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推荐9篇)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1

论文摘要:[目的]疆前存在心理障碍纳大学生愈来愈多,深入分析其心理漳碍产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以至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方法]笔者通过多年来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经验结合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有人际交往、学习就业、情绪、自我认知、恋爱与性等方面.形成原因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自身心理发育不成熟和社会环境变化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结论]大学生心理漳碍不是在大学形成的.也不是在大学进行预防和治疗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对策

1大学生心理阵碍的类型和表现

1.1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不适应是难免的,但长期不协调,就说明存在交往障碍。表现有恐惧、自卑、害羞、自傲、自我心理设防等。

1.2学习就业心理障碍

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可部分人出现厌学或想学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加上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出现焦虑、幻想、自卑、怯懦等心理,甚者有自杀念头。

1.3情绪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体温表”。大学生情绪波动大、自制力差,易发情绪障碍,自杀也多与情绪抑郁有关。表现有情感低落、抑郁、焦虑、冷漠、恐惧、紧张、易激怒等。

1.4自我认知障碍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表现有自傲、自负、自卑、虚荣等。

1.5恋爱和性心理障碍

大学生性爱意识单纯、狂热、富于幻想,在恋爱问题上易产生感情冲突和危机,引起焦虑和抑郁。由恋爱失败导致的心理障碍最为突出。

2大学生心理阵碍的形成原因

人类心理的发展和形成是在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身体发育、认知学习和经验获得逐步完成。每个人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不同,其心理发展水平、人格特征形成也存在差异。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1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与不当教育方法是潜在因素

2.1.1问题家庭是主要隐患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发生突发事件或成员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存在着影响子女心理的不和谐因素。如亲人病故、父母离异、家庭成员违法犯罪、暴力等会给子女心里造成阴影,父母有时还会将不满与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于子女身上,这种子女长期缺乏安全和快乐,缺少情感和温暖,易导致一种错误观念形成,他们自尊心强,不愿面对现买和与人交流,无法排遣优伤和愤慈,在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自我认知等问题上易出现心理障碍。

2.1.2不当的教育与教养方式研究认为,父母教育方法对子女心理障碍的影响比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影响还严重’一二家长多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除学习外一手包办,虽是大学生,但心智还未成熟;部分家长对子女时而拒绝,时而过分保护和干涉,导致子女无所适从、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逐渐萌生自卑感;有些出现补偿心理,把自己未实现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导致子女与父母关系长期紧张,产生自我封闭、急躁易怒、冷漠仇视的心理;有的整日在外奔波,满足子女物质条件,却忽视其情感饥渴,这种青春期前爱的缺乏与丧失,与长大后的抑郁密切联系。资料表明,父母对子女持慈爱、鼓励和理解态度,子女易形成信任和安全感,应激状态下选择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式较高,长大能与他人顺利交往,而父母采取惩罚、过分干涉、保护的态度,子女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征,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而产生自我无效能感,易出现心理障碍。

2.2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增强荆

义务教育多重升学而轻素质,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升学考试,文化课以外的教育随之丢失,破坏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就连选三好学生、班干部也很少能按照全面角度进行评比,这使他们对于能否公正评判是非、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约束、与人建立互相尊重和关心的社会关系等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教师无意对于家庭条件好、学习优秀学生较偏爱,长期使他们滋生骄傲、白负的心理,后进生、家庭条件差者在老师的漠视下加重其自卑、焦虑、敌对心理。

2,3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内因

2.3.1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交叉时期,既要确立起自我意识的统一,又要建立起与他人亲密的人际关系,若在新的认识水平上形成协调统一自我,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反之会出现自我意识的不平衡,或自我评价过低,在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市大生活事件时,常会产生过激行为;或自我评价过高,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时易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他们兴趣广泛、需要复杂多样,却忽视客观条件限制,需求愿望得到满足时,欢呼雀跃;反之,悲观失望、意志消沉,这是心理不成熟典型表现。

2.3.2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性知识贫乏的矛盾冲突中学时,老师、家长听到与性、恋爱有关的问题就会回避,使他们性知识贫乏而茫然。大学生性器官已完全成熟,性意识不断增强,对两性关系有探讨和尝试的愿望,却无经验可借鉴,也不愿和家长老师探讨,在自我获取性知识同时,也会摄取一些不健康信息。大学里听不到不许谈恋爱的告诫话,于是很多以前积攒的心理障碍,在宽松的大学校园显现出来,有为摆脱空虚和寂寞,有为攀比和满足虚荣,有认为爱情之上,有寻求刺激、滥交异性朋友。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面对失恋,轻者陷人情感漩涡难以自拔,重者精神失常、自杀等。这种恋爱观虽损伤许多人心灵,但后者仍义无反顾,它反映了大学生恋爱观和性心理的不成熟。个别人因过去经历对异性怀有偏见,采取忽视逃避或报复的态度,也会阻碍性心理正常发展。

2.4社会及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是外在因素或诱因

2.4.1经济压力是诱发贫困生心理贫困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农村和下岗职工家庭,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很困难,还要一定经济基础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加上经济富裕同学过分重视物质享受,使他们自惭形秽。面对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同学交往,索性自我封闭,这样,限制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发展,且易导致人格障碍。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2.4.2学业的压力进人大学后部分学生有“如释负重”感,或有对所录取学校、专业不满意学不进去等导致学习成绩过差;为获得学士学位,顺利毕业,找到工作,要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专业课也不能忽视;有的还想获得“双学位、驾驶证”等压力常导致神经衰弱,诱发心理障碍。

2.4.3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大经济、环境和文化差异。城市大学生成长环境多有独生、独门、独户特点,部分把同龄人居于门外、任性、自私、冷漠、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当走进高校这种住宿制集体里,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会被孤独不安、焦虑、烦躁等所困扰,不但易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产生暴力倾向。而农村山区大学生,首先要面临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加上其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艺术修养水平较低,在学习、交往上易出现心理不适。

2.4.4承载高期望与就业难产生的压力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和市场就业难的双重压力、父母节衣缩食、家庭命运的改变、大学生自身高期望等促使强烈的成功愿望与生活的不尽人意使他们产生沉重的压力。 2.5其他因素

有些同学具有生理缺陷、患病或有不良行为如依赖网络、酗酒等都可产生心理障碍。

3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不是在大学一下形成的,也不是在大学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而是要从小预防的。所以,单靠高校的力量是不行的,需各方面共同努力。

3.1教育部门要从小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义务教育中心理课应和文化课等同重要,且应高于文化课,心理素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国家要重视心理专业老师的培养,对每一个学生从小学起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和家庭联合起来从小防治。加强各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注意教育方法十分重要。

3.2提高家长的心理知识和育人水平

中国家庭对子女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心胸变得狭小、自私、适应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家庭不止是孩子的“学习家园”、“物质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素质教育得不到家长的有力支持,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家长要配合学校完成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而不应过分注重物质经济的提供。创办家长学校,辅导家长做好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过去已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大学中的心理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各高校已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或重咨询轻知识普及,或重普查却不跟踪、干预等。高校建立一支集教育、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必要且很迫切。大学生各种心理压力是随着身份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工作重点在于心理压力源的管理,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使压力变成前进的动力,预防压力不良作用及如何处理11力产生的不良后果。笔者认为在开展工作中以下几点很重要:

3.3.1队伍人员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系统掌握心理学基本原理、技能,且有很高整体素质,认为人人都可从事心理工作或其他课教不好调去做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把大学生心理问题等同于一般思想问题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高校首先应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心理工作队伍,并做好从事者的继续教育工作。

3.3.2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化、多渠道化大学生在面对应激压力时并不寻求心理援助,特别是专业的心理援助,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内在资源独立应对困境,以至不少人最后出现心理崩溃,酿成恶果,所以全面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学会心理调节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人格完善;还要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减少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对心理咨询的偏见,让大学生能全面了解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它在预防心理障碍中的作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不要停留在对心理障碍与疾病的认识上,乖0放在一、二年级。要全面开展性教育,使大学生对两性间的生理、心理差异、性发育自然规律形成科学认识,性道德教育,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反对禁欲,更反对纵欲,树立科学性观念。

3.3.3心理咨询工作的正规化、科学化和经常化心理咨询是矫治心理障碍一条有效途径。但不正规的咨询产生的不良后果和误导会加重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需要专业性很强经过正规培训取得资格的人进行科学咨询,无益的心理咨询,往往是有害的,要与大学生平等沟通,持理解和尊贡态度不要歧视提倡价值干预,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并与心理治疗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必要时咨询和治疗相结合。

3.3.4做好新生入校心理普查与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干预一年级新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关键,二年级是心理障碍最多的年级,对新生进行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十分重要,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早发现、早预防,存在心理障碍者进行跟踪、干预。

3.3.5对贫困学生和问题家庭学生进行重点教育辅导,发挥集体干预作用贫困生引起社会、学校高度重视,但更多地体现在经济的资助,忽视了经济贫困对其心理的影响。贫困生除经济重负外,人格发展上的不足及应激状态下易采取不成熟或中间型防御机制是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因素。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脱贫是关键,在关爱同时,尊重其隐私,减轻因资助带来负面影响;对贫困生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认识到物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格、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贫乏,只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自救自助活动,会获得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提高自强自立意识,把贫穷变成奋斗动力,锻炼在困境中生存发展的能力等这种整体共识有利于他们增强自信、消除自卑,人格朝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方向发展。对问题家庭学生,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家庭阴影。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2

1 中职生常见的不良心理探析

1.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中职学生群体里客观存在的现象。有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甚至更早的小学阶段,由于成绩处于落后位次,经常会受到老师的冷眼和批评;批评远远多于表扬的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继而使他们产生了自卑的消极心理。这些学生上了职业学校加上家长的推波助澜,问题更加严重。事实上有很多家长把职业学校看成是混文凭的场所,把上职业学校看成是孩子走向社会的一个简单的年龄过度。具体的就是认为把孩子放到职业学校,使其混到十八岁,然后找个工作就行了。长期以来,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一直存有偏见,另眼看待职业学校学生。来自自身、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1.2 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是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另一心理问题。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因素,因为智力缺陷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长期不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二是学校课程教学目标过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的长期积累就使得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在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材体系,更多的强调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种完整的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相对较高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给本来就不擅长学习理论知识的职高生又一次打击。其结果必然导致厌学学生数的增加。

1.3 逆反心理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长期得不到肯定和鼓励有直接关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就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常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但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还要承受频繁的指责和冷眼。指责和冷眼的最终结果就是这些学生的消极抵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消极抵抗的习惯,这种习惯的主要表现是不管你说的对还是说的错,都要和你反着来。其次,一些缺少关爱和温情的学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些学生都有自己特别的家庭环境,有的属于离异家庭的孩子,有的属于农村长期留守家庭的孩子。他们都是缺失母爱、父爱的孩子,爱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第三教育方式不当也会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些家长采用非打即骂,使孩子的心灵过早地蒙上了阴影;有些教师在言语或行为上不尊重学生,使其反感,从而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1.4 攀比虚荣心理

有一部分中职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处处摆富显阔。这就是典型的攀比虚荣心理。一些成绩不好的富家子女,为了在班上取得一定地位,得到同学的追捧,他们就在花钱方面展示自己的优势。而一些贫困生有时也加入这个行列,他们不能很好的面对、接受贫穷,由于怕被别人瞧不起,他们往往想方设法掩盖贫穷,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贫穷,对别人的言行十分敏感。有的不顾家庭实际收入,提出过分要求,有的宁可吃得简单一些也要省点钱去追求与别人在衣着上、消费上的相同,甚至极少数人还去敲诈勒索和盗窃。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说到底,是因为自己没有在学习过程得到关注和重视。(下转第227页)(上接第219页)

1.5 学习行为依赖心理

学习过程中依赖老师给思路、给方法,甚至给结果,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典型想现象。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本来是要学生思考解决的,结果往往会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造成学生学习行为强烈依赖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基于眼前的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以为社会都看低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那职业教育过程,对自己来说意义一定不大。学不学都一样就业的客观状况,进一步强化这种错误的认识。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教师的课程教学违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态,目标设置过高,教学内容过多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探索步伐,伤害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师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遵循所谓的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就具体问题给思路、给方法、给结果,这样又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长此下去,学生便不愿去动脑筋,逐渐习惯于跟着老师转,变得懒惰和依赖老师了。

2 消除中职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对策思考

2.1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把粗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搞得丰富多样,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学校要开齐音、体、美、社会实践等课程,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组建各类社团,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一切课外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特长和兴趣。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2.2 尊重和关爱学生,营造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感情相对脆弱的群体,许多学习不成功的经历和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得他们更加期盼尊重和关爱。有了尊重和关爱,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渐去。作为职业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营造和谐温暖的教育环境。教师应在学习、生活、身体和心理各个方面关心学生,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管理层面,经常召开家长会,开设家长接待日,沟通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

2.3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尽力让每节课都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给他们创造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余地,不宜包办,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2.4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健全的人格

职高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学校、家长都有责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家庭来说,成员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和职责,明白教养方式和自身态度会对子女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以身作则,在言行上给孩子树立积极的典范,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经验,给孩子以正确、适当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多数职高生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因此,应在学校开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其次,加强对职高生的心理辅导,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另外,职高生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就应考虑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尽早加以矫正。

参考文献

[1]吴宝瑞.高等教育心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2]聂振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3

关键词 贫困生 就业心理 误区 对策

目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在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2285.15万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3%,人数在527万人左右;经济特别困难学生166.1万,占7%。”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有680万,有120万不能及时就业,不能及时就业的学生中,贫困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社会的就业压力使得处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在面临物质窘迫的同时更是面临着相对更大的精神压力,强大的精神压力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从而间接的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社会信用问题,甚至影响社会治安。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以及相关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对贫因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折射出了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我们以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31份,调查界定出贫困生约有105人,其中女生63人,男生42人,研究对象的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个专业。结果采用Excel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工具

(1)调查问卷。研究工具为自编的半封闭式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毕业班学生的经济水平及,就业状况、就业心理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比较贫困学生,非贫困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研究贫困生就业,

(2)访谈。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选取了8位贫困生进行访谈 其中男生5人,女生3人 研究对象涉及学院与问卷调查相同,访谈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奋斗目标、压力状况、自我认识等方面。访谈时间为20至30分钟。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首先,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忧虑更大。调查显示,以感情、家庭及人际关系为主的人生烦恼指数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就业烦恼。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就业烦恼排在了所有人生烦恼的首位,约占68.29%的比例。而就忧虑程度而言,经济状况欠佳的农村籍学生以70.84%的比例高出城市籍学生将近5个百分点。

其次,经济困难使得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性更强。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使得大学生就业有着极强的目的性,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中尤为突出。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来讲,贫困大学生身上担负着更多的家庭使命,他们的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是动力,但同时更是压力,处理得好就会成为成功的催化剂,而处理不好就是一座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在这种压力之下,贫困大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往往会付出的努力更多,他们凭借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希望有一个好的未来,相对非贫困生来讲,他们会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回报优厚的工作。因此,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较重,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见表1),结合表2 可进一步发现贫困生愿意去落后地区 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较少。

调查发现,在升学与就业、就业与创业两者间,贫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和创业的人数很少,大多选择直接就业(见表3、4)

再次,经济困难造成贫困大学生信心缺失。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贫困背景不是很在意,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改变现状,但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介意自己贫困背景的大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36.8%的贫困大学生更希望自己是非贫困,认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衍生出来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经济状况成正比。17.3%的贫困大学生对“就业中条件好就业更强”、“就业好坏与家境有关”持认可态度。在选择影响就业因素时,约62%的贫困大学生认为经济因素造成不能就业。持此类观点人数比例的上升说明,家庭经济背景已经成为部分学生在就业中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疏通,将会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还没开始就业就已经输在了心理的起跑线上。

最后,社会的不规范造成贫困生竞争意识的错位。严峻的就业形势严重的打击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态度,加上社会上一些就业的不正之风更是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部分贫困大学生放弃了正规的就业渠道,选择走捷径。具体表现就是尽自己和家庭的一切可能找门路,拉关系,甚至为此上当受骗者也不乏其数。在走访已签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53.7%的人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父母、亲戚朋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5显示,41.7%贫困生认为在就业中社会关系最重要,访谈中也有多人提及单位在录用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即使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也会因为社会关系的缺乏而丧失机会。

2.原因分析

首先,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讲,贫困生思想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一是家庭物质条件的缺乏。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要面临更多因物质缺乏而带来的困难,这种无法一时改变的窘境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心理脆弱的学生很难走出这个阴影;二是封闭的自我空间。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封闭源自自尊心,而这种主观的自尊的建立又源自于物质缺乏的自卑心理,在这种双重心理的作用下,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打折扣,也导致了贫困生对于外界信息了解有限。调查数据显示,贫困生对基本就业程序很熟悉或是了解的占被调查者的48%,比非贫困学生的59%要低出11个百分点。

其次,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讲,贫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制约因素较复杂,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是家庭成员的影响。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毕业之后的贫困大学生回报家庭的责任在家庭成员的期望当中变得尤其重要,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找一份能够有能力回报家庭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热烈的期望也值得理解,抛开传统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思想成分来讲,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学费来源是贷款和父母借债。被调查者都迫切希望通过就业还清欠款。这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二是个人虚荣心及地区经济不平衡所致。如有些贫困大学生好不容易才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从思想当中就没有回去的打算,还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应该去发达的地方找个体面的工作。

再次,贫困生竞争意识错位的原因主要出自三个方面:一是弱者情结。“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源自家庭的暂时性贫困缺乏正确的认识,把自己摆在一个等待救助的弱者位置,还没有树立起敢于竞争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访谈中,当问及人际交往对象时,大部分的贫困生都以原来的朋友为主,大学内交往的朋友较少;二是急于求成。贫困毕业生普遍急于找到一份工作,想尽快结束贫困生涯.

三、结论与对策

透视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我们发现,以往“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观点正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特别是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讲,但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心理上的困扰,方法和技能上的匮乏,职业选择的矛盾和道德诚信的问题等,既有个人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作为个体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贫困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得以增强,不要刚毕业就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想法,这一点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得到锻炼。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要尽可能的多掌握些与今后就业有益的知识和技能,不要放弃任何能够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这样才能为今后就业打牢基础。

(二)学校要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

就业未动,理念先行。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直接影响着其就业心理,因此,高校应将就业观教育摆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首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一是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 二是脚踏实地的敬岗爱业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抛弃虚荣浮躁思想。三是科学的职业选择观 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三)加强就业阶段的心理干预

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此,加强就业阶段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十分必要。高校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心理困扰的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和虚荣型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二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三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四是心理辅导。思想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以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尽可能地给予关注。

(四)政府和学校有责任帮助贫困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地落实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充分的考虑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的建立贫困生就业渠道;其次,作为高校应该从市场和信息两个方面着手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在有形的人才市场中,高校应该积极地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实时的进行供需形势沟通,形成定制需求和定向培养的双向就业机制。同时积极有效的建立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牵针引线。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研究[D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dd9b830e79563c1ec5da7121.html

[2]张艳.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分析[J].民营科技,2010,9:69.

[3]苏伟,杨红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理论探索,2012(02)

[4]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

[5]徐静英.河北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

作者简介:

郝红霞(1970.7- ),女,汉族,河北深泽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车玉芬(1970.9- ),女,汉族,河北威县人,硕士,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徐建平(1982.12- ),男,汉族,河北任县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河北省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1329。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4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探讨 作者:彭琨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出现的犯罪现象,对高校稳定与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本论文在探讨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的基础上,对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犯罪心理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17-01

一、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一)价值取向出现转变,爱慕虚荣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将高档商品当成是一种时尚。有些大学生还将物质利益当成是衡量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的物质性越来越突出,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由金钱来决定。但是,大学生并未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地位,其生活费还要依靠父母,在有限的金钱与无限的欲望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再加上同学与同学之间,在家庭经济背景上存在差别,这就在同学们之间产生很大刺激。然而,某些大学生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进行盲目攀比,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但是由于没有实力去获得更多收入,便通过抢劫、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来获得。[1]

(二)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由于受到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低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在人格与心智方面独立之后,其生活与经济方面还不能独立。大学生生活在相对来讲较为封闭的环境之中,其未融入到社会当中,对自身多个方面还有较高的期望值,当现实和期望值之间不一致时,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业、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压力就越来越明显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让大学生处在学习紧张、不能独立生活、面临找工作难之中,这些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学生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下,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不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在大学生得不到相关帮助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犯罪。

(三)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在中国是独有的社会现象,其有效解决了人口众多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一群体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不通过竞争就能获得大量的物质与家人的关爱中,其往往呈现出自尊心强,而心理承受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弱,遇到事情喜欢去争强好胜,但社会责任心却较弱等方面的特点。许多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前,其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很优秀,但是在其步入大学校门之后,其逐渐成为了平凡的一员,有部分大学生所独有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其产生了不自信、抑郁和消沉等多方面的负面情绪,当意志在逐渐变得脆弱以至于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其往往走上犯罪的道路。[2]

二、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社会选择需要广大大学生去加以判断和选择。由于大学生在金钱等物质诱惑下,自身的理解力与承载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才导致了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在这一时期内,高校教师不只是要将要对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更要将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帮助大学生实践正确的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

(二)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动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长期生活在校园内的原因,和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别,并且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在其走出校园之后,如何去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成为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与就业方面的关键。高校教师在生活上,要经常关心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对其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学生明白校园外的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三)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所处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需要引起切实关注的社会问题,家庭在为独生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机会,和子女进行深入的沟通,促进其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而作为大学生重要成长环境的高校来讲,也应该充分重视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构建心理档案的方式来对这些学生加以管理。但在对这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由每一年级的专职辅导员掌握这些档案,并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建立随访制度。在随访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矫正,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传授,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其真正走出犯罪心理的误区。

总之,大学生出现犯罪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价值取向出现转变,来自学习、就业与生活方面的压力,独生子女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等引发的,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压力,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彻底走出犯罪心理的阴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叶韦韦.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5):180-181.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5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直接和间接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几年呈现居高不下。对当前中学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意外伤害,有助于落实新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调查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观察分析,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有:过度焦虑、抑郁等,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往往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就拿最严重的中学生自杀来说,学生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学生选择了一种惊人的方式,给我们敲响了一个个警钟:2013年1月17日晚,“扬州市最好名校”树人学校一16岁初三男生留下4封遗书后,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分析认为,该生学习压力太大,大到生命不能承受的地步。可见中学生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又无法排解,往往会产生意外。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这些极端个例的悲剧,究其原因,从学校的德育角度看,存在德育、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压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本来该德育和智育该协调发展,但在实践中,教师唯分数是从,学校考评也过于看重分数,家庭和社会的

压力都落在学生稚嫩的肩上,考试压力过大,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崩溃,从而做出极端的举动。在德育内容上,心理教育严重不足。虽然来近年来中学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程,但大都流于形式,所谓的心理咨询室既缺乏专业人士,又没有学生咨询,形同虚设。学校缺乏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有一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上分析,中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个性等种种原因,不去寻求帮助,而是采取悲观的方式来自己了结等。此外还有家庭关系,如父母离异、留守儿童、亲情冷漠也是诱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矫治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因此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乃是当务之急。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注重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课堂中去,存进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整合,并将之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去,运用到个别学生的转化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师也要不断进修,大力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好的教育方法和专业知识和能力,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学

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把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

此外,还要重视对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现在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现在较大,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及时排查,并采取治疗等措施,让一些有心理疾患的教师及时整改和矫治,防止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影响学生。

2.培养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就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仍有很大的不足。城乡差距存在,导致心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中学普遍缺乏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是有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要对现在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大力向农村中学倾斜,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财政拨款上予以大力倾斜,以尽快缩短与城市中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心理教育教育课程,开全开足,杜绝被别的学科挤占的错误现象。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配合班主任开展调查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一些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以及品德问题生、思想问题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给以格外关注。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而且迫切,但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意外,不仅仅是学校的职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6

档案是指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个人人事档案是个人真实的履历材料,它是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经历的重要证明材料。胡锦涛曾经指出: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江泽民同志也说过:人事档案有它的特点,就是平时不起眼,也不引人注目,但是,一旦你需要时,如果平时工作没做好,临渴掘井,就悔之晚矣。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传统社会的急剧转型及社会流动性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社会人”,人事档案被一些人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对其随意处置甚至遗弃。特别是很多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自己的学生档案并没有随着自己的流动而流动,要么放在学校保管,要么被转递到本人的户籍所在地或人才交流中心,而自己却不管不问,最终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或弃档。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以及各省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大约有60万人弃档。例如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所代理的5万余档案中就有1.5万份无人过问和领取。四川省人才管理部门初步估计,全省范围内没有理会的废弃档案超过20万份,成都市人才中心代管的人才档案中就有1/5成为没有人要的死档案。《新华网》12月3日报道:记者从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与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人事托管代理的10余万份人事档案中,多年无人问津的占到2/3,有近7万份。据了解,这些档案90%以上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这两年毕业后暂时找不到接收单位,而把档案留在学校,随后一直都置之不顾的大学生。其余只有少部分为企业普通职工或其他辞职、辞退人员的档案。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更是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无人问津的档案最长达到了之久,许多档案从放进之日起,就成了“死档”,但人才中心又不得不对这些档案进行保存。

一、大学毕业生“弃档”的影响

废弃档案对于大学生本人而言,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转正定级、工龄计算等。大学毕业生在一年见习期满后转正定级在我国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初次认定技术职称及确定工资级别,作为干部身份的依据。“转正定级”的时间是一项确定工资核定及工龄长短的审核标准,影响着退休后的工龄计算。部分大学毕业生到单位上班后,没有及时将档案转移到单位,工作后发现档案还是学生档案,人事档案不完整,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工龄工资以及退休金的发放。另一方面耽误职称评定、工作调动等。职称评定是我们国家一直在进行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定级,不仅涉及自身的荣誉、成就感,关键是涉及工资收入。职称的申报是要根据个人转正定级的时间,工作年限及以往的工作成果来综合评定的。有些大学毕业生工作后在评职称时往往由于弃档而没有评上。在单位上班后要求调动时,发现需要办理上班后的人事手续,接收单位需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三是影响大生办理个人证明、个人公证、社会保险、购房等,有的甚至丢掉了干部身份。由于现行的许多政策,涉及个人利益的证明都离不开人事档案,如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退休金等,都需要个人档案记录。考研、报考务员、转正定级、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都需要人才市场开具相关证明,这些都需要档案。其四,影响毕业生的户籍档案。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自然要购买房屋,在银行办理房贷手续时必须出具贷款人的户口证明当,也需要出具档案。弃档对于单位而言,有些单位有档无人,再需要进人的时候受专业、学科构成、学历层次等限制,导致人事调配不能科学合理进行。而有些单位有人无档,在绩效考核时没法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对于社会而言,大批的弃档,一方面造成大量社会管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发掘社会人才信息资源,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大学毕业生“弃档”的原因探析

1.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社会流动频繁的主要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参加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日趋多元化,劳动用工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办法正在经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就业方式和自主择业观念严重影响,档案的有于无越来越不为大学毕业生所看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反映了我国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缺陷。过去我国人事档案是多头管理,对人才的管理除了组织人事部门外,还有职能管理部门下属的职业介绍机构、行业成人才管理机构、外企人才管理服务机构等,在多头管理体制下导致一些人事档案流失,造成“弃档”现象的发生。还有就是人事档案内容单一,档案信息可用性、可信性低。现存档案内存放的还是个人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学历情况、政治面貌、职称、奖惩等程式化、标准化的内容,很少有个人的特殊才能、个性特点、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内容。人事档案的转递死板、僵化。有些单位为吸纳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擅自为引进的人才重新建档,而有的单位为了挽留人才、阻止人员调扣压档案,不按相关规定转交档案,一些大学生索性就放弃档案,形成弃档和死档。

3.与部分单位、企业和个人不重视档案有关。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业的多样化,一些外企、乡企、区街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自身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其人事档案只能依托有关人事部门代管,这些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时候为了减少工作量、简化手续,对档案要求不高,甚至不强调档案办理手续。特别是外企、私营企业的人事管理方式不一样,提职、加薪考核的是个人的能力和绩效,对员工的约束和管理主要靠合同,档案不作依据,涨工资无须历史记录,实行普涨。对于个人而言,现在证明自己能力的途径很多,职称不再是唯一的标准。档案对自己的求职所起的作用已经在在弱化,是可以随便丢弃的“身外之物”。甚至有人说档案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应该取消了。还有就是档案存放在人才服务中心或原单位,即使个人不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也不敢毁掉,或许正因为这一点,存档的大学生也懒得去给自己找麻烦。

三、处理大学毕业生“弃档”的对策

首先是改革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人事档案的服务功能,丰富档案内容。我国的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应该加强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加强其服务功能,淡化其社会控制及凭证功能。丰富档案的信息和内容,提高静态信息的准确化和简洁化,补充动态信息如个人的业绩和个人的信用等。建立以国家档案行政机构统一领导、各级区域人事档案中心分级负责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方便服务社会。健全人事档案传递机制,保证人事档案传递的频率和速度及安全,避免“有档无人、有人无档”现象的出现。档案管理要逐步实现社会化,开放化,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其次是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培养大学生的档案意识。大学生档案意识的提高应该从在校就开始抓起。大学可以以办展览、办校史馆、甚至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档案教育使其深刻认识档案,加强档案意识。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档案基础知识教育和档案信息运用技能培训”、“与图书馆联合开设一门有关信息综合运用技能的公共课”。从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的角度看,开设一门信息综合运用技能的公开课是可行的。课程可开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这时新生刚入学,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因此是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或者开设在大学四年级的第四学期,这时大学毕业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对他们讲清楚档案的作用及重要性,弃档会对个人的利益产生哪些方面的消极影响,档案转交的流程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弃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档案馆与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档案意识。再者要加大推进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人才信息服务网络。传统、单一的纸质载体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随着社会数字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人事档案也可采用磁盘、光盘等大容量的载体,建立电子档案,更快更好地为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人事档案信息。在网络化的条件下,可以把不涉密的人事档案信息实现全社会共享,实现人事信息的充分利用。

大学毕业生大量的弃档,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计划体制下档案管理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个人应该重视自己的学生档案和人事档案,国家和社会也应该不断进行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可逐步改变大学生的弃档现象!

参考文献:

[1]唐晶,刘佳亲。高校毕业生“弃档”现象探究[J].山东档案,2014,(6 ):24-27.

[2]张盼。关于“弃档”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兰台世界,2013,(23):63-64.

[3]林妙影。浅析高校毕业生“弃档”现象的成因[J].兰台世界,2013,(S1):66.

[4]王洪涛。对流动人员“弃档”现象的调查[J].人力资源管理,2012,(10):114-115.

[5]林建洪。高校高层次人才“弃档”问题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2,(1 ):40.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7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障碍,形成,排解

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会处于学习困难的状态, 他们并非是不想学好英语, 他们也并非是不想努力学习的学生, 但他们却会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十分困难, 找不到摆脱困难的办法, 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突出。其实, 我们汉语与类属印欧语系的英语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词汇、句式、段落和思维等方面很难相互联系, 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素质, 学习中的困难必须克服, 遇到学习困难需要有勇气、有办法去克服, 无论何种知识的习得都必将是会战胜一个有一个困难而获得的, 而教师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化解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引路人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

走过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 因为现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 小学中学中的英语教学也是以主要课程来设置的, 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本应该能够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在原来的英语基础上, 得到提升英语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但是, 一些大学生为什么会感到学习困难, 学习的焦虑感比较强, 甚至于有厌学的情绪呢?根据笔者作为高职英语教师的观察和体会,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学习习惯、心理暗示、教师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关联最大。

大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无疑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 学生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的, 死记硬背的形式固然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说来, 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死记硬背确实建立在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 考试时临阵磨枪的状态下的,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这句俗语不假, 考前突击性的死记硬背确实能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 但这样的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记的快, 忘记的也快, 尤其不适合对于英语的学习。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一门人际交流活动中的工具, 所以, 这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需要通过沟通交际的形式来实现, 也即要在记忆中保持得住, 就需要通过语言输出的形式来常温常新, 缺乏了英语输出环节的强化记忆和熟练过程, 就势必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夹生”状态, “夹生”了的知识也即囫囵半片的知识,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 思维混乱, 学习自信能力会受到影响, 学习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处于学习状态好和差的学生都会被心理暗示所左右。学习状态好的学生所获得的心理暗示自然是我具有学习好的实力, 我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学习的自信心足, 学习的兴趣就高, 遇到学习困难也会有勇有动力地去克服。学习状态差的学生也自然会在自卑自弱的心理暗示下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忧虑, 怕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而忧虑, 怕这门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会被挂科, 影响拿到毕业证。忧虑情绪一旦产生, 心理暗示的强化也加使得忧虑情绪越来越重, 达到一定程度的学习忧虑情绪会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逆反心理, 形成学习心理上的恶性循环, 厌学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须知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师傅领进门”的。但是, 英语教师常常会被职业惯性思维所束缚, 所持有的教学理念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都往往是经验性的, 经验性的东西有其合理性, 需要借鉴, 但经验性的东西也需要扬弃, 固守经验就不是事实求是的态度, 就会与学生的现实需要产生距离。如目前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这种压力往往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 觉得英语学习再好在将来就职后也都可能排不上用场, 所以, 不愿意化肥更多的经历去学英语, 反倒是在校园里想多玩玩, 多乐呵。教师如果看不到学生的这方面心理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纯粹的就课程需要将课程知识的做法, 那么,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结合就业需要来讲授英语课程, 学生的不正确认识会受到影响, 学习的心理续期会增加, 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就会积极, 面对学习困难时才能有积极克服的态度和办法。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困难排解对策

对于排解大学生因与学习困难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 有研究者提出对英语学习困难学生采取“过程管理”的做法, 笔者认为, 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

何为“过程管理”?即指针对英语学习特殊困难的学生群体, 制定系统的英语水平提升计划并付诸实施, 使英语学习特殊困难学生群体回归正常学习状态的教育培养过程。这种“过程管理”具有长期性、有效性、针对性的特点。

将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纳入“过程管理”的具体对像为:重考或重修后卷面考试成绩未达到30分及以下者;在心理上对英语恐惧而导致无法学习的学生;在习惯上无法制定或者无法执行英语学习计划的学生。

“过程管理”对策的实施环节:1.组建“过程管理”的帮扶团队。这个团队的组成成员以能够具有对帮扶对象实施帮助能力者担任, 可以有教师, 可以有学生, 要制定帮扶计划, 实行跟踪式紧密型帮扶, 让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关怀、被指教。2.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组织帮扶团队和被帮扶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互动, 达到双向共同收到鞭策和启发的作用, 以促使帮扶活动达成更好的效果。3.定期组织帮扶团队的学生交流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经验, 使之帮扶能力和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春燕.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快乐阅读, 2013 (12) .

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形成及对策探析论文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社交焦虑障碍;形成原因;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一、引言

大学生是一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渴望社会交往,希望尽早掌握社交的技巧。但现实情况是,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社交障碍,社交焦虑障碍不仅会给个体将来的学业、就业生活质量等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发展成其它更严重的障碍,甚至导致自杀。因此系统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相关影响因素就显得很迫切。

二、概念界定

(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在社会交往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是负面的、消极的;这些负面心理状态指向未来;产生这种不快体验的同时,伴有躯体的不适应感。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历过社交焦虑,但通常持续的时间短暂,对个体影响不大。

(二)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或人前表演、操作时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从而妨碍其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一种心理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概括出了一些社交焦虑障碍者典型的情绪行为体验,但实际生活中,其表现形式更为多样。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

就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看,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延缓偿付期,正面临许多心理矛盾;高校扩招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使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这一切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准备期,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社交技巧不够,社会交往面比较窄,容易造成社交焦虑。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一)生理遗传原因

父母的焦虑性格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或遗传到社交焦虑障碍患者身上,有行为抑制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有行为抑制的子女;母亲妊娠期使用药物或分娩时不顺利的情况也会很大程度上加大孩子患社交焦虑的几率;个体成长中身患疾病或经历身体创伤对焦虑情绪的产生也有影响。

(二)家庭原因

父母过于极端的教养方式,如过度保护或溺爱、冷淡或苛责、甚至精神躯体虐待等,导致社交焦虑障碍者个体无法培养独立能力或缺乏安全感;家庭经济水平低也是社交焦虑的一个影响因素,患者会有自卑感,自尊过于强烈也会疏远人群;家庭居住环境较封闭的学生从小社交机会少、社交技能差,这也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影响因素之一。

(三)社会原因

青春期以后,个体除了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外,还发展出了新的关系。大学时期,同伴是大学生重要的依恋对象,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也成为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扮演“安全基地”的角色等,对个体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个体原因

具有敏感、内向、多疑、胆小、孤僻气质类型的个体具有先天的焦虑易感性,更容易在后天的创伤事件促发下产生社交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的个体特别担心自己在人际交往情境中的表现,担心由此而招致他人的负面评价,有学者指出这种担心的实质即是不自信,对自己胜任人际交往情境的能力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也表现为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缺乏悦纳。

四、辅导措施

(一)重视亲子关系的培养

父母要维持良好稳定的亲子关系、避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断。大学生不论何时遇到困难,父母都应尽力随时提供开放的沟通和持续充分的情感支持。大学生与父母的牢固的情感联结是他们心理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感受到父母永远是自己的安全基地,他们才可能勇敢地进行职业探索和人际探索。

(二)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

对于因同伴关系严重失调而导致的社交焦虑障碍的大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善。

1.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同伴关系的活动,如团体成员间相互结识、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容纳他人和赞赏他人、角色扮演等,可以使团体成员从三方面得到改善。

2.朋辈辅导;通过挑选合适的学生作为朋辈辅导员,并对其进行训练和督导,使他们对朋辈发挥正面的影响;朋辈辅导员透过帮助别人的历程,不但能够协助朋辈解决他们的困难,更能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实践“助人助己”的精神,促进自我成长。

(三)進行大学生就业指导

1.一年级将就业指导与入学教育和职业介绍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要求和社会地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

2.二三年级着重加强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并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招聘会,使学生对就业市场有一个感性认识,增强择业意识;

3.帮助四年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同时进行择业方法、择业技巧等具体求职知识的教育,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行模拟面试等,帮助学生成功地找好第一份工作。

4.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注意端正学生择业心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从而让大学生正确分析自我能力,认识就业现状,了解就业形式,扩展自身能力,减轻就业带来的压力。

(四)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改变这种不良的认知,对社交活动赋予积极的意义。

1.高校需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环境;高校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强化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走出社交焦虑障碍的阴影。

2.大学生要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要让大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闪光点、才能和潜力,客观的剖析自己,作比较正确的自我评价。

引起大学生社交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各种外界因素。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对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学生,分析导致个体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7.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 篇9

首先,流动性过剩是由外汇储备增加过多过快引起的,而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又是由战略和政策没有及时调整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生产优先,出口优先,因而战略和政策导向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制订和执行,如支持出口基地建设,对出口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实行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人民币实际紧盯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不明显甚至还贬值了,这也刺激了出口。出口增长过快,导致顺差不断增加,最终使外汇储备堆积如山,外汇占款额直线上升。

其次,流动性过剩是由各级政府过度追求工业生产高速增长造成的。相对生产和出口而言,我国鼓励消费特别是穷人和弱势群体消费的政策远远没有鼓励生产和出口政策的力度大。在现行财税体制支配下,各级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不计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下一代福利成本,大办各种产业园区,大上各种工业项目,大力生产各种工业产品。可是,当大量工业品生产出来后,由于消费激励不够,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跟不上工业品供给的增长速度,于是就造成了国内工业品大量过剩,在此背景下只有“被迫出口”,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出口的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增加。

再次,流动性过剩是由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刺激消费的政策不力引起的。在内需和外需失衡的情况下,国家曾多次上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想尽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并扩大低收入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低收入人口保障力度太小,加之我国收入又过度向高收入人群集中,因此造成了收入增长越快,储蓄增长也越快于消费的增长。政策设计本是想通过调整工资刺激消费,可是最终导致储蓄大幅度增长。比如20,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3457.8亿元,而当年人民币储蓄却比上年增加了15025.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4710.6亿元。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加了9233.4亿元,而当年人民币储蓄却比上年增加了48271.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20536.3亿元(见表1)。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仅靠一两项政策措施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方能见效。

其一,必须尽快调整鼓励出口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要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利用外汇储备增加高新技术及其设备的进口。例如,从7月1日开始,财政部将调整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的37%,其中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檫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将对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不断放款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鼓励持汇、用汇的多元化;改革外汇结算制度,对外资进入要按产业设置结算门槛,对经常性贸易要在产业、时间、数量上设置门槛;加快完善浮动汇率制度,要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让人民币按照市场力量适当扩大浮动范围;积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以增加用汇规模,如6月20日基金、券商系QDII业务规则出炉。同时颁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关于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国内基金公司、券商能够大规模开展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也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可能。

其二,从根本上转变“生产越多越好”的生产方式。根据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适度发展工业;改革现有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将政策重点转向支持工业调整结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耗能、少污染甚者无污染的产业方向上来,支持工业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坚决限制一些不顾后果、不计社会资源环境成本的发展工业。要加快资源(石油、天然气、土地、水等)价格改革,在产业发展中引入资源环境成本,将资源环境成本强行纳入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成本之中。同时,在全社会强制实行劳动力全成本进入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劳动工资要包括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再培训等全要素人力成本。总之,产业和企业发展不能为了降低自身生产成本,而将资源环境成本和劳动力的社会成本转嫁给社会和政府。

其三,改变现行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一方面,要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紧缩基础货币供给,比如适当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并加强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同时,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不断拓宽企业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扩大股票、基金、债券等的供给,继续改善银行的金融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消化“财政存款”,不断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为增加消费拉动内需创造条件。从至今年3月末,各级财政存款由5126.9亿元增加到14004.8亿元,增长了173.6%,均高于居民存款增长66.4%和企业存款增长59.5%的水平。在现阶段增加政府储蓄未必是好事,最有效的政府,并不一定是最能存钱的政府,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存钱越多,意味着他的效率并不一定最高。当前,必须将财政资金用到能改善消费环境、刺激消费方面来,而不是用到增加工业品供给方面。对此,公共财政政策应该向能增加消费的群体倾斜,向穷人和低收入者倾斜。向弱势群体增加公共投入或直接向弱势群体补助收入,都能带来国内消费的大量增长。举例来说,从开始,农民通过中央政府改革获得的直接收益每年大约是1600多亿元人民币,而2006年农民比上年增加的消费额是2785亿元。这意味着国家每增加一元钱给农民,农民会出现1.74元的消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消费效应呢?这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边际消费倾向高,农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将绝大部分用于消费。而城镇居民特别是高收入者不同,他们的边际储蓄倾向高,边际消费倾向低(见表2),如果给高收入者增加一单位收入,他们用于消费的只有64%,而将36%增加了储蓄。因此,公共财政资金应大量投向农村,增加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并继续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以此带动国内消费。

其四,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年以来,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13.5%上升到2006年的18.8%,而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从76.5%下降到71.3%;另外在居民收入结构中,高收入群体所占收入比重在上升,而中低收入群体所占收入比重在下降。同时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较慢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却大幅度地增长。要尽快改变这种有利于增加储蓄而不利消费的分配格局,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首先,要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其次,当前企业利润大部分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利润大部分又来自部门垄断产生的超额利润。因此,国有企业每年应向财政上交一部分利润,财政将这部分利润主要用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支出和救济穷人。第三,通过财政、税收、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上一篇:数学学习路径下一篇:那一次感动了我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