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必备的素养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代教师必备的素养

人文素养: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而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长人文知识,做会读书的教师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教书,必须先读书;要教好书,必须不断读书,终身读书!

对广大教师而言,首先要爱上读书。我们好多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平时只阅读教材、钻研课标,很少去主动读书,所以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自己爱上读书。其次应该读哪些书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读经典名著,同时多看外国名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守中国文化之宗,而兼收东西方文化之长。最后就是要会读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动笔墨不读书”,道出了读书的真谛。所以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通过阅读,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潜心研究课标,做会上课的教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驾驭课堂、激发学生、发展学生。会上课,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上课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知识上。教师要结合教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从教学设计而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真理的主人。

三、关注学生个体,做有爱心的教师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有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知己,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可以从一次勇敢的发言,一次用心的作业,一次微小的进步中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时期,他们虽缺乏社会经验,但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同时对今后的发展充满好奇和困惑,这个时期他们特别渴求教师的关爱。在教师关爱下成长的学生,一定能学会微笑、学会乐观、学会宽容、学会坦然、学会自信。

四、注重为人师表,做有魅力的教师

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见识、人品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心中的偶像——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的对象。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教会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用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当下的教育中,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的融会贯通,才能有的放矢地评价、诠释作品,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国学涵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专修学院

编辑   薛小琴

作者:吴雪萍

第2篇: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

【关键词】 新课程;英语教师;能力

一、基础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

要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现行的中学英语课本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名人传记、神话故事、小说、社会问题、国外习俗等方面的题材。

二、反思能力

我们应能够不断反思自己,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提炼新经验,适时写一些反思日记,向课堂回顾,包括每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时间分配等等。

三、语言技能

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中学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应确保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高超。首先语音纯正、语调清晰、自然、流畅。其次语言规范正确、语法无错误、交流无障碍。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和话题,可随意发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感到有亲和力、乐听、乐学。

四、良好的个性品质

包括教师的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性格、求知欲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使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积极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安平乐道,将教育真正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只有具备了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不断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积累广泛的、廣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只有具备了积极的情感和令人愉悦的性格特征,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平等对象,包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某些不恰当的表现,

五、创新能力

必须具备较强的求异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有独立见解,具有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能力。例如,有的农村教师的英语课上,由于条件所限,并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几幅图片,但是经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巧妙运用,使这几幅图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六、跨文化学习、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综合语言能力同样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基础上。跨文化学习是英语教师终身学习,提高综合语言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课程英语的学习要求,使分析设计板块内容、驾驭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测试及评估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七、课程开发与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不是高校教师的专利,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应在教学科研上得以体现。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不重视教研或不会搞教研。其实,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活动和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指导和促进教学。教学的创新、教学成果的推广,教学艺术的探讨都离不开科研。教研能力低下,教学理论肤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化。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其业务能力较强。因此科研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

八、评价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应能设计出科学性强、反映教学实际、体现学生能力的质量较高的练习、试卷;评卷过程中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对知识的疏漏要适时追加纠正措施,对学生评价同时也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

九、合作能力

我们要充分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能主动提出意见、建议;能有意识地征求、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较好协调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知识容量极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应学会合作,仅仅靠个人力量只能让自己感到累而且学生所得甚少。依靠集体的力量才会很好的完成大量教学任务。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把它真正落到实处。一个教研备课组内几个人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几个话题,分头查找资料,课前汇总时,老师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有所取舍,有机运用到自己课堂中去。另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把他们调动起来,大量开发课程资源。编辑:蔡扬宗

作者:吴昊 刘淑玲

第3篇:试论大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现代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现代大学生要成为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成为有社会良知的栋梁,就必须加强个性品格、人文素质的修养。要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纯粹的、高尚的人,必然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大学语文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语文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功能,要使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单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讲,语文教师必须是最优秀的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对人文素养好、文化底蕴深厚、有人文精神的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写照。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大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

一、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素养

人格是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语文教育的终极指向是“立人”,即提升人的生命,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使学生直面自我的心灵,直面自我的生命。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因此,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也就是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具备完善人格素养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有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有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有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语文教师的人格内涵还应包括公正、宽容和爱。即平等地对待学生,开放地驾驭教材,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让学生在融洽、宽松、友爱的氛围中体验成功。

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

专业理论修养是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实质。“在任何科学中,理论都是知识的最高形式,是对被研究客体的最完整、最本质的反映,是对客观规律的最系统的概括。”当今文学研究越来越具有深奥的理论特征,“今天,在文学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的任何地方,都不能避而不谈理论问题了”。文学学科的专业理论具有理论的认识论的意义,为我们提供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活动的规律、文学进步的根源、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秩序等相关科学知识;同时它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诸如引导我们正确阅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启发和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等。总之,专业理论为我们的一切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提供着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无疑,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也离不开文学专业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其一,大学语文授课中需要融入一定的专业理论,即运用专业理论来分析、阐释文学形象、文学思潮、流派和文本等,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以提高教学的层次和质量;其二,学生们则需要专业理论的恰当的巧妙的渗透,即文学理论与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等相结合的分析、解读——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和路径,来正确认识和真正领悟文学,并较好地掌握文学鉴赏或批评的方法、模式,进而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要求我们大学语文教师,不论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都亟待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修养。

在文学学科,文艺学较全面和完整地集合了基本的专业理论体系,它包括三个分支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大学语文教师应特别增强这三个学科理论的修养。

1.夯实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即要透彻掌握每一个概念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理论的性质、构成要素、特征、形态、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等,以掌握理论的具体面貌和内涵。

2.全面地、融会贯通地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和渗透,因此,要把它们结合起来学习、领会。丰富而系统的文学创作发展史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知识是学好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更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创新、“成一家之言”的基本前提;同样,文学理论又是学习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的内涵及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研习目的和境界。

3.密切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思潮,随时了解文学专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成果,使专业理论学习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和动力。因为文学专业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学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4.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专业理论,以促进文学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这就决定了它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在提高文学专业理论修养时,还需研究、学习与之相关的一些学科的专业理论,比如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和哲学等。笔者认为,我们大学语文教师在强化人文学科专业理论修养时,尤其应加强哲学的研习,多阅读西方古代和当代的哲学名著,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等;了解一些有影响的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大师以及哲学流派,如哈贝马斯、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人及其理论学说。因为哲学是一切理论科学的基础,哲学思辨能力是掌握和建构理论体系的基本条件。文学理论本身是一门具有哲学品格的学科,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哲学演绎体系。

三、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的专业能力素养

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仅仅是一种具有“潜在能力”的知识,要想使其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结构。

1.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他的语言表达不清晰,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不会太理想,他也很难得到学生的爱戴。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是一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语。语文教师讲普通话是规范自己职业行为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学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众多,方言的差异将导致人们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推广普通话,就是国家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语言教学,正确使用普通话是完成语言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第二,语言要清晰、连贯、得体。

一位语文教师要正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就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清晰、连贯、得体。教师要讲什么,自己首先要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教师在讲述一个问题时,要注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要尽可能地使前后语言连贯。

第三,语言机智幽默,富有文采。

语文教师靠语言吸引学生,而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机智幽默。现在我们有一些教师的语言过于呆板,缺乏吸引力,这与中国的教育传统有关,我们过多地主张师道尊严,教师总是板起面孔训人,与学生交谈总是居高临下。这种做法极大地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语文教师要用新的思想思考这个问题,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具有感染力。

2.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是一位高级设计师,他能够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得合理科学,教学就会有条不紊。设计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

第一,教案设计能力。

教案设计也就是大家说的备课,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们常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备课过程也就是设计过程,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查找教学参考资料,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角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设计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第二,板书设计能力。

板书是语文教学的纲,是一堂语文课的精华所在。板书也最能见教师的教学设计功力。有的教师上课时信马由缰自由挥洒,这种板书对学生不起任何作用。教师要运用符号、图表、关键性的词句,把教材中重要的内容概括成为简明的纲要信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

第三,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要抓住教学的关键适时点拨。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而忽视学生的学,那么课堂实际上就处于失控状态。如果教师一味地满堂问让学生满堂答,同样课堂实际上也就处于失控状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该在“活”字上下功夫。这个“活”字就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都要“动”起来。在学生学习处于低迷状态下,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亢奋状态;在学生学习处于亢奋状态下,教师要适时引导,以免学生处于失控状态。

课堂教学需要有序,有序可以促使教学按常规进行;课堂教学又需要无序,无序又可以促进有序的达成。有序与无序是辩证的统一,学生真正“动”起来了,思维活跃了,课堂呈现一种“无序”状态,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辩,这又是有序。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善于解决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

3.掌握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又一重要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已不再是几十年、数百年如一的职业,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擅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并积极投身于世界教育改革新潮流之中。语文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他可以包容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逐渐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语文教育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这种教育手段有助于激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引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大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四、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学术研究素养

专业学术研究素养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也是提高大学语文教育质量、改变大学语文现状和命运的关键。“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其含义丰富,意味深长。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是,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大学教师不应再只停留在“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上,更应是现代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研究者。大学教师既要研究教育的宗旨、内容和模式、方法,研究学生的文化素养、心理特点和需求,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还要在本学科领域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术研究。实践也证明,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为此,作为讲授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师,其一,要重新思考和确认自身的身份和职责,要由知识型转为能力型、创新型。这就要求不应疏于专业学术研究,而要参与到专业学术研究的队伍中来,并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勤于探索、研究有所成,努力为本学科的专业研究、发展尽绵帛之力,努力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其二,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不应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传声筒和录音机,即教学中不应再仅仅参考前人和他人的学术研究观点和成果,或者仅仅把前人和他人的观点和成果拿来,简单地综合和拼贴成自己的教案或教材,然后传授给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也不应再是单一的经验感受型,即简单地讲授对作家作品的浅显的感受和认识。大学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在专业学术研究领域有自己的感受、观点和结论、成果,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以深厚的专业学术修养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提升教学的层面和质量,使教学活动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为此,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身基本的学术研究素养:包括培养强烈的始终如一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研究的乐趣、热情,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科研的源发动力;包括培养严谨细致、踏踏实实和切合实际的研究精神、作风、心理和态度;包括丰富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包括提高科研所需的综合能力,如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确立研究课题和修改假设的能力,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的能力,根据研究内容、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以及同一研究课题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科学合理的研究原则和方法的能力;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全面翔实地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深入调研,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并独自得出具有科学根据的结论和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清楚、确切、简洁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科研知识和能力决定着科研的效果。

其次,要提高本专业学术研究能力。第一,结合自身的兴趣、长处和教学实际及其需要,确立自己固定的、长期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比如你或可钟情于某些作家的研究,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鲁迅、巴金、钱钟书等,或可专注于某些文本、文体的研究,如《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等作品,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当代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研究。并要在这些自己感兴趣和专长的领域确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即研究到什么深度、广度,能否提出超越前人或与众不同的观点、学说等。第二,尽量参与专业范围里公共的、共同瞩目的研究活动。比如主动地与同行中的资深学者、专家、人士横向联合,申报并研究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的科研课题。再如积极参加某些专业的学术研讨会等,以此增进与本学科主流的学术研究领域的相互联系、沟通和合作,从而规范自身学术研究方法,启迪学术研究思路,开拓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术研究综合实力。第三,积极撰写并努力发表有较高学术含量和价值的专业论文、专著等,以此促进本学科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并培养自身学术研究的求真求实精神和不浮不躁、严谨科学的作风。

大学语文教师在完善专业素养时,要努力使广博精深的知识、理论真正内化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去,真正融进自己的心智中去,这样才能成为我们教学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知识的宝藏。总而言之,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的是我们长期踏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吕永林.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N].光明日报,2004-12-21.

[2]张娟.倾注一片爱心,走进学生心灵[EB/OL].育星教育网,2006-06-24.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舒立辉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650211)

作者:舒立辉

第4篇: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

我们都爱孩子,希望他们将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请家长先从提高自身做起,要知道,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身教更甚于言教。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

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 (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

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 (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

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

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 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姊妹篇:“高效课堂”考察学习的九点感想 更多主题:教育教学/家庭教育)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

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

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

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 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

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姊妹篇:“高效课堂”考察学习的九点感想 更多主题:教育教学/家庭教育)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

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

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

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第5篇:高中化学教师必备的化学素养

寻甸民族中学

杭天美

一、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1、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劳动具有个体劳动的性质,劳动效果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禀赋、素养和专业能力。教师的禀赋很难改变,但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可以培养提高的。教师的素养说到底就是教师的师德、师智、师能。

2、高中化学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素养问题 (1)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能力

(2)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的能力

(3)教师敬业精神和师德水平

(4)改进、设计实验的技能

(5)从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

(6) 指导活动课的能力

3、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①良好的师德

责任让人崇高,责任让人进取。人一旦拥有责任,无论什么工作,无论是逆境困境,都会想方设法克服艰难困苦,不断发挥潜能,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经,创造新的业绩,在履行教师神圣使命中不负重托。

教师的情商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比智商更重要。现在不少教师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百般宠爱,现在要他们去关爱学生、感染学生,没有足够高的情商,就很难做到。只有发自内心的想做好教师工作,才会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②教学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整合课程、整合教材) 教学实施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评价学生,评价自我)

③实验动手与创新能力 准确娴熟的操作技能 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创新、改进实验 开设研究性学习实验 ④自学与获取信息能力

从化学类、教育教学类书刊、网络,学习、吸收各种有效的化学资源、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远离俗文化。善于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行动、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思想进行及时反思总结。 ⑤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化学专门知识。

相关学科知识(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认识教育对象、掌握关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了解学习困难学生需求,了解学生化学学习心理一般规律。

二、中学化学教师还应具备的素质 组织管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

2 体态仪容 现代教育技术

三、中学化学教师应备的化学专业知识

核心知识: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

紧密知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知识的思维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

外围知识: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的最新成就等内容。

核心知识反映化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外围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的知识的宽度,帮助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中学化学教师的类型分析

1、课堂演绎型教师

教学特点:善于将化学知识的原始形态和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语言表达能力强,联想丰富,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产生广泛联想,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活跃,这类教师具有表演艺术家的才能,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乐其学”学生和家长对他们也赞赏有加,因此他们大多是校长所欣赏和培养的对象,也常在赛课中获奖,但其中也有少部分教师的课听起来很热闹,课堂反映良好,但学生一参加考试,效果往往不佳。

2、应试教学型教师

教学特点:注重知识点的落实,注重题型的训练,注重化学方程式的运用,他们上课的特色是概念化学用语表述清楚,实验探究过程简短,一般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讲述,一般不做题外发挥,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应用上,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有哪几个知识点,让学生掌握与本节课有关的哪几类题型,他们把知识的应用作为主要目标把各种题型的训练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把知识点的落实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感到堂堂课都有收获,这类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3、课程钻研型教师

教学特点:善于研究,善于发现,善于探索, 他们教学的特色是:常常将教材内容以研究性课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提倡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知识,从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获取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有好处。但这种研究性课往往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程,这类教师经常思考问题,探索新的发现,这种思维模式自然会带进课堂,影响学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有益的。

4、试题钻研型教师

教学特点:他们解题能力强,认识问题深刻,思维跳跃性大,对试题有研究有感悟,命题技术好、编题能力强也是这类教师的特点,所以他们也经常参加各级考试的命题工作为学校也赢得荣誉,其中也有部分教师积极向刊物投送有关试题的稿件,包括命制高考模拟原创题,赢得了同行的钦佩,但这类教师很少。

5、实验特长型教师

教学特点:有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特别关注实验操作规范,常改进实验使实

4 验现象更明显,操作更简易,常自制教具,引导学生动手,重视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

6、信息技术型教师

教学特点:此类老师有着强烈的信息技术掌握要求,能够与时俱进地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时时处于网络技术的最前沿,他们有着强烈的学科整合意识,任何时侯都不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建设,都能做一手漂亮的课件,能够从网络中搜寻教学资源,能够将网络资源应用于日常课堂,常常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本延伸到网络,此类老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学生特崇拜他们,常常成为他们课内课外的好朋友,课堂气氛活跃、幽默风趣、时尚新锐,是他们的最大特点。

课堂演绎型教师能以高超的课堂艺术赢得学生的喝彩;应试教学型教师能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赢得社会的好评;课程钻研型教师能以辉煌的研究成果赢得同行的尊敬;试题钻研型教师能以高超的解题绝招赢得学生的信赖;实验特长型教师能以娴熟的实验技巧赢得师生的敬佩;信息技术型教师能以前沿的科技引领赢得学生的崇拜。

五、高素质化学教师的显性表现

1、能上一堂得到学校同行好评肯定的公开课

2、能设计、打印一份思路清晰、设计合理、版面漂亮的教案

3、能在较短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课件

4、能命制、打印一份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较好的高考模拟试题

5、能在化学教研组上作一个课程教材教法的专题讲座

6、能在化学专业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7、能主持或参与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六、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毕业十多年后,一群学生又去看望当年的化学老师。闲聊良久,老师忍不住说;你们看望我多次,怎么从不提及我教你们的功课呢、大家就把当年的化学课代表往老师面前推。课代表脸通红,说:老师,对不起,除了H2O和NaCl其它的分子式我都写不出来了。有那么严重吗?口快的学生说:我们大多数人高中毕业后没再碰过化学。老师不甘心,又问,那你们记得铁的化合价吗?学生;什么叫化合价?老师:酸雨呢?学生:记得,就是有酸的雨。老师:详细情况呢?学生:详细情况网上都查得到的。

老师四十,大惑:我这些年来都干什么了、难道我的几百堂课什么都没给学生留下吗?化学真那么没用吗?今后我该怎样教化学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对故事中老师的几点困惑发表你的看法。

今天的高中生将来大部分不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正如大部分人不可能从事数学和物理学。他们或许不需要知道化学反应如何分类,不需要认识烧瓶和滴定管。至于海水中有什么、酸雨如何形成,需要的时候随便找一本杂志或点击一份网页即可知其一二。那么,我们应该明白化学更是一种素养。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一直在想,我们能让化学给学生的将来留下些什么呢?

第6篇: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心得体会

胡坊中学 罗凤荣

在四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教师抽样结果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5.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属于“心理疾病”,从研究结果看,女教师更为突出。这项调查引起全国教育各界的重视。

“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自身的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丰富心理学知识

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内在动力,对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好,并且能够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的话,他就不会把学生因考试焦虑引起学习成绩下降说成是学习态度问题,就不会把学生性格内向说成是不向老师暴露思想。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和积极的引导来代替对学生的担忧和责斥。

二、学会欣赏自己 自我欣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良好习惯,更是一种境界。作为育人的园丁,老师以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学生。老师的自我感觉,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自信,老师应首先自信;要欣赏学生,老师更得先欣赏自己。每天你都在欣赏自己中度过,你的心情永远阳光灿烂,你的眼睛和话语里透露出的是自信和信任,是对孩子们由衷的爱,这也是最真挚、最伟大的人类之爱。

三、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难以避免。但是怎样对待挫折,对挫折情境的耐受力如何,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的教师能忍受挫折,

即使是遭受严重的挫折,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教师则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从此颓废沮丧下去;有的教师虽能忍受工作上的挫折,却不能忍受家庭不睦所带来的创伤,等等。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平衡,这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从理论和生活经验中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应当面对现实,并尽力克服面临的挫折情境,激励自己在挫折和失败后,再接再励,不断进取,自觉培养耐受挫折的能力。

四、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艺术

心理调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好方法。心理调节要与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并掌握一定的调节艺术,调试方法等。例如,锻炼或许是一个老土的办法,但事实证明它总是有效。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持续5~30分钟,就能够换来舒畅而平静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感。其次,人们还可以学习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

自我暗示可以增强自信心,乐观的对待困难。此外,还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增强自己的情趣与活力,使生活充实,富有活力和进取心。

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丰富知识,正视自己、锻炼意志,掌握调节方法等方面下功夫,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学生做楷模。 2011年6月篇二:中学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

浅谈中学教师的心理素养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08化学师范2班 陆婕萍 080113812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要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时代,学生、学校、社会对教师本身的心理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究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养呢?下面我以中学教师为例,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借助调研所得的教师心理健康诊断项目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

从上表我们看到,教师的心理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焦虑、抑郁、消极心境、利己主义、忌妒心、职业倦怠等问题,可想而知,已经潜移默化影响着现阶段教师层的教学质量。另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那么究竟是那些因素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现象的产生呢? 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一、教师的角色与自我的冲突。现存在很多教师的自我主义太强,在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问题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忘却了教师这一角色,忘记了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二、工作的超负荷或者低薪。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着的良性竞争,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多带班级的成绩,常常倾尽自己的心血,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从而引发学生的不满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感到委屈等消息心境。

三、职业要求和个人能力的差距。现阶段教育得到广大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社会教育体制对教师的个人能力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一些墨守成规的教师不能及时的适应社会需要或者自身能力水平的有限导致其感觉到现实与虚实之间的落差,从而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

四、过高的期望和无情的制度。现教师都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升学率,甚至很多时候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就是看其班级升学率的高低。面对无情的升学制度,教师的急功近利就表露出来了。而相对的,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过高的期望,一旦没有实现,也会严重打击教师的心理。

探讨了这么多,其实,我主要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学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本身存在心理不健康现象的话如何去教书育人呢?其次,中学时期的学生都属于青春期,肯定出现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例如:忌妒、自卑、情绪波动、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所以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能充分里用心理教育这一手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引导学生在该阶段健康发展。

那么什么才是中学教师所需的心理素养呢?

我觉得,首先,该教师需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高尚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甘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其次,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

神面貌,乐观开朗,同时善于控制调节消极情绪;随后,还要提高整体素质,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上,持之以恒,无所畏惧;最后,该教师还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批评,时刻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反例来解释为什么我认为上述四点是一名中学教师所需的心理素养。 2003年4月12日,按照学校的要求,重庆市一名叫丁婷(化名)的学生应于上午8时到补课,但未按时到校,其班主任汪宗惠询问她迟到的原因,用木板打了她,并当着某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资格。”12时29分左右,丁婷从该校的中学部教学楼八楼跳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中午12时50分死亡。 显然,这位教师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而且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全然不知。但是一名具备优良心理素质的老师,如果发现学生未按时到校,出于热爱学生,首先必然会询问该学生迟到的原因;如果说该学生是碰到什么困难或者是情绪上出现了问题,则该老师就会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不愿意透露,但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要主动关心,或询问其周边同学,要知难而上;最后通过这件事总结经验,同时也做到了自我教育。

所以说中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是现阶段展开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对教师心理素养的优化迫在眉睫。当然这需要教师本人和社会教育体制的共同努力。

大多数教师实际上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主观地认为自身完全健康,所以,首先要转变这个观念,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心理素养高低的评价,分析自己是否存在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失衡问题。如果发现已存在部分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等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可以为中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养;二是为了让教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形式,普遍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学习结束后,还可以设立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定期考察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帮助教师减负,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现在学校针对我们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心理学与教育》、《教育原理》、《学习心理与教学》等课程,就是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心理素养。因此,当我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当我们在播撒阳光的时候,不要忘记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也装满阳光。对教师心理素养进行优化是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让我们打破传统仅仅关注学生心理素养发展的错误观念,开始全面的发展和健全教师的心理素养。 [1] 陈焕章,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罗小兰,教师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特点之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2008。 [4]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篇三:教师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 ,我感觉到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教师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教师的素养越高,对学生的素养教育越有成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越深入,教师的人文素养越能得利有效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教师素养的修炼成为当代教师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一个人不能停留在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上。因此教师要有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崭新的知识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用全新的知识、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新时代精神的学生,从而为学生树立 “学而不厌”的榜样,才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做到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其次,高素质的教师还应是“专家型”的人才。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教学专家,他们有真才实学,有丰硕成果,受到学生们的尊重,

对教育教学有发言权。教师还应该是“大教育专家”,他们不局限于自己所教学科,而是思想开阔,视野宽广。教师还应该是“教育管理专家”,他们明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掌握教育教学原则规律,懂得教育教学心理,并有丰富的创造性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第三,高素质的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通过学习 ,我更发现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等等。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例如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谊,得到他们的支持合作的教师,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例如无视学生的存在,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等等,亲和力就一定很低。从这个角度看,亲和力又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课讲得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亲和力的理论是多元智能,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个性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

因此,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培养科学文化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还要注意不断激发自己的亲和动机,努力提高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篇四: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一个最重要的影响源,就是他们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像春雨入夜这般,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帮助学生锻炼和修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呢?

饱满的情感

情感永远是激发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把炽热的爱与原则的、公正的、合理的要求相结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每位学生都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学生。

情感是相互传递的,情绪是交叉感染的。有同仁曾对某中职学校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面对“我所喜爱的教师形象”的提问,95%的学生在问卷栏里对热情、亲切、富于激情的教师给予肯定。我校的情况亦是如此。教学实践中,凡情感饱满的教师,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学生欢迎,学生们反映,听这些老师授课,犹如冬天里喝了杯热奶茶,酷暑中喝了杯凉可乐,心神愉悦、情绪振奋。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来考察这些老师的授课结果,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矛盾运动关系,追求的是一种沟通的平衡,受教者接受施教者发出的信息,才能产生教育效果。反之,受教者屏蔽施教者发出的信息,教育效果便无从谈起。而教师饱满的情感,就是联通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桥梁和纽带。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信服和感动,就必须先让自己信服和感动。教师只有先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也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由此可见,饱满的感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宽容的胸襟

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既深怀和谐内涵,也是和谐的外在表现形态。无和谐无以安社会,有宽容方能和校园。以宽容的态度来感染学生,是为人师者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心理上要能容得下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能单纯地进行粗暴批评,更不能挖苦、讽刺甚至侮辱人格和进行体罚,而应该想法设法地弄清事情真相,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地心悦诚服。教育实践证明,在对学生关怀和说理时,教师越是和善与宽容,越能使学生深受感染,从而更好地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善于抑制无益的情绪和冲动,不要意气用事。教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工作和生活态度,会感染、引导和影响着学生宽容地对待人和事,从而达到和谐教育的境界。 良好的风度

教师的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更是教师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衣着风度、言谈举止甚至各种生活习惯,都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作用,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同时,教师的仪表风度也会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师的威信。有调查成果表明,教师举止稳重、谦逊文雅、衣着整洁朴素、大方得体,更易引起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而生活懒散、不讲卫生、不修边幅等不良习惯,则有损于教师的威信和魅力。因此,教师的衣着、习惯,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生活琐事,而且还反映着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教师,就会重视自己的仪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将自己对仪表的修饰、风度的讲求,与思想品德、知识水平的修养结合在一起,形成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总的来说,良好的仪表风度更易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亲近感,欣然接受教师的批评或教育,并更加顺畅地形成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由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大爱之情的教师情感构成,且教师的心理素质修养又体现在情感、宽容、风度等诸多细微方面。就让我们以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 责任感来锻炼和培养自我的心理素质,用智慧点亮学生的人生。

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篇五: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华芳

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

跃进路小学 谌华芳

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能为人师表,更应在人格和行动上成为示范。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身心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否则,教师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必然会引起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今年暑假七月我有机会参加了鹤城区教育局举办的心理健康学习,感触很深,收获颇多,现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

六、七个小时。在学校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

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善于学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要么阳奉阴违,使教师难以下台,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心理素质

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体罚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如何解决: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另外,学校还组织学习了《中国教师身心健康密码》这本书后,我也深有体会。

一、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第7篇:整体性思维: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

——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是一部近五十万字的荦荦大作。为了能够做到“读得懂”,我选择了从寒假开始,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写一点。渐渐的,对于语文的认识,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新基础”的深度认识,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也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触:如果要想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整体性思维是其必不可少的素养。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出发点,更是提升自我价值的出发点。

整理性思维,要求我们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有整体性的把握。

人们常常认为,语文是模糊性很强的课程,正如《庄子》中记载的寓言故事,让混沌有了七窍,它便一命呜呼了。于是乎,教学的无序性便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三年级无大区别,六年级学生的写作似乎也停留在四年级水平。

针对语文教学改革中这一现状,“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同一年级来说,“新基础”也非常重视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找到学生语文能级点,因材施教。

反思自己的教学,能级意识比较淡薄,也就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观照。学生的基础性资源与原始性资源就容易被忽视,无法真正做到价值的提升。阅读《指导纲要》,让我对将要到来的三年级教学有了一定的能级认识。也回顾了自己前两年的教学,与能级要求一一比照,分析班级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寻求最佳教育方式,对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力图做到整体性把握。

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基于学生的立场展开教学。

语文教学存在的四大问题:讲读中心化、方法技术化、无人化、目标单一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教”作为重点,而并没有把“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是缺乏“人”的单向教学。叶澜教授提出:一堂课是否有效,是否成为好课,应将“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单位。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思维,才会树立鲜明的学生立场,才能真正做到“口中无术语,心中有学生”。

“新基础”教育,实质就是关注“人”的教育。教育也只有能关注到“人”,才会实现“育人价值”。体现“育人价值”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有效性提升。“站在一个高度,保持一份清醒”,这是“新基础”面对一年级新生差异而提出的建议。在我看来,这一要点对教师的整体性思维也有很大帮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站在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善待差异,以发展的眼光来关爱学生。

当我们以整体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认识学生的成长,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这片润泽的空间里获得生命的营养,课堂也会成现双边共时性、结构灵活性,有效提升生成性资源,综合渗透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 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用“理论态度”进行教学实践。

“理论态度”,与“理性态度”不同,它强调要以逻辑和抽象的方式对待特殊、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整合,使模糊变得清晰,混乱变得有序,零碎变得系统。

“课型”便是“理论态度”的一种具体表现,让不同的课归入相同的型之中,便具有了“类课型”的特征,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

用“理论态度”进行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本人的发展来说,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用感性态度来看教学,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美则美矣,道不出美的所以然。而用“理论态度”来看教学,登高望远,看得清而全,才能时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当然,整体性思维的形成,仰赖于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构成和语文课型教学过程逻辑的综合把后劲,来自对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综合性思考。用“整体性思维”来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是《“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给予我的收获。

第8篇:《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优秀教师的20种素养》读后感1

寒假里,手捧学校为教师们准备的精神大餐《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获益匪浅。此书以“人生教育”为主题,从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概述了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心理素养、价值观素养、教育技能素养等,共20种。

在这20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中,都无不提到了教师要具备的“爱”的素养。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认为必须具备这几种“爱”。

首先,要自爱。

教师的工作对象很特殊,他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他们观察细致,模仿力强,每一个孩子又代表了一个家庭。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摈弃私欲,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从而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成为可敬可爱的人。

其次,爱是尊重。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和谐,往往教师高高在上,认为学生应该绝对的服从教师,让学生没有平等感,致使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儿童人格的独立性,和学生平等的对话,探讨问题,虚心接受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绝不能压服学生。学生在尊重的大环境中才能自由,愉快的成长。

三,爱是宽容。

书中说:教师应善于“宽其小过,宽大处理”。学生犯错误是很平常的是,即使犯了大错可宽则需宽,要以一颗爱心去理解孩子,给孩子一次改正的.机会,给孩子一点“面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宽容孩子,就是爱孩子。

四,爱是理解。

一般来说,好学生、听话的学生,往往比较讨教师喜爱,而那些表现较差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令人产生爱的情感。但是要想做一位优秀的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热爱所有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去关爱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忘记自己的利益,不顾自己在各班中的成绩排名,真心帮助学困生,允许学生考试失误,作业忘写,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之心,孩子皆有之。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爱心,耐心来督导孩子,是其改过,使其进步。

有了您的理解,你班的孩子更加懂事,更加幸福。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让我们把“爱”永存心间,让爱滋润我们祖国的花骨朵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我们一起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崇高精神。《优秀教师的20种素养》读后感2

一、教师语言素养的基本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论述:“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强调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素养。语言素养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这是教好功课的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语言素养是建立在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专业水平基础上的,而语言表达的规范化更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条件。“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语言的规范化,是最好的规范化语言教学。

二、教师语言素养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养的学生。语言素养,则是教师素养的重要内涵。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就像一缕春风,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与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程度是显著相关的。因此,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对教师语言素养的要求有:

1、口头语言要规范、生动。

2、书面语言要工整、严谨。

3、体态语要自然、得体。

三、对提高教师语言素养的建议与心得体会

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语言素质的培养不是可以刻意学习的。它需要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它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

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学校应大力推广普通话,营造一个文明用语的大环境。普通话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师生之间、同事之间都要尽力用普通话交流。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教师教学大有裨益。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霖,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外化,更是教师形象的象征。其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

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课堂的起、承、转、合设计是否合理。譬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设置问题,怎样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怎样结束教学等等。每个细节教师都要了然于心,精心设计,必要时要在教案中反映出来。这样教师讲课时才能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才不会出现语言贫乏或语言啰嗦,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在备好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要认真备学生,揣测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况,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这样有备无患,教师上课对来自学生的质疑、争辩以及出现的意外情况都能够沉着应对,才不会因此惊慌失措。备好课,备好学生,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再次,要加强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一点在我们学校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辛安二小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有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最后,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与学生畅谈交流,征询教学改进建议。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对教师的语言素养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适应教学的要求。面对语言模仿能力极强的儿童,教师必须语音、语调纯正,形式活泼、优美;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

小学教师的语言技能尤为重要。因此,小学教师首先要过好语言关。应该把“拥有一口标准地道的普通话”当成自己的首要追求。当然,教师的语言素养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而是长期在教学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如果一个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就会很高。

由于我刚刚踏入工作岗位,还要给自己多充电,多读书,多学习,多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对于像我们刚入行的新手,必须保证教师语言的正确、准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经过自己的不断积累,磨砺形成精湛的语言素养。

第9篇:《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读后感1000字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寒假里,手捧学校为教师们准备的精神大餐《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获益匪浅。

此书以"人生教育"为主题,从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概述了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心理素养、价值观素养、教育技能素养等等,共20种。

在这20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中,都无不提到了教师要具备的"爱"的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认为必须具备这几种"爱"。

第一、要自爱

教师的工作对象很特殊,他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他们观察细致,模仿力强,每一个孩子又代表了一个家庭。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摈弃私欲,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从而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成为可敬可爱的人。

第二、爱是尊重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不和谐,往往教师高高在上,认为学生应该绝对的服从教师,让学生没有平等感,致使教育效果非常有限。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儿童人格的独立性,和学生平等的对话,探讨问题,虚心接受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绝不能压服学生。学生在尊重的大环境中才能自由,愉快的成长。

三、爱是宽容

书中说:教师应善于"宽其小过,宽大处理"。学生犯错误是很平常的是,即使犯了大错可宽则需宽,要以一颗爱心去理解孩子,给孩子一次改正的机会,给孩子一点"面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宽容孩子,就是爱孩子。

四、爱是理解

一般来说,好学生、听话的学生,往往比较讨教师喜爱,而那些表现较差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令人产生爱的情感。但是要想做一位优秀的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热爱所有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去关爱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忘记自己的利益,不顾自己在各班中的成绩排名,真心帮助学困生,允许学生考试失误,作业忘写,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之心,孩子皆有之。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爱心,耐心来督导孩子,是其改过,使其进步。

有了您的理解,你班的孩子更加懂事,更加幸福。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让我们把"爱"永存心间,让爱滋润我们祖国的花骨朵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我们一起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崇高精神。

上一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下一篇:病房护理工作制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