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并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对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5万增长到2009年的611万,增长率为431.30%,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在校学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

为使就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对天津科技大学在校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包括研究生、各年级本科生,以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为主。主要了解他们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4份,问卷回收率98.8%,调查结果如下:

1.毕业后的打算

36.8%的人选择了直接就业;32.6%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而27.6%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深造;3%则选择了出国留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5%的人胸有成竹,认为比较容易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52.2%的人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应该能找到工作;而25%人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还有16.9%的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担忧。

3.对就业地区的选择

50.8%的大学生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或东南沿海城市;只有3.6%的大学生希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39.3%的人对此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还有6.3%的人选择由父母决定。这表明,经济发达地区或东南沿海城市仍是许多大学生向往的地方。

4.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29.7%的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18.3%选择国有单位;另有18.3%的大学生选择私营民营企业;而33.7%选择外资企业。外企、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的首选。

5.求职过程中更侧重哪些方面选择职业

72%的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个人能力的发挥;20.3%的大学生更注重高薪报酬;5.8%的大学生则注重工作岗位的选择;还有1.9%的大学生倾慕于公司的名气。

6.对于第一份工作所期望的薪金

31.1%的大学生期望是1500~2000元;44%的人期望是2000元以上;20.3%选择1000~1500元;另有1.7%的同学是1000以下。

三、就业对策研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高校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部分高校在扩招的形势下,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大而全,从而忽視了自身优势,导致专业设置不规范,课程建设弱化。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依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可通过走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专业特色。要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设置学科专业。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泰达校区建立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提出要满足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轻工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为此对专业总体目标进行调整:对学生学业提出强化实践环节;并及时更新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学校精品,从教学、管理、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受社会欢迎、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征求合作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协商所需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安排。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达到了双赢目的。

3.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1)加强全程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日常的学生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系统规划相应内容。如一年级侧重于适应性成长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侧重于初步的职业定向和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指导,可请企业家、教授等进行名师讲堂;三年级侧重于择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指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择业技巧和角色适应的指导,三、四年级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促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2)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择业平台。首先,“走出去”,学校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如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借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难得发展机遇,整合学院内资源,以走近滨海,联姻企业为突破口,扩大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开展了“走进滨海新区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校园招聘、职业指导、就业基地建设等达成了初步意向;其次,“请进来”:邀请相关企业到学校召开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式的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要加强学校就业市场的管理工作,规范择业和招聘行为。

(3)开展“六项工程”,促进毕业生就业。首先,强化“一把手工程”。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职能;第二,深化“基层就业工程”。挖掘基层就业空间,动员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第三,开展“无障碍就业工程”。第四,推进全员就业工程。鼓励教师在科研合作、项目开发等过程中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五,开展“就业安全工程”。第六,开展“留心工程”,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促进毕业生全面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玲.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22-25.

[2]倪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127-128.

[3]刘效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8,(2):145-146.

作者:陈延娜

第2篇: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各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就业观念等应对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齐柳(1981-),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辽宁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9)的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从高校、社会及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化提高了适龄青年受教育的比例,同时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2013年有699万的高校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加上2012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计720万人,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人才供给总量和社会需求结构性失衡

首先,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结构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岗位总量失衡。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速滞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结构性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社会管理体制滞后,市场调节效能局限,导致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当,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供求矛盾。尽管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出现了招聘不到急需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去干、有岗位无人去应聘的怪现象。其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外部经济的冲击,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降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在扩招中,教育结构、理念、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并不是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3.国家及社会等多重因素促使就业难

一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贷款、扶持政策在各地普遍存在执行难等问题,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户籍限制,造成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由于户籍关系,不能实现跨地区就业,政策执行总体上还处于欠缺状态。二是就业渠道不畅通。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偏少,大多是通过学校、老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交流网站、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军和服务西部等传统的就业途径,获得信息的渠道太窄。三是就业门槛过高、学历需求过高。现在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要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极大地限制了应届毕业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性别歧视明显。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就业与学历层次密切相关,高学历的制约成为了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又一个障碍。

4.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择业观念落后。许多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认为大学生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存在着天然的身份优越感,对岗位期望值过高,不愿意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开始做起,普遍缺少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就业价值观。其次,盲从、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学生依然热衷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喜欢沿海发达地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生价值,才会有发展的前途,忽视了自身适应性。最后,择业心理不成熟,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对工作有着很高的期待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有体面的工作、轻松的环境、不错的薪水。但事实上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同学纷纷就业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对策及建议

1.从高校层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教学改革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突出办学特色;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而动,调节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适时增设新专业,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取缔落后专业。同时建立相关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动者,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鼓励学生自我创业和自主择业

大学生创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除了政策支持外,还需要相关的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如: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和服务平台,对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尽快建立全覆盖的辅导和服务体系。同时,要鼓励高校设立校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项目对接等服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如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基础上,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3.高校要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与工作实效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从学生入学起,为学生讲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毕业生,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与中小企业就业,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求职技巧,学会利用互联网、报纸等信息媒体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强毕业生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提前实现毕业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隙对接,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4.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职业素养

首先,大学生需要调整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把眼光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变,鼓励学生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就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和各类工作,引导并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先实现就业目标。面临毕业,还可以选择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等等,同时还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支教、支边,当大学生村官等,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状况。面对就业问题,除了学校专业的就业指导外,还要广泛联系家长,让家长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发挥正面影响作用。其次,大学生要提升职业素养。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工作心态、工作规范等方面。建议大学生可以经常和身边的在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定位和要求,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确保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毕业生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力求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本人各方共同配合,根据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努力发展高校管理与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春辉.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3,(5).

[2]王芸,鲁红媛,褚利民.困局与出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3,(6).

[3]巴威众.如何度过大学生就业“冬季”[J].人力资源,2013,(7).

[4]邓晖.如何解决699万名大学生就业难题[EB/OL]. [2013-04-1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4/15/c_124581471.htm.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齐柳?叶琳

第3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及对策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多数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就业目标趋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自我评价趋于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对其进行就业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并跟据自身情况加强技能培养。

2.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3.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4.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多数同学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对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有着迫切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能力素质在就业中举足轻重。

5.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6.在就业指导中应当注意根据性别不同有所侧重。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根据性别不同进行就业指导,特别要加强对女生的职业教育指导。

7.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创业教育,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作者:杨海英

第4篇: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1提纲:•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 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 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 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2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3 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4 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5 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在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也就是说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第5篇: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1提纲:•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形势分析 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

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 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 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 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2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3 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4 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5 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在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也就是说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第6篇: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及对策-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本文从大学生自身,企业和社会三个大方面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而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有了美好的未来。然而,在当今经济形势萧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空前的严峻形势。现如今,我国每年约五六百万高校毕业生,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得不到工作,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业的大学生又失业、待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小视的问题,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1.就业队伍的激增

细分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在有四股劳动大军: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域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失业人员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外来务工和“海归”人数增加,他们的归来获得了国内大学生所未有的优先权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一同涌入狭小的就业市场,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急速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有212万,2004年有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毕业生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而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所提供的劳动力需求岗位数量与社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

2.专业、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形势下,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明显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在发现问题后,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

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构性的不合理同时还伴随着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扩招”以来,生源的素质有高有低,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也没有跟上,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滑。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学习成绩差,自身素质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明显表现出适应社会环境能力不足。在面临社会环境变化压力时,不能够调动自身各种资源去满足环境的要求或改变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敢面对挑战,不敢正视社会现实,或者逃避现实,沉溺于个人的幻想之中;或者怨天尤人,把责任统统推给社会和他人,甚至采取反社会的态度,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这几乎已成为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一个通病。

3.自身心理和观念因素

身处学生就业辅导的第一线,通过对北京物资学院的毕业生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所以也就很难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在这个基础上,大学生很难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表现是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不足和择业能力水平不高。很多大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的同时,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职业规划能力欠缺更是普遍现象,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另外,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也是造成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2)观念因素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存在着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这就造成了一种“自愿”性的就业困难。

很多大学生仍然有一种“精英”意识,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还有大学生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就业就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更没有“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新型就业观念。 另外,大学生创业是就业的一个增长点,但是当代大学生还普遍缺乏创业意识,或者虽然有创业的想法,却因为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的不足导致最终没有付诸实践。 4.其它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2)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导致就业难。 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其次,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导致就业难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试问大学毕业生哪里来的工作经验?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用工单位的这些条件,无疑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就业难。 在我国,目前仍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现象,导致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

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4)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 2)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

4)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

2)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再强,如果品格不好,用人单位是不会录用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4)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5)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三.总结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②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③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

④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第7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现代社会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随之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尖锐,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以供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1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成为社会及政府越来重视的难题。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所谓大学毕业生,其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就业能力才能更好发展,但现有的大学高等教育缺少必要的就业需求导向,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出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2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减弱。当前国企改革、企业不景气导致裁员时有发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萎缩之势。第二,招生规模迅速扩张。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导致市场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竞争不断加剧。第三,就业结构型矛盾突出。不同高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往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毕业生愿意从事党政事业机关工作的倾向明显。原因分析:第一,不能迅速转换角色。社会是个大熔炉,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要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适应社会要求,才能找到适合岗位,更好就业。第二,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毕业生只有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个性特征,才能增加成功就业的概率。第三,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毕业生的理念中,好的地域、大城市就意味着高薪、机会和光明的前途,就往往导致大城市的求职者人满为患,而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却无人问津。二是挑单位。毕业后总是喜欢选择一个稳定、待遇好、地域好、社会威望高的职业。第四,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经历了高中的苦读磨炼,升入大学对于很多大学生意味着“幸福”的开始,他们往往放纵自己,进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交能力不足,有些毕业生在为人处世、人际公关等方面存在差距。社会实践缺乏,在抓好学业的同时,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3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结合以上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使问题得到根本缓解,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第一,国家层面。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扶持政策,例如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助其发展。同时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积极动员相关部门,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辅导。第二,学校方面。学校应充分结合当下社会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适当偏重应用性、操作性、技术性课程的教学,积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社会方面。善待刚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使其尽快转换角色,融入企业氛围,更好的为企业付出。第四,自身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这种素质应是全面的,不仅包括文化课的学习,还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的培育,以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环境能力要不断提高。毕业后,大学生即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大社会,它是个大熔炉,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里面有很多未知和考验,要使自身立足于社会,合理的处理人与事,大学生除了学好文化课外,还应培养适应陌生、复杂环境的能力;三是要有创新能力。不论是择业还是自主创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味着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东西,意味着颠覆,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有责任意识。毕业生在就业前一定要客观认清自己,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差距和不足,积极肩负责任,要有责任感和诚信意识。选择工作就要踏实工作,不轻易跳槽,对自身负责,对企业负责;五是未雨绸缪,做好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定位,并按照设计的规划努力奋斗,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而不要等到即将毕业,才慌不择路,迷失自己。

4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问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有效解决。问题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这就注定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其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自身、学校、社会及国家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合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

[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业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5]孙冠群.责任政府和依法行政[J].学术界,2004,(8).[6]李青.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启示[J].学术界,2004,(2).

第8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

2010年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个大问题,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来说更是比较困难,本文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就业对策.

两会期间,200多件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类院校开设的主干专业之一,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分析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寻求对策,对体育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

北华大学体育学院2005届、2006届、 2007届、2008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登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大量大学生就业的文章。查阅2000年-2009年所有中文体育类期刊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以及就业指导方面的论文,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访问法。对省内体育类院校的相关部门、部分教师、我校体育系 2007届、2008届毕业学生及部分其它院系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

3、问卷调查法。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共设计三种问卷,毕业生问卷、体育系教师问卷和在校学生问卷。发放毕业生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80.00%,发放教师问卷30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 96.67%,发放在校学生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合计发放问卷总数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率为92.73%。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毕业生人数逐年累计增加,社会需求趋向饱和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的数量大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大学生的存量迅速扩大,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创出新高。但社会用人需求没有明显增加,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重要困难。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积压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等。这样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导致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3、就业期望过高很多的大学生则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择业意识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后择业方向的选择上有82.6%的选择“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只有9.8%的选择去“私营、民营企业”,仅有4.9%的选择“自主创业”。有22%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个别毕业生找不到合意的,甚至宁可呆在家里。

4、自身素质影响就业由于入学时文化底子薄,面对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各类考试体育专业的学生

显得力不从心,以今年选调生考试为例,成绩好的同学也未能进入我校参加考试的前三分之一;专业素质方面,大学期间运动量减小导致身体素质降低,专项技术的不突出,导致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对现行的体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应适当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扩充社会体育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开创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同时,必须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首先,在目前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彻底改变“重术科轻理论,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必修课轻选修课”的传统认识,增强人才培养体制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其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社会和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按需生产”;再次,提高现有专业的办学层次,适量创办本专业的博士、硕士教育点,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体育教育人才

2、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传统的单学科教育,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渊博学识教育,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素质教育。致使培养出的一些学生,既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的能力都偏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加强通识教育,努力为培养基础宽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设置辅修专业,开设选修课,特别应增加针对公务员考试一类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展益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校园文化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得知识,陶冶情操;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较单一,学生要以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社科类的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拓宽自己就业的渠道。

3、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实施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业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创业知识包含三个方面:综合性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尤为重要。在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史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选修课的弹性。可增设体育创业指导课,把创业综合性知识和所需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增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也要做相应调整,减少空洞的说教,增添应用性强的内容,实施案例教学。

4、调整就业心态,要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

转变学生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观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首先是面向体育教育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寻找就业机会。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机会和可能性越来越小。目前,高中以上学校需求较少,体育教师基本饱和,需求大部分是初中和小学。城市人才需求不多,广大的农村缺额较大。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办教育异军突起,急需补充大量的师资力量,这既是社会需求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领域。毕业生也可以在体育产业、社区体育、健身咨询服务、教练员、考研、读二学位、公务员、管理者、从军、公司企业、自主创业、营销等领域进行就业尝试,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信心、打破就业局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体育院系应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缓解。

第9篇: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摘要…………………………………………………………………………… 关键词 ………………………………………………………………………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访问法……………………………………………………………………

3、归纳总结法……………………………………………………………………

三、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现状…………………………………………………

(一)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及走向

1、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

2、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

(二)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和创业观

1、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择业观

2、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创业观

四、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对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的影响

(2)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就业的影响

(3)体育表演专业人才自身素质对就业的影响

五、体育表演专业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一)体育表演专业就业思路

(二)体育表演专业就业对策

六、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致谢 ………………………………………………………………………… 附录1……………………………………………………………………

上一篇:供电所副所长下一篇:小学生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