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思考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信息能够独立选择、吸收、储存应用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自学能力既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一种个性特征, 也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要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看, 还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 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学生的自身努力是自学能力形成的内因

1.1 端正自学的态度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往往支配、调节、控制着一个人的行动。学生对自学的态度积极与否, 直接影响着他自学能力的形成。学生对自学的态度又受到学习动机的制约,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自学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动机只是为了追求分数, 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入地去进行自学, 很可能是靠死记硬背或思维“定势”去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 知识创造着经济, 知识改变着命运, 对自己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那么他就能认真专研, 通过分析思考来解决问题, 提高自己的自学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使学生认识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自学态度。

1.2 掌握恰当的方法

现代社会, 过去那种“只要功夫深, 铁棒磨成针”的说法已经过时了, 更注重学习效率。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里, W代表成功, X代表勤奋, Z代表惜时, Y代表方法。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消的作用, 如果方法得当, 加上勤奋, 单位时间内效率学得多, 如果学习方法不得当, 即使勤奋, 珍惜时间, 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所以, 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学习成功。只有当学生得心应手地熟练应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时, 自主学习的意识将成为学生的自学行动, 从而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1.3 具有坚强的毅力

纵观古今中外有多少伟大的科学家,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 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 但他一生中却取得了1000多项发明的成功。我国的华罗庚, 早年在杂货店当学徒时, 数学底子并不好, 他完全靠自学, 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 他们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播种了成功的种子。要使自学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没有主观努力是办不到的, 因为它能够影响一个人从事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并且, 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 自学过程中难免要遇到种种困难或挫折, 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 就不能冲破前进道路上的逆境, 也无法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和艰难险阻, 最后可能半途而废, 可见, 要使自学不中止地坚持下去, 必须有坚强的意志, 这是形成自学能力的保证。

2 教师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外因

2.1 培养学生自学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 它应遵循认识规律, 那种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 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 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 从而调动学生自觉的积极性。但兴趣有待于培养,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

例如, 在讲《按客观规律办事》这节内容时, 让学生先课前预习, 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图片, 然后把学生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进行认真分析, 其中把6名学生查找到的典型资料和图片, 在我的帮助下, 做成了课件, 课上这6名学生分别汇报交流, 共同完成了本节课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的自信心, 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学快慰和满足, 提高了自学的自觉性。兴趣它是推动自主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前提。

2.2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要激发, 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 古人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通过设疑, 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 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 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 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 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 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 学生就会茫无头绪, 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 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 既不举手可摘, 也不高不可攀。这样, 学生才会跃跃欲试, 越跳越高, 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2.3 给予学生自学时间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 也教会了学生的自学方法, 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学生树立的自学意识和学会的自学方法就无法落到实处, 最终影响自学能力的形成。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 必须给予学生自学时间, 让他们在时空中去体验自学后的成就感, 让学生乐中学, 趣中学, 自主中学, 合作中学。这样克服学生一提到自主学习的胆怯心理, 感受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是一件难事, 从而将自学能力升华为一种更高的追求。“当然我们在强调探索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的同时, 也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问题和困惑, 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一无所获。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当然影响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外因是多方面的, 除此之外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等等, 这些都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有力条件, 要充分利用和把握。

3 学生自学能力形成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

从教育和教学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 教师的“教”是外因, 学生的“学”是内因, 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只强调学生主观作用而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帮助, 或过分夸大教师和学校的影响作用而忽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法, 都是错误的。需要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 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自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自学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 更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漫长的过程和锤炼,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齐心协力, 使这个长远常新的课题, 通过不同学科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摘要: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 而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这是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的总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文从影响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内因、外因及两者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内因,外因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如何做好公路路政档案管理工作下一篇:医用耗材的档案管理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