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回高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宁回高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永宁回高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篇1

实施方案

为推进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工作的实施,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学校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指导思想

立足于学校现在软、硬件资源及师资设备条件,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创设适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应用环境,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问题为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内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活动和管理、学生学习活动中有效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效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二、学校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管理制度,创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校园环境。

2、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强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加强网络资源的推广和应用,逐步构建能够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

3、加强资源建设,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

4、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培养具有能够高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5、科研引领,加强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信息化教育

资源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6、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策略

1、营造氛围,提高认识,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提高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使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充分认识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对学校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带来的巨大影响,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观念,把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提高我校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2、构建多元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走出去,请进来

与城市学校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选派领导和老师观摩学习、学习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开展校际间应用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和异地网络教研活动,既能增进学校间的沟通和联系,又能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网络教研和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不定期地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开设讲座。包括信息化教学培训,教育资源应用能力培训等。

2)校本培训。调查分析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挖掘学校的资源,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培训。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上栗县教育网、上栗县教育资源网等平台,引导教师积极进行网络教研,及时发布文章,热情参与话题讨论、分享个人教学心得,促进自我专业提升。

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微博,及时发布自己教学设计和点滴体会,分享与同伴的交流收获,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3)互助培训。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信息浏览,组室活动,教研活动,教师博客等多种灵活多变的自主方式进行自我或者同伴互助,探讨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教与学的实际问题。这是一种自发的,不定期的,随机的,简洁,便利而又和谐的培训方式。

4)层级培训。通过对活动中涌现出的信息化教学能手的宣传和奖励,形成推动全校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积极氛围,使培训由信息技术教师到学科教师,由青年教师、骨干培训转向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信息技术发展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

3、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师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展示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新进教师的“上岗课”、中青年教师的“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要求按照说课、做课、评课的程序将教案及相关课件上网,并将展示课拍摄成课堂实录,放在网络平台上,供网络教研之用。(在教学展示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互动互助、彼此支持,在表达自我经验,分享他人成果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形成同行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评出优质课进行公开展示,推荐参加各种比赛。

开展信息化教育专项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多媒体资源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根据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比如:电子

备课、课件制作、电子教案设计、关于多媒体资源应用的教学反思或论文等),使教师的基本技能更加过硬,钻研、把握、设计教材的能力不断提高。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自制课件,积累我校的优秀课件,推荐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课件比赛,同时推进我校的资源库的建设。

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为契机,在全校掀起一股学信息技术、比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的热潮,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工作的全面实施。

4、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为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提供资源保障

1)积极开发校本资源,收集整理优质教学资源补充到学科教学资源库中,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科学分类,尝试建设学科基本支撑体系类资源、不同版本教材类资源、专题性资源、考试训练类资源、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与协作学习类资源。

2)做好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支持和资源的科学管理工作。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更加贴近学校教学实际的光盘资源,组建信息化资源网站,链接更多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

5、成立以教研组长为组长的学科网络教研指导小组

以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为突破口,强化教师网络教研能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并制定具体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加强网络校本教研的力度,规范教师QQ群,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学管理的高效化。规定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必要次数,指导和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上课,学会通过网络参与教研活动,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教师开展不同形式和类型的教学研讨活动,进行集体备课说课、网上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点

评教学案例、解答教学问题、积累学科资料等,通过教师QQ群、电子答疑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拓展教师合作交流的空间,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促进团队的共同提高。

6、以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现状为基础,以学校各部门自身的特点为抓手,统筹规划学校教育科研,确定科研重点,确立研究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切实开展实践研究活动。

7、只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化,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学校将围绕“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构建高效课堂”这一课题,以学科教学和教研为试点,开展课堂教学应用研讨活动。

8、实施一体机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加大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9、建立教师工作博客,记录教师撰写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见证每位教师的成长轨迹。建立、规范教师专业成长电子记录袋,特别是关注年轻教师、特岗教师的成长,发挥他们年轻、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较高的优点,整合丰富多彩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网络应用项目,使之更好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四、学校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具体工作安排

从2016年9月开始到2017年6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应用探索阶段(2016年9月—2014年11月)。主要任务是:

(1)成立推进信息化应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2)召开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启动大会,宣传此项工作的实际意义,修订、完善各种制度、办法、细则,保障推进工作有序、有效的推进。

(3)聘请专业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LED一体机系统的使用培训。(4)开展全员培训。通过LED一体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授课展演及课题研究,大幅提升一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二是普及应用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3月)。主要任务是:

(1)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习借鉴外县区的经验;

(2)邀请县、市教研室专家到学校进行资源使用的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3)学校将搜集整理各学科资源,初步建立学校资源库;

(4)利用QQ群和博客群进行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专题教学研讨,促进教师间、学科间的沟通和交流;

(5)各学科开展应用展示课和示范课,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方法,(6)突出抓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三是持续发展阶段(2017年4月—2017年6月)。主要任务是:

(1)探索构建教师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专业成长课程推送服务。

(2)逐步实现信息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教育局资源平台实现学校间微视频、微课资源的共建共享。探索为学生搭建基于学习分析差异 6

化与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智能学习的平台,达成学习者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无缝连接。

(3)初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在线课堂的教学与评估,初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和总务处为主要负责部门,教导处和政工处具体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工作管理到位。

领导小组: 组 长:黎 瑛 副组长:徐海安 王光华 组 员:黄兰萍 陈联合 张莉娜

2)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例会,实行阶段性总结、汇报、交流。及时交流进展情况,解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制度保障

1)将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推进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将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家校联系等方面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做好规划,确定目标,提供保障。

2)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推进制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师学生培训学习制度,常规媒体、多媒体教室、资源库等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使用检查评比制度。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先进教师(创新型教师)的

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三项以上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专题活动的竞赛,对活动中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3、经费保障:落实学校信息化技术项目开展需求预算,确保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和更新需要的经费。

永宁回高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微课堂” 教育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信息资源发展多年,教育信息资源在数量、内容与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研究教育信息资源的发展历程,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典型阶段:早期(2003 年前)主要以教学素材库和学科资源库为主的建设阶段;中期(2008 年前)以学科教与学资源网站、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学习网站为主的建设阶段;再到近几年(2008 年后)以网络教学课程、教育视频库和教育教学博客、微博为主的建设阶段。信息资源的建设正由从早期重点辅助教师的“教” 到开始关注学生的“学”,资源库正由注重技术开发型、实体化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向互动生成型、虚拟化的智慧资源库转变。[1}

一、“微课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背景

“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告诉我们:决定资源应用的效益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少、容量的大小、类型的多样,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最大效度的实用性,即能否满足用户的“适需使用、适时使用、适量使用”需求。[2]虽然现在已经处于被大量信息包围的时代,但是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依旧匮乏。导致当前教育信息资源匮乏、资源利用低下的主要原因有:(1)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普遍存在只关注资源“大环境”(如资源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建设,忽略具体资源应用“小环境”(如某条资源在具体课堂的教与学应用情境)的做法。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分离,特别是从教学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资源库的许多资源类型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因而其使用价值大打折扣。[3](2)传统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课时(包括单元和章节)为单位开发,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使用不方便。传统资源开发模式从规划、设计、制作到使用、交流、评价等环节都存在较大的封闭性,使得许多资源一旦完成就几乎没有更新或优化过。而师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能促进资源的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3)由于我国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本上是以分类建设(如依次分类建设教学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课例库、题库等),各资源库大多呈孤立松散、互不关联的状态。[4]建设的资源库缺乏资源的系统整合与重组利用,缺乏一个主题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这种‘分门别类’的资源建设不利于资源聚集的规模化效应。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5]针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当前教学资源“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将各类资源与特定的主题教学活动相结合,进行模块化、主题化的关联和组合,使它具有“主题明确、易用实用”的特点。一项来自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资源需求意向的调查表明[4]:教师日常教学使用频度最高、需求程度最大的是能直接支持课堂教学的资源类型,并期望这些常用资源能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知识点)进行整合,以满足教师的备课、教学、学习、反思和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本文根据教师的需求,结合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通过“微课堂”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微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6]。“微课堂”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方式营造了一个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因此,“微课堂”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堂”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它的主要特点[7]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堂”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相比传统课堂需要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微课堂”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指向更加明确,教学主题更加突出,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展开的。(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堂”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的“微教学资源环境”。(3)短小精华,使用方便。“微课堂”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 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 分钟),更符合教师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堂”的资源容量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 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用户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堂”课例,也可以查看教案课件和教师点评信息,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堂”是以网页的方式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相关教学资源作结构化的组合,并将教学资源与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之间建立一定的关联,形成一个主题突出、资源有序、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微课堂”同时还具有开放性的半结构化框架的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都可以修改、扩展,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

三、“微课堂”推动教育信息应用的前景

2010 年11 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堂”征集评审活动,佛山各级学校和教师积

极参与了这种新型的资源建设活动。全市共征集到1700 多节优质规范的教师“微课堂”参赛作品,内容覆盖了不同年级各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堂”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的教学风采、扎实的教学功底、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微课堂”平台展播不到两个月,访问量就超过15万人次,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捧,成为了第三届(2011年)“佛山教育博览会”上的一个亮点[8]。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的社会性交流工具软件(如微博、Youku、Tudou、微信等)一样,“微课堂”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资源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堂”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9];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堂”研究,网络教研与学习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堂”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性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堂”的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堂”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小勇,詹斌,等.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3]胡小勇.信息化世界的“小世界”现象与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40~42.

芒种桥乡教育信息化推进实施方案 篇3

为进一步改善我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以虞城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县教育局教育资源库和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我乡教育信息化推进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加强课程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切实提升本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

二、工作计划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我乡教育信息化推进实施的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尚未达标的基础上,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利用各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提升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水平,做到信息技术设备各校都有、各校可用,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初步建成能为全体师生提供综合服务的数字化平台。

(二)具体目标

1.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逐步构建能够满足我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学校创造条件补充教师电脑,争取初中人手一台。增加多媒体微机教室4个。组建校园网、建设学校资源库,做到内网管理,外网宣传,逐步实现初中办公无纸化、管理网络化。

2、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运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制订《芒种桥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我乡《虞城县教研网网上资源建设奖励办法》,完善《芒种桥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芒种桥乡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与研究评价标准》。鼓励教师产生更多的原创资源,营造重视资源建设,积极参与资源建设的氛围。

3、加强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继续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网络培训、专家引领、现场观摩等方式,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认识和信息技术素养,实现学科普及率和教师应用率达到30%,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

4.加强资源库建设,开发校本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完善管理平台,提升各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聚集课堂,开发和应用各校校本教育教学资源,既要有教的资源,又要有学的资源;逐步形成一套各年级各学科的电子教案和课件,以县教育局网站资源为主体,丰富和完善各学科教学资源,实现各科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科研提供必要条件。

5.科研引领,塑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研究与实践。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在线学习,鼓励教师在网上写教育叙事。教师人人参与到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并结合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信息化的办学氛围。

6、开展课堂教学网络应用研讨活动。为教师网上教研提供资源,拓宽教研组织形式,优化教研质量。

三、工作推进策略

1、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结合各学校硬件设施的建投使用,整体布局学校信息网络,并做必要的调整,做到基础建设优良,设计超前。以部分学科、教研组做试点,做到试点先行,整体推进。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初步信息化管理。

2、整合资源,逐步完善

根据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的要求,与县教育局技术部门联系,建设好学校信息平台。(1)链接相关各学科教学交流平台,实现同学科教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2)建设、完善学校乡、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个人网页。(3)建立学校网站,发挥各学校网站的实际作用。(4)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建设。(5)通过相关学段信息学科的开设,提高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3、培训实践,表彰奖励。

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同时以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展示和评比活动为抓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面的普及和质的提升两个层面上迅速推进。中心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大赛。对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4、名师引领、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的辐射引领作用,建立教学研共同体,逐步实现优质教育共享,教师共同进步,学科优化发展、班级均衡发展的目标。

四、制度建设及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1、将信息化应用推进列入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需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家校联系、等方面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做好规划,确定目标,提供保障。

2、中心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教育信息化先进教师(创新型教师)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两项以上的教育信息化专题活动的竞赛,对活动中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组织保障

中心学校建立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推进方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学校设备的规范管理和使用,保障各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具体负责本部门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指导、支持与协调。领导小组和其办公室要充分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部署好、指导好、管理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工作。

具体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组长:杨瑞东 副组长:秦振东 张凤娟 曹正华 组 员:李开民 杨兆领 李广文 沈祥鹏 办公室主任:秦振东 副主任:赵涛 耿明金 组 员: 各学校教研组组长

永宁回高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篇4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2261名学生,教职工80名。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学校三年内办学规模预计将达到36个教学班,学生将达到2700人以上。

学校已接入10兆光纤,现有计算机教室1个,装备了60台电脑,生机比21:1。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电教室10个,其中3个是专用教室,装备了7个教室,一年级5个班,二年级2个班。

学校各年级办公室、各行政办公室都配备了计算机,共计38台,虽然没有达到人手一台,但这些教学设备对我校信息化资源应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和方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组织工作。

我校被自治区教研室确定为推进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学校后,五月份校长吴玉强参加了自治区教研室组织到南方考察学习,回来后,他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推进推进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学校领导小组,并任组长,参与制定了《彭阳县第一小学推进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学校实施方案》。

(二)、深入动员,加强活动的宣传工作。

六月月上旬,校长带来领导小组成员在银川参加第一次推进会议,并

且在大会上作了《高位谋划 分步推进 全面提高学校信息化资源应

用水平》报告。

开学动员大会上,传达学习了自治区教研室《推进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学校工作》要求,安排部署信息资源教学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要求以各组为单位,人人参与此项活动。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能力。

结合我校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的实际情况,以推进推进信息化资源应用试点学校契机,开展信息化资源应用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素养。

培训形式:

1、专业培训。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派试点学校管理员参加区级培训,掌握第一手资料。

2、校本培训。由管理员定时、定点、对全校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交换式电子白板应用技术和宁夏数字化教育信息平台实名注册。

3、互助培训。教师可以根据国培计划和教学实际情况,教研活动等自主方式进行自我或者同伴互助学习,共同探讨和解决在信息化资源应用过程中实际问题。

(四)、加强信化资源和各学科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推进信息化资源应用归根到底是为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服务的。因此,其最终必须要和各学科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发挥其真正作用。

1,利用现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充分利用宁夏教研工作平提供的信息资源和互联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资源,教师通过浏览资料、内容整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课件、撰写实用教案、寻找多媒体资料等。

2、开展信息化资源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展示活动有新进教师“亮相课”、中青年教师“评选课”,优秀教师“示范课”,各教研组的观摩课,课堂展示中要突出信息化资源应用。并将展示课拍摄成课堂实录,供做课教师课后自我完善。通过教师的互动互助、彼此支持,在表达自我经验,分享他人成果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形成同行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氛围,使信息化资源应用落到实处。

3、开展不同形式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教学能力。具体包括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点评教学案例、解答教学问题、积累学科资料等,参加国培活动,鼓励教师利用博客、主题论坛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共享。

(五)、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如:对学科教师在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项目中所获得的奖项与成果给予奖励;相关政策和奖励向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在学校内部定期进行课例、课件、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资源等比赛,给教师以展现自我的机会等。

(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

通过信息化资源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各层面应用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校信息化氛围。

(七)、学生信息化资源应用

我校从三年级就开始有信息技术课,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将举足轻重的地步,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了计算机,他们不但掌握信息知识能力,还学懂得信息道德。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网上举办的各种活动。

(八)、管理情况

有完善的信息化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有专职管理人员,经常检查维护设备。

广大教师爱护设备,合理使用,目前这些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硬件方面:

1、积极争取资金,从2013年开始由现在的10兆光纤增加到50兆光纤。

2、力争上级投资建设学校视频播控室,实现全校会议(教学)同步视频直播。

3、所有学生教室全部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

4、建设学生电子阅览室。软件建设

1、继续充实所有学段的课件、文字、图片、图像、音频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建成具有实用性的学校网站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教科研网、图书网、学籍管理系统、校讯通等,宣传学校,及时充实校园网内容,把学校的计划、要求、各种管理资料通过网络传输,逐步实现无纸办公。教学资源上传下载。家校互动(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情况,跟贴反映家

长的意见和建议等)。

2、实现电子交互式白板从教具到学具的运用;实现从演示工具到探究工具的运用。增强教学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继续完善学校教育网站功能,将学校网站建设成为学校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平台。

(1)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增强网站的应用性功能,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

彭阳县第一小学

永宁中学“导师制”实施方案 篇5

一、永宁中学“导师制”实施背景:

1、我校班主任工作主要忙于班级日常事务和常规教育,繁杂的班级事务占用了大量做细致有效的工作时间,班主任与学生缺乏有效交流,疏远了师生情感,淡化了师生关系。

2、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导致德育工作渠道单一,方法机械,德育工作常常是班主任在班内发布或传达学校精神或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管、卡、压、罚”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3、任课教师出现“只管教学,不管教育”。常常出现科任教师抱怨班主任没有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或抱怨班主任没有把学生纪律教育好,导致科任教师对自身的定位有所偏差,而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4、缺乏有力的评价机制,学生的品行表现出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而教师却往往以这种表象来评价学生的品德,忽视对学生深入了解与客观的评价。

5、缺少有效的教育途径,由于班主任面对全班学生,而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性教育,对学生注重共性教育而缺少个性、心理教育。

6、传统教育体现了学生教育工作只是政教处、段长、班主任的事,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7、学校教育与德育教育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班主任与德育工作者无法有效地贯彻到学生的生活,无法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造成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

8、我校以往每年在高三范围内实行了导师制的措施,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家长反馈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永宁中学“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经验。

9、以往德育工作只注重满足社会需要,片面强调规范性,缺少德育工作针对性。

10、永宁中学高中部招生数减少,社会对学校高考要求不断提高,招收的生源属于中等学生,学生思想状态复杂。永宁中学初中生源数少,为了更好地让本校学生进入本校高中学习,也要求学校教育更要有针对性。

二、永宁中学“导师制”的内函:

“导师制”是指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老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让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亲情化地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学习和特长,形成了既管又导、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目的,整体推进学生思想工作的发展。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模式,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育人组合,在学习、生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特长发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帮助。

三、永宁中学“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1、通过实施“导师制”,导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强化个别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实施“导师制”,能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有效促进全员、全程育人格局的形成;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由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由于受导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迫使德育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导师制”的实施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使任课教师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

3、通过实施“导师制”,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导师制”能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段长、班主任管,学生只跟班主任有感情的局面。充分调动课任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堂管理、学生工作上,而且提升了课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理解支持。提高导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在学生当中的亲和力。导师融入亲情,进行换位思考,架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桥梁”,改变教师只说教的形象。

4、通过实施“导师制”,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由于师生比较熟悉,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闪光点,从而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导,对受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尊重受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避免过去班主任一人无法“因材施教”的局限,同时通过导师与家长的联系,也促进了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双方整合优势,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

5、通过实施“导师制”,加强了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做好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促进学校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基础法制道德观念的形成。

6、通过实施“导师制”,为德育的亲情化、个性化提供有效的载体。

7、通过实施“导师制”能尽量最大化指导学生走向成功高考,最大化地让本校优等初中毕业生升入本校高中就读,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前提保证。

8、通过实施“导师制”更能发挥教师导的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永宁中学实施“导师制”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打造重点”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构建学校“大教育”模式,紧紧围绕育人为中心,以其创新的态度、务实的传统、求真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努力增强我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实效性,走主体教育的特色之路。

五、永宁中学“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及机构: 组长:陈冬凝(校长)

副组长:李志鸿(书记)张长旺(副书记)黄龙木(副校长)陈美华(副校长)李刚晖(副校长)

成员: 陈建荣(政教处副主任)陈章维(教务处副主任)各年段长

小组长:各班班主任

办公室: 陈建荣

宣传:

咨询中心(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中心):政教处

六、永宁中学“导师制”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科学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思想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觉自律、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知荣辱、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5、培养学生在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的目标。

6、培养学生爱校情感,丰富校友文化。

7、增加本校初中优秀毕业生升入本校高中就读,增加高考上本科的数量、增加高考尖子生的数量。

七、永宁中学“导师制”导师的任务:

听取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导师是学生思想的培育者、是学生实现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员、是学生生活的指导员、是心理上的疏导者与维护者,是学生成功的引路者。做到及时接触了解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及时与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联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八、永宁中学“导师制”实施方法与步骤:

1、导师开展工作方法:导师对受导对象深入了解建立档案,特别是学生的家长、家庭情况、道德品质、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特长、闪光点、不足之处等方面;通过谈心(情感交流)、开会、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发展动态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与家长联络,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求教育方法;通过与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联系与协调达到共同教育的效果。

2、导师开展工作步骤:确定受导对象——建立受导对象档案——分别制定指导方案——开展个别或小组集体教育——跟踪落实(结合与家长联系、与班主任、各科任教师联系)——记录过程——客观评价——总结经验。

3、学校实施“导师制”方法与步骤:制定方案——动员培训——分发“导师制”工作手册——组织落实——接受咨询与指导——收集典型材料——检查落实——收集材料——考核——总结反馈

九、永宁中学“导师制”导师工作职责:

心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劳动、生活、卫生、学习、为人处事习惯,争做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好学生。

2、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讲文明、有礼貌、尊师爱友的优秀品德,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3、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锤炼不怕困难的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人观和价值观。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全面成才的信心。指导学生合理、科学选择就读方向(高中文理科及艺体生的选择)。

5、指导学生做好学期成长目标的制订与实施。

6、建立受导对象档案,记录成长过程并及时做好相关项目的登记工作,为班主任撰写鼓励性评提供客观评价意见与建议。

7、关注学生全面成长情况,时常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8、与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及其他教师随时交流情况与工作经验,促进受导对象协调发展。

9、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心理学、心理辅导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导”的素养。利用谈心、活动、家访、电访等形式对受导对象开展教育。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保护学生身10、11、12、十、关心受导对象课外生活,指导他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化和经常与受导对象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工作中的支持。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进网吧、游戏室、歌舞厅等娱专业实践活动。培养他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特长。

乐场所。

永宁中学“导师制”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学校“导师制”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导师制”工作的制定、计划、实施,调整、协调、总结、培训;召集有关工作会议、经验交流等;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做好信息与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反馈;对导师工作情况的考核与评定。小组长(班主任)要及时向导师通报班级工作重点与方向,协调导师间的关系,汇总导师对本班学生的教育情况,对学生评价时多珍求导师的意见,组织召开导师协调会和教育情况汇报会,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十一、永宁中学“导师制”导师工作要求、原则与方法:

1、原则上以一学年为导师指导工作一个周期,若教师、学生都有特殊变动可调整到一学期为一个周期,若学生提出更换,年段长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调整情况须报政教处备案)。

2、导师教育与指导学生时,不能与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相违背。

3、导师教育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和情况,从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进行工作和教育活动,教育时要讲究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导师教育时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积极进行教育引导。通过谈心、沟通、交流、联系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违纪行为要坚持原则,善于批评教育,以理服人。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时,发扬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导师教育时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依法执教,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与指导,热情关怀。严禁体罚和侮辱学生。

6、导师开展教育活动时可采用小组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活动相结合。

7、导师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做好过程记录、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

8、导师积极参与到永宁中学“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访等活动过程中。

9、导师要处理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及时沟通。

10、导师小组长(各班主任)可根据班级情况不定期召开相关导师会议,汇总信息,及时协调,通报班级工作重点与情况,或及时与相关学生的导师通报某学生的情况,以便达到协调发展。11、12、13、导师工作过程中要讲究方法、技巧及语言艺术。

每学期结束时,导师要把永宁中学“导师制”工作手册填完交政教处。每学期每位导师要找每位受导对象谈话至少4次以上;每学期每位导师要与受导对象的家长联系至少2次以上;每学期每位导师召开至少1次以上受导对象集体会议。14、15、16、每学期每位导师要进行一次对受导对象的评价,为班主任评价提供参考。每位小组长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导师通报或汇总会。

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都要负责至少6位受导对象的指导。(不同老师可适当增减学生数,但不能超过10人),任教多个班级的老师,必须要有所任教班级的学生。

17、安排每位教师的受导学生时,要做到好中差(从学生的表现、男女、成绩等)的比例要合理科学,原则上以任教班级的课时数的比例来安排,原则上班主任承担班内后进生的比例要大些(特别是班内后进典型人物),若班内后进典型学生要自选导师,并在对应导师愿意的前提下,可以调给相应科任教师。

18、实行“导师制”不是导师替代班主任工作,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导师是为学生做些更为细致的工作,导师侧重于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交流来达到对学生的教育,导师制是为了更好、更细、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而导师也不能替代班主任工作,因此班主任与导师各自要定位好对学生教育的位置。

十二、永宁中学“导师制”考评与评估办法:

1、召开受导对象代表座谈会或随机抽查学生了解导师工作评价情况;

2、导师工作手册记录情况;

3、受导对象的思想表现、学科成绩、参加活动等变化情况;

4、年段长及班主任的评价情况。

永宁中学

永宁回高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实施方案 篇6

工作阶段小结

乌鲁木齐市93小

2011-10-

31乌鲁木齐市93小2011年“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学年”工作阶段小结

历时半年多,我校紧紧围绕区校方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对开展

工作情况小结:

一、围绕指导思想进行了宏观管理

93小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强化教育信息技术普及与应用力度,积推进教学管理应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建设,加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及要求

1、制定了2011—2012学年教育信息化有效应用方案。

2、完善了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使用要求。

①每一位教师每学年应用信息技术上课不少于8节;

②学校每学年拍摄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教学优质实录课不少于3节; ③每学年举办一次优质课件竞赛活动,评出优质实录课、课件进行公开展示和推荐参与市、区级以上比赛。

④所有课件、课堂实录由学校刻录成光盘保存,并存储于校园网资源库服务器以备随时调阅查看。

三、充实了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内容

平台涵盖的内容根据实际和后续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内容。本学年将两基指标作为分类项,为两基复验做准备,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无纸化办公降低的纸张成本,减轻了相关负责人的工作量,方便了检查人的直观浏览;

还增设了相应检查验收的栏目,形成了某一内容的资源体系。

四、提升了教师应有信息的技能和水平

1、学校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应有的校本培训,培训工作的主落点三个方面一是基于问题,二是基于需要,三是基于实际确定培训内容,由学校电教组组长李发利和组员希爱力老师根据专长分类培训,对教师的培训主要有: ①数码照相机的使用—与两基设备配备结合②制作了数码相片册—与校园文化、家长学校和教师基本各培训考核相结合。

③电子教案如何规范上传——与信息化办公需要相结合④平台改版的培训——与教师更便捷的工作结合⑤目标如何建档培训——与规范化操作结合目前学校100%的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应有网络平台,并在应有中找到了平台的可利用价值。

2、信息技术组教师技能的熟练为教师提供服务,电教李发利老师将优秀课例、空中课堂实录等资源录入平台中,让大家享受到分享的快乐!

五、推动了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

学校在原有外网(重宣传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内网资源,目前我校有三个内网资源①数字校园平台②FTP③数码相片册,不同的内网资源有不同的功能。

1、FTP便于集中性的文档归整,给教师个人储存资料提供便利。

2、数码相片册将平时各项活动采用电子照片的形式,按照时间活动主题设置图片栏目,便于照片的随机搜索和调用,极大方便了图片,此项工作李发利老师独立完成。

3、数字校园平台是93小全体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内网,分为五大板块一是常规管理 二是A5管理与质量三是教学设计 四室视频录像资料五是课件资源常规管理中的公示,周安排、教师作业、考核等栏目让学校公用信息被教师及时了解;A5管理与质量按照两基C级指标建立目录,让每位教师在使用中逐步领会A5指标体系的内容,并潜意识作用于行为中;教学设计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资源库;后两项是后续不断完善的方面。

六、后续发展方向

1、教案资源归整

2、课件资源规范化操作

3、继续加强信息化应有的校本培训

4、加大网络教研的力度

5、发挥内外网的最大效益

6、加大信技人员技术培训的力度,能够及时解决校内的网络问题。

七、对硬件投入的需求

1、多媒体进课堂受电脑老化的影响不能实现(现教室配备的电脑是2001年淘汰的旧机,李发利老师废物再利用已用三年,三年中,教师使用频次高,目前90%的电脑不能够使用)建议进24条教室内部电脑。

2、生源地增加,外聘教师增加,教师电脑缺8台。

3、三楼机房的电脑由于分批进入,时间长的电脑已不能够满足学生人手一机的需求,需要配备15台电脑。

4、电脑实现室室通,人人通,集中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网络运行的速度降低,不能高效运作,无形中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建议配备服务器一部。

上一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心得下一篇:双提升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