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通用9篇)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1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文法与经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更好地完成毛概课社会实践的调查活动,我们特别组织了此次调查,希望得到您的合作与支持。本问卷不记名,不对外公开,请如实填写,谢谢!

请注意,以下所有题目均为单选,请不要多选或者漏选,谢谢合作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您属于下列哪类?

A文科生B 理科生C 其他

4、您现在所学的专业是()

A 自己选择的理想专业B别人帮你选的C 自己随意选的D 服从学校调剂的5、你对自己专业的喜爱程度:

A 非常喜欢B喜欢C 一般D不喜欢

6、您大学四年的主要目的是()

A 取得文凭方便工作B 学习知识C 提高个人修养

7、您激励自己奋斗的主要动力是()

A金钱与权力B自我价值的实现C 报答父母E不清楚

8、您有明确的人生追求或信仰吗?

A 有,而且是固定的B 有,但是变换频繁C 没有

9、如果您有人生追求或者信仰,属于下面哪种情况?

A有(宗教)B有(非宗教)

10、您认为现在确定人生追求或信仰对大学生有没有影响?

A有,而且意义深刻B在一定程度上有C没有

11、如果您与他人交流关于人生追求或信仰的问题,您会选择

A家人B老师C朋友同学D社会人士E其他

12、您的人生追求或信仰主要是受谁影响的?

A家人B朋友同学C老师D爱人E自己

F名人或者自己敬佩的人G其他

13、对于目标实现情况,您同意以下那些观点()(可多选)

A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B但尽人事,各凭天命C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D只要过,就应该坦然面对一切得失

E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4、您认为是否应该给自己树立目标()

A 没必要,走一步算一步

B应该树立,但是现在还没有明确人生目标C 不知道

15、您觉得目前你是哪一类大学生()

A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抱着乐观的态度

B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C无所追求,随遇而安,过一天算一天,不为将来担忧。

D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16、您觉得当今大学生前途如何()

A光明B迷茫C 不容乐观D无所谓

17、你的大学生活怎样()

A非常忙碌,过得很充实,很精彩,自己很满意

B虽然忙,但不知道忙些什么

C 正日无所事事或沉迷网络世界等,非常颓废,感觉只要混过大学就好。

D 虽很休闲,但生活很令自己满意,就是自己要的大学生活

18、如果您有目标的话,您的目标主要是关于?

A金钱与物质B恋爱与家庭C个人事业D社会事业

E纯粹是某些精神追求F国家与民族G其他

19、在您的人生追求中,你认为以下哪种人生才算是幸福的()

A 安逸闲适B财产富足C权倾一方D家庭美满,事业成功

E身体健康F执着理想G其他

20、是否想过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

A从来没有,也觉得两者之间没多大联系。

B想过一点,偶尔会关注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但是不会主动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

C很认真地想过,密切了解国家发展动向,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国家的建设。

21、您赞同“人为信仰与追求而活”吗

A非常赞同B一般赞同C不赞同D无所谓

22、您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有何想法?(请写出个人观点,麻烦您了)

23、最后,有个小问题,您信仰或者认同共产主义吗?

A非常认同B一般认同C不认同D 不清楚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2

1 调查目的

摸清农村贫困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现状, 了解他们内心的现实需求,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应的策略, 帮助他们树立和实现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这不仅对当前农村脱贫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定程度更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现象。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主要调查对象为南充市嘉陵区木老乡3个贫困村小学5年级以上学生。调查方法分为三步:提出调查方案和科学设计问卷内容、实地发放问卷和座谈、收集汇总问卷并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98份;座谈访问15人, 个别访谈15名家长和学生。

3 调查结果

3.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 性别:男51人, 女47人, 分别占52%、48%。

2) 年龄:12岁以下44人, 占44.8%;13~15岁和16岁以上各为27人, 占27.6%。

3) 教育阶段:小学46人, 占46.9%;初中26人, 占26.5%;高中19人, 占19.4%;大学7人, 占7.2%。

4) 是否担任班干部:是29.6人, 占30%;否69人, 占70.4%。

5) 父母的婚姻情况:良好69人, 占70.4%;一般17人, 占17.4%;离异7人, 占7.1%;再婚5人, 占5.1%。

6) 父亲的文化程度:小学15人, 占15.3%;初中65人, 占66.3%;高中14人, 占14.3%;大学4人, 占4.1%。

7) 母亲的文化程度:小学21人, 占21.4%;初中51人, 占52.1%;高中20人, 占20.4%;大学6人, 占6.1%。

8) 父亲从事什么工作:在家务农32人, 占32.7%;在家务农, 偶尔外出务工25人, 占25.5%;常年外出务工41人, 占41.8%。

9) 母亲从事什么工作:在家务农35人, 占35.7%;在家务农, 偶尔外出务工31人, 占31.6%;常年外出务工32人, 占32.7%。

10) 父母的身体情况:双方都健康76人, 占77.6%;一方健康、一方经常生病18人, 占18.4%;双方身体都不好, 经常生病4人, 占4%。

11) 从小到大和谁在一起时间较长:祖辈 (爷爷婆婆或外公外婆) 34人, 占34.7%;父母63人, 占64.3%;其他1人, 占1%。

12) 家庭经济情况:良好35人, 占35.7%;一般37人, 占37.8%;贫困21人, 占21.4%;非常贫困5人, 占5.1%。

3.2 调查主要内容

1) 你目前的人生状况如何?

2) 你认为当前的学习意义是什么?

3) 你父母对你的人生期望是什么?

4)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5) 你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并努力去实现?

6) 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你觉得什么最重要?

7) 你有明确的信仰吗?

8) 你的信仰是什么?因本题为多选, 选得票前三位的来计算比例。

9) 你认为信仰对你现在或将来人生带来什么影响?

10) 你觉得自己的信仰受谁的影响最大?

11) 你经常静下心来思考或与他人交流关于人生信仰的问题吗?

12) 你相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国家一定会强大吗?

13) 你愿意为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什么?

14) 你确定自己家庭会越来越好, 努力实现小康生活吗?

15) 你目前的人生状况最需要什么帮助?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表明, 当前贫困村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总体是好的, 对未来充满信心。调查中, 52%的学生相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85.7%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家庭会越来越美好, 能够脱贫实现小康生活。但通过调查, 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仍需我们关注。

1) 人生追求目标虽明确, 但定位还不太高。总体来讲, 贫困村学生自我认知和定位较好, 人生目标明确, 积极进取精神较强。调查中, 91.8%的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并且很努力去实现, 只有1% (1人) 的学生回答没有人生目标。但是在谈到具体人生目标时, 92.9%的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 今后出人头地, 而把为国出力、成为栋梁作为目标的仅占6.1%;谈到人生意义时, 把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作为首选的学生分别占39.9%、38.8%, 仅有17.3%的学生把奉献社会作为人生的最大意义, 这都充分说明贫困村学生对国家的奉献精神还不够, 缺乏一定社会责任感, 没有把实现国富民强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

2) 对人生信仰认识虽到位, 但坚信力不够。调查中, 82.7%的学生有明确的人生信仰, 只有2.1%的学生回答没有信仰和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但同时在谈到自己的人生信仰时, 有23.4%的学生选择了相信自己, 其实就是对信仰的认识还不太明确;在回答信仰对人生的影响时, 仅有52%的学生的信仰决定人生持肯定意见, 47%的学生对信仰决定人生持怀疑态度, 这表明青年学生对信仰的力量认识还不够, 没有意识到信仰对人生的起主要决定作用。

3) 对目前人生状况虽比较满意, 但普遍缺乏亲情和友情关爱。就当前人生状况来讲, 72.4%的学生认可当前状况, 15.3%的学生比较认可, 回答较差的仅为2.1%。但是在回答当前人生最需要什么帮助时, 回答亲情和友情的分别占65.3%和32.7%, 贫困村学生没有把金钱作为他们当前人生最需要帮助的首选, 这表明经济上的贫困对他们有一定影响, 但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帮助。

4.2 原因分析

1) 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生活现状严重影响到孩子人生追求和信仰的形成。调查中发现, 51%的学生觉得自己信仰的形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重要的因素除个人努力排在首位外, 22.4%的学生认为家庭支持最重要, 排在第二位。同时, 92.9%的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 今后出人头地。这都表明在成长过程中, 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受父母影响最大。但由于父母文化程度较低 (本次调查初中以下文化的占70%以上) 和家庭条件较差 (本次调查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以下的占60%以上) , 传统的“龙生龙, 凤生凤, 耗子生儿会打洞”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其人生追求更多的立足于解决当前的问题, 而不能站在更高的立场来思考和定位自己未来的人生。

2) 青春期多变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信仰的认知还不够坚定。本次调查中, 12岁以下的学生占44.8%, 90%以上的学生为高中以下, 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基本特征充满了矛盾动荡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使而失去控制。”又如霍尔所形容的:“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 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不安, 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这种不确定、易变的心理特征影响到其人生目标和信仰的形成。

3)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高速的发展必然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学生的出现, 这部分群体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迫切需要亲情的关怀。社会上向“钱”看、学生唯“分”论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人际关系较淡漠, 迫切需要同龄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这些负面因素影响到贫困村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进而影响到其人生追求和信仰的形成。

4.3 对策和建议

1) 建立贫困村留守学生关爱机制, 实施心理疏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内心深处灵魂得到深深触动, 才能激发一个人不断向上的斗志和激情。对贫困村留守学生进行全面摸底, 建立一对一的谈心沟通机制, 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把他们的思想都引导到自己的人生奋斗中来。

2) 加大农村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注重正面引导。调查中, 当问到你觉得自己的信仰受谁的影响最大时, 39.9%的学生选择了老师, 排在第二位。这充分表明学校老师的教育对贫困村学生的人生信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校要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破除学生唯成绩论,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树立积极进取的心态, 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素养;价值观;人格修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34-02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说,文化是人类的遗产的现代呈现,是人类知识的节点在当下社会的再生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对当下社会仍然发挥一系列的影响与作用,这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使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扬善抑恶,真善美相统一;重伦理的价值取向;重知识、信义、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以人为本,强调“君子”人格,崇尚统一,这是超越时代魅力的优秀传统必须具备的。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传统文化如何应验与行走于当下,必当是学者们亟待思考的重要话题。”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信仰问题也必然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位造成大学生信仰“空巢”

(一)大学生个体人文精神的缺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關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下走进大学校门的。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所看的书大多是考试用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人文精神,这是目前大学生出现人文知识空白的主要原因。而且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倾向,影响了人们的感情、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及塑造。当今大学生大多缺少人文精神,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知识、技能的学习,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让位。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和核心,一直是影响中国汉文化的主体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在仁爱、诚信、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上。所谓“仁爱”,即指宽仁慈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道德修养。“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的是处事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强调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善、至仁、至诚的人。“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指合一于至诚、至善。“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指像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们自觉修行,像“天”一样造福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带有某些传统价值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待人处事真诚、老实,与人团结友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不断滑坡,陷入了以自我为中心或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

(三)个体人格修为意识的淡化。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仍与社会的期望有落差,表现为:第一,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不良以及道德人格不够高尚等。比如大学生信手涂鸦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在各个大学可以说随处可见;图书馆书籍和杂志许多被撕页,让需要的人无从借阅。第二,完美主义倾向,人际适应不良,心理人格不够健全。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凸显了大学生的人格缺失,他们毫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当成儿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以求得自身的解脱,这说明大学生人格严重扭曲。第三,信仰危机与政治人格不完备。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不相信科学,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还有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不良思想影响严重,价值取向明显存在偏坡,且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近几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事件时有发生,凸显了大学生人格修为意识的谈化。

二、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信仰的探索

(一)为学生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空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性人文精神。将中学的政治课具体化为国情教育课,其中一部分以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为主,并且,可以在中学的历史、语文等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传统文化。当学生进入高校后,通过文史哲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以必修课的方式加以强化。同时,校方可以在非文学类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等强化传统文化的灌输,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生产的重要依托。

(二)从社会教育机制与环境视角建构个体的人格价值。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生教育中,理应广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魅力无穷,能够影响并调整人们价值体系,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这种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紧迫而重要。因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优化教育教学的现行机制,进行正确的人格修为养成教育,更要注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使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各科老师在保持自身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础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积极的观念传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品质。目前,全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整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所以要把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当做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来抓。

(三)引导个体价值体系的自我审视并规范其网络行为。当下,不少大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而不是社会利益、社会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及社会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因此,在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构中,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积极影响的交往对象,促使他们充实和完善自我。当今的大学生都比较现实,注重个人得失,这与市场经济的利己倾向的影响分不开。因此要加强完善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机制,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应与社会团体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最终使大学生的认知回归正轨。数字化时代,学校还要关注虚拟的空间化,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网络作为一张联通多元社会文化的场域空间,给大学生个体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文化营养,但也给学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空间建设,搭建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通过QQ、微信、博客等媒介传播传统文化,以促进学生认知与信仰的提升。

三、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面对当下大学生个体传统文化缺位所导致的信仰缺失,要从启蒙教育入手,要从现在做起,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大学生走出错误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1).

〔2〕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3〕王淳.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管窥[J].江苏高教,1995,(05).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篇4

前言:

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对象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目标,信仰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是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负载着时代发展希望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群体有没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通过对调查出来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和研究,来使我们认清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及其信仰,并期望引起社会的重视以及改善。

正文:

一.人生追求及信仰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人生追求和信仰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人生追求和信仰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信仰对我们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人生追求及信仰,明确做人的根本。

人的追求及信仰,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追求及信仰,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人生追求及信仰,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是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

二.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缺失的具体表现

1.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很多大学生表面赞成或是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内心却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很渺茫的事情。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自己却不愿付出爱心。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把挣很多钱发大财做百万富翁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有些就是以大学的文凭为上升的跳板,就是想出人头地、谋取金钱权利等等。这些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及信仰产生

困惑和焦虑。

2.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人际关系和机遇,而忽视了个人品德的关系,所以才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自身的道德或是能力上出现滑坡,个别学生不讲道德,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思想肮脏龌龊,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不得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重享乐安逸轻艰苦奋斗。

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使出现了很多高收入阶层,国家政策也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一来,不少“大款”以高消费为荣耀,挥金如土,加上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大肆渲染,网络的快速传播,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作为思想比较先进的一代,少数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久而久之,大学生这个团体就开始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了追求高消费有些同学不惜一切代价,不安心学习,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利益。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及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国家、为集体做贡献。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大学生缺乏人生追求及信仰的主要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已由改革开放以前的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西方传入的、过去“左”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同时并存。

2.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导致所有社会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人生追求及信仰困惑的共同主观原因。虽然在学校受到多年教育,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了解人们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就感到社会和生活难以理解,茫然困惑,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

3.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直接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不少家长要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要么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被社会边缘化,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

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人生追求及信仰上发生偏差。

四.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1.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及信仰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及信仰方面的困惑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仰的多元化。所以,解除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困惑,首先就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人生追求及信仰。这个人生追求及信仰应该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人生追求及信仰这一主人生追求及信仰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仰,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以 “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信仰。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生追求及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

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因素之一,现在,大学生在人生追求及信仰方面的许多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及信仰方面的困惑,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人生追求及信仰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尽可能一致,而不是相反。

3.提升家庭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

既然缺乏家庭德育是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今天中国,要使大学生的信仰困惑有所缓和,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懂得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只有时时处处牢记这种角色意识,才有可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这种教育寓于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

五.结语

通过一定量的调查和具体的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坚定人生追求及信仰,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大学期间,只有同学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并为之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才能真正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张虹.《大学生信仰问题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马光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 篇5

jiaotong学院——姓名——

摘要:通过在网上对大学生追求及信仰调查,对于人生追求和信仰问题或多或少都进行过思考。对于人生追求和什么是信仰做出了自己判断,这个结果不容乐观。对于未来的理想和现状的认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人生追求价值思考宗教信仰 未来现实

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道德困惑、道德失落、不辨是非、理想消沉等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对社会组织起着分化和瓦解的作用。即使对于努力“做好人,行善事”的人们,这些社会力量也在影响和侵蚀着人们的道德意识,从而造成普遍的不道德感。大学生毫不例外地感同身受。

在人生追求调查中,多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进取和乐观的。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他们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维护学校发展大局,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的提高,眼界更加宽阔,思想更加活跃,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更加趋于理性。但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个人理想,因一些消极悲观的人生体验,感到前途迷茫。多数大学生认为学历并不重要,思想趋于实际。

一、大学生的生活追求价值观念问题。多数大学生认为应持“工作为主,兼顾生活享受”的态度,少数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比如话剧、歌剧等并不欣赏,认为很不现实;

八、九十年代的偶像崇拜热潮已逐渐降温,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

二、在人生的追求目标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通过下面什么途径获得成功”的问题中,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读大学,毕业后在单位里努力工作”,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来大学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调查显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信仰调查中7.8%的同学对信仰进行过思考,20%的同学很认真的思考过,57.8%的同学或多或少的思考过其余22.2%的同学没有进行过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大家对于信仰认识不是很清晰,因而对于信仰能很清晰的认识的较少。

在调查中,一类被称作“知识型望教者”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占据很高比例。调查结果中,分别有24.6%和23.6%选择了对《圣经》文本、与基督教相关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学艺术作品感兴趣。信仰其他宗教也是类似。

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东欧各国发生巨变,走上非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给中国原有的共产主义信仰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从历史中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实现,于是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

导致信仰危机的原因还有高校思想教育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

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选择往往是现实的,对共产主义理论及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

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各大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更是推动人类解放和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3、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不足,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方面自我这个主体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儒家文化,重建,人生信仰,教育模式

1 人生信仰的意义

人生信仰是人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命运和前途、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人生的意义不仅仅用现实生活来肯定, 更重要的是要用理想生活来确定。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存状态永远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只有用信仰去修正, 给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行为目标和标准。在重建大学人生信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 要积极加强儒家文化的学习, 这对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表现

儒家文化对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仰主要包括人生信仰、政治信仰以及宗教信仰三种,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生信仰, 是其他两种信仰的前提,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信仰出现问题, 那么他的政治思想与宗教信仰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 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出现危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尤其是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各国价值取向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 出现人生观不明确、价值取向混乱、对未来感到迷茫等问题, 导致人生信仰出现危机。作者通过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具有明确人生信仰的人并不是很多, 有些学生虽然认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 但却不是很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明确的人生信仰;有些则认为信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 有没有根本不重要;有的学生甚至连信仰是什么都不清楚, 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需要信仰。

2.2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弱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越越来越被各大高校所重视, 总的来说, 呈现出一种不断加强的趋势, 大部分学生都具有明确的政治信仰, 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跟随党的步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是部分大学生受到当今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 出现政治信仰弱化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有着巨大联系, 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严重冲击, 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文化底蕴了解甚少, 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

2.3 大学生热衷于宗教信仰

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宗教信仰, 成为当进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也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通过大学生宗教信仰不断增强, 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种问题:首先, 从主观原因上分析, 大学生并没真正了解宗教的本质, 没有对唯物主义有着准确的理解, 所以就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历史责任;其次, 从客观原因上分析,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变革中的社会, 社会环境复杂, 受到各种不良价值感的影响, 导致心理压力增强、对未来以及发展道路不明确, 精神过度紧张等状况的出现, 需要找到精神依托, 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降低生活与学习中的精神压力, 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没有积极、正确的人生信仰来引导他们走出困境, 就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了宗教信仰。搜易, 通过以上内容,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 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的重建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 一旦他们的人生信仰出现问题, 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重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需要得到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阴阳出现危机,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感缺失, 主要包括社会责任、个人责任等, 这就导致大学生爱慕虚荣、注重享受等现象的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里面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就是强调责任感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中, 都要明确好自己的职责, 做好自己的本分。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为人父母的要照顾好自己的子女, 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为人儿女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尽到做儿女的责任;将这种家庭责任感延伸到社会责任, 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义务, 履行好应尽的社会责任。每个人身上无论大小都肩负有一定的责任, 因为这些责任的存在才是我们形成了或大或小的一系列目标, 有些目标甚至要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 如果在努力地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 甚至想放弃, 只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就会朝着目标继续努力。所以买儒家思想中的责任感是从人们的情感出发, 帮助人们树立明确的人生信仰,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而扮演不同的角色, 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

4 以儒家文化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模式的途径

由于儒家思想的中所强调的责任感对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要以儒家文化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 具体途径表现在以下几点:

4.1 责任感在人生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 要注重责任感的培养, 只有具有责任感的人才能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 形成明确的人生信仰。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 可是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 都要保持善良的心灵, 端正自己的行为, 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不要让一些不良思想影响你的价值观, 从而迷失了自己。无论社会怎么变, 只要你保持自己善良的内心, 坚持真理, 那么就不会被外在的社会环境所影响, 做出一些违背良心、违背社会道德的事, 只有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仰。

4.2 知道如何学, “知行合一”、“学思并重”

“知”是前提, “行”是结果;“知”是为“行”提供依据, “行”为“知”检测结果。在“知”与“行”的关系中, 孔子更偏重后者, 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知, 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一种能力。“学”、“思”是对立统一的, 对于思考, 应该是大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少了思考, 生命限于盲目的困境;把握住思考, 人生的主动性必随之提升”。但光靠思考, 所把握的对象只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从媒介中获得的信息, 经验与信息都是局部的、片面的, 很难掌握其全貌。所以学习和思考并重, 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4.3 儒家文化的家庭责任

家庭责任是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如果一个连对自己家庭都不负责任的人, 如何能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已;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 其为人之本与?”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 实行孝道, 那么在社会上他也是个好人。孝悌之道, 就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没有尽到最起码的父母之恩、兄弟之义, 何谈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杨淑玉.儒家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的重建.世纪桥, 2012.01;30-32

[2]梁春.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 2011.01;10-12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与重建 篇7

关键词:信仰 信仰危机 信仰重建

信仰是人类企图超越自身的现实有限性存在而确立的某种终极价值观念体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支撑点和精神所在,是人类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但是,信仰并非无坚不摧、固若陈汤,在社会动荡和改革初期,信仰本身就不可避免的与危机一词结合起来,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信仰状况,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仰建设,才能有效地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信仰危机及在现实社会的表现

1、信仰真空与对某种现实力量的盲目崇拜相伴而生。

目前中國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多种文化也共生共存,这就导致人们的信仰会吸纳众多理论,从而变得复杂多变、难以捉摸。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腐朽的东西就乘虚而入,腐化了人们的思想,消磨了人们的理性意识,使人们在价值体验方面表现出严重的感性化倾向,片面的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和感官刺激,进而形成了各种盲目的媚俗崇拜。

2、信仰多元化,宗教、迷信、邪教等与共产主义争夺人们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各种理论交互在一起,使我国的信仰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这一多元化特征体现出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危机及宗教、迷信、邪教与其争夺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状况。由于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在信仰上陷入迷茫,转而从各种宗教中寻求新的信仰支撑,甚至不惜受到迷信、邪教的蒙骗,也要慰藉无着的心灵。

3、信仰乏力,社会作用降低。

信仰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对信仰者的行为展现出强大的驱动作用,但是在当前日益繁荣、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信仰的驱动力、吸引力显得日渐弱化。虽然人们认识到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却无法或不愿从世俗的享乐中摆脱出来,在信仰和利益发生冲突,需要对二者进行精确衡量并做出选择时,他们常常选择后者。

4、信仰经济化严重,人们过于追求实际利益。

市场经济的趋利特性无形中感染了人们的信仰,给人们的信仰贴上了功利化、经济化的标签。许多人认为,只有能获利、有所得,能给其带来更多物质享受的信仰才值得他追随,这样就使信仰失去了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世俗的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信仰也失去了对社会经济运作情况的理想检视功能,从而使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人性层次上缺乏约束而放任自流。

二、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1、资本主义西潮及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的侵袭。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丰富的物质财富、较高的生活水平、完善的保障体系等,日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多方面的渗透。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与优越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了信心,在信仰上陷入了迷茫。就中国而言,封建迷信的思想也还未完全肃清,在共产主义信仰动摇的前提下,这些腐朽的东西就乘虚而入,严重扭曲了人们的正常信仰。

2、文革对人们心灵的冲击。

在文革时,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幌子,行根本背离马克思主义之事,使国家的政治、经济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国人原有的信念、信仰受到严重的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否定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但在否定、批判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的错误观念时,有些人把信仰也当作“迷信”一起抛弃了,这就使很多人陷入茫然的信仰状态。

3、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划时代意义的转变,它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我们还应重视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有些人用物性代替了人性,从而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大开了方便之门。然而这些现象与人们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了巨大反差,严重败坏了社会主义声誉,成为加剧“信仰危机”的催化剂。

4、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揭示的是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并未对发展程度和未来社会的细节作过多描述,再加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不充分,这就造成广大群众对该理论了解不够,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以表面信仰居多,并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表面信仰在其信仰对象受到挑战或冲击时,会出现危机就不足为怪了。

三、信仰重建的途径

1、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事实胜于雄辩是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充分发挥历史实践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广泛的、深入的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来证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有效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2、发挥党员干部的人格示范力量,体现信仰的崇高与伟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先锋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各方面都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和执著追求,要始终抱有“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并将该思想传达给普通人民群众,从而有效推动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民族精神支柱的建立和富国强民目标的真正实现。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帮助人们认清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积极发展,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与活动,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及人们的信仰始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信仰教育。

在社会转型急流涌进的今天,信仰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进行分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全面教育。同时,建立专门的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宣传改革成就,探讨实际问题,使广大网民在了解现实、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总之,当前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它已向人们精神领域的建设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理性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地加以对待。同时,我们相信,信仰危机的难关必定会被攻克,随之而来的将是危机后的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信仰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荆学民.试论信仰危机[J].求是学刊,1995(4):26.

[2]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观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43.

[3]宗教热探源[J].社会科学探索,1994(2):63.

[4]刘博、刘启珍.转型时期我国信仰现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3):68.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报告 篇8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常有人问起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当他们得知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中国的实际。中国大部分人从小就忙着学习奋斗,没有能及时的受到宗教氛围熏陶,当他长大后社会观已经形成,再让他信仰某个宗教,更是困难了,于是许许多多的国人不知信仰为何物。有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名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需要在做事情的时侯有所依,有所畏。有所依,我们便能在遇到困难时无所畏惧,坚信自己能成功。有所畏,便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会得意忘形,无法无天。这有所依与所畏,便就是信仰。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在满足物质需要后开始对精神有所追求,再者,外来文化也不断冲击着人们,好莱坞大片包含的宗教元素深深的刺激着国人,这就使宗教信仰人数在这些年得到激增。作为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知识水平,抑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都强于普通百姓,必然他们宗教信仰的比例会是最高。我希望通过本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侧面反映国人的宗教信仰整体水平,再者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原则,自制问卷通过调查员直接发到上晚自习的学生手里。共发放150份,有效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 98%。男生68份,女生79份,男女比例 0.86:1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抽样调查表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西政的学生,正在进行大学生宗教情况的调查,希望同学你给予配合,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您的信息将会受到完全的保密。

学院:管理学院 性别:男 名族:汉 年级:大一 1,你有宗教信仰吗

A有 B没有(跳至第8题)C不确定(跳至第八题)2,你信仰什么教

A佛教 B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其他 3,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信教的

A 书籍报纸 B 网络电视广播 C 家人朋友影响 D其他 4,你信教多久了

A一年不到 B两三年 C 四年以上 5,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你觉得对吗

A完全赞同 B 部分同意 C 不同意 6,你觉得通过信教给你带来的好处

A 精神依靠B关注公益更乐于助人 C 身体健康D其他 7,当你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与社会主流价值冲突时,你会

A 完全坚持 B 看情况 C 放弃 8,你对宗教的认识,宗教是

A 一种迷信 B 一种生活习惯 C 一种信仰 D 其他 9,你对宗教教义与科学真理二者的看法

A大部分相同 B 小部分相同C 宗教教义完全违背科学 10,具体说说你对宗教的理解

谢谢参与。

二,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资料分析

(1)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占整体比例不高。

在有效收回的调查问卷147份中,其中有宗教信仰的人只有31人,比例为21%。虽说大学生人群是最有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去追求宗教信仰的,但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作为学生时时被学习压制着,导致了大学生中宗教信仰人数偏低情况的发生。社会风气:现在追求科学真理,而宗教在中国给贴上了迷信的标签,尤其是有些道士装神弄鬼,骗人钱财更惹的人讨厌。学习压力:高考制度虽说在某种程度体现了公平,确实作为了改变人一生命运的一种途径,但其高度的竞争性让中国学子苦不堪言。从小到大,爸妈什么时候都不会忘的一句话就是:记得好好学习。大学生,作为高考中的幸运者,肯定耗费了大量时间去学习,能有心思去追求宗教信仰的人自然少了。(2)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68份中有宗教信仰的19份,比例27.9%女生79份中有12 份存在宗教信仰的,约为15.1%。男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儿志在四方,自然的,男生更关注时事,比女生更喜欢专研文化,军事,科技等等。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部分女生喜欢整天看着琼瑶姐姐伤天地泣鬼神的言情小说以及弱智到极致的韩剧,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那只有小部分了。由于主体关注点的不同,宗教信仰比例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3)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名族差异

被调查的136个汉人中有宗教信仰的26位,比例19.1%,小数民族人11位,有信仰宗教的5人,比例约45.5%。小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宗教,其中相当部分已经演化成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了。所以,从小生活在浓郁宗教氛围的小数民族大学生,自然比汉族学生更信教了。在宗教信仰方面,人的确是很容易受到周边人影响的。比如说你爸妈是基督教徒,从小带你做礼拜,你不想信基督教都难了。(4)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学院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偏于理科的学院信教比例低于法学院,新闻学院等文科学院。人各有所求。学经济的,明显喜欢与数字打交道,对于文字,文化,精神要求肯定比文科生低。他可能可以随时背出圆周率的几十位却告诉你说世界上的三大教是佛教,基督教,印度教。法学院,新闻学院的学生由于经常与文字打交道,专业也要求他们必须对宗教有一些了解,自然知道接触的多了就容易产生信仰。所谓道虽迩,不修不成,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先去做,才会一切皆有可能。若从未了解,何来信仰。(5)大学生信仰存在年级的差别。

根据数据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的一种趋势:年级越高,宗教信仰的比例越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修养决定人的行为举止。我想,可能是因为多一年的学习才更让人体会到有所依,有所畏的重要性,才体现出年级越大,宗教信仰人数比例越大的趋势吧。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1)信奉佛教,基督教的人数比较多。

在有宗教信仰的31份问卷中佛教17份,基督教10

份,伊斯兰教2份,其他的两份。佛教一直是我国的主教,庙堂随处可见,不过现在主要信徒都是些大妈级,所以在大学生的调查中并未有统治级的变现。然而从小的目濡耳染,信仰佛教的比例还是最高的。基督教作为西方的主教,它的传入大部分是伴随着好莱坞大片,例如7宗罪、达芬奇密码等等。其信徒表现出临死前的淡定,以及对信仰至死的追求,深深的吸引着大学生。其宣传的对个人权利的绝对尊重,更让从小就身受父母,老师侵犯个人隐私的大学生所追求。

另外基督教的感恩教义也在中国受到追捧,饭前感恩,每周礼拜。自然的,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也更易受信仰。

(2)信仰宗教时间不长。

在有信仰的31份问卷中,一年不到的7份,二到三年的21份,四年以上的3份。数据整体显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时间并不长久。一个人若能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必然是在见识丰富的情况下。由于刚脱离高中老师灌输式的教育,很多大学生在短时间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宗教也需要段时间的了解,所以这就造成普遍大学生信仰宗教都是大2以后的事。对于中国学生,要说初高中就对宗教信仰的,我绝对不信,因为那时根本连些教义都理解不了,最多也就是对宗教的认同与好奇而已。

(3)大学生主要通过父母影响和书籍了解宗教的。

31个信教者12个通过书籍报纸信教,6个通过网络电视广播,13个是受了父母朋友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很多人的信奉,不由的影响着下一代。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人很多是受了其母亲的影响,因为其母亲每逢过年过节就会带她去烧香拜佛。另一个,大学生最主要接触的传媒是书,也只有书能把知识讲的透彻。偶然经翻开一本圣经,金刚经,他便会陷入遐想,信仰之路也可能由此打开。所以大学生通过书籍信仰宗教的人数也不少。(4)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坚定

在被问及教义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冲突是否坚持时,31个信教者只有两个选择了完全坚持。这道题旨在测试教徒对宗教的忠诚度。如果你信仰很坚定,便会相信教义完全是对的,就不存在与社会主流价值冲突了。即使冲突了也是主流价值出现了问题。比如现在老人摔倒不去扶的主流价值观就错了。信仰就是信任到了一定程度。人是应该为了信仰不惜代价的,即使去死。譬如耶稣。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

(1)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大部分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

可能问卷存在设计缺陷,做第5题的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但由于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占小数,若是面对所有调查者提问的话肯定大部分会认为不需要宗教信仰。

(2)大学生中大部分宗教信仰者认为通过信仰宗教能带来精神依靠。

在对宗教功能的认知上,31人中20人选择了精神依靠,5人选择宗教信仰让自己更乐于公益了,6人觉得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各不相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其主要功能还是带来精神上的依靠。基督教的原罪论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都是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促使人行善举。他们的教徒依照教义,行善之后便能过的轻松自在,因为他们相信好人就会受到保佑。

(3)大学生大部分人觉得宗教是一种信仰。

147份有效问卷中20人觉得是迷信,37人觉得是一种生活习惯,67人觉得是种信仰,13人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广大学生都认为宗教是神圣的,已经能够作为信仰了。与以前大部分人认为的迷信已有很大差别。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生活习惯。的确,宗教很大的一部分表现为某种特定的生活习惯,一般信仰某种教的人都会有某些特别的举止。但宗教绝不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已,这说明很多大学生还认识不够。

(4)大部分大学生相信宗教中有小部分真理

147份问卷中有高达140份认为宗教中有小部分真理,2个认为绝对等于真理的,5个认为都是迷信的。凡事无绝对,这句话对于圆滑的中国人早已理解的不知道有多透彻了。是的,再怎么差的宗教教义中总会存在某些真理的,不然他凭什么去蛊惑教徒呢。以前罗马教堂关于地心说,日心说等等已经证明教义不会完全是真理了。但对于信仰宗教的人来说,绝对的支持我们也是能理解的。

通过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只是接触宗教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是到了大学后才有了宗教信仰,他们信仰宗教时间不长,信仰的态度也不坚定,但对宗教能够有较好的认识,接触宗教的途径多样,对宗教有较强的好奇心。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目前宗教信仰情况,我想提几点建议。(1)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本质,树立科学观念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探析 篇9

关键词:信仰;人生价值;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239-02

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仰都是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信仰这种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涌动而炽烈的状态和感情,这种不倦的追求都在人们心中闪耀着神圣的光环。正是在对信仰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我们完成了人生的价值选择与道路选择。大学生是社会高认知群体,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认得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旦出现信仰危机,就势必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甚至可以说是灾难。具体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而言,出现危机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然而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仍有大学生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对此问题,笔者特进行如下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变化,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信仰发生不同程度的量变和质变,一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动摇,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所致,我们与其说是信仰危机,还不如说是大学生信仰轴心产生的摇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总是被感性主导,历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困惑、迷惘和彷徨到选择的复杂过程。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导信仰的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产生动摇,一方面,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必要;有的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心存疑虑,有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正确认识,也有的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够。另一方面则对西方思潮乃至有神论等各种非科学信仰的接受和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思潮席卷而来,在大学校园中,多种思潮泛滥,使大学生们不可能对西方学者的学说进行系统的跟踪研究,更谈不上理解和批判地吸收,那就必然导致共产主义信仰的丧失。

第二,信仰缺失与多元化。通过对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甚至有信仰真空现象存在。在信仰的选择方向上,当代大学生有很多表现出信仰的复杂与缺失现象。大学生这个特有群体“自我选择”欲望特别强烈,他们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方面出发来决定是否信仰、该如何去信仰、信仰什么。有很多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信仰或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不清,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等迷茫和困惑现象。另外还有部分同学称自己没有信仰,这部分学生躲避崇高,以远离政治为清白,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事物值得自己倾注更多的情感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就出现了很多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同时还有一部分同学信仰宗教,另外一些同学信仰神秘的命运。极其多的青年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信仰或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不清,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等迷茫和困惑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该信仰什么。这都表明,我们的信仰教育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信仰世俗化趋势严重。所谓信仰的世俗化是指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谈理想、不谈信仰,不愿为伟大理想献身。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崇拜和向往的往往是权力、金钱、名誉极其人格化的载体。他们从自身实际的需要出发,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信封为自己的信仰,注重的是追求物质利益注重金钱的实惠。很明显,信仰已经步入了泥潭与歧途。这部分大学生把信仰已经完全等同于谋取现实利益的手段,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功利性色彩,例如我们眼前就有很多大学生“信仰”着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的这种“信仰”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现实主导的意识形态,如果不信仰很可能就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好的生活。换言之,对他们而言,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入党,就不能有更好的前途。这部分大学生对于信仰的理解上,站在的是更多的满足自我利益角度考虑,从世俗生活与世俗利益来理解信仰,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信仰对于世俗利益和个人私欲的超越和批判。世俗化的信仰是一种层次极低的信仰,是对金钱、权力等人世间的东西的一种无限向往。具有这种信仰的人自私、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淡化政治信仰。

第四,信仰的个人主义凸显。很多学生认为信仰基点属于个体本位的表现,是信仰个人化倾向,他们奉行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扩充为特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将社会和他人当作手段,强调追求个人快乐的目标唯一性,满足于直觉主义、感觉主义,缺乏社会责任、回避理性思考。甚至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经成为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旦遇到现实的利益问题,他们什么都可以出卖,什么都可以放弃,甚至是自己的灵魂。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与引导路径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时也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的问题。如何使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识层敏感人群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自觉的持有合理的正确的信仰,依旧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所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制度建构和文化选择,都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信仰确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为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和大学生自身认知角度。可以说对于人的信仰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环境。当代的大学生处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同时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这种复杂而又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另外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不当都会造成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例如只是重视学习成绩对于思想品质要求降低,另外泛政治化也是当前学生存在的一大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信仰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第一,加强社会主流信仰的导化作用。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多元的社会文化信仰。信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信仰教育的生成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信仰多元化,是社会民主自由的结果。在社会转型时,多元的价值追求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正如一个人应该有明确的理想追求一样,一个社会也应该有健康的主流信仰,使人们有一个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它必须代表公正、公平、合理,体现真、善、美。我们反对以强制性手段改变人们的信仰,但赞同有效地发挥社会主流信仰的导化作用,因为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不同形态的信仰对人生理想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科学的信仰符合客观规律,产生于实践,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它对个体崇高的人生理想的确立具有积极的作用。非科学信仰,依靠人的主观臆造或所谓神的启示,充满了虚伪和欺骗,是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它往往阻碍着人们生活理想的实现。而社会主流信仰的确立能有效地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信仰选择。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信仰危机的困惑。目前,我国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个人人生信仰危机和社会理想信仰危机”。因此,树立并加强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流信仰,充分发挥其正确导化作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第二,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注重课堂理论灌输,而缺乏实践环节的教育是造成信仰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 接触更多的是书本知识,普遍缺乏的是社会阅历和实践的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两课”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向社会实践学习,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崇高性。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课堂教学、各种宣传媒体和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一方面,要引导有关部门大量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各种阵地和活动的管理, 尤其要加强对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同时要积极组织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不断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讴歌社会进步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产品,为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可以说是一项灵魂塑造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更需要持之以恒。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整个民族的前途,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信仰危机与信仰的升华[J].河北学刊,2002,(9).

[2]刘建军.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与危机[J].伦理学,2000,(3).

上一篇:工厂如何提高效率下一篇:金属腐蚀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