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共4篇)

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篇1

郏宣卿(温岭市农林局)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或今后“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主导产业明显凸现,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环境、市场等制约愈加突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课题。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适应循环经济和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高效生诚农业的现状分析

1、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效益农业强市,精品农业大市”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手段,效益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培植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规模、品牌农业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以东部沿海8万亩的大棚西瓜,中北部平原6万亩的果蔗,东南部2万亩的大棚葡萄,南部1.5万亩的温岭高橙,西南部山区半山区1500万羽的温岭草鸡和白毛乌骨鸡等5大主导产业带。并建立了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0多个,面积20多万亩,玉麟西瓜基地、温岭草鸡养殖基地分别列入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连续命名为“中国高橙之乡”、“中国果蔗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温岭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特点明显,产业特征突出,产品特色显著,已成为全省特色农业的三大亮点之一。

2、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思路,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至今,有23类农产品制订了地方系列标准73项,涵盖全市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使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按标生产。为了使广大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易学、易懂、易操作,编制了生产模式图6张,提高了农户应用标准的水平。在制修订标准的基础上,加大了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基地18个,生态农业示范镇2个,示范村10个,生态农业保护区11个,经营面积达到15万多亩。有29个农产品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基地认证,全面完成了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建立了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被省评为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先进单位,并列为全省首批7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市)试点之一。

3、农业产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进经营机制创新,大力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9家,实现销售收入53.45亿元,其中超亿

元有4家,超5000元的有11家,建立农产品基地14.12万亩,带动农户10.5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总数达到59家,入社农户2500多户,建立基地7.55万亩,联接农户3.05万户,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向社员返还盈亏7630万元。箬横西瓜合作社等3家列入财政部、农业部合作社示范点,温联果蔗合作社等4家列入省示范性合作社。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发展态势看好,跨区域经营农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有15家,各类大户723人,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农产品基地17.05万亩,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有27家企业、44位农民进入17个省市中的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销售农产品13.39万吨,销售收入8.26亿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10亩以上种植大户4500多户,经营面积20.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提高了农业的规模效益。

4、农业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后农产品数量大幅增加的实际,采取“铺路架桥、搭建平台、产销对接”的有效方法,正确引导农民进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产地市场注重“改善设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增强辐射”,带动周边农产品的发展。全市46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到100多亿元,其中松门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29.6亿元。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农产品大卖场、大型超市、餐饮企业的产销对接,有27家企业和合作社与10多个大型超市、配送中心、200多个连锁店建立了长期的产销合作关系。坚持从服务农民、引导消费、拓展市场的实际出发,市政府每年分别在上海、杭州、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举办温岭农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邀请新闻媒体参加,开展促销活动,为当地农产品进市场、活流通打开通道。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级举办的农交会、农博会、绿博会、洽谈会,展示展销农产品,扩大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切实抓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落实专人,设点办证,提供优质服务,及时方便农民,自今年2月份开通以来,共有8036车次,3.48万吨本地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减少运输成本88.47万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5、农业品牌化效应日益明显。按照农业品牌向品牌农业转变的发展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向更多层次发展。全市有193件农产品注册了商标,玉麟牌西瓜、高龙牌草编等获省著名商标,绿牧牌温岭草鸡、美鲜达牌水产品、高龙牌草编、玉麟牌西瓜、滨珠牌葡萄等5只农产品被授予浙江名牌产品,坞根牌白毛乌骨鸡等7只农产品获台州市名牌产品。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加快,全市有14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44只农产品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在历届省农博会上,选送的农产品获奖数逐年上升,2004年省农博会有12只评为金奖,名列全省前列,玉麟牌西瓜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农产品”称号。在去年全省十大精品西瓜评比中,推荐的玉麟牌西瓜、“罗”牌西瓜独占鳌头,双双榜上有名,名列第一、第三名。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和消费者的青睐。

6、农业设施化基础得到改善。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市政府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筹集资金,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镇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近几年来,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百里标准海塘建设、金清新闸一期工程,江厦排涝隧洞、东海涂南片围垦,石塘、钓浜避风港等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4900多公里的河道疏浚,4521公里的防渗渠道全面完成。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优质园地划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示范园区等建设,建成25.7万亩的标准农田,形成了“路成网、田成方、渠相连、林成行、机配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18万亩生态公益林正在建设之中,10万亩景观林建设项目开始启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稳步推进,完成整治村建设52个,创建省级示范村3个,台州市级示范村9个,走在台州和全省的前列,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经过各级的重视和努力,效益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足和差距,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大多还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耕作方式,对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品牌意识不强,应用现代适用先进技术不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力度不快。对农业标准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遍存在着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有限,致使推广实施的范围不广、建设速度不快。即使获得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三是精深加工滞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大宗农产品大多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综合利用低,影响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和附加值的提高。四是产品档次低下。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偏少、量少质低,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形不成自己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廖廖无几,免检产品、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五是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三废”、生活垃圾、污水排放以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对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造成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各个层面的直接、复合、交叉、循环的主体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安全,已成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

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涵盖面广、质量要求高、投资量大的系统工程,目前还刚刚起步,处在初始阶段,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科学谋划、稳步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网站,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高效生态农业知识,增强干部群众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上的统一性、认识上的自觉性、决策上的科学性、实践上的坚定性。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保护农业生态

环境,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路子,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制度建设是关键,规范管理是保证。按照“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要求,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控,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快农业标准化的制修订和组织实施推广工作,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企业带动”的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使高效生态农业有标可依、按标生产、按标加工、按标包装、按标上市。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按照“集中、高效、权威、便捷”的要求,整合检测机构和力量,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检验和监督管理,着重抓好生产基地巡检、加工企业重检、市场交易抽检和出口创汇严检的检测检验网络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条型码、生产经营档案记录,做到有据可查、有档可测、有门可进、有质可追溯,保证绿色、生态、品牌农产品进市场,使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放心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执行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违禁用品、假冒产品以及损害农产品安全的行为,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依靠科技,提高质量。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要用先进科技武装农业,推进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种、品质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试验、示范、推广步伐,推动高效生态农业质的提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服务,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和领办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应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组织科技攻关,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种养设施栽培技术、农业生物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科技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采取一对一结对、手拉手指导、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广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收现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转化。

4、创新机制,培育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管理创新,整合生产要素,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注重品牌培育,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按照“政府支持、部门指导、规范管理、接轨市场”的原则,在多部门推进、多层次发展、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拓展的同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制订规范标准,建立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构筑合作网络,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因地制宜、规模经营、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新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有利条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大户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坚持“资源优化、优势互补、要素整合、市场拓展”的原则,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建基地、办企业、拓市场,实行跨区域经营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为新形势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

5、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市场是起点和归宿,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和“绿卡”。各地要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采取激励措施,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把规模做大,把产品做精,把品牌做响,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实现贴牌为创牌,无牌为有牌,有牌为名牌。充分利用农业品牌优势,实行品牌整合,全面把握市场趋势,在稳定本地市场的基础上拓宽,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面。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民经纪人和专业营销大户的市场营销作用,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市场、超市的联合与协作,搭建信息平台,构筑营销网络,建立产销关系,开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储运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手段,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和借助各种机会举办或参与各种展览、展示、展销活动,通过农产品的形象展示,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认真抓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搞好管理和协调,促进农产品流通,减轻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温岭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篇2

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2008年市政府着眼于全市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了一个“2218”工程的发展规划, 同时提出全年各地要新增一个连片33.33 hm2的高效农业项目, 各地要因地制宜, 结合自身实际,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一是细化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将目标任务落实到村组、地头和项目, 把目标任务与具体的产业和区域布局相结合, 提高建设标准, 加快发展速度, 提升发展质量。二是突出发展重点。突出发展设施高效、立体高效、冬季高效和规模高效四大重点, 努力挖掘和拓宽高效农业发展空间。放大新街省级农业园区的典型经验, 加快发展大棚、地膜覆盖等高效设施栽培, 不断提高设施化水平;积极发展林牧复合、种养结合、银杏林套种等立体种养模式, 不断提高立体化水平和单位面积效益;加快发展大中型规模养殖企业、规模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 不断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芦笋、韭菜、葡萄、露地蔬菜等“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 不断提高特色化水平。三是合理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布局规划, 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泰兴市实际, 着力打造“2218”工程。沿古高线各乡镇以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产业为重点;沿如泰运河等乡镇以林果园艺、特粮特经等产业为重点;沿江各乡镇, 突出水产养殖和鱼苗繁殖, 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沿靖江、如皋、海安各乡镇, 以畜禽、蚕桑为重点;黄桥及周边乡镇重点突出生猪养殖和猪副产品精深加工。在此基础上把点连成线, 把线做成片, 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有自身特点的高效农业板块。

2 切实加大农业投入

发展高效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可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继续把财政支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认真落实好各项财政支农政策, 强化对农业的扶持, 努力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拿出专项资金, 强化对高效农业的扶持。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将各项支农资金用于发展生产部分, 要有重点地向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倾斜, 优先扶持发展高效农业, 特别是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投入较大的项目最好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 努力建成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三是积极加强农业招商, 开发高效农业。挖掘当地能人的投资潜力, 学习新街镇、元竹镇等地的做法, 动员在外能人和当地能人投资农业, 特别要强化工业化经营的理念, 在开展农业招商引资上求实效[2]。泰兴、黄桥、虹桥等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 要做好村企对接的文章, 动员一批列统企业和骨干企业与村级组织对接互动, 使企业加快成为全市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主力军。

3 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新街镇的实践证明, 新技术的应用是高效农业成功的关键。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做好技术引进的文章, 通过聘请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等形式, 实地、实时指导, 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同时要进行创新, 突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吸收和集成开发, 大力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展设施蔬菜换茬连作、特粮特经、特色林果、畜禽规模养殖、特水养殖等多种类型的高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和推广。二是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农技人员挂钩服务等有效形式, 把服务体系建在产业链上[3,4]。建立服务高效农业技术专家组, 明确领衔专家, 负责项目的策划和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 对每一个高效农业项目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切实加强对农民高效农业技术的服务指导。采取专题培训、现场示范、田头指导等多种方式,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三是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园区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重要窗口。要按照“政府引领、市场运作、企业主导、产业兴园”的思路,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投入和运行机制, 大力招引企业、能人进园落户, 积极创新与应用科技成果, 努力发挥园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 (上接第373页) 动作用。

4 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 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 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规模经营户跨乡镇、跨村组租赁土地,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经营[5,6]。积极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鼓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引导农民将承包土地入股,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植、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通过规范登记、资金扶持、优化环境、培训指导等措施, 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农技人员和农村能人牵头成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兴办各类为农服务实体, 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产业组建产业协会, 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努力实现“一品一社”;积极发展现代为农服务业。着力培植育苗、植保、农资、购销等现代专业为农服务公司, 提高为农服务能力[7]。三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围绕该市兴起的高效农业项目, 迅速培植发展龙头企业, 条件成熟时, 建设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要通过招商引资, 吸引“三资”进行投入加快建设, 也可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 实行订单生产, 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介绍泰兴市高效农业发展战略, 包括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等方面内容, 以为该市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战略,江苏泰兴

参考文献

[1]王治华.当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工作重点[J].河南农业科学, 1994 (1) :14.

[2]吴道钧.试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市场经济[J].河南农业科学, 1994 (2) :16-18.

[3]王同朝, 孙敦立, 杜连仲, 等.河南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主要技术途径和适宜的经济模式[J].河南农业科学, 1994 (2) :20-22.

[4]秦正宝.创新思维谋大发展——宿迁现代高效农业的探索[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11) :30-31.

[5]奚云龙.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11) :43-44.

[6]程川忠, 谢勇, 苏德林.创建高效农业示范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 2010 (5) :5, 7.

溧阳市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篇3

发布时间:2011-7-14信息来源:《常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受资源、环境、市场制约愈加突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面临新的问题。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溧阳市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溧阳市依托资源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推进,全市高效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规模化初步形成。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原则,依托当地资源条件,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6.91万亩。各类高效农业在建总面积发展到44.04万亩,其中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发展到15万亩,万元以上的发展到4万亩。高效农业板块不断增多,一批上水平、上规模的典型不断涌现,上半年新建千亩以上园区15个,千亩以上园区总量达100个,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促进农业内部增收的贡献份额达到60%。

2.产业化不断提高。坚持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项目农业,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以来组织申报农业开发建设和农业科技项目100多项,争取配套支持6000余万元,全市农业吸引“三资”投入14亿元,新增丘陵山区农业综合面积2万余亩。6家企业被列入常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总量已达135家,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的比例提升至33%。

3.标准化深入实施。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思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全市新申报省、常州市地方标准15个,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已涵盖全市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出台九大专项整治方案。制订了226个农产品标准和105个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72万亩,建立各级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107个,建立茶叶、“双低”油菜、板栗、白芹等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绿色及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3%。

4.品牌化日益凸现。加强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知名度,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品牌农产品。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达256只,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名优新品覆盖率不断提高,3只农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56

只农产品获常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上半年又申报常州市以上名优(名牌)农产品21只。天目湖品牌价值潜力不断提升,以天目湖品牌为主体的系列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产值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

5.科技化加快推进。注重科技兴农,搞好示范带动,名、特、优、新品种和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推广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转移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力度加大,信息化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农业科技入户全面推进,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8%,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58.9%

6.多元化得到拓展。在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中,依托丘陵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建立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机制,有机整合山水农林、特色产业、土特产品、农事活动、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实现观光农业与传统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农业效益,丰富了农业内涵。截止目前,全市已创办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建立旅游农庄50余家,有9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被列入大旅游线路。

二、问题和建议

受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溧阳市高效农业建设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规模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土地流转、集中过程中的调整转移成本提高、矛盾增多,发展的利益驱动力减弱。除部分镇、少数农业园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外,农业生产还存在着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情况,产业基地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外,规模养殖的环保约束增强,进入门槛抬高。

2.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农业企业规模小而散,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初级产品多,农民从产业化环节增收的份额还不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3.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几年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影响力还不大,凝合力还不够,整体推进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和监管机制尚不够完善,质量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

4.促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农资经营网点多、规模小,日常监管存在难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高效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还不强,整体素质与发展高效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5.高效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农业生产可供抵押资产少,还款周期长,融资难度大,而设施建设、规模种养需要的资金量大,投资需求难以满足。农业基础设施仍有待改善,用地、用电、税收制度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与发展高效农业不相协调的方面,政策扶持措施缺乏系统性,操作落实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发展规划。进一步宣传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性,充分认识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发展高效农业变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要积极研究发展高效农业的新机制,探索新路子,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来发展高效农业。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加大考核力度,把高效农业发展与乡镇部门综合考核挂钩,推动快速发展。要依托溧阳市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按照“凸显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安全效益”的思路,高度重视抓好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并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衔接,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提高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切实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对违反规划搞重复建设、破坏高效农业设施严重的要依法查处。

2.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大,对投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加上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决定了农业将长期处于弱质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一要吸引资金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倾斜力度,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为“三资”开发高效规模农业制订项目资金扶持措施,加快重点产业园区规模化步伐,逐步形成高效农业集群。同时要精心组织农业项目申报工作,加大上争资金力度,提高项目建设成效。二要加强信贷支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完善农贷但保中心运作机制,依法拓宽农村贷款担保机构的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农业设施保险、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简化抵押担保程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化解农业项目投资资金不足矛盾。要重视研究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保险政策,不断提高保险覆盖面,增强高效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落实扶持措施。合理确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用水、用电价格和规费减免政策等内容,在税赋上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切实加强涉农经营性服务项目的收费管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地的支持。

3.完善经营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重视研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确保农民土地收益的前提下,鼓励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土地集聚,推动本地农民积极参与高效农业建设。对大面积流转农户承包土地实施规模开发的,给予一定的流转补贴,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组织程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支持发展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为高效农业发展增添活力。继续健全“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促进其做强做大,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在提高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

值。

4.突出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优质农产品能否顺利进入流通领域直接关系到它的价值实现与否,因此,拓宽流通渠道是建设高效农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实行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扩大销售渠道,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按照现代流通方式,加强与大中城市的大卖场、超市、配送中心的对接,开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储运配送,全方位、多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积极发展网络交易,拓宽农产品市场领域。要坚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动摇,高度重视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品牌的开发与保护,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进一步搞好农产品品牌营销活动,鼓励和帮助农户和企业宣传、推广、打响特色品牌,提高品牌效益。围绕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面质量监控。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积极探索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管理机制,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效益。加快农业标准的组织实施,大力推广通俗易懂、简易易学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5.推进科技兴农,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应用、推广,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种养技能、加工技术、营销技巧,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生产农业加快向商品农业转化。要进一步加强市镇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试点,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优质的服务减轻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4

现代高效农业, 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 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 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 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 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 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 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 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许多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力不强, 相当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 自身需要输血, 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贡献率低;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 大部分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

2.3 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不足, 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管理较为粗放, 产品质量不高, 科技含量低, 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同时, 由于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相对较低, 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 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 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 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要求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上要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但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 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 这就影响和制约了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5 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 但由于缺乏生产启动资金, 大部分农户很难组织规模生产。就是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大户, 或者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 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 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 也难于突破现状, 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6 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中, 不少农民和企业不够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更不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 有些产品有名无牌, 有些产品有牌无名, 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一些农产品虽然拥有一些品牌, 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 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 知名品牌更少, 产品宣传力度小, 申报注册的更少。

3 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 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现代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改变农业生产高产、质量、效益低的现状, 按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首先是要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 树立现代农业观, 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再就是要更新农业耕地观念, 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耕地发展农业生产, 要积极开发利用所有的国土资源, 拓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

3.2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还必须研究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 为降低和化解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 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 要大力推广多种经营发展模式, 努力组织起广大农户, 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 做大农业产业链, 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3.3 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 必须使科研工作全方位面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按照不同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与用途, 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产品目标, 从而把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优势产品进入市场。为此, 要积极调整农业科研力量的配置和主攻方向, 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对各区域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研究, 并大力加强产后科技服务, 既重视品质育种, 又重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对改进品质和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3.4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 才能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生产领域, 才能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储运等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也必须面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

3.5 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 出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优惠政策, 对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 具有较强示范辐射能力的高效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进行大力扶持, 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开问题, 大力推动土地流转, 大规模地发展高效农业。

3.6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主体培育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要充分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 并且要积极加快发展农产品的现代营销格局与流通方式, 还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增强各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形成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群,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 要探索和制定土地流转、推进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鞠俊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07) .

[2]陈诗波.高效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实证[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8) .

上一篇:保证金押金管理制度下一篇:经典高考顺利祝福赠言(通用90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