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精选8篇)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篇1

——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践报告

顺德区教育局 陈锡钊

纵观当前国际形势,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同认识。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劲,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政府行为,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一直密切关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势,并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近年来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各级政府和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也高度重视,宽带教育城域网纷纷建成,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近年来,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成效明显,有力地带动了顺德教育稳步迈向现代化。本报告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化教学整合应用、教育信息化科研、规章制度建设等篇幅入手,对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成效和优秀经验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并对后继持续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介绍。引言:顺德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环境观

“教育生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教育作为研究主体内在的互生互动的一种关系,尤其侧重于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顺德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基本涵义是:根据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情况,通过构建顺德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宏观调控全区各种环境要素,使之处于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创建以师生为主体、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全区各镇(街道)、各校的优质均衡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以创设平衡、共存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的现代化人文教育生态环境为总体目标,以区域整体推进为教育信息化策略,使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得到合理调配,从而有效地推动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顺德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奇迹,综合实力曾连续4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位,“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再一次用改革创新思维发展教育,以发展经济的魄力发展教育,以现代化标准发展教育,并开创了一条具有顺德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顺德以整体、优质、均衡发展的观念,打造了终身教育体系,使得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2002年顺德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2004年,顺德10个镇(街道)100%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8年将在全省率先接受广东省教育现代化评估的验收。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279年,小学170所,初中41所,完全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13所,高等院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在校学生共有328804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共有21386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准率为100%。顺德教育信息化是从90年初开始起步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主要特征是全面普及计算机教育,在93年确立了把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作为顺德教育特色,开始规划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二阶段是2000年-2005年,这个阶段应该说是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整合,重点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这个阶段投入大、成效显著;第三阶段是从2006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顺德教育信息化提高阶段,中心工作是提升服务,整体推进,广泛深入应用,2006年和2007年被定为教育信息化应用年。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打造,顺德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顺德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带动了顺德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奠定坚实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因而科学规划、重点投入搞好基础建设,营造信息化大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斥巨资分步实施。

顺德区委、区政府从实施“科教兴区”的战略出发,早在1993年就制定出全区中小学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五年规划,提出中小学全面配备计算机,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1998年又进一步作出新的部署,在学校建设校园网,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并建设信息资源库;2001年初明确作出了《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制定了《顺德教育发展“十五”规划》、《顺德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并斥巨资支持顺德教育信息化工程。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德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顺德现有教育信息化设备总额达5亿。

2、构建专网,打造平台,100%学校实现与省基础教育网络光纤互联。在顺德积极创建数字化城市的大背景下,顺德教育局以“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适度超前、注重实效”为原则,大力推进全区的软硬件建设,构建本地教育专网,打造全区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几年前区政府就投入2300万元分二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教育信息中心的一、二期工程建设,利用中国电信光纤搭建了顺德本地教育专网,目前全区中小学校100%通过10M或100M光纤与教育信息中心宽带联接,构建成顺德教育宽带城域网,同时教育信息中心通过10M专用光纤与省基础教育网络互联互通,所有学校共享省基础教育网丰富的资源和信息,整体上顺德实现了高标准的“校校通”。

3、重点配套,均衡发展,基本实现“班班通”。

全区各中小学校注重与教育专网配套,全面展开“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100%学校拥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所有中小学校均按国家标准配备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普通教室大面积配备了多媒体课室平台,课室平台覆盖率为中学100%、小学90%以上,基本实现了“班班通”。全区共有电脑61776台,人机比达5:1,其中高中(含职校)4:

1、初中5:

1、小学6:1。

二、区域软件平台趋于完备,实现“一站式”综合服务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应用才是关键。顺德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结构科学、格式标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综合软件平台,全面深入应用,使之为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社区服务及终身教育提供强有力且实效性的支持。

1、持续完善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十大系统和四大基础数据库。目前顺德教育信息化区域性软件平台已趋于完备,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基础应用平台,实现了“一站式”登录综合性服务,内含十大系统和四大基础数据库:十大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邮件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教学仪器管理系统、资源库系统、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系统、即时通信系统、校讯通系统;四大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区28万多学生的基础数据库、1.6万多教师的基础数据库、校产和教学仪器基础数据库;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的教育信息门户网站,真正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了试点学校的“一卡通”管理;实现了“教育信息网——校园网——移动网”的互联互通。本平台从技术上主要采用数据集中EASP模式进行构建,各单位业务数据逻辑分离,系统采用B/S架构、支持群集管理,在大用户量、群件协作性能、易用性上表现优秀。目前数据中心应用平台及各子系统业务上覆盖了全区所有的教育管理、教科研组织、教学单位及各单位部门,为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学单位提供了统一的上下、内部传达的信息、公文、申报、审批、文档管理等综合业务工具。本系统实现了以统一的软件基础应用开发平台为基础,在其上搭建了包含学生、教师、学校资产、教育装备、教育科研、学校卫生保健、学校体育竞赛等覆盖了全区教育单位的10大业务子系统,整合了教育门户、邮件、教育办公、教育资源、视讯会议、视频点播、即时通讯、继续教育、校讯通、一卡通等众多系统,使全区教管、教学、教研机构实现了统一的应用和数据的一体化服务,消除了以往的“软件孤岛”和“信息孤岛”现象,为区域化教育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电子化办公提供了良好开放的管理平台。由于建设成果突出,06年被广东省信息产业厅评定为“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

2、注重终端建设,100%学校建立网站,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工程。在打造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大平台的同时,顺德极其注重教育信息化终端(学校、教师、学生)建设工作,几年前就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区政府采用对相关项目给予专项财政补贴的形式促进建设,如对建成校园网的中小学校,按小学15万元、中学25万元标准进行补贴。目前全区各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见端倪,100%的学校建立了功能完备的学校网站,实现了“校校有门户网站”和“学科有专题主页”,各校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家校互通,教育教学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伦教翁祐中学已将数字技术充分运用到教育管理决策、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以校园网为依托,实现了先进的网络化管理,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网络平台和先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的教学资源直通每一间课室,有力地支撑了师生的快速发展。

三、资源建设卓有成效,资源形态日益丰富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亦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顺德人认为建设一个丰富、优质、适合本地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是为教学服务的根本保证。

1、以应用为导向,多种途径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库。

近年来,顺德除完善软硬件建设外,主要精力集中在资源库建设上,在建库方面主要采用四种途径:

(1)引进:通过区采购中心购买了清华同方、K12、中教育星、清华永新、国之源、迈达威、人教社等公司的20多个资源产品。(2)整合:通过网上搜集等多种方式找来各种信息资源,然后进行整合,形成规范的优质资源。(3)交流:通过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获取优秀资源。(4)共建:即共建共享资源库模式,目的是把老师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从事教科研、创新工作,创造更高的劳动价值,同时也可以集中全区教师的智慧,为全体师生提供最优秀的资源。具体做法是:以教育局牵头,由区教研室为主,电教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发动全区骨干教师和学科能力强的学校参与;按新课标、新教材,分年级、分章节进行开发整合优化,开发、应用、完善、提升同步进行;通过课题形式带动,这样有专家的指导;还拟出了一整套激励机制来做保障,政府每年拿出几十万专用经费资助资源库建设,大部分用于支持和奖励骨干教师的建库工作。由于应用成效显著,省电教馆指定顺德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示范区”。

2、教育资源形态丰富,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支撑。

目前区教育信息中心资源拥有量超过2800G,成为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精品资源中心,全区所有学校和顺德范围内的中国电信ADSL用户均可免费登录使用。资源使用率较高,每天按IP地址访问总量平均超过3000人次。从资源质量来看,提供了大量适合一线教学的优秀资源,学科资源符合新大纲,能体现新课标精神,内容充实,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丰富;其中文字、图片、Flash动画所占比例较大;各课时内容均有独立资源,章节完整,每课时有固定的教学设计、教学演示、辅助练习、教学素材等环节;相当多的资源为教师原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学科资源与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紧密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支撑平台。此外,各中小学校访问资源库比较快,如网页资源,基本上一秒钟内能打开页面,下载资源简单便捷。全区师生对资源库评价较高,一致认为非常适合一线教师在线备课、现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全区各校在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如顺德一中的曾惠蘋老师自建的《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和《地理家园网》,容山中学张小明老师自建的《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成为全国知名优秀的学科资源网站。

四、教师信息技能普遍提升,迈向信息化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1、建立区、镇、校三级培训体系,大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几年来,顺德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以区、镇、校三级分层推进,区一级主要负责骨干教师的培训,镇一级由骨干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通过专家指导、反思教学、经验交流、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大大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据统计,全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超过10万人次,全区教师通过省级计算机教育初级、中级、高级考试比率分别为100%、97%、32%。如07年就举办了16期区一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项目包括:“INTEL未来教育培训”、“二期工程项目高级应用培训”、“网络管理高级培训”、“中小学电脑制作指导教师培训”和“网络素材资源制作培训”等,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2570人。近年来,全区通过各类形式培训的骨干教师达14000多人次。我区教师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网上进行教师培训,全区教师可随时随地主动学习,提高业务绩能,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学习,既方便了教师,又减轻了地方财政开支的压力。

2、重点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标比例达96%。

近年来,顺德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目的的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升。自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顺德区按照省市布署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现已完成14700名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均参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初级培训,总达标比例为96%。

3、教师信息素养显著增强,现代化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强化有序的培训工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能,有力促进了顺德现代化师资队伍的形成。顺德教育系统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已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大部分学校同类学科教师已实现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共备课,实现虚拟教研、共享智慧、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各类教育特色网站丰富多彩,学校各学科都建立了专题网站或网页,许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

五、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学生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多年以来,顺德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中小学校已经按照课程标准开足了信息技术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1、出台政策,强势推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早在1993年,顺德就确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作为顺德教育特色,开始规划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区教育局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定了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方案,设立了专项经费,大力推进计算机配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从98年开始强势推动:一是正式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计划中,从小学四年级起至高二每周安排两课时;二是组织编写信息技术教材;三是制订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配备标准内容和要求;五是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考查和考试科目。这些措施落实后,仅一年时间,全区投入经费近两亿元,配备计算机23000台,建设计算机室400多个,配备计算机专职教师600多名,全区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当年统计,顺德学校拥有的计算机量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教学和竞赛活动。例如,定期举办计算机中英文录入速度竞赛、WORD排版应用竞赛、多媒体CAI小课件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这类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水平。2001年顺德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2、参与活动,成果辉煌,学生信息素养快速提升。

顺德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普及大大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注重通过各类活动引领和展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交流提供了一个舞台,通过相互比较、相互借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学生错误地运用信息技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每年不但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上级部门的各项活动而且区内年年都要组织多项活动,如举办“区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顺德教育信息化成果展”、“顺德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成果活动日”、“顺德区网络教学活动日”等等活动。在参加全国、全省的活动中,我们屡创佳绩,如在02年、04年、06年参加全国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评选活动中,三次获奖总数均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5以上,这标志着顺德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研究已走入全国先进行列。另外顺德学生在各类信息技术比赛中获奖众多,如在03年、04年和05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智能机器人比赛,顺德代表队均包揽了全部比赛项目的冠军,06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第四届智能机器人比赛,获得了7个竞赛项目中的5个冠军,今年的3月,又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第五届智能机器人活动9个项目中的6个项目的冠军,成绩辉煌;近年来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全国奖43个,省奖162个,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活动获一等奖45人次,二等奖66人次。各类成绩喜人,令全省、全国同行瞩目。

六、整合方式多样深入发展,教学应用成效显著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顺德一直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整合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据统计,全区中小学校课室平台覆盖率达95%以上,全区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广泛开展研究活动,不断创新整合模式。

顺德极为重视学科整合研究,教育局组织了全区各学科骨干教师在全区范围的42个学科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学科网站群。通过举办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课例研讨交流及专家专题报告等活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和实施整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如顺德一中初中部田湘军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英语教学教研活动,在网上建立了“烛光网站”,之后又创建了“烛光博客”、“江南一烛”网站及英语“播客网站”,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他和学生心理、情感沟通与知识传递的手段,成为他把孩子带进英语世界的桥梁,全国知名专家对他的课例一致评价为“田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完全符合新课改精神!”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合应用成效显著。

就以课堂教学而论,信息技术的介入引发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旧有的“教师—教材—学生”的“三要素”已被“教师——学生——教材——信息环境”的“四要素”所取代,在课堂上,实现了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使学生学习状态积极活跃。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性强,学生能看、能听,能用手操作,也能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解决问题、调整进度、发展个性与特长等方面尤为见长,全体学生臵身于网络文化的氛围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性,他们被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甚至超过教师这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因此,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几年前,勒流中心小学、大良西山小学、本原小学、实验小学、均安星槎小学、北滘中心小学等开展了小学语文“四结合”的教改试验,结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以星槎小学为例,参加语文“四结合”班的学生,识字能力比其他同级班高出60%,阅读、写作水平也大大超出其他班的学生。随着学科整合方式的多样深入发展,一批学科带头人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脱颖而出,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全区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与技术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整合能力迅速增强,一批老师的示范课及多媒体软件在全国全省获得奖励,全区近年累计获各类奖项国家级589个,省级761个。

七、以科研为先导,走创新发展之路

教育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是一项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事业。教育信息化必须紧随教育发展,与时俱进,用科研带动创新,才会生机无限。多年来顺德积极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并加强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跟踪和研究,以科研为先导,走有顺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之路。

1、请进来、走出去、高靠拢。

顺德除了注重全区内部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外还特别注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高靠拢。区教育局设有专门的“专家经费”,每年都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来顺德开讲座,谈经验,帮助大家掌握信息技术最新动态,并结合顺德的实际,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同时还多次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区域统领,抓好课题研究总体质量。

近年来,顺德教育局直接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顺德信息技术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资源库建设的共享与动态机制研究》(此三项均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重点课题,已结题)、《虚拟教研中心的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已结题)、《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和《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课题)。其中,已结题的课题均被评估专家评为优秀,课题组着手研究编写的系列信息技术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软件,经省教育厅审查批准,已正式出版,并向全省推广。此外顺德还参加了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与广西隆安县四所学校结对进行远程合作学习);并成功申报成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区”,其中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区下设了13所实验校;与香港地区的中学“三跨课题”中学通识教育协作交流项目的合作研究,大大推进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工作。教育部的领导、香港教育署有关领导、课题负责人和专家对顺德开展课题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相当满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全区各校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活动轰轰烈烈,承担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国家级有78个、省级有86个、市级有63个,相应的教育教学成果亦日新月异。如顺德一中近年来一直走信息化强校之路,注重教学科研,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的建设,“十五”、“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如<<适合课堂教学的优秀CAI软件与多媒体软件的研制与开发>>、<<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设计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研究>>、<<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网的建立和应用>>、<<高中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网络教学与评价>>等12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3、加强管理,凸现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顺德现有1所国家级和50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的20%以上。这些“实验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高,广泛实行电子政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覆盖率均达到100%。“实验校”成为了顺德区教育信息化窗口学校,成为推动全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为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顺德的“实验校”新时期的核心任务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以人为本,教育技术得到深入广泛应用、成效显著的现代化示范学校,并要发挥出示范和幅射作用。近年来顺德区教育局注重加强对实验校的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实验校工作会议,组织他们进行经验交流,给他们定任务,并定期组织评估工作,获得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八、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促信息化和谐发展

对于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来说,各个区域是否协调,整体效应是否凸现,是否可持续性发展,管理是关键一环,机制是重要保障。

1、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发展规划。

顺德很早就成立了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该小组成员均由各镇(街道)教育组长和电教专干组成,教育信息化工作均由领导小组来统筹安排,由于管理机构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上传下达,管理力度到位,因此成效明显。

2、创建顺德现代教育技术学会,协调深化教研水平。

顺德于05年成立了顺德现代教育技术学会,学会下设三个教研小组:多媒体制作、网络管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组。成员分别由各镇(街道)精选出德才兼备、专业突出的一线教师担任,这样大大提高了各镇之间发展的协调性。

3、制订完善的系统机制,保障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顺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类规划方案、管理条例和评价标准等,如《顺德教育信息化“十一五”规划》、《顺德教育城域网信息安全管理条例》、《顺德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等等,这些机制的修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化和整体控制力度,很好地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持续开创顺德教育信息化科学和谐发展之路

事实证明,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顺德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方面是因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保障了各项信息化工作协调有序推进。这些宝贵的优秀经验为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 1.政府主导,创新理念,协调发展

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理念,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协调、均衡、健康发展。2.项目驱动,整体推进,共建共享

以项目驱动法,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探索并建立学校资源的共享交流、自我再生机制,提供给学校所需的特色资源与实用资源。

3.人才为本,注重培训,提升素质

要深化认识教师水平的关键作用,以人为本,加大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打造现代化师资队伍。4.实践导向,专业引领,深化应用

应当以实践为导向,以专业为引领,探索多形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式和途径,深化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取得良好绩效。5.系统配套,制度保障,特色服务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篇2

众所周知,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信息技术架构下的知识经济需要教育为其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和具有基本信息素养的劳动者。由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迫切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上进行深刻的变革和跨越, 以适应教育自身改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2000年10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随后, 2000年11月, 《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下发。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摆上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议事日程。

时光荏苒, 一晃十五个年头过去了。仿佛呼应着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并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也被列入了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首都教育现代化 篇3

编者按: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8年,北京市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一百年盛事为北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北京市教委紧紧抓住这个良好契机,以教育信息化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和争创教育新优势,以促进首都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

那么, 2008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在未来有何规划?为更好地展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果,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本刊邀请了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对2008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以回顾和展望。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年,是北京奥运决胜之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推进首都教育信息化工作大会”召开后,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京教研[2008]2号),将教育信息化大会的精神落在实际行动上,针对电子政务、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提出了今后几年的具体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确立了2010年前首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向,展望了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未来。

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各区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为推进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新的贡献,为广大教育参与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化服务。下面把北京市的一些做法向大家做一总结。

一、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初步搭建了高标准、全覆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截至2008年底,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铺设光纤5000芯公里,18个区县及燕山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均与北京教育信息网实现高速互联,互联带宽不低于千兆,部分区县达到万兆,实现了与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教育科研网、首信平台等网络的高速互联,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2万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

北京教育信息网目前拥有24B的IP地址,保证了全市教育系统内每一台计算机都具有唯一的国际互联网IP地址,为实现北京教育信息网用户实名认证,确保信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奥运会期间,规划安排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定安全保障制度及应急规范等,自2008年7月20日开始进入奥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至9月17日残奥会结束,24小时监控网络信息安全,在保障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奥运期间未发生网络信息事故,完成奥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稳步提升

北京市初步建立起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CMIS),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全部录入,在学校校务管理方面发挥显著的效益。全市统一发放学生卡130余万张,已经覆盖北京市所有中小学(含打工子弟学校),基本确保人手一张(含借读生)。利用CMIS系统和学生卡在全市推行电子化学籍管理应用,积极稳妥地推动纸介质学籍管理向信息化电子学籍管理转化这一重大变革。2008年6月到10月的小升初、普通高中入学依靠现有的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卡实现学生入学资格的认定、电子学籍档案的建立、电子学籍注册、电子学籍信息的转移等内容。以现代化媒介携带学生电子信息为手段,缩短学生因转学或正常升学而产生的学校办理学生电子档案工作时间,从而避免重复劳动减轻学校工作量,保证学生信息的完整性,并杜绝一个学生到多所学校注册的现象。2008年9月完成北京市所有高中阶段实施课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一阶段数据采集工作。2008年10月利用CMIS中的学籍数据并利用学生卡作为身份证明,确保“首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公平公正等。

三、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全面启动,网络服务效益显著

针对中小学资源建设与供应中存在的重复集中采购,造成较大资金浪费,有效资源仍然短缺;资源更新不及时、不共享,难以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需求;版权争议多,资源供应者逐年萎缩的问题,北京市创新资源建设机制,2005年开通的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采用“教师先选择,财政后付费”的政府采购优化模式,即:每年拨付专项经费;构建每一名教师均可在网上自主选择资源的开放平台;吸引企业、高校、区县和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资源建设;极大丰富资源内容,提高资源品质;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有效避免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

截至2008年11月,平台已拥有条目类资源456245条,服务频道15个,资源总数已近300万条,注册用户超过48万人,中小学师生实名用户40万余人,基本覆盖到了所有一线教师,日访问量平均超过万人,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T。

2008年面向各区县中小学教师发放不同面额的资源卡8万余张,电子货币使用率超过90%。拥有69457种、88多万册数字图书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涵盖了500余种主流教育教学期刊的期刊库,提供220万种文献资料的文献传递系统向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同时,完成6个区、100余所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送工作。中小学资源平台为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将平台上的图文、音视频素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又生成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案例,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提高了教学效果。2008年市级平台还完成了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高校特色资源网,怀柔、通州区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

2008年1月25日开始进入全面启动实施阶段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市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为学校集体组织或学生个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组织学科教学活动等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2008年9月1日,郭金龙市长、王安顺副书记、赵凤彤副市长亲自参加了社会大课堂的揭幕仪式。其中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平台由市级平台和区县分级平台构成,主体包含“资源信息指南平台”和“管理监控平台”两部分,以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优质社会活动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构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实现活动资源的数字化、数据传输的网络化、用户终端的智能化、管理内容的标准化和管理方式的集中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1.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关项目建设及应用工作

结合北京市普通高中课改工作, 北京市教师研修网于2007年4月5日开通,该网站将整合课改相关机构的专业服务,向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我,获得专业成长;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为教师群体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平台的开通受到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欢迎,截至2008年11月,已有数万名教师参与平台互动,平台建成覆盖中小学23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开展了数千次专题讨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并陆续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20余次。

高中课程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帮助高中学校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程序、实现教学教务管理的电子化,全市统一开发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同时,相应建立市、区级管理系统,供北京市及各区县教育管理部门使用,该系统将帮助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各高中校课改的进展情况,为各级管理部门的评估与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与有效依据。截至2008年11月,已有90%的高中完成校级平台的安装使用,258所学校将课程、学分等管理数据上报到市区级平台,占2007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中(310所)的83.23%,占所有参加课改平台培训学校数(294所)的87.76%。

2.远程教育落到实处

依托北京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国际HOU组织北京分部,构建了北京远程教育网,开展形式多样的远程教育活动,举办了北京信息技术高峰论坛,建设北京中小学城乡手拉手系统、北京远程教学电视台、北京远程教学天文台、北京远程教育书斋等远程交互平台。链接了国家天文台北京远程天文电视台、香港远程教学交互平台、香港视像中国项目网、华师大远程学历教育平台和教师远程研修平台。组织远程天文培训与观测活动,开展了水星临日观测活动和中小学生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发现主带小行星1颗,证认了近地小行星4颗,获得虚拟撞击体观测结果1次,美国宇航局对中国学生取得的可喜成绩进行表彰,为每一位参加者颁发了奖牌和证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我们组织开展的活动进行了及时报道。并开展多省市师生网上实时共庆新春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跨省市京港沪粤网上实时辩论赛。

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能力

1.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网管培训。 继2007年“北京市各区县区域网络管理员和中小学校园网管理员培训项目”开展以来,2008年完成了最后两门课程的网上学习,进行了软件考核,最后进行了上机闭卷考试。为了方便学员,解决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矛盾,我们建设了网上学习平台,把聘请到的专家所讲授的课程发布在平台上,供普通学员网上随时学习。先期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在学习平台以及区县面授中作为辅导教师及时指导。个人学习与小组互助相结合,网上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习与考试相结合,全方位多形式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2008年4月开展了本次培训闭卷上机考试。2550人报名参加考试,其中82.43%成绩合格,个人最高分为95分。经过两次考试共合格2437人,占本次学习报名人数的88%。目前,全市网管教师培训取得高级网管证书的263人,取得普通网管证书的2437人。

2.本年内举行了两期共四个新任教育技术岗位教师专业基础培训班,共计159人学习期满顺利结业。

3.通过北京市第九届师生电脑作品评选工作,促进师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此次参评电脑作品1215件,经过组委会认真评选,共评选出获奖作品346件。其中,学生获奖作品171件(31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教师获奖作品175件。同时,有149支代表队参加了机器人竞赛活动,共有64支代表队获奖,5支代表队荣获国家级奖励。在参评“全国第九届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中,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8个。

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实践,加深了我们对首都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和管理的认识,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各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变革。信息化不仅给我们带来变化和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加快“信息强政”,落实“信息惠民”,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首都教育服务是我们探寻的方向。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远远没有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率关注不够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新时期建设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篇4

工程”的实施方案

开展以“创建100余个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评选1000余名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培育10000余名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是省、州委组织部作出的重要部署。为确保此项工程有序开展,根据省、州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为重点,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主要载体,结合“创先争优”、“践行宗旨教育”、“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等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培养造就大批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民,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要求 根据省、地的统一部署,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在全镇创建2个“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评选8名“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培育100名“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

三、实施内容

(一)创建“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按照管理规范、学用效果显著、示范带动明显,党员干部群众满意度高,对基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作用明显的要求,至少创建1个“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

(二)评选“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积极开展“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活动,候选对象必须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热心为党员干部群众服务, 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辅导能力,能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远程教育学用活动,所管理的站点辐射功能发挥好,党员干部群众满意度高。

(三)培育“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大力培育“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候选对象必须积极主动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培训,能够把参加学习培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运用到生产发展和创业致富中,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每个村(社区)至少培育3名以上“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

三、工作步骤 我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带动工程”实施期先定为1年,从2010年7月开始至2011年6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制定工作方案阶段(2010年7月1日—8月5日)。各乡镇要在前段时间对“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有关情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实施对象,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工作任务层层有落实。7月25日前,各乡镇要将制定的工作方案上报镇远教中心。

落实工作措施阶段(2010年8月5日—2011年4月30日)。各村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并把创建工作与“创先争优”、“践行宗旨教育”、“党员创业带富工作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在2011年4月20日前完成创建“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评选“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培育“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的相关工作和评审工作,并于2011年4月30日前完善名册档案,上报镇远教中心备案。

组织考评验收阶段(2011年5月1日—6月30日)。5月份,镇远教中心对各乡镇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估,适时召开总结汇报会,评选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6月份,迎接地区远程办的抽查和评估,推荐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报地区远程办表彰。

四、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和协调。各村要把实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作为提升远程教育工作满意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乡村两委成员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定期听取汇报,经常检查指导。

2、认真组织实施。创建“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级联创”、“扶贫整村”、“两网三创八进社区”、基层党建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综合素质、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科技知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等工作中的作用。评选“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要与规范化站点创建、学用示范站点创建、站点管理人员评聘等工作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共同推进,通过远程教育教学检查评估、督促检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方式来发现和培养,真正把一批本领过得硬、工作出成效、群众信得过的优秀站点管理员评选出来。培育“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要与开展“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开展“远程教育学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发现、培育一批会用远程教育、善用远程教育的党员创业带富能手,真正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创业发展的模范,带头致富的模范,服务群众的模范。

3、严格评选和管理。“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的评选采取乡镇推荐、特区委组织部复核审定的方法进行。考核和评审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对评选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和抽查,强化考核管理,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限期整改或取消荣誉称号。

4、努力营造宣传氛围。省委组织部在《贵州希望网》开辟了“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专栏,各乡镇要积极踊跃向其投稿,宣传报道我区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对工作突出的学用转化示范村、优秀站点管理员和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加以宣传报道。

附件1: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创建标准; 附件2: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评选标准; 附件3: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评选标准。

附件1:

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创建标准

一、站点符合规定标准(50分)

1、建设规范(10分)

站点建在公有、固定、相对独立的场所,“五防一配套”(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雷,桌、椅、资料柜配套)设施设备落实到位,室外有标志牌。

2、管理规范(20分)

(1)组织领导(5分)。村(社区)“两委”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管理到位,党组织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将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计划周密,责任分工明确,落实措施具体。

(2)规章制度(5分)。站点管理制度健全,统一规格制版上墙。

(3)站点管理员(10分)。站点配备1名以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工作责任心,热心为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管理员。管理员能积极参加业务培训,熟悉远程教育设备性能,熟练掌握使用、维护方法;能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播放收看计划并做好节目预告,认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及时向上级反馈学习情况;严格执行“三簿一志一册”制度,记录及时、准确、完整。党员干部群众反映好。

3、应用规范(20分)

(1)设备使用(5分)。设备功能完备,运行状况良好,管理严格规范,无私借挪用现象和被盗、人为损坏等责任事故。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到位,出现故障能够及时排除。能够按规定要求和群众需求组织学习培训,站点每月开机不少于22天。

(2)教学活动(15分)。认真组织党员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适时组织讨论和现场观摩,教学形式灵活,方法得当,效果明显,能满足从事不同产业、行业党员群众收看的要求。每月集中培训不少于4次,其中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参学率达到85%以上。农民群众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到60%以上。

二、学用转化成效明显(40分)

学用转化示范点辐射作用发挥好,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成效明显。培植有一定规模的学用转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示范户2-3户,培养乡土人才5名以上,中青年党员干部通过远程教育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三、党员群众满意度高(10分)

学用转化示范点充分发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阵地作用,满足党员干部学习需求。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致富信息,党员干部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附件2:

远程教育成绩突出站点管理员评选标准

一、能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坚定,工作责任心强,热爱远程教育事业,热心为党员群众服务。(15分)

二、熟悉远程教育相关政策和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熟练操作远程教育设备,做好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20分)

三、能组织好站点日常收看工作,定期预告站点教学节目,及时收集群众需求反馈。所在站点利用率较高,基本做到每日开放,资料齐全、记录完整。(25分)

四、认真完成上级布臵的各项培训任务,组织开展站点学用工作有思路、有办法、有特色。(15分)

五、严格遵守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学用记录规范、台帐资料齐备。(10分)

六、党员干部和群众反映好,对站点远程教育工作满意率和管理员满意率(问卷测评)均在90%以上。(15分)

附件3:

远程教育党员创业带富能手评选标准

一、操作水平高(20分)。操作技术达到“六会”基本要求(“六会”是指会使用计算机、会调阅各类信息资源、会录入起草文稿、会文字编排、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一般的故障应急处理),具有较强的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创业致富能力强(40分)。带头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学用科技,在结构调整、龙头带动、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示范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篇5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19日)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谋划“十三五”工作之际,我们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的成绩和经验,部署“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刚才,有关省、市和学校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极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实施后,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及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三年来,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第一,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李克强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国务院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各地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建立机制,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成就。

第二,“三通两平台”工程进展顺利。“三通两平台”工程是“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启动三年来进展迅速,总体上超出了预期目标。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5%,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7%。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校,已全部接入互联网并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力推进,提高了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惠及400多万偏远地区的孩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调动全国50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这种“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超过30%的学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个增长到4200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学管理更加开放透明,家校互动更加迅捷畅通。

四是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全面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底上线运行,已与26个地方平台互联互通,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电子学籍“一人一号”基本实现。

第三,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600多万名教师、5万多名校长参加培训,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对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进行了全员轮训,各地举办管理人员、教师及校长培训,教育战线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普遍提高。

第四,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成立领导机构,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合力。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难题,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里,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使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缩小了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推进了教育公平;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广大师生,提升了教育质量。“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充分证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思路和措施符合国情和教情。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差距。一是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没有深刻认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二是体制机制尚需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主体的责任须进一步厘清,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仍须完善,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三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意识到,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不仅涉及教育安全,还涉及国家安全。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四是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的地区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尝试融合创新,而有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未完成。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二、全面落实中央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机遇不容错失。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具体体现在:

第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贺信,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教育系统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战线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第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等都已产生巨大影响,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全球浸润式大学和即时可学式大学引发广泛关注,慕课(MOOC)风行全球,新的教学模式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人们的学习行为和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强调以应用为导向,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这些新趋势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可能,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我们必须紧抓这一轮世界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

第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就是要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和装备现代化,它涉及教育理念和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多个方面。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引擎。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与弘扬,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内涵,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扎实做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重大问题和短板,谋好篇、布好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一,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确保实现“三个基本”的目标。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改”、“课改”,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到“十三五”末,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向世界教育信息化先进水平赶超。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工程,努力做到“四个提升”。

一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提升出口带宽,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和应用,实现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加普及、深入,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服务,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要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国家平台和地方平台建设,避免硬件设施重复浪费;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平台。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实现多方共享和有效对接。要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互联互通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支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通过“专递课堂”,大力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既要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更要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原则上所有教师都应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

四是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制定数字教育资源标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用好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学应用提供服务,特别是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校提供免费服务,帮助这些地区会用、用好信息化资源。培育社会化的资源服务市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机构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坚持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

第三,要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步伐,着力实现“四个拓展”。

一是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大数据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要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拓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边界和空间。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催生适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华语言文化、中国优质教育资源走向世界开辟更多渠道,抢占信息化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

二是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集成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拓展课堂外延,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引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倡导学校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三是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微课堂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培训紧密结合,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实现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广泛连接与互通,推动管、办、评分离,形成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新阶段。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要明确职责,统筹推进。当前我们正处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三五”工作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积极承担起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十三五”规划,整体设计、系统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牵头推进、沟通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在规划、项目、经费安排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健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资源服务、教学应用等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机制。要阳光建设,阳光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腐败行为。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加强防范,堵塞漏洞,建章立制,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坚决保障教育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要分类指导,务求实效。要结合不同区域自身实际,确定工作重点。东部地区要率先完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任务,实现深度应用;中西部地区要在加快补足短板的基础上,推进常态化应用。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督促各地政府创造性地做好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篇6

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带动工程工作总结

健全机制 加快步伐全面推进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带动工程

**县是**市4个农业县之一,位于**城区的主要拓展区,属**城市规划的核心区,辖19个乡镇、15个社区、1个管理处、4个省市驻县单位,总人口669861人,其中育龄妇女126435人。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信息化建设合格县的要求,健全机制,加快步伐,以信息网络为支撑点,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带动工程,全县人口计生工作走上了资料微机化、信息网络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优质化的轨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投入到位,信息网络基础进一步夯实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我县育龄妇女信息化管理高度重视,将信息化网络建设项目列入计划,确保人、财、物到位,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20xx年和20xx年,我委和各乡镇计生办共投资五十多万元,对县人口计生委机房重新装修,添置服务器;同时各乡镇计生办也严格按照省市信息化创建标准重新装修了微机房,并为委机关和各乡镇及时更换微机和其他设备。20xx年,我委又新增信息化带动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3万,用于更新设备和建立网络安全互联系统。

目前,我委已经拥有一间 20平方米 的独立机房,基本达到了防尘、防潮、防火、防静电、防雷电的要求。机房配置了二台服务器并配有不间断电源(其中一台型号为ibm3650ipl)、一台专用打印机、二台工作打印机、三台工作计算机,同时还配备了一台扫描仪,一台路由器和二只交换机(16口和24口)等。另外,我委机关其他股室均配备了1台以上的品牌新电脑、打印机;县计生服务站配备了5台联想电脑和2台打印机。各乡镇微机房也均已达到了防尘、防潮、防火、防静电、防雷电的要求。据统计,各乡镇计生办、服务所各有1台电脑、1台打印机、1个摄像头和1块 1g 容量以上的u盘。县乡两级硬件设施的配备,极大地提高了计生干部的电脑操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管理规范,人员到位,网络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

1、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为适应新形势下人口计生规划统计工作的要求,去年我们从乡镇计生办抽调了一名同志到规统股负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平台建立、微机录入和相关报表工作;今年,我委又报请县政府同意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选调一名计算机管理员,已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拟从教育系统选调了一名获得《全国计算机四级证书》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的信息管理员,现正在办理调动手续,为加强我县信息化工程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我们在积极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大培训的同时,今年我们还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提高信息队伍的业务技能。

2、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为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县、乡、村三级全部建立了每月定期的信息上报、变更、反馈例会制度。我们坚持“公安户口、计生户口和已婚育龄妇女实际生育节育情况”三对照,切实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为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制订了委机关股室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管理得到安全有效管理。

3、建立了人口计生局域网。为了使各乡镇能够接入政务网达到与县计生委联网的要求,我委从20xx年初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在去年下半年,我们多次与电信部门协商,希望通过电信部门在各乡镇的营业所,牵光缆到乡计生办,然后通过委服务器转接到政务网,但是这种途径费用高,每个乡镇一年要交7200元,全县一年的费用高达十六万多,经协商价格降不下来。今年,我们联系到一家软件公司,可以通过vpn网络技术,通过一台交换机把所有连接到内网的电脑形成一个办公局域网;经过安装初试,我县十九个乡(镇)及璜溪管理处现在已可以同时登录县人口计生委信息平台、网站,并能登录省、市政务信息网。同时,县计生服务站、计生协会也已接入政务专网。

通过加强信息化队伍建成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营造高效、快捷的网络环境,我县目前已经建立了育龄妇女信息管理平台,各乡镇通过vpn网络技术,基本上都能登入。我们在信息平台和委网站上可以发布新的消息,指导各乡镇工作,各乡镇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及时获取、及时更新,县、乡两级已经达到了信息互通、信息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制度,责任到位,信息化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是健全制度。为实现信息化引导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优质化,我委先后制定了《新建县育龄妇女信息管理办法》和《新建县、乡、村资料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全县计生系统的信息采集、录入、核查等各个环节,提高信息的准确率,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从而更好地引导基层开展服务。

二是细化分工。每年

年初,我委都要派出一名干部挂点一个乡镇,同时要求各科室按照职责分工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化,将核查、引导、带动等各项任务细化到每一个挂点干部;委领导则定期抽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明确了各科室长为信息化带动工程首要责任人,要求委机关每个干部都要熟练操作和运用wis系统。

三是规范运行。在委机关信息平台建立以后,每月要求各乡镇从县人口计生委网站下载当月育龄妇女信息和各科室核查出需调查落实的信息,由乡镇和村居专干一一核实并录入wis系统,建立定期分析信息制度,严把“三关”,提高信息质量。

四是确保信息质量。信息质量的好坏,首先是信息采集的质量。为此,我们决定从源头上提高信息质量,一方面针对上传到县人口计生委的数据信息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召开相关系统信息采集员工作调度会,提高数据采集准确率;另一方面,要求村(居)专干必须一个不漏的入户采集数据信息,准确录入到wis系统。其次是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各科室每月依据职责分工将各部门通报的信息及委机关干部上户督查掌握的情况与wis系统中数据分析对比,评估数据质量,并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分析报告。再次是跟踪落实服务。根据各科室每月数据分析报告,我委分别在每月召开的计生办主任例会和统计员例会上进行通报,分析原因,找准对策;要求各乡镇将需要跟踪服务的对象落实到乡镇分片蹲点干部和村组专干,进行逐一跟踪服务到位。

四、依托网络,服务到位,不断开拓人口信息化服务新领域

我县人口信息化网络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有效地加强和规范了基层管理,增强了计生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托信息网络,搭建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和延伸信息系统功能,达到人口信息资源的部门间共享,全社会共享,开拓了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新领域。

我县人口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为育龄妇女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汇总提供了便利。基层将采集到的育龄信息录入微机,对乡镇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汇总上报。县人口计生部门对基层上报的问题提出意见后,通过信息网络自上而下逐级反馈,使基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答复,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微机对各类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为科学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创造条件。

人口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为委机关内部局域网信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通过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应用,可以简化县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各级计生干部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业务水平,依靠信息化逐步建立起科学管理与优质服务相结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资料微机化、信息网络化,服务高效化。

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篇7

渔业产业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烟台市依托全市4个国家级、8个省级原良种场,积极组织实施水产良种工程,目前,全市海水育(保)苗水体突破100万立方米,年产海水苗2 000亿单位,产值1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健康苗种生产基地。另外,烟台市着力推进海参、鲆鲽鳎等10大主导品种健康养殖,集中发展了200万平方米工厂化高效养殖和40万亩海珍品底播养殖。

围绕品牌化带动战略,烟台市大力推进山东十大渔业品牌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了烟台海参、烟台鲍鱼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新增长岛海参、鲍鱼、海胆、海带、扇贝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做大做强京鲁渔业、东方海洋等7个中国名牌水产品,并不断扩大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科技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烟台市积极引导渔业龙头企业深化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搭建科企交流平台,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烟台市已建成15处国家级和省级渔业企业技术中心,2处国家级水产良种产业化基地,12个国家“863”产业化开发中试基地和水产良种产业化示范基地。海参、名贵海水鱼等6大优势品种养殖和循环水、液态氧利用等新技术被广泛推广使用。

在产业化、品牌化和科技化三大战略的带动下,烟台市将按照“生态、优质、高效”的要求,以项目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苗种业、做强养殖业、优化捕捞业、提升加工业,努力构筑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带动力强的现代渔业体系,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入世带动北京现代迅猛发展 篇8

十年间,从行业新兵成长为第一阵营重要角色,可以说高歌猛进的“现代速度”正是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最生动的缩影。因此对于“入世”,刘智丰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2002年正是入世初期,中国被压抑太久的汽车需求终于爆发,中国车市迅速“井喷”。在产品单一、竞争较小的情况下,30%以上的年增长率,让行业各方“利益均沾”,无论合资公司还是自主企业,业绩都是全面飘红。刚刚成立的北京现代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以快取胜,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出车,成立14个月就先后推出索纳塔、伊兰特两款车型,快速抢占了市场。

此后,中国车市迎来战国时代,世界汽车巨头悉数来华建立合资车企,以奇瑞、吉利、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阵营也不断壮大,竞争者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消费需求也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各车企加快新车的投放速度,不断变换营销策略,中国车市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以速度和品质取得成功的北京现代,在顺利完成了产品、产能、营销网络布局之后,2010年提出“内涵式增长”战略,推动“现代品质铸造现代速度”向“以现代品牌服务现代客户”的转变。

刘智丰认为,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中国汽车市场黄金发展的十年,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十年,那么未来中国市场将遵循“木桶理论”,企业的短板将制约着整个企业发展的规模。“过去我们抓的是品质导向的经营管理,未来是品牌导向的经营管理。品牌导向是打造综合体系,细致化的、精细化的营销。我们今后需要打造综合竞争能力,拼的不是哪一段比别人好,而拼的是哪一段一定没有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厂家不断适应市场竞争格局,调整市场策略。”

对于汽车营销,“过去十年,大家对营销的理解是4P,即核心原则是以厂家为主的营销理论,”刘智丰认为,“未来的营销理论应该是4C,即消费者为导向的整个营销理论。”当前,在客户导向的指引下,北京现代采用更多措施与消费者、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一方面,通过VOC(倾听客户声音)的措施了解客户需要,提高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营销、体育营销将企业的理念广泛传播。

上一篇:活板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会计学基础》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