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精选9篇)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1

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落实商州区教体局关于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砚池河镇九年制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加快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以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为两翼,驱动我校实现教育强校的发展目标。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组织建设

长: 张思喜

长 副组长: 鲍振华

副校长

成员: 周忠安

教务主任

陈师斌

总务主任

教务主任

王道全

计算机教师

三、总体目标

使我校所有班级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我校各班均衡发展;培养适龄生平等、快捷、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到2016年,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迈进全区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1、加快“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2、到2016年底,完成四项建设。一是我校按规定标准配备计算机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二是我校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满足日常备课需求;三我校为每名教师提供电脑,为教师研修和日常备课提供方便;四是到2016年我校建成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字化校园。

3、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把我校建设成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和示范校,并发挥在全镇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我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4、加快“人人通”平台的管理和使用,提升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及任务

为了稳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使我校在制订实施方案时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按照前瞻性、实用性、可扩展性、规范性和我校实际情况,对教育信息化逐年进行分步实施。

工程建设进度

为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强区”创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2014年秋季开学起,到2016年暑假间,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作如下分解。

从2014年12月至2014年暑期是工程第一阶段,为实施探索阶段。为我校教师配备电脑,组件电子备课室,申请、验证人人通使用平台。

2015年秋季开学至2016年暑假是工程第二阶段,我校实现班班通教学,使得教师授课方式得以转变,课堂信息化程度得以大幅度提升。

2016年秋季开学至2017年暑假是工程第三阶段,为完善升级阶段。我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一步升级,把学生管理、教师考勤、资源管理等全方位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打造智能化校园。

(二)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教育资源库和我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积极指导各科教师配置急需的教学资源,鼓励各班开发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将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到校教育资源中心。通过镇、区、市、省、全国的互联互通,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条件限制,使全校中小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课程资源建设,解决我校课程开不齐和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

具体措施:

1、我校抓紧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资源网),指派至少一名以上的专(兼)职管理员,通过购买、收集整理有关素材(文档、视频等)自主研发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师研修资源的建设;不断充实、维护学科教学资源库,使我校的教学资源库每学期增加新资源量,为信息化应用推进提供资源支持。

2、教师制作的课件要及时上传到学校教导处,教导处及时收集整理审核,把优质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教师课件上传率不得低于课时总数的80%,课件上传率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学校定期组织评比活动。

3、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建立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领导班子队伍、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骨干队伍、认真负责的电教管理员队伍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加强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解决好信息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认定问题,同时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我们要利用好太和县教育区域资源的优势,大力研究,敢于尝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课程实际,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2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目前,100%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许多高校接入了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网络出口达到了百兆甚至千兆。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也初具规模,人事、财务、教务、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等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库不断得到充实。据统计,有60%的高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40%的高校实现了统一数据服务。多媒体教室所占数量比例逐年攀升,许多课程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现代远程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接受现代远程本专科教育的人数累计已达1000万人。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可以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即将迎来的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为此,新一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

高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和推动。2011年,教育部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指导方针,对未来十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本省的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育部总体规划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各高校要制定出本校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制度的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为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保障。

2.2 要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高校应该理顺机制,将教育信息化的职能从教务或教学部门中剥离出来,设立独立的教育信息化实施部门。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涉及到了人事、财务、教务、宣传、学工、后勤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每一个院系,为了协调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在学校层面成立一个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

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的现象。

2.3 要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校园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做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完善校园网的基础设施。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传输的需要。校园网络的建设,既要满足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也要考虑到学校将来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与当地的通信运营商合作,引入校园3G无线网络,借助移动通信手段打造“无线校园”。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将保证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4 要做好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工作

基于数据中心的人事、财务、教务、资产、后勤、学生资助、网上办公、电子邮件等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校园一卡通的上课考勤、机房管理、看病就医、图书借阅等服务,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时间、地点的限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应用推广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宣传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让师生对本校的信息化应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避免让信息化工程变成“形象工程”。

2.5 要重视培养信息化队伍

高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人才。高校信息化队伍大致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使用信息化技术授课的教师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管理的人员。这两类人员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第一类人员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起着中坚作用,第二类人员在实现教育信息化方面举足轻重。资金可以拨付,技术可以引进,但信息化队伍只能靠培养。针对第二类人员,为了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培训,为他们提供使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

2.6 要制定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现有教学评价体系是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配套的,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程度和能力并不会影响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评价。为了推动和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有必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教学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和水平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评估结合起来,将信息化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院系的评先评优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职称评聘联系起来。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会涉及到基础设施评价、应用状况和能力评价、信息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组织和管理评价等多方面评价。

2.7 要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

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推动来实现,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对师生员工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师生员工对使用信息化技术兴趣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种信息化校园文化,这种校园文化要有利于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地开展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将师生员工对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心态逐步转变为欢迎态度。信息化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一个浓厚的信息化校园氛围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3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更新快、人员素质要求高、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理清思路,科学决策,着重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过一轮高速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问题;措施 从2009年开始,为了全面掌握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近三年的情况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今后全县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班班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远程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下面就本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传统教育观念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就目前本县教师而言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2.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本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学校电教处或信息中心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这里主要的问题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本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随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门出具的建设规划和装备要求与现在以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为主体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相符;三是就本县而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没有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专项经费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措施一:针对上面的问题,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坚持建、管、用并举,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发展;强化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两项职能;实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问题二: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依托上级教育资源网,采取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主,互联网搜索资源作为拓展,以购买资源和自建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学校的资源库。在两个层面上做好地方资源库建设。一是由教研室牵头,电教人员做好技术支持,建立县级的学科网站群。如:化学、数学、英语网站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动教师利用中央电教馆教育源库、基础教育资源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制作课件,建立校本资源网站。

问题三:教师技能问题

教师素养需要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具有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

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

变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包括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在内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学校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网络和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并根据学校规模,配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思想意识的提高。相信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会促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9).

[2]朝永奇,姚春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展望及应对策略.中小学电教,2003(8).

[3]白梅.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1(12).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4

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

2012年2月

金凤区第三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报实施方案

为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不断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路径和方法,根据《金凤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特制订我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报实施方案:

一、基础设施及学校概况

我校位于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育苗巷42号,目前有24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66名教职员工。学校已开通光纤,并接通了学校局域网,学校现有计算机教室2个,有计算机100台,生机比13:1,综合电化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4个,语音教室1个,电化教室面积为760平方米,仪器、实验室各一个,美术教室1个,音乐教室2个,舞蹈教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自治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自治区校务公开先进集体、自治区民主管理示范校、自治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先进单位、银川市“四五”普法先进集体、银川市民主管理示范校、银川市卫生先进单位、银川市治安模范单位、银川市文明单位、教育教学综合评估连获优秀等级等称号。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主要解决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 硬件设施:

学校各年级办公室、行政办公室都基本配备了计算机;有4个多媒体教室,2个计算机房,可用学生机60多台。目前,学校教师还未能达到人手一台电脑,部分新老师还缺少电脑,办公室能上网;学校教师所配备的部分电脑硬件配置都比较老,内存都比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办公效率。

软件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主页,目前主要是学校概况、学校信息、教学科研、德育教育、学生园地等几个模块,各模块初步应用。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已经有投入,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学校各教师也存备了些自己收集或制作的资源。相对来说,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较高,且校外的资源库使用也比较多,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目前相当部分教师都是依靠自己收集或制作资源。

3.师资水平

我校有网络管理员,责任心强,计算机技术程度较高。目前学校教师大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我校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全校教师100%能采用电子教案,并能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的优势,进行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多媒体教学,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老教师技术水平还不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意识不强烈,且学校尚缺乏领导型的技术人才,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学生信息化应用相对较强,由于学校处于城市中心地区,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他们放学后信息应用环境也比较好。

三、制度建设及保障措施

我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信息组组长专人负责,各教研组具体分工的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制;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累积了丰富的多媒体制作经验、信息化工作经验,师资培训经验;

在每学年的评估中,专门制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信息化程度的评估机制,以及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激励制度;

在每年的预算中,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投入逐年增加;

四、信息化推进进度及目标

⑴、以组建校园网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园网、校讯通、学校资源库,宣传学校,及时更新和充实校园网内容,把学校的计划、要求、各种管理资料通过网络传输,逐步实现无纸办公。同时学校要加强学校网络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

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平台。

⑵、以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为抓手。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县、市以上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⑶、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年青教师主动给老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实现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35岁以下的教师均能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实现学科普及率和教师应用率达到100%,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的教师达50%,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

⑷、以资源库的建设为保障,资源是教育信息化重要部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必须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在资源建设上,以学校的ftp为主体,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各学科教学资源,并要求教师主动将比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教案上传至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实现各门各科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科研提供条件。

⑸、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人人参与,重在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都要参与这一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⑹、硬件方面,学校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能拨款购买一批新电脑设备来补充升级或者替换教师电脑,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

三、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

(1)以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起点,信息处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

(2)以建设校园网站为重点,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充实网站内容,做到人人参与,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人人努力。

(3)按要求初步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以保证上课(公开课)教师课件上课不求人。

(4).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教师论坛,初步建立教师BBS平台,并鼓励教师积极发帖和跟帖。

2.第一阶段:(2012.4—2012.7)

(1)加强领导小组的学习力度,使领导小组成员能率先做到内行。(2)不断充实完善校园网站,争取在本阶段达到无纸办公。(3)积极参加各级种类信息化工作的评比、竞赛,本着“贵在参与、重在学习”的出发点,并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4)培训上加大力度:一是领导小组培训,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三是全员培训。其中全员培训主要培训课件的制作,鼓励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使教师的课件基本上都能自己制作。

(5)信息技术课要达到优质课的要求,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积极推荐学生作品参加各级比赛。

(6)不断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使各门学科的教学资源真正达到资源的共享,为我校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资源。

(7)完成教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教师能科学管理班级及学生提供平台,以提供每位教师的工作效率。

(8)基本建立教师BBS,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进行教育教学探讨。

3.第二阶段:(2012.9—2012.12)

(1)继续完善校园网站,能真正做到无纸化办公。(2)不断完善充实学校资源库,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3)切实抓紧抓实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4)添置完善教育教学必备的硬软件,对一些比较陈旧的教师机进行升级。

4.第三阶段:(2013.1—2013.7)

(1)建立完善的资源中心,各类软件资源有序整合管理。为师生搭建完善的网络平台。

(2)完成教师机的更新和升级换代,彻底改善每位教师的网上办公效率。

(3)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为工具,更好地学习各类学科。培养学生合理安全有效地运用网络。

(4)基本实现数字化校园,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师生教育教学服务,使字化校园成为师生学习的网络栖息地。

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

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范文模版) 篇5

一、工作目标

1.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校上下贯通、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明德小学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2.构建学校“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优质资源,构建智慧教育,实现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应用常态化。

3.不断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工作,实现我校24宇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人人能上24字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达标课,2015年推出60%教师的精品课参加网络晒课。

4.学校网站能正常访问,定期更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校级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同年级、同学科及跨年级资源共享。2.改进网络设备,提高录播质量,将课堂教学等信息全校直播,建立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为全体师生教学和学习提供服务。

3.对校园网站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服务功能。

(二)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探讨,人人能上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患化深度融合的达标课,推出一定数量的精品课。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市县信息中心和教研室的指导下,通过骨干教师赛课,各科推出代表性的精品课作为样板课,在全校进行推广。

2.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指导组,对全校教师分学科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3.全体科任教师进行赛课,逐步实现教师人人能上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稻息化深度融合的精品课。

4.将ppt课件、微课应用、导学案设计和网络教材的使用作为学校赛课的重要评价标准,教师上课能够有效应用电子白板。凡是上课时不能正确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能评为达标课。

5.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微课制作大赛,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站、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展示。尝试“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开发微课程、制作微视频。6.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发挥好机器人社团的科技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机器人社团活动,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学校。

7.加强教育技术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我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优势,以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技能的创新。做好省电教馆“十三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工作。(三)大力建设学校资源库及平台

建设一个资源充足、种类齐全,使用方便的样本资源库,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和师生信息化成果展示。

1.用好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人人会登陆学校数字化图书馆,师生能够在线阅读,在线交流。

2.开展年级组资源库评选活动。分优秀、合格和差三个等级,实行动态管理,每月评选一次。

3.征集2013年以来教育教学优秀资源,充实学校资源库。4.建立明德小学微信平台,人人参加微信,教师每周在微信上最少进行一次教育教学交流。5.开展学生网页制作大赛,筛选优秀学生网页作品在学校网站展示。

6.引导教师合理应用资源库,逐步建设学生学习资源库,真正发挥学校资源库的作用。(四)全面推进教育管理在线的运用

1.规范文件流转。逐步实现将上级和学校文件、通知等电子信息在教育管理在线上进行运转,方便教师阅读学习。

2.撰写教学反思。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坚持写教学反思、工作日志。3.每学期最少开展两次教育管理在线平台优秀日志、教育反思评选活动。4.每学期开展一次信息化优秀年级组评选活动。5.优秀微课作品在教育管理在线平台展示。(五)创建一流校园网站

建成集学校管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网络教研、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应用的综合平台。

1.对学校网站进行升级改造。美化学校网页,在现有版块的基础上,增加《明德小学风景线》电子版块和师生各类信息运用(网页制作)版块。2.增加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快速浏览。

3.实现教育管理在线平台与学校网站链接,所有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或撰写工作日志时,可通过学校网站进行登陆。

4.规范网站管理,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严格网站工作审批程序,建立信息员工作制度,重要活动、新闻时效性强能I-一L-t~要当天活动、当天更新。5.每周确定一个主题,选择优秀微视频在学校网站上展示。

三、保障措施

l.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信息管理员和年级组长为主要成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统筹协调,密切配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信息处要对加强对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确保教师熟练掌握各项教育信息化手段。各处室每周至少向信息处上报五条信息。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6

(讨论稿)为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提升我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根据淄博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整体要求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实施方案。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学校现状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学校现有学生数916人,班级数23个,教职员数70人。

1、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情况

学校现有24个教室、科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接入因特网络、有背投和实物投景仪),多媒体会议室一处,计算机房一个,中心机房一个,服务器一台。教师一人一机,办公室能直接上网,有数码摄(照)像机,刻录机,扫描仪等信息输入设备。信息化硬件设施较为完善。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目前学校拥有和使用的数字资源主要有:

(1)学校教育网站。网站具备信息展示、信息发布功能及部分网络应用功能,例如:Eduoffice办公软件,朗讯课件制作平台、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等。

(2)教师自制部分教育教学资源。例教案、课件、论文、录像课等(3)学校购买了部分学科教学光盘资源。(4)张店区教育资源库。

使用状况是:现有本校自有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对张店区教育资源库上的资源利用率高,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多。我校除了数字资源数量的增加外,更需要质的飞跃,资源的类型要摆脱单一化,向多样性、实用性过渡,这样才会改变和日常教育教学更加有效。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情况

学校共有教师7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32人,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我校经过多轮培训后,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会应用教学媒体,上网查找资料,制作教学课件等;大部分教师都在自己教学中尝试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但是也有一部年纪稍大的教师,对英文和中文拼音输入有一定困难,他们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缺乏信心,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依赖性,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部分教师为数不少。

4、学生信息化应用

学生三四五年级每周一节信息课,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孰练,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较强。学生几乎家家都有电脑,方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的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目标。

二、信息化推进工作目标

1,完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网络资源的推广和应用。2,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3,加强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4,以信息化应用推进为契机,推动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探索。5,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6,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学生。

三、信息化应用推进措施

(一)努力完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网络资源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虽然我校已有学校网站,但数字资源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数字化网络资源较少,使用效率不高。为此,学校努力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建立功能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促进数字化网络资源的推广和应用。1,加强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1)制作和收集教师的优秀教案、课件、论文、录像课等教育资源。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教案、课件或论文。并拍摄优秀教师的课堂录像,存入学校网络资源库。(2)增加建设电子图书馆图书库藏。

(3)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部分主要学科的教学资源,充实我校的网络资源库。

(4)鼓励我校教师利用好张店区及各类教育资源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2,继续完善学校教育网站功能,将学校网站建设成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平台。

(1)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增强网站的应用性功能,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

3,逐步建设各类网络应用支撑系统

学校将逐步推动学校行政、教育、教学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档案、学藉、学业管理等。例如:建设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课件制作系统、网络办公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等。

(二)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结合我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以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为抓手,开展多元化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形式:

1,专家培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邀请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来校进行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上的指导。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应用能力培训等。

2,校本培训。利用本校的信息技术力量,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3,互助培训。教师之间互助培训。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信息浏览,组室活动,教研活动等自主方式进行自我或者同伴互助学习,共同探讨和解决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实际问题。培训内容:

1,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训

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的方法和常见软件的使用(photoshop、flash、几何画板、课件大师等)、网页设计与制作(FrontPage、Dreamwerver等)。2,多媒体操作技能的培训

全体教师均应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具备利用多媒体网络和电教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技能。3,网络平台使用技能培训

学校将对已在网络平台上搭建的Eduoffice办公软件和朗讯课件制作平台的进行培训。4,现代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通过培训,强化教师教育信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应用水平,熟练掌握多种技能,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促进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教育信息化应用归根到底还是为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服务的。因此,其最终必须要和各学科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

1,利用现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充分利用市、区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学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通过浏览资料、内容整理、提出见解、组内研讨、评论交流等活动,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课件、教案、多媒体资料等,丰富学校资源平台,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的教学提供

2、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展示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新进教师“亮相课”、中青年教师“评选课”,优秀教师“示范课”。“三课”活动的流程:教案及相关课件上网 开课 说课 评课(教师网上评、专家评)颁奖。并将展示课拍摄成课堂实录,放在网络平台上,供网络教研之用。在教学展示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互动互助、彼此支持,在表达自我经验,分享他人成果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形成同行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氛围。

3、开展不同形式和类型教研研讨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具体包括集体备课说课、网上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点评教学案例、解答教学问题、积累学科资料等,通过教师博客、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拓展教师合作交流的空间,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促进团队的共同提高。

(四)以信息化应用推进为契机,推动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探索。1,开展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1)按学科需要,推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活动。(2)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探索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扩展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与途径。(3)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4)运用网络开展学生课内外作业指导、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习评价。2,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1)根据学校特色和专题研究项目编写校本教材。(2)开展师生实践活动。(3)进行网上成果展示。

3,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程的探索。

(1)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切入口,通过网络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2)开展师生网上主题式探究性活动。(3)开辟师生网上专题论坛。

(五)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各层面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校信息化氛围。

1,以淄博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现状为基础,以学校各部门自身的特点为抓手,统筹规划学校教育科研,确定科研重点,确立研究课题。

2,召开科研规划会议,设计课题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切实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3,形成多级别课题研究局面,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省级课题。

(六)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意识。

1,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增强学生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技能。(1)信息科技学科要认真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4)指导学生学会文明健康上网的方法

2,开设信息技术兴趣活动。以多样的信息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定期开放校园计算机房。(2)组织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3)举办电子小报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学习班。挑选优秀学生作品上传至学校工作平台,并积极参加市、区信息化作品制作大赛。

四、保障措施 ㈠、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特色、发展需求,成立以一把手校长牵头、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教研、教科、教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功能:研究当前教育信息化走向,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需求,按照校长的办学思路,设计、指导、实施和实践教育信息化过程。1,对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实现专业化综合管理,提高设备效能。2,负责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策划和部署工作

3,设计和组织学校的重大课题,鼓励师生积极投入科研中。4,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性工作的指导、推广应用、培训。

5,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保障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学校将修订和完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计算机房、网络、常规媒体、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教师学生培训制度、计算机网络使用检查评比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和信息化课题资料管理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

(三)技术保障

1、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人员队伍

(1)实行培训合格上岗制度: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对信息技术人员的进行培训和考查工作,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信息技术人员职责:负责规定区域内的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3)举行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研讨设备使用及保养工作。

(4)考核制度: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核,中途跟踪查看服务情况。

(5)信息技术人员待遇:对信息技术人员发放适当的津贴。

2、建立多媒体设备班级负责制

对于在班级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将建立班级负责制度,逐步规范班级中多媒体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度,对于利用率高、设备完好率高的班级将给予奖励,对于人为损坏或保管不当的将给予批评或罚款。考核内容列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之一。

(四)经费保障

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学校资金投入计划之中,确保投入经费逐年增长,要保持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投入占学校设施设备等基础投资的较高比例。

学校设立信息化应用推广活动奖励基金,进一步完善对信息化工作的奖励机制,加大对师生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奖励力度,尤其要对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张店区城中小学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7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让技术走进学校, 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 负责或实践这些技术的教师需要开拓视野, 需要集思广益, 进而结合本区域或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高效、节耗的技术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校园技术攻略”将围绕上述内容, 为读者提供指导、帮助及适时交流。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其中可能存在种种问题, 对于设备、对于方案、对于优化措施, 下文将带我们近距离接触, 深入了解其中玄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科技的发展, 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 加速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在过去的几年中, 从国家远教项目到县级教育信息化装备项目, 从城域网络到计算机网络教室, 从卫星接收站到多媒体教室, 从硬件配置到软件选型, 笔者参与其中, 体会颇多。现就技术层面列举若干问题, 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设备选型需多方考虑

1. 按实际环境选型, 避免设备功能缺陷

2005年, 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 国内某一著名品牌中标, 为我县建设45间网络教室, 提供约1500台配备纯平17寸显示器的台式计算机。在施工结束通电试运行时, 发现网络教室的电源断路器 (俗称空气开关) 无法一次合闸, 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学校供电总断路器跳闸, 而且每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这种情况。随即对布设线路、稳压器和单台计算机做严格检查, 未发现问题, 工程陷入僵局。

但在检查中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次合闸不成功后紧接着第二次合闸即能成功供电。此时, 才发现该批次的纯平显示器的消磁动作是在通电时进行的, 不受显示器电源开关控制。一间网络教室30台显示器在第一次合闸瞬间一起执行消磁动作, 其电流高达千安培 (后厂家提供数据表明) , 远远超出供电设施设计负荷, 造成跳闸;由于第一次合闸显示器中的消磁电路已预热, 紧接着第二次合闸时消磁电路就不再动作, 供电断路器也不再跳闸, 供电成功。

由于国家标准和招标参数中未对显示器消磁动作时间作要求, 该批设备也是合格产品, 最后被迫改动每间教室供电施工方案, 每7~8台计算机安装一个分支断路器, 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每次在教室总电源合闸通电前必须关闭每个分支断路器。虽然问题解决了, 但给整个项目带来经济、工期和投入使用后的遗憾不言而喻。

如果在招标设备选型时严谨地考虑到实际的使用环境, 注意到多台设备的群体效应, 选择多数品牌产品采用的消磁动作受控于电源开关的显示器, 以上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2. 充分了解相关规定, 优化设计方案

2009年, 在另一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 国际某一著名品牌中标, 为我县建设40间网络教室, 提供约1800台配备液晶显示器的台式计算机。在施工完成通电试运行时, 发现凡是供电线路上安装有漏电保护器的, 当网络教室计算机启动台数达到一定数量时, 就会引起漏电保护器动作而切断供电。

逐台检查计算机、供电布线、安全接地线等都未发现问题, 并且同学校的其他品牌计算机网络教室工作也正常。考虑到计算机启动台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漏电保护器动作, 估计与计算机泄漏电流有关。和厂家技术人员一同抽样检测了该批计算机 (含主机和显示器) 数十台, 其平均工作泄漏电流为3.08m A, 虽未超过国标安全规定值, 但远远高于我们抽样检测的其他品牌计算机 (含主机和显示器) 0.86mA的平均工作泄漏电流。厂家给出的解释是:国际品牌产品在设计上对电磁兼容性 (EMC) 要求较为严格, 主机和液晶显示器都具有不少于两级的EMC电路, 故泄漏电流较只具有一级EMC电路的其他品牌计算机大, 是优良的合格产品 (在后来的开箱电路查看中得到验证) 。

原因查到了, 解决起来却很难, 因为当地供电部门要求学校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 而且只能选用不大于30mA动作电流的产品。和供电部门协商后, 同意从每个学校供电入口处布专线到网络教室, 通过教室总电源开关、稳压器后分多路向计算机供电, 每路最多接入8台计算机并安装漏电保护器 (1) (千万不能用非正规产品, 我们测试了4个杂牌产品都失败了, 最后使用正泰产品才稳定可靠工作) 。

这也是个多台设备的群体效应造成的问题, 但与上一个案例不一样的是, 这不是产品自身的缺陷或功能设置不当, 而是施工方案、设备选型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规定之间的矛盾。如招标制定技术参数、施工方案时严谨论证, 多与相关部门沟通, 提前考虑到以上问题, 则项目实施就会更顺利、更完善。

3.关注新技术新产品, 提高项目建设优良率

多年来, 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都采用伺服式电源稳压器, 这是不适当的。伺服式电源稳压器虽然负载能力强, 调节范围宽, 价格低, 但其机械伺服结构导致其响应时间达500毫秒, 输入电压的瞬间波动不能迅速调整, 出现输出电压的突升与突降, 此致命缺点在实际使用中反而使得计算机的供电瞬间波动更大;而且不隔离干扰, 其机械伺服结构中的碳刷一年以后磨损严重, 线包污染, 需要专业人员维护。我们在以前的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这种稳压器, 造成计算机电源早期损坏率严重偏高。

从2009年开始, 我们在网络教室建设中选择了精密净化交流稳压电源, 它采用先进的正弦能量分配电压调节技术, 由正弦能量分配器和大功率滤波器并联组成, 全电子化, 响应时间小于50毫秒, 精度高、过载能力强, 使用寿命长, 输出电力纯净, 堪称“无污染电源”, 缺点是电压调节范围较窄, 功率不易做大, 但用于网络教室已足够, 总的来说其略高的价格物有所值。2009年项目中1800余台计算机电源损坏仅5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 如果投入充足可以选用性能更优秀但价格昂贵的参数稳压器和NPS智能稳压电源。

●方案设计需关注施工细节

1.细化设计,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一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项目中, 为每间教室配备了一台1KVA在线UPS电源, 目的是更好地保护投影机、计算机等设备, 并在停电时提供足够时间正常关闭设备。但由于项目要求中只作了简要文字说明, 未画出详细的线路施工图, 结果施工单位就仅把投影机电源接在了UPS上, 其他的包括计算机、视频分配器等电源均在UPS保护之外, 虽然投影机得到了保护, 但电压的波动和干扰还是威胁着计算机等设备, 而且一旦停电计算机就会非正常关机, 对软硬件都是很不利的。最后38间多媒体投影教室全部返工。

2. 坚持规范, 提防商家误导和施工人员偷工减料

在学校信息设施检查和与信息技术教师交谈中, 发现一些设计失误和施工错误, 有的是商家误导学校, 改变规范设计, 有的是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或者根本就不合格。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而且埋下隐患, 给今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带来严重障碍。

比如, 很多学校建设广播系统, 不使用设备上本来就具备的分区广播功能, 一对信号线连接了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运动场的所有音箱, 当要对个别场所广播时人工关闭其他场所音箱, 问其这样设计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节约信号线的布设”;有学校宁肯再配置一台计算机建数字自动广播系统, 也不采用可靠性更高、操作更方便、投入更少的MP3自动广播系统, 原因是数字自动广播系统“功能强大”, 可强大的功能基本是摆设;定压、定阻音频输出混接造成效果不良甚至毁坏设备, 音频、视频、射频线随意选用造成音画质量下降等司空见惯。

又如, 网线根本不按586A (B) 标准压制水晶头, 而是按照颜色相对应进行压制;一根网线分给两条线路使用 (各用4根线, 甚至不是两对双绞线) ;网线长度不够随意绞接后用电工胶布或者医用胶布缠绑;无任何防雷措施架空牵拉网线;交换机安装在箱柜角落造成散热不良;把多个网络简单汇聚在一起形成环路等。这些错误的做法也许网络能暂时使用, 但一段时间后肯定出现网络连接不稳定, 网速下降、中断等现象。要纠正这些施工中的错误相当麻烦, 甚至比新建还困难数倍。

再如, 现在很多学校为各教室配备无线扩音器, 由于无线频段有限, 经常出现相邻教室信号干扰而无法使用。对此, 学校装备部门必须提前作好规划, 采购可对频无线扩音器, 对每套无线扩音器人工设置 (不能用自动设置) 不同频段即可。建议采用UHF频率的无线扩音器, 可以保证数十套无线扩音器互不干扰, 稳定工作。

3. 不容忽视, 安全接地线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学校计算机设备接地线故障导致师生伤害事故的报道, 但别认为我们是在危言耸听, 从我们的调查看, 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

以计算机网络教室为例, 有学校安全接地线线径过细, 电阻大, 易折断;有学校接地体为一小段钢筋, 或土壤干燥, 接地电阻远大于4Ω;有学校安全接地线与接地体随意缠绕, 不牢固, 未作防腐处理;有学校安全接地线颜色与供电相线 (火线) 相同, 不易区分;有学校安全接地线擅自与楼宇避雷网连接, 而避雷网接地已经锈蚀断开;有学校安全接地线上安装开关;有学校安全接地线甚至未接地而空着……

正如前文我们的分析和实测, 网络教室以30台计算机为例, 正常工作时总的泄漏电流为30~90mA, 电压高达220V, 足以致人死亡。如果一旦安全接地线出现故障, 甚至把雷电引入网络教室, 所有的计算机金属机箱都将带电, 对师生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所以, 在相应项目的设计、施工中, 必须盯住安全接地线, 必须按相关规范设计和施工, 不能擅自变通、敷衍, 麻痹对待。

●优化无盘网络系统应高效

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实施无盘 (远程启动) 网络系统已经得到一致肯定。其便捷的管理、极强的安全性和投入运行上的可节约性是众多学校选择它的原因。尤其是经过优化完全可以达到并超过同配置有盘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和可靠性, 让网络教学在多样化的环境中高效、愉快地实施, 让管理教师摆脱繁重劳动, 轻松工作。

我们对待无盘网络技术经历了漫长的三个阶段。但自2009年新项目建设, 我们将“双S”技术嫁接到无盘网络系统中, 大获成功, 以前极力反对无盘网络技术的一些高中学校也迫切要求实施无盘网络技术了。

针对无盘网络的性能瓶颈和安全隐患, 以锐起无盘XP2.0版为例, 我们作了如下优化。

◊Win XP临时文件回写数据量大, 容易造成网络阻塞。由于计算机的内存速度极高、价格一路走低, 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客户 (学生) 计算机的内存 (如2G) , 于内存中划出部分空间 (通常25%) 做虚拟磁盘, 专门存储WinXP临时文件, 实现回写数据本地处理, 极大减轻网络负担。此为客户机超级缓存“Super Cache”。

无盘网络服务器承担所有客户机的数据读写, 磁盘非常繁忙, 经常让客户机处于排队等待状态。通过客户机超级缓存的优化, 客户机不再频繁向服务器写入数据, 而主要是程序数据的读出操作, 而且多台客户机读出数据往往相同, 因此在服务器内存 (如4G) 中划出部分空间 (通常25%) 做虚拟磁盘, 专门用于无盘服务系统的数据工作目录, 客户机主要就在数十倍于实体磁盘速度的虚拟磁盘中读取数据了, 排队状态基本消除。此为服务器超级缓存“Super Cache”。

我们把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超级缓存“Super Cache”称之为“双S”技术。

◊服务器中配置多块普通SATA磁盘, 组建RAID 0 (加速模式磁盘阵列) , 减轻或消除服务器磁盘系统性能瓶颈。如4块磁盘建RAID 0将数据读写速度提高到4倍 (理论值) , 性价比很高。

◊采用全千兆网络构架, 大幅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全千兆非网管交换机价格大幅下跌, 学校完全能承受;服务器双千兆网卡作负载均衡设置;客户机要求配备千兆网络端口, 采购成本增加很小;按千兆标准布线 (正品超五类网线即可) 。

◊服务器或教师计算机上安装FTP、网络硬盘类软件, 分配好账号, 供学生保存作业、作品之用;或者在每个客户机上映射指向服务器或教师计算机的网络驱动器, 保存工作文件。

◊在服务器上通过无盘系统建立多个镜像, 经过简单设置, 就可以让教师和不同学段的学生随时进入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环境, 完成各自的工作学习任务。

◊服务器完成所有设置后制作紧急恢复光盘, 平时保护好服务器系统即可, 万一服务器崩溃也可在十数分钟内恢复正常, 无需对每台客户机操作;客户机也不怕任何病毒的侵袭, 重启就没事了。极大减轻了管理教师的工作量。

以上前三点优化主要是提高无盘网络计算机的运算性能, 经测试普通万元级的服务器带64台客户机, 在两分钟内全部进入桌面, 启动完毕调用Word、Photoshop等软件比同配置计算机更快;第四点优化主要是保障客户机工作文件的安全性;第五点优化方便了教学环境的多样化设置;第六点是为整个无盘系统的安全和灾备优化的, 也减轻了管理教师的工作量。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IT运维;维护外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2-0084-03

广州市越秀区作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和广东省教育强区,从2000年开始先后共投入将近3.6亿财政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进行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已完成5个100%的建设,即100%的学校校园网通过光纤宽带接入区教育城域网,100%的中小学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100%的学校建设了校园网,100%的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100%的中小学配备了电脑室。5个100%建设在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一些设备陆续过了原有的保修期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虽然学校纷纷加强了设备的维护及管理,但学校自身已难以承担如此大的工作量。如何把学校和教师从无关教学的事情中解放出来以更好地集中于教学,成为越秀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越秀区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维护外包服务以提高维护质量和效率,简化学校管理工作之路。

一、教育信息化维护现状与外包优势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及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1]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形成,数字资源亦初具规模,应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技术标准与关键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系统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再是大量采购设备阶段,在大量信息化设备采购结束后,教育系统信息化面临着两个重要的课题,一是如何将前一阶段采购的信息化设备做到很好的维护和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二是如何尽快地提高使用者的应用和管理水平,充分把信息化手段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前一阶段采购的信息化设备大多已过了厂家的保修期,这意味着无法得到厂家的免费服务,学校自身将承担设备的故障诊断、排除及修复。而学校自身的维护人员并非厂家专业人员,不具备处理所有设备故障的能力,再加上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造成学校电教人员不但成了“救火队”而忙于处理各种琐碎的设备维护工作,而且如果维护的不及时也可能影响到学科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让学校教师们从琐碎的设备维护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把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公司(即IT维护外包)是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

IT维护外包,是指企事业单位将公司的IT设备,外包给其他相关专业公司进行维护和管理,并按次或按固定时间支付相应的费用。[2] IT维护外包服务以其有效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了越来越多的单位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单位将不再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构建和管理一个庞大的内部IT维护服务部门,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关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于学校,亦同样如此。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IT维护外包的趋势越发明显,在世界发达国家里,IT维护外包已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服务活动,有些外包商的服务范围已经覆盖到了全球的范围。

教育系统IT运维可以说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学校信息化应用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育系统IT运维服务可以借助IT服务管理(ITIL/ITSM)的理论指导开展服务工作,从传统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以预防为目的的主动服务管理。目前,个别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学校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开始采取各种小规模的信息化设备维护外包服务;但更多相对薄弱学校在资金等方面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类似越秀区的情况,政府大规模投入资金进行信息化设备采购建设后,要能使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在其使用周期内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意味着政府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前期的采购建设而忽视后期大量的维护投入,把维护工作简单的留给学校。因此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通过实施统一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外包,可以大大减少所有学校的后顾之忧,对拉近校间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区域性维护外包的成功案例更多是出现在区级政府部门,鲜有教育系统实施区域性大规模的IT维护外包成功案例。

二、越秀区教育信息化维护外包的实施与探索

从2005年底开始,越秀区进行了各方面的调研,尝试实施区域性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服务外包。为此,越秀区每年从财政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作为全区教育信息化维护服务外包的服务费和大部分的配件专款,由越秀区教育局和越秀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进行方案设计和公开招标,而配件费则直接下拨到区属所有学校,实行专款专用。经过详细调研、反复论证和公开招投标工作,2007年初,越秀区终于顺利完成了第一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服务外包项目的招标。相对而言,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区域性维护外包比学校自发实施的维护外包,无论在方式、管理、评价上都更具难度,很多方面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创新尝试。经过几年的项目实施,越秀区教育信息中心和学校都接连遇到不少问题,也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1.维护外包方式的选择

外包方式的选择是IT维护外包能否实施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由于是第一次探索和尝试,所以在参考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区域性IT维护外包方案并结合教育系统的特殊情况后,我们选择了较为容易实施的分片定点方式,即把越秀区所有中小学按照地域、信息化设备量分成两片,每片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一个固定的维护服务公司负责所有信息化设备的维护工作。毕竟教育系统和政府部门相比较,区域内的学校数量远远多于政府机关单位数量,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量也大大超过政府部门的设备量,这意味着维护服务公司在应对教育系统的维护外包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维护服务资源。同时,引入两家维护服务公司,也有利于促进其良性竞争,使管理部门在后续的考核中更容易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也对往后的决策有一个参考作用。可是如果一次引入太多的维护服务公司,在监管上就会出现困难,不易形成数量效应,还有可能增大维护服务外包成本,因此,分片和维护服务公司数量都不宜太多。然而,分片定点方式也相应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学校的自主选择权相对较小,二是每个维护服务公司的服务强项各有不同,有的公司更善于电脑等终端设备的维护,而有的公司则善于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维护。

另一方面,在初次实施招标时,较为重视对维护服务公司响应速度的考察,但对具体驻校服务人数没有作硬性的要求,所以在维护繁忙期,维护服务公司的响应速度有时会出现不尽人意的情况。由于驻校人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整个维护外包的成本,所以,如何在驻校人数上取得一个平衡点也是后续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新一期的维护外包项目中,我们根据第一年的区域维护外包的情况,综合各方面意见制订了新的维护方案,决定试行分类型资格准入制。我们把教育信息化设备分成了网络电脑终端和多媒体教学平台两个类别,每个类别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三家维护服务资格商,学校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和试用在这些维护服务资格商中择优选用。同时也关注驻校服务人员和服务响应。到目前为止,新一期的维护外包服务已实行将近一年,学校对新的方式都表示满意,投诉也大为减少。

2.维护外包服务的管理

管理是做好区域维护外包的一个重要环节。越秀区教育局和越秀区教育信息中心一直都非常重视在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中项目的管理,制订了不少的管理规定、指引性手册和沟通协调方案,对区域维护外包项目亦如此。

(1)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指引性手册

为了使维护外包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之路,更好地为学校服务,方便学校快速了解维护外包服务的意义、流程、实施细则等,我们与维护服务公司在项目开展初期共同编制了《广州市越秀区教育系统信息化设备维护管理手册》,并配发到所有学校。手册对全区教育系统信息化设备维护服务体系架构、维护服务范围、维护服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是维护外包服务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也是维护服务工作的基本法规和准则。通过这本手册,各方对在维护外包服务过程中“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有了明确的指引;各方共同按照手册进行各项信息化设备维护管理工作,使得维护外包服务这一新事物在越秀区教育系统中得以顺利推行。同时我们也制订了《信息化设备配件费管理办法》,对下拨到学校的配件费的使用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规定。

(2)构建多方面的沟通渠道

“沟通”在整个区域维护外包服务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项目正式开展前,我们便召开了一次项目的施工会议,组织学校和维护服务公司进行第一次的见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一个沟通的基础平台。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每两个月下发一次维护服务的调查问卷,对维护服务公司的响应时间、维修质量、服务态度、满意度等进行摸查和统计。同时也不定期邀请部分学校和维护服务公司一起召开座谈会,探讨新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学校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及时掌握到当前整个区域维护外包服务的实施情况,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维护外包服务的评价与考核

维护外包服务的评价与考核是整个项目进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将一年的服务效果与服务开始前制订的服务目标进行全面对比,将对下一年度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因此我们在拟定项目需求时,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譬如服务响应时效、维修周期、故障处理时效、用户有效投诉次数、学校满意度等,并结合维护服务公司的投标文件建立起科学性的维护服务公司周期考核体系。

维护服务公司首先向越秀区教育信息中心提供所有运维服务单据和每月的运维总结报告,并把全年的运维服务工作汇总成书面报告。同时越秀区教育信息中心向学校下发验收表,对学校反馈的考核指标情况进行汇总和统计,并对运维服务关键性指标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逐一验收确认,最后对维护服务公司在整个结算周期里的运维工作进行评估总结。

4.维护外包的效果

通过这几年的IT维护外包,我们觉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既有效地延长和提高了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也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们和电教人员们从琐碎的设备维护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学校逐渐对IT维护外包表示认可。通过实施统一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外包,大大减少了区属学校的后顾之忧,对促进实现学校教育均衡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小结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赖于信息化平台的稳定运行,各种硬件设备的稳定运行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通过IT维护外包,为学校信息平台所有硬件设备及系统提供维护、维修服务以及主动预防性巡检,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校信息平台的稳定运行,提升了学校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益,营造了一个更加有利的校园信息化环境。越秀区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维护外包上迈出了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学校接受和采用IT维护外包,这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EB/OL].

http://www.lyedu.com.cn/UpFiles/info/106390157012590120.doc.

[2]企业IT维护外包理由的“三个不”[EB/OL].

http://hi.baidu.com/yingxia1120/blog/item/b70ce8b7eff6fff631add182.html.

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篇9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2012年初经省教育厅推荐、市政府批准同意,市教育局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进行了申报。教育部于2012年11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确定十堰市为湖北省唯一的地市级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内容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途径探索”,试点为期三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提出“试点区” 要着力创新机制,明确试点目标、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措施、责任主体、预期成果。要立足通过教育信息化试点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率先启动教育信息化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云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2015年年底接受国家教育部的验收。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和《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科函〔20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全市教育信息化现状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1125所,其中市直

25、东风分局

27、丹江口市117、郧县245、郧西县169、房县142、竹山县155、竹溪县183、张湾区

32、茅箭区

18、十堰开发区

4、武当山特区8所。“十五”期间,十堰市作为教育部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市)两级教育城域网,开通教育门户网站。到“十一五”末,全市大部分城市中小学和全部农村初中初步建设了校园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乡镇中心以上中小学接入市、县两级教育城域网,初步形成“校校通”。通过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卫星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通过市教育技术中心搭建的城域网资源服务平台,国家、湖北省数字教育资源也可直达每所地面网络“校校通”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得到普及。2010年起,我市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的“班班通”工程,截止2012年底,全市240余所中小学约2200个教学班已配备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 “班班通”。市直、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建设。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2010年在首届全国地市级教育门户网站评比中,十堰教育信息网荣膺“全国五十佳网站”称号。在2009、2011、2012年湖北省市州教育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中,十堰教育信息网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一的成绩被省教育厅连续三次授予“湖北省市、州教育政务网站优秀网站” 称号。到“十一五”末,辖区全部高中、初中及部分中心以上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从2004年起,全市初中毕业生均通过网络参加统一的信息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列为中考考核项目。2005年以来,市、县两级教育网络中心都分别搭建了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基础教育学校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职学校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全市初步实现了教育政务的无纸化办公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

二、教育信息化试点到十二五末的工作目标

1、与网络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战略合作,科学规划全市教育单位网络接入,实现教育网光纤线路全部覆盖到校,完成网络带宽10兆以上“校校通”工程。宽带校园网络、多用途计算机网络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普及。

2、完成市直、东风分局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校园网络中心及计算机教室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及更新;充分利用教育部、省教育厅“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薄弱义务教育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政策,全面落实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 “班班通”工程。全市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中小学“班班通”普及率力争达到100%。

3、完成全市教师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计划,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得到推广,全体教师能通过网络学习进行自主培训提高。全市90%以上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6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4、依托基于国家教育云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优质教学资源随时课堂应用。在我市信息化环境下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网络协作教研”等教学活动试验得到深入开展。

5、依托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央和省级数据库,教育管理信息化在我市的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应用得到落实。

三、各项工作推进安排

1、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工作基础:我市目前现有教学点308所(省教育厅2010数据库),分布情况: 丹江口市

11、郧县112、郧西县

37、房县

18、竹山县

42、竹溪县72、张湾区

8、茅箭区

6、武当山特区2所。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市原有585个教学点(2005年)配备过简单的DVD光盘播放设备和教学光盘,经多年使用设备基本已损耗。

工作任务:为30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新的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本项目按省教育厅“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组织实施模式和渠道,各县(市区)负责具体实施。

进度安排: 2013年3月启动,年底前全部完成。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项目实施范围为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中所确定的全部教学点。设备建设所需经费估算每教学点约2万元,共计616万,基本硬件配置经费由中央和省财政支持解决。项目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更新费用由地方财政统筹解决。

2、加快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条件下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工作基础: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从2010年开始,省教育厅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已为6个项目县(市)安排资金12000万元(省、每县各1000万),为3个项目区安排资金700万元(武当山100、张湾400、茅箭200万)用于学校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其中各县市2013年前可解决75%以上班级的“班班通”。市直学校、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班班通” 的初步建设。网络接入方面,全市目前已有562所学校接入光纤358条、接入ADSL 221条,每校互联网接入带宽在2—20兆不等。全市教育系统2012年投入网络使用费用248.9万元。当前的困难和差距:市直、东风分局中小学原有信息化设施部分已老化,东风分局中小学约600个班的“班班通”需启动资金;各县(市)还有约20-30%的村级小学“班班通”未覆盖到位,教师电子备课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比例标准较低。

工作任务:全面普及互联网光纤带宽10兆以上“校校通”宽带网络接入;完成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实现中小学所有教学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备课按任课教师城镇1:

1、乡村2:1的比例配备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努力按最大班容量学生1:1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全面推进校园网与“班班通”工程同步建设,为全方位信息化教育云应用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

进度安排:在丹江口市、郧县、武当山特区基本完成“班班通”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初步完成市直及张湾区、茅箭区、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义务教育学校“班班通”工程;2014年完成东风分局、十堰经济开发区学校及各县(市区)遗留的义务教育学校 “班班通”工程;2015年完成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及更新,完成全部学校“校校通”网络带宽向光纤10兆以上接入过渡。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直和东风分局每年需投入约600万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网络应用资金。县(市区)财政每年需制定预算,解决前期“薄改” 工程“班班通”遗留的缺口和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更新经费,统筹义务教育学校网络应用资金。

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建设及应用

工作基础: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学骨干教师2008年以来,通过“十堰市教师行动网” 建立过类似“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网络学习,并与教师继续教育学分挂钩,部分学校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有网络学习经历。

工作任务:探索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核心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平台;创新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在未来信息化领域中的普及,开发“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移动智能终端应用(APP)。

进度安排:2013年,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订我市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施方案,确定部分中小学进入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进行“教师空间、在线教学”应用试验。2014年,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平台中的应用范围。2015年,在全体师生中普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应用。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人人通”平台开发及应用推广资金10万。县(市区)财政每年需投入一定的应用推广资金(教师每年人均按100元预算)。

4、推进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试验

工作基础: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湖北省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卫星下传的教学资源可通过城域网到达每所学校。经过近七年的应用实践,我市各级义务教育中小学对远程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已比较熟悉。

工作任务:在全市中小学中进一步落实现有基于城域网的国家、省教育厅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应用技能和应用水平;依托国家建设的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运用平台提供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和网络协作教研四个类型的应用模式在我市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试验;建设我市自己的教育资源库与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

进度安排:2013年结合“薄改”项目“班班通”建设应用培训,在全体中小学教师普及“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和“湖北教育网台”的市级网址链接、下载及应用知识;启动我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开发项目;了解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功能及使用方法,并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全员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进行广泛宣传,在市直和东风分局、每县(市区)各确定1-3所学校进行应用试验。2014年在全市确定半数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国家教育云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推广。2015年在全体学校全面推广国家教育云资源的应用。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卫星教育资源网接收、发送设备升级维护及应用推广经费10万,市级教育资源库开发经费30万元。

5、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 工作基础:2005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基本实现了政务的无纸化办公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在我市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教育部正在加快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于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实行服务。

工作任务:依托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央和省级数据库,积极推进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的五级应用。并积极将本级教育管理数据与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体系建设无缝对接。

进度安排:2013年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教育数据库的录入及应用培训,并在全市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推广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2014年完成我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市级数据与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体系建设无缝对接;2015年达到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应用的目标。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培训费用5万。各县(市区)财政要参照适当预算。

6、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工作基础:按新的统计,全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1019所,教师20866人,规模以上中小学711所(不含教学点308所)。近5年来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人数达14101人,约占68%;近5年来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人数达9026人,约占43.3%。

工作任务:按照“全员参加、层次分明、突出应用、注重实效”的原则,每年投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经费,按市属和县市区行政管辖三年内完成“12221培训工程”既:规模以上中小学每校1名校长(含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每校主要学科2名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培训;每校2名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提高的培训;全市2万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全员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以及每校主要学科1名教科研骨干的网络环境下教科研实践培训。

进度安排: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中小学800名校长(含副校长)的初步信息化能力培训,3000名学科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培训,1500名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提高的培训,10000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包括308所教学点每校一名教师),1500名教科研骨干的网络环境下教科研实践培训。2014年完成完成规模以上中小学800名校长(含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10000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2015年,全市90%以上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60%以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投资估算和经费来源: 市本级财政每年需投入2500名教师培训经费25万(每年人均100元)。各县(市区)财政要按辖区教师编制参照进行预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十堰市教育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2、相关职能科室要步调一致各负其责:市教育局办公室做好信息化试点工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发展规划科做好信息化试点工作规划部署;计划财务科做好信息化试点的经费预算和落实;人事科、教师管理科组织好信息化试点工作的人员调配;基础教育科、职成教科组织好中小学、中职学校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应用管理;局党办做好教育信息化与市政府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协调;教育督导办组织好各地和中小学信息化试点工作经费落实、项目应用的督导检查。

3、市教育技术中心设立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办公室和试点项目研究指导小组,并做好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技术支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好信息化试点教师信息化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市教科院做好信息化试点中小学学科教师资源应用研究和管理。

4.各县(市区)教育局、东风分局和市直学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制订本单位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则,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推进的方式,开展本地本单位的试点工作。

5.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定具体工作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和各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

6、各地相应成立县(市区)、学校两级试点项目研究指导小组,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交流研讨活动并组织巡回检查指导。

(二)提供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部、省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试点期间的三年内每年预算专项经费,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各单位要主动争取专项投入,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措施。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列支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经费,适度加大资源应用和培训投入。坚持经济、实用原则,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建立规章制度。

市教育局组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以制度推进试点工作。各实施单位、各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保证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严格督导检查。

市教育局将加强对全市开展试点工作情况的督导检查,并把试点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学校信息化工作考核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设工作和落实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各地、市直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检查督促制度,以保障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有效落实。

附:

十堰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朱华伦 十堰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 刘端文 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成 员:沈培军 张西庆 姚守义 陈长全 李德才 闻富安 岑红鹰 徐凤阳 马建武 潘智勇 王稼祥 胡晓钟 乔星明 郑 毅 庹明国 肖政基 何顺平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 十堰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 十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十堰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出差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上海市一级计算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