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0篇)
很荣幸入选成为今年新生的助导,一个月来的深入接触发现了新生们有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为他们解决这方面困难的同时也在自我提高。以下是一个月来的工作总结,包括新生的问题,也包括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大一刚开学: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2>、自我认知失调。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高手如林,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3>、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的问题,不少人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成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而有的大学生可能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疏离的结果
2、大二适应生活后的问题: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有些同学很勤奋,但是成绩可能总是不如人意,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预备考研,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深了在学习上的压力。<2>、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大学生们对未来的生活虽有向往和迎接挑战的兴奋,但在没有丝毫社会经验和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他人的引导,反而更易产生迷茫的心理。在受挫之后,更加容易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徘徊不前。在还没有确立人生目标前,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3>、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某些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到过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
三、大三大四就要结束大学生活是面临的心理问题:
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己的原因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并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性的成熟带来性心理的变化,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等等。
2、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原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子女性格上虽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唯唯诺诺;
2、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这种学生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
3、父母对其行为放任,很少约束。这种大学生很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社会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人们充分施展才能,展开平等竞争,大学生平静的心理自然会受到冲击,当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他们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受,腐化堕落现象也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冷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道德出现滑坡。
4、健康教育制度的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方法、渠道单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
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逐步实现专业化。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
家庭在学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长学会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校的办法。<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此时形成。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近年来, 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 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多方面, 如莫名的焦虑与自我感觉疲劳现象、学习与生活兴趣降低现象、自我评价不足等。心理不健康会影响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规范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笔者选择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2.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是对小学生心理行为进行规范对小学生思想进行引导的重要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心理健康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下面我们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2.1家庭环境 对于小学生 心理健康的 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是许多家庭教育不断出现问题。三多与三无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某些地方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某些孩子得不到家长的指导, 心理教育水平得不到提高。某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 没有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忽略很多。某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认识度不高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家庭教育中, 部分家长不愿意听孩子的想法, 不愿意进行深度教育与交流, 只要求孩子取得高分数, 家庭心理教育的缺失, 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良好的开展基础。
2.2学校教育对于小 学生心理健康 的影响。
近几年来, 素质教育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实施对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考试问题一直影响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许多学校仍然利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衡量。学校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够重视,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较大的压力, 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与自信心。
2.3社会环境 对于小学生 心理健康的 影响。
社会思潮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 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社会中有一些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思潮, 像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等。文化氛围的不足及文明程度的不高, 使得小学生无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缺乏。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对策分析
面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增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之举。下面, 我们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对策进行分析。
3.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合,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改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会使小学生的心理更豁达。学校要利用家长会或者日常交流机会, 为家长传授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家庭中, 家长要掌握某些沟通技巧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 不能以家长身份凌驾于小学生之上。在小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时, 家长要学会耐心倾听, 不可轻视孩子的想法。只有这样, 小学生才愿意与家长敞开心扉, 愿意与家长交谈。在交谈过程中, 家长要有意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思考方式与方法, 引导孩子的心理发展走向正确。
3.2加强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 。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机构的建立,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程度不断提高, 以此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使其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全体教职员工提高对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视程度。另外, 学校还要加强各学科与多心理教育活动的结合, 使小学生的心态得到正确的调整, 使学生更积极地面对学科学习, 减轻心理压力。
3.加大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力度
学校要利用定期培训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 使教师掌握正确的心理辅导方法, 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学校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 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经验分享, 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正确的解决对策,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提高。
4.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只有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小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与生活, 实现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有效建立。
参考文献
[1]张玉君, 李春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尝试[J].吉林教育, 2007 (10) .
[2]陈洵, 王振中.科学求实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 (08) .
[3]张志梅.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一代, 2010 (07) .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109—02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建设的迫切性
在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在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改进大学生协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既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迫切需要,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1.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疾患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从残忍的硫酸泼狗熊事件、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全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令人发指的虐猫事件,到中国科大少年班某学生窃取本校同学来自国外大学的邀请信并冒名用E-mail破坏同学的留学申请条件,再加上近年屡有发生的大学生跳楼、投河、服毒、割腕等自杀惨剧,浮出水面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愈来愈发人深省。这就要求我们还应该进一步通过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来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学生心理社团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力军,学生心理社团活动是凸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其通过自助和互动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生心理社团的迅速发展,给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学有着浓厚兴趣具备相关素质的学生骨干成立心理社团,以他们为核心,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心理互动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动机制。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投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学生心理社团活动,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从而融洽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能够关爱心灵、关心同学,建设和谐校园。
二、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
1.心理社团工作起步较晚,缺少整体规划,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平衡,导致心理社团工作起步较晚,缺少整体规划,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怎样将加快高校心理社团的发展、怎样发挥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力军作用、怎样凸显心理社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切实有效地贯穿于心理社团工作中去,是当前高校心理社团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对心理社团的专业指导不够,没有形成品牌特色活动。由于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导致有的学校的心理社团有专业指导老师,而有的学校的心理社团没有专业指导老师。即使有专业指导老师,由于专业指导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在社团,这就导致对心理社团的专业指导不够,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品牌特色活动。高校心理社团工作之一是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同学们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社团。其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和辐射带动性,这就决定了高校心理社团需要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既要包括讲授理论,又要包含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让社团的成员能够汲取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及掌握必要的心理技能,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工作,进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终可以形成品牌特色活动。
3.活动不够稳定,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为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在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不科学合理,没有形成活动的制度化,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心理社团的长期发展的活动上,忽视心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一些社团负责人只重视自己再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不关心对下一任的传承。导致心理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持久性,凝聚力不够,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4.缺乏活动经费,活动场地不足。高校学生心理社团没有相应的活动场地和经费,使得很多活动难以开展。目前高校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导致活动的次数受限,活动的质量难以保证。虽然有的学生心理社团通过拉赞助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但绝大部分学生心理社团筹资能力薄弱,所以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学生心理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在活动场地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心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策划。
三、加强学生心理社团管理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促进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服务功能,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教育引导,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同学,增强心理社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生心理社团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同学,增强心理社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就对心理社团提出了要求,即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发挥学生心理社团本身固有的功能。学生心理社团通过开展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同学的活动,使同学的注意力能够实现转移,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他们可亲自体验到集体活动的无限乐趣,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面的观念、集体的观念。在与同学们的交往和共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水平和道德文化水平,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特别是一些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开展,对一些性格孤僻、自卑内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将起到一种感化和引导的作用,吸引他们也能积极主动参加到群体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2.制定整体发展规划,狠抓制度建设。学生心理社团要有整体发展规划,即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应依据学生心理社团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而制定。该规划的制定,应充分发挥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力军作用,凸显心理社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这样将对学生心理社团进行深层次的塑造。同时,为了落实好整体发展规划,要狠抓制度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制度包括章程、管理办法等是社团内部管理和开展工作的根本保障。要科学制定学生心理社团章程和管理办法等规定,保证社团工作决策科学、服务到位、机制畅通,发挥好社团资源的集成优势,提高整体工作实力,从而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流程,以此规范各方面的工作。
3.加强专业指导,打造品牌特色活动。学生心理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很高,但因缺乏相应的经验、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从而导致工作缺少传承和引导。要保证学生心理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打造有特色,有影响,高品位,高起点的品牌特色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心理社团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心理社团指导教师队伍,鼓励校内专业教师、知名教授担当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教师,还可邀请校外知名人士加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通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心理社团的专业指导,提高心理社团活动的水平,精心打造品牌特色活动。
4.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凝聚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在心理社团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开展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主题征文、心理主题班会、现场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理咨询、心理专题讲座、心理健康专家访谈、心理素质对抗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心理电影展播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心理社团成员的策划、组织和协调能力,从而起到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心理社团的负责人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些活动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优化个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心理社团负责人不仅要重视自己再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且还要关心对下一任的传承,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5.多方筹措,为学生心理社团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善于协调各方设立学生心理社团活动专项经费,纳入学校整体经费预算;要对心理社团的品牌特色活动直接予以重点扶持,每年投入固定的经费,在心理社团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方面为其创造条件、开方便之门,为高校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学生心理社团本身也应充分发挥社团自身对外交流的综合优势,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与社会接轨,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心理社团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大学生心理社团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社团在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要给予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心理健康社团必定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小林.高校社团工作分析与社团改革的思考[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
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是预防腐败的有力措施。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决定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当前还有少数领导干部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高度重视。
一、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中共中央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但是仍然有部分党政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职位不高,没有多大的权利,从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没有从思想源头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造成国家和集体蒙受了损失,给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党员领导干部在职务消费上时常出现不廉洁的问题
当前,仍有极少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职务),异化为牟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将权力私有化、商品化、特殊化、家长化。尤其是在住房、车辆配备和通信工具等职务消费
上出的问题较多。(三)领导干部收受“红包”和有价证券的行为屡禁不止
各地各部门对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的问题都开展了专项治理,成效是明显的。但是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的事仍然存在,他们把权力异化为捞钱的工具,疯狂地攫取金钱,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或以各种方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人事上的不正之风依然存在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对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触及不深,硬性约束不强,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干部人事上的不正之风。“一把手”在干部人事问题上的不讲公正和独断专行,极易诱发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
二、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对策
要治理和解决当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建立廉政教育和宣传常效机制,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通过反面教材、电教片、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从思想源头加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教育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教育,注重预防。要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特别是江泽民反腐倡廉理论和中共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指示。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要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廉洁从政”主题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二)要严格党纪法规,强化监督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需要。当前各级党组织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认真执行党章和党内有关法规,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重点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三)要从惩治入手,加大治理力度
对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买卖置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或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参与赌博或以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或以各种方式为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要坚决清理纠正,并视情节作出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申报登记,坚决纠正存在的问题。继续对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换届工作中执行纪律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规范津贴补贴工作,严肃查处严重违反津贴补贴有关规定的案件。协助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地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驻京办事机构。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评比达标活动;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认真执行会议、公务接待和差旅费管理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修建楼堂馆所,经批准的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标准,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坚决纠正以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等名义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的不正之风。
问题及其对策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是预防腐败的有力措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部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方面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领导干部在职务消费上出现不廉洁的问题较多。当前,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职务),异化为牟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将权力私有化、商品化、特殊化、家长化。
(二)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私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大量涉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表明,不少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非法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违法犯罪的手段、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夫妻联手”捞钱,走起了“夫人路线”,丈夫当官掌实权,妻子在家受贿忙,夫妻同流合污,心照不宣;有的领导干部“父子同谋”,直接挪用公款为子女提供资金支持,还利用职权授意有求于己的个人或单位,照顾子女公司的业务;有的则直接插手土地流转、工程发包、大宗物资采购和从事中介等经济活动,以老子的权力作后盾,其子女从事着无本万利的生意。有的领导干部不但平时疏于对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的管理,而且对“身边人”的违纪违法行为视而不见,采取放任、纵容甚至庇护的错误做法,为身边的秘书、司机等充当“保护伞”,相互依赖,巧取豪夺。有的领导干部在子女或亲戚的工作安排、提干等方面,互相照应,“礼尚往来”,你安排我儿子,我安排你女儿,互惠互利,皆大欢喜,最后都成了“赢家”。
(三)领导干部收受“红包”和有价证券的行为屡禁不止。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对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的问题都开展了专项清理,应该说成效是明显的。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6年底我市共清理各类礼金及有价证券64.83万元,并没收了一些商场的刷卡机和代币券(卡),共收到上缴礼金7.03万元。
从全市情况看,开展专项清理工作时间不长,阶段性成果比较明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近年开展的工作来看,领导干部利用婚丧喜庆收受礼金及逢年过节收受“红包”的事仍然存在,他们把权力异化为捞钱的工具。
(四)干部人事上的不正之风依然存在。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有的地方主要领导干部违背党的干部政策,在选人用人上不看政绩看关系,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选人用人上个人说了算,或以打招呼替代组织推荐,或不按规定程序办事,或以势压人,把个人意见凌驾于组织之上。“一把手”在干部人事问题上的不讲公正和独断专行,导致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的发生。
二、领导干部为政不廉的主要原因
领导干部中在廉洁自律方面之所以出现不少的问题,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共性原因:
一是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思想不端正,忘记了党的宗旨,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模糊,奉献精神衰退,享乐主义膨胀。从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在职务消费上出现不廉洁的案子来分析,问题就出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上,对个人要求不严,为了自己的享乐而毫无顾忌大肆攫取。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现有住房已够标准,为了享受,欺骗组织多处占房。有的领导干部组织上给他配备了标准的公务用车,但他就是要讲排场比派头,超标为自己配备小汽车。还有的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身为领导干部吃点、喝点、拿点不要紧,上升不到腐败问题。”而事实告诉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往往是从吃点、喝点、收点、要点等小事开始的。思想防线一但突破,胃口就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壮,久而久之,就会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这样的教训值得深刻汲取。
二是制度不完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从查处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领导干部违纪,除了其本人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不完善所至的。比如我们在治理“官本位”的问题上,方法不多,制度不严,致使有些领导干部受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意识影响较深,自己一旦升迁就玩起了“夫荣妻贵”、“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官不为财,请我都不来”等腐朽思想的那一套。于是,他们平时忙于日常应酬,放松学习,丧失信念,心里失衡,特
权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萌生作祟。部分意志薄弱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政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为满足超前的高消费,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大捞黑钱。其自身违纪违法的同时,也影响和带坏了家庭成员及身边工作人员。
三是监督不力。监督机制软化,监督不力,使廉洁自律方面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纠正。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权力在运作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以致独断专横,忘乎所以,不守纪律,廉洁自律方面的制度形同虚设。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直接插手建设工程,搞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俭取钱财,下面的干部照着领导的“套路”干起了违法乱纪的事。这样一来,就使得群众的民主政治观念淡化,畏惧监督;班子成员内部求和,回避监督;制约机制不全,缺乏监督;具体情况复杂,难以监督。
四是惩处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缺乏系统的规范,尤其是在惩处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行为方面的力度不大,有些领导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尽管被立案查处,但由于种种原因,一般都从轻发落。从各地的实践看,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上出了问题,多是采取治病救人,既往不咎,诫勉谈话的办法,这样就导致有些人胆大枉为。一些为政不廉行为属“一对一”活动,不易发现,往往到严重违纪违法方才暴露出来。
三、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对策
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来看,我们感到要治理和解决当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加强教育,注重预防。一是加强对干部的学习教育,不仅加强法纪法规条文的学习,还要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二是利用警示训诫的方法对领导干部出现的苗头性问题进行提醒教育;三是积极开展一系列如“四廉洁”务实、家庭助廉等正面教育活动,在全市积极开展 “勤廉兼优干部”评选活动,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对送来的“红包”能果断拒绝,使领导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
(二)要深化改革,体制创新。通过完善配套制度,严肃政纪,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落实。一是对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实行货币化管理改革。随着源头治理腐败工程的整体推进,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如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福利待遇、各种补贴实行货币化改革,按照领导干部的职位、职级核定标准,实行包干使用,杜绝转嫁负担给基层单位的行为。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家庭廉洁承诺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管理。三是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按照“废、改、立”的要求,全面清理现有的法规制度,制定一套完备的廉政法规,增强可操作性。四是要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激励机制,不断促进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要严格党纪法规,强化监督制约。通过强化监督来促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首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监督,产生腐败最关键在于“一把手”。因此,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把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使“一把手”时刻处在有效的监督之中,解决好监督中的“盲点”,有效防止领导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其次,要充分发挥领导集体内部的监督作用。因为同一级班子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多,知内情,最具有发言权的是班子成员,最好的监督也是班子成员,也能做到针对性和预防性。要做到这些,关键是上级领导要经常督促检查下级班子成员,使他们经常对照廉洁自律规定进行检查、反省,做到班子成员之间对存在的问题互相提醒,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相互监督。再次,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除了涉及党内秘密之外,其它都必须予以公开,如:发展思路、目标、举措、群众关注的重大决策,政府的收入支出,重大资金支出,工程建设等,确保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实处,让领导干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要从惩治入手,加大治理力度。领导干部出现腐败和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行为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利益的驱动。我们要加大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惩治力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项清理活动,对在清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决不手软。另一方面,加大案件查处工作力度,对于那些一意孤行,非要违反廉洁自律各项制度的,要严格按照党纪国法追究责任。通过案件查办,不断加大腐败成本,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话:
论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 理想信念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核心,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恋,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好是庸俗空虚。然而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世界观和价值观定位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各种问题,因此大学生应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关键词】 理想信念
探究问题
对策
人生观
一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基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其精神动力。所以,理想信念是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时,理想信念能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部分大学生在理相信念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模糊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如今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的在校园内外经商、泡网吧玩游戏,男生晚上通宵玩游戏,女生晚上看电视等等,到第二天上课时不能准时到班,课堂上睡觉、逃课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不少的学生把个人的爱情、家庭的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沉迷于恋爱,对象理想虚无缥缈,无所追求,上大学就为了张文凭,浪费了大好的大学时光。有些人视能赚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为理想信念,可见部分学生不清楚什么才是理想信念,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2.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逐渐形成多元化思想观念,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时有表现。一部分大学生抛弃远大理想抱负和追求,相反更多地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如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如何当更大的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金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免谈”,“没有钱万万不能”,“唯利是图”等等。缺少了理想信念,变得世俗化,不断地追求各种利益,纸醉金迷,他们以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成为了世俗的追名逐利者忘记了反思总结,缺少了人情味。
3.好高骛远,不能正确定位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规划,在大学前几
年中,认为大学还刚刚开始,没有必要考虑未来职业的问题,而到了大四,对择业了解得又不多。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满怀抱负,有着一腔热血,急切的想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有些学生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经验,却想要一步青云,高不成,低不就,此时便造成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4.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不少大学生连班级工作都不关心,更不用讲关注社会。在校园中,关心社会的同学并不多,很多同学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都不了解,而当社会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他们也置若罔闻,为灾区献出一份爱心也就是举手之劳,走出校园去做义务劳动的人也是少见,而当前大学教育中,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根据以上现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性策略:
1增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仅靠单一的课堂教育不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
“为谁学习,为谁工作”和“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信念 :刚刚进入大学,很多同学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放松了自己,大学没有高中那么的紧张,所以有些同学开始睡懒觉,上课迟到等等,但大学也不是天堂,还会有压力,如果不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影响,同样也会对以后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只要从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其他人玩自己跟着玩,最后一无所获。应该树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等等的信念。
3弘扬奉献精神 :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了半个社会,作为大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作为终极目标,而应该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还是看为社会付出了多少。在大学期间,每个人都应该走出去做点义务劳动,帮助弱势群体,关心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不仅是完善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更是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互帮互助,在大学里我们会得到同学的欢迎,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得到别人的青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的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到,自主择业与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客观要求。但并不完全自由,个人的选择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要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同时要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在大学里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过艰苦的锻炼方能成才,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了的一条人才成长规律。
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诱惑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失去正确理想信念的指引,极易导致道德沦丧、误入歧途。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充满了竞争和各种诱惑,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因而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困惑之海的导航明灯。【参考文献】
【1】周曙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对策探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王文利,白向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研究,培养,学生
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数学人才,这也是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紧急任务,更是一项伟大而又复杂的世纪重担。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在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责任重大,教师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提高学生数学整体素质的方法,摸索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提高数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面对数学问题不解决不罢休的决心,这样既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巩固。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更是对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极大地帮助。将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为有效培养新世纪高质量的数学人才奠定基础。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数学素质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养成数学的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夸一个人数学素质好,其实就是说他头脑好,能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理性思考,寻求一般规律和简洁形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研究数学素质的方法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是指分析数学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动态是指研究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数学素质的规律。数学素质包括以逻辑思维、定量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为主,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的数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质遇到的问题
1、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有差异,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众所周知,小学的数学教材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而对于受年龄限制的小学生而言,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完整,他们对外界尚处于认识的阶段,如果没有教师进行科学的点播讲解,他们很难理解教材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心中对外界以及知识的困惑只会越来越多。所以,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的断层是学生发展思维的一道障碍。
2、教材语言形式影响数学素质教育培养
数学素质教育需要语言的协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文本语言,数学教材上的知识都是以文本语言存在的,并且教材语言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小学生很难理解教材语言,注意力很难集中,自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数学问题,长此以往,对于难度大的数学就失去了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简洁的教材语言再加工成生动的口头语,也是便于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
3、抽象数学知识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复杂、概括的特点,尤其是对知识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当然,小学数学教材知识是有关联性的、层层递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内容间的联系,习惯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且讲解时注意讲解策略,这样的数学教学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1、分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习成绩好和学习成绩差都是老师关注的对象,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还有深入浅出,既要教授数学知识,也要教授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树立起科学的数学意识来学习数学。
2、加强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教会学生数学思考方法
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脑,这就与数学中的数学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方法,如何思考才是关键,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数学思考方法。
3、加强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应用,提升综合数学能力
数学语言是表现自己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高低的有效途径,学习上的交流、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来离不开数学语言,所以,加强数学语言训练,能用精准的数学语言表现自己是一个成功数学学习者的骄傲。数学其实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学科中都有数学的影子,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形成数学知识离开课堂也能独立运用的数学意识。
四、结语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拥有专业知识层面上,还要有过强的心理素质。始终坚持将素质教育贯穿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这是新时代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期望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端正教学态度,有目的的在各个环节实施素质教育;此外,还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不脱离教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快乐教学,学生也能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骞.关于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3):52-54.
[2]潘道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8):83-83.
[3]李晓梅.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8):48-53.
数学教学审题能力阅读习惯小学生对数学题审题不够细致,常会造成解题出错。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造成对题意一知半解,解题不顺利;没有正确的审题方法,对文字、数据多的问题望而生畏。如何才能改变这些现状,使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得到提升?立案组织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小学生在“审题”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题例1.阅读信息“卷入度”不高,引起思维定势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多数错误如出一辙:300—60×4=60(千米)。反思原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受相似题目解答经验的定势影响,在审题时疏于留意本题的变化。不良解题习惯使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和领会题目,导致解题错误。
策略:对比呈现——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看关键字定方法”的习惯思维,教学可以采用题组呈现的方式,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比解读题组间信息的区别和联系上,力图使学生在对比中自觉揭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上题提问可以改编成两个问题:(1)离乙地多少千米?(2)离甲地多少千米?通过画图,让学生在逆向对比分析中挖掘其解决问题的本质,从而改变思维定势。
在整合题组练习中,学生慢慢地感悟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策略:读清题目,弄清题意,厘清数量关系。在题组对比中,学生不仅经历了从做练习题到自觉发现概括的反思过程,还提升了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其思维的提升过程。
题例2.审题的“分析力”不强,引起算理错误
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段,每锯断一次需2分钟,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不少学生对水管锯5次成6段的事理不熟悉,因而错误列式为(120÷6)×2。这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就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策略:关注知识原点—增强问题思路的“分析力”。
传统的“应用题”,有着鲜明的“类型化”倾向。只要模仿例题的解答套路,一般的“应用题”都能引刃而解。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注重与其他内容的自然融合,虽也有“类型”,但会尽力避免“类型化”。因此,由于缺少了画“瓢”所依懒的“葫芦”,很多学生便会遭到“老师讲过我会做,稍作变化就难住”的现象。其实不管是“应用题”还是“解决问题”,每道题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数量基于情景内容组建而成的。所以,审清题意后,“解决问题”的核心任务是,深入分析各种数量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已知数量的有效匹配,实现未知数量的“水落石出”。唯有这种“深入分析”的能力,才是学生“解决问题”得以举一反三的制胜法宝。
例如,上题是一道密切联系生活的题型,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头脑中的“问题表象”适时外化,用“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效促进对题意的理解。因为“画图”的过程是一个“去情境、显数学”的过程,它能削减题中的次要成分,突出題中的主要元素,清晰展示题中信息间的相互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画图”只是我们优化“问题表征”的一种方式。教师既要有意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但不可强求,以免出现“为画图而画图”的形式化弊端。另外,要珍视学生自创的“原生态”示意图。这些图可能“粗糙”,却往往蕴涵着学生对“问题表象的这是理解。
题例3.问题解答的“策略”单一,引起思路狭窄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学生出现了大量的错误:(25—1)×2、25×2—1、25×2+1等。这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思考问题的方式单向,盲目猜测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
策略:强化认知——凸显问题解答的“策略性”。
解决问题仅着眼于获得问题的具体答案,那么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不具备“提取性”意义的。只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依赖教师的机械讲解、空洞说教来传递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亲历“解决问题”过程的基础上,及时回顾生活体验,自主总结实践心得,再借助教师的点拨、适度强化来加以提炼,实现感悟。
上题学生面对用“倒退”策略解决问题时,缺少必要的认知“支撑”—逆向和有序思维,这是多数学生不具备的思维方式,因而出现上面的错误列式是不足为怪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按照时间或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进行有序整理,将问题简要摘录成符号或算式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以便于他们弄清条件间的关系,迅速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如上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可以简化成这样的形式:
依据这样的形式倒推,学生很容易看出需要先用25加上1得出“这些画片的一半”,然后再算出这些画片原来的张数。同样,用这样的形式,也能很快解决例题中的问题。经过有序整理,将一件多步骤的事件简化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图示,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分析的路径和思维的拐杖,解决类似的问题就会轻松又迅速。
题例4.审题“抓不住”关键,引起思维错位。
某工厂买来一批煤,先用汽车运了一半后,改用一辆载重5吨的小汽车运了3次,还剩3吨,这批煤共有多少吨?学生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表现如下:审题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集中在“先用汽车运了一半”这个问题上,以为一定要把它先求出来才能解决问题,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另一半”上,那么,这个问题就可解决了。
策略:突显主干——让“问题”更明了。
新课程注重情景教学,但有时情景的花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出现障碍,或因为复杂信息的干扰使学生抓不住问题主干。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抓住主干,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介入、合理渗透,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法”“综合法”的思维路径,能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其次分析数量关系,指导学生树立“大逻辑”观念,基于所求“问题”,把握全题“框架”,找到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从而打开“解决问题”的正确通道。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我国随着刚开放的浪潮,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及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这种强有力地社会变革定会冲击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要切实了解孩子,帮他们走出心灵的迷雾。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百分之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字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一、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身体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
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7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
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32%。
郑州市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及有关因素调查问卷,对989名中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受试者焦虑倾向检出率为36.80%,其中高焦虑者占5.29%。
三、青少年常见的心里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不适应;缺乏科学方法;学习自觉性差;被动学习等。
考试焦虑:考前有明显的紧张情绪,有逃避考试的倾向;出现生理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思维能力下降,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学习障碍:感知觉障碍;视听功能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多动性行为障碍。
厌学逃学:学校恐惧。
2、人际交往问题
技法方面问题:社交方法欠缺、不看交往对象 认知方面问题:理想与现实不符;自我为中心
情感方面问题: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意志薄弱。
人格方面问题:气质性格等人格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
3、情绪问题
愤怒情绪:急性情绪亢奋(情绪化)、好攻击等 紧张情绪:过度担心、惊惶失措等
急躁情绪:易冲动、感情用事等 冷漠情绪:不合群、孤癖等
4、行为问题 品德行为:反复说谎、偷窃等
恃强行为:过分好斗或霸道、严重破坏财物等
伤害行为:自残、疟待动物或他人等 对抗性挑衅行为:鲁莽冒险、违纪 盲目崇拜、迷念行为:追星、沉迷于网络
5、抑郁倾向
情感麻木:丧失既往生活、学习的热忱和乐趣,常闭门独居,回避社交
情感退行:呈显著、持续、普遍抑郁状态,注意力、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行动迟缓
消极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躯体症状: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
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非常重要。要加大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力度,清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垃圾”,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系统理论课的讲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开设,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应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 ,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 ,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
(3)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①学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②对于个别特殊的问题,切实搞好心理辅导工作。
可在校内设立心理辅导信箱或热线电话,对个别特殊案例要进行追踪,及时疏导,及时处理。
可建立学校的心理辅导站,派出教师给予他们心理上的辅导。
可在班级设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③ 转变思想观念,促进自我教育,推动自我管理,形成自我评价体系。通过青少年的自我教育,使每一位青少年自信地认为“我应该做到”,“我能做到”。
④加强与青少年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懂得为人父母,对孩子应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分关爱、多一份体贴。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争取作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护士”。
3、加强班、队、团组织的作用
(1)、加强团内宣传和动员,提高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
(2)、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交流,相互帮助。
4、以学校团组织为平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1)、以学校团支部为平台,搭建服务团体,专项开展未成年人的工作。
(2)、开展心理咨询进校园活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疑难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
5、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1)、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预防作用。
(2)、加强法制教育的儿童化,提高法制教育的作用。
6、开展品牌特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⑴开展“谈心促健康 留言伴成长”活动。
⑵开展“我最想说的一件事”征文活动。
⑶开展“心灵传递”宣传活动。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11-24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10-06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关于当前烟草品牌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6-29
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07-17
当前建设用地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