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共8篇)

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 篇1

时代智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均等问题。2000 年教育部提出“校校通工程”,要求中小学搭建校园网,师生之间、校际之间能够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够,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城郊学校以及城市非重点学校的资金和教学装备投入不够,特别是城郊学校,导致了城乡学校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差距日益扩大。要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实现“校校通”教育信息化,首先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中。教育技术装备的大量投入丰富了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使用教育装备的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在信息化教学条件支持下转变了陈旧的教学观念。通过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配置,城郊学校和城区学校在教学条件上缩短了差距,城郊学校的教学效果也明显提升。

2、区域性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学校网络化

网络是信息时代学校、家庭、社会获取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渠道,它把空间分离的几种角色联系起来,对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城域网的教育局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电子政务系统、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互动教学系统平台的运行,促使了全区学校教学资源整合,让城郊学校得到快速成长,城乡学校同步发展。例如:城乡“捆绑”学校通过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将优质课资源利用城域网实时传送到互动远端教室的显示屏上,捆绑学校双方学生都可以接受优质教育,同步学习,同步提问,真正实现城乡学校间互动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紧贴教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配置是关键。只有校园网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校园网就失去了

存在的价值。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资源建设中,紧贴教学实际,根据教师课堂教学、师生课余学习等方面建设资源。一方面可整合已有资源,改造整理现有的各种资源库群,建成教育信息管理数据库;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掘与开发各种优秀资源,如邀请专家教授在网上讲解新课改示范课,进行各类讲座;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等最优秀的教师开设“初中同步课程”、“小学同步课程”的网上授课,免费向市内所有中小学开放,并免费提供大量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资料、试卷等。这些方式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均衡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师职业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文化背景、学习的平台、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家长群体等,使得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水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前,很多城郊学校师资情况很不理想,一个教师要承担多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导致了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城郊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教学条件不高、教学资源缺乏,教师们没有时间或条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吸取新的教学观念,与外校教师进行学科讨论和学科科研培训的机会甚少,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自然不会提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实施“科”“技”强师战略,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着手,对教师专业提升需求进行调查,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壮大城郊学校的师资队伍,促使城乡教育师资水平趋于均衡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捆绑模式的城乡教师互动式网络教研和培训,让城乡教师“零距离”互动,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变革教与学的模式

新课改的推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这就迫切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如今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多样性,教学环境也不再单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引导城乡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模式转变,这样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趣味性。

信息技术具有“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优势,科技的进步赋予了教育事

业全新的内涵。总之,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以教育城域网应用为枢纽,加快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置,逐步重点向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城郊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通过实现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在网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力量,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时代智囊介绍:

时代智囊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依靠先进的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覆盖了教育的教、学、管、用各个方面,为教育系统提供海量的数据挖掘,系统的知识管理。协助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API接口,为教育系统不同平台提供诸多的数据共享,形成了集中信息资源管理、应用服务管理,教育资源的知识共享和共建平台,推动了教育管理和教学的变革,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合。

时代智囊在国内率先提出云录播平台概念,为录播插上了云的翅膀。《时代智囊全自动智能云录播系统》是时代智囊人结合国内一线教育专家、学者的先进经验,经过反复论证、系统规划,携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及导师合力自主研发而成,采用一键式开启和结束录制的设计,是国内唯一一家采用生物图像识别技术的全自动智能云录播系统。

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 篇2

硬件建设只是一个基础, 应用才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着力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 也不再把升级作为一个基本的指标, 因此, 要把主要精力从单纯的硬件建设转移到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实施上来, 切实把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终极点和检验信息化建设工作成败的关键点。在这一点上, 蓟县在全市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以班班通信息技术促进小学高质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让大家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弥补地区差异、共享精华教育信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所带来的效果。

重视程度决定做事高度

蓟县现有217所幼儿园, 133所小学, 51所初中, 13所高中, 12万多个学生, 学校分布在城镇、乡村及偏远山区、库区。秉承教育强县的理念, 为进一步强化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上好每一节课的民生诉求, 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成为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投巨资、下大力完成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后, 不断奋进的蓟县人开始思考:“在每所学校的硬件都得到提升以后, 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硬件如何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教育软实力的提升应该如何着手呢?”考虑到学校间的地区差异和教学资源的不同,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学校,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技能低, 信息资源使用不便, 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导致常态课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率低, 效果不佳。要切实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 最根本的做法是使每位教师能够上好每一节课。因此, 真正建立适应城乡教师常态化教学使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让每位教师掌握高质量的教学模式, 让信息技术施惠于师生, 才能实现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自2012年起, 蓟县启动了班班通信息技术工程和小学高质课堂相融合的试点研究, 目的是通过试点研究找到一种办法, 可以促进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地在全县得到推广, 进一步使大家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课题“以班班通信息技术促进小学高质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得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批准, 列为天津市“十二五”课题。该课题由蓟县教育局张怀君书记带队进行科学研究, 县委书记、县长做顾问, 以“班班通”信息技术为常态教学环境, 以促进小学高质量课堂为目标, 选立了三个子课题, 即: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按教科书内容, 以“一课一库”的模式, 搭建蓟州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平台;按教科书内容或教学任务研究相应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硬件系统。在三个子课题中, 又分设了若干二级子课题。事实证明, 这番自上而下、举全县之力的倾情投入, 换得了蓟县基础教育催人奋进的提升与发展。

事事用标准说话

课题第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以小学语、数、外三科为对象, 为了课题的高标准启动, 蓟县各方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一是深入调研。课题组负责同志在多次深入学校进行调研, 并广泛搜集、借鉴大量国内外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先进经验、成功做法, 认真分析市、县、学校实际的基础上, 确定了本课题。二是建立队伍。确定了教育局统筹规划、专家业务指导、教研部门牵头实施、实验学校教师具体研究的工作网络。教研室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教研员牵头, 从50所学校中选出230余名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研究队伍, 并从教育理念、实验方法、研究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三是抓好三级课题的开题工作。将每个课题的开题都作为对研究人员的培训过程。

蓟县教育局张怀君书记介绍说:既然是科研, 那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汇集百家所长为一课所用。因此, 蓟县各方统一认识, 确定本课题研究方法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辅助实施。一是形成研究日志制度。每位实验教师都有一本专门的研究日志, 准确、真实地记录着实验教师的研究过程和心得。二是制定研究标准。为确保研究的预设成果, 蓟县重点研究制定了相关标准, 解决了实验过程的控制问题, 制定了《小学高质课堂标准》《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库标准》《课堂教学成果标准》等三项标准。三是管理好研究过程。实验分为资源库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两个组, 各组研究任务明确, 责任到人。资源库建设遵循共建共享和开放性原则, 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小学公开征集优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办法》, 形成教师广泛参与、课题组教师重点研究、专家型教师把关提升的研究格局。教育信息资源入库要经过“教师制作提交—QQ群交流评价—学科技术组交流研讨—课堂教学试用—修改入库”等五步审验把关。教学模式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 注重实验资料的分析, 及时将实验成果转化为研究成果。

“一模多法”的教学模式框架

在“因学定教、以改课促课改、用信息化打造新课堂、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指导下, 蓟县形成了“一模多法”的教学模式框架。“一模”是指总的教学模式, 即“一化三维六环节” (简称“136”) 的教学模式。“一化”指课堂教学信息化;“三维”即课堂教学重点实现的三个方面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环节”包括设景展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归纳、训练提升。“三维”是目标, “六环节”是达成目标的过程, “一化”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支撑。“多法”即在总模式下, 不同学科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衍生出不同的子模式。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一化”创设优质教育资源在班级教学中的共享环境, 为教学提供数字化的工具, 服务于教学环节, 通过“六环节”活动高程度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六环节的基本要义是:因学定教、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班班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常规手段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

目前, 三个学科共确立了18个不同的子模式。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如果说建设资源库是给教师以工具的话, 教学模式就是给教师以方法。

班班通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 “因学定教、以改课促课改、用信息化打造新课堂、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其中“因学定教”是模式的基本理念, 指的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学习的准备状态, 以选择确定教学对策。教师服务学生, 教师的教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教师的教服务学生的学, 以学法定教法。以“改课”作为课改研究的切入点, 强调的是通过改变传统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来达到促进课程改革的目的。“信息化”是新课堂的支持环境, 指的是要发挥信息化资源的优势, 将信息化手段恰当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最终实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总特征是“一模多法”, 即在班班通信息技术环境下首先确立一个总模式, 即“一化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 不同学科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继续衍生出不同的模式。

“一化三维六环节”教学模式的依据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进一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 创设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环境。二是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生为中心, 而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灵活地运用。三是实践依据。几年来, 国内外、各地区教育教学改革有众多成功的实例, 如我国近年来就涌现出了“九大高效课堂”, 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洋思中学的课改创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创出“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昌乐二中创出“271”教学模式, 都突出了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思想。

蓟县提出的“一化三维六环节”教学模式, 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尊重教育规律、吸纳古今中外经验、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做法的基础上, 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三个子课题组多轮反复实验的基础上, 归纳提炼而成的。形成的过程包括多人、多校、多次实验的特点, 还包括了对学习成绩、学习感受等方面的评价。本模式还是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多个模式的精髓中提炼而成的。

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质课堂指的是一堂课使学生尽可能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三维目标。高质课堂是通过高效课堂来实现的, 课堂教学要想有较高的质量必须首先做到教学的高效率。“一化三维六环节”教学模式本着“以学为本、优化过程、减轻负担、因学定教”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如下策略:

1.教科书处理科学准确。教师要认真、深入研究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内在联系,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拓展、补充。把教科书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的一种范例,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外延伸的角度进行灵活处理, 从而使教科书内容更加适应学生学习, 更加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2.任务安排面向全体。教师在安排学习任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要研究学生间的差异, 在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自信心等各方面的情况, 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高质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3.活动设计符合认识规律。建构主义强调,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一定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学习新的知识。因此, 教师在设计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更要研究学生学习规律, 真正实现因学定教。教师设计的活动只有符合认识规律、符合学习规律, 学生才会学得顺畅, 效率才能提高。

4.信息技术运用恰当巧妙。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环节等, 在恰当的时机选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通过“快速路”与“高架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高质课堂。

“一化三维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包括:1.设景展标。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情景, 引出课题。二是要每个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两项内容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 如放视频、动画或ppt图片等。

2.引导自学。引导自学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出示导学案, 让全班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内容要求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找出不能完成的疑点、难点留作下一环节解决。教师也可以准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作业单发给相应的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独自学习教科书, 完成自己的任务。不管采取哪种方式,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自主学习时遇到的疑点难点可在小组解决。二是教师再次出示学习任务, 这次的学习任务要经过学生相互合作探讨才能完成。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根据学习任务确定小组人数, 一般为2~6人。二是小组长要充分负起责任, 组织好本组的学习活动。三是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四是教师要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4.展示交流。在这一环节中, 各小组发言人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实物投影功能, 把本组记录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班, 并进行讲解汇报。一个组汇报结束, 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 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达到全班交流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每组发言结束后, 不要马上做结论, 防止学生慑于教师权威而终止讨论。

5.点拨归纳。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教师根据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对预设的内容和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梳理知识脉络, 强调重点, 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呼应, 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这一环节强调精讲, 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不必再讲解。

6.训练提升。这一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教师布置的练习应突出对重、难点的检查, 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情况,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 练习题一定要体现层次性, 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这一点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库的优势, 可随时调用题库中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这对满足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动力大有裨益。

成果的价值还是要通过课堂来体现, 通过实验教师在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效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发生了变化。教师“因学定教, 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的意识强了,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应用成为教学习惯, 教师课堂角色变了, 课堂模式优化了。二是学生发生了变化。因为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三是课堂发生了变化。教师、学生的变化也相应地催生了课堂变化。体现了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实验教学效果明显。

建立蓟州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优质课的标准定了, 模式有了, 对教学资源的完善与补充便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经过大家的辛勤付出, 蓟县阶段性地完成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共1326节课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并依托蓟县教育网, 初步建成了蓟州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资源管理采用“一课一库”、“套餐”加“自选资源”的模式, 信息总量达到83.1 G。资源库内容选择和设置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匹配性, 即“一课一库”, 资源库内容与各学科教科书内容相匹配。二是选择性, 资源库设置内容包括“套餐”和“自选资源”两部分。“套餐”包括每一课的教学设计、相关课件和使用说明;“自选资源”包括相关教学资源片段、练习题等。三是便捷性, 经过实验教师多次使用证明, 资源库具有教师操作简单、提取内容便捷、使用效率高的特点, 真正使信息技术像手机服务人们通讯那样服务教学。

优质资源库中的教学材料努力体现为教学服务, 方便师生查找、选择和重组。资源库中的材料基本以一课一库的形式出现, 内容涵盖1~6年级上下册教科书的所有内容。调动课题组与全县教师, 在统一标准与指导下参与资源建设, 发挥教师特长协作攻关, 共同建设开发, 最终建成全县教师共同享用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为了确保资源的丰富与不断更新, 要随时为教育资源库补充内容, 使其成为一个动态的网络资源, 各科资源库均随教科书内容配置信息化资源, 各学科分别体现自身特点。

资源库内容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课题组实验教师自主研发。每一课 (章节) 的教学资源, 都是通过“教师制作提交—QQ群交流评价—学科技术组交流研讨—课堂教学试用—修改入库”等五步严格审验, 确保资源的质量和实用性。二是课题组根据建库标准面向全县小学教师征集, 对收集上来的资源进行评比, 符合条件者入库。三是借鉴整合网络资源, 凡是从网络下载的资源一律标注网址出处。另外, 课题组从全县中小学抽调了部分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集中时间、地点对资源库资源从内容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全面修改、完善、提升, 使资源库的质量得到保证。

市教委巡视员、国家督学刘长兴在参加过几次该课题的活动后, 曾无比振奋地说:“看了蓟县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成果展示, 我觉得这个课题的意义在四个方面:一是解决了高效教学的技术问题。市教委是从2008年开始倡导高效教学的, 到现在应该是第五个年头了。这五年来, 大家想了很多办法, 我想, 其中有一个因素很‘技术’, 特别是在观摩课上。那就是课堂上用的课件很多, 课件哪里来的呢, 都是自己学校搞的。可是自己学校搞课件, 总有一个局限性, 这个局限性就是学校的教研毕竟是比较窄的。现在把全局的力量放在一起, 然后把这些课件集中在一块, 进行筛选, 在筛选的过程当中, 把比较好的编成系列, 给大家使用起来是很方便的, 很有利于高效教学。二是有利于小学的率先减负。高效教学主要讲的是效率、效果, 观摩了几次展示课后, 可以感受到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 所谓容量大就是说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 我想它在提高效率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三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因为这个资源库建设考虑了方方面面, 特别是很多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 开拓了学生眼界, 另外, 高效教学保证了学生能够在减负的状态下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有参与实践的时间, 这样就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有一点意义在于均衡发展, 现在城乡依然有差别。蓟县这个地方我听过山里的课, 也听过库区的课, 教师的水平确实是有一定差异性。通过这样一个手段, 这样的一个资源库, 让更多的教师在资源库当中能够得到学习, 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起来, 来改善自己的教学,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在课题中期的汇报会上, 蓟县教育局张怀君书记表示:“因受研究水平和条件等因素制约, 我们的研究成果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升。下一步,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深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加大实验力度, 在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中实验。三是进一步加强实验管理。四是拓展研究范围, 适度向其他学段、其他学科进行拓展。确保到2013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全面完成研究任务, 进一步提高成果质量, 更好地服务教学, 为全市的基础教育研究夯实基础。”

现代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的更新使用非常快, 蓟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教学资源的课题创新, 为全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示范性的贡献。今天蓟县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尝试, 也是天津市未来进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新起点, 把握好新起点, 才能期待获得更大的成功。

信息化时代的家庭早期教育 篇3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教育发展多元化时代。信息量快速增长与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大,早期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是我们首先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化对指导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信息化渗透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可见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的重要性。0-3岁亲子教育做为一项新兴的教育,也为我们所重视,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亲子教育服务也是众望所归。亲子教育对幼儿园的要求甚高,除了开展亲子活动外,更要求幼儿园从封闭走向开放,尤其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实现幼儿园社区教育设施共享。而且,亲子教育着重体现家庭和幼儿的互动,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加强对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是亲子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亲子教育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它的教育更侧重与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和互动。由于家庭散居在各个社区,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所接受指导的时间也各异,给幼儿园在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指导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可以丰富信息资源,以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快捷、方便、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在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亲子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1、开发运用信息资源,使早期家庭教育更科学化、合理化。信息化的教育手段给予了我们教育者更广更深的天地,它打开了教育者的视野,为从事亲子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便捷,通过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将各个家庭的详细资料进行统计,制定成册,按家庭的对教育的需求分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网络。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快捷的方式传递到各个家庭,彰显了对早期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

2、体现亲子早教“少投入,高质量”的原则。亲子教育做为幼儿园研究的一个课题,在经费的投入上没有专款投入,在人力上也没有专人负责,给在进行家庭指导带来不便,不利于亲子教育的开展。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家庭指导打开了新的局面。如:人手不够,不能逐一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在网上开展指导工作,可以做到以一人指导多个家庭。同时,网络上的很多资源可以共享,老师和家长们可以在网上查各种指导方法。

3、打开了教育交流的新局面。现代人注重交往,但也顾及交往。尤其对那些忙于自己工作的年轻父母而言,更是不知道如何同老师交往,也没有时间同老师交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有效的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和障碍。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面前,家长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抛开心里的顾及和老师们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真实地进行家庭指导。同时也为老师们的交流提供了互动的平台。

4、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纲要》中明确指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因为家庭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将幼儿园、社区、家长资源进行整合,将各个资源为早期家庭教育的知道服务,发挥教育的最大实效性。

二、 如何开展信息化教育在早期家庭教育指导

在我们进行的亲子教育活动和研究中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在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地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利用幼儿园的信息资源进行相关方面的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育资源,满足早期家庭教育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早期家庭教育网络的建设。网络已经深入了每一个家庭,利用网络将每个家庭和幼儿园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网上进行对每个家庭的管理,满足家庭的不同教育需求,通过互连网进行指导和学习。并开设网上查询和网上宣传等工作,让家长们随时,及时的得到教育的指导。如:有的宝宝因为生病不能来园上亲子课,家长就可以通过早期家庭教育网络向老师询问活动的内容,老师也能通过网络对家长指导活动的注意事项,使亲子教育保持连续性。有时候,幼儿园要进行大型的亲子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及时告之家长,发挥了宣传性。

2、个性指导的开展。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老师更能针对宝宝的个性进行指导。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开设个性服务站,将需要个性指导的宝宝进行专门的管理。老师们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等形式送教上门。针对在亲子游戏活动中一些典型的问题和一些不能来现场参与的家庭,分析和讲解宝宝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进行教养指导。这样既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家长的困惑,又提高了幼儿园在社区的知名度。婴幼儿的家长都把幼儿园当成了自己养育宝宝的好参谋。

3、热线电话的开设。手机和电话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一种也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在没有网络的家庭可以通过此形式来进行早期教育的指导。热线电话可以做到随时,及时的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家长喜爱的指导形式。幼儿园开通热线电话,家长可通过电话来咨询亲子教育的各种困惑和疑问,进行有效的咨询和沟通。

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 篇4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促进了全人类的发展和变革。教育领域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亟待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教育管理手段逐渐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也逐渐系统化和信息化,研究教育管理的改革策略,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系统的管理模式,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创新,建立并普及教育信息化、资源全球化、管理智能化校园指日可待。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育管理;信息技术

21世纪以来,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也逐渐以信息技术为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巨大的变革也意味着教育领域也必将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挑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亟待调整和创新,很多高中都纷纷建立校园网以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研究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不仅能为广大教育管理人员增加管理经验,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还能让高中快速地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潮流,进而建立系统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校园。

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 篇5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应淡化学科意识,引入各种艺术门类,使音乐教学扩展成为一种综合的教育手段。21世纪社会的信息化,让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网络化、虚拟化、国家化、个性化,从而使我们的音乐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及学习更为便捷和广阔。

信息时代的教育促使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高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变革。知识的迅速增长在教学上的要求是效率和质量的增长,由此也影响了教育体制、课程与教材模式的更新。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教育的工作者和新一代的教师,是我们教育未来的代表。如何使广大的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的问题。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更新音乐教育观念,调整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程序和分解的目标结构,改革发展现有的中职音乐教学现状,逐步形成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学实践形式,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必须明确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与学的.规律,构建新的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学,很多的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还不够深,认为联系不大,它更适合其他学科。中职学校及学生发展的规划,中职音乐与人文学科融会的加深,知识环境的开放,与时代联系的紧密,使得我们使用的教材、资源日益丰富,教学的时间、空间、方法都有着相应的变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一、逐步引导学生在“听”中学习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效果,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从而知道自己或别人唱得是否正确,通过听觉帮助学生学习音乐。

二、逐步在“想”中学习音乐

学生通过听音乐后,对于这是什么乐曲、什么节拍、什么速度、想表现什么内容、产生疑问,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听、看,听后要启发学生多联想,在头脑中要构建情节,有音乐的画面,在想中感知音乐美的蕴含;在想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想中引发心灵的火花;在想中充分理解音乐。

三、逐步培养学生在“唱”中感受音乐,在“做”中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课题。通过“认、读、拍、打”复习巩固,加深印象通过“内在感受,外在表现”。通过节奏的“变化组合,多变多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集体参与的教学效果,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节奏填词、编创,激发灵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四、逐步锻炼学生在“编”中创作音乐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的元素,也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音乐入门从节奏入手。节奏的教学可以采用奥尔夫的教学原则和身体韵律等充分体会节奏,多看、多听、多模,激发学生自然产生编创的激情和发展的空间。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听、想、唱、做、编”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音乐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运用校园网上音乐画面的资料,运用实物投影的快捷方式,适当运用录音、幻灯等电教手段,为学生做示范性的演唱、演奏及乐理知识的讲解和教授。运用律动、舞蹈、表演、指挥或是手势,用挂图、照片、卡片、简笔画等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多想、多感受、多理解、多表现,最后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职学习时间是学生最易开发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开拓想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如教师在上《黄河大合唱》欣赏课时,可以加入历史性背景知识,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词作者的长诗,同时配合历史性的镜头和画面背景,营造出庄严凝重、激荡奔涌的氛围,使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更能深刻地明晰当时的历史背景,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教师在上《四季歌》时,可以借助多维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室里还可以用美术绘画学科、建筑学的功能对教师进行精心的布置,放一些与情景有关的音乐,学生在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时,很快便完全沉浸在其中。课堂上根据需要,安排学生的座位可以有T型、马蹄型、田字型等。此外我们教学中还可采用摄像机的拍摄、日常学生照片的收集等方法精心制作,配上音乐,让学生亲身参与制作和构思设计,达到良好的创作、享受、感受美的效果,音乐教育特殊的美育功效在其中也有所闪现。

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 篇6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信息科技教育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信息科技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时代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转变,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现有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创造一个全新的课堂,而只有将信息科技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才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才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才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都能在同一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如:本课程中所讲的“创感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依据学习者的特征,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设计加入适当创感元素,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所需的、具有创感素养的人才。能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专注,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可以想象学生们伴随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有意思的娱乐环节,能不喜欢上课吗?教学效率能不高吗?

信息饱和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篇7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我们会发现, 电视媒介已经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个由信息封闭到信息开放、由认识自我到认识世界的伟大历程。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件都在电视屏幕中留下了痕迹, 市场观念的普及、影视文化的流行、时尚音乐的引爆、共同话题的创造无一不闪现着电视的影子。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电视, 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的单调, 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将会何等的苍白, 它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中国时代的变迁, 也是国人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

30年后的今天, 电视虽然依然拥有着最多数量的受众, 但是人们获取媒介信息的渠道却变得越来越多元, 我们开始进入到一个由媒介信息构成的宏大超市时代。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 也不管我们是否承认, 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商品较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为丰富, 比世界上任何物质性的商品都更为多彩。美国伯克利大学信息管理与系统学院的研究表明, 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是968735册, 广播电台每年制作的节目数量为6550万小时, 电视台每年生产的电视节目是4800万小时, 目前全世界共有47776家广播电台, 21264家电视台, 22643家报纸[1]。除此之外,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还为我们提供了约25亿个文档资源的访问[2]。另外一项调查显示, 美国的艺术家从1970年的73.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20万人, 音乐家从1970年的1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8.7万人, 作家数量则增长了四倍, 达到了12.8万人。每天这些艺术家、音乐家和作家都在通过我们的媒介渠道向我们注入更多的信息。[3]

可见, 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新时代。由于信息的急剧增长以及媒介共享导致的信息泛化, 信息被传递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 而且永无休止。以每年新增的电视节目为例, 如果想要全部看一遍的话, 至少要用35个世纪才能看完, 而且中间还不能有任何的停歇!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信息饱和” (message saturation) 的时代, 我们每天都被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任何想要跟上信息步伐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面对大众传媒越来越具侵略性的传播方式, 人类的信息问题已经从最初的获取信息, 变成努力跟上信息, 到现在又变成要避免信息了。[4]那么, 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呢?如何才能有效地役用媒体, 而不是被媒体所奴役呢?

二、第二课堂:青少年的媒体使用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 媒体不是物件, 而是环境。[5]“无人能够自绝于媒体, 媒体已经超越物件本身, 而成为环境, 如同阳光、水、空气, 是生命生活的要素;媒体更是教育环境, 人人透过媒体认识世界, 认识人、事、地、物与自己的关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媒体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与他人都在透过复杂的媒体互动建立社会关系, 再将这些社会关系整合成为日常生活的样貌”[6]。半个世纪以来, 难以计数的研究结果一再地揭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小学阶段的孩童, 每天平均约有2~3小时花在电视机前面。电视自问世至登堂入室的这50年间, 早就成为有史以来人类从摇篮到坟墓之间最亲密的伴侣。终其一生, 保守估计, 一个活到75岁的人, 大约有9年的时间是不舍昼夜地在电视机前面度过的, 而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是在不停地观看各种各样的电视广告。[7]美国尼尔森的调查显示, 在高中毕业前, 美国学生总共花11000小时在学校, 但却花了20000到25000小时看电视。[8]台湾的一项调查也表明, 台湾国小学生平均一年有1200个小时是在学校度过的, 同时则有1000多小时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9], 而国中生则有1200个小时与各种媒体为伍[10]。《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7日报道:中国80.9%的小学生和81.2%的中学生课余时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电视, 而且每天花100分钟看电视的最为普遍。另外, 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 青少年也日渐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互联网报告, 截至2008年12月31日,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占比重高达35.6%, 总数在所有年龄群体中占据第一;而中小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间高达9.5个小时, 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81分钟, 仅次于电视。[11]2003年中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和2008年中小学生的上网时间之和为181分钟, 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花在主要媒体上的时间为3个多小时, 而且今天中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如果再算上假期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话, 这个数值将会更为惊人。因此, 将媒体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一点都不过分, 而且就影响力而言, 媒体凭借其丰富广博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叙事, 对青少年的冲击更是大有超越学校这个第一课堂的趋势。正如《天生买家:商业化童年和新消费文化的危险》[12]一书中所指出的:谁是孩子的主人?商品。谁规划孩子的前途?企业。谁建构童年?广告。……这样说不是答案的全部, 但却相当精确地掌握了社会趋势的神韵。当然啦, 我们也可以把上述广告词改为更加直截了当:谁是孩子的主人?媒体……谁规划孩子的前途?媒体……谁建构童年?媒体……意思还是一样的, 因为围绕在媒体人前人后的, 就是商品啦、企业啦、广告啦!

三、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照亮了欧洲的黑暗世纪, 让统治阶层对信息的垄断变得不再可能;现代电子技术的发明, 让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实时化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发明, 让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和互动化成为可能, 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电子技术对信息传递的革命性作用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跨越国界和自然法则的超媒体社会。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饱和的时代, 对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变得异常便利与廉价, 信息的垄断时代永远被丢在了历史的垃圾堆里。然而, 对信息的简单便利获取并不等于个体知识与智慧的增长。纷繁复杂的信息并不总是人间的天使, 也可能是潘多拉盒子里面的魔鬼, 更多时候则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人无数, 尤其是对于对社会缺乏全面认知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

今天, 无论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大众传媒都是社会真实最为重要的建构元素。媒体通过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报道, 将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受众有机地串联起来, 塑造出共同的社会认知与情感态度。如果说, 这些信息全部都是真实可靠的话, 那么这种肆无忌惮的建构毫无疑问是有益的。然而, 媒体的残酷性就在于其内容并不总是反映真实, 也不总是客观中立立场的持有者, 透过光怪陆离的形式, 事实上媒体内容无一不是经过人为的选择、加工、包装等建构而成的, 其中包含了大量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企图。作为受众的社会大众更多时候并不是媒体所谓的被服务的对象, 而是媒体劝服的对象, 或者劝服接受其中的政治、价值观立场, 当然更多时候是劝服接受其中的商业信息——作为广告商力图攻陷的目标消费者而存在。正如加拿大媒介素养之父约翰·庞杰特所说:“主流媒介或明或暗地传播着有关道德生活的本性、消费者至上主义 (consumerism) 、妇女的社会角色、权利认同和绝对爱国主义 (unquestioning patriotism) 等问题的意识形态讯息。”[13]

正是因为现代传媒在信息形成过程中存在太多被操纵的可能, 所以对于作为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我们, 尤其是对于尚不具备完整世界观但模仿能力却相当强大的未成年人而言, 最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资讯本身, 因为资讯的获取并不代表知识或者智慧的增长;而是如何去更好地理解资讯背后的内容, 去了解我们关于社会的认知是如何通过大众媒体被赋予意义从而被建构起来的, 媒体是如何有目的地选择、组织与传播信息, 有时甚至是故意隐瞒与扭曲信息的。在信息时代, 这种对于大众传媒内容的使用与评估的能力是现代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正如文字需要学习一样, 对于传媒的认知与使用能力的建立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或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每一个现代公民, 尤其是青少年成为一个耳聪目明的信息消费者, 对信息具有主动的免疫能力, 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更应该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和思辨者, 成为具备媒介素养的媒介受众。从这个意义上讲, 媒介素养主要指的是媒介受众所应具有的对信息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解读能力、思辨能力与使用能力, 即受众不仅应该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 而且还应该具备主动批判信息、辩证吸收信息的能力。而使大众具备媒介素养的教育过程便被称之为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又被称之为媒体素养教育、传媒素养教育, 也被简称为媒介教育或者传媒教育, 在国外则主要有两种称呼“Media Literacy Education”或者“Media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媒介素养教育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 之后流行于欧美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 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和实践体系,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术界真正开始认识并展开媒介素养的研究则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而且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 作为一个教育命题却一直没有引起教育学界的重视。近些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 由于对网络信息的片面认识与错误使用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事件不断攀升;而更让教育学界惊愕的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媒体所引领的市场主流文化所导致的社会变迁, 校园内的正式教育体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越来越受到来自媒体这一社会教育体系的挑战, 由此导致的两者之间的裂缝也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失效”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假设而是越来越成为当今的现实。

应对这种挑战, 需要整个教育理念与体系的变革, 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作为青少年社会化机制的教育与媒体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并驾齐驱的今天, 如果我们仍然无视媒体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仍然将教育自我封闭于学校的藩篱之内, 那么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教育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而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因为“媒体的限制, 就是世界的限制”。

参考文献

[1][2]Lyman, P., Varian, H.R.How much information?[EB/OL].http:www.sims.berkeley.edu/research/projects/how-much-info-2003/.

[3]Kiger, P.J.The golden age of mediocrity[J].Los Angeles Times M a g a z i n e, p p.16-19, 32.M a r c h7, 2004.

[4]W.J am e s Potte r, M e d i a Literacy.4th Ed ition[M].Sage Publications, 2007.

[5]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8]吴翠珍, 陈世敏.媒体素养教育[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2007:8-9、15.

[7]吴翠珍.教育新观念——信息时代的媒体教育[M/OL].http://www.mediaed.nccu.edu.tw/new/node/24

[9]吴翠珍.电视节目制作前置研究之设计与执行:以读书节目规划为例[C].台北文化电研会, 1997.

[10]饶淑梅.国民中学实施电视素艳课程之研究[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训育研究所, 1995.

[1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12]茱莉亚·薛荷.天生买家:商业化童年和新消费文化的危险[M].台北: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2005.

论信息时代的教育革新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教育 传统教育 革新

0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延伸到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广泛应用,使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诞生了。网络教育以其突出了优势和特点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和重视,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Internet诞生于1973年,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ARPANET网,当时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领域。Internet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通过TCP/IP协议,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1994年5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连接了Internet,从此中国有了Internet,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传播便捷、表现多样、交流互动、时空无限制等特点。互联网主要功能和应用有:网络教育、网站浏览、收发电子邮件、FTP文件传输、信息查询、IP電话、电子商务、网上银行、BBS、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1]。互联网在我国蓬勃发展,其影响之广泛几乎渗透到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每个层面。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事业也越来越被教育界人士关注和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 网络教育概述

2.1网络教育的概念及发展

网络教育是基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具有许多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交互性;提供更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终身化。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网络教育的发展作了宏观规划,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的网络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高校开办网络教育试点,网络教育在线学生数逐年增加,网络教育正以惊人的速度健康发展[2]。

2.2网络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的主要优势和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数字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终身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学习场所多元化、等。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体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3]。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有选择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或在线观看国内优秀教育网络和资深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也要与国际教育接轨,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授课模式,吸取经验、获取知识,也可以以在线的方式,与其进行视频音频的互动式学术交流[3]。

网络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使学习者及时掌握最新知识,掌握进行创新的知识基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交流和应用创新成果的条件。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交流优势,开展跨专业交流、建立学习组,并可让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中。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3] 。

3 网络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内涵和作用

在信息时代,网络教育模式给教育事业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给予了教育工作者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更为重要和丰富的内涵和作用。由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有一定差异,要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教育中的发挥作用,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专业知识渊博,还要不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开放思想,学习信息技术,具备网络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内涵和基本要求有: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时代,教师不只是被看做信息的传播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信息传播者。教师通过互联网下载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通过BBS等网络通讯模式,与国内外教育工作者讨论和探索更为有效有益的教学方法,开阔教师的知识层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开阔性;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随着终身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网络教育课程开发就需要利用相关的工具软件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并不断更新信息科学技术,以满足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需要[4];传输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所需资源,协助学生决定选课计划等;具备制作和设计高质量适合学生自学的多种课件的能力;具备编写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远程学习材料的能力;具备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建议,确定其学习方向,并能在学习要点、难点、思路和方法上给予指导和点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5];教育工作者的原则和目标是“教书育人”,对于学习者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习者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网络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分离,不利于教师把握其思想动态和对其人格魅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推进教育教育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3]。

4 结语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它相对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给教育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使教育事业更加开放,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具有主动性和个性化,使学习者得到了终身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具备网络教学的基本能力,从而在网络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道路上,网络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开拓与创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和广范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学文,孙谦.论信息时代的网络文明[J].互联网应用的现状社会科学战线.2005(1):

300-301.

[2]张青俊.浅论网络教育[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9-30.

[3]杨婉华.教育信息化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增刊.2005(1):98-99.

[4]高昌红.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内涵[J].青海教育. 2005(2):93.

上一篇:供应链与生产运营管理下一篇:认识少数民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