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中的端午(精选12篇)
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祭奠忠魂,赞美《离骚》:“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较之以诗,词更显抒情。古人写端午的词,欧阳修的《渔家傲》写得清澈柔美:“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苏轼的《浣溪沙》则写得清新温婉:“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此词写端阳,写风光,赞美女,情景交融,妙笔生花。
最喜欢读的,却是宋人刘克庄的《贺新郎》:“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宋代词人杨无咎《齐天乐》里的端午风情,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很喜欢宋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端午时节,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粽子已经包好,诗人头插艾蒿,开始忙着储药、配药方,以求全家人平安健康,太阳倾斜时分,家人已经把饭菜备好,诗人高兴地举起酒杯……
饮雄黄酒、插艾叶也是端午习俗,宋人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师》诗就是写此:“榴花角黍斗新时,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
明人边贡的《午日观竞渡》诗,把龙舟竞渡的景况和内心对屈原的景仰联系起来,堪称情深意切:“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明代汤显祖在《午日处州禁竞渡》一诗中写龙舟竞渡则别具一格,表达了封建官吏难得的亲民情感:“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诗人刚饮罢菖蒲泡过的美酒,从莲城踏青归来,看到了龙舟竞渡的浩大场面。不由慨叹,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瓯江,何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如此奢华的龙舟来凭吊古人在端午之际以多种形式缅怀和凭吊屈原,竞渡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诗人不是对屈原不敬,也不是反对凭吊屈原,而是凸显了朴素的爱民情怀,与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其实是相通的。
关键词:鸿雁,意象,诗词,意蕴
意象是结合了作家主观情感的物象,而其中蕴藏的内涵经过历代作家的继承发展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鸿雁作为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也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努力。同样,鸿雁的意象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心灵写照。
鸿雁作为一种候鸟,秋去春来,带来相思也带走思念,它的身上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自古以来就经常为文人所使用,从而表达自己内心深切的情感。下面将从四个角度,对诗人们赋予的情感进行分析。
一、哀鸿遍野
哀鸿是指哀鸣的鸿雁。哀鸿这一说法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其中哀鸣的鸿雁就体现出了一种伤感的情调。而这首诗中所体现的哀鸿的意象特征,也进一步促进后世诗人以哀鸿比喻生活于苦难之中的劳动人民,并借此表现他们心中的哭喊和血泪。
在后世诗词中,这一意象内涵也被进一步书写。黄侃《水龙吟·秋花》中:“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在这些诗句中,诗人通过鸿雁这一意象,表现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以及对给人民带来伤害的黑暗统治的不满和批判。而在杜牧的《早雁》中,通过对“虏弦”和云外惊飞、四散哀啼的劳苦大众的对比,也更进一步的凸显出作者对当时外族入侵战争的不满,以及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同情。
二、孤雁哀鸣
鸿雁也时常寄托人们内心的悲凉与孤伤,或对世事变迁、国破家亡的感伤和忧愤。大雁在和雁群一起飞翔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发出鸣叫声的,只有在离群走失的时候才会发出鸣叫声。因此,在诗人抒写诗句表达心中悲情时,常用鸿雁鸣叫来表达。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借大雁的鸣叫,再配合诗人在落日下独立于楼头的意境,诗人内心的那份孤寂与苦闷展现在大众面前。蒋捷在《虞美人》中也写道:“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断雁与西风的结合,使得诗人心中的悲愁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杜甫《孤雁》则更明显地诠释了孤雁哀鸣的意象内涵。“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这是一首孤雁离群,不断鸣叫而念群,想要归群的诗歌。浦起龙《读杜心解》中曾提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1]杜甫后期的生活正处于安史之乱中动荡不安的年月,诗人流落他乡,他无时无刻不梦想着与骨肉团聚,亲朋重逢。诗中孤零零的大雁,是诗人自己影子的寄托,而那一声声鸣叫,则是包含着内心孤落无依情感的啼叫,也是对远方亲友的呼唤。
另外,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鸿雁见证家国的兴衰,寄托作者的感慨,也将鸿雁这一意象的内涵扩大,由个人之念上升为家国之思。南宋遗民作家张炎《解连环·孤雁》中:“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这只惊惶凄苦的孤雁不仅仅是他自己的化身,更是几乎所有亡宋遗民的写照。[2]
三、雁归人未归
大雁春秋时节南北往来飞行,在这年复一年的一来一往中,诗人笔下的鸿雁也寄托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代替他回到家乡,但终归是雁归人未归,其中饱含的思乡和失落之情也令人为之动容。
薛道衡在《人日思归》中:“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在花开之前作者就萌生了回家的念头,但无奈雁已北归而人还未归,内心的感伤和浓郁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而刘禹锡的《秋风引》中:“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只有游子才能对归去的鸿雁的叫声如此的敏感,从这种敏锐的听觉中,读者也能体会作者的“孤客”之情。朱敦儒《临江仙》:“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诗中作者提到年年看雁归,而自己却无法归去,其中的伤感之情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能品味。
四、鸿雁传书
鸿雁自古就是信和信使的代称。这来源于汉朝苏武牧羊的故事。“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就是“鸿雁传书”传说的由来。后来,人们经常用鸿雁代指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诗人们常常借用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或归乡的渴望。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维《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都运用鸿雁传书这一意象内涵,寄托内心的思乡之情。而李清照因与丈夫分居两地,所以鸿雁传书也成为表达她心中的相思之苦的不二选择,在她的词作中更是经常出现。如《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其中蕴含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借鸿雁反复书写,更能看出思念之深。
除了从鸿雁传书正面切入描写思乡之情,也有从反面切入书写。通过写鸿雁来时却无书可寄,或是怨鸿雁失信等,从反面凸显思乡心切。如范成大《鹧鸪天》:“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心中孤寂悲苦万千,却无处倾诉,无人吐露,更显哀伤。另外,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鸿雁如期到来,却并无音信,作者归乡更是遥遥无期。
鸿雁意象经过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是抒情主体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3]通过一代代文人们的积极拓展,鸿雁意象也有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内涵,值得更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清·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马冠芳.论南宋遗民诗中的鸿雁意象[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
摘要:作为文学体的物质形式,语言历来为人所重视。作家们运用创造性思维并加以个人特色,用语言工具构建文学的殿堂。而在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语言规范的触犯和超越,这便是越规现象。在中国传统古诗词中,倒装是一类常见的越规现象。本文将这一现象进行举隅与试析,以期为文学欣赏提供粗浅思路。
关键词:文学语言;越规现象;古典诗词;倒装现象
诗风词韵,氤氲古今。自古以来,中国便是诗的国度。五千年历史长河,无数华章丽句历久弥新,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今人的精神世界。然而,跨越历史长河向我们走来的宝贵遗产难免会存在其特殊之处给我们理解欣赏这些作品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困难。语法与其他组成要素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因此,对于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某些特殊语法现象,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文学语言的越规现象所导致的自觉行为,而无须利用汉语史思路进行解释。在这些特殊现象中,古典诗词中的倒装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句的语序进行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现象在阅读古诗词时屡见不鲜,然而许多人却把它和古典文献中的倒装现象混同起来,其实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偏差的。
一般说来,我们在提及古诗词中的倒装时,主要是讲三类现象——倒词、倒句和倒叙,并不会直接涉及上述四种倒装现象。不过,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倒装,本文会尝试分析这两类倒装现象的某种内在联系。
本文首先对诗词倒装的常见形式进行举例。下面所举的诗句囊括了倒词、倒句和倒叙三种情况。同时在典例之后,将会尝试对倒装句运用正常语序进行还原并标注在句后的括号内,与原句进行对比,更加清楚地看出语序的变化。
顾名思义,倒词是指古诗词中某些词语颠倒的现象,举例如下: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序: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舟)。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序: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
倒句一般指诗词中相邻两句互换顺序的现象。通过对倒句的分析可知,倒句出现在词中的频率比出现在诗中的要高。举例如下:
1.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正序:秦娥梦断秦娥月,箫声咽。)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正序: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
倒叙,主要指诗人在因结构的需要而改变常见的表达方式,举例如下:
1.东临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正序:日暮空闻钟,东临精舍近)
2.朝闻游子唱离哥,昨夜微霜初渡河。(正序:昨夜微霜初渡河,朝闻游子唱离歌)。
运用倒装的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谓是俯拾皆是,不可胜数,其中也不乏千古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等。那么,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为什么倒装在古诗词中会如此广泛地被使用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出于声律方面的要求
初唐定型盛唐臻于鼎盛的近体诗和后起的词除了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尝试从词序、语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逐渐获得了成功,颇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由声律限制引起的倒装主要指为押韵而倒装和平仄而倒装,当然也不排除两者兼有和另外一种特殊的情况——对仗的工稳。
出于押韵需要而倒装的诗句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句,“午”、“土”和末句“粒粒皆辛苦”中的“苦”字在平水韵106韵中,属于上声韵中的七虞韵字。如果按照顺序写的话,“日当午锄禾”的尾字“禾”字属于下平声韵中的五歌韵字,与“土”和“苦”明显不押韵。
出于平仄需要倒装的诗句如王之涣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就是很典型的一句。《登鹤雀楼》的句式从平仄的角度来讲属于首句仄起仄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很明显,顺序的诗句“欲穷千里目”中的“目”属仄声字,这就和“更上一层楼”中的平声字“上”字对不起来了。因而需要颠倒顺序以保证声韵的和谐。
二、出于强调需要
诗人为了强调突出某种事物或情感,在写作时往往会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
为了强调事物而改变词语顺序的诗句中,最具典型性的诗当数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句对新奇巧妙而不失工整,历来为人所称道。后世每论及倒装诗句时言必称此句,其经典程度可见一般。
初读此句,便可感受到一种语序的倒错所带来的美感与难以名状的吸引力,同时也会感到疑惑与不解——香稻怎么会去啄鹦鹉,梧桐又怎么会栖息在凤凰身上呢?这种施事者与受事者的位置对换,又暗藏何种玄机呢?在此,我们不妨简单的分析一下这句诗的语法结构。上联语法结构是:主语——鹦鹉 谓语——啄 宾语——(余)(香稻)粒。下联语法结构是:主语——凤凰 谓语——栖 宾语——(老)(碧梧)枝。即此句诗是把汉语正常语序的主语(鹦鹉)调到宾语修饰成分的位置上,当做宾语的定语,同时又把宾语的定语(香稻)调到主语的位置上当做主语用。
杜甫为何会写出如此大胆新奇的诗句呢?可以用强调作用来解释。杜甫作此诗是为了回忆长安的景物,他要做的是强调长安城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便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把读者的阅读重点吸引在香稻与碧梧上。同时,此诗侧重的是香稻、碧梧,而所谓鹦鹉啄余、凤凰栖老都是虚的,只是用来说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寻常而已。
有时候,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诗人也会在写作时有意把词语顺序改变。如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极黄花。”“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词人晚年生活的凄楚。又如王昌齡《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诗人一反常理,将“孤城”置于句首,突出了戍边将士艰苦落寞的军旅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无限思乡之情。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剑桥.音韵学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姜复宁(1994—),男,汉族,山东肥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
端午节和我们古代诗词有怎样的渊源?诗人诗中有是否把端午写完整呢?
端午节古诗词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
唐代: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唐代:杨巨源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代: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向公泣血洒行殿,
佐佑卿相乾坤平。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尚书勋业超千古,
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说老翁,
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唐代: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代: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北风吹雨黄梅落,
西日过湖青草深。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宋代:晁补之
红日葵开,映墙遮牖,小斋端午。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想沈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蜡酒深斟,菖葅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三首
宋代: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
唐代: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日赐衣
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2、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端午祝福语
★ 端午祝福语简短
★ 端午咸鸭蛋祝福语
★ 端午英语祝福语
★ 端午祝福语安康
★ 端午快乐祝福语
★ 端午祝福语一句话
★ 端午的祝福语
★ 端午祝福语短信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 渡 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b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日(选一)明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令门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更多相关的端午节古诗词推荐:
1.端午节的诗歌诗词
2.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有哪些
3.描写端午的古诗词有哪些
4.关于端午古诗词大盘点
5.端午节的优美古诗词
6.端午节古诗词精选
7.有关端午节古诗词集锦
8.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有哪些
9.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20首
一、《考纲要求》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包括篇章结构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篇章结构,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总体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诗歌的表达效果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 ( 她、它 ) 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时要注意,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其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再次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答案要点三)。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答案要点四)。
三、常见题型及答题步骤
(一)表达方式方面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诗中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虚实结合的?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等等。答题时要注意题目提问的指向以及要落实到具体的点上。
答题步骤:指出运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例如把什么比作成什么,或者将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或者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用了什么典故等等) ——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示例: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答:本诗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用来含蓄地表现诗人对执政者的这种不屑及愤慨。皇帝既不重用“我”,置“我”于闲散,镜湖风光本就属于“我”这种闲散之人,又何需你皇帝假惺惺恩赐呢?饱含壮志未酬却被迫闲置的无奈和牢骚之情。
(二)内容方面
设问题型: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把握景物特点(清幽、冷清、凄凉、孤寂、高雅、 生机等)——描摹意境(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体现作者的思想(注意情与景的对称性)
示例:“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答案:在写法上:1写景由远及近,“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2动静结合,“山”“水”“霞”“林” 是静景,“归鸦”是动景。在全词中的作用:1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2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三)语言特色方面
设问方向: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就某个词或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等。
答题步骤:总述语言特色(清新、平淡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奔放、悲慨、沉郁顿挫、豪迈奔放、洗练等)。 —— 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 步骤一 ),“黄莺儿” 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 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步骤三 )。
四、结语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的重点也是高考重要的考核内容。以上笔者关于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表达技巧运用的研究只是个人浅见,希望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贯穿于整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文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入手,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把握诗歌鉴赏试题的表达技巧运用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步骤。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中的“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3.炼名词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炼数量词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5.炼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优秀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
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
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日咏盆中菊》
清代·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关键词】哲理性;古诗;哲学观点
【中图分类号】G6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48-01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苏轼的一首《琴诗》。他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观点。诗人以弹琴作为比喻,说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琴之所以能发出琴声,是因为琴师的指头去弹它;琴师的指头之所以能弹出乐曲,是因为有了琴这个乐器。琴是客观,弹是主观;客观决定主观,主观作用于客观。
“黄金无足色,白壁无瑕疵。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这是南宋戴复古的《寄兴》诗,它反映了用矛盾分析一切的观点。对任何事物要坚持两点论:黄金没有十足的成色,白玉总有微小的斑点。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诗人以金玉的“无足色”“有微瑕”,说明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物尚如此,那么要求人也就不能“求全”了。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杜甫《前出塞》组诗之六,它反映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弓强则有力,箭长则弓满,马倒则人坠地,王擒则贼散,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跨步自卑登自高,人生乐趣是多劳。细流不择方为海,粉米团来可做糕。”这是郭沫若同志的一首诗。它反映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细流不择方为海,粉米团来可做糕。”涓涓细流方能汇成大海,粒粒粉米凝聚一体才能做成糕点。证明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成糕点,证明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是杜甫的一首绝句,题为《戏为六绝句(其六)》。它反映了对一切事物应采取科学分析的观点。我们对前人文学遗产应采取正确态度:一是广泛学习兼采众长;二是要批判继承,区别精华和糟粕。“别裁伪体亲风雅”是说在浩瀚文学艺术海洋里,把糟粕“伪体”剔除,去接近精华“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真正的老师不只一个,只有转向众多前人学习他们长处,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当然,不是“未及前贤”,而是继承文学艺术遗产,超过“前贤”。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的七绝《鸟衣巷》。它反映了旧事物必然灭亡的观点。旧事物违背客观规律,没有生命力,必然要走向灭亡。昔日繁华的“鸟衣巷”和“朱雀桥”,今日却呈现出一片萧条衰败的景象。昔日大贵族王导和谢安家堂前燕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飞入普通老百姓家里。
“莫言下岭更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是杨万里的一首七绝。它反映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不要说,下了山就没有困难,骗得行人白白地喜欢,刚刚“下岭”,又得进入“万山”圈子里,刚走完了一山又有一山拦阻。诗人以爬山作比喻;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曲折。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首七绝《冬夜读出示事页》。前两句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后两句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观点。“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自古以来研究学问的人,大都不遗余力地付出了全部心血;少壮时期刻苦努力,打好基础,年龄大了才能有所成就。“少年功夫”,“无遗力”是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老始成”,年龄大了就能有所成就,从而引起质变。“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面上得来的学问总觉浅显。怎样做到不浅呢?“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明白事理须亲自实行,就是说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
一、尊重学生, 用爱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 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老师, 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这也是对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的极好的阐述。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而且影响着学生全部的认知活动。笔者所在学校不知何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全校每个班班主任老师所教的学科都是年级考得最好的学科。为什么呢?因为班主任老师赋予学生的关爱, 让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 从而也对这样的老师产生好感, 这种对老师的喜爱和尊重在学生心目中会渐渐地转移到对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上, 学生一旦引发对该学科的喜爱和兴趣, 就会激发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 让学生因为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信任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 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在此基础上, 学生就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进而主动学习。
二、深入教材, 了解写作背景, 挖掘情感因素
中学语文每一篇古诗文都是佳作, 是那个朝代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因此深入教材, 了解写作背景, 挖掘其内在情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深入教材, 广采博览, 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 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 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引领学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朗读, 渲染情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好, 常常可以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 更上一层楼。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动情的语言, 特别是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 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 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师生一同赞美, 一同思考, 一同悲愤, 一同爱和恨。例如, 在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时, 为了增强诗的表现力, 我事先在黑板把“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用三种不同的彩色粉笔写出来, 而最后一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用白色粉笔标识, 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 就是让学生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先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时, 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兴奋抑或是悲伤?学生回答以后, 让学生闭着眼睛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九个名词, 即九幅画面, 感情在他们内心逐渐生成, 此时, 教师又用饱含悲伤色彩的语言朗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引起了学生共鸣, 师生都沉浸到哀伤的氛围中,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目标不言而喻。这节课让我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原来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真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在学校地处偏远, 以傣族为主的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影响, 厌学现象较严重,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施教。
1. 借助音乐, 营造学习氛围。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通过音乐创造情境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 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例如, 讲苏轼《水调歌头》一词时, 先播放著名歌星王菲的同名歌曲, 让学生边听边唱, 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之意。然后播放配乐朗读, 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感而激越的音乐, 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2. 利用图片、绘画等教具的直观性, 再现美的意境。
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 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 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表现深远的思想来感人的。如讲解课文《桃花源记》时, 教师提前上一节美术课, 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画笔、画纸及绘画涂料拿出来, 根据原文内容, 学生展开想象, 画两幅图——桃花林、桃花源, 最好能让作品中描绘的画面形象逼真地展现在眼前, 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 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逐步扩大,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世外桃源:平坦开阔的土地, 整整齐齐的房屋, 肥沃的土地, 游鱼满池, 田间上人们往来种作, 老人小孩则怡然自乐。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3. 以多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中多采用比赛的游戏形式。例如, 背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文学常识比赛、课文剧表演等, 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同时也能让他们学得更富有激情, 理解得也更深, 记得也更牢。
总之,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 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生命的课堂自始至终流淌着人性, 不管是汉族, 还是其他少数民族, 语文教师只有用心灵去叩击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 打开学生的心扉, 才能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收到教育与教学的双赢。
摘要: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中指出:“情感既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 又是诗歌的主要特点。”白居易还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由此可见, 情感教育对于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来说, 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 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情感教育,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情感教育,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编著.1998年7月第1版
[2]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学习.编辑部编.2000年9月第1版
[3]邓康.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及其途径探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端午节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竞渡歌(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2、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5、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8、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9、《菩萨蛮》(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10、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11、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2、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3、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4、《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15、南歌子游赏(宋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6、南乡子·端午(宋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17、齐天乐(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18、《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9、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20、奴娇(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21、迁莺(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22、花心动(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23、贺新郎(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24、端午(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25、《端午即事》(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26、《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27、《已酉端午》(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8、《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9、《午日观竞渡》(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30、《五日(选一)》(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31、《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32、《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浅析古诗词中的端午】推荐阅读:
古诗词中的端午节05-29
浅析古诗中重阳节的文化内涵06-08
浅析日语中的附和语12-21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07-14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1-28
端午的古诗09-27
浅析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9-20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浅析10-04
浅析故事教学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10-24
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