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通过师生的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能收到综合实践活动课较好的效果。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 指导策略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式的新型课程。当前,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则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了深刻的变革,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的挑战。它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但指导教师的作用还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需要有一套良好的指导策略。因此,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需要明确好活动的指导策略,进而组织教学的开展。这样,建立在良好指导策略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地达到其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与开发不仅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更涉及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指导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活动的主题不够明确。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组织过于仓促,忽视活动主题的考虑,使学生对活动的内容比较的盲目。

(2)活动的方案比较模糊。制定一套好的活动实施方案,既能对活动起到主导的作用,又能使活动收到预定的效果,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必要合理的实施方案。制定方案时,由于考虑不周,行事草率,往往流于空洞、虚幻,华而不实,似有实无,因而增大了实际活动过程中发生随意性的可能,教师或者无所适从,或者无所作为,或者任意作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情而不能有效的处置。

(3)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占主体。往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数量过多,教师在指导中,不能面面俱到,缺乏师生实质性的交流。教师对活动主题、教学课型、活动背景、预设目标、情景创设、活动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延伸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考量,招致最终活动指导无的放矢,效果不明,使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4)活动指导方式不正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开展。而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在活动课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牵引”式的跟着老师学,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5)活动课程缺乏有效性的讨论、交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讨的能力。在实际的综合活动课程中,教师忽视学生在综合活动课程中的观察与发现,学生的发现与理解不能及时的得到认可、指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活动课程的兴趣。

三、确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针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技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开展活动,为当代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适应课改的保障体系。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具备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更好地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确定活动的中心主题。一个主题的好坏可以体现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课程的中心主题。活动中心主题的确定,可以有效的便于活动的开展。活动的一切章节和内容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展开的。例如,教师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教师首先就得明确这一活动的中心主题,然后依据活动的中心主题,对活动各个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使得活动有序地进行。

2.制定活动的方案。活动的方案是活动有序开展的纲领。教师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彰显课程理念、课程特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在活动方案的拟定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进行创新式的设计,把生活中的情景具体化到活动之中,活动的诸多环节都要依据活动方案进行安排。例如,学生在对关于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进行方案制定时,可以根据党在今年将会有什么重大的活动和会议,活动方案就可以依据这些来很好的制定。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在活动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以便活动开展得更加地顺利。

3.活动的有效策划。活动有效策划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和方案,进行活动策划,通过学生的独立和交流,进行多元化的策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信性、团队精神和自我规划能力。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以便了解学生规划能力和指导活动课题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策划,进行师生互动讨论,进而找出一套学生最需求的活动策划方案。

4.活动的有效实施。活动的有效实施,是活动进行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求,进行活动的分组、角色安排等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的对活动中的观察发现、问题都一一的记录下来,活动结束之后,把学生们的活动成果一一的收上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为学生们良好的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开展起到总结和指导作用。

5.开展有效的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把学生实践互动课程中的观察、发现、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归纳,形成全面、实事求是的总结和科学的评价,以便学生在后期的活动中,更加地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效率。

6.活动上的方法指导。活动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巩固和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的发现解决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采用正确方法指导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成立学习讨论小组,利用小组间的讨论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如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的问题,这些都是综合活动课程在指导性上的问题。有效地教学指导策略可以极大地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初中化学中的实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4).

[2]刘文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J].科技信息,2007,(06).

[3]廖文慧.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作者:薛红

第2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方法指导”

【摘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乐于研究,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当中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内容,为防止出现实践活动仅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我们要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知道方法以及策略进行研究以及讨论。

【关键词】教师 综合实践 主题活动 指导策略

在教学课程不断改进与发展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热衷于对综合实践这门注重实践过程突出学生主体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鼓励学生乐于探究课程的核心内容,也因此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真正推荐了学生在实践课程活动的发展,本文根据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准确有效进行课程指导为题展开论述。

一、选择确定主题的有效指导

1.开展的首要环节围绕主题活动进行实施

围绕主题活动进行实施是综合实践的主要活动范围,将灵魂当做主题是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正确的选择主题是主题活动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自己能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的能力,碍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原因,小学生懂得的知识量处于很有限的状态,教师一定要根据实践问题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问题中的内容,在进行情境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分别要利用生活性和趣味性中的实际内容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产生的过程,通过探究学习从而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令学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知欲望。

在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促使学生在出现错误上的偏差,增强研究的实时性的同时,降低多余的研究范围,从而节省时间,可以让他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对于小学生的课题生成性的发展很有益,研究的目的需要确定正确的方向,知识的深度,不要让学生随意盲目的创建问题情境,这样只会浪费掉学习学习可用的时间,创设正确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为后续实践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制定活动方案的有效指导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针对具体主题进行开发是主体活动方案的主要工作,主题活动方案是对主题活动分阶段活动的规划,当确定活动主题以及项目课题时,教师要通过针对学生制定的活动档案实施活动的内容,从而规划学生在学习上的总结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做好主题活动方案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在活动后期的有序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体现出活动的预设,保障活动的循序渐进,良好的活动方案就是活动成功的一般,规划准备良好的活动方案是学生对认知发展的主要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适合自己的活动方案也是学生规划活动的一部分,它能让学生逐渐从被动逐步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活动策划者,从而引导学生逐渐从规划活动走向正式的规划自己人生的目标。

3.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结构上,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根据活动类型的不同,主题活动方案的要素会有所不同。另外,主题活动的方案往往是对一个综合性主题的较长时间的安排,是对活动的一个整体规划。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学生针对具体的活动制定相关的阶段性计划。

4.根据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方案制定

教师在制定学生所要进行活动方案时,可以利用自身经历上的模块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拟定过的方案,将方案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做制定自己活动方案的参考,引导自己的学生从最基础的方面抓起,学生在了解活动方案的同时,还可以从活动方案中的基本要素以及制定方案的基本方法入手制定活动方案的全部过程,当学生已经完全熟悉了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的时候,指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习自主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学生還可以将制定完的主题活动方案拿到课堂与其它学生进行交流,以协调组间的合作方式解决活动方案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适当的交流,最后制定出最佳的活动方案。

二、收集资料方式方法的有效指导

1.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障

在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一定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去体验人生,了解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做”,而不是教师“教”。虽然从总体上讲,教师不能采用讲授—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但这不等于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不能讲授、讲解、讲述。例如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大都有进行调查、搜集资料的要求,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搜集资料,学生并不是很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知识技能的指导。

2.注重学生在获取信息能力方面的培养

而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而的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帮助学生逐步具备自主获取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在引导及组建学生进行活动,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兴趣、爱好上的优势,培养学生逐渐养成对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有效性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表现,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学习乐趣,为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许凌云.浅析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基于《方法的选择之调查问卷的设计》一课的初步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6(5):38-39.

[2]晏刚.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9).

[3]何惠贞.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6(7).

作者:张瑞凤

第3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但目前小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枯燥,教育部提倡小学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许多学校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简要分析了当前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 综合实践 课堂教学 相关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2.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活动资源缺乏等问题。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目前综合实践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低

许多学校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小升初的升学率,因此忽略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意义不大,没有价值,可有可无。平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付出精力认真探究这门课程。这样的敷衍了事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没有价值,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的价值,转变自身观念,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它将引领学生接收到更多的知识,学习到更多的技能,提高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强大的师资队伍能够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然而在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许多学校安排普通任课教师教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样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授课任务加大,工作压力较大,导致任课教师不能够专心钻研所任学科,也难以抽出时间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质量,也使学生难以得到专业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训练。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刚刚兴起不久,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门“新课程”。因此,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此门课程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而且上级部门对于这门课程的管理力度和支持力度还比较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得到保障。例如:保障学生的安全,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教师的教学薪资以及对于学生合理的考查方式,对于教师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于课程的合理开展方式等。课程的管理机制会严重影响到课程的正常开展,导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率低下。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严重不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教材,也没有相关学习资料。然而,上级部门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开发情况并不理想,虽然学校里面有校园网和图书馆,但是这些地方的多数资源仍然被限制、被浪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因此,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使得学生难以享用到丰富的课程知识,而课堂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学生的探究空间也比较小,严重影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每天都有许多的课程安排,不仅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对于学习和课堂充满了厌恶,积极性大大降低,而且也不利于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选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设计一个情景剧,并根据情景剧本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探索,发现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进行沟通,大家面对同一个实践课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与其他小组进行良性竞争。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只有团结合作,以集体利益为中心,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友情,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例如,小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伙伴自行分组,并引导小组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有效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分享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它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和自由选择权,教师可以让学生提炼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个性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改变课程教学的单一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行话题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多多表现自己,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针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存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早日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从而获得新的知识。针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现存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策略就是呼吁教师能够转变自身观念。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在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感染学生,做到润物无声。及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能够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带来的收益,积极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力量,使学生能够进行专业化实践

师资力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由于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缺少专业性,对于综合实践知识了解有限,导致学生的实践训练难以顺利开展。所以,学校可以定期对这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教师更加专业化,对于学生的训练也能够变得更加专业有效。或者是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岗位,积极引进有专业实践知识的人才,完善学校的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科学规划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进度,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质量,带动校园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

(三)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机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机制将会对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上级教育部门应该及時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机制,并建立一系列的要求和规范,保障学生的安全,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教师的合理教学薪资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目标,督促他们不断进步。教师能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的学期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一点一滴的进步,循序渐进地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和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自身教育观念,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制度,丰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大量引进专业的教师,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日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二)[C].2021:2.

[2]孔淑梅.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C].2021:5.

[3]谢宏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推进学校德育管理创新的思考[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2021:3.

[4]明志华.基于学校德育教育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创新发展分析[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2021:4.

作者:严善龙

第4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评价意见

西平县酒店中学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部门

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

杨会丽同志,在本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中,积极主动负责,任劳任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关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本学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的各项规划,成绩突出,效果明显,受到了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西平县酒店初级中学

校长(签字):

2017年9月1日

第5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部门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评价意见

西平县酒店中学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部门

对教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意见

杨会丽同志,在本学年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中,积极主动负责,任劳任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关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本学年度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规划的各项规划,成绩突出,效果明显,受到了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西平县酒店初级中学

校长(签字):

2017年9月1日

第6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文章

走入社会,贴近历史

——浅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感受

贵阳市民族中学 王义兰

人教版历史新教材从去年投入使用以来,教师们普遍反映比以前的教材更接近于高考,理论性增强了,条理更清晰,而我认为其中最有意义的改动应该是每个学期添设的一节活动课,这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是一个导向性的信号,长期以来囿于高考局限把学生锁定在书本上和练习中的教学程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高中一年二期的活动课是以“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历史”为主题进行社会调查,这一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一来沉重的学习负担掣肘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愿意抽出时间去做社会调查,是需要教师做深入的动员工作的;二来深入社会实践是当今学生的弱项,一般学生从未作过类似的社会调查活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经验,刚看到如此广泛的调查课题时更有无从着手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善加指导,从调查的动员到准备工作,从调查的过程到处理资料的过程再到汇报展示,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忽略。也许我的点滴感受,能对同事们有所助益。

一、如何组织好学生的社会调查?

为了搞好这次社会调查并取得预期效果,我首先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一方面强调社会调查既能提高学生收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又可锻炼同学们深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让自己走入社会,贴近历史,真正体验历史情怀,感受新中国的进步;二是采取了两个鼓励手段,一个是对上交的调查报告进行评比,获奖报告将在校刊位臵分期刊出,另一个是就调查中的感受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获奖者均由学校出面奖励。这样就提高了活动课的档次,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其次,确定调查主题后,要合理指导学生的调查选题,这是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方面,中学生驾驭题材的能力有限,所以选择调查项目时目标不宜太大,只须在衣、食、住、行、教育、卫生、休闲等层面中选择一个就行了,甚至可以把范围缩得更小,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某一个点,比如“教育”就可建议学生调查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再如“饮食”我就曾建议学生调查一条小街道的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另外,选题要切合实际,定位要准确,尽量选择自己身边的历史,比如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甚或历年来厨房设施的变化等,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历史变迁的痕迹。这样一来,调查的方向性明确,而历史也就从自己身边延伸开来。

第三,合理指导具体的调查活动。一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调查途径,比如进行个人采访、访问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访察、翻阅以前的报刊杂志、查找地方史资料或者网上查询等;二要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个人采访对象可选择老中青三代和经历过共和国成长的人,单位可选择跟调查选题相关的行业,比如交通、卫生、教育等部门,都会留下清晰的发展痕迹;三要指导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可以收集的资料有各行各业的原始数据、图片、照片、实物和访问记录等,比如以前用过的各种票证、父辈留下的老照片、现今新照片对比等,这是调查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只有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分析,得出结论,写出理想的调查报告。

做好了如上准备工作,学生的调查活动会轻松得多,此外可建议学生分组合作,还要提醒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那么顺利,调查所得也不一定就是符合他们主观愿望的东西,要鼓足勇气对待所有的挫折,才能将社会调查进行到底。

二、如何处理调查资料

在指导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任务后,接下来便是如何处理收集到手中的繁杂资料,写出象样的调查报告,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开始以为这一步水到渠成,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事了,可收到学生交来的第一批稿子才发现,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写调查报告不同于平常写作文,学生拿着手中的资料不知如何应用,交来的稿子基本上是单纯的记录、资料的堆砌、或者是程式化的议论文。于是把来稿全部打回,要求学生另起炉灶,重新写过,自己则精心进行全面的辅导:

第一、指导选材和确定文章主题。虽然事先做了调查选题,可在调查过程中,为了求全求量,学生收集的资料还是相当丰富,也就免不了庞杂,不过唯其如此,才能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提供更为宽松的选材余地。首先指导学生将资料按数据、图片、实物、文字等进行归类整理,科学地分析材料,立足材料提炼出恰当的主题。文章主题基本上建立在原有调查选题基础之上,只是可以更细致些,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几点是:一可以采用公文式标题,例如《关于……的调查报告》,也可以采用正副标题结合的方式,例如:《万水千山一瞬间——关于通讯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二要分析材料的内在规律,考虑你想用手中的资料来说明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比如有几个学生收集了一些人口情况方面的资料,一组是我县建国以来历年人口增长数据,一组是八十年代以来大中专生在各乡人口中所占比例,学生交来第一稿时仅仅写了自己调查的过程然后附上几份表格,我引导学生分析了表格中体现出来的人口增长规律,再启发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规律背后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段归纳,后来他们以第一组数据为线索,拟题为《从数据中读到的历史》。三要考虑选题的可操作性,要舍得放弃一些资料。有些标题定得太笼统,写作起来不好驾驭,有个学生在服装的调查上下了很大功夫,收集的资料有访谈记录、票证实物、新旧照片、以及服装行业的情况,标题定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服装的发展变化》,这个题目显然大了,帮助她删繁就简,忍痛割爱放弃某些资料,最后选题为《今日街头霓裳竞放——从我县服装行业的发展看新中国的成就》,这样就将选题定在服装加工业和服装营销业的发展上,选材合理,线索清晰,而且以地方的发展轨迹为主要线索,这样更具说服力。四要考虑主题必须突出,主题要涵盖调查结果,体现调查的立意,例如住的方面拟题《喜看广厦千万间》、行的方面有《从肩挑背负到村村通公路》、关于通信的《万水千山一瞬间》等,都鲜明地体现了调查主题。而主题一经确定,便成为取舍或安排材料的主要依据,材料的取舍、详略、变换都应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不可与主题相游离、相悖谬。

第二、指导写作。调查报告的写作,自有一定规则,我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出校刊的实际需要,对学生作了如下写作指导:

1、写作的基本程式。报告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部分: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与分析等,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分成这么几块来写,而是要把这些内容贯穿进整篇文章中去,重点应落在调查内容、经验和体会、结果与分析、思考后的理性认识等几个方面;写作时尤其要注意开头、正文、结尾的表达方式:(1)开头:调查报告的开头力求简明朴实、引人注目,可以扼要说明调查概况,用简明的语言将调查报告的本质、成就、感受概括出来,点明主旨,总领全文,开篇便给人一个清晰的梗概;也可以设问方式扣住调查主题,发人深思,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轻轻一声问候,可以在一瞬间送到千里万里之遥的亲人身边……那么,五十年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向亲人们传递信息的?一声问候要传递多长的时间?”一个设问,便引发人们追寻五十年来邮政通讯发展轨迹的兴趣。 (2)正文: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干,是表现调查报告主旨的关键部分,是写作的重点,大致可以采取下列几种形式:纵式——作为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最好是根据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调查材料;横式——根据材料的性质,将正文概括为若干并列的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和阐述。并列的几个部分之间不必分主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来表现调查报告的主旨;纵横式——它是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的有机结合,先用横式结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或几个部分,在写具体每一部分时,再按纵式结构安排材料。(3)结尾:调查报告的结尾,一般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结束全文,以深化主题,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加深读者的印象。

2、写作中需注意的问题:(1)注意观点与材料统一,通过典型事例、确切数据、对比方法来表现主题。(2)准确使用语言,要重视调查报告语言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简洁、准确、朴实,可适当引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也可运用形象性语言,但语言的形象化以不损伤内容的真实性或切实感为原则;(3)对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可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原因和结果,真正做到把身边具体的历史和新中国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

第三、组织汇报展示。经过指导后学生交上来的第二批稿子,质量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对之作相应的分析,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初步评选后,指导学生对准备刊出的稿子进行了精心修改,例如前面提到的《从数据中读到的历史》一文,学生分析人口增减的原因时,明显地有些勉强,帮助他们细细分析过建国后各阶段经济状况、国家政策、政府指导思想方面等因素对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后,要求他们重新修改,这篇文章是三易其稿才通过的,可能是写得最艰难的一篇,却是相当成功的一篇,几个成绩很一般的学生拿出的这篇稿子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后来她们在演讲中说“我们第一次发现,自己也可以跟那些前几名的同学表现得一样出色!”最后刊出的几十篇稿子,都是经过同学们一再修改才拿出来的,其实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再提高的环节,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再次得到了提高。

第一期调查报告刊出以后,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多年来没有出现过如此高质量的校刊,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在同学们心中升腾起来,更让我意识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

三、组织学生谈谈社会实践活动的感想:演讲比赛 从走入社会进行调查,到把自己的调查成果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说起来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可做起来却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当然也收获了更多,不仅是学生,即便作为教师的我,也体验到了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所以更想听听学生从中收获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想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因而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和以往的演讲比赛不同,它显得那样平实,却是如此真切:

“当我们互相推诿着不愿意去敲门时,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从我们身边溜走;而当我们鼓足勇气敲响了第一扇门以后,发现以后每一次的敲门都变得轻松了,每一次的询问也变得顺畅流利了,就算在有些单位吃了闭门羹我们也坦然了。”娓娓的述说中,学生走入社会的勇气与信心在增长;

“我发现,平时看书作业总喊累,而这一个月来这么忙,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充实和快乐。”忙并快乐着,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也许是快乐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我一遍又一遍地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自己的文章,我感觉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提高;当老师终于通过了我的报告时,我流泪了,流泪的同时我明白,自己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关在教室里做好久的作业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学生在提醒我们: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我在他们办公室等候的这两个小时,让我经历了表面上的热情周到和实质上的怠慢鄙视……受伤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难道我们要把这些不良现象一代又一代的遗传下去吗?”从布臵调查活动的那天起就担心学生会受某些社会现象的打击,而现在我欣喜地发现:受挫折的同时,学生们也在成长!

而学生说得更多的是:“希望老师们以后多开展这一类活动,我们需要走入社会,需要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是何等热切的期望,更是对教师的鞭策。我真正意识到了教材改革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节活动课,也远不止是一个课外作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这是历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对于高考的考试是有着直接裨益的,这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更为重要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历史变得具体而丰满了,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与信心增强了,真正做到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是当今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新教材增设的活动课绝不能象有些老师说的: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我们必须认真去完成的教学任务。

第7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案

《中华民族大家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1.主题的意义

本课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活动对象,设计了观察、调查、交流、活动、延伸等活动。通过对不同民族的研究,加强了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的了解,为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知识提供机会。通过制作活动,密切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差,实践机会少,因此,开展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本次的对各民族的研究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认识从单纯欣赏的层次,过渡到了了解更多的与民族相关的知识阶段。

二、活动目标

1.感受各民族的文化,体验生活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活动,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知识以及其风俗习惯。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主体参与意识和群体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研究。

三、活动实施过程:

(一)教师准备:

1.收集各民族的相关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

2.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感受其风俗习惯。

(二)确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题。

1.在学生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主题。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喜欢的主题,自愿组合成为研究小组。

(三)小组讨论分工

1.分男女自愿组合成为一组。推选出负责的同学担任组长和副组长。

2.根据组内同学的兴趣和爱好及特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准备组内人员的具体分工。

3.为小组命名,制作小组个性化封面。 4.讨论确定活动地点和时间。

5.根据研究的小课题的内容指导学生聘请指导老师。

(四)调查、收集文字信息资料 1.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2.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4.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小组里的人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将图片文字资料分类装订。一方面为在全班的交流做准备,同时又是一种归纳学习的过程。

(五)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查表。

2.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归纳分类方法的指导。 3.在学生搜集资料之前,一定要做好对个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 4.要及时注意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实施建议:

1.布置好活动计划,指导学生的各项准备。

2.让学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搜集活动过程,可以在校内由老师组织。

3.注意调查、访问时要有礼貌。

四、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些空间,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在政治思想、社会公德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养。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及其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观念和方式。在评价时,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在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时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即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采用学生自评或教师的及时评价等措施,使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4个部分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该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原则: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研究后,初步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作为老师,我给每个小组进行的评价的依据是:观察每个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结合每个小组的自评,审查他们的过程性资料,然后给予优、良、中的等级评价。

第8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教案

蘑菇的营养

敦化市额穆中心校

吕红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特产蘑菇,了解蘑菇的形态、颜色,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特产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小组活动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活动,学生逐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分享的态度与能力。

4、能够在合作学习中意识到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蘑菇图片,了解更多相关蘑菇形态、生长、营养方面的信息。 活动过程:

1、设计思路: 设置情境,引出主题。

在了解了蘑菇的种类和生长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来进一步理解蘑菇的营养价值。

大屏幕展示蘑菇的种类图片,蘑菇的生长过程图片展示。 利用教学软件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说明: (1)课前成立蘑菇的营养调查小组,每4人一个小组。 (2)展示蘑菇的种类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进入本节课主题,关于蘑菇的营养价值,每个小组准备好查找到的各种蘑菇的营养价值进行汇报。

(小组内将调查结果做整理,然后选出一人进行汇报。)

3、总结本次活动

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体会。

教师:(蘑菇的三大营养特点:

1、蛋白质含量很高。比一本蔬菜高出好几倍,是国际公认的“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

2、维生素C含量高。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起重要作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它还具有解毒作用;同时对预防癌症也有良好作用。

3、纤维素含量远远超过一般蔬菜,能够减慢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健康食品。)

第9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转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草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国家将谋求建立“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各地区、各学校要谋求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一)评价理念

1、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

2、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

3、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二)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三)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

上一篇:中国商业银行法下一篇:当代教师必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