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通用11篇)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分析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现状,从教育信息化中人的要素出发,提出教育信息化要重视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并提出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若干措施.
作 者:杨丽君 王兴柱 Yang Lijun Wang Xingzhu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湖南常德,415000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年,卷(期):“”(12)分类号:G451.2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括和定义, 我们可以将教师信息素养定义为:(1)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 (2)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3)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 (4)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 (5)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和储存 )自己生成的新信息。 (6)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 (7)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1.缺乏强烈 的信息意识。 各个学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 ,但校园网上的资源的利用率都普遍较低,校园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比如大部分学校的网站基本是用来发布通知,其他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资源不是很多。教师对Internet上的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没有一碰到问题,就到Internet上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的习惯。
2.信息加工处理 能力弱。 有些教师虽然找到一些自己所需的资料,但无法对这么多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千千万万,千头万绪,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之前,我们应该有一个腹稿,应该在纷繁中抓住重点,根据自己脑子中的思路进行过滤,加工得到自己的信息。
3.信息检索能 力差弱。缺乏电子文献 、网络文献及数据库等的基本知识,不知道怎样高效地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对检索方法、搜索技巧知之甚少,比如“空格键”、“双引号”的作用,很多人不了解,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要费很长时间才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信息技术应用 水平低。 许多教师没有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习惯, 或者有些教师由于对信息化设备不是很熟悉,懒于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时很少用,或者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另外,很多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兴趣,这制约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
三、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策略
1.加强教师 的信息技术 技能培训。 为了实现培训目标 ,可以依据教师的能力水平将其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两个层次。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特网基础五个培训模块;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四个培训模块。同时,还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将基本技能、技巧培训融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和课题的开展过程中。
2.促进教师之间 的合作学习。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促进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教师们依托公开课、优质课、说课评课等形式,促进各方面知识技能的交流与共享。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成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借助电子邮件、QQ、BBS等方式开展合作 ,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都可以组成学习团体,彼此取长补短,消除信息素养的性别、年龄、教龄、地区差异。同时,学校可邀请信息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到学校讲学,选送教师参加信息学术活动。
3.让教师的 教育观念与时 俱进。教育信息化时代 ,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强化信息观念。教师的职业有一个特点,当他刚刚进入教学领域时,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教学经验,而且经验对于教师非常有用。但是,当教师一旦积累一定的经验时, 经验有时会反过来成为某些教师进步和创新的障碍。
4.积极培养教师 的信息化情感 。信息化教育情感 ,是教师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倾向。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都比较先进,但可能使用的次数不是很频繁。如果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信息化教学,那么信息化设备将发挥最大价值。因此,在教学管理上, 应该想方设法地培养教师积极主动的信息化教育情感。比如,建立信息化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小组,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评选学科运用信息技术优秀课,及时表彰上进者。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师角色 角色转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不仅把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中,而且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参与者,无论是心理还是相应知识储备和能力的提高都必须适应教育领域的这种变化,积极寻求新的教师角色转换和定位。
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过程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持。
首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新的教学思想及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学科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利用多种媒体获取和构建知识。信息化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真正实现的“因材施教”,不管是传统的“优等生”还是“差生”,学习进度、内容和时间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中心地位,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构建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由于计算机网络上信息源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还要担当起信息的过滤者、把关者的角色。信息技术帮助老师从传统教学管理中解脱出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教师备课、查询资料、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及沟通、与同行的交流探讨、资源的共享等都变得极为容易和方便。
二、教育信息化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实现这个目标,信息化教育对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师要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是以信息观点对知识进行传授、分析、管理和应用的过程。教师要主动接受和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面临放弃已经熟悉多年的各种传统教学方法,大量抛弃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及体会,主动适应信息化教学中角色的转变,由习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老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及支持者。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在拥有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也要培养信息素养。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并使用多媒体技术,如利用PPT、FLASH等计算机软件制作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课件,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还必须具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学的能力,正确和谐地把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如“翻转课堂”、“幕课”、“微课”都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老师要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才能与时俱进。
(三)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化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创新型老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善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也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协作、互相帮助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然而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面临转变,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一)由“主体”变为“主导”。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在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从“主体”变为“主导”,教师是学生知识的构建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
(二)变“教案”为“学案”。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已经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辅助者和支持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出改变,把教师用的教案转变为服务于学生的学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积极互动,帮助他们完善知识构建。教师也是评估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评价,获取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三)承担教师与科研者的双重角色。
信息化教育要求老师不仅做好教书匠,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必须时刻关注信息化教育中出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了解并掌握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紧密联系教学实践,做有心人,自觉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电子书刊等收集大量资料,养成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研,扮演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角色,并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丰富教育理论,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教育带来深刻变革,时代赋予老师角色全新的内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变化的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老师。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探索和寻求新的角色定位,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专项总结
我校自全区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在区教研室领导和专家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主要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三大目标,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工程,把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工作重点,使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驶入了高速路。
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活力,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激发了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研的工作热情。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教学理论,分享实践智慧,实现专业理想,逐步在这块肥沃的园地上成长,成熟,成名。现就我校在用活信息化教学资源、激活校本教研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丰富网络资源,为校本教研开辟源头活水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为了使老师们能及时的了解课堂教学的最新动态,也为了加快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步伐,学校先后启动了了西部地区远程教育项目工程,投资开通了中国现代教育网、校视通,建立了学校网页,接通了校园局域网,并通过其中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空中课程”、“网校空间”、“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教育影视馆”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凭借网络教育资源“全方位、大容量、立体化、零距离、共享性“等优势,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高效、节省、便利”的教研形式,既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又节约了培训成本,实为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
学校开展校本研究的一种好方式。
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训,强化教研意识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中国现代教育网、校视通上的资源的优势,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周利用两个早自习时间进行网络学习,组织收看“学生课堂”、“ 示范课”等资源,并从视频课的教学设计、典型例题、习题精选、学科动画、扩展资料等方面来学习借鉴,还就相关环节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学习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excel、powerpoint的使用等);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与开发,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与操作(包括网络查询和网络通讯的方法,Internet浏览器的使用和E-mail等基本服务项目的使用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一年来,学校共组织开展网络学习培训25次,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实行集体电子备课和网上评课等模式,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学校紧紧依托远程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网、学校局域网、宁夏教研网中的“教案示例、媒体资源、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组织开展网上看课例,看设计,网上说课评课等活动,并将教学反思活动融入集体备课中,努力实现集体备课的广泛参与性。
在集体备课中,我校教师先是依据教务处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教案独自修改,接着采取“四定六备”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 “十备”,即备单元教材的分析、教学资源包的建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具的准备、共性
与个性教学设计的形成、练习题的设计、教学后的反思、单元检测试题的命制、单元教学得失原因分析。我们规定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每周运用网络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教师按照“四定十备”的要求,踏实有效地进行备课活动,备课时任课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及本知识系统所涉猎的相关教学资源,追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做到广采它山之石,为我所用,努力提升了教师备课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了网络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要求教师一课一反思,要求教师依据课堂上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相关事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反省、分析后制定应对策略,努力提高教师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在学校网页上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录像课、论文、教学故事等,以供其它老师通过回贴的方式借鉴、讨论、答疑、解惑等。
这样的网络备课,网络教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师们往往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网上备课和网上研讨,与名家对话,与名师切磋,与同伴交流,增加了信息流量,丰富了信息储备,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建立教师成长的“传、帮、带”机制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师徒结对形式“,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要求名师、骨干教师每学年与一位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结对子,一同学习,一同实践,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学校以网络教育资源为平台,以学科教研组、骨干团队为主体,促使教师与资源对话,与同伴对话,在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中明道理,长见识。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与县内外的兄弟学校开展网上联片教研活动。如本年度中就与县
内的石狮中心学校、预旺中心学校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联片教研活动。上体办法是学校组织某一个年级组的老师就某一单元的或者某一课的教学设通过网络与联片学校进行集体备课,或者是通过网络祖上直播课堂实录,邀请兄弟学校同年级、同学校的教师听课、评课,以达到共同研讨、共同诊断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贡献各自学校的教育智慧。
五、借鉴网上成功的教研模式,开展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
本学期,我们在观看了宁夏教研能力大赛的视频后,颇受启发,于是组织开展了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一般来说,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组内教师根据学校教务处在校园网上公布的教研专题库,自选主题,自定论点后,由组长根据组内教师的特长实行组内分工,要求组内教师利用运程网,校园网以及自己教学素材库中的相关资源对所选主题进行前期论证;二是研讨论证阶段。学校组织全校学科组的教师集中研讨论证。组内成员根据专题要求和分工内容引用相关教育理论、名师名言、教学设计案例等内容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论据。在此过程中台上台下老师积极互动,或提出质疑,或阐明自己的观点,直到辩清楚,弄明白为止。整个活动场面气氛热烈,思辨敏捷,效果非常不错。本学期进行的组内专题性教研沙龙有五年级语文组的“学生习作‘可炊之米哪里来’?”、四年级语文组的“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六年级数学组的“口算最优化方法集锦”等六个方面的主题。三是成果展示阶段。活动结束后,学校教务处要么将专题活动的过程制作成文本集,要么将各组的教研沙龙实录上传于学校网页,以求校内外同行评议、指正,谋求专题成果效益的最大化。
六、网络展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催生了课题研究的如期开展 目前我校有正在研究中的区、市、县级课题9个。如何促使这些已经立
项的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呢?以前,我们发现有个别同志申报了课题后,并没有真正投入多少精力做研究,只是到了快要结题时才闭门造车,临时补过程性研究的相关资料。这样缺少指导、缺少监督的研究,不仅没有实效,而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败坏学术风气。现今,我们要求所有的课题研究的完整资料或上传于学校网页,或上传于宁夏教研网上,从立项计划书到过程性研究资料,从阶段性研究成果再到结题报告,全过程全方位接受专家和同行的指导、质疑、监督。这样做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如期真实完成,也增强了课题研究的公开性,科学性。应该说这是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走向真实化,成果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师[2013]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
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
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教育部
一、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1)研究现状
以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为主题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搜索,分别收索到文献84篇、124篇、427篇。在以教师信息化领导力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收索得到文献43篇。阅读文献发现:直接明确的提到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文章也是有的,相对于2004年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现在教师的信息化领导力渐渐的被接受,但涉及到教师的领导力主要探讨的是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还是围绕咋教学这方面。教师领导力的研究相对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方面黄怀荣、谢忠新、肖玉敏、孙祯祥都有了一定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方面。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包括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评价指标和提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当前学者们也认识到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不单单是校长个人的信息化领导力。黄荣怀教授认为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简单视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是当前信息化实践领域的两种典型误区。(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孙祯祥教授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领域逐渐扩展到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认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由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有信息主管为主的中层信息化领导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还有教师的领导力。谢忠新认为学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学校信息化过程中,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应该是有学校信息化应用层、学校信息化基础因素层和学校信息化保障因素三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者伍海燕从校长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学校信息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访谈调查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伍海燕 化方
现在研究者们都意识到单单靠校长个人的影响力是不够的,但研究还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其中学者将志辉提出要构建信息化领导团队。
(2)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黄蓉怀教授的模型
综合以上的研究,教师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构成中必不可少之成分。教师领导力绝
对不会成为鸡肋,如何发挥教师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在的信息化领导力中应该怎么做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功用。下面我就要好好地讨论一下教师信息化领导力。
二、教师信息化领导力
1、关于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文献目前相对稀少,但教师的信息化领导力则早已经引起了研
究者的广泛关注,从目前关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构成的探讨中可初见端倪,黄荣怀教师把教
师归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基层组成部分。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提法目前还没有普遍的被大
众做接受,但是关于教师领导力这样的提法是有的。教师在领导岗位中的作用还没有
得到具体的和真实的据点作为大学校改革计划的一部分。尽管教师经常在学校的自我报告中担任类似领导人的职责,但是领导者这个词仍然只为行政管理人员保
留。
教师领导力是一个过程,通过、教师、个人或者集体正式的影响他们的同事、校
长和其他学校社区成员来提高教学和学习实践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收获的目标。教师领导力促进重大的决定和积极的开展学校的的政策和实践的进步。教
师可以主导项目和改革或者为推荐他们同伴的教学实践提供服务。通过明确和定
期与其他教师的对话中提高教学,教师领导者可以建立一个信任的学校文化,这
可以推进教学实践的提高并最终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领导力这一研究在国
外显然比国内更成熟,在ERIC(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以教师领导力为关键词能
收到很多相关文章。国外的研究者也肯定了我们是需要教师领导力的。国外研究
关于教师信息化领导力大多建筑在一个实际的案例上,以一个具体的学校或者一
个地区一个区域。
2、为什么需要教师领导力
教师领导力一直存在于每个学校中,但直到目前为止,关于教师领导力的定
义和区别任然没有出现。由于教师专业涉及的目标和挑战,许多新的和现有的教
师以及管理人员都意识到了需要培养教师领导力的好处。
教师专业是一个相对“扁平”的职业,意味着在大部分学校可识别的职业阶梯的丢失。如果老
师想在行业里“激活” 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进入行政管理的机会。许多教师不想成为校
长或者其他学校管理者,他们只想把精力放在教室中,而把一些领导力放在了教室外面。如
果教师的选择不适合他们希望的“激活”目标,有些就彻底离开教师专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将有助于招聘和留住高效的教师。
教师的任期一般长于校长,所以那些提供连续性学校的可能是教师。建立学校行政人员
和教师之间的协作领导体制具有长期持久以往任何管理人员的任期内,保持教学改进计划及
其进展势头超出了人事变动的潜力。
校长不可能独自做到这一点,当今学校的校长角色越来越复杂和费时。他们有许多不同的责任(例如,纪律,设施维护,社区关系,教学领导,教师评估,教师的导师,改革的领
导等等。)并需要他们的老师领导的帮助来实现变革和改革,提高学校和学生表现。
三、六个方面发挥教师信息化领导力
(一)主动参与信息化愿景规划建设
关于信息愿景领导力一般是放在校长身上提的比较多,校长作为学校信息化的最
高领导者应该具备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教师作为学校信息化团队的重要组
成部分,首先应该主动积极的参与学校信息化的规划建设,执行推进校长制定的愿景规划。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配合校长实施计划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愿景建设理解为是校长所要关心的事情,和教师和一些中
层管理员没有直接的关系。关于愿景建设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愿景分为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共同愿景着眼于组织整体而不是个体,培养整体合作,以提高组织管理过程中效益和效
率的过程。共同愿景的目标是要给组织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未来,而这种未来不是一般的战略
规划所给定的,应该是充满挑战和机会的。共同愿景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方式,是弥补短期激励的弊端的有效手段之一,塑造共同愿景也为长期激励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短期激
励相比,共同愿景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优越性。个人愿景对个人具有强大的拉动力,而且我们生
[1]活中喜悦的感觉也常来自对愿景的坚定不移,正所谓乐此不疲。当个人愿景与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人就会自我超越,从而全身心投入以实现个人愿景。只有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紧密联
系在一起,实现了组织的共同愿景与组织中多数人个人愿景的最大一致,才能达到组织发展的最佳条件。高校管理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有一个领导者——校长,教师,职工的单项传递,更应该是一个双向的交错的过程。教师有责任有权利也有义务去融入共同愿景,教师应该衷
心的向往共同愿景全心全意的实现他。
2、连续不断的实施改进和推进
3、调节评估计划的进展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2.、教育资源建设
3、人力资源建设
4、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建设
5、评估系统建设
(三)信息化教与学
教师发挥信息化领导力直接的体现就是信息化的教与学。参考
(四)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
(五)信息化管理
(六)信息化评价
总结与展望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之久, 始终充满着挑战和创新的需求。
尽管教育人士常寄以“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的厚望,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却任重
道远(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研究胡小勇1, 祝智庭2, 王佑镁3, 顾小清4)
参考文献
[1] 佚名.高校管理中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分离与交错_陈丽萍[J].教育教学管理研究,2007(期缺失):593-597.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
教师的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师领导李的提升已经走过了几个十年,国内外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英、美、澳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起初,教师领导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是因为职业倦怠。2005年全国各地进行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有39.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面临压力、工作倦怠、心里健康等方面的职业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教师领导力的提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时代的带来对教师的权威带来了挑战,教师不在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来源,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伴。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又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机遇,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展开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多元化和情景化的教学。教师信息化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力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和展示。教师领导力在信息技术的衬托下被充分地显现出来, 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就此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变成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动态图景;文字和图片转化成多媒体,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变得丰满可亲起来, 这都源自技术的深入消除了教师与学生固有的“隔膜”。
2、教师领导力在课堂外的表现:教师领导力在课外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的体现。教师领导力在课外与同事交流过程中的体现。教师领导力在课外与校长交流过程中的体现。
时代在进步,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前进, 人类在进化;观念在更新, 世界在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了个人电脑为操作工具, 互联网为运行平台, 数字化为技术特征的信息化时代。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中明确提到:“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 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外语教学法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当代信息与交流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下文简称ITC) 的发展在全球引发了教育信息化热潮。在这种宏大背景之下,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外语学界也不例外, 英语教师更是首当其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 对其进行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如今, 信息素养已成为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专家重要的研究课题。Zurkowski (1974) 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定义, 他强调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 普遍认可的“信息素养”的定义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 (ALA) 在其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 即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能力。
1 理论背景
“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的理念, 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克林顿政府宣布, “美国将实施一项永久地改变美国公民的生活、工作和沟通方式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柯有安, 2007)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 不但是“信息高速公路”理念的倡导者、也是这个术语的创始人之一、更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计划的坚定支持者。 (Eliot, 1994/2007)
20世纪90年代末期, 美国总统克林顿根据“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 (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的调查建议, 从美国信息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 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投资的力度, 支持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方面的长期技术研发工作 (The White House o the Press Secretary, 1998) 。新世纪以来, “信息高速公路”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与认可, 并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信息化的传播与发展, 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作为一个新元素, 信息已经和物质、能量一起, 构成了自然界三大要素, “相应的有三类学科:物质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 (郭广灿, 2005:116) 。信息化对于新时期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显然是一个挑战。
2 大学英语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面对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的学生群体, 作为语言教师, 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许多研究表明: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英语教师能有效地将ICT与英语教学结合, 创造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 促进语言的输入 (input) 和输出 (output) ,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并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信息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能力 (critical literacy for the 21 century) (Bruce 2008:7) 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实现教育兴国的国策, 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2002年以来, 教育部分别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 旨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鼓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这两个教学改革项目明确提出了“立体化”、“分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因此, 无论是从教学改革发展和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 还是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 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3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的内涵
Doyle (2008) 在《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最终报告》中指出, 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备分辨、获取、评价、组织、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余胜泉 (2004:18) 指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识别和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它可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的信息能力:获取、处理、整理、沟通和研究精神。
3.1 获取能力:
是指运用ICT获取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能力, 包括信息的检索和下载。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 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这些资源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能力。Google并非只是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它还是一个资源检索工具、语言学习工具、词典、资源库, 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老师, 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所以,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Google的高级搜索技巧。
除此之外, 大学英语教师还必须学会通过一些专题性教学资源网站和一些相关软件或工具获取并下载相关英语教学资源。
3.2 处理能力:
是指运用ICT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的能力。因为大部分语言教学素材是非语境化的, 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加工, 将其转换成符合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素材, 如加工后图像、音视频能为英语教学提供更贴切、真实的输入, 使学生对此更感兴趣, 英语教学的效果也更为明显。为此,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如Microsoft Word、Cool Edit、Total Recorder、Total Video Converter、Photoshop等, 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加工。
3.3 整理能力:
是指运用ICT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储存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 教师对网络资源的获取、管理与应用水平已成为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教师应适应时代变化、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管理。除了传统的资料保存工具, 如移动硬盘、U盘和DVD光盘等, 网络硬盘、网络收藏夹、网络笔记本等, 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
3.4 沟通能力:
是指运用ICT与专家、同行及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经验沟通交流的能力。网络交流打破了地域或时间的限制,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简单、快捷。利用ICT进行的跨时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掌握的技能。目前, 网络交流软件或平台包括QQ、MSN、BBS、博客等。
3.5 评价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 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 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 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 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 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 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 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逐渐提高, 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 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 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 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 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 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多表扬、少批评, 多肯定、少否定, 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紧张热烈的状态下, 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3.6 研究能力:
是指运用ICT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能力。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作为高校教师, 除了完成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外, 还需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所以, 研究型也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的特色, 也就是说,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掌握现代化的高速快捷的信息与交流技术, 要不断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 获得反馈信息;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此外, 不断跟踪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会议, 获得第一手资料, 为课程体系的修改提供依据, 使自己成为掌握现代信息与交流技术的专家型、通才型和智慧型人才。
4 结语
总之,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是指运用ICT的能力, 即获取, 处理, 整理, 沟通, 评价和研究能力。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保证, 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证, 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终身学习、反思实践、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 全面掌握和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当然,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与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 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改革的潮流。
摘要: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新技术革命中教育信息化改革成功的关键。本文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大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希望能为大学英语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大学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黄维跃.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须着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EB/OL].http://www.pep.com.cn/xgjy/gdjy/gjyj/xxh/200807/t20080704-482677.htm, 2009-03-14.
[2]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M].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1974.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团队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知识大爆炸的进程,知识经济带来大量的各种各类的知识,且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很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常常会感到新生事物发展太快,仅依靠自己的那些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因此就必须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扩充知识面,满足学生需求。另外,专业教师少,专业结构不太合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欠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们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从专才向通才转化,各显各自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的教学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应该相互学习、分工合作、知识互补以高质量完成各个教学任务和教学科研。
在教师团队中应建立一个资源库,方便教师进行信息的收集、提取、处理、存储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团队可以彼此间相互学习、沟通,可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各种经验,加速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探究意识,推动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团队的基本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不断变化,所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素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与献身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要有较强的批判、观察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对学生有灵敏的观察力,客观、公正的对待和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能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完成教学任务,
为适应课改要求,教师队伍要提高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培养信息的综合处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真正的理解和传授教学内容,做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教师。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1.提升教育理论素养
新形势下的教育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教育理论的知识水平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基本基础,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理论知识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们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教学效果,为了规范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系统的学习有关教学的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加上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实践、教学经验的相互融合,使教学更为顺利的开展。
2.提升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因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开放性,学生的复杂性、对多种教学资源的融合等要求教师既能完成基本的教学,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为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时教学有序、民主、开放、有创造力的开展,同時协调好学生课内、课外活动的安排,管理好各种教学资源。
3.提高探究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学校的科研能力、手段有直接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平台,它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使教学更顺利的开展和进行,同时,教师也可以借鉴研究的结果丰富自身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入手。多样化、多形式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可解决教学过程的实际困难,也能使教师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成长,提升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一、我区率先在保二小学、站四小学、石油小学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开展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使教师会用,愿意用,使学生喜欢上电子白板课,提高教学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并进一步开展电子白板课评比活动,使电子白板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
二、2012年我区将接受教育强县区的检查,各校根据标准,我区将在各学科全方面配备新型信息化硬件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大幅度提高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
三、对新添置设施如电子白板、投影等一系列新设备,将对设备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真正的使新设备发挥新效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四、抓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全区每个学校扩充1T的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库全面覆盖基础教学各学段、各学科、各版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资源建设与资源使用紧密结合,以快速推进资源建设进度。
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使人们越来越明白,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信息素质的提升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仅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下面我就以师生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这一话题从四个方面作如下简要论述:
一、师生信息素养之重要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师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对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师信息素养之要求
1、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的教学决策的基础,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去的意识。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教育的信息观,自觉、主动地去获取新的信息,加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增强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
2、教师要有高尚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他的信息行为应在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发生。具体来说,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传递者,应把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先过滤,再传递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评价信息的好坏。
3、教师要有基本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工具的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师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知识,如教材、报刊杂志、录像录音、电视、广播、网络、计算机等;高效地使用诸如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计算机等电子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掌握信息检索知识,掌握从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几种教学需要的软件;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作为信息检索必备的知识,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
4、教师要具备熟练的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的信息判断、收集、批判、处理、生成及传递能力。信息判断能力是指教师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信息批判能力是指教师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并探讨信息的信度与效度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信息生成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诸多信息的归纳,抽象出新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得出新的结论的能力;信息传递能力是指教师用一种明白易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传递教育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其信息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坏。
三、师生信息素养之现状
1、信息技术教育加大课改的步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它将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促进新课程改革在操作过程中适时补充、吸纳、丰富与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相关的信息,推动新课程改革内容的革新。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科特点,利用教学软件选择、集成教科书上没有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运用,从而达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习领域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更新和补充课堂教学中知识的陈旧与不足,以获取更先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旦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有机渗透、融合到课程改革之中,真正增加了课程改革的“技术含量”后,其效益便会迅速得到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也大幅提高。它的参与能够改善课程改革的.环境和条件,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课程改革“生产力”的开发,大大促进课改的步伐。 2、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教学的生机。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展开学习和讨论,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正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材中一些不容易直观再现的重、难点,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传统式“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学生课堂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更加积极热情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和包袱。这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大动力,整个教学已经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课堂更鲜活了,有趣了,有生命了,有空间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3、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创新主题潮流中的主力军,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三个模式”教学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充分发挥这支队伍重大作用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职人员年龄差别大、信息技术参差不齐的状况,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人员极少,设备得不到及时维护,教师培训机会很少,加之硬件达不到工作的需要,致使师生信息素养不能稳步提高。
四、师生信息素养之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践行信息化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地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一直忽视甚至缺乏信息素养这一项指标,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识不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后,许多教师一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思维能力弱,信息的敏感度低,不能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质量提高不快;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容乐观,观念上陈旧,行为上滞后,有的知晓一些,也只是浅尝辄止。因此,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2、切实际讲实效,抓好信息化培训。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道德起着调节方向的作用,信息能力是核心。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着力培养信息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鼓励教师自学;最后,要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信息能力。
3、教师信息培训,纳入制度化管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既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也包括对教师的信息教育。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技能,同时,这一职业技能的缺乏也是导致教师信息素养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纳入教师的培养内容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等等。
4、通过网络研修,提升信息化素养。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学校都有了比较多的多媒体设备,但目前,许多学校的电教设施、多媒体设备还处于单机状态,许多老师间的交流还流于口头、面谈和用软盘拷贝,严重制约了交流的速度、范围,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70-05
石家庄市自2012年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以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较快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但调研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偏低,信息化教学技能与展示能力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缓慢,甚至出现城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农村中小学教师较低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素养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又非常重要而紧迫。必须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上升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局中来考虑。
一、石家庄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为保证研究的真实可靠,研究者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和《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访谈提纲》,用于对一线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管理者进行调查访谈。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问卷193份,回收率87.72%;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92.23%(详见表1);收到书面访谈提纲42份。结合访谈情况,经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充满期待
走访调研发现,无论是教育行政干部、学校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都高度认同,都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形态的影响,都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都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强烈要求,都期盼着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都愿意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调查问卷也显示师生对信息化课堂充满期待。如在对“学生对信息化课堂的态度”的回答中,选择“A兴致高、学习效率高”的占73.44%;选择“B与传统课堂没多大变化”的占13.45%;选择“C学生习惯于信息化课堂”的占69.78%;选择“D学生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占29.88%。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比较普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尤其45岁以上教师大都停留在计算机基础操作阶段,对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大多只有初级水平。
正定县某小学在校生450人,教职工28人,参加问卷调查的20人,收回问卷19份。通过问卷调查中的教龄情况推断教师年龄结构,以22岁参加工作推断,43岁以上教师要占到总数的52.63,年龄结构老化,而且该校10年内没有新增教师。
如对“您觉得自己对下列教学媒体的操作技能如何?”的回答中,对光学投影仪、录音机、电视、录像等,选择“A非常熟悉”的占69%;对多媒体计算机选择“A非常熟悉”的占60.50%;对数字投影仪选择“B熟悉”的占53.33%;对电子白(绿)板选择“B熟悉”的占40.10%;对触控一体机选择“A非常熟悉”的只有18.02%,选择“D一点也不会”的则占到26.11%;而对网络教室选择“A非常熟悉”的只有2.23%,选择“B熟悉”的也只有9.50%;选择“D 一点也不会”的占59.72%。反应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3.教学经验成为信息化课堂发展的一个障碍
传统教育教学历来非常重视经验。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没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很难说有教育经验。经验对于年轻教师非常重要而难得。但是,正因为经验来之不易,所以教师一旦取得经验就不肯轻易放弃,这时经验反而成为其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方法的一种障碍。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坦言,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有着充分的自信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认为,信息技术在理化生实验课等方面确实直观,但上好语文、数学、英语等课,还得靠教师的扎实基本功和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4.信息化教学技能与展示能力明显落后
和城镇学校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熟练程度、应用水平、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展示交流能力明显落后。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教育局公布的2014-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奖名单[1],就可以发现市区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的差距。
石家庄市第一届晒课活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有50008名教师在教育部活动平台注册(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7%),共“晒课”20,647节(详见表2)。全市评出221节市级优课,有189节课获省级优课,76节课获部级优课。其中,全市221节市级优课,占参加晒课活动总数56.30%的17县(市)教师中只有23节,占到市级“优课”总数的10.40%;获得省级优课189节中,只有15节课来自17县(市)区,占总数的7.9%;在76节部级优课中,只有4节是17县区市学校教师的创作,仅占5.26%。同时,对比数据还发现,农村学校报名教师数占总数的56.3%,但实际晒课数只占到总数的49.63%,晒课率明显低于主城区学校。
二、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因
1.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制约
实地走访发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相较10年前虽然整体变化不小,但非常不均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关注的学校,位置在城镇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更新较快,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与城区学校比肩。但更多的学校,特别是小学还十分落后,至于因生源萎缩而成为教学点的学校情况就更差了。
对“您有办公电脑吗?”的回答中,有8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A有”。但是对比中学与小学发现,农村中学近80%的教师有属于自己单独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但在小学这一比例不到20%。访谈发现,即使中学选择“有”的教师,有的是一个教研组或一个班级组共用,还有近25%的办公电脑是十几年前农远工程时配发的。
乡镇中小学校很少配备现代化录播设备。参加晒优课活动的教师既要从外面借设备,又要找外人帮忙录,功夫没少下,效果却没有保证。这正是农村教师获奖率低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放弃晒课机会的原因。
2.职业倦怠使教师对新技术产生本能的反感与抵制
教师日常社交圈相对较窄,生活比较简单,接触的多为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长期处于一种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中。同时,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教师待遇却长期在低位徘徊,职业压力、生活压力、师生角色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使教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而又单调、枯燥的工作状态。
尤其是在农村,广大教师工作岗位固定,职业生涯定型,理想与现实遥不可及。有的教师一辈子在一所村小工作,没有提拔晋升机会;有的年轻教师之所以艰苦奋斗,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调进城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式工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消磨了斗志,缺少了接受新事物、挑战新生活的激情,没有了上进心,尽管认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意义,但本能地认为是年轻人的事,在实际行动上出现抵制与反感。
正定县某小学接受调查的19名教师中,教龄16年以上的有10名,其中有8名一直在此小学工作。
3.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机会匮乏
在与市教育局负责教师培训的干部访谈中了解到,从全市范围看,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尚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提高的机会更少。培训机会溃乏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学校经常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的比例占53.68%,同样在市41中的调查则占到了78.53%,有明显差距,但差距还在可理解的范围内。石家庄市教科所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赵晨阳说,“农村中小学培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校内培训质量低,校外培训机会少,培训成果得不到巩固与提高。”
访谈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组织校内培训大多是由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为大家讲解信息技术有关知识和技能。但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转任,自身技能水平有限,培训只能搞些简单的普及性知识,对年龄大、计算机知识少的老教师还有些作用,对要求较高的教师根本没有意义。
在研究者走访的10所农村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有大专以上学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农村学校提高培训质量的障碍。
调查问卷显示,农村中小学经常参加外出培训的只有5.26%。综合分析,比例偏低有两点原因:①因工作忙走不开。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已成常态,多数教师都身兼数职,即使有了为数不多的培训机会,常常因无人给学生上课而放弃。②为数不多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他们希望的是在学习中能得到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及与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我们的培训者恰恰忽略了这种实践性知识和成为学习者的角色,按照我们的主观愿望,把我们认为的专业知识强加给他们,忽略了他们的发展需求。这正是虽然我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到农村教师埋怨的缘故,也是各种培训体制日益被抵制的原因。”[2] 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即使有机会参加市级培训,往往也会因为脱离实际,空有“五分钟”激动,却无法变成实际行动。③“培训专业户”垄断了培训机会。访谈发现,“培训专业户”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市级培训中,有的县(市)总是那么几个人参加培训。培训计划一到县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总是把培训机会给那几所“门面”学校,而“门面”学校又总是把培训机会给那几位“骨干”教师,于是出现了“培训专业户”现象。
4.负担沉重制约了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
“缺时间、缺经费、缺设备、缺资源”成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的常态。
访谈了解到,2004年到2014年10年间,各县市基本未补充新的师资,教师队伍因自然减员等原因,只减不增,直接后果就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教师缺编。不少农村学校为了开全、开足课程,常常让教师身兼多职,甚至一人兼上多门课程,课程负担沉重。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7:30左右到达学校,之后开始备课、上课、教育学生、批改作业,一整天都在校园里,少有走出校门的机会,直到下午6:00才走出校门。谈起信息化,他们表示,“信息化是好事,知道应该好好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可是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的,哪里还有时间去研究那些复杂的设备和软件啊?”
当下,农村中小学面临着严峻的生源压力,这些压力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教师身上。同时,中小学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验收活动;教师个人的学历进修与继续教育,也常使教师疲惫不堪。
三、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建议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月份已经公布,各地正在谋划提出本地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方案。各地应借此机会,做好顶层设计,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制定出有力举措,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付出努力。
1.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物质基础
近年来,石家庄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现行财政投入体制的原因,各县(市)发展极不平衡,促进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如果不能实现均衡发展,反而可能会加大实现教育公平的难度。
(1)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
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财政部门一定要转变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投入中,要把“促公平”“补短板”“保基本”作为基本要求,投入向薄弱学校、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切实补齐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这块短板。只有硬件跟上了,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农村孩子才能在家门口受到优质教育,才能促进教育公平。
(2)学校建设向信息化倾斜
“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同时,建设好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队伍,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授课。”[4],这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丰富教育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分析石家庄市“一师一优课”活动存在问题时,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人说,“条件和技术保障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县(市)、区和直属学校缺少信息技术设备、特别是录播设备不足,给教师参与晒课活动带来困难,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农村教师为“晒”优课,借人员、借设备,甚至到城里学校去借场地、借学生,成本过高,效率过低,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当前,经过标准化学校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的实施,中小学校舍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今后的建设经费往信息化方面倾斜。要积极为教师更新办公设备,比如每学区至少应该建设一个像样的录播教室。装备设施到位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用起来。
(3)办公经费向信息技术教研倾斜
调查分析表明,“没有经费”成为制约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传统教学形态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新形势下,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做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因此,学校有责任为教师营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在今后的办公经费分配时,应当优先考虑为信息化教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为教师购买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网络资源及优质的教学软件,满足广大教师提升素养、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
2.多措并举,建强队伍,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人才保障
推进教育信息化需要理念先进的管理队伍、业务精良的专业技术队伍、肯吃苦、能奉献、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人才保障。
(1)降低负担,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一是补充师资降负担。近10余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只减不增,缺编严重是造成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喜的是,《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正在得到落实。从2014年开始,石家庄市各县(市)已经开始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补充教师。
但是教师招聘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招聘工作的牵头单位为人事部门,其操作程序复杂,周期较长。但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完全按照人事部门的选人用人标准和招聘程序,往往不能满足学校用人需求。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师范类毕业生,生源充足,但受人事部门划定的招聘比例限制,一方面农村学校无人可用,另一方面大量师范毕业生无岗可上。建议各县(市)政府将选人、用人的主动权交还教育部门,由教育局建立教师人才储备库,根据学校情况在县域内统一调配使用。
二是解决教师身份错位问题降负担。“教师在教学中本应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但许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充当软件的开发者。”[5]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在2016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讲到各地应抓紧出台措施,落实“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师生自主选择”[6]教育资源采购新机制。这给各级各类学校丰富教育资源和软件资源,解决资源少、不适用和软件少、不实用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解决办法。各地应尽快出台措施加以落实,为教师购买优质的教学软件和网络学习资源,让广大教师用起来更方便、更顺手、更有效率,切实降低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方面的负担。
三是减少事务性工作降负担。名目繁多的各种检查、评比以及效率低下的校园管理等浪费了教师大量时间。教育部门应根据实际出台规定,减少对基层学校一些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减少教师事务性应酬活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师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技术、创造新方法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2)改善待遇,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地位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忙,任务繁杂,很难集中时间搞教学研究。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职称晋升、优秀课评比等方面也不具优势,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台相应政策予以解决,如在增加信息技术课评比机会、适度提高绩效工资比例、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等等。他们有了相应的地位和待遇,必定能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有力地促进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3)“三个结合”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这是教师接纳、认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就是要教师用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人才观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正像正定中学校长讲的那样,“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不同的教育思想,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从理论上引导其转变观念。理论学习的结果最终都会体现在技术应用上。重视技术培训的做法要坚持,但绝不能忽视理论学习。只有合理安排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实现理论学习促进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促进理念转变“两促进”的良性发展。
二是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以学习、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为目标。专题培训是最常见、最有效、最简便的一种培训形式,如组织专家讲座、专题理论学习、技术实践等。这种做法能够降低培训成本,也有利于大面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但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有时还会流于形式。因此,培训组织者要把培训活动与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具体实践中研究培训的形式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以课代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把培训工作融入学科教学实践,突出实效性,最终实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外出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综合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今后的农村中小学培训工作应当坚持“开放、共享”理念,一要走出去,二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要带着任务学,回来要做报告,要把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全体教师分享,实现学习成果的扩大化;请进来,要敢于把名师、专家、大家请到校园里来直接做报告,与教师交流互动,虽然请专家费用可能要高一些,但与把教师轮番派出去相比,成本可能更低,效果要更好。
3.制度激励,改善待遇,营造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环境
(1)做好政策引导,提高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自觉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杰夫在解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时说:“‘观念落后是制约当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原因”[5]。这一点在石家庄市农村地区体现得非常突出。
“在创新基础上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8]这一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教师观念,除了依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还要依靠政策的力量。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关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见,对学校信息化装备情况做出明确规定,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甚至适当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成绩在中考中的比重。通过政策推动,使广大教师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
(2)健全制度激励,调动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
要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力,就要设定明确目标,制定具体措施,严格考核标准,对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等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广大教师自觉提升信息素养。如在评模选优工作中对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实行一票否决,绩效工资的分配要考虑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贡献,在各类优秀课评比中突出信息技能的作用,给教师指定读书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读书笔记,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提交一定数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等。通过政策、制度强制教师学习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能,“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8]。
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为探讨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新技术优先配备先进装备;加大对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奖励力度;为成绩突出的教师颁发奖证、奖金;通过组织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优秀课件制作展示、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引导带动全体教师提高信息素养。
(3)科研促进,营造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浓厚氛围
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小学缺少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传、帮、带”,满足于靠个人经验应付工作。但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只凭经验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还必须具备应用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必须是融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组织者。”[9]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提高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的发现、收集和利用能力,运用信息化的理念去应对、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教科研提升质量、提高效率;通过教科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在教科研实践过程中,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教函[2016]13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Z].
[2]姜玉莲.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分析及发展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D].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教基二厅函[2014]1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Z].
[5]晋浩天.解读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N].光明日报, 2016-07-11.
[6]王珠珠:凝心聚力团结协作 努力提高服务教育信息化大局的效能——在2016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的讲话.
[7]叶渔.专家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融合创新推动教育现代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6-24.
[8]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23/c_1115383959.htm.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推荐阅读: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07-15
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11-12
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学科论文06-25
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07-22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题题库及答案07-19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教学体系研究06-06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度融合探究12-16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重要性国培心得体会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