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论文(精选8篇)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实践类型:实践地点:实践时间:学 号:姓 名:联系电话:学院班级: 有关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观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多个大学学院 县城街道
2013年2月3日—2013年2月18日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2级2班
二○一三年三月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有关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观
摘要: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为了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并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就业形势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树立正确就业观,谋取理想职业。
调查对象及方式:被调查学生为各学校在校大学生,如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师范与非师范院校等。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城市学院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主要采取网络、电话联系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3年2月3日—2013年2月18日
调查结果:83.35%的大学生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认为就业困难,;10.40%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可以找到好工作;也有极少数的同学对当前就业压力不了解。39.2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13.63%的大学生认为自信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47.12%的不乐观,工作不好找。就就业观而言,大都在意专业对口,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高工资,先就业再择业;极少数听从父母安排,也有一些走一步算一步,或是完全自主选择。56.41%的大学生对专业前景持一般态度,30.54%持不好态度,也有13.05的大学生认为所选专业很好或较好。90.90%的大学生找工作重点取向工资,发展空间,兴趣,只有9.10%的大学生关注公司知名度。在职业选择上,87.67%的大学生看重高收入的工作,稳定的工作,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以及有更多晋升机会的工作。许许多多的的大学生觉得在找工作靠后台和工作经验,学历、文凭等,很少的同学意识到责任心、诚信等品质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社会及政府应对就业问题的政策,对工资要求过高。在求职过程中,70.33%的大学生认为专业水平、心理素质、组织能力较为重要,30.67%的大学生看重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思想水平以及其它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少数同学觉得自己会欠缺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46.52%的大学生认识到需要提高职业素质、通过实习更加了解企业、得到必要的就业指导来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也有认为需要提高专业技能、获得更多就业信息的、调整就业心态、提高求职技巧以及其他方面来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70.15%的人选择在南部沿海工作,其余部分则选择在东部工作。调查分析:就调查结果分析,83.35%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还是一片迷茫,对就业蒙上了一层迷雾,自我感觉就业困难重重。此类现象在各大学以及社会人士身上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本身压力大,对就业没信心,更别说什么好工作了。多数大学生的基本就业观都是比较合理而清晰的,这表明在巨大的就压力下,大学生还是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选择。另外,似乎大多人认为自己的专业前景不怎样,可见当初在选专业时是多么的茫然,只为一时兴趣,却未能作出长远打算,也没有为自己选上一门自己不后悔的专业。因此,在自己还是准大学生时,就要多为自己的专业好好想想,自己究竟适合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才能在自己身上展现好的前景。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谈及工作重点取向时,普遍人都保持一致意见,看重工资,兴趣,个人发展空间以及在职业选择上也看重高收入、稳定、有晋升机会的工作。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后台、学历、文凭、工作经验成了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这显然是用人单位误区,过分关注文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加之大学毕业生对工资要求高和近年高校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毕业难就业,导致有用人力资源的浪费。再者,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及政府应对就业问题的政策不了解,困难没到身上也不懂得防范。一般大学生都知道在求职过程中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也能清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欠缺的素质。从调查结果分析看,许多人认为自己欠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既然认识到所欠缺的,那么就应该借助自己在学校有限的条件下好好补足。关于自己的就业地区,大学生更多的是意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就业,没有多少人是会去选择生活艰难的地方工作。这样的选择结果,不禁让人担心,大学生的自我观念太强,没有太多服务社会的意念,这样的就业观念还是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努力,去改变大学生的想法。此外,在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更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调整就业心态,通过各种的途径获得更多就业信息,在大学期间也要通过实习来了解企业;提高求职技巧,并能从各个有关人物处得到必要的就业指导。
心得体会: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体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欠缺,用人单位过分看重文凭学历和工作经验。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大学生到底应该怎样面对,怎样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好好的立足呢?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还应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此外,调整就业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总之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用知识武装自己,全方面发展自己,更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
如果只有大学生自己努力,就算再完美的人才也会遇上就业难。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出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高校还需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 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再者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此外,政府以及用人单位还应采取必要措施。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选人标准要合理。还应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就我自己而言,一个大一学生,应该利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好好为自己以后就业做准备。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多去实践,利用寒暑假寻找工作锻炼自己。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很重要。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多的了解社会就业动态,专业很重要,但也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以后选择职业时,才能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清晰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将来在社会立足做准备。
附:调查问卷题样
1、您认为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困难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D、不了解
2、您对您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A、就业形势很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
B、就业有一定难度,对找到理想工作信心不足 C、通过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D、自信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3、您的基本就业观是 A、注重专业对口
B、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 C、高工资
D、先就业再择业 E、先择业再就业 F、完全自主选择 G、听从父母安排 H、走一步算一步 I、其他
4、您认为您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不好
5、你找工作时的重点取向是什么
A、兴趣 B、个人发展空间 C、工资 D、公司的知名度
6、您在职业选择上最看重的因素是 A、高收入的工作
B、稳定的工作,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
C、有创造性的工作,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D、有更多晋升机会的工作 E、其它
7、你认为找工作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A、学历、文凭 B、后台 C、工作经验 D、责任心、诚信等品质
8、你了解社会及政府应对就业问题的政策吗 A、很了解B、比较了解 C、了解一点点D、毫无所知
9、您对第一份工作最低薪酬的要求* A、1000
B、2000
C、3000 D、4000
E、5000RMB以上
10、您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那些素质最重要(至多选三项)A、专业水平B、沟通能力 C、适应能力
D、心理素质 E、组织能力 F、思想水平G、其它
11、你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素质是 A、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
B、沟通协调能力
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
E、专业知识和技能
F、其它
12、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您需要(最多选五项)A、提高专业技能 B、提高职业素质
C、获得更多就业信息的 D、通过实习更加了解企业 E、调整就业心态 F、提高求职技巧
G、得到必要的就业指导 H、其它
13、你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 A、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南部沿海地区
E、没要求,有工作就行
F、家乡
G、其他
一、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广阔的西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与中东部地区, 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我国于21世纪初正式确立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 然而截止到目前西部地区人才链脱节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相应稀缺人才流入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 这仍将是今后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据统计, 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 不足东部地区的1/10, 全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只有15%在西部地区。经济学家徐逢贤历时7年, 实地考察东西部30个县后, 得出的数据令人关注:东部:平均每100人拥有科技人员18名, 西部:2名;东部:乡镇领导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 西部:不足20%, 东部人:平均受教育时间达10年零8个月, 西部人:3年零6个月。由以上数据可见, 西部地区人才缺口较大。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加速建设一支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原先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入人才市场, 特别是到东部沿海等地以及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由于全国就业大学生人数多, 同时择业地区又相对集中, 这就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也无形中增加局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就业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发展中的广大西部地区人才极度匮乏, 各项工作有待提高完善, 已准备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平台展示才华, 因此, 如何转变大学生择业心理, 采取有效的扶持政策, 引导激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 是解决西部发展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西部就业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 理性选择西部就业避免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就是所谓的随大流。就从众效应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分, 主要取决于从众作用在什么问题和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经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是持某种意见人数的多少, 人数多表现出一种较强的说服力, 人们迫于孤立或无助压力, 很少能选择独自站在大众的对立面, 通常选择融入入群体, 而不是把自身凸显出来。如果大学生择业时选择去西部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想要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则是值得提倡的, 但如果是因为政府和或学校的鼓励宣传, 或因身边同学们的选择而做出的决定则不是明智之举值。只有结合自身情况认真思考分析, 并在对自身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做出决定选择, 才能使自已的才能得到主动充分的发挥, 才能切实地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使观众效应成为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助推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们在任何情境下, 总是希望自己能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某一行为的当事人在有观众在场时, 往往会认为他人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关注与评价, 对自身的言行举止会有更高的要求, 当我们身处他人关注之中时, 这些心理动机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因此加强对西部就业学生的激励政策, 从而使西部就业学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崇拜者、仰慕者、效仿者。当事人在被赞扬和注意的情境下, 会更加坚定志愿服务西部的决定。另外, 利用榜样宣传作用还可以给其他学生起到暗示与指引作用, 使他们更加关注西部、了解西部, 帮其找到自身专长与西部发展的契合点, 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 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三) 强化大学生西部就业的责任扩散效应
促进大学生西部就业的有效开展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相互协作大力扶持, 在此过程中,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事部、劳动部、中组部以及各高等学校都担负着重要使命。推进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的责任扩散效应, 使各部门之间互相支持、加强配合, 社会各界要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不断增加创业的优惠政策,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提高西部科技、管理水平, 缩小东西区域经济差距, 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
三、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可行性措施
当代大学生不同与一般的劳动力, 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 大学生就业取决于市场调节, 除考虑经济因素外, 他们更加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西部要成为大学生的聚合地,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应积极制定有效政策, 东部地区应制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的优惠政策, 西部地区更应积极出台有效方针, 吸引广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当今高校毕业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能力的肯定与认可, 他们已不再把户口、干部身份、所有制性质看作是就业的重要前提, 因此结合当今大学生特点, 政府可在以下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1. 提高西部就业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高校对主动要求去西部就业的大学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营造愿到西部、西部就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在注重精神激励的同时, 增加物质奖励, 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向。
2. 对选择到西部就业的中、东部地区学生, 应实行来去自由的户口档案政策。
户口和档案可转到新的工作地点, 也可转回原籍, 由工作单位或原籍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协助其办理落户手续。取消工作见习期, 大幅度提高工资标准或实行区域补贴, 工作期满回原籍工作者, 原籍人事部门应积极进行人事推荐, 使西部就业学生能顺利实现二次就业。
3. 增强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
到西部就业的高校毕生可优先进人西部地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单位。西部地区公务员岗位应加大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招募, 中、东部优秀高校毕业生可先在内地安排落实工作单位, 然后派到西部挂职工作几年。对一些已落实到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的应届大学生, 也实行先去西部对口单位锻炼实习几年的做法, 适当地运用行政手段, 以保证西部在短期内得到一定数量的人才。
4. 建立人才信息库, 积极进行人才储备。
对那些目前不急需的专业毕业生, 暂时安排到与他们所学专业大体适应的工作岗位, 以待今后工作的需要。同时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学历高和低之间的关系, 不一味追求高学历, 以避免小马拉大车现象的出现, 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 加强宣传引导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宣传和引导, 让学生深入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使广大毕业生意识到去西部就业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 而且能够缓解西部地区人才紧缺的现象。加强就业指导与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介绍当前西部发展和开发的实际情况, 引导转变就业观念, 让学生意识到西部就业虽然艰苦但同时充满挑战与机遇, 使同学们树立创业意识和奉献精神, 指导学生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态度积极投身到西部建设中去。
(三) 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西部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对于吸引高素质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环境包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良好的法制环境、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和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城市建设, 改进西部地区工作生活环境。保障西部地区治安稳定, 确保西部就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制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给大学生在西部就业以秩序, 以保障, 以信心。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 穷则思变, 锐意进取, 改进机制, 提高效率, 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坚持以人为本, 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争取使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都能人尽其才, 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在西部这片热土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白亚军.大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 2007 (4)
[2]胡君辰.三大因素影响大学生择业意愿[N].工人日报, 2008-06-14
一、实施范围
申请补贴的企业(含中、区直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设区市确定的主导产业范围,并经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地方实际认定。
(二)在我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
(三)开发出新增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是指与基准月相比较,企业每月净增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并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基准月应每年调整一次,首个基准月为本办法实施前的一个月;从第二年度开始,以上年度的12月作为基准月。
二、补贴标准和方式
(一)补贴标准:每新增1个就业岗位,按该企业为其新招用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月人均额度为基数进行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且应连续计算,不得分时段享受。
(二)补贴方式:实行先缴后补的方式,按季度申请和补贴。新增岗位数量和人均实际缴费额度分月进行核算。
(三)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企业新招用人员并已享受相应社会保险补贴的,不得重复申报。
三、申请审批程序
(一)企业在每季度终了后的一个月内,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向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并提交以下材料:
1.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的《企业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申请表》一式3份(详见附件1)。
2.企业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以及新增就业人员花名册。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具体工作可以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核算应补贴的金额,签署意见后送同级财政部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审核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内容应包括:享受补贴的单位名称、具体金额或标准等。
(三)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拨付补贴资金。
四、工作要求
(一)各市、县(市、区)在保障国家、自治区现行规定的就业资金支出项目需求的前提下,可结合当地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和就业资金结余等情况,从就业资金中支付新增岗位社保补贴。就业资金无结余的,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
(二)根据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要求,各市、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就业资金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将现行就业资金专户管理过渡到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绩效。
(三)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本地新增岗位社保补贴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加大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
(四)对违规操作,虚报、套取、骗取新增就业岗位社保补贴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通知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执行期限截至2017年12月31日。
一、摘要…………………………………………………………
2二、调查目的……………………………………………………
2三、调查结果……………………………………………………
3(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三)调查数据分析…………………………………………3
二、总结及建议…………………………………………………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46.2%,女同学占53.8%。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10.8%,大二占33.8%,大三占41.3%,大四占12.3%,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外语占6.2%,电子占9.2%,化药占6.2%,计算机占7.7%,会计占10.8%,金融占9.2%,其它专业占50.8%,说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读的专业种类繁多。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6.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考研的占7.7%,选择出国留学的占9.2%,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书;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大部分家里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出国留学,且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归国后会比较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8.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资水平要求:1000~XX元的占26.2%,XX~3000元的占41.5%,3000~4000元的占9.2%,4000~5000元的占9.2%,5000元以上的占13.8%。说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XX~3000元比较适合,主要原因有: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认为不能胜任很高收入的职位;工资太低的会觉得自己跟没读过大学的人待遇一样等。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比较保守,但又不会太低,足够解决日常用度的工资水平。
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10.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家庭因素的看法:认为就业因自己决定而不该由家庭因素决定的占18.5%,十分重视家庭因素及家里人意见的占21.5%,视情况而定的占60%。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在乎家里人意见,但有时考虑到实际情况,还是不能完全听从家里人意见。顾家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1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的占53.8%,选择上网找工作的占12.3%,选择亲友介绍的占27.7%,选择上门推销自己的占6.2%。说明大部分学生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或亲友介绍的就业方式。上网找工作同样要面试,参加现场招聘会可以马上把握机会;亲友介绍的工作比较大可能会被录用。
1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缺乏的能力: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占36.9%,缺乏组织能力的占23.1%,缺乏交际能力的占24.6%,缺乏独立能力的占15.4%。表明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居多,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少。
1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工作是否该与专业相关的看法:认为必须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占24.6%,认为只要找到工作,不管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都可以的占29.2%,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但找不到也不强求的占40%,本来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想从事其他工作的占6.2%。说明想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生占多数,不管其立场是否坚定。但考虑到目前毕业找工作困难的情况,较多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总结及建议:
2.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3. 朋友遍天下,凡事均好办,信息来源越广,获得收益的机会就越多。
4. 前行的征途中,拄着双拐的人虽然步履艰难,但只要有一颗奋发不息的心则可以登上成功的峰巅。
5.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6. 人生要成沉淀,要有定力,一个人定力不够会浮躁。
7.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8.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9. 每天提前分钟上班,推迟分钟下班。
10.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1. 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12. 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13.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14.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15. 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16. 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17.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18. 即使脚步下是一片岩石,它也会迸发出火花,只要你拿起铁锤钢钎。
19.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根据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就业协议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非协议类就业登记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均能用于证明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前对用人单位进行必要的调查,有一定程度了解,充分与用人单位沟通,争取在毕业(2014年7月)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其中一类(三类只需提供一类即可视为学生就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个人权益得到保障与维护,学院、各系相关就业工作人员要积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正确引导毕业生填写有效的就业证明材料,并认真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与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三类就业证明材料详细说明如下:
一、协议类就业的形式
(一)、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方协议书),到用人单位就业
1.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毕业生领取后签,在封面左上角填上编号(编号格式为:13642+学号,如:学号是1010123,则编号为:***3);
2.毕业生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待甲方(用人单位)与乙方(毕业生)签订协议后,三份协议书由毕业生本人或用人单位同时寄回或送回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让签证登记方(学校)盖章后生效。学校盖章后留存一份(黑色),返还两份给毕业生或用人单位,一份毕业生留存(绿色),一份用人单位留存(蓝色),签订就业协议具体流程(附件一)
(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经劳动(人事)部门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三)、毕业生参军、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含入伍预征、基层项目等)就业
1.参军、入伍预征要有生源所在地或高校所在地县(市、区)级武装部的入伍证明材料,或通过体检成为入伍预征对象,提供学校及兵役机关审核盖章的《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证明材料;
2.基层项目要有用人单位接收证明材料;
(四)、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的;要出具定向委培协议
(五)、出国、升学,包括考取研究生、专升本、考取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出国留学、工作
1.出国留学、工作要有出国留学、工作相关的证明材料; 2.升学要有录取通知书或调档函;
二、非协议类就业的形式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尚未签订协议书,只提供按要求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非协议类就业登记表》(附件二)到用人单位工作
附件二说明:
1.此表可用于证明毕业生就业情况;
2.用人单位盖章须与填写的单位名称(可为简称)一致,否则为无效证明;
3.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基于诚信原则填写本登记表; 4.内容填写不完整(学生本人确实没有的信息除外)、不真实的,视为无效登记表;
5.毕业学校情况由学校负责填写;
6.此表由用人单位盖章,毕业生确认并签字后,寄(送)回学院招生就业处盖章以留档。
三、灵活类就业的形式
毕业生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附件三),并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其中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一)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该就业形式要提供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或合伙证明材料。
(二)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附件三说明:
1.此表可用于证明毕业生就业情况;
2.此表主要用于自由职业、自谋职业的毕业生。由于毕业时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部分毕业生找临时性、短期的工作作为过渡,一般时间3个月左右,最长不超过半年。
原标题:“麦可思就业蓝皮书”的有关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3日
近几年,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 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一半以上, 然而,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竞争力以终身学习能力方面还面临很大挑战。下面, 我们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相关数据对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科学探析, 以找到我国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探索一条高职教学改革之路。
一、关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说明
麦可思是国际水平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 专精于高等教育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测量与评估, 为中国众多高校提供基于数据库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评估报告和教育咨询服务, 帮助高校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评估结果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自2009年以来, 麦可思每年对毕业半年后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状况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 并撰写一份年度报告。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1年就业蓝皮书) 和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2年就业蓝皮书) 就是麦可思研究团队其中的两份年度研究成果, 这两份报告主要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等方面的分析, 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就业蓝皮书首度出版以来, 受到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是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权威报告。
二、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分析
1、兴趣爱好、找工作容易和收入较高
是高职毕业生选择高职高专专业的首要理由。根据2011年就业蓝皮书数据, 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填报志愿时选择高职高专院校的理由是“该类大学就业前景好”和“该类大学地点合适”。
在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填报志愿时主要选择的38个专业中, 19个专业是学生兴趣爱好所致, 17个专业是因为找工作容易, 2个专业选择意愿是“该专业收入较高”。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是高职高专绿牌专业。
“2011、2012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是就业前景最看好的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此类专业不仅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 而且失业率较低, 为需求增长型专业。比如, 就读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1%, 在就业率最高的前50个专业中排名第一;就读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5%, 在就业率最高的前50个专业中排第二十四。就薪资而言, 2010届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 142元/月, 而高于平均薪资的主要高职高专业一共有84个, 就读空中乘务专业的毕业生月薪最高, 为3, 844元/月。
3、临床医学、法律文秘等9个专业是高职高专红牌专业。
“2011、2012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 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9个专业是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此类专业失业量较大, 就业率较低, 而且薪资较低, 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比如, 临床医学专业是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个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一个专业, 其失业率为30.7%, 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也最低, 为1, 365元/月;法律事务专业失业率为19.2%, 仅次于临床医学专业。2010届就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失业量排第一, 失业人数为1.5万人。
4、六成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 2011届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中有63%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因为他们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 所以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4%的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 然而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3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 463元。毕业3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 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3年后月收入最低, 仅为4, 624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同样的趋势, 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3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 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3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 245元。
5、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目标定位———“一技之长+综合素质”。
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3年后都认为基础知识面的扩展 (54%) 、人生观的建立 (39%) 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41%) 是母校对事业和生活帮助最大的前3位的活动。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是长远发展之势。
6、高职高专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 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其掌握水平仅为58%。
优秀人才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工作能力。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离校时获得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的满足度为86%, 获得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为84%。科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能力, 其满足度为86%。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因此, 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认为, 创业最重要的知识前两位的是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 然而他们对其在离校时获得的有效销售与营销能力的满足度最低。
7、2011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
度、满意度均有较大提升, 认为专业教学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需求相适应。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 2011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和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51%和76%, 均高于2009届8个百分点。可见,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比2009届有所提高。
尽管如此, 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实习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 (不实用或陈旧) 。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对于已毕业3年的2007届高职大学毕业生来说, 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达到69%。可见, 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
8、大学毕业生希望母校在其毕业后继续为其提供校友服务。
因此,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应由校内拓展到校外, 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3年后希望母校提供的校友服务类型前两位是建立校友联系网 (59%) 和使用母校的图书馆系统 (52%) 。
三、基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几点思考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观的“尺子”。根据对2011年、2012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数据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尽管近些年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平均薪资在过去3年里连续上升, 没有出现“就业难”问题, 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本文第二部分第2~4项数据结果均显示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仅40%的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 有的专业失业率竟高达30%, 因此高职高专教学应加强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 引导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 同时又适应高职生自身的需要并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学校应随时根据行业的未来发展特点与前景, 加强设置高职高专绿牌专业, 果断停止或暂缓红牌专业招生, 以避免某些专业毕业生的高失业率和低薪资。
2、办学理念不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近20年来,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社会所需的一线人才, 但学生素质却不容乐观。本文第二部分第5~7项数据也表明, 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大大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他们急切要求学校转变陈旧的办学理念, 按照国家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
3、校友服务功能弱化, 不适应毕业生终身学习要求。
目前, 在我国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其毕业生走出校园后, 仍为其提供周到服务的寥寥无几。本文第二部分第8项数据显示, 大学毕业生急切希望母校在其毕业后继续为其提供校友服务, 以满足其终身学习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想提高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也应该增强其校友服务功能。比如, 为了帮助毕业生取得比较优势的职场竞争力及完成创业的梦想, 向其提供优惠或免费的进修推广课程;让毕业生继续享受免费的图书馆资源、运动场所;为了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 帮助毕业生建立校友网站、校友通讯录等。总之, 走出学校, 不等于断了学校与毕业生之间的关系, 为了毕业生的长远发展, 高职高专应努力拓展其校友服务功能, 以满足其终身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洪波.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深化高职素质教育[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
[2]百度文库.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大学生就业报告暨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2e4c7cb050876323112125d.htm.
[3]百度文库.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fb8181014791711cc7917b5.html.
关键词:学生立场;学情差异;学生资源
李政涛教授在其《教育常识》一书中提出“学生立场”这一论述。他在书中提到:“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弃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立场意味着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学生立场还预示着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生长需要,把发现、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自身教育的使命。”细究这段文字,笔者认为李教授的“学生立场”观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以学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学情是复杂的,它包含知识经验、心理特点、行为方式、思维方法、兴趣爱好、困难疑惑、情感渴盼、心路历程等因素。以学情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接触高一学生的时候,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与写作哪些方面的能力已经建构,哪些欠缺。当解读教材的时候,除了具有教师眼光,还需有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学生逻辑,设想:如果自己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理解这些知识的具体困难和障碍在哪里?如果教师对学生之前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他们现在的状态视若无睹,备课时不把自己当作学生去思考文章,上课时又不留足时间给学生阅读与提问,那么课堂就极容易变成没有深度的“滑冰课”,看似热闹,实则学生没什么收获。缺乏了学生立场,教学的生成就很成问题,学生的成长更成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了解学情的途径很多。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理解有什么问题;或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作业批改、测试反馈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仔细思考这些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把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考虑进去,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比如笔者在上《礼拜二午睡时刻》这课时,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反复提到火车车窗外那些面目相似的小镇?”“为什么反复写小女孩脱鞋这一动作?”“母亲对待小女孩的态度为什么粗暴?”“母亲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小偷?”“如何看待神甫这个人?”“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选在礼拜二午睡时刻?”等等。那次备课,笔者就从这几个问题出发,仔细研读文章与各类参考资料之后,形成自己的看法。课堂上,笔者先出示学生的问题,留足给学生相互探讨的时间,在学生对这些问题形成共识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他们交流。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纷纷表示这堂课很有收获。这一案例显示,学生的疑惑有些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教师细加整理,定能从中寻找教学突破点。以学情作为出发点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课堂更融洽,效率更高。
二、关注学情的差异
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语文的原点》中提到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老师三十年前教《孔雀东南飞》,一遍读下来,师生一起眼泪涟涟。三十年后,尽管他仍是其情哀哀,其声戚戚,其心愤愤,学生却无动于衷。这就是学情变化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学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师却没有因此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学情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情的差异。不同年代的同龄学生的情况肯定是不同的,同一年代不同地域的学生情况也是不同的,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情况也不同,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一定要看到这些差异性。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要照顾到不同情况的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立场不代表教师的“离场”
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学生资源的利用上。学生资源就是来自于学生的能够为教学所用的一些疑问、话语和观点等等。但是,这些资源是零碎散乱的,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整理、提炼、修改,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为我所用,才能起到帮助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资源进行回收,将他们充分编织和重组,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生,使得课堂讨论落到实处。
其次,体现在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的评价上。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或不同意见,都一味叫好或赞颂。黄厚江老师经常强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不是所有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不是质量都一样好。”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质量,给出中肯的评价。当然,教师的评价话语也存在质量问题,所以,教师还是要在课外多花功夫,研读教材,读出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只是重复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和学生产生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强调学生立场不代表教师的离场,充分重视学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教师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论文】推荐阅读:
中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有关规定05-26
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报告09-23
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申请书09-09
有关中学生消费的问卷调查10-28
小学生有关做家务的作文400字11-06
有关雨的日记600字学生作文12-03
食疗有关的论文07-14
有关竞选学生会副主席的竞选稿范文06-06
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演讲稿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