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单位:大庙中心学校 作者:张华杰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作为教育者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2、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3、要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4、倡导学生实践,实现创新,升华实践能力;
5、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语: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强烈的呼唤着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和实践型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富于创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勇气。为此,我在十几年的政治课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深刻反思,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敢怀疑,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新,增强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创新与实践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二是不相信答案的唯一性,三是不屈服于专家学者的权威,四是
勇于实践与探究。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有些传统性结论实施一定的分析与探究,倡导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与实践的勇气和精神。例如在学习初一思想政治“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我在要求学生分组列举了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许多诚信与否的实例后,就出示这样一个例子:初二学生小王的爸妈都出差了,一个人在家,一天突然生病,感冒发烧,远在异地的妈妈打来电话,问她:你好吗?她思索了一下,告诉妈妈:“你放心吧!我很好。”教师设问:小王撒谎了,她讲诚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设想打破了学生以前认为“撒谎就是坏孩子”的常规理念,使学生迅速活跃起来,积极思维,大胆探究,并一致认为:原来在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也是诚实守信的,而且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例如:在学习“生产力”这一概念时,我就引领学生,难到生产力只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吗?请你大胆设想,还可以怎样补充和完善它。学生很快想象思索,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创新自然的能力等。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勇气和创新精神,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古今中外,许多成名成家的,都是一些十分“痴迷”的幻想家。例如,我国古代的“嫦娥奔月”的动人故事,就以丰富的想象力激励人们去探究宇宙的奥秘;爱因斯坦在16岁时,就想象假如人追着光线跑,光速会因此减慢吗?如果人同光速一样,光会不会静止呢?
丰富的想象力始终萦绕着他,启发他去思索,去探究,去创新,去实践,终于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要启发、引领、激励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富于想象,但是这种想象不是主观臆想,更不是忘想,而是合理,科学的想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与培养。例如,在讲“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时,我布置了课前预习是:几百年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远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今天,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请同学们尝试着预测和想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文化发展程度、生活状况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要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创新与实践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指从反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常常与事物相悖,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打破常规。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常规让人脱水,而是让水脱人。再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也不是按常规让人们去造一杆大秤,或是干脆把大象杀掉,一块一块地去称象肉的重量,而是让人们把大家牵到船上,标出船的吃线,然后让人们向船里装石头,再去称石头的重量。
这种思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能养成学生思想的“叛逆性”,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勇气,增强学生自信心,养成“反过来想一想、试一试”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那些“打破常规,闪现异样的智慧之花”,而且呵护它,使之燃烧。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用这一伟大构想已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那么,用这一构想就一定能使台湾与大陆团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吗?并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逆向思维,并得出结论:在台湾问题上用这一构想难以实现。因为:第一,经济差异导致部分民众不愿接受;第二,远隔台湾海峡,中国大陆鞭长莫及;第三,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军事实力还不够强大,威摄力不够;第四,美国的支持并向台出售高科技先进武器等。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充分挖掘了学习潜能,又激活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牢牢把握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也收到了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学生实践,实现创新,升华实践能力
创新源于实践,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源。为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自学、讨论、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为学生的终身
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让学生认知的概念、规律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呈现一个学习需要探究的材料和问题以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指导,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合材料,学会信息反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入某种社会角色,让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学习和钻研教材的内驱力;同时,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实施探究实践,对一些实际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究。例如,通过举行学生讨论与辩论会、写政治小论文、办政治小报、新闻短评、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应用、整合的能力。为指导学生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选题、做调查,把这项活动作为平时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依据,收到了较强的实效。
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时代在飞速发展,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组织和实施教学。这是因为:
1、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现实际生活画面,就能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大家一致认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根本内驱力,是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参与探究,参与实践。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
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课堂上,展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画面,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达到兴奋至高点,吸引其思维触角,促使学生积极去创造与实践。这是由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奇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实施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视角画面,达到激趣的目标,而且以电教媒体作为载体,把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连在一起了。例如,在实施“发扬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的教学时,我将孔繁森、焦裕禄、周国知、航天科技工作者等发扬艰苦创业和创新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的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勇于探究与创新的活生生的镜头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憾,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对他们的敬业爱民的精神无比钦佩,而且能促使学生将这种作用内化为自己今后的自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进一步收集、整理有关艰苦创业与创新实践的典型人物及其事例,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这种道德情感,规范学生的道德与实践行为。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研究成果,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变革与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未来的世界属于青少年,未来的世界靠青少年去创新,去发展。我们教师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益和学习质量。例如,为了搞
好“一国两制”的教学,使学生坚定和平统一祖国,反对“台独”分裂的信念,我布置了下列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有关台湾问题知识,从①台湾的历史;②台湾不容分割的法理依据;③台湾回归祖国后的好处;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政策的演变;⑤实现和平统一的时机和条件等,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较为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课后,又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等从不同资源中收集、整合相关信息。在主题班会上,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全体学生共享有关台湾问题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学习成果。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参与者、引领者,并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这样做既能使内容得到充实,又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平等共存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双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观”“思”结合, 以“思”促“观”是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良好的观察习惯, 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属于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 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观察得越细致, 思维就越活跃;思考得越及时, 观察就会越深刻。这种“观”“思”结合, 以“思”促“观”的方法, 在观察探究性活动中显得格外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实质: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二是使学生良好地学习政治知识, 应用政治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通过各种观察方法, 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深入的思维训练。四是培养学生精细、勤奋的态度和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1.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选择观察的方法是根据观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有必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限时观察法。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 观察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被观察的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
定位观察法。被观察事物具体明确, 但只有特定的地点, 选择最佳角度才能完成。
静态观察。静态观察所受的限制较少, 因此, 引导学生作静态观察时要强调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一般到特殊的“透视观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要灵活多变地运用相应的观察方法, 能够准确、完整、形象、具体、生动、细致、深入地掌握被观察事物的外部特点和本质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所获取的信息, 经过脑子的处理, 再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除了多观察以外, 就是让学生写观察笔记, 或政治小论文。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被观察事物的印象, 又促使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2. 在培养观察习惯中,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认识的教育, 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对什么事都喜欢观察探究是初中生显著的心理特征之一, 教师应有步骤有层次地设计观察课题, 强化观察训练。把观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拓展观察的时间和空间, 利用一切活动和机会, 让学生自觉练习观察, 使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和时事政治热点及现象, 不但能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也能强化对政治知识的应用, 还能体会到政治知识无处不有, 无处不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编有大量观察和思考,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一栏目, 提出一些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观察, 使观察与思考紧密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大自然, 亲身体会自己的生活实际, 体验田野的鲜绿, 山川的壮丽, 感受一年四季的美景, 观察当地的工厂, 深入农村, 走访街道, 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 捕捉新印象, 给学生架起广阔的观察与思维的桥梁。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一代, 是我们民族兴旺、国家发达的关键。因此, 思想品德课也必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上下功夫,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1. 学会观察生活, 拓展思维空间
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 需要我们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把所学理论引入生活。例如:我在八年级讲到“经济生活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好”时, 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商家打出“赔血本大甩卖”、“跳楼价”、“大削价”等广告语的实例, 学生们都不禁哑然失笑, 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商家设的“温情陷阱”, 有的说自己曾上过当。于是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假如你的合法权益在购买商品中受到损害, 你将怎么办?假如你是工商管理人员, 你将如何面对这满街的“跳楼价”?怎样治理市场经济秩序, 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方式, 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使学生根据角色要求, 积极开动脑筋, 踊跃发言, 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我对学生的发言适时引导、点拨, 指导他们运用已有法律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实践的热情,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均有提高。
2. 走向社会实践, 激发创造热情
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学生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才能体会到科学理论指导下社会实践的无穷魅力, 保持长盛不衰的创造精神。教师要求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追踪、观察, 或者关注时政进行新闻分析, 或者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调查等, 其共同点就是鼓励学生投身实践, 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 从而加强思想品德的功效。
三、课外生活中引导学生用心观察,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 生活的积累是学问的源泉。用心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 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 才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平时在课堂上的发散思维训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更为热心。在生活中, 他们就能留意身边人和事, 用心进行观察, 这对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是有益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与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活动就谈不上数学教学,更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此,教学中耍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能力。
1 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维相互转换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休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只固守在“数学专业”的狭隘领地,往往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小学生运用最多的是定势思维,认定的不容置疑,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不敢提相反的观点。书本知识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如在教学中加强正向思维训练的同时再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训练可呈双向型、摆脱了思维的单一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使书本知识和想象的灵感碰撞,从而增强思维的创新性。“鸡兔同笼”的教学即是一例。鸡兔同笼,头45个,脚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道题难点在哪里?是鸡有两只脚而兔子有四只脚,如果让鸡和兔的脚数一样,那题目就简单了。高级教师唐天佑在教学中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唐老师接着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头45个,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反应快的同学马上叫了起来,唐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通过老师幽默的“命令”,学生们很有情趣地领会了解题的方法。
2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集中思维是是通过分忻、综合、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有一定的模式可循,而发散思维是在学生掌握集中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克服原有的思维束缚,积极开展联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形成有机的连接点,并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关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点的相互比较和互相渗透中,对知识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关系了解得更全面、更彻底,真正把握知识的本质。
总之,只有集中思维与发展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有机结合 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的思维。它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必须着重培养,而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思维,它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科学的创造也有很大的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便于设想、易于直接接触事物本质的题目训练学生去寻求解题捷径。因此,在教学中,把逻辑思维训练与直觉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解答“某厂由每天烧4吨,节约到2吨,原来可以烧10天的煤,现在可以烧多少天?”在学生审题后,有的很快推出“照这样可以多烧10天。”“因为每天烧的吨数缩小了两倍,那么所烧的天数就扩大两倍,要烧20天,不就可以多烧10天吗?”这样不仅训练了直觉思维,而且进一步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试探和推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想象。如:一次解答“某人上山每小时行2千米,下山每小时行3千米,共用5小时,问上山用几小时?”很多学生。一时被难住了,因为用一般应用题的解不知道路程,用方程解找不到等量,用比例解无法确定对应关系。当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想和推测后,有的学生眼睛突然一亮,说:“上山用了3小时,我试了准对!”怎么算的呢?灵感是哪里来的呢?决不是无中生有,其中,这里包含了假设、推理和尝试。有的说:“上山和下走的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必然是2和3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6千米,路程一定,速度比是2:3,时间比是3:2,5小时正好是3与2的和,上山较慢,不就是3小时吗?”。尽管学生说得有的不够完善,但这种“顿悟”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人类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中推进了社会的发展。21世纪正在呼唤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在当前,以培养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现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浅淡如下看法。
一、利用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疑问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质疑来培养学会声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呢?
首先,要努力创设学生质疑环境,激发质疑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营造前提条件。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没有任何压抑的自由中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思维得以最大的发展、开拓。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密、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心好问,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施以任何的压抑、干扰他们的好奇心和好问心,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问得放心,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发挥潜能;放开想,大胆问,才能问出有创新、创造性的问题来。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保证。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语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抄写在质疑本上,待后质疑。
2、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雨的颜色》,引导学生提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为什么会有绿色、红色、黄色的变化,搞清了春雨和春天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变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能力。
3、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相知道什么?学生进行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快乐的小青蛙”而不用“小青蛙”? “快乐”二字体现了什么?
4、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小熊和小鹿》,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为什么说小熊和小鹿都是讲信用的好孩子呢?通过议论点拔,学生明白了小熊和小鹿都遵守了诺言,只因为是小鹿发高烧住院了不能来。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中,儿童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之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思考问题,这些均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如《燕子妈妈笑了》课文结尾处写到“燕子妈妈满意地笑了。”在充分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用意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思考,进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这样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一仪,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以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
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发现和发掘学生天马行空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能力。
求异、求变、求活是课堂教学策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三求”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1、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这“三不”要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在学生学习了每一个“知识点”后,都要问一问,“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是很多的,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都要鼓励学生善于“另辟蹊径”创造发明。如作文教学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的表达手法;用相同的方法去写,可写不同的事物;开头、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换个开头、结尾试试看......等等。再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对于字形的识记,不能只会用偏旁部首分析部件条块组合、新字旧字对比等方法(当然这也是识字教学常用的方法)。而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作思考,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奇特联想呀,编谜,描述等),同一种方法也可以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如识记“省”字,多数学生的识记都是“上面一个少,下面一个目,合起来就是一个“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位学生说:上街买东西,用眼睛看来看去,就可以省很多钱。同样是识记“省”字,而且都采用“部件组合分析”的方法。前者是纯粹的字形分析,毫无创造思维;后者却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注释,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
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由三部分组成,信息的发出、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接受的信息也只有一条,即来自于教师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单一的。如何使信息交流多向性呢?首先,求活就这三部分来说,都应该是“双向”的,即发出者要承担接受的任务,接受者也应该有发出的权利。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呢?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对教师来说是学生。这样的“双向”交流,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学生查的潜能才得开发,创造的激情才得以释放;其次,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角度说,应该“多向”。既要从教师方面获取信息,也要从同学方面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直接从客体材料中获取信息,特别是来自于同学方面的信息,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忌和约束,最容易发出“创造性信息”来,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良好创造思维能力的人才,而创造思维能力,指的是思维主体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直觉和灵感。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产生,从写作欲望的突发到材料的综合,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始终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着眼点放在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情境,唤起思绪。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阅读教学中可按“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剖析不
足”的步骤进行。具体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钻研、揣摩、品味,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新见解,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不足。这种方法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开发智力,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大胆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其次,要结合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所进行的创造活动的思维。创造活动是运用现有知识、经验、技术和方法提出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新关系或新方法的个体活动,即建立在科学成果上的一切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新的前进或新的突破的活动。文章写作就符合这一内涵。因此,在写作训练中,要多训练些想象、联想之类的作文,鼓励学生编造自己幻想的场景,神话般的奇迹和梦想之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思维的闸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修养,使自身具有创造能力。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要求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教师只有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方能跟上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是没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不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全部套用自己以往的经验,而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需要自身不断地“充电”,不断的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四、加强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莘莘学子对学业的兴趣应是为师者的又一要著。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担心灌输知识不全面,“讲”不到位,导致上课总是“老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一双手”的单调枯燥教学状况。不少学生感到越学越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压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愈来愈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改革陈旧的灌输模式,把语文课上“活”,要立足本本,走出本本,要为学生创设大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广蓄知识、拓宽视野,结合教材,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后动,如:举行辩论会、演讲比赛、趣味知识竞赛、自办班级文学园地、手抄报比赛、自编自演课本剧、进行社会调查等,还可以运用录音、录象、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的书法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书法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课题。本文试图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些初步的探讨。
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所谓流畅是指智力活动迅速、敏捷,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的概念。所谓变通是指思考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受定势的局限,能产生超常的构思和概念;所谓独特是指以新观念,新角度反映事物,表现超常的见解,它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本质。流畅、变通和独特三者相互联系。培养发散思维应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入手,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笔者认为,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应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入手。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夯实创新思维的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书写训练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提高能力的综合型课,通过训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可以提高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儿童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是两条基本原则,也是写字教学的前提和要求。英国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对美的把握既不是由理性能力完成的,也不是靠一种低于理性认识的感情认识完成的,而是靠一种“趣味”能力完成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爱美更具备一种不自觉性。兴趣与求知欲望是一种潜在力量的内在动机,它存在于学生的心理底层。
如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致,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进行耐心诱导和说教,切不可急于求成。此外,还可将羲之爱鹅,张旭观剑、米蒂拜石等历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类型,即被动型和主动型。对于被动型的学生要采取多看多写多练的硬性教学,以保持和发展他们已经得到的一点兴趣。而对主动型的学生要采取启发、指点为主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地教给一些书法理论。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书法的博大精深和奥妙艺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润物细无声”——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提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条件
氛围环境是事物产生、发展的条件和土壤。因此,营造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临摹课是学生提高书写水平的主要方法,也是写字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基本途径。每种笔画的写法就是一种思路,就是思维的一个方向。学书者一般为先摹后临,由于学生书写水平的差异,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利用这一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利用汉字结体的共性和书写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提高聚合思维能力。欣赏课是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通过观察、鉴赏,可以使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临写水平,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陶治其思想情操,提高思想素质。可以利用对比欣赏以及联想迁移方法的可选择性培养发散思维,利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方法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四、“宝剑锋从磨砺出”——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
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观察书展、欣赏作品、搞书法比赛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观察书展、欣赏作品等是实际问题的具体化,搞写字比赛是思维的深化过程,是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通过搞写字比赛,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领悟作品的形式、章法,可以使思维更具体、更形象,可以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集联集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学习书法的方法,可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书法的兴趣。集字成句、集句成联,这样有意识地临写比从头到尾,泛泛临写效果好的多,因为这样更集中,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用心、用眼、集中思想意识去自觉接受碑帖的范字。在一本字帖中集联集句多了,也就逐渐扩大到全碑、全帖,由少到多全部掌握,这样不仅集中地对范字进行个个击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文学方面的能力,全方位地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丰富多彩的写字实践活动,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锤炼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这是因为音乐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挖掘音乐教材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在律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任何音乐理念都可以转化成身体律动,而某一身体律动也可以相对的转化成音乐。”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着音乐节奏做律动。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造能力。
二、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音画结合,启发创造性想象
唱歌本来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在歌曲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地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
例如,在教唱歌曲《雪绒花》时,在演唱情绪处理好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同学们,构成这幅画的事物有哪些啊?”然后让他们选择不同的头饰(人物、小松树、小雪花、小狗等等)。再让他们分组自由讨论,自己去勾勒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雪景图”。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而且创设了音乐形象,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现创新的浪花。
(2)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创编歌词
创编歌词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创作活动。在唱歌教学中,当我们教完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唱《小熊请客》后,老师可以问:“小熊不仅请了小猫、小狗、小鸡来做客,还请了其他许多动物,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别的小动物快乐的心情呢?”这时,学生们很快就将小羊、小鸭、小青蛙的叫声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三、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有了较大的选择性。因此,他们对生动的音乐形象已不再完全按照老师的描述去想象,而是抓住音乐中的重要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有选择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想象,解释音乐内容。
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曲》时,不用老师作任何铺垫,学生就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来说出其想象内容。他们仿佛看到: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小鸟在枝头欢鸣,大象在悠闲的散步,袋鼠在飞快地奔跑,美丽的天鹅在湖中自由地徜徉。
当学生能根据音乐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想象时,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创造。
(1)律动法
例如,在欣赏《战马奔腾》时,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起来,不互相碰撞即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平时的积累,骑马、扬鞭等一系列的动作会伴随着音乐恰到好处地跃入你的眼帘。
(2)故事法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后,在他们感受到整个音乐的情绪,感受到“森林的早晨”是多么富有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和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以及欢快、圆满的比赛结果后,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讨论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构筑创新前提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 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 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 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 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 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人性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 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 就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 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 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 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胜心”, 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逐步引导学生从“好胜”走向“好奇”, 从做“学答”到做“学问”, 这就要求课堂上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设计问题情境。例: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设计了以下5个问题让学生自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1.3/4、6/8、9/12和9/12、6/8、3/4这两组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2.比较3/4、6/8和9/12的大小?3.根据前两题的结论, 你悟出什么道理?请写在自学笔记上。4.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规定零除外?5.请你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通过鼓励学生不断向教师乃至课本质疑问难和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形式来激活学生思维, 拓展其想象领域。
四、强化动手探究, 发展创新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 变化规律的过程。
摘要: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莫江文, 肖春梅.数学美在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J].河池学院学报, 2005, (02) :82-85.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创新思维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来源于对科技知识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科学知识,还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进行创新。小学科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蒙学科,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方法,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进而发展智力,最后引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笔者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由于思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笔者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进行论述。
(一)重视基础教学,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任何创造的完成都是由基础作为铺垫的,换一种方式讲就是,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多渠道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例如,带领学生观看科学教育视频,品读科技教育报纸杂志,刺激他们思考,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从学习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到自己动手去做这件事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周围看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开拓视野。我们必须承认,知识面越广的人,越容易产生发明创造。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全面思考问题。对学生留一些发散思维的作业,例如,用各种树叶做一幅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在创新思维中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进而引导学生思维向多方面发展。
(二)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适用与各个学科的教学,包括小学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处处都在。例如,看见一只苍蝇飞进来就会有学生想要捉住它研究下有几条腿,看见一群搬家的蚂蚁就在想它们为什么要搬家,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也在纠结着为什么苹果会自己下来等等。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对情境进行运用的例子有很多。下文笔者选其中的一个进行阐释。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我会带几个气球去班级里,问学生,知道怎样能够将气球粘在身上吗?学生们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气球怎么能粘在身上呢。当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实践后仍旧不能粘在身上时,我就蹭了两下将气球轻而易举的挂在了身上。随后学生都照做也挂在身上。一个个惊奇的表情,特别可爱。接下来,我就告诉他们这是摩擦力引起的。为满足好奇心,学生们肯定都认真听讲,跟着老师思路进行思考,这使得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推动着你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知识。学生对科学有没有学习兴趣主要在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恰当。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展开想象
开展语言的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联想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口,对于喜欢回答问题、喜欢问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时,他就会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当老师鼓励孩子们找出异于他人的答案时,也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语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比较活跃,进而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四、重视存异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它的产生必须借助环境的刺激。在教师讲解完一课后进行恰当的提问,往往能够激起千萬涟漪。在小学的教育中注重过程,结果并不是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提出能够多角度回答的问题,在学生提出质疑时,要鼓励而非批判。老师应该尽量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支持学生提问,进而引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在众多的方法中,笔者认为讲座、辩论、专题研讨都是促进学生创新的很好的办法。
例如在学习《身边的材料》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对周围的物体进行猜测,分析他们是由上面哪些材料构成的。下课后留下作业,让孩子们对回家路上所看到的事物选取一两个进行研究,第二节课进行主题研讨。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其对周围的事物组能够主动进行猜测。当学生们在课堂进行表达时不仅得到了答案,也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学生大胆的想象,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重要的因素。
五、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就有所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杨颖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8).
[2]王坤.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2015(13).
[3]毛家丽.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9).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09-07
六年级思想与品德教学总结07-27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7-24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9-21
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10-05
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体会06-24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10-26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9-14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