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大城市周边小城镇规划思考——以新乡市潞王坟乡为例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引言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 (1) 是联系农村和城市的纽带与桥梁,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在经历了迂回起伏、蓬勃兴盛、调整徘徊后,当今进入协调转型的发展时期[1]。

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为城市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资源(人才、土地、原材料),而城市对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带动作用效果甚微(除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外)。因此,小城镇在长期的发展中缺乏发展要素的支持,进度缓慢。在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在协调转型的关键点,众多小城镇都面临着过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种种历史问题和新的困惑。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型城镇化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而在现实中,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竞争关系大于带动作用,小城镇从经济实力、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协调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基于此,本文从生态视角出发,以新乡市潞王坟乡为例,分析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特点,继而从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产业转型、设施配套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2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特征

2.1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2.1.1 人钱地设匮乏

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在人口流失、资金紧缺、土地紧张、设施匮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相关统计,2000~2010年的十年间,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现状街道办事处发生率了人口总量与密度的下降,部分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空心现象,而人口向城镇群及中心城市集聚的态势明显[2]。

经济因素是小城镇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处于区域城镇空间形态的早期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有限,加之历史欠账较多,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小城镇的建设项目增多,资金需求量与投入量剧增,面临旧债务新任务的多重压力,城镇建设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

在土地方面,由于缺乏长远计划,并对城镇空间缺乏有效合理规划,随意式的布局,导致土地、空间利用低效。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提出,相应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新型产业、企业的引入,对土地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

配套服务设施与小城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大多数小城镇的配套服务设施还处于缓慢的“补缺”建设阶段,使得配套设施存在供给数量不足、质量水平偏低、配套效率不高等问题[3]。

2.1.2 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在中国前几十年以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引领下,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多为工业型小城镇,其或依托资源优势,或承接从中心城区淘汰的低效产业,或以工业园区的形式获得快速城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限制或者成本控制等缘故,对污染的处理常常不理想,产生的各种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对小城镇和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以生态文明建设背景要求下,低效、污染产业被迫停产、转型,甚至一些小城镇经济因此一落千丈,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寻找新的突破点,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成为这类小城镇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2.1.3 风貌缺失

城镇风貌是展现一个地区形象和凸显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小城镇经济实力逐年提升,国家及省市提出提高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提升小城镇风貌等要求,促使小城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风貌整治提升行动 (诸如小城镇整体城市设计、街道环境提升、重要节点公园打造等) 。但是由于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行动过后导致小城镇风貌大同小异,千镇一面,跟随潮流的照搬照抄,穿衣戴帽式的创作,要素简单的复制,盲目仿古布景和符号泛滥化等做法,使得原本自带特色的小镇丢掉本真基底。

2.2 小城镇发展的优势

2.2.1 生态基底良好

基于土地财政的城市建设近几十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与此同时小城镇也被动的获得了更多的耕地和农业空间,为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小城镇发展提供广阔的绿色空间,带来生态绿色发展契机。

2.2.2 地域特色尚存

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大多是基于成本低、见效快的新城、新区等区域,而具有时间积累的人类居民点的改造相对较慢,虽然地方传统特色流失较多,但是尚能追寻挽回一部分,如地方传统习俗、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等。

3 探索小城镇发展出路

3.1 借力改革,促生创造动力

近两年,国家治理理念发生转变,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多份文件,加大了对乡村的扶持力度。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5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类文件对促进小城镇的产业升级、特色重塑是一种发展际遇。借力各级政府的政策推动,自上而下实施对原主体的改革,改变被动发展境况,完成小城镇超越线性的发展路径 (2) [4],具有重要意义。

3.2 重塑生态本底,文化撬动升级

在大城市发展阴影下的小城镇没有过多的享受到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红利,同时由于设施配套匮乏、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城市运营商的青睐,这类小城镇多为生态资源型小城镇,以及部分历史文化小镇或者传统工艺、习俗小镇。此类小城镇的创新突破创建,可以从“绿色产业”的升级着手,通过“双修”重塑生态本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文化内核植入,撬动小城镇空间突破升级。

4 潞王坟乡规划实践

4.1 乡域概况

潞王坟乡地处新乡市区北部,太行余脉凤凰山南麓,因境内坐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潞简王墓而得名。全乡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属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东与卫辉市毗邻,西于辉县市接壤,南与新乡市中心城区凤泉区交界,定位为新乡市的后花园。潞王坟乡自然资源丰富,北有凤凰山,中拥南水北调干渠,南跨共产主义渠和卫河。

4.2 规划背景

2017年新乡市人民政府启动《新乡市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总体规划》编制,以下简称“生态城规划”,该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将凤泉区、潞王坟乡、耿黄乡、牧野镇、大块镇作为一个整体,从功能、结构、用地布局、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规划将生态城建设成为以生态宜居为基础,集宜业、易商、怡游、宜教、颐养、谊邻于一体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新城。

潞王坟乡是生态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其定位“北方水乡、园林经典、文化圣地、旅游天堂、创新乐园”中的“旅游天堂”的功能。因此在潞王坟乡的规划中借助生态城规划契机,突出潞王坟乡的生态、文化特点,从区域统筹、生态环境、产业转型、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

4.3 规划策略

4.3.1 区域协调:借力发力,完成功能提升

借助生态城建设契机,通过区域协调是解决潞王坟乡发展阻碍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产业方面更加凸显潞王坟乡在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避免产业同质化。在配套设施方面实现区域共享,避免设施浪费,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4.3.2 生态保障:保护优先,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将潞王坟乡全域生态基底保护作为乡镇发展的重要基础,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生态优良、生产绿色、生活低碳的目标。以山青水秀为本源,通过凤凰山生态修复,南水北调干渠的保护和利用,凤泉湖提升改造,使得区域内山体资源、水体资源、植被资源的生态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空间管制为指引,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治理与保护策略;以廊道为引擎,通过城镇慢行环、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等生态廊道有机串联城镇公园、人文景观等资源,形成全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乡镇发展的绿色人文引擎。

4.3.3 产业为核:转型发展,打造生态旅游小镇

一产以整合农田,加强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发展高效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人文资源与外部机遇引入新的增长极旅游产业,深化一三产业发展路径,抓住生态城旅游升级换代的趋势,确定农业休闲发展路径。

三产强化潞王坟乡的旅游功能。首先融入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与南太行旅游带互补,借景借势发展,链接南太行旅游带与卫辉人文旅游带,突出休闲旅游,加强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其次,强化与生态城的一体发展,充分发挥潞王坟乡在生态城的生态优势,加强与生态城的交通联系,包括构建文化体验环线和城市慢行环通道等方式,从而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再次,大力发展旅游业,构建全域景区,依托凤凰山、凤泉湖、镇区旅游服务中心,结合农业产业布局、都市特色产业,构建以山水自然风光、现代农业观光体验、都市文化特色产业的全域旅游格局。4.3.3设施配套:均衡发展,配套基本公共服务

规划秉承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将生态城和潞王坟乡的功能统筹考虑,既要保障生态城服务功能,又要满足潞王坟发展需求),体系完善、突出极核(在生态城公共设施配套的基础上突出潞王坟的城镇服务功能和旅游功能)和公平优先、服务均等 (以满足基本公共服务为前提,按照人口的布局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配置) 的三大原则,按照《新乡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主要对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环卫等进行高质量统一规划布局,实现全域基础设施全覆盖。

5 结语

中国特有的国情背景和城镇化环境,决定了未来我国乡村地区将会长期保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乡村地区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保障城乡发展和支撑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考验。如何认识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会影响城镇化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将对城乡规划体系转型产生影响。本文结合潞王坟乡规划,阐述了生态视角下小城镇如何顺应周边环境的变化,巧妙的把小城镇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环境中,并从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产业转型、设施配套四个方面阐述规划思路,以期能够为其他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大城市的阴影下长期处于发展动力不足、资源要素短缺等问题。本文结合小城镇发展理论与相关趋势研究,以生态视角探讨小城镇发展途径,从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产业转型、设施配套方面研究小城镇规划,并以新乡市潞王坟乡为例,总结小城镇规划经验。

关键词:小城镇,区域协调,生态视角,潞王坟乡

参考文献

[1] 赵之枫.“镇”之辨析—城乡视角下小城镇发展历程与转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品质与共享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 武君臣,陈超,张飞.生态与经济视角下小城镇发展策略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品质与共享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3] 朱建达.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未来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4] 陈锐,陈阳,董淑敏.超越线性的现代化转型[J].规划师,2019 (6) , 第35卷:5-9.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视频分享网站的著作权侵权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