在说话。
看了这段文字简单说说阿格巴吧。(学生交流)
小结:正是一匹有着白点和麦穗纹,一好一坏的征兆的马——闪和哑巴马童——阿格巴为我们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三、走近故事,感受人马情深 a)看目录,猜想故事内容
想知道书里的故事吗?告诉大家一个能快速了解书中故事的方法。书的目录里,我们往往能推测出故事的一些内容,现在请你读一读本书的目录,来猜测一下故事的内容。(学生齐读目录、交流)
师:一凶一吉的标志决定了“闪”的命运非同寻常。
b)闪在出生没几天,麦穗纹的凶兆就应验了。母马生下小马后几天就死了。为了让小马能存活,马童阿格巴想尽办法想把他喂养大,最终他找到了骆驼奶。
自由阅读第五章《骆驼奶和蜂蜜》,看一看阿格巴是如何抚养这匹小马闪的。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默读第五章《骆驼奶和蜂蜜》,思考
1、在抚养闪的过程中,阿格巴许下了一个什么诺言?
2、为了实现心中的诺言,阿格巴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3、阿格巴对闪的照顾,闪又是如何回报的?也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4、交流诺言
△诺言:我的名字叫阿格巴。“巴”和“爸”的发音差不多,我就是你的爸爸,闪,等你长大了,大家都会对你鞠躬,你会成为风之王。我保证。
指名学生读诺言。
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的,从这段文字的背后,你读懂了些什么? 指导朗读
阿格巴不会讲话,就让我们来替阿格巴说一说他那坚定的信念吧。学生齐读。
5、师:在第一次为闪喂奶时,阿格巴就许下了这个庄严的许诺。那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6、就这样为了最初的誓言,阿格巴无微不至地养育着闪。闪也慢慢地强壮了起来,那闪对阿格巴又是怎样呢?
学生读相关句子,交流
7、小结
在摩洛哥的皇家马厩里,阿格巴悉心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小马闪。小马闪对阿格巴也是特别依赖。他们亲如父子。
四、利用图片,设置悬疑,激发阅读
闪胸前的那个麦穗纹注定了它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的不幸,出生不久母亲的去世,那只是厄运的开始。与阿格巴在皇家马厩那平静的生活那只是短暂的幸福。
1、闪成了拉货车的马,正经受着鞭子的毒打。
那车夫的脾气快要按捺不住了。他的马鞭横过闪瘦削的臀部,最后他索性站起来,一鞭子抽在马儿的耳朵上,嘴巴里更是不停的吼叫与咒骂。
“你这怪胎!你这没用的劣马!往上走,你这拉车的畜生!”
闪的触须已经结成冰柱,它的身体却整个儿汗湿了。它继续往上爬。它低下头,马鞭 抽在它身上的时候,它用力一拉,车子居然动了,仿佛出于什么超自然力量似的,闪 一步步爬上陡坡。然而就快要爬到顶的时候,它的脚开始打滑,它用脚扒着,那根鞭 子噼啪作响,鞭子深深划破了它的皮。不断呻吟的它试了一次又一次,它的血管鼓胀 得快要爆了。
闪拼命地吸气,它的鼻孔翕动着露出了里面的红色。它再一次顶着马具的项圈往 上爬。它奋力想要站稳脚步。旁观的群众也跟着它一起拉,大家的呼吸都很沉重,他 们的肌肉都紧绷着,仿佛尽力在帮忙,可是一点儿用也没有。闪发出低低一声呻吟,随即弯膝倒卧在地。
此时一大群人已经围拢过来,好几条狗也开始狂吠,那车夫仍然猛扯缰绳,企图 靠蛮力把闪硬拉起来。可是它被车子的两条车轴卡在中间动弹不得,它眼里满是惊惶 与恐惧,嘴巴流着血。
师:闪成了拉货车的马,正经受着鞭子的毒打。
师:一匹骏马沦为驽马,在无数次的凌辱与欺侮中,每一次的鞭挞、饥饿、负重,都有可能要了它的小命。它也完全可以索性倒地不起,两眼一闭,两腿一蹬,顺势咽下那口气就完了,省得活着再伤心伤情。然而它每一次都是坚强地爬起来,两眼饱含泪水,屈辱却勇敢地站立,直视远方,像是遥望某种冥冥旨意的下达,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得到自我的明证!证明自己,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即使是命运不公,也要抗争!逆境之中,更是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2、看插图,设置悬疑
这里有几幅书中的插图。
图一:阿格巴在监狱里。
图二:阿格巴与闪接受女王奖杯
看着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想说或是想知道的吗?(学生提出疑惑)
2、激发阅读兴趣
闪怎么会成为拉货车的马?阿格巴又怎么会进了监狱呢?阿格巴如何让闪成为风之王呢?那就请你赶快拿起书,走进闪与阿格巴的故事吧!
师:同学们还记得阿格巴对闪许下的诺言吗?
——我的名字叫阿格巴。“巴”和“爸”的发音差不多,我就是你的爸爸,闪,等你长大了,大家都会对你鞠躬,你会成为风之王。我保证。
几经波折,阿格巴与闪相依相随,不离不弃,阿格巴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闪成为风之王。这节课,我们对《风之王》一书故事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结局已了然,你还会去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论语》导读06-07
城南旧事导读课设计06-24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06-23
夏洛的网导读设计10-22
《论语》教学反思11-28
论语教学方案01-15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10-17
课文《论语》教学设计06-16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10-24
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