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微课作品简介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微课作品简介(精选10篇)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微课作品简介 篇1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微课作品简介

本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卫和主编的《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教材中《对教师的评价》章节里其中一项学习内容。该微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才能成为优秀教师?一是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二是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素养;三是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参与和共事的能力;五是善于总结与反思;六是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该微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分析、总结并归纳出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否从众多优秀教师典型案例中总结归纳出共性。情感态度方面是要培养学生对优秀教师的敬仰,对成为优秀教师的渴望,并在将来从教工作中以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对“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养才能成为优秀教师?”问题的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成为优秀教师。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微课作品简介 篇2

一、忠心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热爱 (忠心) 对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作用———热爱 (忠心) 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 凡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家, 都具有崇高的素养, 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 教师是道德准则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我们明确自身的工作价值和肩负的历史责任, 就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把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化作动力, 积极投身到推进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 像“吐丝的春蚕, 流泪的红烛”, 把毕生的精力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相反, 如果把教学工作只是当作谋生的手段, 就会敷衍塞责,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同教师的职业是背道而驰的。同时,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加强师德的自我教育, 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尺度。

二、爱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也是一种责任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要通往儿童的心灵, 并是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对于教育者来说, 爱学生是神圣之职, 缺乏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师对学生高尚而纯洁的爱,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教师不但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真挚的感情投入到学生身上, 尊重、关心、帮助他们,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而且还需要掌握爱的艺术, 懂得怎样去爱学生, 教师的爱应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 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不歧视后进生, 不偏袒成绩好的学生, 以一颗慈爱之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把爱心洒向每位学生,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 做他们师长、 知己, 成为他们的忘年交。当然, 教师的爱不是溺爱、宠爱, 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严寓于爱, 爱寓于严, 爱而不纵, 严而不凶。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 师之惰。”要把“严”与“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 严也要有策略, 严出于爱, 爱寓于严, 做到严而有理, 严而有度, 这里的“严”也正是爱的体现。

三、苦心

教师是清苦的,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付出是巨大的, 许多教师甘为人梯, 耕耘一生, 清苦一生换得桃李满天下, 正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曲里唱到的那样:长大后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泪滴。教师难能可贵的是苦心钻研, 提高自己。知识是全方位的, 学习是无止境的, 具有不断进取, 积累知识, 解决“杯水”与“桶水”的关系, 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

四、诚心

有道是“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以心交心, 以心换心, 真诚相待, 这是育人的有效途径。诚心, 就是要求教师要坦诚、真诚,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 教师要用诚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同学生多谈心, 多关心, 总之, 只要我们捧出一颗爱心, 学生总会感受到您的真诚。

五、耐心

教师要有耐心,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列为担当教师的首要条件, 他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学生意志力薄弱, 自控能力差, 因此, 要允许学生有缺点, 他们有些方面不尽如人意, 往往“学得快, 忘得快”, 这就需要耐心教育和正确引导, 反复抓, 抓反复, 持之以恒, 便一定能用爱在师生之间搭起友谊的桥梁, 把爱传递到学生心中。

论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篇3

关键词:教师 素养 职责

教师的素养问题,是教育学领域中永恒的话题。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素养是做好提高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情意、教育教学技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方向的作用,没有教育理念指导的行为是盲目的,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情意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的态度和情感,健全的教育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一种情感境界。教师的教育情意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对教育对象的热爱以及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体现,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结合。

二、师德素养

师德是每一位合格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养,师德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占有统领地位,它既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导引和动力因素,又是教师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目标和检验标准,教师的师德素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首先,教师要热爱、忠于教育事业,这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才能积极地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只有全身心地去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要博学。现代社会是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学生对知识全方位的追求。最后,要精于教育手段。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才能胜任教育工作,高超独特的讲课艺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宜的教育手段,都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三、科研素养

教师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从事教育科研必备的素质和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教师职业本身的内涵、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都赋予了教师“研究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

四、教育技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综合的教育技术素养更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必要保障。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有效地利用技术,学生就有机会掌握重要的技术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到这点的关键人物是教室中的教师。教师要负责在教室创设环境,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与教学、课程及学校管理的各种理念相结合,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运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来改进教学效果、加强合作。

五、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要能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不断研究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这需要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面向全体学生,力主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只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必须坚持个性化的教育;坚信在人的创新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引路人。

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气质风度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有高尚的情趣、出众的才艺、文明的举止、敏捷的思维和火热的激情,才能承担起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曾俏.浅谈教师个性与师德素养的有机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2]冯青来.试析师范教育中教育技术素养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师教育,2009,(2).

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心得 篇4

11月6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共同组织了在学校集体学习。我们一同观看了李红婷教授的《核心素养背景下项目化课程理解与教学设计》和王凯主人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解读》,受益匪浅。在学习中有幸知道了关于李教授的个人简介,李红婷,教授、博士,原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届山东省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山东省教育厅高考综合改革宣讲团成员,国培、省培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能听到李教授的讲座内心顿时感觉三生有幸。一开始确实有些听不太懂,不太理解甚至对“项目化”这一词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头雾水。到后来通过李教授的案例讲解才有了一定的认识,用自己的理解和通俗的话来说也就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完成课题研究来达到教学以及获得知识。项目化学习能够沿袭至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所带来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让师生都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适当的运用项目学习这一方式,运用到我的音乐课程教学之中。

11月7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郑立平老师的《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和于维涛老师的《做国之大者“大先生”,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获得了不同的感受和知识,为自己的教学道路指明了方向。在郑老师的课程中,我有以下感受:教师为什么整天感到“忙”?这是当下教师普遍的困惑和问题。其中,郑老师的几句话对我感受很深。我们要做到“事忙,人不忙;人忙,心不忙”的境界以及“我可以忙,但一定要忙的有意义”。如果您在享受工作“忙”的同时,没有失去生活本身的“乐”,那您就是一位幸福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其实不是教育别人,而是和一群孩子度过一段美好的日子,一起创造美好的时光。工作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没有功劳,一定没有苦劳!

从8号开始到17号,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电脑上进行了其他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不单单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课件和ppt上面了。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如今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更新,让我们农村教师也汲取了远程教育的成果,结合专家讲座、课例展示、同事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感谢泰安市教育局和学校能够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本次培训,听优秀教师谈经验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匪浅。我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总之,这次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师专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真正合格的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篇5

心内容,了解实现教师素质根本转变的条件,对于全面提高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认为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我应该要加强以下几点素养:

(一)广博的知识储备,持续的知识更新

科学文化素质是在高师音乐教师素质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要素之一,是教师素质得以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基础。实现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转变,对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要求一是广博,二是更新。广博的知识储备可以使音乐教师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艺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音乐新课程的教学。更新是要求音乐教师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适应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新要求。

(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1、歌唱技能

作为音乐教师歌唱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之一,是最最重要的基本功,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水平是其成为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只有懂得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要素才能正确引导我们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艺术方向发展。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器乐演奏技能

音乐课堂中教师准确恰当的运用乐器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就像李老师说的一样,钢琴是音乐教师必会的乐器之一,生动的钢琴伴奏会使你的课堂充满活力,尤其是能根据歌曲的风格变换不同的伴奏织体的能力,精彩的钢琴伴奏能激发学生更高的歌唱兴趣。当然音乐教师除了钢琴之外对其他乐器也应有所了解,甚至可以要掌握其中一两种乐器那就更好,这样有时会给你的课堂锦上添花。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模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3、识读乐谱技能 音乐新课程降低了识谱教学和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难度,但这并不等于对音乐教师识谱技能要求的降低。相反,音乐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提高识谱水平,而且更要提高识谱教学水平。在识读乐谱教学中,正确处理识读乐谱与音乐审美的关系,有效地发挥乐谱的工具作用,避免理性传授、机械记忆的教学形式,将识读乐谱与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识读与运用乐谱,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

(三)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微课作品简介 篇6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对教师本人提出了严格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求。古人常说:“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宋代学者李觏也曾经提出:“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心有人君之德。”可见,有德且德高方能为师。

当今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教师则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要为祖国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如何成为一名符合现代要求的教师。我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人们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远远超过一般行业的从业人员。因此,“德”是师之本,德高方有严教。反之,教育者的德行若非优于受教育者,又岂能为师!

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包括:

1、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们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代新人的远大理想与抱负,能够正确看待义与利。教师本人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等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牢固的法纪意识。作为教师应知法、懂法,认真学习贯彻各项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并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带头遵纪守法,严格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本身的正当权利。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一项的基本要求。

3、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家庭美德。教师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还是在参与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都应该有着端正的社会义务观、良心观,倡导健康的幸福观和爱情观,热心支持社会公益活动,自觉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公德心和家庭美德也是当代青少年学生所应注重培养的良好品格之一。

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则是教师师德修养的核心。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应包括:

1、敬业爱岗,教书育人。这是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而非谋生的手段。教师敬业、爱业,乐于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素材。

2、爱生亲徒,乐教不倦。孔子曾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育门生的座佑铭。教师对学生崇高的教育爱和耐心引导、循循善诱之道,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3、勤于管理,宽严适度。“玉不琢,不成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教师既要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规劝,又要坚持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训练和科学的管理。爱而不纵,严而有格,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重要标志。

4、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做到。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可以说是师德的价值的升华。

5、乐于合作,善于协调。竞争激烈的时代,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协作精神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本人不仅要重视并善于与他人合作,而且要引导学生重视集体合力,学会合作,并善于协调。

三、知识与综合素质

当今世界正步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自身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1、尊重教育科学,勇于创造。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以行为科学为基础,还要以认知科学和质量研究为基础。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应该是一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2、加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渗透美学思想,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并指导学生学会欣赏美,鉴别美,提高审美能力。

3、提高教师的活动素质。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本身除要能胜任本学科教学外,还应具有较好的活动素质,以利于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还要求教师本人具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思想人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的人格,教师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的现在及将来产生深刻的影响。

1、端庄优雅的举止、儒雅的风度、礼貌博学的谈吐、大方得体的着装和整洁的仪容仪表等,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部表现。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媒体,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具有直观、真实的教育作用,也将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仪表修养产生直接的影响。

2、高尚的情操、谦虚的品质,是教师应具有的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高尚的情操包括教师的操守、道德感、理智和美感等方面,谦虚的品质是教师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的虚心、不自满、不骄傲,乐于接受批评与建议,取长补短。正如孔子所倡导“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俗话说:“十年树林,百年树人。”教师的工作是艰巨繁重的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界限,不分八小时内外,全凭教师的良心、觉悟和意志去完成,有时为了解决某个教学问题、班级问题或某个学生的问题,会耗费教师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

4、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学习新知识与新方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教以德为先,我们要通过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知识与活动素质以及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并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多层次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养 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的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请你就自己做教师的经验,具体谈谈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养.请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具体论述

答: 一.学科专业素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能否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飞速发展,顺利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学习,使自己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化学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只有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作为特殊的专业人员,还必须掌握相当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发展;认识现代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明确现代的师生观: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了解现代的人才观:学校培养的是创新型、智能型人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在准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心理学原理。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其很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心理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在接受师范时获得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追踪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了解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例如,现在的学生从小已习惯于从电视和电脑画面上获取信息 , 视觉信息占据了学生所获取信息的最大份额。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含有丰富信息的幻灯和动画画面是使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此外,感知觉、观察、识记、保持、遗忘、回忆、再认、思维、想象、情绪、情感、意志、言语、技能、能力、气质与性格这些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无一不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率相关。在制作和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时,在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应用心理学原理,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自身应具备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教学技能其重要性就更不可取代了。

二、人文综合素养

现代教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就能实现的平面结构的简单模式了。而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与批改、学生实验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网络 BBS 论坛、在线测试评价系统、E-mail、手机短信等面对面的、书面的、电子的、网络的等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不再是简单的化学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中还应包括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一个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这个教师能否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和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综合素养。

首先、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除化学外还应具备相当程度的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和贯通,虽然现在高考的理科综合仍然是拼盘式的综合,但在高考中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理科综合是迟早的事。能够了解相近学科、应用相近学科的方法和思路解决学科的问题是教师发展的一个方向。

其次、作为理科教师也要具有相当的文科知识素养。在向学生介绍物质的用途以及化学发展史时,丰富的相关文史知识脱口而出,立即调节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化,也增强了学生的向师性。

再次、在实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情感、有感染力的语言,如何应用熟练的对话艺术去驾驭课堂进程,左右课堂气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如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等对教师要具备的交往艺术和交流艺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如何构建既传递知识信息又传递美感的多媒体画面,如何在课件中穿插既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又富有人文气息的解说词、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等都要求教师要有相当的美学和艺术素养。三.信息技术素养

教育是对人们学习的支援,是促进人们学习所创造的一系列学习状态。这一系列的学习状态是通过教育媒体具体化的。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媒体技术,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又为教育信息的呈现、传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它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用于完善信息的呈现、传递,它还为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使人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态上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它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想跟上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脚步,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中学教师要想顺利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合理方便地实施多媒体教学,至少要具备以下信息素养和能力:

(一)、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常见的 ICT 资源: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风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能熟练使用投影仪;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采集设备(数码相机、扫描仪、数码摄像机等);熟悉 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删除等;能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上或软盘上安装软件);能在同一应用软件之间和不同应用软件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决软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进行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规的应用软件: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和文字录入方法(智能全拼即可);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能够使用数据库软件的基本功能;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能够利用著作工具制作基本的多面体教学软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能熟练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保存、下载信息;能使用 BBS 和网上聊天室;能熟练地发送、接受、管理电子邮件;能利用创造工具软件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四)、理解信息的特性,包括:信息的存储与压缩:信息必须保存在某一个地方,信息会占用存储空间,必要时能够进行文件压缩;信息加工:计算机能够处理、呈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信息评价:必须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信度、合理性、倾向性对信息进行评价;动态链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建立动态链接;信息共享:可以和他人远程共享应用程序和信息。

(五)、能够寻找、获取、生成能够满足需要的教学资源:明确学校中可利用的技术资源及其使用机会的限制;了解所在社区(电教馆、信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可利用的 ICT 资源;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下载所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如相关法规文件、课件、素材、案例、论文等),并判断其可靠性和适用性;能够通过检索多媒体光盘(如电子百科全书等)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使用工具软件(Word、Powerpoint 等)或专门的备课软件进行备课;在必要时能够独立或与技术人员合作、选择利用有关资源合成制作所需要的教学软件。

(六)、能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 ICT 整合应用到教学中,能够利用 ICT 进行有效的信息呈现,能够利用 ICT 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利用 ICT 促进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够组织学生利用 ICT 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前者是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短期的培训实现的,而后者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更需要教师自我加压自我更新和提高,经过长时间努力,才能使自己成为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实现自我提高的新型教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2、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

3、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4、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 5 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四、敏锐的时代意识

学科教师应具备的德育素养 篇7

一、高尚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劳动, 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者本身就是劳动的工具。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 是德育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教育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内在教育力量。”所以, 道德教育的前提之一是:作为德育的实施主体, 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德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 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 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 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这二者在教师个体身上是密不可分的。鲁洁教授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旦形成, 可以影响教师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道德标准, 还可以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教师首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身人格, 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其次, 教师要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工作中体现出公正、慈爱、善良等道德品质, 以自身的人格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强烈的德育意识

德育意识是指教师要将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发展视为自己的责任与首要的工作。教师德育意识强则勇于承担育人职责, 能够积极实施德育工作,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反之, 教师德育意识淡化, 则会把育人职责当做负担, 德育成效必然低下。在教育实践中, 学校面对严峻的升学竞争, 更注重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 于是不少教师在认识上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目标当做额外负担, 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实际上, 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学校中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 (或者品格教育) 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杜威则指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2]杜威认为如果把品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目的, 同时又把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割裂开来, 认为必然占学校主要时间的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解力与品德无关, 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没有希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 道德教育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使命。学科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教育使命的双重性, 增强德育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三、丰富的德育知识

“德育知识”是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和德育理论等方面的专业修养, 对道德教育内容和策略的原理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德育知识的积淀是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德育信念、形成德育能力的基础, 是教师胜任德育工作实施教书育人活动的基本保证。教师对德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有助于教师对学校纷杂德育现象的研究与思考, 从而提高德育实际效果。

学科教师应具备的德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 即关于什么是道德和道德相关的知识, 包括关于道德的概念、内容、理论和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等。教师必须懂得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规律的知识, 如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麦克费尔的体谅关心理论等。道尼 (M.Downey) 和凯利 (A.V.Kelly) 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 无论由专家还是由所有教师来承担, 须强调, 任何关心儿童道德教育的人都要理解由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提出的发展阶段概念, 任何以学校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在确定短期目标、选择教材、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时, 都必须考虑发展的阶段”[4]。二是“工具性知识”, 即关于如何教道德和如何才能让学生发展道德的知识, 包括德育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范畴、命题以及长期以来教育家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德育知识。教师必须懂得德育理论与规律, 熟悉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 掌握从事德育科研的知识和方法等。

四、先进的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是教师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形成的对德育工作基本规律的认识, 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 直接而显著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 进而影响学生德性的发展。德育观念的落后必然会阻碍教师对学生道德的全面提升, 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德育方法的因循守旧。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德育奉行的是一元文化原则, 教育目标与内容较为单一, 教育方式也较为封闭, 强调绝对与接受是教育话语的主流。[5]在这种一元文化原则的指导下, 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权威, 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德育内容多是一些冰冷生硬的、脱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呆板的教条。在德育方式上, 强调道德灌输, 强调学生对道德规则的无条件服从与接受。这样的德育势必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从而使学生失去独立、自由发展的自觉意识, 成为听话的机器。当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 价值多元化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价值多元、冲突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自主性意识和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以往的教会听话、教会顺从的德育已不合时宜, 取而代之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全新的德育观念, 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教师应确立人本化的德育观念。具体而言, 就是要在道德教育中, 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之完满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为己任, 以对话、关切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之完满为目的, 意味着学生的身心成长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能随意以其他目的、需要为理由牺牲这一目的;意味着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着眼于全体, 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发展。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为己任, 意味着德育应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实际的道德状况出发, 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和培养自主的道德选择能力, 力戒德育的成人化、模式化, 力戒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以对话、关切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上的独裁者和统治者, 而是学生道德的对话者, 德育过程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 也不是学生的放任自流, 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师生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五、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者个体教育能力与应有追求的确信。对教育事业和教师个人教育能力的确信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教育效能感”。“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能进步”, “我一定能教好学生”等一般和个人的教育效能感是道德教育的动力和基本心理前提之一。坚定的教育信念使教师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进取精神, 并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教育实践中,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确立了坚定的教育信念, 才能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百折不挠, 甘于奉献。

首先, 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又崇高的事业, 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的重任, 教师的劳动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强盛与进步。教师只有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 才能把培养教育好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 才能在工作中任劳任怨, 尽心尽责,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 教师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虽有不足和幼稚, 但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具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差生,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 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卓越领导、优秀教师……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霍懋征老师则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因此, 教师应树立发展的学生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学生的不足, 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 而不是求全责备;对学生的评价方面, 每个教师都应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 只要为他们提供了适当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六、高超的德育能力

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 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 将本学科内“德”的要素科学、艺术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具有较强的德育能力, 才能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丰富, 外延广阔, 包括教师对教材德育内容的挖掘、处理能力, 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学生思想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处理能力, 以及处理临时问题的教育机智等。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首先,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德育因素。各科教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涉及思想、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应该去发现和挖掘这些德育因素, 并认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找出这些德育因素和所要讲授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学会做人的道理, 真正把“传道”寓于“解惑”与“授业”之中。其次, 教师要善于捕捉德育时机。教师要敏于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的某种需要、情感和细微的变化, 把握德育时机, 根据面临的情境及时决策, 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参考文献

[1]马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 2011 (13) :226-227.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21.

[3]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83.

[4]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292.

政治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篇8

一、较强的观察能力

时政性强是政治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政治教师要多看报刊、杂志、新闻,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时代感,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言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授课方法,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和谐发展。

二、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政治课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多注意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

(一)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和建议要求等,通过倾听学生反馈出的信息,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措施予以解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教师要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听一听学生的心声、建议和要求,对学生给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要继续发扬;对于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改进。这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促使教师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融洽师生关系。

三、提高问的技巧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对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提高问的技巧和能力。

(一)上课多问、巧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我讲你听”唱独角戏的做法,要依据教材提出一些提法新颖、内容实在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二)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理解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友爱的良好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教与学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四、提高把握教材、时政热点和学生思想脉搏的能力

政治课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教材知识、时政热点和学生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全面把握教材。教师要通过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结构等做到了然于胸,以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二)准确把握社会热点。中学生兴趣广泛,喜欢了解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学生受到知识水平、分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认识问题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教师要加以引导、分析,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和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号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政治课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政治教师要摸清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与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微课作品简介 篇9

201305 梁崇英

一、人文素养

二、教育素养

三、科学素养

四、创新素养

五、美学素养

我从教小学语文已有十五年,从陌生到熟悉,从稚嫩到老练。我认为,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教好语文。曾经我是多么鲁莽,没精心备课就踏上讲台给学生讲课,最后出了不少差错;曾经的我是多么有激情,初涉沃野的那份激动绝不会让工作落下,拖学校的“后腿”。这些年,我也看到了不少新教师身上有着自己以前的影子。当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下面,我根据自身的理解谈谈一名合格的青年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的五种素养。

一、人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历届大纲相比。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所以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

二、教育素养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学习方式上,《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应包括教育理论素养、语文教育能力素养及语文教学研究素养等方面。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够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设想。语文教育能力素养是指识字写字教学能力、阅读教学能力、作文教学能力、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综合。语文教学研究素养是指探索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素养,它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和创新素养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是语文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教师 教学水平的好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语文教学论等教育科学知识,用以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三、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如三年级课本中的《太阳》等课涉及科学技术知识,而《草原》等课文又涉及了地方风俗知识等等。

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因为语文教师还承担着向学生传播科学精神的重任,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目前,我国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还有很多地方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对一些新知识的掌握,对科学过程、方法的了解,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目前已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教育,这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必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创新素养

《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语文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五、美学素养

《标准》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总目 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有这些叙述,都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满”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要求是比较高的,其审美品位应该是和谐又优雅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这种审美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如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运用,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民族优秀文化。

总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富有燃烧的激情,要拥有精妙的课堂语言,要拥有敏锐的思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只有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才情睿智,见识广博,学问精深的语文教师才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才能“桃李”满天下。我们仍需在课堂教学艺术这个大熔炉里不断冶炼,不断提高,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浅谈重视课外语文教育,扩大语文教育阵地

201305 梁崇英

语文教育是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工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在语文教育这个复杂而完整的大系统中,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是这个大系统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子系统。

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我们常常重视课内,而忽略了课外语文教育,当今社会进步又带来了对人才素质的各种新的要求,这就呼吁我们语文老师不能再因循守旧,死守课内教育的那块狭窄的阵地,必须重视开展课外语文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各种渠道和各种有利因素,让学生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从中锻炼和培养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使课外语文教育收到全效,必须根据课外语文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下必要的原则。

一、课外与课内相结合

课外语文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为巩固课内所学的各种作业练习,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只是课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它必须尽可能与课内语文教育密切配合。我们在确定语文课外教育的内容、分量、难度、形式等问题时,要顾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的任务和各年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课内已进行过的各种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会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才能使他们学得活泼、主动。如在课内语文教育中通过学习古诗词掌握学习方法以后,结合新课标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展开古诗词知识竞赛、古诗词诵读、绘画古诗词等系列活动,这样,既将课内所学迁移延伸到课外,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背诵第二学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既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又让学生活泼、自主、多样的氛围中拓宽知识面,发挥特长。

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普及,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层次较低的课外语文教育活动,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向全体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提示阅读的方法,并规定其中必读的几本;每个同学每周一练笔;定期举办以 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课外语文知识讲座等。如在本学年,我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让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轮 流进行交流,这就是普及。

提高,指的是组织层次较高的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分别吸收有某种语文专长的学生参加,以发展其专长。本学年,在普及阅读的同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围绕《爱的教育》这本书,成立了摄影小组,用相机拍摄身边的爱的教育;成立了朗诵组,歌颂爱;

成立了小记者团,发现身边爱的教育并进行报导,这些就是在普及基础上进行提高。

三、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导游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篇10

以豪华酒店和细致服务闻名世界的美国里兹卡尔顿酒店集团有一句酒店格言:“我们是为绅士淑女提供服务的绅士和淑女”,这句格言中的每一个字无不体现了一个概念的存在,那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这个名词包涵内容广泛,它可以指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还包括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等。可以说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成败,由职业素养量化而成的“职商”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人生。具体的职业素养如:

一、高尚的职业理想,旅游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学生入校开始,老师就要对我们进行职业理想、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加快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所以也开设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课程,例如《旅游服务礼仪》

服务意识是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要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自觉的服务意识,才有自觉的服务行为,同时加上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服务意识,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道德素质的需要。

为了培养服务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尽快适应自己的职业身份,尽快进入服务角色。导游专业可以在班级内部成立一家微型旅行社,由班干部担任经理、计调部、外联部、财务部等管理岗位,普通同学则担任导游员,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各景点进行义务导游讲解服务,同时根据社会需求,模拟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并设计广告宣传,经过这一整套程序,学生既了解了社会需求,又培养了服务意识,锻炼了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三得。

目的就是使学生尽量缩短毕业进入实习单位后的所谓“过渡期”,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专业角色,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最终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二、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念

受社会的影响,现在一部分学生认为人生成功的目标在于获得个人收入较高、工作较轻闲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导游专业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意识到游客的快乐和满足与导游员的辛勤劳动和良好服务是分不开的;而对旅游服务专业,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是服务员的优质服务给了客人美的享受,使客人身心愉悦。如果离开了对客人的服务,我们就无从谈起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教室利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敬业、乐业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业要求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树立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过程,职业道

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个人道德水平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发展的重大问题,忽视了这方面的工作,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再强也没有丝毫意义。在日常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讲解反面案例,并让学生讨论分析,从而自己总结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

三、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代表的不仅是旅游企业的形象,更代表了所在城市的精神风貌,因此在提高学生职业水准的同时,更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培育高素养的旅游人才。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最可贵的是“诚”和“信”,做人只有待人以诚,遵守诺言和守信用,才能在社会中赢得良好的信誉,取得他人的信赖,失诚失信就会失去朋友,失去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平时我们教育学生要讲诚实,重客观,做到求真务实,决不能弄虚作假,欺诈别人。说话要守信用,一旦对人作出了承诺,就要付诸实施,不能食言,更不能言而无信,要做到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做个诚实之人。这样,将来无论我们在面对服务对象———游客,还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接纳和欢迎,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同时,礼貌修养是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讲究礼仪标准的得体服务也是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条件,充分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礼仪是道德的基本表现形式,社会公德是礼仪的伦理学基础,学生学习必要的礼仪知识,可使自己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在社会公众面前显示出其特有的职业特点,有利于重塑自身形象,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能否适应环境,能否赢得社会的承认,能否受到社会欢迎的一个重要条件。礼仪教育是改善旅游业软环境、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业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客关系的处理、职业形象的设计、行业礼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礼仪修养,是旅游业形象的灵魂,被称为旅游业的无声招牌。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礼仪专业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有关礼节礼貌的知识、原则、规范和要求,使之成为他们今后的行为指南;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增加课外实践训练的比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习惯。鉴于专业特点和从业需要,导游专业和旅游服务专业学生一是要重视迎宾礼仪、交际礼仪、交谈礼仪的训练;二是要注重人格、气质、心理的自我完善,培养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情操;三是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要求,做到人人施教,个个评说,处处施教,时时评说,随时随处都是礼仪,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人在某一专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学生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

例如同样是导游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强,而且善于与各种类型的游客沟通交流,善于揣摩游客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好提前服务,能够在不同场合活跃气氛,多才多艺,任何时候都能取得游客的信任。而职业能力较差的学生仅仅会讲几段导游词,而根本无法满足客人在旅游中产生的其他需求,从而肯定会引起客人的投诉。

因此职校教育一定要与社会行业需求特点相结合,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注重实践

性、应用性、灵活性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灵活性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所以在导游、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上就应该根据这一要求按需设课,除基本专业课程外,开设必要的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例如导游专业在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考证基础课的同时,还应开设心理学、演讲、声乐、表演、办公文秘等课程。而旅游服务专业除开设餐饮、客房、前厅等必须课程外,还应开设调酒、茶艺、插花、办公文秘等课程。平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经常组织学校的文艺、体育等竞赛活动,在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锻炼了胆量,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此外,我们还应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经过我们的培养,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五、技能是生存的保障,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

“知识是生存的基础,技能是生存的保障”,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服务人员技能的高低、娴熟与否,是否能让客人享受到宾至如归的一流服务。

在日常教学中,应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加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如针对旅游服务专业侧重于动手操作技能的专业特点,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在保证操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操作速度。另外还可采用模拟情境教学的方法,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学习基本的服务过程和必要环节,如餐饮服务员的席间服务程序,前厅服务员的入住接待服务规程等。而针对导游专业的专业特点,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导游词讲解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的锻炼,具体可采用模拟导游讲解的方法,由学生扮演的“导游员”为学生扮演的“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并请“游客”们对 “导游员”的服务给与评价,设定问题请“导游员”回答和处理。同时,案例教学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专业课授课方法,为了促进学生记忆相关的操作程序,可以利用相应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内容。

此外,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评出星级服务员和导游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服务技巧和服务意识的提高,从而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服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难忘的旅行二年级作文下一篇:五年级小学生作文范文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