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推荐11篇)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一)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 2011年660万, 2012年680万。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的一些热门专业, 如计算机, 土木工程等至今仍然是社会的焦点专业, 由此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而这些热门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过多, 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尽管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扎堆现象, 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 使这些专业的对口人才已经严重饱和。
(三) 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 考证存在盲目性
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 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 企业面对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相比证书, 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却在大学的学习中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 对真正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放在其后。由此造成了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失。
(二) 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 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 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毕业就业时, 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明晰的同学在就业选择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致就业的不顺利。
(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 各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 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迅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另外, 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 高校的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 (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97页) 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此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四、结论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提高, 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 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中, 人们在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 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原因及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江林.浅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一、2015年1—3季度广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5年1—3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了2.09%,城镇登记失业率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虽然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略有下滑,但就业形势总体基本保持稳定。自治区2015年就业工作目标得到稳步推行。
1.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92058人,1—3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98.01%,超过进度要求23.0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1)。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4.jpg>[60
40
20
0][39.21][2015年1-9月][2014年1-9月][98.01%][39.21][0.79][1.99%][2015年1-9月
完成][2015年10-12月任务
][41.30]
图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2.全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7118人,完成全年计划的96.4%,超过进度要求21.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2)。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5.jpg>[10
5
0][7.71][8.25][2015年1-9月][2014年1-9月][2015年1-9月
完成][2015年10-12月任务][7.71
96.40%][0.29
3.60%]
图2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3.全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151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7.76%,已经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3)。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6.jpg>[3
3
2
2
1
1
0][2015年1-9月][2014年1-9月][2.16][2.44]
图3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
4.9月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低于年度控制数1.53个百分点,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4.5%以内。分地区看,各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年度目标内(见图4)。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7.jpg>[3.20%
3.15%
3.10%
3.05%
3.00%
2.95%
2.90%
2.85%][2014年9月底][2014年底][2015年3月底][2015年6月底][2015年9月底][2.97%][3.01%][3.14%][3.15%][3.15%]
图4 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执行情况
5.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60.84万人次,完成全年计划的101.4%,已经提前完成全年计划。分地区看,各市均已完成进度要求(见图5)。
<H:\人事天地杂志\人事天地2015\2015年人事天地杂志十一月刊\2015人事天地11月刊\11P插8.jpg>[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2015年1-9月][2014年1-9月][68.49][60.84]
图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
计划执行情况(单位:万人次)
(二)就业创业培训促就业作用体现明显
据统计,1—3季度全区职业培训累计217957人,培训后实现就业92979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为17.62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85357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28万人;创业培训2.89万人,同比增加8.99%,培训后实现就业7622人,成功创业4491人。
(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已完成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联网,并不断延伸至基层平台,目前,全区共有1150个乡镇(街道)、1263个行政村(社区)、274所培训机构实现联网,依托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广西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全区就业创业失业登记、公共招聘求职、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资源、各项补贴申请等实现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下降,就业压力有加大趋势
今年上半年,广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广西生产总值6769.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0%。但是,就业压力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中有增大趋势。1—3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39.21万人,同比下降了2.09%。同时,根据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67%,需求人才数比去年同期下降8.15%,求职人才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3%,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部市场不景气传导到国内,波及出口产业,用工需求减少;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受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环保成本激增、产品国际价格走低、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减产、停产或向境外转移,造成岗位流失;三是广西沿海地区核电、钢铁等重大项目仍在前期建设中,预期的促进就业作用未能完全显现。
nlc202309021802
(二)人力资源市场求大于供,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5年1—3季度需求总人数110.45万人,同比增加4.67%;登记求职人数79.58万人,同比增加7.63%;求人倍率1.39,同比下降0.03,人力资源市场总体呈现求大于供。1—3季度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比较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严重。全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普遍存在着季节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缺工。如1—4月是蔗糖企业生产旺季,对普工需求量较大,造成季节性缺工。制衣、制鞋、电子元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性、结构性缺工依然突出。
2.“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一方面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求职人员自身素质存在差距,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但另一方面,新成长劳动力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较好,求职期望普遍过高,倾向到工作环境比较舒适、工作体面、收入较高、就业条件更好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就业,表现出“求职难”与“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的困境。
(三)重点人群就业压力大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民工就业、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压力相互交织的基本状况仍将长期存在。以2015年情况为例:一是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2015年全区高校毕业生接近20万人,比2014年增加1万多人。二是一段时间内受产业优化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影响,部分产业工人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可能陆续成为新的失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7家,涉及在岗职工1.57万人。三是老一代农民工是企业裁员的主要对象,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返乡后难以重新就业,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困难,就业及养老问题存在很大隐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基金以本人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这样就造成了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利益受损;同时,务工输出省区将面临未来长期的资金支付压力,部分地方甚至存在不愿意为返乡农民工接续养老保险的现象。
三、对2015年全年就业形势的判断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可以认为,2015年第4季度广西城镇就业持续趋稳,对实现2015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就业工作目标持乐观态度。但也应看到,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就业工作面临经济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叠加考验,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新增就业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重点人群就业困难会同伴相随,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有所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四、应对失业风险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2015年1—3季度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对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就业走势的判断,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建议国家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降低企业负担,解决农民工养老的后顾之忧。
2.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是在项目数量及资金安排上给予更多的倾斜,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和“零距离”的服务,促进劳动者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使其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的价值。二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逐步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3.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作用。一是将失业保险稳岗补贴的政策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积极稳岗、增岗的困难企业。二是加快《失业保险条例》修订,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给予地方对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一定权限。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失业预警制度,建议将广西纳入失业预警试点地区。
(二)自治区层面
1.加大就业优先支持力度,积极稳定当前就业岗位,鼓励与支持新增就业。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给予新增就业岗位的企业相关补贴。二是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供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公益性岗位、社区工作者等新增就业岗位。
2.加大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放在整个就业工作首位,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继续开展就业见习,加大对困难毕业生帮扶的力度,对重点就业群体实行跟踪服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3.加大扶持农民工创业工作力度。在落实好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完善有关政策,加大农民工创业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主要有:一是加大农民工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从“水、电、路、厂房”等方面入手;二是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力度;四是加强创业培训,将返乡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促进就业。在原有资金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好各部门现有培训资金,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定点培训机构,突出劳动者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训,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参加培训后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中级职业技能。
5.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全区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农民工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继续推进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前全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逐步向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
(撰稿人:吴仕瑛)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形势的调查
化学化工学院2007级制药工程专业学号姓名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大学生就业有难度,但是国家的人才缺口也是非常大的。据统计,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约有650万,而社会新增就业机会有大概900万,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选择空间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难题,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
针对这一问题,我于2011年4月份对我所在的徐州师范大学的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使我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当前就业实际形势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调查目标:1.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和当前实际就业形势
2.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调查方法:被调查的学生为徐州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创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差别也很大,选择外资企业的占调查人数的28.2%,选择合资企业的占13.8%,选择事业单位的占13.7%,选择国有企业的占13.6%,选择党政机关的占6.3%;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0.25%、北京29.56%、深圳11.56%、广州7.85%、大连5.01%。
2.大学生就业态度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态度不够端正,不能了解择业对其以后生活有何影响,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找工作甘当啃老族。现在许多学生,以为自己拿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就不愁没有好工作,但是事实证明,找不到工作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数不胜数。所以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优势和对自己有过高期望的情绪,但是社会竞争是残酷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是全方面的,而且对于那些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们来说既没有实际工作经
验也没有很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高薪高职往往不会垂青于他们愿意接纳他们的往往都是一些低薪低职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些职务我们骄傲的名牌大学生们却常常不屑一顾的。反过来却不停的抱怨找不到好工作,怀才不遇。
3.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这加剧了艰苦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积极的就业观念,即无论到哪里工作,只要能适应,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有利于自己成长,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对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一次就业,并不是定终身。
4.学校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的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有96.3%的学生看到或听到学校有安排就业指导方面地讲座,但只有40.5%的学生真正参加过此类讲座。
5.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方法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但从一个方面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国家方面: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社会方面:公平对待大学生,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另外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大学生自身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姓名:郭双全
(珠海广播电视大学 级 专业)
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8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调查的目的: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又占这些原因中的多少呢?这是我们本次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2.了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后,提出改进方案,使我们自身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求职之路增加砝码。
3.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已不单影响大学生自己,这一问题已慢慢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4、大学生就业难自然会有其自身问题的影响,我们从这些问题中也可以反映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改革教育体系,使学生能更好的受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调查的意义:
1.我们的调查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即将踏上求职之路的大学生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迅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臵。
2.对于社会来讲,这一问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急需一个解决方案的提出,而我们的调研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毕竟社会不会因为大学生的连年增加就降低对于人才需要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找原因了。我们相信没有人会认为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不再需要人才的程度,大学生只要知道了怎样提高和完善自己还是有就业机会的而我们的调研也正是为了这一问题而寻找答案,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社会的发展自然也会更健康、有序和稳定。
3.最后是教育意义:大学生是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自然逃不了干系。我们的调研就具体提出了对教育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意见及建设加强教育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教育关起门来搞是没有前途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适应社会的教育才是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教育。调查的价值:
1.使大学生能更好的给自己定位,使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毕业后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社会更好的发展,学习与工作结合,促进社会的发展。3.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为社会做贡献。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来自乡村和城镇,另一般半来自城市,35.17%的学生是干部,调查显示,绝大部分(92.86%)的人没有仔细而有条理地规划过自己的就业目标。国营企业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只有不到0.1%的学生愿意在毕业之后选择自主创业。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中,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应变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但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稍显缺乏。针对就业难这一现实他们仍希望工作能一步到位,不太愿意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新观念,大多数人(62.29%)的人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方面的信息不是很了解。在自身事实方面,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参加过关于就业方面的相关培训,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全部拿下这些证书。例如:只有39.97%的人通过了最近一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67.13%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85.2%的人承认自己不能经常去自习。通过访谈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和形象以及表达能力在就业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以上所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很到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率。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自身因素分为四种:
(一)知识方面:
在校期间,虽然绝大多数人参加过或有打算参加与考证有关的培训和考试,但通过率较低(仅以最近一次全国计算机考试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参加考试的通过率仅有39.97%),还有一些含金量更高的考试(如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就更低,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67.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这直接影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加之,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导致就业率下降。
85.21%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不能坚持经常去自习,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只有在临近考试时自习出勤率才有所上升,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影响学习质量,导致硬件就业竞争力不高,就业率下降。
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前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高、可塑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由此可见,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所谓合理,是指毕业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要兼顾并重。建立起既博又专,文理兼修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灵活多变的需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如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运用外语和电脑等现代技术的能力等,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部分毕业生出于多种原因自身素质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难怪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以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为由,不要应届毕业生。
(二)能力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的能力有竞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正是当今社会求职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缺乏这些能力就会失去很多就业
大学生应该多参加集体活动,住集体宿舍。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学习如何相处与人友善。多读书,这样可以增广见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水平,拓展思维可能的话参加实践活动(例如打工)。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独立能力差,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办事能力,积累经验对以后参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三)就业观念:
大学期间就业目标不明确,绝大多数人没有明确规划过就业目标。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公司类型比较单一,64.29%都选择国营企业,极少人选择自主创业,视野比较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大学生往往愿意选择职业声望较高的职业,重视其职业地位上获得的评价和社会认可,缺乏职业平等和吃苦耐劳的意识和精神,就业心态不够平和,从而导致就业率下降。大多数人期望工作能够一步到位,不能很好接受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全新观念。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和结果。
一是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增强。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二是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较突出。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臵,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比如奉行“稳定高于一切”,看中的是单位姓“公”还是姓“私”,或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这加剧了艰苦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状况。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积极的就业观念,即无论到哪里工作,只要能适应,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有利于自己成长,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对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一次就业,并不是定终身。
(四)其他:
大多数人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方面的指导不太了解,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就业方面的资源;
学校应该少点理论多点时间改变教育放行和方针,现代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自己在书本上所学的东西和现代社会形势接不上轨,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中的各个企事业单位都需要既有理论又有时间能的人才,但往往录取的人不能很快适应情况,缺少基本的应对能力和良好的实践技巧,因此,还要从新培训,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浪费人力物力。总结:
据介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
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
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
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
1.认为现在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 B.形势正常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D.不了解
2.在大学里你感到过就业压力没有?()
A.没有 B.有 C.一点点 D.目前还没有
3.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4.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吗?()
A.有,而且很具体,是我今后求职的重要依据
B.以前做过,但有些空泛,感觉不切实际,似乎就业意义不大
C.现在求职这么难,个人规划太自我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5.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心理压力有否对自身的进步起到作用?()
A.没有B.有C.一点点D.目前还没有
6.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想过如何奋斗吗?()
A.没有B.有想过C.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D.目前还没考虑过
7.你对基本就业程序了解吗?()
A.是 B.否 C.一般
8.你学习是么专业______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
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无所谓D.较无前途 E.很无前途
9.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
A.很好 B.强 C.一般 D.较弱 E.很弱
10.你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专业 B.学校 C.个人能力 D.其它
11.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B.先就业,后择业C.不就业,继续深造D.自主创业
12.毕业生基数大,竞争激烈,是否考虑过降低就业目标?()
A.没有B.有C.目前还没考虑过
13.大学生对职业的定位较高,就业态度颇失端正;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A.没有B.存在C.目前还没考虑过
14.对目前所学专业相对的现实就业状况有了解吗?()
A.没有B.有C.有一点
15.高校扩招,用人单位招聘数量有限,加上金融危机, 对你的心理压力有没有加重?()
A.没有B.有C.有一点
16.大学毕业生越多,竞争越大,可有相对同等学历的同学没有的相对的个人优势?()
A.没有B.有C.正在努力培养
17.对未来的发展,有否多做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有过工作实习?()
A.没有B.有过很多次C.有试着做过
18.你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吗?()
A.是B.否C.不知道
19.如果专业不对口,你会选择跳槽吗?()
A.会B.不会C.不知道
20.你有选择第二专业吗?你认为重要吗?()
A.有,非常重要B.有,但不怎么重要C.没有,重要D.没有,不重要
21.你想过自主创业吗?()
A.是 B.否
22.如果是自主创业,你认为你最需要的是()
A.资金 B.政策支持 C.技术 D.其它
23.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城市()
A.回出生地B.经济发达的大城市C.中小型城市D.大学所在的城市
24.你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去发展吗?()
A.是 B.否
25.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是否能接受?()
A.乐于接受B 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 坚决不接受
26.您就业时的择业方向是()
A.政府机关 B.国有企业 C.民营企业 D.外资企业 E.创业
27是否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吗?()
A.是 B.否
28.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经济收入B.个人发展机会C.专业知识的应用D.工作的稳定性
29.您认为怎样找工作最有效,您会通过何种方式就业?()
A.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B.在就业网站投放简历
C.招聘会现场D.由学校推荐E.熟人介绍
30.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学习经验E.专业知识和技能
31.您能接受的月收入水平是()
A.800-1000元B.1000-2000元C.2000-3000元 D.3000元以上
32.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C.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E.专业知识和技能 F.其他
33.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A.专业技能 B.诚信、职业道德 C.综合素质 D.逻辑思维能力 E.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34.请问您对自己从事何方面、何种工作的态度是什么?()
A.没有特定的目标B.待遇好稳定
C.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D.与专业对口
35.请问您最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就业信息的?()
A.校学生就业网站B.报纸C.专业性就业招聘
D.校供需见面会E其他供需见面会
36.请问您将通过何种方式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
A.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B.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C.由学校推荐介绍
D.招聘会现场E.寄发自荐材料F.在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材料G.通过熟人介绍 H.其他
37.你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企业D.合资企业E.政府部门F.自主创业
38.到目前为止你是否自己找到过实习工作或工作单位?()
A.有,就业问题已经解决B.还在洽谈中C.还没有找到过D.在找工作中
39.请问你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
A.英语四、六级证B.计算机等级证C.奖学金证书
D.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E.报关、报检员证
40.怎样看待就业问题。
A.就业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辈子的幸福,自己当然要全力以赴
B.就业无非是人生面对的又一次挑战,认真做好应对的准备,心态要好
C.就业以后不再依赖于别人,自食其力,回报父母
D.用心对待每一份求职的机会,体验过程,看淡成败,这是一次真正的职业心理测试E.只有被人轻视的职业,没有人会真正得不到工作的机会
41.你认为就业问题上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要寻求哪些人的帮助? 多选()
A.父母和家人B.老师和同学C.社会资讯机构D.朋友
42.对于就业还需要什么帮助?()
A.清晰的就业理念B.介绍一个具体的工作机会或求职方向
C.协助分析和纠正就业准备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D.评价自己的就业准备和心理状态
43.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抱有怎样的心态呢?()
A.非常看重,要精挑细选B.干什么都行,自食其力,积累经验
C.在哪工作不重要,做什么很重要,毕竟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开始
D.并不急着挣钱,但很在意第一份工作对自己职业之路的积极意义,享受职业乐趣
44.对自己今后就业抱有怎样的态度?()
A.乐观B.很悲观C.迷茫D.有难度
45.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你认为是什么?()
A.人际关系B.能力C.学历D.较多的实习经验
46.选择就业,更看重的是什么?()
A.收入高低B.稳定职业C.体面的职业
D.挑战性要强 成长空间大E.能够积累工作经验的47.你现在有着怎样的就业准备?()
A.完成学业,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B.关注社会动态,做好就业策略
C.很焦虑,很迷茫,没有打算D.为自主创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48.你认为解决当前就业局势的关键在哪?()
A.提高职业技能B.调整择业期望值C.寻求就业指导D.合理规划职业生涯E.加强实习等多方面措施 了解各大企业策略
49.对于理想与现实,你更倾向于哪边?()
A.理想B.现实C.尽量平衡,不得已则坚持理想 D.尽量平衡,不得已则选则现实
5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总量减少
B.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D.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一、前两年就业状况
1.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 (1) 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 达到413万人, 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 而且总量大、增幅高。 (2) 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 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与前一年相比,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 而劳动力供给则是1400万人。 (3) 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研究生集中, 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 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把握好节奏、调整好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2007年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 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 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 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至今仍有一百多万没有就业。首先, 从国际形势看, 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 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 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其次, 人民币升值也对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波及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 进而影响这些行业需求大户减少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再次,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 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 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议
1.2008年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 2008年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因此, 今年就业难将会有以下表现:第一, 供需差别进一步加大。第二, 用人单位选材要求高, 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大学生多的原因, 好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企业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 但是, 一些企业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 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 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上马热门专业,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008年也比较明显。第四, 整体大学生薪酬逐年降低使学生不愿就业。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 市场只给1700元/月。第五, 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大学里有的是教授, 缺的是“教练”。
2.就业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2008年就业依然不容乐观, 对此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 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完全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 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 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第二, 正确分析自我, 抓住时机, 当机立断。当前, 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 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 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 用人高峰稍纵即逝, 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 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 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 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 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第三, 学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 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 发动老乡、亲友、同学 (校友) 找信息;网上信息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有目标的情况下, 要重点“捕鱼”, 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 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 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但是必须准备好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质。
第四, 放下骄子的姿态, 从基层工作做起。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 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 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因此, 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 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 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2006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 毕业生应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 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参加工作,从事经济或其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指导一方面是指高校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顺利实现就业所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指高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形势
(一)我国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
现实上看,我国高等教育仍没有能解决好类型、层次、科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人才市场结构之间的协调问题,高等学校纷纷趋向学术型,学生及其家长存在着强烈的“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情结,学术型人才培养过剩和创新能力不足、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和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在实践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难、难指导就业的现象。
(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
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
(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素质。
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然而,大学生们的精英情结并未完全淡化。一方面,大学生们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多大学生吃不起苦,在现实利益中更多地优先考虑物质生活条件,就业取向趋于“功利化”。另一方面,这一情结也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把留在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首选。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更新就业指导观念。
首先,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工作。指导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性质,端正服务观念,转变管理意识,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是大学的最后一课。用人单位在录用时注重人才的质量而不单是文凭。要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其竞争力,仅靠毕业前的临时教育是不行的,而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受到的培养和指导中。
最后,就业指导工作应具有完整性。大学生就业后,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全终结,还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用以指导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正确定位,成功就业。
(三)就业信息服务。
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信息的取得。搜集信息、分析和预测信息,把准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帮助他们确定求职方向和目标。学校应加大投资,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因特网上设立本校主页,介绍大学生情况,并鼓励学生设立自己的网页,进网择业。
(四)大学生自主意识。
高校就业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教育大学生破除“等、靠、要”的旧的思想,使他们明白,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等、靠、要”是统招统分体制下的一种陈旧思想,是一种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的传统体制,它使大学生养成了单纯依附国家、依赖社会、被动等待分配的不健康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竞争和机遇并存的就业环境,一些大学生不是激流勇进,而是思慕起过去的那种落后的体制。
四、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使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的事情,它关系着高校办学的质量与效益、关系着学校的兴衰和国家的稳定。因而,考虑从政策教育、就业观念指导、信息服务、强化大学生自主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国敬.大学生就业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也是所有芊芊学子的共同感受。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这些年高校扩招和我国就业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从最本质的方面来说,还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型企业招聘中仍然有很多职位空挡,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诸多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埋怨,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反思的。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以2004年的毕业生为例,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80万人,相比2003年增加了68万,增幅为32%。由此预计,到2012年7月份,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人。再者,此时恰逢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有大量国企的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就业无疑面临巨大的危机,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就业形势受到诸多原因的影响。从地域上来说,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其次高校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对毕业生就业知道质量不高,而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又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诸多原因导致了就业难的现状。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依靠家庭背景进入大型企业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也仍未健全。就业市场体制制度上的不完善,招聘就业不能公平、公正、公开的举行,同样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颇多困扰。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能力存在问题
大学毕业生未接触世事,对自己期望过高,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与招聘企业失之交臂。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大学生或者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单位选择过高,从而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收。此外,由于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其它企业招聘所需品质却一味低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过于重视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其他应该需要品质的培养,这也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在。
二、201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专业方向和能力要求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2010年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当年高校就业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0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
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而与我们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缺口一共达到了1545万人,主要集中在了IT、微电子、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
我国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依旧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就业难并不能说是职位饱和造成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是否学有所成,是我们在抱怨就业难时自己也需要扪心自问的。
从2009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人在增加,去年已达670万,依此预计2012年将超过700万人。此外再加上近几年来未稳定就业人数,真正一起面对新一轮招聘的将达到1000万人。不管2012是否是世界末日,但对于毕业生来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做的仅仅是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上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依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石沉大海般一去不回。我们找工作的过程不是盲目进行的,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市场需求才能事半功倍。为了不然自己错在这个位置,我们要对当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方向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当前就业方向分析
从这次市场调研的内参报告来看,当前主要的市场需求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项目管理,企业架构,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商业智能,企业安全,企业风险管理及审计还有就是企业资源策划。其中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就包括了项目管理、企业架构以及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
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因为市场疲软,企业的投资回报及商业市场销售下降,因此项目开发的数量明显减少,项目成本及预算减少,但相对应项目质量要求却反而增加了。在这样的压力下,每个公司都需要有项目经理及助理来管理项目,这就造就了市场喷井似的需求。在如今激烈的市场商品经济的环境下,企业并购,合作及外包将是一个必然性的趋势。因此要求更多的项目管理,商业分析,企业架构,企业风险及服务外包的高端人才。与此同时,在服务外包的引导下,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出现。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电子商务因其市场全球化、交易虚拟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等优势,一度风靡全球,掀起了一场热潮。这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极大。
分析完就业市场的趋势,我们再来看一下具体的技术和技能需求情况。
当前市场上,就开发技术而言,JAVA/J2EE,NET,C#,PHP占据了市场的主要需求,企业架构和数据库技术的开发都离不开它们。对系统集成和MIDDLETIER而言,WEBSPHERE,BIZTALK,SHAREPOINT依旧是主流技术。而系统管理如UNIX,REDHAT LINUX 和WINDOWS SERVER一直都是长青技术。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管理当中,ORACLE,SQL SERVER占据主要市场。而网络技术当数VOIP,数据存储,虚拟化,云技术和网络管理最为热门。如果学生能够深究其中一门技术,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三)就业岗位对计算机外包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计算机外包方向就业方向比较广泛,但是依然有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特别是当我们分析出现今的市场需求后,更应该明确得出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这无疑对我们面试就业有着推波助澜的功效,尤其对我们这些依旧在汲取知识的大二学生来说,今后朝哪个方向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一、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国际上最新IT技术都是出自于美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获取最新的IT信息也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IT技术是更新速度最快的。假设你不会英语,如何跟上时代潮流,如何掌握最新技术。退一步再说,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如今英语已经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对于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二、深层次的了解一门编程语言。熟话说,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在国内学习JAVA、C++的人很多,像我们这些为了考试而学习一门语言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在这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个是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一门语言?如今市场招聘信息中更多的是希望招聘到一个专业技术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只会敲代码的员工。深入掌握一门语言,这不仅是你学有所成的表现,更是你今后就业谈判的重要筹码。
三、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以IT招聘中见到的“软件工程师”为例,如今不仅要求具有软件开发技术,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技能,如“赴美软件工程师”就必须有很好的日语技能。此外,出于软件应用的需求,还要求应聘者具备相关的知识,如“金融软件开发工程师”,就要求具备金融学知识,这样的职位并不是所有软件开发工程师都可以担任。再以项目经理为例,以往的项目经理通常是不懂技术进行管理,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项目经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会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度,同时还要是技术上的尖子,根据不同技术点分配任务,指导团队在技术上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个远不是过往的项目经理能够胜任的。这些人才往往能为企业在省钱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财富,成为了招聘中的“香饽饽”。
四、自我总结
新华网
资料图片:4月2日,应聘者在观看招聘信息。当日,由北京多家人才机构联合举办的京城职场第27届人才招聘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470余家单位参加招聘,吸引大批应聘者前来。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日前对全校938人抽样调查显示,社会竞争激烈让大学生觉得压力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成为他们的“最痛”。
调查显示,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大学生感觉最痛苦的问题。 5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竞争激烈, 27.5%的学生认为社会变革快、难以适应;23%的学生认为是上大学花费太高而就业较难、工资也不高。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就业目标趋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自我评价趋于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对其进行就业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并跟据自身情况加强技能培养。
2.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3.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4.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多数同学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对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有着迫切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能力素质在就业中举足轻重。
5.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6.在就业指导中应当注意根据性别不同有所侧重。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男生对工作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根据性别不同进行就业指导,特别要加强对女生的职业教育指导。
7.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创业教育,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7-13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10-02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06-13
202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02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11-17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10-01
2024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07-14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07-02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总结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