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精选10篇)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篇1

就 业 问 题 调 研 报 告

-0

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据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2)、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3)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就业环境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公平,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更加严峻。

二、学校

(1)、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学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而言,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

人事制度的基础,要坚决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谋私的行径。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三)、学生

(1)、培养并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在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来增强自己的就业心理能力。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建立与执行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5)、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不能一味追求高薪酬。

(6)、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7)、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四部分、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篇2

一、国家政府措施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 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 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 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优惠, 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 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 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 指导高校的改革, 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另外, 政府应发挥自身优势, 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高校就业指导

1.要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教育部[2002]18号文件曾强调说:“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艰涩的重要位置,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个专业、高效的就业指导队伍的建立越来越迫切。

高校要积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 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同时要提高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可以进行规范化、有实效培训。

2.要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内容、形式。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之间脱节, 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现在的形式是传统讲授方法和教学模式, 有时候只能事倍功半, 很难取得好效果。 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改变, 就业指导方式也要推陈出新, 与世界同步。

3.提供及时的就业心理辅导。

现行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压力, 这些问题亟待专业人员进行心理修正。 高校就业指导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二是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就业形势, 并做出正确选择;三是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条件与就业要求结合, 做出合理、切实可行的就业选择;四是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分工、经济特点及相关职业信息,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职业道德辅导,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吃苦精神和责任心。

三、大学生自身努力

1.认清形势, 科学定位。

在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大学生需要客观辩证地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 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当然对于就业, 学生自我定位很重要。 定位包括三个方面: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首先是待遇定位, 在我们认清了现在的就业形势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合理、 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 坦白说大都市的就业机会很多, 但求职的人更多, 大家不妨把视野放宽, 不必拘泥于某一个地方。最后是职业定位,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职业定位指择业者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根据自身条件和一定择业原则, 按照定位程序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过程。

2.调整心态, 平和就业。

大学生现在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包括:从众心理、焦虑心理、自负心理, 等等。 从众心理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与亦云、随波追流。 大多数人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就是好工作, 结果忽视了自己的特长, 放弃了自身优势, 失去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机会。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 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 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大学生不要因为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位, 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因此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 造成精神上的紧张、忧心忡忡、意志消沉, 有的甚至彻夜难眠。 目前在大学生人群中,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认为自己知识丰富、各方面条件不错, 理所当然地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 这部分学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 即使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这种自负心理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很大, 常常使毕业生错失良机。

3.重视实习, 踏实肯干。

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实习就是盖章, 没有其他意义。 有的找家人或朋友帮忙, 有的通过其他途径购买等, 反而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实习。 但是, 实习是大学假期生活的重头戏, 实习的经历成了大学生迈入社会前的一次“角色预演”。 面对就业难的大背景, 当下毕业生更应该尽早接触职场, 但不能“为实习而实习”, 要有所规划。 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可以加深其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 确认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职业。

在实习和正式工作中都要踏实肯干, 把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结合, 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打造自己, 继续深造。

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 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

知识只是基础, 大学生首先需要打造的是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要有创新精神, 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 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 能视变化为机遇, 视困难为坦途, 有顽强的自制力, 坚定的信念, 以及对生活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与此同时, 要有强健的体魄, 健康欠佳会削弱人的决策能力。 目标的实现需要体力和耐力, 有些人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放弃。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篇3

关键词:结构;量性;错配;政策

2008年11月19日《齐鲁晚报》在头版头条醒目的位置,标题为《公务员招考人数创新高》,报导中报道了市直机关1.35万个职位引来77.5万人的报考,比上年度多了13万多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广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的就业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年。根据工商部门报道,2008年上半年中国中小企业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670万户关门倒闭,以上的数字还未包括正面临着倒闭或已经倒闭还未到工商部门注销的企业。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压力会更加严峻。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笔者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一、市场与就业结构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就业结构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就业结构和匹配还不完全合理。组织化、系统化,还处于断层的状态。特别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不尽合理,还不能完全应对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的设置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与世界经济接轨。学校里单一的教学模式,书本与现实严重脱钩。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缺乏素质教育的手法与力度,也是大学生走上社会,而不被社会马上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就业量性的现状对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就业难,症结又在哪里呢?很少有人对这现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性,只是强求于社会的需求量。中国的GDP近几年来都保持在8%以上的发展速度,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依旧艰难。

1资源错配的影响,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中国的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时间很短,中国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有时候很难到位,势必造成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人为的因素下,片面的流向重型和劳动密集产业,从而忽视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造成了知识产业的滞后和发展,使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不甘心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

2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改革开放后,沿海和内陆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自然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向沿海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倾斜。其实中国的大学生就业,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过剩,而是不够。中国的就业压力较集中在北京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等地,好多大学生不愿选择西部。在一篇报导中报道说:北京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每年吸收了50%以上的大学生就业。那么占87%面积以上的内陆空缺呢,同样是大学生合理选择就业的好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错位,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十分严峻,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一困难,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

中国受计划经济影响,解放后的就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保障下完成。吃皇粮,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时时刻刻束缚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的单位情有独钟。在机关里,铁饭碗、高福利、待遇高、环境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彻底改变。从高瞻远瞩的角度看问题,从中国的30年经济发展和就业变革中,让他们有所认识和了解。中国30年来就业的发展轨迹,从一而终的职业一去不复返了。在拉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等人”,有头脑有能力的人从事于商业发展;“二等人”在机关政府发展。这不能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人文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差异。现在是经济时代,上层建筑为经济服务。大学生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找对了自己的就业位置,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前途还是宏量的。

2国家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

从企业安置上做起,只要是对社会安置比较好的企业,在税收上适当给予顾及和降低税收比率,从真正意义上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国家立法承担社会育人这一义务,保障公民的创业权,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难这一问题。多多设立大学生就业协会,而不是单纯的人才市场。就业协会开展工作的内容包括:

(1)推荐大学生就业。

(2)定期对大学生培训。

(3)定期让大学生到企业学习。

(4)协调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棘手问题。

人才市场与就业协会的根本区别为:人才市场只是一个平台,大学生只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沟通的机会,所谓了解也只是皮毛。大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对企业有所了解,到了企业后,在没有适应的情况下被企业辞退了。企业对大学生的了解,也只是档案里文字的东西,至于大学生能否胜任或承担企业里的工作,企业也了解的很少。通过就业协会,可以更多、更彻底的了解大学生,了解企业。定期对话,定期到企业实习。把就业协会当做大学生的“监护人”,时刻对大学生的信息、就业能力有所了解,起到监管的作用,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权和实习权。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篇4

姓名:胡景彪学号:2010102626班级:10建工1班

一、主观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

(二)片面的“人才观”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大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工作,都希望能够在大城市就业。而一些位置相对偏远,待遇较低的单位都遭到冷落,毕业生都冒着风险去挤独木桥。

(三)家庭因素产生就业难,相当家长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心血,经济支出不计其数,认为既然孩子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干大事。

二、客观原因

(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的比例相当大,文化水平不齐,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不高。)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

(二)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

(三)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造成学生就业难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学院一起上,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虽说解决了年轻人的上学问题,但是也给就业带来了困难。

(四)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减少,失业增加,本来就业就困难,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停滞,国际国内就业难上加难。

三、解决方案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想,每位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家庭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选择,能出国留学、考研继续深造的就选这条路,能就业的就先就业,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谋生是主要的。千万不能攀比,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决不能跟风。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篇5

近年来,随着汉川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上原有外来企业技改扩能和本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全市企业用工需求增长较快,缺工高峰时期达2万人。与此同时,由于工人的期望值与现实工作的巨大差距又导致了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凸显。致使汉川市一度出现“有事无人做”和“有人无事做”的错位现象。

为了有效缓解全市企业“用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问题,汉川市劳动就业局大胆探索,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两难怪圈”的问题。

一是强化宣传,加大就业信息的发布力度,拓宽供需渠道。第一是利用网络报刊媒体发布用工信息。通过汉川电视台开设的《就业广场》栏目、广播电台用工信息专栏和汉川就业信息网等现代化网络媒体资源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目前全市所有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信息都可通过市劳动力市场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零收费“的发布,使城乡各类求职人员都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用工消息,使“要上班,到汉川”的用工品牌进一步叫响。第二是散发企业用工信息宣传单。今年以来共发放企业用工宣传单共6万多份,在十月中旬秋季招聘会期间,发放各类宣传单数万份。第三是利用“公告”宣传。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和各类求职人员的求职需求,及时将企业的招工信息制成招工信息宣传板,在固定的宣传橱窗和电子显示屏上发布,供求职者详细了解企业情况和招聘信息。

二是举办招聘会,实现企业和求职者岗位对接,积极满足用工双方的需求。通过开展“春风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着力缓解“招工难”和“就业难”。2月22日,汉川市举行大型用工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服务,共有120家企业提供了纺织、缝纫、营销、文员、会计、管理等15600个用工岗位,共有18000人进场,当场达成用工意向78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500人,特困人员200人,下岗职工160人,大中专毕业生2000人。今年十月中旬,汉川市就业局又举办了“2010年汉川市就业援助行动暨秋季劳动用工招聘会”,共有51家企业单位参加,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达6000多个,现场达成用工意向的人数就有1050人。同时,不断加强与周边县市劳务协作关系,积极引进劳动力资源,今年汉川市就业局专程带领30家回归企业参加孝感、孝昌、云梦等地的招聘会,共招得员工300多名,进一步缓解了劳动市场“两难”问题。

三是增加投入,健全基层劳动就业服务网络,为用工双方提供服务平台。一方面,着力加强了基层公共就服务平台建设。近两年来,市政府投入资金120万元,按平均每年乡镇2.6万元的标准在全市27个乡镇和16个社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达标建设活动,给每个乡镇、社区配备电脑与城区中心劳动力市场联网运行,工作人员全部从乡镇企业服务中心聘用。每年还组织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专干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就业政策培训班。同时在全市641个行政村聘请劳动保障协理员,把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基层,使各项就业政策和用工信息能便捷传递到农户手中,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城乡劳动力资源库。汉川市劳动就业局抓住全国开展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的机遇,与市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统计,把全市21.5万农户按一村一档、一户一卡的要求建立了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库。还及时制定了村、乡、市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报表》报送制度,分级分类往上报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实行了动态管理,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打下基础。

四是开展劳务输入,引进外地劳动力资源,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用工短缺的燃眉之急,市劳动就业局按照汉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思路,外出开展劳务输入工作。他们在与贵州黔西、大方、织金三个县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去年又与巴东县达成了劳动力输入协作关系。巴东县作为汉川市对口支援劳务合作的对象,汉川市劳动保障部门千方百计做好移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他们还把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及时向协作县市传递,通过协作单位组织劳动力来汉川市就业。目前孝感、云梦、应城周边县市劳动力在汉川市就业的有2000多人;天门、仙桃、云梦、应城周边县市劳动力在汉川市就业的就有500多人;四川、重庆和贵州、河南等地约有1000多人在汉川市民营企业就业。为了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他们还和企业一道,一起赴外地招聘员工。对于输入到汉川市民营企业上班的外地人员始终坚持上岗前培训,及时掌握输入人员的工作和思想状况,加强对输入人员的跟踪管理。目前他们帮助各类企业从外地引进到汉川就业的有近5000人。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篇6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体制;基本医疗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医疗科技水平不断取得进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渐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全社会关注的构建和谐社会突出问题之一,它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试图浅析其主要原因及对策。原因涉及基本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医疗卫生体制缺陷,医疗保障不完善和医疗行业管理漏洞等诸多方面。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责任,采取综合措施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机制。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体制;基本医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服务市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为补充的医疗卫生体制应运而生,打破了公有制为主体,医疗机构独家办的格局,同时公有制医疗机构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增强了微观活力,效益亦明显提高,缓解了多年积存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看病贵”、“不敢得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本文将从分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着手,探讨缓解当前的措施及对策。

1看病难的成因

1.1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合理一是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如江苏省大量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南京等大中城市,郊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比较短缺。二是医疗机构之间实力悬殊。少数几家大医院集中了比较优秀的医疗人才,拥有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建有比较完善的住院病房。而大多数中小医疗机构既缺人又缺物,经营发展十分艰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所带来的结果是:(1)远城区和农村病人不能就地看病,必须到中心城区大医院就诊,长途求医只会增加患者的额外经济负担。(2)大医院收治了大部分病员,导致了不同医院之间不公平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医疗机构两极分化不断加深,不仅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1.2医疗服务观念滞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医疗消费需求也愈来愈高,群众看病已从原来的被动求医变为主动选择,即病人的自主选择性越来越大,医院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已成为病人衡量就医场所优劣的一个重要砝码。但目前仍有众多医院服务观念滞后,造成病人看病难。

1.3病人求医观念有待改进“病人选医生”是眼下的一个社会热点,但部分医院初试的效果却值得关注。据南京几家大医院门诊业务分析,由名医坐诊的专家门诊人满为患,而这其中大多数病人并非疑难重症,仅是感冒发热之类的普通病。其实由病人这样选医未必能使病人受益,同时也造成了在专家门诊看病难的情形,造成有限的、宝贵的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因此病人求医观念有待改进。

1.4医疗市场混乱状况不宜低估目前医疗市场混乱,有两大表现,一是有些游医违法行医,二是有的医生或出于爱面子,或为了一己之私利,当自己不具备诊治病人的条件时,即使明知别的医院或医生有办法也不让病人转诊。

1.5轮番排队看病时,特别是到大医院看病,到处排队。挂号要排队,买看病磁卡要排队,领预检号要排队,到了某科又要排队。等检查完了去取药,划价要排队,交钱要排队,取药时等待您的,还是长队。至于做常规检查,这项排队,那项排队,处处要排队。需要住院治疗的,排队查这查那的次数就更多。有人陪同倒还可以,若是患者自行前往,拖着个病体,真是累、苦。在输液室,患者和陪同的家属座无虚席,有时病人提着配好的药在高峰时段难以找到输液诊察床位。这时候,谁都会发出“有啥别有病”的感叹。

2看病贵的成因

2.1客观因素疾病谱变化,新技术、新材料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社会总体物价指数的上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很多人对健康查体、健康保健提出更高的消费要求,这些都决定了看病费用的升高。

2.2社会因素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险机制尚未健全,医保覆盖范围和层次相对较低,发展也很不均衡。个人就医负担较重,抗疾病风险能力低,一旦生病“看病贵”就凸现。政府投入比例的降低。虽然国家对卫生的投入总量增加,但投入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投入方向也不尽合理,与社会总体发展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医疗定价和补偿的不合理。由于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比例低,当前医疗收费中的服务性收费总体上低于成本收费,医院技术人才密集型特点又造成了支出较大,为求生存、求发展,医院必然追求经济利益,通过诱导需求来使医院增加收入,加重病人负担。药品及卫生材料的虚高定价。药品生产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造成了药品销售的虚高定价和大回扣现象,直接推动药费的过快上涨。医院自身的经营成本过高。由于未能从增人员、增设备、增床位的外延扩展转到提高效率的内涵发展上来,公立医院机制僵化、效率低下、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收费管理不严,对“红包”、回扣的治理措施不力,无形中也加重了病人负担。

2.3体制因素

2.3.1药品生产体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严重趋同,导致产品的不正当竞争。目前,国有制药企业生产的大多是仿制药尤其是广谱类药物,而且同一种药品往往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药厂同时生产。产品结构趋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致使目前的药品市场竞争已不是企业间品种、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而更多地是的折扣高低、回扣多少的不正当竞争。

2.3.2药品流通体制流通层次过多,流通秩序混乱。目前的药品流通是以代理商销售为主渠道,中间环节特别多,包括医药代表(厂方聘用)和一、二、三级代理商等多个环节。这种流通体制直接加大了药品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推高了药品价格。不仅如此,这种流通体制还滋生了腐败,各级代理商层层加码,医药代表为了获得更大的销售额,往往采取向医院医生行贿的方式进行推销。

2.3.3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政府价格管理范围有限,多数药品的价格放开。目前,部分药品价格之所以是“虚高”:(1)政府价格管理部门有效控制和核实的能力有限,定价即最高限价本身含有较多的“虚高”成分。(2)药品生产企业是国家的利税大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对药品出厂定价时不愿意将价格定得太低,使国家减少税收。(3)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药品,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约束,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过高的利润。

2.3.4医疗体制由于技术性劳务价格相对偏低和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比例偏低,医疗机构难以通过提供技术性劳务获得足以维持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为了获得维持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各医疗机构普遍实行了“以药补医”(通过销售药品获得差价收入)的运营机制。“以药养医”补偿医疗技术收费低水平的损失差,弥补医院亏损的同时也加重了群众的就医负担,催生了“看病贵”。

3解决措施

对医院来说,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已经采取很多措施来提高诊疗的效率,缩短治

疗的疗程,降低医疗费用。但是,医疗资源的增加、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规范管理需要政府的力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强医政立法,完善监督机制和诊疗规范,将会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建议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补充”的医疗模式:第一,明确改革方向,克服“泛市场化”和“伪市场化”两种倾向,选择一部分公立医院改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卫生服务机构,引进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民办医院,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方面展开公平竞争。同时,选择性保留一部分公立医院,确保其非营利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确保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第二,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推行双向转诊分流病人。第三,改变“以医养药”现状,大力整治药品流通市场。政府要严控新药、特药的审批数量,制止企业变换剂型规格变相涨价,严格审核药品生产成本,从源头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药店的发展;加强对放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管理;加强对医院自制制剂的价格监控。第四,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建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第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价格。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措施 篇7

1. 社会因素

随着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和社会上很多岗位出现饱和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 这个基本国情导致我国劳动力过剩, 因此就会导致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如今,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对象不仅仅只有同届的毕业生, 还有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下岗工人和具有一定实力一定资历的社会人员等, 由此看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由于我国基本的劳动力过剩的就业情况, 因此很多领域的岗位都出现饱和状态, 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大学毕业生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而拒招大学毕业生。

2. 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始了扩招政策, 这样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近年来, 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的发展, 社会上有一些领域和行业发展特别迅速, 因此这些领域和行业成为市场热门专业, 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挤在同一个专业里面, 例如近几年我国热门专业有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等。但是实际情况上这些行业的岗位已经逐渐趋向饱和状态, 这些行业已经容纳不下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大原因还有就是高等院校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知识的创造, 也就是大部分是模仿而不是原创。实际情况表现就在于高校缺乏创业教育, 没有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位置。

二、发展创业教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还是促进社会经济和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庞大的市场资源, 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着无限可能的机会。因此, 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学术教学和技能教育,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因此, 发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积极从不同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不同专业的学术性教育或技能性教育, 在高年级的时候就会给学生开展一些就业指导讲座等, 一般高校都偏向就业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存有传统的就业观的大学生一般缺乏冒险精神和创造意识, 完成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是实际情况上毕业生所找的工作往往与想象中相差较远。传统的就业观很容易让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的位置, 是工作挑毕业生, 而不是毕业生挑工作。因此, 高校应该把创业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和工作上, 把创业教育观念灌输到教师和学生当中, 鼓励大学生把握住市场就业的主动位置, 以一个工作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就业上。

2. 建设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要想做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 就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 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如今很多高校都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 普遍都是每个学院的专业教师给学生在毕业前开一些就业指导讲座。高校缺乏一些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 因此要发展创业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 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高新产业的专家等加入到高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全校性的公选课课程体系中应该多添加这类型的大学生创业课程, 让学生对创业教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 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要在高校广泛开设创业教育, 必须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不仅要重视本专业教育的教学, 还要重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创业教育就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项目, 因此高校应该要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工作重心。构建一个健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要开设创业课程外, 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核制度, 创业教育考核不能以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形式进行, 一定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创业的渠道和创业的价值, 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考试的方式,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结语

近年来,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自身主观因素外, 还有客观的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这需要从多个当面去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创业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此, 高校应该要从不同方面着手开展创业教育,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创业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 并且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形势越来越严重。创业是大学生另外一种新的发展途径, 积极发展创业教育, 对学生灌输正确的创业观, 鼓励大学生创业, 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田爱民, 张凯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2]余瑞玲.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 2011 (02) .

论高职学生就业难的解决途径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一些企业的岗位竞争率却持续高涨,甚至一个岗位有上千个人去竞争,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却拒绝招聘高职学生,这就导致了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因此,本文将从高职学生了解自我、树立信心,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择业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等方面来探讨一下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

从整体来说,我国高职学生就业率相对偏低,就业分布也不太均衡。在行业分布上,投身制造业、机械业的学生所占比重大,而投身于服务业的人较少,尤其是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的学生更少,他们在企业或厂矿里面大部分都是一线工人,真正做自己专业的特别少。同时,近些年由于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许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在招聘时往往对学历作出限制性规定,拒绝招聘高职学生。

另外,高职学生年龄较小,因此较容易情绪化,对未来没有信心和规划,同时专业设置不够理想、整体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等,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

二、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征,这些差异就导致了从事的职业也不尽相同。如不善于表达和沟通的同学,就不能很好的从事公关、推销等工作。不善于写作的同学,就不能很好的从事文秘、文员等工作。因此,他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使自己的心情处于最佳状态,才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从中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生活的情趣。所以说帮助毕业生们了解自己、规划职业,选择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匹配的职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他们在招聘现场或网上投递简历的时候,面对各种各样的岗位才不会犹豫不决或不知所措,而是能迅速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位,积极准备,扬长避短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录用。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不仅能给毕业生带来更大的勇气和力量,也会让用人单位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就要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与此同时能清楚的知道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一生中事事都如意。当然,除了自身具备的能力之外,还会受到很多比如机遇、人际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应当客观的看待求职中的不顺利,增强自身的挫折承受力。

(二)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由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业素质指专业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指个人在社会中与人沟通和交往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大多数毕业生因为专业认识不到位和综合素质能力的缺乏导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部分高职学生因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所适合的具体职业,致使职业定向受到局限。而一些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由于就业时产生畏难心理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除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外,还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要求,开设一些非专业课程,并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并可考虑将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授课的反应作为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核的依据。

(三)高度重视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

求职也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因此学校应该多举办些就业讲座来提高学生择业能力。例如:求职礼仪讲座,给每一位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增强毕业生自信心,给招聘单位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成立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鼓励学生们迈出校门勇敢的展示自己。让学生明白如何獲取就业信息和怎样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职业,讲解求职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应聘的成功率。模拟招聘模式老师当用人单位的领导,学生当求职者,锻炼一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自主择业,为自己开辟一条成功的择业之路。

(四)继续接受高层次的教育。

在招聘现场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对文凭要求比较高比较严的单位,因此要想取得面试资格就需要有硬文凭,只有高职文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就需要继续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取得更高的文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处于专科层次,但是,适度向本科层次发展,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中本科教育规模,是跨世纪的高职教育面临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的本科高职教育在造就大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实现了既满足社会需要又推动高职自身发展的双赢局面。因此,推进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办法和考试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最后,学校也要多与企业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军,杨莉,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黄宏伟,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教育[J].发展研究,2009,(13)

[3]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生就业难 篇9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有句话常常挂在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嘴边“毕业就等于失业。”

上大学以后,我就开始关注各种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和就业形势,包括每年我们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不胜数,但是就业岗位却是少之又少,是有限的。一些用人单位还会对院校、学历、专业等进行筛选,更甚至有的对于样貌、身高、性别等个人原因有着苛刻的要求,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所以,这无疑是加大了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一些企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之外,还需要其具有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对学生这些相关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使我们在这一方面处于劣势。这些都是企业单位给我们带来的就业难。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诚信意识淡薄、求职途径把握不准、自身定位偏差、整体素质低。一些学生因为平时没有好好学习,又缺乏实践经验,在应聘的时候就会投机取巧或者造假来通过面试,这就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平时努力学习又有经验的学生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公平。同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里定位也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毕业就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有一份既有高薪水又轻松好玩的工作,试问:天上掉馅饼的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所以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就业致命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在近几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浪潮。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单位、高校、学生个人、政府四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企业单位应该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性别,应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应聘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也要减少学历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和储备优秀的大学毕业人才。其次,高校在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也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当的调整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再次,学生个人来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加强社会实践,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盲目,正确的定位就业方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远大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最后,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更要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10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门槛趋高、高校对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大学生自身素质偏低等原因.一.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外向型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60%。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企业遭受很大影响。按照宏观经济学里分析,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增加一百万个。而2008年GDP比2007年减少了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减少了240万个就业岗位。对于逐年增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则意味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1998年为108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则为700多万。毕业生人数是逐年递增的,就业难的困境会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

当前,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任意开设专业,致使在师资、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着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大学生的培养周期为四年,在四年中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职位、岗位需求会发

生变化,由此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但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一些就业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质的课程,教师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虽然在指导就业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讲解课程时往往理论性太强,操作性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对学生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前举行,学校并未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部分高校还认为,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能保障就业率就行了,至于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专长,则很少问津.五.用人单位门槛抬高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面对庞大的毕业生人群,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高.选人用人时不按照岗位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而一味追求选用高学历的毕业生,致使出现用人的高学历趋势.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也要本科生,无形中加剧了毕业生供需的学历层次结构性矛盾,降低了大学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给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困难.六.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专业素质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上一篇:路边的小吃日记下一篇:幼儿园音乐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