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精选8篇)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篇1

社会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部有自己的角色位置。毕业生进入新单位后,首先应该认清自己在工作环境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以及这个角色性质、职责范围,弄清楚工作关系中上级赋予自己的职权和自己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角色意识淡漠,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该请示的擅作主张,该自己处理的事务不敢作主或推给上司、同事,势必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

客观全面评价自己

大学毕业生大都自视较高,在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创造一番业迹的宏大抱负,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他们的理想目标不是建基于客观条件之上。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失去竞争的勇气。其实,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其中既有好的、有利于人发展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不利于人发展的一面,作为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接纳现实,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完善自己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毕业生产可能在学校就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全部知识,这是因为学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到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你是学工的.领导要你写一篇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动起笔来你会感到很吃力;你是学新闻的,到工厂、科研单位采访,会因自然科学知识贫乏,科技专业术语不通而力不从心。社会需要的是“通才”、“复合型人才”,要使自己胜任工作、适应新环境,必须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主动调整生活节奏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篇2

1 90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1.1 高校扩招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而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录取比例也不断增加,造成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逐渐递增。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或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提高了要求,形成了高学历求职者的不断攀升,导致教育过度投资,增加了工作岗位的竞争度和医学生的心理压力。

1.2 医学生自身条件

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心理状态,会因学生的自身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产生依赖、焦虑、自卑、自傲、犹豫不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研究表明,在自卑的心理上临床专业要弱于公共卫生专业;在性别方面,女生在焦虑、自卑等心理方面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在犹豫不决和自傲等方面明显高于女生。本科三表的学生在犹豫不决、自卑等心理方面要高于本科二表;同理,本科二表和本科一表也是如此。

1.3 医学生就业选择倾向

首先,三甲以上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待遇和医疗设施水平远远高于乡镇医院,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接触的病例多,能够增加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其次,城乡的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不同与差异,使得两者在生产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产生了本质上的差别。因此,作为一名医学毕业生大多数更愿意留在大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到乡镇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工作。[2]最后,偏远山区的医疗设施简陋、医疗资源匮乏、医疗人才缺乏、交通不便、治疗体系不完善导致乡村等不发达地区的就医困难,而面对这种情况时,大多数医学生们都不愿放弃舒适的大城市生活,去远离自己家乡的偏远山区,当一名赤脚医生。

1.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截至2015年,各省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训包括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医疗政策法规等方面知识,使得步入乡镇工作者也能在大型综合类医院学习丰富临床经验,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但这延缓了医学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时间,医学学习的年限进一步延长,从而增加了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家庭负担。

1.5 医患关系的复杂化

医疗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本应是利益的共同体,可却因为医患沟通的不够、造成医疗纠纷的增加,医院的服务水平、医术水平、医疗治疗费用等因素导致了医患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紧张化。[3]由于国家政策导致政府在卫生事业方面投入不够,医务人员人数与患者人数比例较悬殊,医疗资源紧张使得医生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的不信任和不配合。同时由于医疗法制不够健全,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保护力度不足,双方在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能很好的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甚至产生伤医事件。

2 90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特征的建议及对策

2.1 提高自身学历与技能

面对现在医疗事业环境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90后医学生应努力学习使得自己步入更好的医学院校学习深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正在全面启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医学生可以在大医院得到更加丰富的资源,充分地掌握临床知识、技能。总结临床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扩展知识面,不断地用临床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对于90后的在校医学生,各种见习课、实验课以及实习过程中,均有很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以后的临床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医院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城乡差别过大问题也逐渐解决。即使现在偏远地区的医疗环境相对较差,但90后医学生应克服困难,乡镇、农村地区的人民更加需要专业的医学生。

2.2 成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时仍迷茫彷徨、不知所措、对自我认知不准确,甚至产生焦躁、依赖、从众、逃避、自卑和嫉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4]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专业咨询机构,广泛的了解各地方对医学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聘用具有职业生涯辅导能力和就业心理沟通能力的老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这些学生给予指导和服务。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识别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打破学生心中传统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尝试参与与医学相关的新兴行业的工作,不要只局限于对口专业和医院的临床工作,以提高自身的就业满意度。同时应重视家庭心理教育,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要注意调整家长的心态,家长不应该过分强调就业层次,以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2.3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医疗工作需要医务人员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不断地交流配合的合作过程。作为90后医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在重视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沟通的技巧。积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述说,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时,应尽可能的做出准确解释,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病情。避免语言过激专业术语过多,同时请求患者的配合以及家属的协助。另外,换位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以病人的切身利益为最优先的治疗方案。考虑患者的隐私,并对其进行严格的保密。

2.4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价值观念

在信息大爆炸、各种思想潮流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高校应调整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让学生意识到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及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拓宽择业平台,转变学生的精英就业观,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尝试交叉学科的相关产业。同时教育者也要学会创新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兴趣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志愿者服务、假期自主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并为就业做好铺垫。高校教育者要根据医学生职业发展特点,从专业选择和就业指导两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将个人价值和社会目标充分融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使之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90后医学新生力量。

摘要:随着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就业发展过程中心理压力的日益增大,医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诸多就业心理问题也逐渐暴露,通过对这些问题影响因素的探析,进而缓解90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焦虑,正确客观冷静地调节就业心理,分析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从而能顺利就业。

关键词:90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杰.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社会支持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1):28-30.

[2]万鹏飞,丁颢,马国武,等.医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1):62-65.

[3]钮林豪.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基于凯恩斯就业理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7(18):98-101.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心理研究

一、总体形势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旨在通过创业拉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历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随着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难年”形势的刷新与愈演愈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更加受到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更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准备创业时的艰辛与面临就业时的压力。笔者在《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课堂调研发现:98%以上的学生对创业不感兴趣,同时95%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所以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把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心理特征,对于指导大学生实现创业与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心态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常见的有逃避心理、矛盾心理、从众心理、自负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急于求成心理等。本研究从以下几个特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创业心理意识的明确性

在大学生创业的案例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创业信息非常敏感,可以从中得到积累并受到启发,这类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意识明确,创业动机强,有很高的创业行动力与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这样的案例:创业大学生小辉学习管理类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及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发现互联网行业与APP开发的市场前景,结合其所在地区的整体情况,寻找到了创业商机。于是小辉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课余时间专门到北京进行学习,前期投入近两万元学习互联网和APP开发技术,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学习与积累,小辉终于在毕业前顺利的成立的自己的科技有限公司,并且在毕业时以创业带动就业,与相关专业的同学签订了就业协议,帮助同学实现就业。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小辉的创业心理意识很强,通过前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主动的学习,为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能顺利的创业。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积累,较少的受到外界引导与影响,创业意识明确。

(二)创业心理意识的模糊性

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方面很强,但是创业意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创业理念与动机,单纯的从事一些与创业相关的活动,这就需要一定引导才能实现创业。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案例:大学生小贾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并且她的家离学校也很近,所以她平时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回家做一些家教工作,前期是通过邻居、亲戚等介绍生源,小贾进行上门家教。因为小贾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对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性格有亲和力,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她的家教工作效果显著,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后来她在自己家旁边租房开班授课,生源一直很好,她开办的辅导班在她家附近小有名气,与此同时也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她开始让自己的表妹和妈妈帮忙代课,最后仍然人手不足,她便在附近高校招聘在校大学生来她的辅导班代课。小贾的辅导员老师得知这些信息后对小贾进行的引导,小贾受到了启发,最终创立了自己的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小贾这种类型的创业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案例中并不少见,这种类型的学生行动力与执行力强,善于经营与创造,但是在创业意识方面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创业理念与意识,所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需要一定的外界引导。

(三)就业心理的自卑性

随着更多的九零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特别是近两年迫近零零后的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特质发生着变化。这些接近零零后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从总体上要优于较九零左右的大学生,而他们的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机会也低于之前的大学生。所以他们的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容易出现就业自卑心理现象。实际案例:小李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连续获得学校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同时作为班级的团支书,也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也很扎实。可以说各方面发展都很顺利,但是当她到了大四年级时候,面对就业却乱了阵脚。她参加了很多企业的面试,也考过公务员、选调生等工作,但是接连碰壁,都以“失败”而告终。小李的心态开始变得消极自卑,不敢找工作。而在辅导员得知了她的境遇后,对小李进行了指导,从她投递简历、面试、考试准备等细节方面进行沟通,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小李心态的引导,帮助小李逐步的树立自信,慢慢的小李从自卑心理中走了出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与一层层的选拔,小李与一家心仪已久的国企证券公司签约,顺利就业。通过小李的案例可以发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通常学习、工作都很优秀,成长过程中也都很顺利,没有遇到过像找工作这样的问题或挫折,所以他们在一路“顺风顺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在遭遇就业问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对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与心理引导,帮助他们战胜就业自卑心理,以有利于他们调整状态顺利就业。

(四)就业心理的明确性

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目标非常明确,就业心理具有明确性。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需求以及职业方向,这种类型的学生对就业目标很清晰,就业动机强,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控也比较好。所以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各方面准备会比较充分。实际案例:小冯是一名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她开学初就跟辅导员老师聊过就业方面的想法,她之前在网上查过往年公务员招聘的公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管理专业,而公务员招聘公告中也有相关的要求,所以小冯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十分明确。四年中小冯通过扎实的专业课学习、参加活动锻炼自身能力以及充分的复习备考,最终顺利的考取的公务员。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当大学生就业心理具备明确性时,对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做好日常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就业具体问题的预设与解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从容的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结论

(一)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做好创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都比较匮乏,所以引导大学生储备充足的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创业全过程的体验与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一线辅导员要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大学生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储备。

(二)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近年来“就业难”问题越发凸显,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报道等渠道听到“就业难”的报道,所以大学生往往对就业存在压力。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应该通过就业的大数据对所谓的“就业难”进行分析,使学生消除压力,同时通过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更好的实现就业。

(三)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做好日常教育引导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做好相关的创业、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存在就业心态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指导,必要时寻求学校招生就业处或者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的帮助,从而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 篇4

误区一: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心理误区、心理冲突增多。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误区,他们或相互攀比、缺乏主见,或脱离实际要求、不能适应社会,情绪表现焦虑、失落、恐惧等等;有的毕业生心理冲突明显,表现为有远大理想但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公平竞争但期待自己特殊化,希望独挡一面又渴望别人帮助等矛盾。

误区二:职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就业目标与方向的模糊、不稳定。

目前,由于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人才,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职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力”,导致“毕业生不知何处找工作”,表现为或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理想,或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职业目标长时间没有确定。

误区三: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就业期望值不适度。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群体意识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他们往往自我估价过高,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自我的场所,尽早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现实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个别学生则又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于竞争。

误区四:就业技巧的缺乏导致自我推销能力不足。

很多应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常识和就业技巧,在自我推销过程中存在着羞怯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心,资料准备、应试准备和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导致自我推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篇5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和影响因素,探究应对策略,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全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每个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不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引发各种矛盾,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然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统一论述。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提早做各种准备。因此,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1.等待心理。此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估计不足,认知不确切,而造成他们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晰判断,过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优越,待遇优厚,不愿意尝试到经济一般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工作,结果一直等待合适岗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虽然专业热门、素质优秀,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掉队者。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身出名门”,专业过冷,学历不高、长相平凡,既无关系可找,也无金钱可用,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缺乏信心与勇气,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一旦求职失败更是自惭形秽,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终徘徊的就业大门之外。

3.焦虑恐惧心理。在择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还有的因为对所找的单位期望值太高等。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嫉妒心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条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较理想时,认为别人的优势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依赖脆弱心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

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易受别人暗示。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过多地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趋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这种凭一时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职者,在就业时难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即便是暂时顺利谋到了一份职业,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

三、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及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这一重大抉择。为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需要国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

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2.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另外我们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一点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在心里给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无限精彩,只有敢于进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及时更新。过去那种统一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择业、人才流动的更大空间。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择业观,因为人先要温饱和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去基层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一些错误认识,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

去。与时俱进,端正职业动机,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索取和贡献的关系,择业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爱好也要兼顾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做一个合理的规划,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价、树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以及评估与反馈。此外,毕业生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了解一些就业知识,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其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校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加强实践技能、为人处事技能等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这对于提升就业中的自信心,增大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5.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欣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不逢时,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毕业生人数的猛增使得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要想在这个竞争和多变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就业制度和国家优惠政策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大学生应该加强竞争意识,在客观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思想上积极主动,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各方共同配合,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篇6

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使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上都或多或少的蒙上了一层迷茫的阴影,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此来这里说下我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化程度高而社会化程度低;情绪波动度高而自抑程度低;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就业又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引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第一认清自己

消除浮躁波动情绪,构建良好心境。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就业情绪出现浮躁和波动,是心理成长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倘若情绪长期波动并郁闷在心中,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就业情绪来自良好的心理,良好的心理来自良好的心境。因此,大学生应正视现实,适当调节就业情绪,端正就业目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克服就业情绪的浮躁和波动,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绪,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第二坚定自信

消除人际交往恐惧,培养和谐心态。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需求,人际交往易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然而,自我感觉良好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部分大学生还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面对就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诸多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逐步形成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心态,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第三切忌盲目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征 篇7

一、积极认知就业形势, 促成大学生乐观的就业态度

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 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 预期与回忆, 评价与解释过程。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体验, 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乐观的解释风格, 避免其消极等待的就业状态。

1. 引导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做积极解释与归因。

乐观作为心理资本中的一项重要心理能力, 它不仅仅是指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事情的心理倾向, 更重要的是, 乐观还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解释与归因。当前,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 我国大学生就业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肯定有它特定的原因, 但其实原因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它, 也就是说我们心理上怎么去归因。如果我们将就业难归因为自身能力缺乏、家庭背景差以及社会地位歧视等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时, 这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就业积极性不足, 动力缺乏。所以,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当前就业状况, 试着换个角度来对就业难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新的积极解释和理解。比如, 可以将当前就业困难归因为金融危机、工作经验不足等这些暂时的、可控的、外在的原因, 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就业政策所带来的就业机遇。积极的认识会带给大学生积极的体验, 进而表现出积极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行为。

2. 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内心幸福尺度。心理学上的幸

福是一种主观幸福感, 是个体内心的主观体验。社会条件、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个人幸福感产生的前提, 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境况大体相当而主观幸福感相距遥远的人比比皆是。人的内外环境或对象能否使人幸福主要以存在于人的本体中的内在尺度为转移, “人有一种关于幸福与否的感受尺度, 而且这个尺度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符合这个尺度的境遇或对象就使人感受到幸福, 反之则使人感受到不幸。在人的本体中存在着一种尺度, 正是凭着这种尺度, 人感受到了幸福或不幸福”[3]。社会比较是大学生构建内心幸福尺度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不仅向上进行社会比较, 学习比尔·盖茨等杰出人士;更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向下比较, 与自己过去比、与不幸的人比,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学会幸福。

二、规划生涯发展目标, 放飞大学生就业希望

作为人类所拥有的一种积极心理, 希望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是一种自己可以胜任和应对某事的能力感, 一种心理上的满意度, 一种对生活的目的感、意义感的体验, 以及对生活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的感觉。调查研究表明, 具有较高希望的个体能更好、更恰当地应对生活的不幸和压力, 即使在困境中, 他们也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灵活的方式来摆脱困境[4]。目标则是希望的具体体现, 是主体希望获得的未来事物, 或是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目标的确立与管理, 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状态的重要因素。

1. 以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为基础, 帮助其树立正确发展目标。

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向生涯建立期转换阶段, 尽早制定一个方向正确、目标实在、符合实际的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大学生充分考虑个人的心理倾向、价值、能力及事业发展的阻力和助力, 做好妥善的安排, 激发大学生自我潜能, 并运用各种资源达到探索阶段的生涯成熟, 最终实现既定的理想抱负。同时, 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 要探究其真实状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测试工具。学校可采用心理测量及自我评定等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 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

2. 开设短期培训项目, 提高大学生希望水平。

现在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即个体的希望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一个人的希望水平可以通过综合的指导和训练得到提高。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希望导航”团体辅导项目来提高大学生希望水平。通过心理测试, 将高希望水平的学生与低希望的学生结成“希望伙伴”, 共同开展一些活动, 为那些低希望的同学寻找一个直接的现实榜样, 从而使他们能够直接面对高希望。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阅读观看高希望水平的故事与电影, 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结构性练习 (一些制定目标和寻找实现目标的技能、技巧训练) 和目标设定讨论等。如:什么是高希望水平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是什么?怎样克服各种阻碍自己实现既定目标的障碍?怎样把这些目标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研究证明, 这种综合性的希望培训课程能使参与这一项目的人的希望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5]。

三、给予成功体验, 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 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6]。吕爱芹等研究发现, 一般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态度成熟度中的决断性、准备性、独立性、目标取向和信心等维度影响效果都非常显著[7]。

1. 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体验。

在求职过程中, 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是阻碍其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 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 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 埋怨家庭和环境, 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 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增强大学生信心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反复体验成功。高校需要提供大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会为大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 通过校内外兼职、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有意识地创造“大学生实践成功体验经历”。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 将他们放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 尽可能地提供条件, 确保他们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成功。为了确保成功,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商讨一段时期内的工作目标, 并将目标化解成几个小的、简单化的任务, 使大学生能较容易地频繁地体验“成功”, 从而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信心。此外, 加强大学生实习活动指导, 帮助大学生制订详细的实习方案与具体目标, 及时反馈指导, 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的有效途径。

2. 邀请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返校, 为大学生提供模仿学习机会。

直接的成功体验往往不可能轻易获得, 为大学生提供替代学习与模仿, 即观察他人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同样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学校可以让学生通过观摩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工作录像或者请毕业生讲座, 分析成功人士在就业中的有效行为和策略, 从而给观察者提供大量的替代性经验。当在校大学生看到其他经历相似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取得了成功时, 他们往往会相信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 从而提高作为观察者的在校大学生的自我信心。学校还可以让成功就业的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结成对子, 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提供大量实际经验, 帮扶在校大学生解决困难和心理困惑。

四、完善人生价值信念, 增强大学生面对就业挫折的韧性

韧性是一种动态的、有延展性的、可开发的心理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 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2]102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韧性培养更有价值。

1.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就业中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严峻挑战时, 仍能保持坚忍不拔的工作与学习作风。目前, 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就更需要引导他们注意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 有意识地开展自我教育, 形成和发展自我坚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化、生活化。其次, 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要求相结合, 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活意义, 进而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次, 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生理满足和心理愉悦的关系, 积极促使大学生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心世界的满足, 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过程中目光短浅、狭隘自私的功利化倾向。在教育引导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积极正面的信息交流内容, 多使用积极的语词通过面对面交谈方式进行教育, 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反应倾向, 巩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2. 构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水平部分决定了就业的可能性, 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就会提高职业获得的可能性。首先, 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并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这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最有力支持。其次, 构建大学生同伴支持网络系统, 在大学生就业遭遇挫折时, 有渠道进行倾述, 以获得宣泄、缓解与必要的心理安慰。学校要重视同学会组织建设, 鼓励大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同学网、QQ群,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心理疏导中的快捷便利作用。第三, 发挥辅导员骨干作用, 加强与大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 及时追踪大学生就业状况, 给予他们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励骅, 铜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安徽铜陵244061)

参考文献

[1]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7 (02) .

[2][美]Fred Luthans.心理资本[M].李超平,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3]高天恒.道德与人的幸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3.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92.

[5]Snyder C R, Lopez S J.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New York:Oxford Press, 2002:668.

[6]周文霞, 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01) .

中职留守学生的就业心理初探 篇8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总体特征

在目前高校扩招和自主择业的形势下,学历较低的中专毕业生无疑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压力。中专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时期 ,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不正确的择业观。初中生考进中专后,学习压力减轻,思想变得活跃,但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相应得到锻炼和加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失落、焦虑紧张、自私嫉妒。而且,中专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特征有其自身特点:学习上惧怕失败,成绩不稳定;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意志薄弱,态度消极;心理压力大,过度焦虑,性格抑郁等。

就业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由于教育机制与中职生自身问题造成他们在学校并没有学到很多知识技能,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经常是睡倒一大片,课堂外经常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中职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不如大学生,技能储备不如技校生,属于典型的就业弱势群体。不过,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形成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即先找个单位锻炼自己能力,再伺机选择更理想的单位。他们已经感觉到只有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实力,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他们已感到知识、技能、学历等的不足,后悔当初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并开始寻求继续教育。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共同特征:一是悲观失望,大部分毕业生担心就业压力大,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对未来充满悲观失望的情绪。当遭遇择业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就容易产生看破红尘、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等不良心理。二是焦虑不安,中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造成了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部分学生错估了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生的市场定位,高估了初次就业对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产生了过重的心理负担,在求职中精神过度紧张,一旦达不到预定目标,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三是消极依赖,由于中职毕业生的年龄相对较小,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还处于断乳期,具有非常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像就业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应该由父母操心,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二、福建省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特点

留守孩子是针对那些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经商、学习,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亲属或他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的一种称谓。中职留守学生即是指就读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留守孩子。留守孩子问题是改革开放、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福建省福清市地处东南沿海,人口流动频繁,有很多人到国内外求学、经商、务工,出现了数量可观的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而且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当中。

福清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人口约120多万,海外乡亲80多万,遍布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福清人素有“敢闯敢拼”的外向型性格特征,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在海外和省外学习、打工、经商的亲人。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除了保留有上述中职学生的共同特征外,还带有明显的福清地区留守学生的特征。

首先,长年在国外、省外经商、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孩子在情感上会产生亏欠心理,可又碍于无法逾越的空间距离,所以总是通过多寄钱的经济弥补方式,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在外打拼的一个理念就是为了下一代,普遍存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不正确心态。许多留守孩子手头零花钱多,又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高消费、攀比摆阔、安逸享乐等恶习,有的甚至还发展到鄙视劳动、鄙视节俭。许多中职留守学生在初三年级的时候就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游荡半年之多,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行为不端,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其次,许多留守孩子的家长,其本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就不高,他们在外打拼虽然辛苦但积累了一些财富,这个现象间接促成了留守孩子“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他们漠视学习,成绩极差,毕业后没有掌握一技之长。遗憾的是,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也不高,只求他们在学校平安度过三年,“不给自己惹事就可以”,最高要求就是混张中专文凭,再把他们带到身边,或是办去国外自费留学、打工。再次,有相当部分的中职留守学生表现出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留守孩子的代养人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与方法陈旧简单,除了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孩子照顾外,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上难有帮助。许多代养人因顾虑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对留守孩子不敢严格管教,让他们放纵自流,或代养人教育责任心不强,使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状态。反之,有些代养人对孩子又采取专制的态度,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最后,父母亲长年远在异国他乡,按常理,留守孩子对父母应该非常想念才是。然而,有不少留守孩子表示根本不想念父母,觉得他们有点陌生、朦胧、不真实,甚至有个别留守孩子还恨自己的父母,还出现留守孩子从不接听父母电话的现象。他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亲近,感情深厚,而对父母反而冷漠。

三、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就业心理

上文所描述的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特点在他们毕业求职时,折射出了一些复杂的就业心理现象。通过对福清境内的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福州市第二技工学校、福清龙华职业中专、福清三华学校等多所中职校在校生、历届毕业生的随机访谈,对周围亲朋好友家中留守的中职生历时一年以上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中职学生而言,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在就业心理上更具有复杂而矛盾的一面,可初步归纳出以下三种类型及其成因。

1.观望心理

有一定比例的中职留守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可面临多种选择的发展机会,一是在福清就业、创业;二是自费出国留学,乃至移民,因而产生了左顾右盼的观望心理。对待工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患得患失、频频跳槽是他们典型的写照。这种游离于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之中举棋不定的摇摆心态,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2.冷漠心理

相当部分留守的中职毕业生并不急于找工作上班,他们没有经济方面的负担,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逐渐发展成“啃老族”,即使偶尔应聘上班,也是稍不如意就炒老板的鱿鱼。据企业反馈的意见,这类毕业生通常是一怕苦,二怕累,在处理人际关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在受到就业挫折的时候,他们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逃避,最后导致成事业上的一事无成。

3.创业心理

许多留守的中职毕业生因为不满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少的服务性或企业的蓝领岗位,同时受到父辈创业成功的影响与鼓励,逐渐产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有的将家族的生意延伸出来,另起炉灶,开店、开公司,甚至开工厂、搞养殖场等。这些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比较容易融资,在人脉、资金、经验等方面能够获得家庭大力支持,在商海中经得起失败,也交得起学费。调查中这种毕业生不乏其人。经过几年的打拼,许多校友在各地都成为了具有一定业绩的大老板。当然,也有成绩平平的创业者,但他们依然不改自谋职业的发展之路,仍在打拼摸索中。

四、福建省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就业心理成因

福建省福清市地处海西,改革开放较早,三十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台商、华侨在此投资办厂,目前拥有融侨等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江阴码头、核电站等,辖区内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国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众多,经济实力强劲,金融商业非常之发达,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前列。对毕业生而言,就业与创业机会可谓是得天独厚。

然而,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就业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众多的就业机会造就了部分中职毕业生浮躁的就业心态,他们不安心于从基础做起,而是频频跳槽。再者,他们也都有所谓不错的退路,即使无法达到理想的就业,转而由父母亲支持办出国外留学,所以对就业产生了无所谓的冷漠态度。据企业反馈,学生能力有差距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扎扎实实地从最基层做起。如果总想找一个既轻松、薪水又高的岗位,这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根本没有摆正心态的幼稚表现。创业心理的产生源自于部分中职毕业生渴望个人职业发展,这是积极健康的表现,但也要预防他们只想干大事,而不愿意脚踏实地,预防他们急于求成而造成冒失蛮干的后果。

上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求职信800字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