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精选9篇)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1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

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追求大城市,不愿到乡镇;追求大专院校,不愿到中小学;追求大企业、大单位,不愿到小企业,小单位:追求到东部地区工作,不愿到西部和边疆工作。有些大学生受

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2)有业不就,宁可当“漂”族

当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就业着急上火时,“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就业工作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来,我们对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改革,建立 了一整套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因此,在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业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现在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有人说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不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就业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

(3)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目标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 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现实,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大

造成就业难度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大学扩招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数量的增加直接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一方面,新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增长却较缓慢,客观上引发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当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毕业生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2.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吻合。

毕业生就业难与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也有一定的关系。经济、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要么颇为吃力,要么就只有改行。另外,一些工科学校升格成综合类大学,设立了不少文科专业,而到了毕业时,社会对这些学校毕业的文科生认同率不高,这造成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难。

3.薪水与预期相差较大。

大学生的薪水预期与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二)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更新滞后

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原因主要有:

1.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特别是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不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就事论事多,长远设计少,过多地考虑待遇、地区,抱着“就高不就低,往东不往西”的思想找工作,而较少考虑国家的需要,缺乏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准备。

2.自我认知的偏差。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对自我存在的各个方面作出的评价。现在部分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不少毕业生在自荐书上写道:给我一个机会,我为你创造一个辉煌!他们在显示自信的同时,也暴露出过于理想化的求职心态。

3.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大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比较好的开发,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相当的发展,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阅历的磨练,思维中仍然表现出一定的浅表性,导致认识问题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肤浅性,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简单化的心理。一方面不善于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加以分析、综合与判断,作出科学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不肯降低择业标准,高不成低不就,因此错过了

许多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形势和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择业期望 形势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的一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责任感低下,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为国家、不能很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就看不清社会的前途,认不清前进的方向,走不好人生的道路,担不起社会的责任。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的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建功立业加强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充分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岗位需要,一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毕业生,有的毕业生掌握着许多用人单位有效需求信息,却不积极就业,有的毕业生手里却没有任何需要信息。“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加强就业指导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2

1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概念

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指对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标准,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投标,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价格调整方法,将投标报价以及相关商务部分的偏差作必要的价格调整和评审,即价格以外的有关因素折成货币或给予相应的加权计算,以确定最低评标价或最佳的投标。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的投标应当推荐为中标候选人,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项目法人招标的目的,是在完成该合同任务的条件下,获得一个最经济的投标,投标价格最低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投标,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才是最经济的投标,所以采用评标价最低授标是科学的,但前提是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即投标人能顺利完成本合同任务;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是评标时使用的,不是给承包人的实际支付价,在与中标人签订合同时,还是以中标人的投标报价作为合同价,实际支付价也仍为承包人的投标报价;该办法一般适用于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对其技术、性能无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主要适用于施工招标和设备材料采购类招标,但不适合于服务类招标。

2 合理低价中标后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低价低质

实施合理底价中标法导致的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低质低价工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承包商为了求生存、图发展,迫不得已千方百计压低标价甚至于采取远远低于成本价方式竞标赢得工程项目。在中标后,承包商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偷工减料以降低工程成本,从而影响工程质量,造出了类似“豆腐渣”工程的低质工程。

低价低质的另一个原因是层层分包。承包商中标后又以更低的价格进行分包,而分包单位又再次将工程分包给技术水平差的民工队伍。最终,工程的直接建设者多为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民工,其施工水平低下,质量难以保证。

2.2 出现“烂尾”工程

在合理低价中标法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甚至以不正当的“低价抢标”手段来抵制外地承包商,这种“低价抢标”的作弊方法是,大家先拉开投标的档距,共同低价串通投标。在低价抢标后,再以种种理由,依次放弃最低价中标、次低价中标等,直至接近外地承包商所投的标价为止。有的业主明知市场上是高价,却还要以低价选材,最终合同难以真正全面实际履行,以致造成“烂尾工程”。

2.3 低价中标,高价索赔

索赔是企业获取利润、保持不亏本的合法手段,国际通用的FIDIC条款中对此亦有规定。承包商低标价中标后,为赢得利润,有时也会采取高价索赔的方式。承包商会利用设计变更等手段报高价弥补其在招标范围内工程单价的超幅降价的损失或利用隐蔽工程事后难以核实的情况,在其中做手脚,利用现场签证来增加工程造价弥补其低价中标的损失。

2.4 设置合同陷阱

一些投标人抱着先中标拿到工程再说的心理,不计成本,恶性竞争;而评价专家评审通常在一两天或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很难对投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本进行界定。中标后,中标人和建设单位在签订合同时想方设法利用合同中某些不明确的条款为其中标的工程项目额外谋取利益。

2.5 恶意转包、拖欠分包工程款

部分投标人针对招标文件对分包工程的约束不足,低价取得工程后,恶意转包,不履行总包管理职能,恶意拖欠分包工程款,转嫁工程风险。

3 解决合理低价中标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就上述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类:建设单位自身原因、承包商本身的原因以及建设市场环境配套不完善。

3.1 针对建设单位自身原因的对策

3.1.1 做好招标前期的准备工作

(1)强化施工图设计深度。施工图是投标报价的依据。因此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近则关系到报价的准确度,远则关系到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设计变更。

建设单位急着进行招标工作时,有时会拿着尚未完工的施工图作为资料,或者是压缩设计工期,让设计单位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工图,这样的施工图设计精度、深度都达不到要求。而对于工程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国内现有的大多数设计院没能力进行全面设计,对于建筑、结构、水电设备等较为熟悉,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专业工程,则由于技术面较窄,往往设计不到位。而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必然导致中标后,设计变更过多,价格调整比较大,失去合理低价中标的意义。

(2)招标文件编制要翔实、具体。招标文件是编制标底和签订合同的依据,是工程管理的纲领文件。有的建设单位急于求成,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项目的具体情况、没有事先预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的情况下,盲目、机械地按照固定模式套编招标文件,给建设单位带来重大损失。

3.1.2 采用科学、严谨的评标方法

科学、严谨的评标方法主要表现在评标委员会要有严谨、科学的评标标准和方法。确定中标企业后,要仔细复核、检查报价中是否已包含所有工程项目或是计算错误。目前好多单位为了中标,不惜报价低于成本价。虽然如何界定投标单位的成本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应该参考国内外的成本价方法,制定出科学、实用、明确的成本价界定确定方法,废除那些比较明显的参与恶性竞争的标书。

3.1.3 仔细、认真、严密地签订合同

合同是日后每一项工作的依据。如果合同条款制定不严密,会让中标单位有机可乘,钻合同的空子,利用“不平衡报价”、“索赔”等手段,达到“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目的。合同签订时一定要再次将项目内容、标准、质量和工程量清单等主要内容予以明确,同时要防止合同漏项。

3.1.4 做好后续跟踪工作签约,加强跟踪管理

有些建设单位在遇到确需调整项目标准时,没有及时上报,而是边做边报、先做后报,有些甚至隐瞒不报,与中标单位私下交易。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建设单位没有注意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分段或分步验收。在项目完成后,也没有注意合同执行情况的验收和审计,因此也忽略了合同执行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失,没有依法追究当事人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为自己带来了经济损失。

3.1.5 设置足额的投资保证金

由于投标文件对投标保证金没有规定或投标保证金设置过低,投标人先以较低的价格取得中标资格,在合同谈判中以不当手段争取抬高合同价款或改变工程范围等实质内容。在使用上述手段达不到目的时,拒绝签订合同,给招标人造成招标失败。

3.2 针对承包商原因的对策

3.2.1 转变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市场竞争下的微利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对最低价中标也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因此承包商必须认清形式,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做法,克服过去那种“堤内损失、堤外补”、“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错误观念。传统的计价模式在一部分人中还根深蒂固,存在“先拿到工程再说、造价的事以后再算”、“多办些现场签证,总不至于会亏”等想法,这种想法和做法要不得。最低投标价中标强调的是总价包干,因此承包商应该熟悉新型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出积极的应对办法,减少可能的损失。

3.2.2 在充分的成本分析基础之上进行投标报价

承包商在投标报价时,首先要考虑成本分析,以成本分析为依据,将自身的经营优势转化为报价优势,增强企业投标报价的竞争力。投标前,企业内部应对工程所有材料和人工、机械等进行摸底分析,以实际市场价格确定最低成本价,并以此为依据,再考虑招标条件、环境及企业投标策略,再作出有竞争力的报价。

3.2.3 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施工方案优化是成本管理的灵魂,成本管理必须首先把握住这个重点。从工期、质量、安全管理到技术、设备和物资保障,从企业、作业队到作业班组,影响成本的因素和环节越来越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也应该越来越具体。只有牢牢把住技术领先、方案优化这个关键,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成本流失的口子,提高企业的收益。

3.2.4 构建灵活高效的组织机构

认真选好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加强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管理,构建项目成本管理责任体系,严格控制工程单价。

3.3 完善建筑市场配套环境

3.3.1 建立和完善建设法规环境

由于现在合理低价中标法在我国没有广泛应用,对合理低价中标法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因此导致有关合理低价中标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让很多招投标单位钻了法律的漏洞。比如法律虽明确规定“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但是对于如何界定成本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不同的承包商,不同的服务技术质量,所对应的成本肯定是不同的,而评标委员会会又很难一一去审核他们的成本,这就导致了恶性低价竞争,违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秩序。

3.3.2 完善风险转移体系

由于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价格往往是最主要的竞争因素,以此中标的单位利润往往微薄,从而降低了中标单位抵抗风险的能力,容易造成“低价低质”、“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等现象的产生。而在国外普遍使用的回避各种有意或疏忽产生的风险的措施,即工程担保体系和风险保险制度在我国并没有能广泛应用,因此,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出现问题时,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3.3.3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由于现在还没有建立全社会建筑业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也没有建筑行业中有关企业、产品和建筑活动的各种信息。在招标审查中,招标单位无法核实投标者信息的真假,全面了解它们的资质信誉和履约能力。

3.3.4 建立配套的惩罚机制

合理低价中标法的应用缺乏配套的惩罚机制。中标人的一些违规违法现象主要表现在:中标人不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和数额提交履约担保金;未采取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放弃中标项目;恶意低价、不履行合同;挂靠、转包、违法分包施工任务、计划工期进度延误;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按法律法规规定发放工人工资;拒不履行投标承诺及合同职责与义务。

摘要:随着招标投标法的贯彻实施和近几年相关法规和政策陆续的推出,招投标市场正在不断地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文章介绍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概念,以及合理低价中标后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招标投标,最低评标价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早生.全国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用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危道军,刘志强.工程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72-2

0 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但同时也面临着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这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家政策不健全

当前,在我国教育体系内部虽然出现了很多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职业大学等,但是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很多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政策还存在很多限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正常进行。比如派遣时间限制、跨省时间限制等。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也不完善,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形势下,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培训活动,但是由于就业指导模式落后、形式单一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以往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培训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在下面安静地记笔记,这样的指导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作用,但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每年的就业形势进行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内容陈旧,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对就业信息进行了发布,造成了大学生的盲目就业心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求职技能,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丰富培训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率。

1.3 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阻碍了大学生有效择业

当前,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走上了社会。因此,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很多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过程中过分的要求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另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过分注重学生的学历,一份简单的工作,本来本科生就可以胜任,却故意提高招聘门槛,只招聘硕士和博士生。

1.4 大学生对薪资期望过高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他们把自己估计得过高,对自身缺乏正确的了解;其次,是由于很多的大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为了回报父母,想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最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现代的医疗、住房、物价、房价等行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薪资观念。

2 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创新,切实保证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创新,保证大学生就业的顺利实现。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就业工作保障制度。高职高专院校在建立就业工作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院校内部要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起全方面的保障机制,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其次,要建立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使授课内容与就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结合。当前,国家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制度,很多高校也在学生中间施行了“双证制”,用人单位也比较关心学生的职业资格证和工作經验,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渗透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保证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最后,建立大学生创业制度。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制度,保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

2.2 加强就业市场调查和预测,合理设置相关专业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工作,积极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走向,量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将普通专业和热门专业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专业的长远发展性,一方面要加快热门专业的发展,也要重视普通专业的建设,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服务水平。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

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现。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必须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在中间起到宏观调控职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规范化的就业市场。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时监控,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4 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

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能力方面相对于常人来说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薪资待遇方面会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单纯地认为自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殊不知,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会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与社会实际发展不相符合的状况。当前社会形势下,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很多的大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当前的就业实际情况,也端正了自己的就业观,对薪资也有了一个合理的要求。

2.5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一般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担任的,他们平时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事物管理上,没有太多的時间和精力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即使进行了就业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建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并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为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之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在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要选择那些既懂得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还要精通就业方针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另外还要对工作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要能够根据市场形式的变化不断作出评估,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就业引导,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效率的提升。

3 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群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但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 米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 马凯.对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J].科技视界,2012(32):92+128.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4

我国的建筑业税收管理仍然存在相关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政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论文关键词:税收管理 偷税漏税 建筑业 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税源控管范围狭窄、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税收政策执行困难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环节多、管理链条长、作业流动性大,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以及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平台、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以建设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建筑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骨干税源。但由于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环节多、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复杂,工程作业流动分散等行业特点,向税收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范围狭窄,部分工程项目控管缺位,税源大量流失

传统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税务机关仅能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在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具体施工项目的纳税状况难以准确掌握,造成大量工程项目税收管理缺位。同时,施工单位即便是对建设项目进行了纳税申报,但也往往只就其人工费收入纳税,故意隐瞒甲方供料和提前完工及优质工程奖励资金等应税项目。例如,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 先后承建了2处商品房开发工程和某开发园区的排污沟渠施工工程,该公司只对商品房的土建收入进行了纳税申报,对其他较为隐蔽的收入则未进行申报纳税。

(二)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专业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设置尚待规范,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施工单位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税务机关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但对单个工程项目价格构成不能准确掌握,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往往选择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某区地税局在建筑业税源普查中发现,该区上年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8亿元,建筑行业实际纳税8 000万元,漏征税款3 000多万元。

(三)欠缺部门配合机制,管理措施乏力,税收政策执行困难

在建筑施工的前期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税务机关的先期参与权利,致使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工程立项、招标、开工、资金投入、承包合约等相关情况,这就限制了税务机关职能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税务机关只有通过后期的问询、观察、检查等来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直到施工已完成,税务机关才着手进行调查的管理滞后问题,从而造成工作被动,税收严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建筑企业出借或变相出借施工资质,层层分包、转包工程项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市场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小型企业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等经营方式挂靠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税务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下设30个工程处,该公司对其中17个挂靠工程处实施松散管理,该公司只是在工程处以公司名义承揽工程时收取管理费,不能准确掌握各工程处的经营情况。税务机关在对该公司的挂靠工程处进行外调时发现,17个挂靠工程处 度隐瞒收入4 500多万元,偷漏税款200多万元。

(二)建筑业施工环节众多,管理链条漫长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勘察设计、桩基、土建、水电暖气、内外部装修、装饰灯光、消防、楼梯等众多环节。单项工程跨年度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项目存续期有的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少申报和延期申报入库税款现象大量存在。

(三)部分环节经营方式隐蔽,作业流动性大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分布零散,流动性强、施工地点较为隐蔽,经常进行野外作业,施工企业往往心存侥幸,对部分比较隐蔽的经营行为隐瞒不报。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注册地税务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经营动态,每每出现税务机关疲于事后追讨但偷逃问题又屡屡发生的问题。某建筑企业承揽水利部门发包的河道疏浚工程项目,水利部门为减少工程费用,允许施工企业以河沙销售收入抵顶部分工程款,由于该工程属于野外作业,而且核算方式复杂,税务机关不能够提前介入,施工企业完全隐瞒了该工程收入。

(四)企业纳税意识淡薄,税法遵从度较低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由于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导致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五)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5

其解决对策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

一、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具体来说, 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或地区对上级政策前松后紧,敷衍塞责,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便是很形象的比喻。一些单位“耍小聪明”、“打小算盘”,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在一些地方,计划生育罚款却成为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竟然把生育第二胎的指标公开拍卖,偏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

(4)“上下不一”抵制性执行。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搞特殊”, 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甚至逆风而行,“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

(5)“走极端”野蛮性执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公共政策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结合运用。然而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与群众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更有甚者一些政策执行人员采取极端手段,背离工作程序,甚至采用违法违纪的方法执行公共政策。

三、我国公共政策出现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

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存在主观或客观等多方面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化合理化明晰化。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重要前提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缝隙可钻。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主要体现为:

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从而, 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2)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

从行政的角度看, 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变化的随意性很大,人治色彩浓厚。“不因人而异”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书面形式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官场逻辑,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显然,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

3)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策的核心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它适用于全社会,代表和维护的是一种整体利益,符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甚至损害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以致目标群体难以认同和接受这些政策,进而对政策的执行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某些官僚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不仅仅只是一般的自利行为,而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官僚公共决策的乱作为、不作为,更是利用公共政策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3)政策执行制度的原因。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健全,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严重阻塞。一方面, 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公众参与机制,政策透明度低,政策接受者在政策实施时往往对政策内容和目标一无所知,或道听途说或一知半解,政策执行难度和风险当然加大。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政策执行盲目性大,政策评估缺少依据,政策效果难以认定。比如, 2003年“非典”事件, 就是因为开始之初, 疫情信息“上行”中瞒报、“下行”中封锁、“平行”中缺乏沟通, 最终才演变成一场重大公共危机。

2)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我国很早就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放权与收权”的探索, 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种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模式, 没有对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

3)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不力

监督是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执行系统的监督机制因体制的依附性而难以正常运转;监督主体因其主体意识不强加上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致使监督职能无法完整履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因受行政干预而无法释放能量;社会监督因诉讼不畅、缺乏保障而难以发挥作用。

四、解决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对策

公共政策行为是国家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关键环节,政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为避免执行偏误或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1)完善行政之间、党政之间的权力配置。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合理划分各机构的职能,避免职能交叉。对职能交叉的行政机构实行“撤”、“并”、“减”, 机构设置要讲究整体性和科学性,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合法性。

(2)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提高对政策认知水平。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人, 是公共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执行人员正确对执行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步骤进行了解、认知,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 如果执行者不能完全地理解公共政策,就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误。执行者只有对政策的内容与精神实质有正确理解,才能坚定地、创造性地完成政策的执行。

(3)保障监控工作相对独立性,完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根据当前我国政策执行控制的实际,为保障监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有必要对现行的国家监督机构双重领导体制进行合理的权责界定,建立起权力监控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垂直领导体系。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政策传播渠道,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政策的传播离不开对政策信息的宣传,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利于执行人员及广大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了解。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改变高度一元化的传播方式。政府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媒体、电视、互联网等走进千家万户,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同时,减少单一传播的层级,保证信息保真度,还可以及时得到市民对政策及政府的反馈信息。例如,政府在网上给公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一条直接沟通的渠道,公众不仅可以直接点击政府的官网,迅速、及时地获取政策信息,而且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形式将对政策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政府。政府应该和公众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对政策作出必要的修改。如建立信访制度,使由于新政策的推行而利益受损的公众有申诉与表达自己意愿和要求的制度化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告政策分析标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严荣,万懿.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地方政府管理,2001

3.张为波, 王莉.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

4.沈晓霞, 廖锦亮.论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成因与对策, 2008(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6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把民主集中制切实贯彻落实好,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好党内关系,强化党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作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对党内执行民主集中制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使之不断健全完善。

一、执行民主集中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并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建立和发展中,对主民集中制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概括和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是科学的、正确的,也证明了我们党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好的,是富有成效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集中制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又得到进一步发扬,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有力的保证。但也应当看到,在党内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着党的建设。当前执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讲,既有民主不够的一面,又有集中不

够的一面,但主要是民主发扬的不够。具体突出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存在决策过程中强调领导个人的意志,忽视走群众意见的倾向。有些领导在党内生活方面,特别是选拔干部问题上,不充分征求别人的意见;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对一些重大决策,有时不经过民主充分讨论和科学论证就拍板定案,个人说了算。有的则强调自己是领导班子的核心领导,不注意发挥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作用。这些做法,使党内民主不能充分发扬,集中也无法做到真正准确。

2、存在有些党员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敢发表意见的倾向。有些党员在党内生活中不讲意见,只讲服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有些时候对正确的东西不坚持,对错误的东西不批评、不反对,特别是在关系到利益调整和领导切身问题时,不闻不问,只等领导最后做决定,使党内民主流于形式。

3、存在对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少数人不执行的倾向。有些党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党组织的关系,不服从党的决定。甚至有的党员无视党的原则,在集体决定的重大问题与个人意见不一致时,不执行集体决定或在执行中阳奉阴违。以致党的集体决定无法落实,民主集中制也无法贯彻。

4、存在强调地方和局部和利益,忽视全局利益的倾向。有的领导摆不正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总是把眼睛盯在自己的地方利益上在工作上,安排部署和决定本地本部门的多,考虑全局的较少。有的在执行上级决定中,对地方有利的就执行,对地方不利的就消极对待。这样,集中制也得不到落实,影响了工作的全局。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既有现时因素,也有历史因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点:一是受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封建主义思想残余根深蒂固,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资产阶级思想乘机而入,对许多党员干部的思想影响很大。在党员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受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等级观念比较严重,对“家长制”、“一言堂”的作风习以为常。二是党内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不严。虽然我党内各项制度日趋完善,但在党的许多制度和规定中还有不足之处,对党员的民主权力保障不够。同时,这些制度在执行中也存在执行不严、监督不力的一面,使民主集中制没有充分的制度保证。三是有些党员的参与意识不强。一方面表现在有些党员自身的科学文化程度较低,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参与决策能力比较低,以致想参与也参与不了。另一方面,有些党员政治素质较差,不能正确执行党的各项原则和制度。有的把发表个人意见与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的原则混淆起来,认为自己只有服从,不能提意见。有的私心杂念较重,担心提意见给领导找麻烦,情面上过不去,不愿提意见。还有担心遭打击报复,不敢提意见,特别是不敢提批评意见。

二、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几点对策

民主集中制贯彻的好不好,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锲而不舍坚持抓下去。对目前党内执行民主集中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研究,采取得力措施及早加以解决,若是放任下去,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要坚持六项原则,多种措施并举,当前应着重在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和党员自身素质等方面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落实,要依靠全体党员的党性来保证。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按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改造自己,纠正和克服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彻底摒弃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在自己的思想言行中,体现和实践党的性质和党的基本特征,自觉遵守党内生活制度和原则。

(二)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党的纪律,形成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坚持党的各项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领导制度。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实行正确领导的可靠保证。各级党的组织对党的重大问题必须要集体讨论集中决定,按照分工负责制搞好贯彻落实。必须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防止和反对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必须处理好领导者与组织原则之间的关系,集中决定问题时,主要领导只能拥有一票的权力,党组织必须要加强对党内生活制度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出现的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各种问题。

(三)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认真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正确程度。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影响着民主集中制的执行,因此只有认真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方法才能使民主集中制真正贯彻落实。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把领导决策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二要在工作中虚心向群众请教,自觉学习自己不会不懂的东西,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要学会

“弹钢琴”,抓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四要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决策程序,使党内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五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克服工作中的不足。六要提高工作的公开性,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接受广大党员的监督。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7

一、“三到位”不合理

缺欠专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缺欠开展就业工作的资金, 有些就业工作需求物品。比如:电脑、照相机、摄像机、投影机等等。所以要加大全院大学生就业工作投入, 确保就业工作人、财、物

1. 按照教育部、自治区政府和自治区教育厅的文件

精神, 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每年按在校大学生学费的1%划拔就业专项经费, 用于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2. 院招生就业处设立就业指导科, 综合办公室、市

场信息部、教研培训部, 就业指导阅览室。要加强对服务中心人、财、物的投入, 进一步发挥和增强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 为我院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指导咨询、教学培训、能力训练、人才信息、校园招聘、推荐上岗、毕业派遣、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3. 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学院定期组织学

院二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学习, 不断提高我院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各系的学工科科长、干事以及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本院本年级本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将就业工作纳入其工作职责和考核评比之中。

二、加强校院二级就业工作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要加强校院二级就业工作制度的开发建设, 建立和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形成一个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层层负责、服务周到的全院就业工作局面。

1. 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

的统筹规划, 并按照职业院校评估标准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档案。制订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政策、就业工作程序和流程, 制订和完善就业工作管理制度、奖惩制度、考评制度等。

2.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 主动跑人才市

场, 积极建立并不断拓展和维护本院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建立用人单位信息资料库和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资料库, 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活动, 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 保质保量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3. 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要加强对生源市场和人

才市场的调查研究, 定期研究分析人才市场动态和就业情况, 定期公布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率与招生计划紧密挂钩, 对就业率低的专业和系, 要减少下年度招生计划和有关经费。

三、加强就业指导,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大学生

1. 设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 全面开展就业创业指

导教育教学工作。在全院各专业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 同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管理学》等公共选修课, 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 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方式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教研室挂靠招生就业处、两课部、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心理咨询中心及各系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中聘请有教学经验和能力

2. 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组成教师队伍, 负责全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学科研工作。

3.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 提高大学生在就

业创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学院就业工作人员应随时掌握本院大学生外出求职的动向,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

4. 加强院内各部门、各系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

与校外各组织、单位、社区的沟通与合作, 整合院内外各种资源, 为培养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大学生服务, 为我院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为我院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在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基础上, 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狄剑锋.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确保大学生稳定就业[A].

[2]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8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取高额利润,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也使得成本管理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成本管理的方法还相对比较落后,本文在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帮助企业解决其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建立战略成本管理制度,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使企业自身得到发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 弊端 战略成本管理

0 引言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的环境下,现代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增加股东财富,如何维持并扩大企业利润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所必需考虑的问题,加大成本管理工作,提高成本管理质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问题,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运营成本过高会导致企业丧失竞争优势、产品市场萎缩、利润下降,最终会导致企业不能继续生存,因此,成本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生死存亡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要在日常的运营中十分重视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理战略,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也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弊端。

1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成本管理观念的落后 多数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特别是认为降低成本只存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没有树立起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不善于从企业整体方面来进行成本管理。另外,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也仅限于降低生产成本,没有考虑到成本的效益问题,只是单纯地求的成本的降低,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从而以一定的成本支出来实现更大的效益。

1.2 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意识落后 传统上,在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意识:仅仅把成本管理看成是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是企业高层人员的职责,和普通职工无关,一线生产工人与成本目标制定、成本执行、成本监督与改进的工作无关,几乎不参与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制定,只是被动地执行企业高层所制定的工作规则,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成本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有极大益处的。但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职工很少参与企业成本战略的制定,其成本意识淡漠,职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起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成本管理的力度也会受到削弱。

1.3 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尽管少数企业已经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法仍旧是依赖于传统的方法。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品种法和分步法,这两种发放使用的是大规模制造性的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这些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但目前市场变化很快,消费者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单件小批生产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市场、消费者青睐的手段,只有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企业才能扩大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但分批法的成本核算方法还没有被广泛采用,说明企业的生产组织还是比较粗放的。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多数企业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和计划成本等方法,在目前的技术进步快,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比例较大的情形下,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很准确地反映出产品的成本,从而对企业的决策、新产品开发等造成比例影响,比较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很少被采用,使得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也落后于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

1.4 偏重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成本管理仅仅涉及到企业内部,很少有企业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之间的业务往来纳入到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去,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和方便,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的业务往来过程中的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也应将外部的成本纳入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管理,以从更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1.5 成本管理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不融合 现代企业战略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应当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融合和相匹配,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其成本战略紧紧是着眼于降低成本,而没有将其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企业的总体战略产生不利影响。

2 提高成本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以上就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为了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获得竞争优势,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建立更科学、更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1 改变落后的成本管理理念,加强成本管理 在企业中建立全方面、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制度,详细考察企业成本发生过程和环节,针对每一项成本支出,都应该有详细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促使企业所有员工都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中来,“建立起一个从上到下,包括各层次、各部门以及个人在内的组织体系。对组织体系内的各责任单位实行责任成本核算,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各责任单位实行严格考核,充分调动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建立企业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制度,将传统的只关注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材料采购、产品的设计、试开发阶段,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包括了对采购成本、产品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和营销、消费者服务成本的管理。

2.2 建立战略成本管理制度 利用波特教授的价值链分析理论,全面、详细、充分地分析企业的成本发生环节,加大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竞争情况,从而对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认识,在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市场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竞争对手进行价值链分析,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在这一方面,我国的邯钢是相当成功的,邯钢的战略成本管理经验就是:“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将市场的概念引入到成本管理中,在企业内部实行模拟市场,在不同工序、不同生产阶段以市场成本为基础进行产品转移,从而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都相当重视本部门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邯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制定了正确的竞争战略,从而使自身获得并保持了竞争优势,创造了一流业绩。

2.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作业成本法,它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同时也满足了顾客日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造,协调企业内外部的关系,从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各项作业,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的发生。整合作业流程,减少分工,在分析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情况下,确定企业的核心任务,撤销、改善部分作业流程,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

2.4 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反映,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检查相应的会计资料以合适信息,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提供成本信息能够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应不断地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使各项成本都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地反馈,以利于战略决策。

3 结论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只有采取措施是利润最大化,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的前提条件。而在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还有许多的弊端需要革除,只有持续地改进自己成本管理工作,以先进的成本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战略成本制度,企业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优势,获取高额收益。我国企业必须在日常的成本管理工作中树立战略成本观念,尽一切努力来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在竞争中获胜,使企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企业天地.2006.03.

[2]刘虹.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河南石油.2004.11.

[3]赵燕.成本管理:传统VS现代.经营者.2005.03.

[4]王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03.

[5]杨小庆.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02.

[6]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1.07.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9

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普适性的政府机关绩效评估。即绩效评估作为特定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随着这种管理机制的普及而普遍应用于多种公共组织,实践中的例证包括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等等;第二种是专项绩效评估。针对某一专项活动或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如北京市的国家机关网站政务公开检查评议,江苏省纪委的“应用制表分析方法对反腐败五年目标实现程度上的测评”等等。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归结起来便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我国学术界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起步较晚。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目前对政府绩效评估从基本概念、作用机理、操作原则、实施步骤等都还没有形成共识,许多地方把绩效评估与公务员考绩混为一谈,政府绩效的不同层次没有明确区分,对国外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理念与实践也缺乏系统地介绍和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常常出现盲目跟风,过度炒作,一阵风等偏差。

2.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程度不足。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规范化程度明显不同。政府绩效评估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表现为:第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绩效评估分散在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等多种管理机制中,评估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评估方法不一致,评估程序存在很大随意性,因而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有的甚至完全流于形式。在这些问题当中,缺乏制度化的评估标准,使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保障。第二,政府绩效评估还是一个短期行为,缺乏对政府绩效的持续性测定。这就导致了运动史的行政管理,管理者很难把工作重点放在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上,而往往采取“严打”之类的阶段性突击方式去解决问题。政府绩效的非规范化导致评估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许多大检查、大评比不仅没有取得效果,而且使这种检查、评比成为成为基层单位的一种负担,某些检查团成员索要礼品,收受贿赂的行为更是直接损害政府的形象。

3.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政府绩效评估的考核以数量化的经济指标为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要求。只要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能够按要求保持一定的增长,一切就万事大吉。至于人民的实际收入、就业比例、住房面积有没有切实的增加,就很少有人关心了。尽管,后面的指标与前面的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要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前提下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提高还需要政府作更多的工作。而且,在这种只侧重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引导下,为了完成任务,积极干预经济活动,常常亲自“登台唱戏”,盲目出资办企业,以求用大投资换取高增长的“政绩”。有的地方甚至不择手段,以编造假数字或走私等造反形式来达到目的。

另外,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过于单一,政府绩效评估多以官方评估为主,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在官方的评估中,多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缺乏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不公开,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媒体监督,缺乏政府绩效评估的激励机制。不是把评估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反面措施,而是作为消极的防御手段---当某一方面的问题成堆,社会反应强烈时,才采取诸如大检查、专项检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正,因而总是陷于被动。

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

绩效评估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客观、系统、全面的评估是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来自公共评估项目本身的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此项做法在私营部门基本不构成问题,因为私营部门的服务是可以出售的,并且可以以金钱价值衡量。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远比私营部门复杂。著名公共行政学家詹姆斯.威尔逊认为:“要度量一个机关的输出量常常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即使是只对什么是国家部门的输出作一番设想都足以令人头晕目眩。”由于行政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些“非商品性的产出”。它们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不可能形成一个反映其生产机会成本的货币价格,这就带来对其数量进行正确测量的技术上的难度。其次,政府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政府部门绝大多数体制中存在着多重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对于这些多重目标的选择和权重排序往往受到权力因素的干扰而难以取得共识。随着领导人的更迭,绩效的侧重点随之转移,原定的目标可能就要重新排序,其稳定性较差,易于影响绩效评估的效果。不仅如此,公共部门所设定的目标经常具有抽象性和笼统性。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或是不愿受明确目标的限制,或是希望获取更多的支持,往往故意把目标表述的模糊不清,这就给评估测度标准的选择带来混乱,造成衡量和评估政府公共部门目标实现程度的难度。

2.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内部的困难

首先,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的管理绩效、社会效果和公共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衡量,自然也就涉及对政府部门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的能力高低的鉴别。这种鉴别使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感到威胁,担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因而抵制评估。其次,绩效评估是一个消费资源的过程,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目前,国家没有单独的评估经费拨款,评估费用大都是摊入具体的评估项目中,致使评估的资金投入不足。再次,评估常常意味并伴随着批评和改革,在评估日益成为一种政府公共管理监督手段的今天,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然而,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却很困难,传统观念倾向于政府总是正确的,很难接受政府也有失误的指责,这也极大的影响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

3.来自绩效评估理论与技术上的困难

绩效评估在我国是个新兴领域,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体系,这就给开展具体评估工作带来许多操作上的困难。首先,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实践中具有盲目性。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的绩效评估并没有把评估作为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只是作为绩效预防的一种手段---当某一方面问题成堆,社会反应强烈时,才采取诸如大检查、转向调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进,因而总陷于被动。其次,由于对绩效评估的概念认识不一,对绩效评估的内容范围界定不清,无法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不同部门采用不同的评估形式和规范,造成实际评估过程中的千差万别。并且,分散于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能否总结起来当作中央机构的绩效,不仅在技术上有其困难,在实践上也令人怀疑。第三,开展评估所需要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备。比如,没有建立全国性的评估信息数据网络,致使评估资料不足,评估结果反馈核扩散能力差;缺乏评估的管理保障体系等这些无疑也加大了评估的难度。

以人为本,新时期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

促进以人为本,是十六大后新一代领导集体逝世后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这标志着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清晰的突显出以人为本的新政绩观。可以断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将成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人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以人为本简单的说就是政府管理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造就人、成全人、发展人的管理模式。政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一切要有益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是几千年来人本思想及其价值演变的最终归宿。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为本更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认识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1世纪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价值取向上,鲜明的突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因此,现代政府管理和决策应该一切从人出发,把现实的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充分反映人的利益、愿望、要求。

第二,以人为本是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方针和理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3年9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专题研究班讲话时,又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这是十六大后新一代领导集体崭新的执政理念和管理价值观。政府的绩效管理必然受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制约和支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尺度和根本目的。

第三以人为本,是迎接政府入世挑战以及回应公众需求的需要。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仍与入世后的承诺有较大差距。政府入世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的转变,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况且,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公众需求不断变化,这对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出了诸多新的严峻挑战,要求政府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快速回应公众需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尽管如此。由于在思想认识、体制制度、评估方法技术等方面还不成熟和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的人本趋向尚未得到全面、真正的落实。出现了价值上的偏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评估中的思想问题不利于人本思想的真正落实。由于两千多年来传统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当前政府部门中的官本位思想、机会主义、平均主义倾向还有一定的市场。不少政府官员观念转变滞后,对政府绩效评估认识不够,甚至是抵触,认为绩效评估是个耗费资源的过程,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而没有认识到绩效评估是政府改进行政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绩效管理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和巩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政府绩效评估的认识滞后,不利于绩效评估的推行,从而难以保证政府绩效的提高,也就很难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绩效管理中也就很难得到真正落实。

2.绩效评估中的政府本为模式淡化了人文关怀。这种政府本位理念容易市政府偏离公共性,而专注于评估中单纯的经济指标,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公众满意程度等社会、人文发展指标。

3.绩效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单向性和不平衡性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参与。这种单向性和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把绩效评估当作政府内部的事,多为上级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评价,缺乏社会公众和相对人的参与。在绩效评估中政府往往重视自身评价,而忽视社会公众的评价、认可、支持,很难保证政府绩效评估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样政府绩效计划就难以很好地贯彻与执行。

结论与建议

显而易见,我国行政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重点是在绩效评估方面,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基于资料的限制。尤其是笔者能力的缺乏,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很难,下边是笔者立足于我国现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几点关于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议:

1.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组织。可考虑成立由中央政府垂直领导的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委员会,负责组织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并建立多冲评估体制,包括政府机关内设的评估机构和国家专设的评估机构,以及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社会舆论评估等。

2.制定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法律法规,借助法的力量推动行政管理改革,是近年发达国家的一项措施。可通过制定“政府绩效评估法”,将政府绩效评估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使各级政府绩效法律化、制度化。

3.把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高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负责,狠抓落实,建立健全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体系,特别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的责任体系。从根本上说,政绩评价是历史的评价、人民的评价。因此,政府绩效评估要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人,树立人民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

4.绩效评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已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基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人的地位放在突出位置。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始终贯彻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整个过程中,如贯穿在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操作程序、方法技术等个具体环节中。

5.政府绩效的主要内容凸现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和实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绩效不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应包括经济、社会、政治三个具体维度:经济绩效是绩效体系的主要内涵和外在表现,社会绩效是绩效体系的价值目标,政治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的中枢和核心。无论是经济绩效、社会绩效还是政治绩效都应从人的需求出发,重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广西大学检查实施方案下一篇:挖掘机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