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消费报告(通用8篇)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
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
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
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三、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
那么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能提出什么建议呢
1.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
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
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
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
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讨论会上,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2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250-3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
3.7%的同学在350-45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6.7%的同学在500元左右“可以潇洒走一回”;有6.9%的同学在600元左右“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8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比较分明,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8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250元左右。
大部分女生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问题是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关键词:符号消费,中专学生,符号消费行为
在当今生产过剩、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 人们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人们的生活不再以生产劳动为主, 而是以消费活动为主。以前, 农民耕种、饲养, 拿出所得产品来交换自己所需的物品, 人们的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基本重合。现在, 人们的生产场所逐渐变小, 人们生产的场所甚至是流水线上的某个点, 但人们的消费场所却变得丰富多样。
一、符号消费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中认为: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与生产活动相对的对于产品的吸收和占有, 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的, 被刺激出来的欲望, 人们消费的不是使用价值, 而是“符号象征”。简而言之, 一件商品越能体现消费者的个性与特点、身份与地位, 越是能将消费者与其他消费者区别开来, 它就越具有符号价值。
戚海峰在《符号营销》中, 提出了“符号化消费”的概念, “即消费者不再以产品的功能、质量作为唯一标准, 而更加看重能否通过消费这件产品来满足自身心理上的某种诉求, 这种诉求即可以根据自身的某种价值来确定, 也可以根据社会上流行的某种时尚。此时的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此时消费的主要对象并不在于商品本身, 而在于寄托在商品身上的意义, 消费者通过占有和消费此类商品从中体会到某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消费被称为符号化消费”。事实上, 戚海峰提出来的符号消费, 其涵义就是对商品的符号所指, 其意义的消费。
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随着经济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生的消费结构日趋的综合化。经济方面, 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均收入的提升, 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减少, 导致了学生生活费的充实;文化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中西文化的交融, 西方文化思潮的流入, 西方的消费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内的学生。
二、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调查
为了较客观地对中专生的符号消费行为进行描述, 更准确的反应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现状, 笔者对南京江宁中专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 收回196份, 回收率为98%。
从表1可以看出, 外形占比82.6%, 高居各要素榜首, 说明商品的外形已经成为中专学生购买商品时首要关注的重点, 满足自己审美的需要是当代中专生主要的符号消费行为。价格因素仅占比60.4%, 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子女数量的减少, 商品的价格已经不是当代中专学生消费主要考虑的因素了。质量的占比仅次于外形居第二位, 说明当代中专生在考虑审美的同时, 没忘记商品的实用性。
从表2可以看出, 对名贵商品的使用, 当代中专学生更对认为此消费行为反映了自己的眼光品位, 名贵的商品在商品的“圈子”中是超凡脱俗的代言, 因此, 换句话可以说, 当代中专生认为自己不俗眼光品位可以通过名贵的商品展示给周围的人。有36%的人认为以上都不是, 占比远超向人炫耀自己、能体现自己身份地位和财富, 说明当代中专生符号消费行为处在满足自己合理需求的理性的范围内。
从表3可以看出, 广告对当代中专生选择商品时的暗示是非常大 (62.7%) 的。说明媒介对大众消费的暗示、大众消费行为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也充分地证实了社会学家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中商品符号“内爆”的理论。人们选择商品时, 不仅仅选择的是它的使用价值, 更多的是选择它所代表的意义价值。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中专学生 (89.3) 选择商品时的依据是商品的外形符合其心情和审美。从本质上来说,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 对审美的满足和需要也是符号消费。比如人们在选择一件衣服时, 有人认为红的好看, 有人认为绿的好看, 至此, 商品的颜色作为载体反映了消费者不同的审美观。
从表五中可以看出, 当代大部分中专生还是不赞成超能力消费。
从表6中可以看出, 表6进一步说明了当代中专生消费观念的“务实”。“讲究实用, 能用就好”的消费动机无疑是健康的, 注重使用价值的消费。“体现审美、品位或形象”是高于使用价值的消费, 是人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的精神上的需要, 对美、个性等需求满足的消费需要, 这是人类作为高等动物所需要的消费。
由以上数据调查分析, 当代中专生的符号消费行为有一些特点, 首先, 对美的消费占比很大。学生是个朝气蓬勃, 精力旺盛的群体, 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 对于社会变化的感知非常的敏感, 适应能力强, 在这样一个以物为中心的时代, 学生更是走在前端, 把握时代时尚的脉搏。中专生更是如此, 中专生相比较高中生, 学习压力小, 更是需要通过别的渠道来体现自我价值, 差别性消费这个手到擒来的途径, 毫无疑问地成为对象之一。商品外观的差别性, 着眼于外, 更是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对商品的选择, 特别的外观载体凸显出的个性, 成为学生们选择商品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 通过符号彰显个性、品位。改革开放以来, 多种文化观念并存的大背景下, 中专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受到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不拘一格, 展现自我个性是当代中专学生的新面貌。个性的商品“不能幸免”地成为中专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载体。对商品“个性”的消费, 这一符号消费行为, 成为当代中专生普遍流行的消费模式。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有用性, 既包括物质的有用性, 也包括精神的有用性, 因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不同于动物那样简单的满足生存欲望的需要, 而是有更加丰富完整的物质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人必须先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然就不能存在, 但是在满足这种需要时, 他不过是满足动物性的需要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 超越人生理需要之上的消费才是人的消费。基于这样的理解, 当代中专学生对商品符号“美”、“个性”的消费, 属于符号消费, 但这样的符号消费并不应该遭到批判。学校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 应该客观地对待学生的符号消费, 在接受理解的前提下, 做恰当的引导。如果生硬地给学生的符号消费贴上奢侈, 浪费的标签, 无疑是对人性的压抑, 是对人作为人的消费的遏制。因为许多符号消费是复合人类的符号性需求, 符合人的本质, 对中专学生符号消费的性质和效应,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而是需要一些历史的、社会文化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一、 调查目的
社会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这观点很片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了解不正常消费对大学生的危害,让更多的人减少这方面的困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 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理学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
2、资料收集办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消费观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关于消费的基本情况及方式。
3、调查方法:对数理学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多份,回收问卷后,经过筛选,选取男85名,女15名,共100名同学的问卷,得到样本。
三、 调查内容分析
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报告》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下列数据:
1、月支配费用。
经调查,90%的同学月支配费用在1000元以下,其中0~500元的占27%,500~750元的占36%,750~1000元的占27%。可见,大部分学生可支配费用基本上不能支付高端消费,胡乱消费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调查结果中,还有3%的同学月支配费用在1250元以上,并且这些学生都来自大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消费水平大体吻合,所以说大学生代表高消费的观点是片面的。但有些大学确实存在高消费,还有明显的攀比现象。2、可支配费用的来源。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在本次调查中,70%的学生都是父母给,有18%的学生靠一些补助,其次,还有7%的同学通过勤工俭学来赚钱。可见,大学生主要还是在父母处获得生活费以及零花。
3、基本生活支出。
经调查,90%的同学用于吃饭和交通的钱都在50%以上,少部分同学低于50%。由此看出,本校大部分学生都属于正常消费,可能这与我们的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有关,当然,这其中可能有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还时刻喝饮料的同学。
4、信息消费。
在调查的学生中,70%的同学用于手机话费、电话卡、网吧的钱在100元以下,但由7%的同学该类消费在15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只是适当打电话或上网,很少有人沉迷于网络游戏; 还有可能存在着异地恋爱,因而花费较多。
5、请客行为及费用。
调查结果表示,20%左右的同学没有请客行为,54%的同学请客的费用在100元以下,少数同学的请客费用超过100元。请客一般是为了培养感情的,这不单单是男女朋友间的,兄弟间也可以请客。当然,当终于完成某件大事时,也会请客庆祝。相对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某些高校而言,我校的请客行为相对很少,费用也不多。
6、拥有的电子产品。
根据调查结果,绝大部分学生拥有手机,其中一部分学生还拥有电脑、mp3或mp4、数码相机等。在拥有手机的同学中。54%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46%的学生拥有普通手机。可见,手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智能手机用户较多,可能是由于智能手机功能多、比较好用的缘故吧。
7、购物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7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和质量。这说明本校大学生拥有求实心理,很少存在攀比,能正确认识到怎样合理消费。相对而言,选择品牌的人较少,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他们消费时是理智的。
8、对名牌的看法。
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名牌,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名牌消费中的主体。25%的同学认为名牌有质量保证,值得信赖,用起来放心;46%的同学认为实施名牌不重要,用着舒服就行。这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是抱着求实心理的,并不在意用的是否为名牌,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盲目的向名牌看齐。但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可能抱着相对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名牌能让自己心情愉快、面子十足。
9、跟富有的同学交往。
70%的同学很理智的选择了“看情况”,的确,我们不能因为他人富有而认为他人都会摆出一副傲人的姿态,富有的人不一定就会很嚣张,也有平易近人的。
10、拿到一定时期生活费的做法。
71%的同学选择了“做好打算”或者“留一部分备用、其他的做生活费”,15%的同学选择“先还借款剩下的不在做打算,用剩多少是多少” ,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买自己心仪的商品剩下的以后再说”。 这表明大学生平时存钱的较少,花钱时向父母要,向同学借的较多。当然,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消费是有计划的,而不是胡乱消费后不知所措,因为每到月底就成了“月光”。
11、对拜金的看法。
60%的同学认为不应该,2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17%的同学认为很正常。可见,不同的人对于拜金的看法不同。我们不能一切向前看齐,没必要把钱放在第一位。
因此,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费,提出如下建议:
1 .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 .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
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4)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钱欲的人,出门前最好根据当天需购品的大致价格带定量的钱。
(5)理性消费意识需加强,学会合理利用银行卡,相对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费。
研究关于当代中学生绿色消费情况报告
中学生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当今中学生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而我们这次的调查课题旨在了解学生的消费问题,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饮食,娱乐和其他各方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从而对此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消费观,进而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问题。,当代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储蓄观念淡薄,财产意识需培养和加强;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对同学们的建议:中学生应正确消费观念,它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中学生理财能力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成为金钱的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自己对金钱的管理能力。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品牌,盲目的攀比,不要挥霍无度.要有目的的,有限度的消费。
摘要: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调查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及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周围初中和高中同学朋友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份,回收39份,有效率为97.5%。
3.调查时间为2010年2月。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
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
1.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4.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5.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
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
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
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
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
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
四、树立合理恋爱观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
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
(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
(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
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
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
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
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骗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贞操”不一定
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
当代大学生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人生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件。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我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在学习中进步。
承上下,统筹团学帷幄中
初进大学,我加入了大学生青年法学会。作为法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深深地认为应该将自身的专业、兴趣与志向结合起来,服务他人,创造价值。
经过一学年的社团工作,进入大二,我荣幸的成为了大学生青年法学会的会长。会长,一个象征着光荣与责任的职务,既是鼓励,更是挑战。而我也一直秉承着发挥专业职能,实现社团价值;坚持踏实肯干,不断提升学习的想法和态度去发展社团的,更为逐渐营造有力高效,团结一家的社团氛围而不断努力的。从社团联合杯辩论赛到模拟法庭,从12.4法制宣传到即将举行的青法十年会庆,伴随着一次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和青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也为我和身边青法人以及整个青法的成长而感到欣喜。
同时我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组织同学开展各类团的活动,如“学习党的精神”、“实践雷锋精神,塑造美丽心灵”等主题团日活动;凭借我的优秀表现,我于9月成为xx学院团总支组织委员,协助老师开展各项团的工作,如第二届大学生法律文化节、四业经验分享交流月活动,积极主动地发挥团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同年12月,我很荣幸入选为安庆师范学院第八次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在此过程中我不仅更多的参与到院校的团学建设中来,更与众多优秀团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获益匪浅。
担道义,法制宣传尽职责
大学生青年法学会的宗旨就是提升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和法律素养,同时给需要法律帮助的人施以援手,我们学习法律的初衷亦是如此。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借此之机,我组织并亲身参与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与众多青法人分赴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和龙山校区、菱湖社区、大龙山司法所、大龙山镇周边部分村镇及小学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法律帮助以及农村法律情况调研等工作。
法制宣传活动的重要部分就是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让群众们尤其是老年人摆脱由于文化水平或者经济条件等种种限制而遭受的不公平,取得了极佳的效果。胡美珍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几年之前,她的女儿将她的房屋和财产非法侵占,并把她赶出了新家,虽然经过法律手段进行了判决,但她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拿着一纸判决书却拿不回自己的财产,胡美珍老人陷入了无助。在法制宣传日活动当天,她拿着判决书和相关材料来到了法制宣传点,向我求助。我在对案件进行了分析后,向老人说明了可以通过向法院请求执行判决的方式进行维权。问题得到了解决,老人兴奋异常,她对我称赞道:“我们这些上了年纪人,没人帮忙又不识字,出了事眼前一抹黑,有了这个咨询的地方,真可算是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真希望这些大学生以后多来几次!”这就是对我最珍贵的认可。
老去的是岁月、是历史的风烟,不老的是那段张扬的青春、是永远流传的青年精神,有一个词不老,叫青春。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陈独秀为《青年杂志》写下的创刊词《敬告青年》,人们对青年的期待越来越强烈。这是他们的判断:“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所可贵者,不只在于年轻的身体,而更在于胸襟和怀抱。而青年有什么样的胸襟和怀抱,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想当年,为实现中华民族崛起,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离家求学,离家前留下《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这体现的是青年的胆识与豪气,一种发自内心的蓬勃向上情怀。也正是这种情怀,鼓舞了那一代青年人,使他们久经磨练,养成了艰苦奋斗,白折不挠的品质,这才铸成了如今新中国。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但青年人永远是每个时代发展的主要关注人群,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青年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决定的是国家的命运走向。这对于广大的青年来说,绝不可忽视。无论是80,90还是00后,这都一样重要。如今站上舞台的青年中,80和90人群居于多数,现在就让我们对于他们的世界有所认知。
总体看,青年价值观变化有如下几大特征:
1.价值取向日趋多样:随着经济发展,数字媒体设备的发达,如今只需滑动屏幕就可得知世界的动态,而这也是影响青年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伤痕文学”“朦胧诗”的出现,表现了价值反思与重估;大量西方理论思想在涌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市场经济初期发展带来了利益格局多变,金钱、功利气息弥漫。
价值“破旧”与“立新”不够同步,原有话语体系被打乱了,新语境纷争呈现。在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多样价值观给人们更多选择,也带给那个时期青年人诸多人生观矛盾、分化和价值困惑。这种局面不仅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变化,也折射出转型中的我国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
2.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30多年来,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变革中解构转变了,社会充满了对义利观的`“再思考”。一些青年人更多向生存、发展和自我成才努力,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多了些现实实惠的选择。但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注意到他人利益实现的合理与平等,在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对个人利益及自我价值实现有很多转向,但积极工作、责任奉献仍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职业准则。总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推动了社会发展,并随着“生存”向“发展”的转变,青年人的义利观也在向多重结构变化,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更多呈现新的组合。
3.责任感增强:创新与进取精神在升发 当代青年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很强,但并非如人所言是“自我中心”的一代,他们在关注自我利益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对他人、国家和社会担当责任。 对自我的责任表现为在学习、择业、爱情问题上,青年人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多数年轻人无论对父母家庭还是对自己的小家,都具有充分的情感和责任准备。
80后青年虽具有“自我中心”的某些特征,但总体看,他们的他人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增强。相关调研显示,七成以上80后认为青年最需要的素质之一就是“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社会各领域的志愿者队伍中、在学雷锋活动中、在各行各业的领军团队中,到处都能看到当代青年活跃的身影。
4.“成长”中也存在价值迷惑: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丰裕生活的同时,青年对于各种价值取向也会产生疑惑情绪,有时还会不知所措。 除青年价值观变化和成长特点外,在一些时期和一些年轻人身上也存在一些价值虚无、荣辱错位现象。社会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新旧、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价值标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社会出现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对青年给予疏导,可能会对青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习近平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青年应当认真履行此使命,自觉承担历史和社会责任,毕竟我们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小镇,无论是雾霾里的清晨还是霞光万里的黄昏,身后都是你我的中国、青春的中国、我们生生息息热爱的文化家园。
【摘要】长征精神是不怕困苦,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当代研究生而言,在求学之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所以我们要继承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制一切困难险阻,劈波斩浪,最后抵达我们向往的象征美好未来的‘思乐园’。
【关键词】长征精神;研究生;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荣辱观
Abstract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themeaning that not afraid of difficulties, not afraid of hardship, not afraid of blood revolutionary heroism spirit.Carry forward thefamily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o provide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society, to promot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an make people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cherish the hard-won peace life today, is beneficial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hard struggle and hard work.For the contemporary 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way of our schooling, will certainl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we should inherit the spirit does not fear endures hardship, not afraid of sacrifice.Boycott all difficulties, waves, finally arrived at our desire for a better future.key words: The long march spirit;Graduate students;The arduous struggle;Collectivism;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参考文献
【当代青年消费报告】推荐阅读:
当代青年个性化09-11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浅析11-05
中国梦和当代青年05-28
当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10-29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研报告09-16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分析11-14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报告06-06
关于当代大学生理财的调查报告12-08
有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调研报告06-22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和信念追求调查报告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