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应用论文(精选10篇)
2015年我校被确定为全区首批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试点学校。全程参加了专家讲座、观摩学习、课堂交流、校长论坛等系列培训,对谋划学校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学校在接受试点任务后,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学校信息化资源进行了认真梳理,在全面掌握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方案。我校的资源现状是:一座72台计算机教室一座,两块电子白板,15台办公电脑,2兆光纤,29台电视机,校园网仅仅只是简单地连接,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很少。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应用问题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念未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课堂教学效率低。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制定了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为抓手,实现信息化资源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试点工作推进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信息化资源应用条件。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65座电子备课室,为了彻底解决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整合问题,投资56万元建成了高端录播教室。改造校园局域网实现室室通,班班通,接入50兆 光纤,建成中心机房增加大容量服务器,建成学校内部网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障资源的顺利使用。
二、多方筹措资金组织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亲身体会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然后知不足,使我们的教师感受到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紧迫感。学校及时组织集中和分散培训,提高了培训效率。2012年全校共有54人次分别参加了各级各类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有26人次被派往江苏、深圳等地参加一对一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目前所有教师都能够制作简单地课件,都能较为熟练地使用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是资源应用的关键。
为了解决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学校筹措资金安装了较为先进的录播教室,以硬件的现代化推进和带动教学观念转变。2012年,学校认真总结了教育信息化使用的基本现状,研究了改进和加强的具体措施。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的推进和应用关键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投资到位让教师使用方便,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常规工具,就像教室黑板一样方便,决不能是资源的使用成为教师的负担。二是教师培训和使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必须提高,会使用是先决条件。三是信息资源必须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工具,整合必须要到位。研究发现,许多教师把课件当成是教学设计,上课时教师跟着课 件跑,学生跟着教师跑,教学结构完全被课件决定。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纸空文。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有效性明显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录播教室的投入使用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至于摄像之中,教师自己可任意查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参与评课的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2012年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分组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观课议课,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资源的有机整合。在使用过程中老师们对于课件、资源、教学设计反复讨论,针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反复比对,那些环节适合使用电子白板,那些不适合使用过多的课件,分学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们在推进工作中发现,只有经过老师自己整合后的资源才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是资源应用的关键。
四、推进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使用教育技术,而是涉及到校园制度的重建。
信息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谁拥有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现代学校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加强的工作。学校管理信息、使用信息、掌握信息、拓展信息、交流信息的水平决定了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原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已经不适用教育发展的形势,推进工作引起了校园制度的重建。因此,学校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思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五、试点推进工作要取得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县域内形成共识。
学校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是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约束下开展工作的。仅靠一所学校的力量很难有大的改观。目前我们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在全县是一把统一的尺子来衡量学校的发展,评价学校的工作。学校发展规划不能不考虑全县教育发展的全局和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压力很大。
六、我们的几点体会。
1、试点推进工作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
2、试点推进工作高瞻远瞩,切中了学校发展的要害,切实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经历了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育的启蒙、发展之后,中国的教育正处于网络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如何在信息化这个大背景下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成为了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1.创新智慧途径,构建学习环境
在当前电子书包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智慧教育模式应该把电子书包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和平台,构建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智慧学习的环境,以此来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现有的电子书包平台包括课堂交互系统、手机终端、交显设备、互联网物理环境、教学平台软件,还包括电子课本、数字教学资源、学科工具等。除此之外,电子书包还包括利用二维码、自然交互技术、物联网、多屏互动等先进的电子技术构建的智慧学习的环境。电子书包能够让学生在智慧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使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能够让极具个性的课外学习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当前已经有部分学校与因特网联合,开发电子课本并在小学课堂中实践应用,部分高中利用交互系统创建高效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应用,这些都基于电子书包的创新技术实现了智慧学习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媒体的调查报告显示,学习分析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学习分析是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进行数据收集、测量分析来了解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环境,为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此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目前,学校对于数据构架和一些有关学习分析的研究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建智慧课程,激发学生潜能
智慧学习是利用适当的技术资源,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构建高效、创新的学习方式。由信息化教育技术支持的智慧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学习范围扩大,灵活掌握学习方式及学习选择权,从而进行自主的、多元的、协作性的学习。学生可以灵活掌握学习手段、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智慧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师有智慧的教,学生有智慧的学。数字化教育平台是当代最能够发挥大智慧的课程。它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也具备多元性和选择性。数字化教育平台集智慧性、创造性、虚拟性、广泛性与终身性等多种特点于一身。课程形态的权威融合性将传统与数字信息相融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融合,线上线下、正式与非正式融合,逐步形成立体教学。数字化教学能够利用可视化网络把社会场景搬到教室,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与专家互动,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置身于学术前沿。
3.利用智慧评价,引导健康发展
智慧型学习评价是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视频技术、感知技术,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好的了解。智慧型学习评价能够利用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全面、多元的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增量性评价,它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发展潜质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评价。教师利用学习信息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号脉、开方,正确引导学生智慧成长。从学习分析及大数据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努力程度、学习轨迹及学习尝试、学习成果等情况,这些都是智慧评价的依据。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分析,为学生号脉配方,引导学生健康、智慧的发展。
智慧评价在高考录取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其智慧性。智慧评价能够通过学生高考情况对其素质、能力、知识等进行“体检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智慧评价能够通过分析给学校开出针对学生发展的建议书,让学校、教师通过教育分析报告,对学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使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价,合理的发展。智慧评价学习方法把经验评价引向了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发展性评价;使教与学更加有的放矢;使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智慧教育云平台“千里传音”
又到了一年开学季。这天上午,在宜阳县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运营中心,30多名优秀教师正在紧张工作。其中,在微课录制室,语文教师郭雪莉正在录制《青花》授课视频,通过教育云平台上传后,宜阳县域内的中小学生都可通过网络终端设备聆听名师授课。
据了解,今年3月份,宜阳县人民政府和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签署了《宜阳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项目包括教育管理平台与教育资源平台两大部分。其中,前者涉及教育局的内部管理,教育局对于中小学、幼儿园及中职学校的管理和中小学、幼儿园及中职学校的内部管理三个部分;后者涉及了构建在线学习服务系统,构建学习测评专家系统,构建在线辅导服务系统和构建在线答疑服务系统四个方面。
据宜阳县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洛阳市样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宜阳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后将全面实现宜阳县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教育资源数字化,提升宜阳县教育信息化水平。
物联网技术打造的“智能校园”在宁波经贸学校,校门口安装了车辆交通信息自动采集装置和视频抓拍装置,学校的车辆会自动放行;校园显示屏上实时显示了地下车库的车位数,让老师们停车方便又安全;实训楼自动安防门禁系统能主动识别身份,自动照明系统则会根据设定主动开关照明装置……如此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智能校同”,让师生们耳目一新。
目前,宁波经贸学校有物联网专业一个班40名学生,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该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水文检测系统”等多个应用项目,获得了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一等奖。
“现在宁波正在打造‘智慧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离不开物联网技术。”学校物联网专业老师徐卫卫表示。日前,宁波市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所在经贸学校成立,师生和企业的工程师一起研发物联网心用技术,一方而能为企业解决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创新条件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教师走出去,发现引进更多的物联网研发项目。徐卫卫说,“随着物联网从概念到应用的推进,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物联网专业学生的用武之地会越来越大。”
从“有什么吃什么”到“吃什么自己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植树问题。在小区体育场到大门之间有一条60米长的小路,现有丁香、柳树、松树等树苗,要求绿化得既合理又美观,请同学们赶快拿出你们的方案吧。”
在哈尔滨香滨小学的一节数学综合运用课上,数学老师简晓东边说边在电子白板上“下达”学习任务,她话音刚落,接到“任务”的同学们便开始围绕着笔记本电脑分组设计他们的解决方案。
只见一组学生上台利用学习工具将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演示,轻轻点击鼠标,屏幕上立刻就出现了间隔种植的效果图。而后,另一组学生对其方案进行点评,并补充自己的方案。一位学生还将自己在户外拍到的各种树木照片制作成PPT在课堂进行展示,并为大家介绍她查阅的有关树种功能及种植间距等绿化方面的知识。
接着,简晓东又给他们布置一个新“任务”:“我们要把12棵树种在居民楼旁边,每行种4棵,行数越多越好,你们有几种解决方案呢?”经过一番紧张的分工讨论,孩子们给出了种出4行、5行、6行的方案,有的孩子们还在解决方案里运用了矩阵的知识。
“以前是‘有什么吃什么’,后来是‘做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吃什么自己做’。”一位有着12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以自己从教的亲身体会道出了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便捷。在她看来,以前的课堂结构是:台上,一块黑板、一本书,外加老师一张嘴:台下,学生们睡觉的、走神的、交头接耳的现象很常见。现在,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主导。学生兴趣被激发,同学之间合作探究意识增加了,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广泛了,学习的方式改变了。
记者手记
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智慧城市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一直备受重视。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包括各大高校乃至小学、初中在内,纷纷开始建设“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可以说,智慧教育的建设经历了从几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变迁。可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各地的教育信息化建没发展其实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先进的高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成为了智慧教育的先行者和领头羊。另有一部分政府或学校是跟随者,与前者相比信息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甚至存在着盲目跟风和模仿的现象,有着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弊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教育体制固有的很多诟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智慧教育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久,其从理念的普及到实践的操作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恰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大好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理念也在日益成熟。可以预计,在榜样的带动下,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将会大幅提升。因为是利国利民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家长乃至学生自己为之倾注更多的心血和热情,明确责任、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大发展。
努力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教师
蚌埠师范附小
洪宏 2015年11月
努力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教师
蚌埠师范附小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信息化时代。社会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使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什么,其实并非是配备几台电脑,安装几种软件。而是实现教师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职业发展方式的信息化。
一、帮助教师理解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对于教育信息化,很多专家的注意力都在于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但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路线需要顶层设计,但改革的主体一定是我们奋战在一线课堂上的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信息化会带来变革。但一线老师们的思维方式如果未能转变,没能从革命的角度去看待教育信息化,而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搞形式,那么装了再强大的软件,装了再先进的硬件也不用。我们在实践就曾发现了个别的教师有一种思想:多媒体教学只是花架子,我一根粉笔,一本书,一样能教书。这种认识甚至还一度挺有市场。
因此,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方面的理论培训。首先,让老师们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应将自身的教学与发展放在更大的视界范围内在看待。教师不再是信息的绝对掌控者,学生可以从手机、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上得到海量的信息,可以说学生掌握的教学信息资源也许并不比教师要少。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要从传授者转向设计者、引导者。其次,让教师们重新定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今天的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让学生进行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要让学生的教学中的角色从接受变为探究。第三,让教师们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媒介。信息化时代的每一间教室,都是一间多媒体教室,声音、图像等资源不再是被动展示,而是互动展示。需要一张图,整个互联网都是一个大的资源库。这比一支粉笔的功能自然大得多。而教材也不再仅仅是绝对的权威,用教材来教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基本理念,以教材为依托,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必将是教学的常态。
二、引领教师感受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提供的巨大力量
除了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信息化教育时代的认识之外。我们还注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信息化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动力。因为,虽然我们有理论学习,有专家培训,但是仅仅想靠学习来为老师们带来本质的改变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教师来说,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实实在在的,许多教师干了几十年,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熟悉与适应了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式的教学模式。要想让他们在工作中乐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必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式的教育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换而言之,就是要让教师们工作实践中感受到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为此,学校也动了不少脑筋。首先,在办公形式上融合信息化手段。我们利用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建立了学校教师的QQ群,各学科组的QQ群。这种信息化的联系手段一建立,老师们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好处,通知信息即时、准确、可回查。特别是不清楚的地方,沟通得特别方便。一些老教师也开始在年轻人的帮助下,申请了QQ号或微信号,开始体验这种信息化的沟通手段。我们还建立了学校网站,附小微信公众号,经常在其中发布最新的信息。我们还要求教师们都加入我们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这种信息化手段的力量。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融合信息化手段。+-我们鼓励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长与学生的信息群。不光在网上发布一些教育信息,也在网上与家长进行互动与沟通。我们学校一位家长就在班级微信群中就一道数学题的辅导方法对数学张欣老师提出了问题,张老师进行了热情而认真的回答,并表扬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沟通方式也不但方便快的捷,也激励了其他的家长。在知道这件事后,学校管理层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推动教师信息化意识再提高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将这件事写成新闻发布在学校微信群中,用这种形式表扬和激励老师们使用信息化手段与家长沟通的意识与积极性。现在,全校的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基本上都使用了信息化手段进行班级事务的管理与沟通。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我们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积极在课堂上倡导教师们使用多媒体手段,也一直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写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中。但现在我们也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运用多媒体那么简单,那是具有更大的潜能。当前,我们几次组织以班班通的使用为主题的研讨交流,老师们在亲眼目睹之后,对电子书包、资源库、网络搜索等功能有了深入的认识。认识到这些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助力作用。现在,班班通的使用已经不再是一种要求,而是老师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更是老师们教学的一种新的依托。甚至有一些老师们会说,现在如果班班通出了故障,就感觉特别不方便。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注册安徽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并将自己的教学资料上传至自己的空间,并积极下载平台上的资源。教师们通过实践,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强大的资源库。他们的上传下载的行为也从被动变为主动,现在我校的资源上传数量达到1500个左右,而下载量更是达到2000多。学校教导处也正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课件库、教案库、论文库、试题库、教学视频库。我们通过“五库”建设,要让教师每年的教学准备都不是零起点,达到“资源共享、超越课堂”。当然,我们还在引导教师们感受“微课”“翻转课堂”“易学网”等更为先进的信息化课堂的发展成果,引导老师们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之中。
第四,教育活动中使用信息化手段。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就在实施将校园图书馆数字化工作。我们将学校图书馆的三万册藏书建立起了数据库,实行电子化管理。我们还先人一步,购置了一个数字图书网站,将图书数据库内嵌其中,可以让学生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登陆这个网站就可以完成对校园图书馆所藏图书的检索与借阅。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我们的图书馆从固定开放时间变为24小时开放,真正让图书馆成为了图书馆,而不是图书仓库。在建立这个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请专业的公司代营,而是组织了很多教师参与其中,目的就是让教师切身地感受到信息化手段对于我们教育的巨大的助力作用。从而将自身的教育活动自觉地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我们将学校的图书馆和“数学图书馆”有机的结合起来,开设“走进图书馆课程”,让学生在电子版纸媒和书籍阅读感受读书和成长的乐趣。
三、驱动教师学会教育教学信息化时代所必备的技能
多年的实践,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教育的信息化绝不是增加几台电脑,配备几个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将信息化的责任全部都放在几个信息技术教师的头上,那我们的信息化工作绝不会开展好。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老师们连简单的电脑故障都不会排除,如果老师们连制作简单课件的本领都没有,而全部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那一个学校,特别是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学校,需要多少位信息技术教师才能保障实施信息化的教育。从这个简单的设想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必须让我们所有的教师,至少是大部分教师,重点是年轻教师及骨干教师具有完全的信息化教育的技能。
我校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参加过INTER未来教育培训。学校也为老师们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供最大的便利,先后送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多达数十次。除了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之外,我们在校内也展开了有梯次的培训,像班班通使用技术的培训、电子白板的培训、省信息资源应用平台的培训等等。下一步,我们想在微课制作与使用上展开对教师的技能培训,让这一可能带来教育革命的新事物也被老师们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提前学会制作与应用。我们也逐渐增加教师用机的数量,现在已达到2:1,我们计划在两年之内达到1:1,从硬件上为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内容摘要:本文对20典型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应用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回顾,包括城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络、分布式资源网、信息技术技能自动测评系统、学科群网站、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管理基础数据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技术标准、应用服务指导、课堂互动的技术、在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游戏、移动应用、知识管理等,这些应用代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最高成果,昭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城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络、综述、回顾
自我国发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以及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波澜壮阔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建设浪潮,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应用推进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尤其是即将过去的年,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启示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应用模式,昭示了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城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络掀起热潮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各地都掀起建设城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的热潮,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东佛山、广东东莞、广州市荔湾区等,城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的建设对整体推动区域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起着明显的作用。
城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是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局内部网和校园网的城市内数据传输网络,它以宽带数据通讯网络为依托,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软件和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管理为目的,为区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的信息化环境,它是整体推进区域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城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络建设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工程,它要做到四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教育(www.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创设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根据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激励制度
1、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书。
2、教师参加各级、各科教学软件、课件竞赛评比评选活动中获奖的。
3、教师参加校、区、市组织的教育信息化论文竞赛中获奖的。
4、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教育信息化竞赛中获奖的均根据《学校教科成果奖励规定》,给予奖励。
二、考核
1、在学校网站发表教育反思与心得体会。
校级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1篇、总结、体会1篇; 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1篇、总结、体会1篇;
0—3年年轻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2篇、总结、体会1篇; 其他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或总结、体会1篇
2、结合师训工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运用多媒体课件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并记入师训档案。
3、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多媒体课达到总课时数的15%以上。
建设网络基础设施, 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1. 建设浦东万兆教育网络, 优化区域宽带网络环境
建设大浦东万兆教育宽带网络, 实现所有幼儿园、各街道社区学校和镇成人学校的“千兆”接入教育信息网, 其他类型学校“万兆”接入教育信息网, 平均桌面接入带宽达到百兆及以上。
浦东教育信息网的建设采用光纤直驱方式, 针对现有应用和未来教育发展规划, 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划分, 在单个物理网络上划分出多个业务逻辑网来承载并运行业务;以二万兆带宽采用网状结构连接四个核心节点, 万兆汇聚双上联, 并实现区内近700所中小学接入节点千兆或万兆接入;支持IPv4/IPv6双栈, 使得教育信息网成为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符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教育专用网络。
万兆教育网络建设完成后, 浦东教育信息网具有高速的学校接入服务、通畅的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换、高性能组播技术支持和应用、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集中管理和监控等功能;承载常规应用 (如互联网访问、邮件、FTP等) 、校园安全和考试巡查网、教师研修公共服务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网、学生学习互动网、行政管理网等应用。
2.建设基于区域云的统一沟通工具, 实现区域教师间无缝沟通
浦东新区基于Microsoft技术为全区教师构建了统一的“沟通云”服务, 实现了全区邮件、短信、即时消息、视频会议等多种沟通工具的统一, 实现了远程工作会议、在线培训与学术交流、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沟通应用的统一, 成为未来浦东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技术支持手段之一, 开辟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应用方式。
建设“数字化教师工作坊”, 构建课堂教学与教师研修的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区域“数字化教师工作坊”, 形成集教学诊断与指导、教师网络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与教学资源管理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区域课堂教学与教师研修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多个系统间教学资源与数据的互通, 构建区域学科教师教学与研修的实践共同体;形成每位教师全面的专业成长档案, 形成区域各类教学资源库, 实现校际教学资源共享。
1. 依托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创新教师听评课方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质量, 改善传统区域教研活动尤其是听课评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浦东新区开始进行“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
基于移动终端的浦东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构建了一种由“教师课例”、“移动终端”和“评课平台”三部分构成的数字化听课评课环境, 改变了传统区域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听课与评课方式。在形式上, 听课教师手持移动终端开展课堂观察与评价, 可以更便捷、更客观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记录与评价。在内容上, 对于课堂的评价是基于教师搜集到的各类“证据”的价值判断, 而不仅是基于听课教师个人经验的价值判断, 这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有突破性的提升, 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于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全过程的, 包括课前上传教学设计至平台、课中不同人员 (专家和教师) 手持移动终端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开展课堂观察记录、课后依据评课平台实时汇总的评价结果开展研讨活动。
2. 依托浦东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浦东地域广、学校分布广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网络研修社区的建设, 可以有效拓展优质资源的辐射面, 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浦东实验区的配套建设项目。截至2013年1月1日, 浦东教师研修社区已有用户30378名, 覆盖了浦东基础教育全体教师, 各类学科研修团队共488个, 开展各类研修活动共1675次, 参与人数达270124人, 共积累研修资源达26184件,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
(1) 网络研修与组织实体对应。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系统架构分为社区、业务、协作组、个人四级, 依托现有的区域学科研修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 将研修社区的维护管理工作分属到各责任主体, 确保研修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2) 网络研修融合实际研修场景。网上研修功能要融合实际的教研、培训、科研场景, 如备课研讨、观课议课、课题研究、课题管理、课程培训等, 易于使用和推广。
(3) 网络研修机制要不断完善。浦东新区制定了《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章程》、《浦东新区教师“十二五”网络研修积分认定规则》等制度, 促进教师“十二五”研修学分转化, 以规范教师的网络研修行为, 激发教师网络研修积极性。
3. 依托“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 建立教师网上工作室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网上工作室, 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例研究、校本教研与培训、教学资源建设整合起来, 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知识管理为策略、以行动研究为方法、以网络课例为载体、以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的校本教研与培训,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 新区已完成了40余所学校的应用推广工作。
“校本网络研修与教学一体化平台”具有以下功能。
(1) 变革教师的工作方式。学校教师日常基于平台开展数字化教研、课例研究, 包括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课后反思等。
(2) 实现资源的汇聚与推送。平台自动汇聚形成学校校本资源库, 同时会根据教师选择的工作内容, 智能化地从资源库中推送出符合教师需要的优秀资源, 供教师学习和参考。
(3) 形成教师的工作档案。全面真实地记录教师工作中有关教育教学的动态信息, 具体包含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 形成教师个人Blog形式的电子档案。
(4) 把脉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积累的大量真实数据,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思想和方法, 分析教师成长轨迹, 诊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管理服务站”, 构建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
浦东新区以浦东教育门户网站为龙头, 以各学校网站为依托构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即建设区域的“数字化管理服务站”, 实现各级管理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有效互动, 提升教育管理的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
1.基于浦东教育门户网站, 提升区域教育管理和服务效能
浦东教育门户网站是浦东新区教育教学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信息公开、为基层学校提供宣传展示、为在校师生提供资源和信息获取、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咨询和互动等综合信息服务。浦东教育门户网站还不断分析公众的需求, 开发了“浦东学校电子地图查询”、“浦东学校风采展示”、“浦东新区公办学校招聘”、“教师频道”等具有浦东特色的栏目。2012年, 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访问量达466.3万次, 日均浏览量达1.3万次。
以浦东教育门户网站为基础整合其他各类区域教育网站, 实现区层面教育网站的数据互通和信息整合, 实现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和主动推送。浦东新区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开发了多个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浦东教发院网、教育督导网以及教育局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 以提高浦东教育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度。但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应用, 区域各类教育网站的信息整合需求逐步凸显, 2010年起, 通过提供数据接口, 制定数据规范等措施, 这些网站和系统正逐步实现与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信息整合。
2.基于中小幼学校门户网站, 加强校务公开和家校互动建设
浦东新区90%以上的中小学建立了学校门户网站, 区域层面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管理中小学网站, 编写了《浦东新区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建议书》、《中小学信息公开操作规范》等文件, 开展了“浦东新区中小学信息公开和网站建设评议”等活动, 督促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和师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通过信息化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从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转变为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
1.英语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越显其突出作用。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水平、学生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术型应用人才。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英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解决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英语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现状。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高技术型人才的重任,而这也意味着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特殊的地位和特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了“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要求,而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固守陈旧模式,这种模式脱离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且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
3.英语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基础上,高职学生大多英语基础不扎实,从心理上惧怕学习英语,难以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上常遭受挫败,没有成就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方面,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至于学习目标,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明确英语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易对学习失去信心,想办法逃避学习。
三、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将信息化教育引入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英语教学改革的需求。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固守陈旧的模式给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充分运用现化信息化教育技术,是解决教学改革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质的飞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需求。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熟能生巧,英语在高职教育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学校通过构建网络实训室、语音教室,可以切实丰富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更多的参与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3)教学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建设颠覆了传统的英语教学环境。即:英语教学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室授课方式,改由多媒体语音教室,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英语教育资源多样化:改变了书本教材的单一性,代替使用多媒体语音、FLASH、视频等资源,使学习更加丰富多彩;管理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如:教学评价自动化、测试自动化、决策智能化等。
2.信息化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化教育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信息化教育推动了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将信息化教育引入英语教学中,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带来了名师、优质课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共享;改变了教学实践的模式,将传统的学习变成以多媒体语音为主的实践模拟。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2)信息化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信息化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多媒体语音训练”“在线测评”等引领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
(3)信息化教育创新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将信息化教育引入英语教学中,进而推广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是高职院校强化管理的具体体现,也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推动高职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必然要求。
总之,信息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时代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满足了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岗位的需求,加快英语教学改革,为高职院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任儆.信息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
工作阶段小结
乌鲁木齐市93小
2011-10-
31乌鲁木齐市93小2011年“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学年”工作阶段小结
历时半年多,我校紧紧围绕区校方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对开展
工作情况小结:
一、围绕指导思想进行了宏观管理
93小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强化教育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力度,积推进教学管理应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建设,加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及要求
1、制定了2011—2012学年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方案。
2、完善了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使用要求。
①每一位教师每学年应用信息技术上课不少于8节;
②学校每学年拍摄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教学优质实录课不少于3节; ③每学年举办一次优质课件竞赛活动,评出优质实录课、课件进行公开展示和推荐参与市、区级以上比赛。
④所有课件、课堂实录由学校刻录成光盘保存,并存储于校园网资源库服务器以备随时调阅查看。
三、充实了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内容
平台涵盖的内容根据实际和后续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内容。本学年将两基指标作为分类项,为两基复验做准备,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无纸化办公降低的纸张成本,减轻了相关负责人的工作量,方便了检查人的直观浏览;
还增设了相应检查验收的栏目,形成了某一内容的资源体系。
四、提升了教师应有信息的技能和水平
1、学校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应有的校本培训,培训工作的主落点三个方面一是基于问题,二是基于需要,三是基于实际确定培训内容,由学校电教组组长李发利和组员希爱力老师根据专长分类培训,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有: ①数码照相机的使用—与两基设备配备结合②制作了数码相片册—与校园文化、家长学校和教师基本各培训考核相结合。
③电子教案如何规范上传——与信息化办公需要相结合④平台改版的培训——与教师更便捷的工作结合⑤目标如何建档培训——与规范化操作结合目前学校100%的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应有网络平台,并在应有中找到了平台的可利用价值。
2、信息技术组教师技能的熟练为教师提供服务,电教李发利老师将优秀课例、空中课堂实录等资源录入平台中,让大家享受到分享的快乐!
五、推动了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
学校在原有外网(重宣传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内网资源,目前我校有三个内网资源①数字校园平台②FTP③数码相片册,不同的内网资源有不同的功能。
1、FTP便于集中性的文档归整,给教师个人储存资料提供便利。
2、数码相片册将平时各项活动采用电子照片的形式,按照时间活动主题设置图片栏目,便于照片的随机搜索和调用,极大方便了图片,此项工作李发利老师独立完成。
3、数字校园平台是93小全体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内网,分为五大板块一是常规管理 二是A5管理与质量三是教学设计 四室视频录像资料五是课件资源常规管理中的公示,周安排、教师作业、考核等栏目让学校公用信息被教师及时了解;A5管理与质量按照两基C级指标建立目录,让每位教师在使用中逐步领会A5指标体系的内容,并潜意识作用于行为中;教学设计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资源库;后两项是后续不断完善的方面。
六、后续发展方向
1、教案资源归整
2、课件资源规范化操作
3、继续加强信息化应有的校本培训
4、加大网络教研的力度
5、发挥内外网的最大效益
6、加大信技人员技术培训的力度,能够及时解决校内的网络问题。
七、对硬件投入的需求
1、多媒体进课堂受电脑老化的影响不能实现(现教室配备的电脑是2001年淘汰的旧机,李发利老师废物再利用已用三年,三年中,教师使用频次高,目前90%的电脑不能够使用)建议进24条教室内部电脑。
2、生源地增加,外聘教师增加,教师电脑缺8台。
3、三楼机房的电脑由于分批进入,时间长的电脑已不能够满足学生人手一机的需求,需要配备15台电脑。
4、电脑实现室室通,人人通,集中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运行的速度降低,不能高效运作,无形中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建议配备服务器一部。
首先,由骨干教师先行培训,协同年轻计算机教师一同摸索成功的经验。在主讲教师的引导下,老师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技术、教案、作品设计进行交流、切磋,为日后的全员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加强日常研讨,不断进行反思,使培训效果更趋完善。培训前,我们强调充分的集体备课,着重解决观念转变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培训中教师们尊重主讲教师,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讨论,主讲教师针对各个教师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教师本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因此,在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的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都以研究为主,有理念的学习,有个案的分析,有决策的探讨。教师们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畅谈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以及遇到一些问题。
第三,举行竞赛、小结及经验交流活动。我们采取聚餐沙龙、座谈会等相对宽松形式,通过交流和研讨,使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反思心得都能以成果的形式得到收获和交流。让好的老师的作品启发其他的教师,对教师进行技术和思路上的帮助。
我们觉得,单纯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培训难于直接与教师学科教学融合,在教师培训中往往有隔靴挠痒之感。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并不是直接通过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在思想上产生震撼,从而主动探索出一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途径,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我们立足计算机培训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等“大脑风暴”手段,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通过学习,既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方法,又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三、完善建设,服务师生,推进信息化教育建设
1.我校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成果
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牵扯到老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观念得到一个质的跨越,另外学校还要建立一个整合程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让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房,不仅对学生开放,更欢迎老师来使用,同时学校办公室的计算机进行联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上传和下载;教师里配备了实物投影仪、手提式计算机、投影仪等,让教师教学时随时使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由于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信息具有获取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还开展了有关“网络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网站,学校网管室还进行了有害信息的技术屏蔽,保障学生的安全。现在,学校的校园网成为了交流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处理的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资源,逐步开始实现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
信息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老师和学生操作能力上,而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说,既有地方性课程--《小学信息科技》和《it》课,又有学校性课程—研究所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牵扯到信息能力的应用、收集和处理的问题,学生从会上网,会收集,到会应用,到最后从信息中自主发现学习和合作探讨学习、实践创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正逐渐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生上体现出来。就拿今年的信息科技的测试来说,我们学生的合格率达93%多,高于区的2个百分比。学生制作电脑小报、个人网页,教师制作课件和个人网页的质量和数量正在稳步上升。
课堂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
【教育信息化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心得12-06
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实施方案11-16
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的几点建议01-10
数学教育信息化论文07-26
教育信息化能力论文10-13
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06-11
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