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共10篇)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英文名称: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如何合理的规划城乡景观,科学的进行资源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破坏,了解如何能够科学地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使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将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2.知识要求
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并了解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关于植物、动物、地理、社会、美学、园林等的相关知识与内在联系。了解国内外相关案例,和在不同案例中使用的方法与经验。
3.能力要求
掌握编制景观规划方案与生态修复方案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完成对已经损毁的生态进行景观修复设计。能够针对案例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
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产生、发展、地位和应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主导思想与核心价值。景观生态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及所包含的的植物、动物、土地、人类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
(2)景观规划概念
景观规划作为研究景观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实现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景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在区域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的重要步骤,它涵盖了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领域,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发展,景观设计师和美学概念也逐渐加入到对景观规划的评估与规划过程中。
(3)
景观的要素从空间形态角度分为线、点、形状、纹理、颜色、对称、重复、混合、组团、规模、比例、节奏、序列。对景观要素的掌握是进一步做好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关键。(4)
景观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景观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城市绿地网络系统,生态交错带特征,生态交错带结构,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基本类型,景观空间格局结构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
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对环境波动的容量衰减和综合反应;水调节;水分供应,集水区、含水层;控制侵蚀和保肥保土;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传粉;生物防治;避难所,为常居和迁徒种群提供生境;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
(6)
生态修复的概念,启动或者加快恢复生态系统回归自然状态。包括改善水土流失,再造林,恢复原生树种,清除外来物种,本地植被恢复,日照系统恢复,本地物种放归,为特定目标物种进行的栖息地改善等。
(7)
生态破坏现状分析,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对生态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四个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能够更深刻理解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修复依据。
(8)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编制生态修复性地景的规划,基于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
2.时间分配和进度
(1)绪论 2学时
(2)景观规划概念 2学时
(3)景观的要素 2学时
(4)景观结构模型 2学时
(5)景观的生态功能 2学时
(6)生态修复的概念 2学时
(7)生态破坏现状分析 2学时(8)生态修复性景观规划方案评价 2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掌握、理解和运用景观结构模型;理解生态修复概念,结合生态破坏现状分析制定和评价景观与生态修复规划
难点:涵盖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多种空间形态要素的把握与运用;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与认识;对生态系统破坏现状的宏观与地域性特点的分析、理解和评价;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专业任选课程,基于区域规划概论、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环境与生态学,是对于规划理论的专题类深化学习。实际应用环境与影响评价、环境景观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和评价方法。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
《城市生态环境原理与规划》
沈清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参考书目: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教程与案例》
石铁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大纲说明
1.必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方式、范围、程度、要求的说明: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程理论讲授内容,配合相关实例予以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巩固所学效果,不包括其他教学环节。
2.习题、作业量与质的要求:编制地景生态修复方案框架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3.课程中附设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应单独制订实验教学大纲):无。
4.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实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无
5.利用演示、幻灯、投影仪、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6.对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
7.考查方法:以学习笔记、学习论文为主进行考查与成绩评定。8.对课程选修内容提示:以学生自学为主。9.对相关选修课程的建议:无。
1 城市湿地现状
1.1 城市湿地污染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 由于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到湿地中, 导致湿地水质质量下降,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部分湿地甚至丧失了其基本的功能。1998年以来, 很多淡水湖以及城市的湖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湿地的污染严重威胁到湿地的功能。污染使得水质恶化, 生物多样性降低。尽管我国对湿地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污染还在继续。要恢复湿地原有基本功能, 必须加强湿地保护, 加大治理的力度, 恢复湿地功能, 使湿地得到可持续发展。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在我国, 很多经济海区以及湖泊存在滥捕的现象, 损害了天然的鱼类资源, 物种的生存繁衍受到威胁。此外, 湿地的平衡遭到破坏。海域鱼类的数量、种类减少, 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以及小型化的趋势。在内陆的生态系统中也是如此。
1.3 湿地面积减少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我国湿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 湿地的功能严重下降, 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滥开农用地;改变湿地的功能;湿地向城市化的方向转变。据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围垦湖泊的面积达到130万hm2, 由于围垦湖泊, 丧失的湿地面积达到350亿m3, 总量超过我国5大淡水湖泊的面积。
1.4 过度的开采水资源
湿地为工农业以及居民生活提供水源, 湿地供水能力的降低, 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水不合理。例如, 西北以及华北等地区, 从湿地过度的取水, 湿地水文遭到严重的破坏, 部分湿地已经消失, 如居延海。
2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
2.1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城市湿地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 城市的湿地比较零散, 多呈斑块状, 面积比较小, 功能因城市而异, 对湿地的破坏主要是人为的因素, 恢复的原则以及目标和自然湿地存在差异。
2.1.1 生态学的原则
结合城市生态系统演变的规律, 有步骤、有计划性的进行修复, 结合生物的多样性, 建立生态系统的群落, 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化处于最佳的状态。
2.1.2 地域性原则
在制定湿地生态恢复方案时, 需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 按照湿地的类型以及功能要求等, 制定合理的方案。
2.1.3 风险最小以及效益最大原则
修复城市湿地, 技术性较强, 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资金。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较为复杂, 环境因素存在不确定性, 受到人为因素的限制, 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不能进行准确的把握。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修复城市湿地的过程中, 必须做好准备, 以最小风险、最大效益为原则。对湿地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 结合湿地的生态特点, 进行科学估计。此外, 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问题, 力求3者达到统一。
2.2 湿地修复的目标
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目标总体上分为3个方面:修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即生命支持的功能;提高城市的人文服务功能;增加湿地的美观, 提升休闲度假的程度。
从细节加强分析, 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增加物种多样性。湿地系统动物群落以及植物群落得以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自我维持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植被与土壤达到原来的水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 适度的植被可以对地表的径流循环进行充分的利用, 使湿地具备更好的涵养水分的能力, 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使植被覆盖度增加;把湿地的美化以及污水的处理紧密结合;使湿地景观体现视觉以及美学的价值;恢复城市湿地的面积, 只有面积达到一定的标准, 才可以正常的发挥作用;修复湿地水文情况。湿地的水量有助于调节动物、土壤等。
2.3 湿地修复的方案
湿地修复的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占用的农地退还成湿地, 增加湿地的面积;针对污染, 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达标排放;开凿人工的渠道, 使城市内部湿地的斑块连接度增强;人工种植挺水植物以及芦苇, 使植物群落得以恢复;实施植树造林, 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在湿地投放底栖动物, 连接腐食食物链以及生食食物链, 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在湿地建立污水处理的系统;修建水利工程, 使水源问题得以解决。
上述方案具有普遍适用性, 然而城市湿地退化的原因存在差异, 在进行城市湿地的修复时, 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 综合多种因素考虑, 进行科学的判定, 根据湿地退化的程度, 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3 城市湿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规划的措施
3.1 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
现阶段, 在我国, 对湿地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部分政策、法规与湿地相关, 但是较为零散, 系统性不强。湿地的管理非常混乱, 因此, 需要针对湿地保护制定专项的法律法规。
3.2 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
修复湿地的水环境, 主要是采用人工的方法, 如促流、清淤等, 改善水体的纳污能力。结合城市湿地地形、水文特征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 利用微生物进行净化, 建设生物栅, 进行复合滤床的处理。改善污染点的情况, 实现水质的改善。
3.3 对水生的动植物带进行修复
种植水生植物, 可以对湖泊富营养化起到抑制的作用, 从而使水质的情况得到改善。在选择植物时, 需要对原有的植物进行保护, 以乡土植物为主体, 适当的补种植物。
采用多种植物, 可以产生视觉上的效果, 与此同时, 景观效果比较丰富, 具有层次感, 可以补充水污染处理功能, 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在配置植物时, 从植物的层次来讲, 注意灌木植物与水草植物的区别, 把不同层次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一起;从功能的角度考虑, 可以采用发达的茎叶类植物, 对阻挡水流、沉降泥沙起到一定的作用, 发达的根系类植物可以起到吸收的作用。植物搭配, 可以保持城市湿地的完整性, 生态效果较好。
采用乡土植物, 尽量少用外来物种。外来的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外乎2种: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成活率低;过度繁殖, 威胁到乡土植物的生存, 情况严重, 会损害群落系统。
3.4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在湿地中, 植被覆盖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 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在修复湿地时, 需要保持原有的河岸线, 利用植被进行生态护岸。主要是把乔木以及灌木混合种植, 搭配水生植物, 由水生植物延续到陆生植物, 借助植物的根系来稳固堤岸, 使护岸与自然相融合。营造差异性的生态环境, 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 为生物提供成长的空间, 使生物的物种增加, 生物的多样性增强。
3.5 使湿地的保护与城市水资源管理相结合
在湿地中, 水是关键的部分。对于湿地生态系统而言, 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进行湿地水资源的处理时, 应当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对城市用水的结构进行调整, 普及节水的技术, 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对于湿地的供水问题, 必须把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用水统一起来, 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制定长远的计划, 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4 结语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人口越来越多, 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人与动植物之间也存在矛盾。湿地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现阶段, 湿地面积减少, 水资源开采过度, 污染较为严重, 湿地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 因此, 必须加强城市湿地的修复, 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按照地域性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原则进行, 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 改善湿地的水体环境, 修复水生动植物,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俞志成.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J].新视觉艺术, 2012 (3) .
[2]张春来.北戴河新区湿地生态景观规划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9) .
[3]何丽芳.湿地生态景观的审美价值与旅游开发[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 (3) .
[4]温旭月.结合某公园实例浅谈湿地生态景观设计[J].建材与装饰, 2011 (8) .
[5]刘晓嫣, 李轶伦.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规划研究——以上海青西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J].中国园林, 2009 (8) .
[6]郑艳伟, 钱乐祥, 郑卓, 等.广州番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
关键词: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应用价值
1 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以及修复的现状
通过对我国多个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以及修复的现状进行详细个科学的调查我们发现:最近大约10年前后,我国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城市对城市中的滨河流域生态景观建设十分重视。这些城市对于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的重视具体体现在很多城市加大对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但是不得不说,我国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都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以及修复还处在开发和建设的最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需要改进之处,也更加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
有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的大多数大中城市以及小城市中,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的设计和修复还刚刚开始,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尤其是生态景观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规划体制、设计方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得到改进。规划体制的不尽完善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的不科学使得我国大多数城市中滨河生态景观设计和维修的效果实在叫人不敢恭维。总结起来,我国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的设计与修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2 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以及修复实践中存在的具体不足
2.1 生态景观建设忽略河流自身的天然属性
在城市滨河的建设和修复的过程中,大多数滨河只作为防汛和疏导洪水的通道,没有发挥河流自身的天然属性。为了发挥滨河防汛和疏导洪水通道的特殊运用,很多滨河的原始河道被恣意拓宽或变窄,滨河的整体自然线条被改变,使很多河流显得生气全无。
2.2 大多数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人为过于简单化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过程中,人类的简单化行为使滨河的生态结构和自然景观业都留下了人类并不完美的“杰作”。滨河沿岸混合泥土以及大量硬石使得滨河独有的生太美尽失全无。尤其是一些河流底部也采用大量的钢筋水泥施工,在很大程度上使原来滨河内部的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很多水生生物比如鱼、水草等都失去自由活动的广阔场所。河流的水平衡难以保持,水质也悄然发生质的变化。
2.3 城市滨河生态环境设计与修复特色不够明显
我国的滨河生态景观设计和修复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基本事实使得我国一些城市中的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毫无新意而言,只是盲目地修建堤岸、拓宽或缩短河道,忽视水平衡和水文规律更让设计呆板、单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滨河自身的独特功能。千篇一律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使得不同城市中的滨河个性不能得到凸显。
2.4 大多数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足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中的滨河设计与修复需要不同的部门协调进行。但是在现实的具体工作之中,城市中的规划环保部门、水利部门以及园林能相关部门的工作又分开进行,延续性明显不足。这些部门的各自为政的具体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城市景观设计与修复的系统性不能得到凸显,同时,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存在,在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具体工作之中美学和生态价值虽然在设计中也有运用,但运用的宽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3 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价值及意义
城市中滨河地区的景观价值极高。尤其是城市中成功的景观设计与修复价值更是无法言喻。通过查找文献,笔者发现许多建设和发展较好的城市形象的形成都与其中滨河地带的景观设计与建设息息相关。城市中的滨河区由于特定的地理原因,通常会以滩、坝、洲等多种自然形态呈现在广大城市居民的视野中。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再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融合之后更具傲人的魅力。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讲,城市滨河景观具有语无伦次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总结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3.1 成功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能够有效地防洪蓄水
城市中的河流本身具有自然性、连续性等等特点。同时多样性、系统性也是其显著的特点。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加之滨河生态景观的设计与修复,尤其是在维护和恢复生态滨水空间的过程中的“护堤”建设、“河床”等建设可以有效地防洪蓄水,为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亮色,也能够为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3.2 成功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能够彰显生态、美学理念
我国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过程中采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策略,在建立的生态滨河岸边和绿地以及市民休憩场所等都有显著体现。不得不说,成功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尽显生态、美学理念,给人们营造出一种生态美。
3.3 成功的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能够集多功能为一身,并与人产生良性互动关系
成功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肯定不是单一和乏味的滨河“美化”或是河流的“护堤”,而是能够集湿地保护、环境保护、市民休憩多种混合功能为一身,同时可以让自然环境和城市居民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让人类更能发挥聪明才智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做贡献。
4 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最佳策略和具体措施
城市滨河区的具体内涵指的是大中小城市中水域与城市陆地相连接的一些特定区域。在这些城市区域中,本来就存在很多自然景观,但是为了让众多城市中的这些区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就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最佳策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城市滨河区生态自然景观和周围自然环境相结合,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获得人与自然的健康、可持续、长足发展。
4.1 建立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规划目标
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之初就应建立规划目标。具体做法可以是设计者与园林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部门相协同,并且在充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规划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目标,并且在反复修改设计方案的基础之上科学运用当代景观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值得提出的是,无论是在运用当代景观设计的风格上还是在运用当代景观的设计手法上都应该尽力与滨河所在城市的本土特色相互结合。在设计与修复的具体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体现出城市滨河环境绿化区域和滨河休闲区域的独特风格和魅力,让设计者的精心设计与当地文化特色相得益彰。
滨河地区之前所拥有的独特地理特点都应该被设计者充分利用。附近的自然风景资源也可以成为设计者们难能可贵的设计素材。设计者在精心运用已有素材之余,可采用多维表现技巧,利用美学原理和特征通过材质、色彩及细节上的处理,向城市居民及更多的人群传达出给人们带来独特感受的舒展、动感等自然美。除此之外,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的设计与修复过程还应运用美学原理中的功能混合和功能错位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多种方式,使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动人旋律之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塑造让更多的人为城市滨河生态景观所折服,也让人们能够通过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了解城市的文化建设,体会城市与人类、城市与自然景观、生态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4.2 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要在科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人类重视的主体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毫无质疑,生态理念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中都有不用程度地运用和体现。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之前就应全面理解生态学的基本丰富内涵,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活学活用。具体可以是设计师们要尊重自然,要认识到滨河及其周围存在的一切生物,并且对于滨河及其周围存在的诸多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及时了解,同时也对各个生物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加以剖析,在进行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时,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滨河及其周围的生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设计者们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与修复工作中高度的尊重自然,同时最大限度地反对和摒弃孤立的、违反自然规律的设计与修复行为。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要理解生态学的深刻内涵,把其与简单的绿化区分开来,科学地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科学设计。设计者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更要顺应自然的发展,降低人工改造的数量,同时也尽量减少成本,把设计与修复中对于环境破坏的程度降到最低。
城市滨河景观有两层深刻含义。狭义上,我们可以把城市滨河景观理解为是滨河及其附近区域内的各种景观元素实体。那么,我们更应该理解城市滨河景观的深层次广义含义,那就是由各种自然景观元素等实体构建而成的一种空间。在以往的传统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往往对于景观实体的关注度极高,能够设计出很多夺人眼球的景观。但是设计者们通常也会有疏漏之处存在,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会忽视由各种景观实体构成的空间的设计。硬质实体景物通常会受到大多数设计者的青睐,对于更好层次的空间的外延以及独有形态都没有独特体现。这样的传统设计很可能给人带来视觉疲劳。所以设计师们应该在先进设计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进行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
4.3 在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设计主题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现如今自然景观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以人为本”的设计主题应该贯穿于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始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主题下,设计者们更要让自己的设计作品回归自然。设计者在科学运用植物造景的与时俱进的设计观念下,以生态景观设计设计为主,辅之以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最终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景观。设计者们也可以通过对滨河及其附近的各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造完成滨河生态景观的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滨河生态景观更受城市居民的喜欢和青睐,也更能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设计的具体过程中,设计者们要能够将城市滨河各种景观要素经过科学整合和重新排列最终形成多维复合空间,从而也形成给人独特视觉感受的生态滨水景观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城市中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在生态景观中都有体现。另外,城市所特有的人文文化内涵也能够在设计作品中蕴含。设计者们也能营造出一种滨水开放空间,让更多的城市居民领略滨水景观的广义含义。
滨河生态景观具有亲水性的特征。设计者更要融入亲水性的设计理念,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设计风格,在城市滨河整体布局设计中吸收文化特色之后再建设性地创造出各种亲水景观。值得提出的是滨水景观地带应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城市滨水景观不但要满足城市居民对于景观的生态需求,更要满足城市居民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需求,以及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滨水地带文化、健身休闲等功能的需求。滨河景观绿地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户外健身、娱乐的活动场所,更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滨河地带中构建园林空间、栽种各类植物、雕塑显示等都能给广大城市居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在休闲之余也能够吸收文化熏陶。集湿地保护、环境保护、市民休憩、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城市滨河景观带为广大城市居民打造了一个人间天堂。在坚持“以人为本”设计主题的指导下,设计师对于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定位应该有如下内容:第一:作为设计者,应该开阔自己的设计视野,并且更新自己的生态景观设计观念,尊重自然和人性并且运用自然规律。第二:充分了解和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和修复中渗透城市历史文化,构建和谐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第三:强调个性化空间景观设计,让景观实体和景观空间共同发挥作用。具体可以积极在滨河地带构建生态环保区、休闲活动区、人文历史区等多个主体不同的景观场所,吸引城市居民的注意力。第四:在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具体过程中,积极为广大城市居民打造生态家园,注重水和林的运用。
4.4 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要体现低碳、和谐的潮流
“低碳、和谐”一直是我们大力倡导的环保理念。这种科学、先进的环保理念在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的设计与修复中更应该得到广泛采纳和运用。在具体得设计与修复过程中,设计师们应广泛运用低碳技术,全面处理好滨河生态景观中的绿地性质、城市历史文化的引用、尊重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低碳滨河景观”可以理解为是在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的建设中,设计与修复过程与其他因素相互协调,并且使设计和修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最低的一种景观。这种“低碳滨河景观”的本质其实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的,这种低碳、和谐的景观更能节约经济之处,也更生态、更积极。
5 结语
我国诸多城市中的滨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代表。城市滨河与时俱进地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城市滨河生态景观建设与修复成为城市建设和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众多设计者们也应从城市滨河区域的具体实情出发,在充分了解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的应用价值的基础之上,运用美学及生态学等诸多理念的指引做好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的设计与修复工作,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斯坦纳(美).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第2版)[M].周年兴,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J].中国园林,2003(12).
[3]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03).
[4]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9(09).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 时:50 学 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 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 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第一章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时数 4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合计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与文化 8 4 4 6 6 6 4 2 50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关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动态,随时将《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把正在发展且有价值的《景观生态学》新理论和技术推到学生面前。
2、教学内容应面向大生态,注意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3、增大教学内容中三基的内容含量,特别是新技术的含量。
4、注意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作学生自学、讨论用。通过参与科研、调查和学术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程教学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景观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基本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源流发展与学科特色(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概况,熟悉景观生态学个学科地位;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及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教学建议: 讲解《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时,应由浅入深,并结合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的解释。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等级理论、空间种群理论、渗透理论、源-汇系统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格局过程关系原理 尺度分析原理 景观结构镶嵌原理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4、教学建议:
应由浅入深,图标结合,并用实验例子讲解清楚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1、教学内容:(1)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2)景观粒度与对比度(3)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4)网络
(5)景观异质性及其测度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粒度与对比度,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网络等的空间结构和联系;熟悉景观异质性的特点;了解景观异质性的测度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景观结构和各种单元之间的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各种抽象概念和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4、教学建议:
(1)注意讲清楚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的含义以及其联系和由网络所联系的景观整体结构。(2)注意由浅入深、结合实例讲清楚各种抽象概念。(3)景观异质性的测度只需从定性上讲清楚就行了。
第四章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1、教学内容:
(1)流的产生机制和林带的影响 媒介物和力
防护林与树篱的生态效应 重力作用
(2)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 水流 养分流
(3)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4)流的景观结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熟悉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的特点;了解流的景观结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
4、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教学讲解。
第五章 景观变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变化的稳定性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 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2)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景观动态与干扰
人类在景观变化中的作用(3)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4)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熟悉景观变化的稳定性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教学建议: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主要讲清楚景观变化的规律性,而对于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只在定性上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对于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可以不讲。
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1、教学内容:(1)景观生态分类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主要景观分类系统介绍 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研究(2)景观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估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景观生态系统的文化、美学评价
2、教学基本要求:
熟悉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和主要景观分类系统;掌握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了解景观生态类型的案例;熟悉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和文化、美学的评价。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4、教学建议:
用实例说明其分类系统和评价方法。
第七章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1、教学内容:(1)野外调查与观测(2)遥感方法
(3)地理信息系统方法(4)景观尺度分析(5)地统计学方法
(6)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了解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
4、教学建议: 在讲清楚景观野外调查与观测、景观尺度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前提下,对遥感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只作一般介绍,这部分内容可留给生态规划与设计课中。
第八章 景观生态规划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2)国外景观生态规划
(3)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4)农田景观生态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和变化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特点及其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国外景观生态规划概况和景观生态规划预案研究案例;熟悉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规划的特点与原则,农田景观生态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4、教学建议:
以实际案例教学讲解。
第九章 景观生态学应用
1、教学内容:(1)自然保护 景观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结构设计(2)农区景观生态建设(3)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扩展与景观动态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4)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矿区景观的特点 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5)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开发 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评估 旅游区规划的景观生态学途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建议:
景观生态学原理、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最好要有例子说明。
第十章 景观与文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 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景观的研究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 文化景观的空间和非空间性 文化景观的分异与趋同 文化景观的稳定与变化 文化景观的扩展与跃迁
(3)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系统维持 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的文化性及其研究,掌握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熟悉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地域文化景观与生态系统维持的关系。
4、教学建议:
采取自学加讨论的方式。
执 笔 人:黄 继 山 审 核 人:
景观规划调查指标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生态指标 1.气候条件
1.1大气条件
大气组分、大气污染程度、辐射强度、日照天数 1.2温度
年平均温度、最高温最低温、年际变化 1.3降水量
年均降水、季节分配、年变率 1.4气象灾害
风沙、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
2.土壤条件
2.1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有效氮磷钾 2.2土壤结构
孔隙度、透水性、持水性 2.3土壤污染
有害微生物种类、土壤有机污染物(面积、强度、趋势)、重金属污染(面积、强度、趋势)、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2.4土壤侵蚀
侵蚀面积、侵蚀强度、变化趋势 2.5土壤退化
土壤沙漠化、盐碱化(面积、强度、过程)
3.地质地形
3.1地貌特征
地貌类型、坡度坡向
4.水文条件
4.1水资源量
水域面积、水资源总量、年季变化、供需平衡 4.2水质
浑浊度、重金属含量、溶解氧、水化学特征
5.生物资源
5.1动物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动物个数、出生率、死亡率、存活率、自然增长率、灭绝率、分布密度、人为传播的病虫害 5.2植被
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率、生物量、优势种类、生长率、人工/天然植被组成、密度、盖度、频度、高度、外来种 5.3生物组成
生物种类、受威胁程度、生物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生物数量分布
6.景观
6.1景观异质性
景观类型多样性、经管的独特性、景观的破碎度、景观的敏感度、自然景观分离度、人造景观与自然及民族习俗的协调度 6.2景观稳定性
自然灾害发生率、人为灾害发生率、人均栖息面积、景观功效性、宜人性、景观美学价值、社会认同度、空间统一性
二、经济指标 1.基础设施
1.1交通设施
停车场、码头、道路、科技投入、便捷度、安全度 1.2生活游乐
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住宿、文化、娱乐、通讯、空间环境协调度、固体废物处理率、餐饮便捷度、科技投入 1.3安全卫生
安全标志、治安管理、危险动物危害频率、植物危害率、生活娱乐污水处理率
2.经济资源
2.1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来源、劳动力季节变化 2.2资金来源
资金信贷方式、资金回收 2.3智力资源
文盲率、教育普及率
3.经济环境
3.1生产成本
投入水平、生产风险、生产成本季节性变化 3.2信贷环境
信贷可获取程度、使用方式 3.3人口环境
人口密度、人口流动、人口变化
4.综合效益
4.1经济收入
总收入、人均收入 4.2消耗
总消耗、消耗分配比例
三、社会指标 1.人文环境
地方文化习俗、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历史人文景观
2.心理环境
居民心理、民族心理、宗教心理
3.人类环境影响
3.1公众参与
人员性别比、年龄比、参与程度、参与的多样性 3.2环境意识
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的预期行为 3.3流域保护
污染排放控制、水资源利用、管理行动 3.4土地利用及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资源动态变化、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3.5法制完善程度
4.宏观社会政治环境
4.1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区域政策、专项政策、部门调理法规 4.2总体规划
国家区域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部门规划 4.3政策保障
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
5.社会接受能力
5.1个人接受能力
直接影响者、间接影响者 5.2团体接受能力
文化、宗教、部门、区域团体 5.3美学价值
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探索
该文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无序蔓延、环境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城市开发需求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的矛盾冲突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研究城市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分析、评价区域生态条件,提出了适用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体系构想.并结合合肥西湖新城实例,从生态适宜性、景观格局、建筑形态、植被水体、景观工程五方面具体建立分析模型和规划措施,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规划、控制城市生态敏感区.从而达到维育城市生态安全,控制城市环境失衡的目的.最后为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研究的未来提出发展建议.
作 者:蒋冠林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0)分类号:X3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敏感区 生态安全 生态分析
据最新资料统计, 我国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超过60%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2010年和2011年, 中央1号文件连续2年都着重强调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要求“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排水、河道疏浚等试点, 搞好垃圾、污水处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此, 国家颁布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2015年) 》 (环发[2012]58号) 文件, 要求“十二五”期间, 重点流域 (不含太湖流域) 初步确定规划水污染防治骨干工程项目6007个, 其中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与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合计为1278个, 投资数千亿元整治水环境。然而,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 特别是东部农村区域, 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 并且技术含量低, 尤以造纸、纺织、非金属矿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据了解, 造纸业的污水排放占总排放量的44.9%。再加上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规模小和经营粗放, 且环保意识差, 每年都有大量的生产垃圾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流或沟渠, 严重污染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因此, 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农村污染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农村河道进行水环境整治已是当务之急。
2 农村河道面临的问题
2.1 河流水质恶化, 水污染严重
近年来, 随着农村工业迅速发展, 废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加, 再加上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私企业主利益最大化, 环保意识差, 工业废水直接或夜间排入河道, 对河道开发利用程度过高等原因, 造成城市河流净化速度远远赶不上污水排放速度, 河道自净能力衰竭, 水污染严重化。另外,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出的生活生产垃圾也越来越多, 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增多, 而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统一的垃圾站来收集生活垃圾和各种农作物的秸秆等杂物, 加上农民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 环保意识不强, 乱倒垃圾、乱丢废弃物的现象较为普遍, 各种包装盒、塑料袋、果皮、废纸等物乱扔乱放, 使河道逐步成了天然垃圾场 (图1) , 导致水环境恶化, 许多沟渠和河流变成了“黑河”, 成为臭水河, 鱼虾生物几乎绝迹, 用其水灌溉致使庄稼农作物产生污染, 直接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
2.2 护坡受损
大多数农村河道是自然植被护坡, 近年来, 河道护坡受损严重, 一是部分人受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 对自然土开采挖掘, 造成河道护坡水土流失严重, 冲刷河道, 导致河堤淤积严重, 河床升高。二是部分村民对河道进行填埋增加土地使用面积, 在新增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建小型建筑等, 这种做法一方面使河道变窄, 护坡受损, 也造成了该区域在大雨或暴雨时地表径流系数加大, 因而对临近地域水土资源侵蚀相对加重, 这种行为大大降低了该地域涵养水源的能力;另一方面, 河道变窄也大大减弱了河道防洪泄洪能力。三是由于长时间缺失监管, 因暴雨冲刷、河道两岸植被破坏、人为开挖等诸多因素, 造成河岸土地坍塌, 地表裸露, 加重了水土流失。
另外, 部分农村河道特别是防洪泄洪河道的护坡大量采用修筑石块、混凝土护坡等做法 (图2) , 而这些材料都是属于无孔介质, 做法虽然有利于河道清淤和维护岸坡的稳定性, 但切断了河流水体与土壤、植被、水生动植物等之间的有机联系, 从而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生物链, 使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大大降低, 致使河道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3 资金与管理力度不足, 农村河道常年失修
乡村级经济基础薄弱, 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农村河道管护责任主体缺失, 许多农村河道处于“无河道管理制度、无河道管理队伍、无河道管理经费”的“三无”状态。加之部分农民对河流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环保意识不强, 资金投入不足、规划缺乏、管理薄弱等原因, 特别是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这“两工”取消后, 农村劳动力投入河道治理大幅减少, 农村河道治理严重滞后, 多年来, 地方各级政府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可以概括为“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的被动局面”, 加重了农村河道“脏、乱、差”问题。
3 生态修复方法与策略
近年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意识的增强, 农村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生态环保等优点, 成为受损河道修复的一种新措施和发展方向。
3.1 生态护岸
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 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 防止河岸塌方的一种河道护坡形式, 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 增强河道自净能力, 有一定自然景观效果的河道护坡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 不仅是护岸工程建设的一大进步, 也将成为今后护岸工程建设的主流。
在进行护岸工程设计时, 应注意沿岸的景观与生态系统, 尽最大可能地参照采用天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 避免以建筑物的形式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把河岸堤防作为河流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3) , 是形成从河道水流到陆地的一种转换, 反之亦然, 决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其次, 河道岸坡尽可能使用木桩或原有黏性土壤基质, 避免石块驳岸、混泥土等硬质坡岸的过度使用, 以保障河流水体与土壤、植被、水生动植物等交换;有条件的护坡, 都应种植草坪或灌木, 以有效增强护坡的稳定性, 防止水土流失, 保存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 人工生态湿地建设
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 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 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的再污染, 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在农村河道污染的问题上, 利用人工湿地建设治理污染河道, 是一种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易于维护, 技术含量低, 同时又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污水治理方式。其做法是:去除传统整治河道铺设在河床上的硬质材料, 恢复河床自然泥沙状态, 恢复河床的多孔质化, 建设生态河床, 为水生生物重建栖息地环境。在水生植物的选择上, 为达到全面的处理和利用效果, 应进行有机的搭配, 如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 丛生型植物与散生型植物搭配 (图4) , 吸收N多的植物与吸收P多的植物搭配, 以及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在进行综合处理的一些工艺或工艺段中, 切忌配置单一品种, 以避免出现季节性的功能下降或功能单一。
3.3 外源控制
发达国家进行受污河道生态修复的经验表明, 要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 控制污废水直接排放入河道是减轻河道污染的根本措施。河道水质的恶化主要是由外界输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 切实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为此, 必须加大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控制技术中的截污工程和引排污染源工程的建设力度。对于外源控制, 采取的措施通常是要么把严重污染的工厂清走, 要么就采取严格环保措施, 限制它们;或者要求企业主把污水运到污水处理厂里净化后再放回到河里。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涉及湿地修复、水环境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建设内容的项目逐渐增多, 生态景观建设从着重景观向注重生态功能恢复、生物物种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与节能高效应用等方面发展。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农村受损河道进行修复和规划, 尊重自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同时在保护和创造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生存条件及环境的前提下注重生态型、环保型、安全性、耐久性的自然景观效果, 才能构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敖子强等, 复合生态湿地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J].北方园艺, 2015
[2]罗万伦等.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胶州湾为例[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李关羽.浅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生态与环境工程, 2016
【关键词】河岸生态修复;景观生态学;运用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人类改变自然的活动不断增强。以往的河岸水利工程,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向,也破坏了原有湿地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给我们带来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何将景观与生态相结合,是河岸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1.概述景观生态学
1.1景观生态学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某一地区不同景观系统间的动态关系、互相作用以及空间格局的一门生态学学科。即主要探讨不同生态系统间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动态和管理。
景观生态学一词,最初由德国地理学家C. 特洛尔提出的,“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发展到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较大的时间尺度与空间区域,以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景观的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
1.2景观元素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即各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单元。景观元素指系统中相近同种物质的生态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斑块:指在外观和性质上与周围地区不同的,具有一定均质性的地表空间单元。具体来讲,斑块可以是草原、农田、湖泊、植物群落或居民区等。
走廊:指与基质有所区别的线状或带状的区域单元。常见的走廊有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等。走廊景观有其双重作用,一方面作为障碍物,对周围不同景观产生隔离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连接的纽带,是各景观之间的沟通桥梁。
基底,又叫作本底、基质,是指在景观中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并在景观整体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单元。例如: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一般来讲,斑块、走廊、基底都代表一种生命群落,但有时斑块和走廊所代表的是无生命或微小生命的景观,如公路,岩石或建筑群落等。斑块-走廊-基底模式,三者共同构成景观组织系统的基础框架和基本组成结构,对景观的质地性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又影响着整个景观系统的动态变化。
1.3简析景观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景观的决定要素在一定空间内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景观异质性的意义重大,它决定了景观生态系统整体的生产力、恢复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景观的这种异质性,使生态系统内各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构成,并使物质流、物种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景观要素间循环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发挥并制约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异质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景观格局。在景观空间的整体范围内,要素斑块、走廊和基底的结构成分类型、数量以及空间模式,共同构成景觀系统的基本格局。
景观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自然环境突发事件,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以及生态系统能量的动态变化。很多学者研究认为,景观异质性不仅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2.景观生态学在河岸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2.1河岸生态修复的概念
河岸生态修复是指使用技术的、环保的或是整合资源的工程措施,使河流沿岸复原因人类破坏而导致的部分功能退化或消失。河岸原有功能包括:抗干扰能力、蕴藏水土、优化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由于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长期忽视,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1)河道的直线化和渠道化。沟渠化的河道导致河岸生态系统异质性的破坏,生物种群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进而可能引起整个河岸系统的生态环境退化。(2)河岸或河床的混凝土化。由于传统的河岸整治多使用砌石、混凝土等硬质材料,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导致河道环境的硬化,阻隔了陆地与水下两个生态系统间的循环与联系,破坏了河流沿岸环境的生态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亲和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河岸修复研究中新的主题。总之,河岸修复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达到景观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平衡及持续的动态变化。
2.2河岸生态修复中景观生态学的运用
2.2.1斑块-走廊-基底的变化模式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使得河岸景观中原有的环境资源斑块逐步减少,而人工形成的干扰斑块大幅度增多。此外,在自然界中,斑块的面积大,范围广,这是由于所受的干扰小,主要由环境资源斑块所组成。而在河岸生态景观中,斑块的平均面积明显减小,这是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破坏与干扰程度的增加,斑块的平均面积逐步降低,功能也逐步丧失。
在自然景观中,线状河岸走廊较少,大多呈现蜿蜒曲折的形态。但是,随着人类干扰活动的加剧,带状和线形走廊大量出现。由此,河岸的基本形态遭到人为的改变,这样会导致景观异质性的降低,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最终可能引起整个河岸景观的自然修复能力退化,生态修复功能降低。
由于在河岸两侧人为工程的增加,大量的农田或人类聚居地相互连接,使得基底与周围其他景观的界面逐步减小。这就打破了天然景观的生态系统性,使得基底的连接作用降低,不利于河岸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2.2河岸景观的异质性与多样性
由于河流走廊的空间连续性被人类活动所分割,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受到影响。从而,能量流、物质流的循环交替,以及生物群落的自然迁徙都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阻碍。景观系统的空间异质性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使得生态系统动态功能逐步丧失。因此,如何提高河岸景观的异质性与多样性,是河岸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内容。
2.3河岸生态修复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河岸的建设与修复中,更多的将重心放在工程的稳固性和持久性上,没有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融入其中,往往忽略生态系统原有自然功能的重要性。如河岸两侧的水利工程往往采用混凝土等坚硬材料,这就阻碍了植物群落的正常生长,降低了河岸带湿地功能的有效发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由此可见,河岸生态修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应依照“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科学方案的指导下,更多的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凝固土壤的根系植物、复合型土木材料、湿地型环保混凝土等,不断改善河岸的生态系统功能。
3.结语
景观生态学在河岸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根据斑块-走廊-基底的模式,分析河岸修复的空间系统单元间的关联性。通过景观异质性的原理,找到解决河岸能量传递的新思路。这些都为河岸修复技术方案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借鉴与帮助。同时,提醒我们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贯穿在生态修复的方案中,最终使生态功能与景观修复相结合,找到未来水利工程发展建设的正确方向。
本文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神农架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如何在旅游生态公路建设中使神农架成为一个开放的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基地.同时提出了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建设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原则与方案.
作 者:管学理 作者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X171 关键词:绿色GDP 人与生物圈计划 景观规划
1、对渭河水体规划措施:设立调蓄库塘(清渭济渭湖),清淤河槽。
2、对渭河滩地规划措施:对渭河宽舒的河漫滩地,分层绿化、分层利用,建立百里滩岸湿地生态景观带。
3、对渭河支流规划措施:利用南岸主要支流水系沣河、皂河等,建设进入城区内部的人工水系,可以组织公共活动更为聚集的城市型滨水岸线。
4、对渭河两岸规划措施:打造堤外滨河绿带--百里渭滨林苑,建设五大湿地公园。
5、对两岸城市开发规划措施:结合多条纵向河流及交通线路形成“脊椎--绿指”状绿化体系,规模大小不一的新建社区如“斑块”般嵌入到整个滨河生态体系中。
6、对两岸城市建设规划措施:建设片区体现“高效紧缩”内涵,根据其本身的现状条件与规划定位,进行不同的建设强度与建筑高度控制。
7、对各个城市开发段落的功能与景观规划措施:规划区内共包括五个滨水区段,每一区段构成特征:城市空间-主题公园-滨水绿地
8、对两岸交通的规划策略:规划区内形成高速公路、交通性主干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五级道路体系。
9、对两岸产业的规划策略:现状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低碳环保型产业转型。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1-10
规划设计领域下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论文06-16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07-27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论文12-18
景观规划——专业英语10-28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09-22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11-01
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求10-31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论文11-14
景观生态学应用实例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