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合肥包河区教育信息化成果入选 全国首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区域案例

本报讯 近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在位于北京的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分别展示了本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教育部遴选培育的75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区域和学校案例在此期间发布。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地区和学校都有适切、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样板,教育部从2016年起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拟通过三年时间,依托各级教育部门,在基础教育领域通过遴选培育90个区域、180所学校,形成覆盖不同地區、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应用模式的典型示范案例,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化应用经验,由区域和学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寓教育理念于具体细节中,寓应用经验于感性素材中,向外界传递信息化应用的中国经验。

作为首批入选的23个区域案例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区域案例,包河区应邀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交流推进会上作了题为《智慧创新 学在包河》的主题发言,为与会者讲述了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故事。如何利用国家和省市平台的资源,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包河区依托全国及省市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利用“一师一优课”“教学大师”等优质免费资源,探索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通过线上观课——线下培训——线上备课——线下磨课——线上传课,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闭环,形成“基于平台资源应用的混合式教研”新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跟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那么如何以信息化手段推进评价改革,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呢?包河区在阅读评价与数学自适应评价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技能,而是关乎学生可持续成长、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素养。包河区阅读评价系统已完成18726道涵盖六大阅读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的题目。阅读平台呈现出的数据可以清晰看到学生个体阅读素养分析,以及相关具体数据,进而分析出整个群体的阅读喜好与倾向。

数学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在每个知识板块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他的弱项是什么?哪一类问题是全班、全年级的学生共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现象,怎样全方位、快速地进行诊断?包河区建立了数学自适应评价系统,可以了解每一位学生在“数据分析、空间思维、数感、推理、运算和应用”六个核心数学能力方面的优劣。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快速定位学生水平,诊断出学生个体及班级的弱项,明确教学中需要跟进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春花秋月两相宜,月竞光华花竞姿”,运用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教育均衡、高速发展,是我们教育者不懈努力的方向。未来已来,我们已在路上。

作者:蔡茜 阚宏梅

第2篇:教育信息化实验研究案例分析

摘 要:“小学语文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开展已经7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2006年6月,课题成功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成功通过结题验收。现在,课题已经进入了进行更深入研究和成果推广时期,更多的学校参与到实验中来。本文介绍了本实验的实施重点,对实验效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以期将实验介绍给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跨越式”实验

一、实验探索概况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小学语文跨越式试验”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探索,旨在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的丰富性、情景性、交互性、真实性以及动态、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支持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潜在优势,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以期实现语文教育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2000年9月,语文跨越式实验在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正式启动。到2007年9月为止,已经在佛山、广州、深圳、番禺、厦门、中山、北京、大连、保定、丰宁和香港等地建立实验区,实验学校数目已超过150所。

二、实验的实施重点

很多学校过去也做了很多课题实验,但能做到深入研究的却不多见,基本上就是一个开题培训,然后就是结题验收,中间的过程很少被关注。整个中间过程没有投入相应的精力去采用一定的措施来保障实验能够按照预期的实验方案操作和实施,导致很多课题实验都是留于表面形式。为了使本实验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避免以往实验存在的问题,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中总课题组采取了诸多措施。

1.理念的全面革新

在新学年开学前的一周,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实验的理论基础“语觉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轮”、“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方法”、“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学习资源的选择、设计和开发”等专题,使实验教师对跨越式发展实验从理论基础到教学设计方法、再到具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及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敦促他们转变教学观念,逐步理解和接受新的理念、方法和新型的教学策略。

同时,课题指导小组要求主管课题实验的学校领导尽可能参与培训,因为只有领导观念的转变、领导对课题实验有深入的理解,他们才可能对实验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实验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实验过程中已经证实,实验能否取得成功,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在某种程度上比实验教师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

2.教学活动的转型

实验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和以后的继续教育过程中,不停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这就是教师的 “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系统化和文字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实验教师在教学工程中,自主摸索和受其他教师影响,形成了教师的“所采用的理论”,这些不成系统的认识却可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容易受新教育理论的影响而自动转变。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新的教育理论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往往有较大的延时。尤其是一些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已经形成了自我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理念。虽然经过培训,他们还是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经常回到旧有的习惯和模式中或者是形似而神不似。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又采取了以下指导策略:

每月到实验区与每所实验学校的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次,争取能听上所有实验教师的至少一节课,对于部分核心学校的实验教师则要听两次课;要求实验教师改变以往“公开课”、“示范课”的心态,将实验课教学日常化,不搞表面工作,将实验的理论、方法、模式、策略落实到每一节课,真正在源头上落实实验的开展。

在课题组去学校指导前,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按照跨越式实验的教学设计方法设计教案,然后课题指导小组成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留言以及面对面的交流等多种途径与实验教师交流和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同时对上课的策略和资源的使用进行探讨。争取在上课之前给予相应的指导,然后再配合课后的交流,充分利用好每次的听课机会。

课题指导小组成员听完课后现场评课,课题组成员和任课教师以及本校其他实验教师一起参与并进行讨论,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提倡实验教师在评课后,结合教学录像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与实验所倡导的理论、方法、模式和策略的不一致之处,以便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在适当的时候请一些参与实验比较早,同时教学水平比较高的教师进行示范课,课题组成员和他们一起为新实验教师解答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交流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加快新实验教师的成长。

由于本研究是基于课堂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所以特别强调利用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保证课堂上师生能够快速、灵活的进行资源获取,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积极使用为实验专门开发的“跨越式教学平台”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资源。

3.突破资源瓶颈

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整个实验研究的基石,只有在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才可能为学生建构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同时,教师也能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不用为寻找资源分散过多的精力。总课题组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的资源选择、设计的规则和单元设计模板,各实验学校在总课题组领导和协调下,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资源。

一般来说,两到三所学校共同开发一个单元的资源,既减轻教师负担,避免占用过多的休息时间,同时又保证了资源的质量。在新学期开学前,总课题组将整合、优化后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和光盘传递等方式下发到各实验学校。同时,课题组还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将多媒体资源中的精华部分制作成印刷材料后发放到学校使用,尽量弥补部分学校进入微机室时间不足和投影屏幕不够大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4.多级管理模式

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够日常化,除了各实验区课题组加强指导的力度和保障资源的建设到位之外,必须建立了总课题组、区课题组和实验学校三级实验管理模式。区课题组每月一次组织一次指导活动。在区课题组没有指导的时间,每个实验区可以轮流由1-2所学校牵头,开展实验区内的教研活动,相互听课或者集中研讨。各实验学校也要建立以校级领导或者教导主任为领导核心、各实验教师为成员的校级课题组,制定本校个性化的课题实验计划,组织内部交流和学习。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的日常化的开展。

5.充分的交流

综合课例的设计、制作有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提升到理论水平,加以推广应用,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资源制作能力。总课题组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学校组织评比,鼓励实验教师,并将优秀的综合课例正式出版发行后下发到各实验学校。

教学设计是综合课例的精华,也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课题组在2007年,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将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集成《跨越之星》出版发行,为实验教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此外,总课题组每年暑假,课题组都在不同城市筹办年度会议,对实验教师进行最新的培训和给他们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实验区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共同提高。

三、实验效果分析

2006年6月“跨越式试验”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叶澜教授等专家组成员都对实验取得的成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由于每个学校参与跨越式实验的时间有先有后,即使是同一批参与实验的学校,因为设备购买、安装和师资调配等原因,实际启动跨越式实验的时间也不相同,加上识字和作文能力测试一般需要通过“一对一”的人工方式进行,测试工作量很大,所以难以对这131所实验学校做统一的效果测试。为了保证测试效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目前我们采用了“全局抽测、局部全测、对比测试”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测试数据也表明该实验结论解释准确,而且具有普遍性,拥有良好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以下是测试方法说明和部分测试数据。

1.全局抽测

所谓“全局抽测”是指先将全国12个实验区的一百多所参与跨越式实验的学校按照刚参加实验时的“生源和办学条件”分成“优、良、中、差”四类,然后再从这四类中各选出最有代表性的1所(共4所)进行测试。这四所分别是:广州市越秀区的东风东路小学(优)和农林下路小学(良);深圳市南山区的向南小学(中);深圳市南山区的白芒小学(差)——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子弟学校。2006年6月对这4所学校的进行了识字量、打写作文和手写作文篇幅的测试(见表1)

2.局部全测

所谓“局部全测”是指先从全国12个实验区中选出“生源和办学条件”最差的一个实验区,再对这一实验区全部学校进行统一测试。在目前的12个实验区中有两个农村实验区(河北省丰宁实验区和广州市番禺沙湾镇实验区)符合“生源和办学条件”最差的条件,但沙湾镇实验区迄今实验还不到2年,暂不具备验收条件,所以目前只抽选丰宁实验区进行全部测试(属于“一般信息化教学环境”)。2006年6月对丰宁实验区全部5所小学进行了识字量和手写作文篇幅的测试,数据如下:

测试方法:采取高年级学生测试低年级学生的办法。具体做法是由学校抽取被测试班级数量的高年级学生,然后让高年级学生先认读课题组下发的1-12册的生字表(不加拼音),同时高年级教师在场,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的字。高年级学生培训过关之后,然后采用“一对一”的办法测试低年级学生。最后由高年级学生统计出测试结果。

黄旗小学识字量低于2500个的原因是,黄旗小学在一年级末更换了语文实验教师和学校课题负责人。新实验教师和新负责人对课题有一个熟悉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在达到目标方面有差异。但丰宁实验区二年级的总体平均识字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目标。即使是黄旗小学,若与传统教学的同年级识字量相比也已超出将近一倍。

3.对比测试

所谓“对比测试”是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就语文学科做对比测试。这种测试涉及小学语文二、三年级实验班,并且要在同年级抽取一个非实验班作为对比班。从2005年10月以来所做的几种对比测试的总体情况看,不仅是那些生源和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连那些生源和办学条件较差、甚至很差学校也在跨越式实验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除此以外,还有一大批较晚参加实验的学校(如深圳市南山区的南山小学、广州市东山区的培正小学、中山市的博文学校,以及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六一小学等等)也已取得显著成效,正在接近或已经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目前已进行的“对比测试”有以下三种:“语文综合能力的对比测试”、“作文兴趣的对比测试”、“两极分化现象的对比测试”。

(1)语文综合能力的对比测试

对已进行两年以上(包括两年)实验的所有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做大范围对比测试。

测试对象:共有11个实验区已参加实验两年以上的48 所学校5442 名学生参与语文二年级测试,其中实验班学生3048名,对比班学生2394名。

测试项目:识字能力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测试方法为抽样测定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的字量中随机抽选部分字进行测查。二年级的抽样范围为人教版教科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生字表。

阅读能力测试: 按照新课标中对于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情感培养等相关要求 进行测试。

作文能力测试:作文形式为续编故事、看图编故事或者命题作文。时间是60分钟。

测试结果:表6与表7是所有跨越式二年级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平均值比较及差异性比较。其中,表6中1表示实验班;2表示非实验班。从两者的平均分可知,实验班五项的平均分都高于非实验班。从Sig. (2-tailed)<0.05可知,试验班五项的成绩均和非试验班的差距显著。试验班与非试验班学生在识字、阅读、手写作文、打写作文和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分值差别分别是:2.39分,5.06分,1.78分,2.35分和11.58分。

(2)对作文兴趣的对比测试

为了考察相同学校相同年级试验班和普通班对作文兴趣的差异,我们随机抽取了广州、深圳两地一至三年级共454名学生进行了“作文兴趣”的匿名调查(深圳选的是白芒小学,广州选的是农林下路小学,人数分布如表8所示)。调查问卷将“作文兴趣”分为①非常喜欢;②喜欢;③一般;④不喜欢;⑤非常不喜欢等五种类型。

最后对实验班和普通班写作兴趣的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统计时把调查中的五小类归为三大类,“非常喜欢”和“喜欢”为一类,“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为一类,“一般”的为一类。具体统计结果如表9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和普通班的学生入学时是基本一致的(写作兴趣比率,一年级实验班和普通班 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学生完全是自愿参加,未经任何挑选),但是,随着跨越式教学的实施,实验班学生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到了二、三年级,实验班和普通班之间有了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学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5-10.

[2]何克抗.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J].教育研究,2004,(1):55-60.

[3]邹霞. 论实验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6,(5):40-42.

[4]袁磊. 也论实验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18-20.

[5]邹霞. 谈教育研究中的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16-17.

[6]张文兰.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袁 磊 王冰洁

第3篇: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研究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受关注程度较小,建设水平总体较低,典型示范校比较缺乏。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市启音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研究

作者简介:洪如霞(1967-),女,浙江义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刘明清(1984-),男,江西泰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王小辉(1985-),男,江西新建县人,南昌市启音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1年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112BAA10039;主持人:洪如霞)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1]。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它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式和学习特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国内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普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研究的主要领域,相对来讲,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教育信息化”可以找到近万条研究信息,而输入“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则只有不到一百条信息。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急需关注的领域。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理念和内容上都有区别。如何针对残疾孩子的身心特征和教育需求进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南昌市启音学校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一、案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南昌市启音学校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是江西省最早,规模最大的单一聋校,学校从事小学到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占地25亩、学生268人、教师54人。教师当中有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0人,大专学历17人。教师中高级教师14人,中学一级教师19人,初级21人。教师中50岁以上10人,40-50岁15人,30—40岁10人,30岁以下9人。

学校拥有普通教室26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6间,占总数的62%,此外还有学生机房3间,共学生机60台、其中两个机房设备是全新的;机房内部有局域网、可直接连上因特网。学校所有教师均有自己的专用电脑,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

南昌市启音学校是国家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试点校,拥有基于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各种言语和语言类康复器材,比如语音评估与训练仪、构音测量与训练仪、启音博士—听觉康复训练仪、实时言语测量仪、听力计、测听仪等。学校信息化教学和实验设备总价值约500多万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南昌市启音学校已经走在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前列。

二、案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

经过对南昌市启音学校相关领导和老师的访谈,并对其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者总结出该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经验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的教师因素

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信息化设备,即硬件因素,另一个是对设备的使用,及软件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中国特殊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条件极大改善。大多数的学校都购有计算机、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设备的教学和科研功能是许多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学校设备虽先进,但是用的少,许多教师甚至连课件都不会制作,电脑只是用来偶尔打打字,上上网,设备的使用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始终无法提升。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是关键。

南昌市启音学校聘请了一位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两次全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培训人员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课件制作、信息资源的搜索以及远程教育资源的获取等,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以及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不定期的开展多媒体教学竞赛和课件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情。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作为考核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各种教学研讨等活动挖掘信息化设备的功能,这些措施确保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二)信息化建设的硬件保障

硬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支持。教育信息由输入转换为相应的输出,远程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信息的存储和共享等等都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持。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需要以计算机、因特网、投影仪等硬件因素为前提。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确保资金的投入。许多学校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校信息化设备缺乏或老化,有的学校甚至全校只有两三台电脑,教室没有一间配备了多媒体。

南昌市启音学校2009年投入80余万元建设新校区的局域网、电视、电话、监控等设施;实现了每个教室和每个办公室都通因特网。近几年投入近300万更新和添置了现代化的语训设备,使听障学生的语言训练改变了传统的训练方式,学生的语言训练冲诊断到训练再到效果的评估都用上了信息化电子设备,评估和训练更加科学严谨。现在学校办公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先后添置了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管理软件、资产管理软件、搭建了局域网管理平台。为了使学校能在课堂上实现现代化教学、学校在2011年先后在各个教室添置了多媒体教学仪器。学校对硬件设备的投入,使学校得信息化建设的有了物质保障。

(三)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200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的第一个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标准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级学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2]。

南昌市启音学校先后添置了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管理软件、资产管理软件、并搭建了局域网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得信息的保存,提取和共享变得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此外,学校正在筹划建立每个学生的电子档案,将学生的基本信息、教育目标、学习成绩、学校表现等信息纳入电子档案,教师可以根据电子档案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或者一节课中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模式的多样性若能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够加大课堂信息量, 可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化复杂思维为简单的思维, 化立体思维为平面思维。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乐于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损失,学习以视觉为主[4]。在语文课中,教师在使用手语教学时很难表达清楚相关概念,比如“伟大”“巍峨”“宇宙”等等。听障学生在学习类似抽象概念的时候往往难以理解。此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情景或者一个小故事将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词语。

南昌市启音学校非常注重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公开课大多数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环节灵活使用静态图片或者动态影音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经常举办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创设情景、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借助信息化设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从而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与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五)信息技术与教育对象的匹配

普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大致都可以统一模式,因为教育对象基本一致,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不行。目前国内特校主要分四种类型,单一聋校、单一盲校、单一培智学校,以及综合类特校。三类学校教育对象都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综合类特校同时招收有听障学生、视力障碍学生、智障类学生、甚至还有自闭症和脑瘫等类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教育对象密切相关。对于单一聋校而言,听障学生接收信息主要靠视觉,所以聋校需要在教室、宿舍、操场等场所建有电子显示屏,实时传递上课、下课、教学通知等信息。对于单一盲校而言,视障学生需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获取信息,所以学生用计算机在键盘选择和读屏软件等方面就要特别注意。对于培智学校而言,受智力的限制,学生无法使用较复杂的软件,计算机的使用更多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生动活泼的图像信息或影视画面,提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对象的匹配至关重要。

南昌市启音学校是一所单一聋校,学校根据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每个班级的教室、走廊、大型公共场所都设立了LED显示屏,用于及时告知学生上下课情况和日常管理情况。除此以外,针对高中部学生职业训练的需要,学校在学生用电脑上安装了许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模拟训练软件。此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所有LED显示屏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不是在应对检查或者参观时才偶尔打开。

三、结论

南昌市启音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走在了江西省的前列,学校在信息化设备的经费投入、设备的使用、师资的培训、特别是设备与教育对象和教育课程的匹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以成为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范例。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南昌市启音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不仅仅是学习其设备的配制方式,或者羡慕其良好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信息化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及其对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张际平教授所说:“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要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从关注教育技术应用的表面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规模质量效益;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小学信技术教育,2005(2):20.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D/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 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2012-3-13.

[3]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EB/OL].http://res.hersp.com/content/461853.2010-05-14.

[4]李卫东.特殊教育信息化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34):23.

[5]刘向永.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概念、热点、问题[J].信息技术教育,2006(8): 15.

责任编辑 何颖萍

作者:洪如霞 刘明清 王小辉

第4篇: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

我校近几年来以教育科研为引领,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信息技术已真正融入了教师的日常学习、工作中,并成为学校课堂改革和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推手。

网络信息点:遍布校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领域,具百兆到桌机的交换能力,教学区还实现高密度宽带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满足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需求。云课堂网络机房、数码钢琴教室、数字校园移动终端等一系列数字化设施为全面开展数字化校园应用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着解决实际问题,方便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出发点,积极开展多网融合应用实践,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智能广播网、闭路电视网、电话通讯网和安全监控网应用整合,取得了一系列校园数字化应用成果。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与应用,校区间的教研问题迎刃而解,两校区教研员通过网络视频、网络论坛、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在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融合研究的同时,学校鉴于当前电子白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较强的互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年在全县率先开展以电子白板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学校于今年为每个教室采购了以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为主体设备的“班班通”,覆盖率达100%,教室多媒体装备迈入了交互式技术时代。学校每年利用校本课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企业培训、专家引领,为白板的课堂教学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5篇: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1)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

章海龙

一、实施背景

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现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0多名,教职工56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城区学校是比较好的,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崇信县城区第二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

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工作过程

(一)条件保障

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

(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能手

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五、体会与思考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黑泉镇中心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第6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自贡一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教育信息化让中学教学插上“天使之翼”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是盐都自贡的一所有九十八年办学历史的城市完全中学,位于自贡市城市中心,学校创立于1918年。前身为加拿大教会创办的“培德中学”和自贡市政府创办的“市立师范和市立中学”, 198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经四川省教育厅复查验收,确认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5年1月被四川省教厅批准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校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走进了真正的“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走向“创新型”教学发展的道路,这都时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它以丰富的语言、文字、动画演示、视频、音频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我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1、 机构设置 学校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成员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各学科的带头人。明确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定期交流,

协商工作,共谋创新与发展的思路。为落实工作目标,还在每个教研组设立信息化工作小组,其中教研组组长牵头,收集和提供素材,让熟悉电脑知识的老师先活跃起来,信息技术老师做指导,带动教研组其他老师。精细化管理,确保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实。

2、 完善制度 管理制度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每间专用教室、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西沃一体机,音箱终端和监控设施)机房、录播教室、以及校园电视台、网络控制中心、监控中心等的使用制度。信息技术中心管理人员定期对硬件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并及时做好维护和使用记录,每间教室的信息化设备落实到班级,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建立班级学生信息管理员制度,教师监督、学生管理,有力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 学校重视 加大投入 硬(软)件上水平

1、校园网络 精心规划校园网络的布局,将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在实验大楼的六楼,每栋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都分别设有分支中心。网络中心与各分支光钎互联,千兆主干线,百兆到桌面。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班班通,整个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内线路布局合理、美观。三间计算机机房、功能室、录播教室、通用技术教室全部集中在实验楼(增能楼)五楼和六楼,校园广播电视台和监控中心设在办公大楼(培德楼)五楼。

2、硬件建设 近几年来,在自贡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教育局和学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80间教室全部配备了西沃55寸触控液晶

教学一体机,教室内接入互联网,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近三年,学校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上加快步伐,建成了校园电视台、校园数字寻址广播系统、校园数字网络监控系统、录播(直播)教室、升级更换了校园广播系统音柱,实现了校园室内外广播同步与分离广播以及每间教室,每个年级或者每栋楼,每层楼的同步与分离。校园电视台也顺利开播,自创节目有”自贡一中校园新闻”(每两周一期),每周一到周五都有节目播出,“百家讲坛”、“原声影院”、“实验集锦”、“事实新闻”等。

校园电视台在校园内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制作的节目也有极高的专业水平,今年选送的《高2017届远足活动》、《2015自贡一中招生宣传片》在四川省电教馆、四川省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活动中获得金奖和最佳摄像奖。自办节目有《校园新闻》、《名师访谈》等。校园电视台充分发挥了我校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创新和引领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自录播教室建成以来,鼓励教师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培养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每学期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以举行晒课活动、一师一优课为平台,组织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等方面进行研讨。

3、 软件建设 2016年学校的网站进行改版,合理规划网站栏目,设有学校概况 校园动态 党工建设 教学园地 教改科研 艺体教育 德育管理 学生园地 招生考试等栏目,有专人管理网站,并成

立领导小组,对网站信息的发布进行全方位的知道、监督和督促。分配给各部门、科室相应的信息发布权限,做到校内信息及时更新,做学校宣传的主阵地,做到家庭、社会、学校联系的纽带作用。 学校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学校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新闻,能与社会和家长形成互动,有效推进学校的发展。

三、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晒课、一师一优课、录像课、微课、微视频、课件、优秀教案等活动的评比。并取得了优异的奖项和名次,使广大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与教务处、教科室等部门相互协作,定期对教师进行办公软件、PPT、微课制作、音视频处理等软件的培训。学校也每年举行现代教育技术大赛,鼓励教师积极向学校资源平台提交课件资源。

四、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结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课堂学生兴趣的培养,课堂环节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来设置,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一个自己的特长方向,打字、画画、编程、制作网页、视频制作等等。根据这样的要求,信息技术老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课外兴趣班、中午开放时间等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积极辅导学生,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

五、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

当然,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我校的教育信息集散功能不强,服务器容量及配置较低,学生机房配置较低,教育教学资源库尚不完善,学生在比赛中获得的奖项较少,教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参与网络学习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等等。

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我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的总目标,努力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努力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逐步开展校际远程教学与听课、评课、远程培训等,

总之,学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而且服好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逐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逐步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带动下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的水平!

第7篇:企业信息化应用案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公司,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公司具备了强大的科研、生产实力,其业绩获得国家、省级以及各相关行业的一致认可,获得多项资格认定与殊荣。

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坚持军民品结合的发展路线,能自行研发、加工新产品,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批量生产以装配为主,拥有多条流水装配线、产能大、效率高、质量稳定;根据市场预测积极储备零部件,致力于通用件的研究制造,响应时间短,保证按时交货。为了保证公司产品能顺利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每年将投入上百万资金对产品进行质量认证,目前已有很多产品通过美国UL认证、德国VDE认证与TUV认证、加拿大CA认证、中国CCC认证以及欧盟SGS检测认证等等。

公司以“勇于争先,体现我们的价值”为价值准则,“能拼善搏,精雕细琢”为精神要旨,以“连接世界,控制未来”的恢宏气势和信心,力争把公司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高科技企业”。

二、主营产品

航天电器是国内集科研、开发和批生产于一体的电子元器件骨干企业之一,是电连接器、继电器以及电子控制组件的专业研制、生产单位。公司研制、生产的产品立足于高端领域,性能优越,大多数达到国际先进标准,部分属国内独家开发和生产。主要市场是航天、航空、电子、兵器、通讯、交通等领域。

三、信息化应用特色

公司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包括内部信息网、外部信息网、技术文件网、赛门铁克数据备份系统、OA系统、ERP系统、网络杀毒系统、用于安全的瑞尔审计系统、 IPS加密软件、 PDM系统、HR人力资源系统、 CAE系统等等。

通过ERP系统实施实现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打通了公司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解决了公司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生产,要求过程可追述性、过程批次和标识控制的军品生产模式的难题。在这次实施过程中不仅磨练了一个团队,也积攒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结的经验是:从组织的高度识别需求、体现增值、思想和习惯的变革、超强的执行力、基础管理的支持。

目前公司的信息化应用已渗透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建立了从销售、采购、库存、MPS、MRP计划、生产到财务一体化业务规范高效处理流程, 实现部门间业务快速传递与处理,避免重复操作,减少工作量 ;通过ERP系统实施实现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打通了公司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解决了公司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生产,要求过程可追溯性、过程批次和标识控制的军品生产模式的难题。

应用了全生命周期PLM管理系统,从三维数字样机的设计、分析验证到实物加工制造一体化的产品研制和过程进行管理,达到规范集团化企业的研发流程,集成应用各地研发信息资源,解决集团化产品研发信息共享和标准问题,改变传统的产品研发落后的管理模式,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产品研制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满足实现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公司信息化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始终聚焦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方向,快速迈进一个新台阶,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平台,在这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公司每年对信息化投入的经费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左右,信息化产生的效益和对企业竞争力的塑造已经开始显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快速迈入一个新台阶。

第8篇: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

观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心得体会

21C是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了社会的主流,人们的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201岁末有幸聆听了专家关于《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的讲座,让我受益良多,针对自己的不足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是一个越来越鲜明的主题,并且也是一项迫在眉睫,急于落实的任务。

如何运用好信息技术,使它发挥出自己的实效性,达到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呢。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属于硬性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许是记得最牢的,但结合起实践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且,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超越书本的局限。因为硬性的灌输,着重孩子的听、记,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感官和抽象思维的配合。总结起来,这样的教育还是存在很多缺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对人才的取舍标准、方式变了,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有创新意识的实践,超前意识的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过多地讲解课文或答案,而是通过设疑或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教学情境,老师交给的最重要的是学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结果,孩子学会了正确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悟出正确地答案,正所谓“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也因此,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播放课件,或制作幻灯片,应用实物投影等在日常教学中,也相应节省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的时间,而且效果更好。二是它的直观、形象。这一特点正适应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如果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定会收到来自学生的良好反应。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涣散,从而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时如果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使这种刺激大于其他刺激,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都可以通过看课件和阅读课文自己找出来,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响应课堂教学。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高明,培养他们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感情。另外一点,就是要善于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必要性。课程改革提倡运用信息技术,但不是滥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中虽有一些不足,但同样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传承。比如板书,只不过是不多的几个字,但这其中包含着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安排和课文的主要脉络。工整地板书,清秀的字迹,对培养学生的美感、写字的规范也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即使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不能省略板书这一环节。我们的新课改提倡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动精彩,使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优秀。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太激进,以免造成其他不良影响。而且一定要掌握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第9篇:2014年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资源

目 录

教学设计(纸质)

教学课件(纸质)

教学反思(纸质)

课堂实录(光盘)

姓名:冯 志 明

学科:信息技术

单位:盐池三中

上一篇:时分秒教学反思下一篇:脱贫小组评议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