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传播对原生态文化的影响及思考
旅游文化传播对原生态文化的影响及思考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开发先后、知名度大小都在经历着文化的蜕变.本文列举三个旅游原生态文化被破坏的.例子,来说明旅游文化发生发展的问题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初步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作 者:蔡文莲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51507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X1 关键词:旅游 原生态文化
一、以鲜明的生态特色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生态是铁岭县凡河旅游谷建设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漫步凡河岸边, 应是田园风光美如画, 青山绿水共为邻。如何凸显生态特色, 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积极推进区域内生态农业的发展。把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相互融合。目前, 大甸子镇寒富苹果采摘、李千户小屯果蔬采摘、凡河镇依农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初具规模, 应在此基础上,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过土地流转,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生产的规范性和规模化, 将铁岭县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内的东部山区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亦乡亦城的美丽田园。二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 对旅游谷内的村屯环境进行重点整治, 实现村容村貌整洁。对重点路段要美化绿化, 对村民住宅院内的美化也要提到日程上来。农村的特点是一家一户、一户一庭。现在农民富裕了, 在建房时都比较重视庭院建设, 重视环境绿化。建议政府部门多加引导, 把庭院建设与生态经济建设相结合。在屋前屋后多种些珍贵名木、四季果木, 这不仅可以美化庭院, 还可增加农户收入。三是结合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生态环境水平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要加强旅游谷区域内重点乡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村镇污水处理厂 (站) , 推广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把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问题想在前面, 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注意这些问题的解决, 避免建成后随着游客增加而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力争达到到村村绿色环绕, 镇镇绿地成片, 创建一批环境优美的小村镇。四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村, 村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野花、野草不胜枚举, 这正体现了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朴素意识, 应进一步引导村民爱护村庄的一草一木, 为游客创建更为接近自然且优雅舒适的环境。
二、以清晰的文化定位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当前, 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 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才具有吸引力。寄希望于通过文化来打动人心、吸引人、形成特色是文化的本质所在。但文化包含很多方面, 很多层次, 究竟铁岭县的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所指的文化是什么?从目前规划建设的实际看, 文化优势不突出, 文化定位并不十分清晰。我们认为, 其文化定位应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河流文化。凡河作为铁岭县的母亲河, 孕育了一方人民, 形成了一方特有的民俗民风。凡河旅游谷的建设不能脱离凡河的河流文化而存在, 挖掘、梳理、提炼、展示凡河的河流文化应该成为凡河旅游谷文化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满清文化。在旅游谷内的李千户镇李成梁家族墓、横道河子镇红带沟村的爱新觉罗后裔的渊源, 无不与大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好好挖掘并注入旅游谷的规划建设, 铁岭县的旅游发展才会展示出越来越丰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农耕文化。凡河旅游谷建设覆盖铁岭县东部山区, 世代的农业耕作形成了山区特有的农产品及农业耕种模式, 吸引城里人到山区村屯, 通过开展干农家活、采农家菜、吃农家饭、住农家炕等活动, 使城里人更深层次体验农家餐饮文化, 享受农事体验快乐, 使凡河旅游谷成为城市人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最佳选择, 这是凡河旅游谷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以突出的凡河文化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将凡河河流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来重视、来挖掘、来拓展, 体现了铁岭县人的智慧与创新。重视河流文化, 回归经济转型、生态发展、环境改变、满足现代人深度体验、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新需求, 正是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的活力所在。实现河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恰恰是铁岭县旅游产业的特色所在, 当前,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重视挖掘河流文化的内涵。河流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地标区, 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展示区。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挖掘河流文化的内涵, 就是要把铁岭县沿凡河流域的传说、故事、可以挖掘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进行搜集、梳理、提炼, 在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中巧妙注入与展示, 结合流域内的文化创意资源, 建构铁岭县河流文化新据点。二是重视河流文化的深度体验。要规划设计好系列亲水设施, 充分运用人们对情、趣、闲、思、动的心理体验进行规划与设计, 建设人与水亲近、沟通的景观节点。在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中融入休闲风潮、亲水文化、河畔文艺等元素, 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化形象。三是重视河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就凡河生态文化谷建设而言, 要以凡河为轴心, 努力打造一条亮丽的景观带、生态带、文化带。加强凡河水系及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 使铁岭县东部山区沿凡河流域一带山更清、水更秀, 以环境幽静洁净、空气自然清新、民风古朴淳厚弥补非名山大川之不足, 吸引八方游客, 促成河流文化与观光度假的时尚休闲文化的结合。加强凡河流域周边村屯农业生产活动的统筹调控, 将艺术性、观赏性融入农业生产, 如李千户镇的“十里花溪”建设, 既增强景观的吸引力, 又增加农民收益。四是叫响“凡河”河流文化品牌。能否叫响“凡河”河流文化品牌, 影响着旅游谷的建设成效。在项目设计建设上要突出“凡河”, 要紧围绕“凡河”河流文化做文章, 处处体现“凡河”形象, 时时展示铁岭县母亲河的风采。在旅游景区的标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旅游手册的印制中, 要把“凡河”形象突出出来。
四、以独特的品牌特色引领凡河生态
文化旅游谷建设
要想在省内外叫响旅游谷的品牌, 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引来八方客, 没有特色不行, 没有亮点不行, 没有独特的品牌也不行。打造旅游谷的品牌特色,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借力区域优势, 形成自己的独特气质。对于铁岭县的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而言, 其间没有名闻遐迩的名山大川, 没有巧夺天工的奇绝险峰, 缺少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但是, 我们有淳朴的民风、浑然天成的幽静、绵延无尽的青山绿水,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借助这些优势, 发挥好这些优势, 不简单重复别人, 不盲目模仿别人, 凡河旅游谷的建设与发展才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与魅力。于喧嚣中带给游客一丝宁静, 于旅行中带给游客一丝清爽, 于自然淳朴中带给人一丝感悟, 就已足够。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的特色应该就在于它的清新自然、朴素淡雅、古朴唯美。这是规划建设中需要大力突出的。二是依托农业资源, 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区域内农业资源丰富, 接下来要依托凡河, 细化特色农作物种植区域, 形成沿凡河景观带, 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 沈北新区借助稻田画项目, 把农业生产与观光很好结合在一起。三是挖掘整合文化资源, 形成自己的独特吸引力。感人心者, 莫先乎于情, 而情感的引发离不开文化的感染与触动。在此, 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既包括河流文化、满清文化及农耕文化的多重呈现, 也包含着凡河流域民间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 如剪纸、嘎拉哈、烫画、皮影、绢花、刺绣、手指画等, 承载着铁岭县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过往生活的不尽记忆。把这些工艺品与当地的故事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旅游商品开发, 供游客赏玩收藏, 物件虽小, 但承载的是游客美好的回忆。
五、以不断的创新突破引领凡河生态文化旅游谷建设
丽水生态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观念有误区。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明显不足,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重开发轻保护,重视经济成绩强调经济收入和游客接待数量,盲目扩大旅游人数,建筑数量,盲目发展机动车辆,致使污染增大,忽略生态文化旅游的本质要求,从经营管理者的理念来看,认为在原的大从旅游产品上贴上一个绿色文化标签,就可以打起生态文化旅游的旗号,招揽游客,生态旅游成为市场炒作下的换汤不换药的假产品。或者,为谋求自身利益,对资源采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就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在景区内留下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随意采摘、乱刻乱画等行为都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是生态平衡。
政府宏观管理不足。近年来,丽水生态文化发展很快,政府加强了对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丽水对生态旅游和开发与管理还很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上。目前,丽水的生态旅游资源分属多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更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其次,法制建设不够。我市只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旅游行业规范文件,法制自身不完善,因而作为法定的行业管理部门的人流管理机构,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缺法律的保证,使执法手段不严,执法渠道不通。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由于旅游业发展猛,人才缺口很大,从事旅游行业门槛较低,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一方面难以针对游提供优质的文化的精神服务,使游客得到高品位的享受,另一方面,缺乏相就的生态知识,难以正确的引导旅游者,控制游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发展丽水生态旅游文化建议
生态旅游业现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的核心,市区旅游业是全市旅游业的中枢,要加大力度推进市区重大项目的建设,整合连线形成城市为中心生态旅游大景区,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和生态文化休闲生度假旅游为目的地建设。这一新的思路。找到了丽水旅游业发展的短板,解决了丽水旅游业发展一直以来的缺少发动机瓶劲,更好的推进丽水旅游业的发展。
布局完善市本级生态旅游文化和基础设施。把丽水市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加快发展城市旅游,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旅游项目、城市建设交通网络、旅游购物,旅游休闲等方方面面。而目前市区旅游业发展还是薄弱环节,缺乏旅游龙头项目,如何破题市区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和各景点基础设施的完善,这都要经过精心的筹划布局。要围绕市本级“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及商业零售”三大类城市旅游核心功能,谋划布局一批旅游服务、养生养老、度假酒店、生态居住、文化会展、创意研发、总部商务、特色商业、历史街区等业态项目。鼓励主城区周边街道、乡镇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镇休闲空间。要围绕本届景区品质提升,推进旅游景区功能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功能转型升级。
打造丽水旅游文化资源展示平台和特色品牌。加强立体化营销,全方位展示丽水生态旅游的优势。积极通过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合作,以及微信、网络、微博、微电影、省内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旅游专列等方式创新营销,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要让丽水有文化的味道,还必须形式多样化,可以编一套旅游文化介绍丛书,其次,编印一份简单而双有鲜明特点的“丽水旅游指南”,重新设计各景点的景区人文宣传展示牌和宣传排匾,在各市县入口推出展示各自的人文旅游形象设计等。围绕民宿经济发展和“丽水山居”民宿品牌打造,立足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开发建设景区辐射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传统民俗型、养生度假型、湖畔人居型、山里人家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和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谋划推进一批山水生态城市休闲度假、森林氧吧休闲度假、滨湖休闲度假、植物科普研学度假、传统村落农耕文化体验、民族风情体验、非遗文化体验、乡村民宿体验、红色旅游体验、农林特产购物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培育项目,着力打造丽水旅游特色品牌。
规划区域合作促使文化精品线路。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单个地区打造单一旅游目的地的路线已越走越窄,地区之间迫切要求联合起来打造共同的旅游品牌。建立精品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库,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体验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带动能力强劲的景区提升项目。加快古堰画乡、遂昌金矿、缙云仙都、青田石门洞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积极谋划云和梯田、龙泉山、千峡湖等5A级景区创建,让精品线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构建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旅游购物场所。丽水物产丰富,品种多样。工艺品如有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云和雪梨,遂昌竹炭、石练米、处州白莲、庆元香茹、云和黑木耳、景宁惠明茶等等无不富含文化的物质。但目前除丽水有旅游产品购物和遂昌的竹炭博物馆外,其他县市基本没有土特产展示中心。如何做好旅游产购物产品的文章,也是旅游当中重要的一块,在购物当中,使游客了解到我们丽水的人文景观和历史,也增添了游客的游兴,让游客在购物当中享受文化
摘要: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或当地居民接触时产生,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本文从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两面性出发,讨论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与消极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而研究如何将消极的影响积极化,将积极的影响扩大化,以达到更好的促进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均衡。关键词:旅游;社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均衡 现代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对旅游接待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日益突出。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的相互接触的活动,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这种接触的规模逐步扩大,也正因为此,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接待地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
1.为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开展旅游活动为旅游接待地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文化传播的平台,促进了接待地对外文化交流,使当地文化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首先,不同的文化会伴随着旅游者的游览旅程,传播到接待地的每个角落,接待地居民可以通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旅游者的言行、举止、装束,感受到他们带来的“别样文化”,然后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进行借鉴、吸收,从而促进当
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其次,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的居民不断的接触,能更有效地宣传旅游接待地的地区形象,能提升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的可信度,让更多的人接受旅游接待地的文化。2.为文化的保护提供动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旅游是一项文化内涵丰富的产业,它能满足旅游者体验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心理期望,所以接待地在旅游开发中就会重视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的民间艺术重新受到重视和传承。在接待地原本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被远道而来的旅游者所崇敬,习以为常的建筑、物件被各地旅游者叹为观止,自娱自乐的吹拉弹唱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欣赏,于是当地民众感到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使原本遗忘的传统习俗进行开发和恢复;使几近湮灭的文物古迹得到维护、整修甚至重建;使正濒临绝迹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得到传承、发展。
3.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机遇,促进城市社会文化现代化。旅游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重要活动,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机遇。首先,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当地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城市建设,增加文化设施,优化文化环境,形成具有城市独特风貌以及具有创造性的人文景观,为当地增添新的文化风采;其次,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尤其是在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通讯业以及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更加快速、便捷、舒适和安全。城市 的发展有了传统文化氛围、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社会文化现代化。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
1.文物古迹被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本身就会对文物古迹带来或轻或重的破坏:一类是由旅游者造成的破坏,另一类是旅游开发和保护不当造成的损坏。首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废纸和果皮等垃圾随处丢弃,这种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文物古迹的破坏;其次,部分游客文化素质低,缺乏审美及保护意识,对文物古迹随手乱涂乱画,处处留名纪念,直接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再次,旅游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规划、管理不力或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出现了污染文物古迹历史风貌的建筑,出现了文物古迹被破坏或者被改造得面目全非。
2.传统文化失去原有意义。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可以被归结为艺术、工艺、舞蹈、音乐、建筑和节日等几个方面,在发展旅游业之前,由于与外界的接触较少,其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开展,原本在旅游地自然存在的、能吸引游客的传统文化,被人为的安排成一种间接的东西呈现给游客;工艺品也因为异地风情、异国文化、不同意识的进入在社会和精神意义以及艺术含义上发生了改变,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复兴”了的“传统文化”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因为其割断了与当地地理环境、核心文化、价值观、社会背景和历史传统的联系,没有了生命力,变成了
迎合旅游者需求的商品,使得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3.引发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外界文化冲击也可能导致旅游地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和退化,对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构成了威胁,形成了破坏,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往重义轻利、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强买强卖以及触犯法律的行为和现象;另一方面,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由于旅游者在陌生的旅游地约束力下降,往往会在旅游活动中参与一些“特殊”的活动,如色情活动、赌博等。
三、发展旅游中的文化均衡
在旅游发展中旅游接待地要对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鉴于社会与文化的多层性、多样和复杂性,旅游接待地要均衡文化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化均衡一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考虑:
1.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均衡。在接待地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均衡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首先就要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要继承实质性的传统,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加快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结合现代化中的合理性内涵,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2.传统文化开放与限制的均衡。旅游接待地要发展旅游,就必须
开放自己的社会文化门户,接收外来的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但是,每个社会的文化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了使主客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能够在互不伤害的前提下进行,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对以旅游者为媒介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扩散给予适当的限制。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错开旅游区和居民区,使主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任何限制措施都应避免本地文化的变相的隔离排外,否则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旅游业的繁荣。参考文献:
摘要: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两大休闲产业。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对于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影视作品的推出或是带动了一个景区的迅速繁荣,或是更加固化了已有知名旅游资源景观的美誉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民众更加追求“新奇、神秘”的异质文化,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体验,文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民族地区由于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倍受青徕,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较快,取得了极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其中与以民族地区为题材的影视业促销和推广分不开的。
关键词:影视产业 旅游业 民族文化
一、何谓旅游业
到目前为止,国内以及国际上对旅游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一般认为,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其中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区域客观有形或无形的旅游资源及区域相关配套的服务基础上的,在知道了旅游的定义及构成其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包括旅游地群众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接触收到的影响,包括旅游目的社会状况及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和文化。
二、影视包装详解
影视包装是针对影视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的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美化。这些形式要素包括画面动态元素、图片、颜色、声音等。 影视包装大致可分为两类:
1.电视包装
2.其他形式包装
1. 包装概念的引入
提到“包装”,我们都会想到食品袋品外面的装饰层。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孕育而生的,并且也是美化商品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包装最显著的意义体现于商业营销中,它可以促进商品销售。好的包装通过对商品的外观、文字、图形、色彩的设计,快速吸引消费群体,关注其产品信息,产生消费欲望,形成实际购买行为。包装不仅能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更能在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传递其价值理念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而在目标市场中确立优势地位。包装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不光是我们所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领域,在电视媒体的营销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2. 电视包装
简单地说电视包装指的.是对电视台、频道、节目的美化。这其中包括电视台及其频道的整体形象设计风格定位。栏目片头片尾的设计段落转换的格式设计以及主持人的形象设计演播厅的舞台美术设计等。一般可从频道的整体包装和栏目包装两个方面来理解。
同样地在信息化的今天电视节目日益成为大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不再是一个筒简单单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商品确切地讲就是一种产品或服务。所以 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和电视栏目的包装必须美观有趣让人回昧。电视包装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争取观众取得良好业绩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也需要给它宣传为它吆喝包装的过程就是为电视媒体吆喝的过程而有针对性地吆喝会吸引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三、影视作品对影视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在诸多的流行文化中,以影视作品形成的影视文化凭着自身强大的娱乐功能与宣传效用脱颖而出,且它们在传播传播某种文化的同时,往往还把这种文化所依托的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以推介,给潜在的旅游者一种别样的感觉,一种强烈的新奇的憧憬与向往。
影视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影视作品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潜在的吸引力,一旦旅游条件具备,观众就会到影视拍摄地游览,回忆和体验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经历,印证故事片断的发生地。所以说,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印象将会深远地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决策行为。众多影视作品的成功给影视拍摄地带来了知名度,影片在展示拍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够挖掘拍摄地内在的文化魅力,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扩大拍摄地的知名度;而选择风景优美、久负盛名的旅游地来拍摄影视作品将无疑大大增加影片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借助影视作品的吸引力,充分把握影视作品机遇来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发展,认真分析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影视旅游热从而对影视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影响。理应成为值得中国一些影视旅游目的地关注的重要内容。
1.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影视旅游热现象及原因
目前,国内外一些景区或城市作为影视作品外景基地或电影节举办地,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前往旅游参观。这些旅游目的地正借电影造势,旅游业搭着影视作品快车,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依托,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
体验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游客认为现代旅游并不完全在于到过哪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他们寻求个性化的服务,追求灵活性,冒险性和体验性,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性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由于观众在观赏影片时会融入自己的感情,那么影视旅游还是一种异地的情感体验。这些旅游活动大多不是由旅行社事先安排,而是由观众自主选择的,比较符合体验经济消费者的需求模式。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影视旅游提供了比其他的旅游形式更好的发展机遇。
2.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驱动作用
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虽然拥有非常高品位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然而由于缺少合适的营销手段,致使资源“养在深闺无人知”,难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旅游地的知名度对旅游者而言极其重要,谁能吸引游客的眼球,谁就能获得市场。
影视作品作为当今最受关注的内容,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所在目的地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从而可能扩大其客源市场。一些影视作品的拍摄能够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契机,许多原先看似没有吸引力的拍摄地,也因为影视剧的宣传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影视作品市场巨大,为此,由影视作品的宣传而引发的旅游市场也有巨大的潜力。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响来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巧借影视作品的宣传之势推动国内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把握影视作品对影视目的地驱动作用的同时,更要使影视作品与影视目的地和谐发展,尽量让驱动作用发挥到更大的极致。
四、民族地区借助影视业发展民族旅游的对策
1.借势
借势,就是借助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影片的时机,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都要吸引许多影视剧来民族地区拍摄外景,加之大多选择的地方多为民族地区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区,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要借助影视拍摄的最佳时机,做好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国内有些方已经开始借助影视剧的影响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要有主动借势意识,主动借势自我宣传,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主体应以影视剧的拍摄场地为依托,借鉴国外成功的开发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丰富影视旅游产品,开辟旅游区或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借助影视剧的推动强势,组织旅游线路,推出以体验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当地媒体要主动地报道影视剧拍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报道数量,达到传播扩散的效果,并多参与或配合影视剧组自身的宣传活动,使影视剧和民族地区一起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2.引势
引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积极主动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导各种拍摄组或潜在的拍摄组来当地参观,拍摄外景,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吸引游客来观光旅游,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加强与影视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推出一些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多影视剧的投资商和制作单位到独具特色和有潜在旅游者的外景地拍摄影视剧;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部门或宣传部门要适时邀请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和策划人等影视传媒人士来民族地区旅游访问,充分向他们展现当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激发他们的创作和拍摄热情,为成为下一部影视拍摄地埋下伏笔。
3.造势
造势,就是民族地区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主体主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资源,改编适合当地的影视剧本,挖掘影视主题,自行或引资拍摄反映民族地区的影视剧,借助影视业的影响,宣传推介民族地区旅游形象,从而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确信,影视作品包装对旅游地的宣传促销作用是显著而卓有成效的。影视业是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文化创意结合的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前景,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可估量,而民族在地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是低能耗、高效益、高就业、关联度极强的产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谐文化构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潘丽丽.影视拍摄地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 2005,25 (6): 928-932.
[2]王丽波、刘华. 影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的促销作用分析[J].市场论坛,2007, (7): 88-89.?
[3]周慧颖,黄远水.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3): 60-63.
[4]吴丽云,侯晓丽.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 24-27.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旅游开发,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人们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接触越来越频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旅游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系统遭受到越来越多的破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同时还应该诉诸伦理信念。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旅游
环境问题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通过旅游既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愉悦身心,又可以锻炼身体、广交朋友。因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也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休闲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使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为了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 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我国旅游业发
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业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空气、噪音污染,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1)水污染。由于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或净化不达标便排入景区水体,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造成水体旅游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这些污染使河水不再清澈,使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2007年的太湖,一场蓝藻诱发的生态灾难让两百万无锡市民守着太湖却要抢购纯净水饮用,昔日的鱼米之乡成了鱼的“坟墓”。除了太湖,还有巢湖、滇池、海河、淮河等,水体污染都及其严重。
(2)大气污染。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加剧。很多旅游景区设置烧烤项目,比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曲院风荷、植物园、九溪建有3大主要烧烤区,烧烤区的滚滚浓烟,致使周围空气污染严重。南山风景区的马尾松针叶尖枯黄脱落,诱发病害虫而大面积死亡,受害面积为85%,死亡面积达800公顷,被视为全球大气污染对森林造成毁灭性灾难的典型。
(3)噪音污染。很多旅游景区摆摊设点的现象很严重,小摊小贩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便在景区内大声叫卖,有的甚至用高音喇叭招徕顾客,加上不文明游客的大声喧哗,还有导游手持各种扩音设备招集游客的声音,所有这些声音混杂在一起,使得旅游景区就像热闹非凡的集市,致使整个旅游氛围受到极大影响。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很多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性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都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堆放于景区内,严重污染了景区环境。如峨嵋山风景区 1 每年产生固体废物4800多吨,其中96%以上未加处理排入景区的溪流中,如此下去,这涓涓溪流可能将变成名副其实的垃圾河。固体垃圾还会助长苍蝇、鼠类、蟑螂、蚊虫以及其它害虫繁殖,传播疾病,导致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健康受损等等。
3、旅游景区超规模接待游客。“超负荷”的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造成交通、食宿、人身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二)旅游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自然因素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多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如地震、火灾、洪水、滑坡、海啸、火山爆发等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旅游环境问题,旅游环境问题人为因素占主要方面。
1、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还不够连贯,各个单行法或部门法之间还存在着相互重复、互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和抵触的现象,这就很容易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在利益面前当仁不让,在责任面前相互推诿。这种现象在旅游区的管理中尤其明显,使得旅游环境日趋恶化的程度更为严重。
2、政府和旅游企业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的现象严重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牺牲长期效益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两难选择,更多的是注重开发而不注重保护。
3、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强
随着环保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整体还比较薄弱,破坏环境的事件随处可见,比如旅游区居民为了获取经济收入,上山采集各种植物标本、猎杀各种动物以供旅游纪念品交易,居民这种薄弱的生态意识进而又影响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狞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4、各地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普遍较少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对环保的资金投入普遍较少,很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加以征收,加上污染治理成本太高、欠账太多,致使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难以开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及旅游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使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这必然会使整个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情调,而旅游的价值正蕴涵在这些当中。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展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而盲目的城市建设破坏和削弱景区的协调性,则也是显而易见的。
2、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一致,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景区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
3、政策失误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旅游界、理论界和政府某些决策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性资源组成的,旅游消耗是“非耗竭性消耗”,所以不必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致使政府制定的有关旅游业发展政策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这种现象极易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快,进而加快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奠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何做到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旅游业,主要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保护与旅游关系紧密。必须加强二者的科学研究,以获得正确的认识与科学的识见。要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论,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要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景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以培养旅游主客体的环保自觉。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前许多旅游地的当地居民为了获得经济收入,在旅游景区周边摆摊设点,有的甚至向游客兜售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使整个旅游环境的氛围受到影响。在一些自然景区的居民还是以柴为薪,经常猎取野生动物为食或者进行贩卖,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确保当地居民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
(2)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保护自然,游客的意识至关重要。
到自然地区旅游的游客,如果了解自己的旅行、购物、饮食、住宿、游玩会给自然带来什么影响,游客就会作出更好的选择,减少对自然的直接破坏;游客的监督和选择可以督促景区和旅游从业者提供更加环保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更好地欣赏自然,公众可以得到真正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通过我们的生活细节来改善环境,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尽一己之力,改变生活方式,身体力行。
“除脚印以外什么都不要留下,除相片以外什么都不要带走”。
旅游作为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前卫生活方式,现在已蔚然成风,成为时尚。旅游者离家出门花钱“购买”的“旅游”这种“商品”是一种观赏、体验和经历,而不是去“买回”那里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
权衡利弊得失,建立旅游绿色开发、经营、宣传和管理体系,坚持旅游科学开发管理,减少粗放 式开发,防止低水平开发,杜绝破坏性开发,是实现开发与保护统一的关键。
2、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对于污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游客人数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必然会产生践踏风景区的绿化地、花圃、园林,甚至也往往会造成对旅游设施、荷塘水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破坏。同时,游人过多伴之而来的是抛撤的垃圾狼籍满地,噪声超过标准等。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来控制门票的出售量,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以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设法维持旅游区道路的通畅,以便及时疏散人群,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3、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加强旅游行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应该鼓励和支持全国各个地区制订各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政策。比如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倡导旅游企业实行绿色经营以及开发各种绿色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创新等等,对环保做得好的旅游企业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企业能够更加积极的实施各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政策。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利于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4、健全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由于旅游法在短期内难以出台,而当前又迫切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针对旅游资源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行为,应该尽快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比如《旅游资源开发暂行规定》,《旅游环境保护条例》等,防止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5、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开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的,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
6、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因此,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且也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一江 孔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3.[2]张厚义 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知识文献出版社, 2005.6.[3] 《中国旅游发展三大误区》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2005年08月11日07:13
[4] 孙延红《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
一、传媒文化的特征
1. 信息属性——大众化
传媒文化主要是从感性或者形象的角度来传达信息, 为了打破类似于语言等的隔膜障碍, 使得信息的传播在商业领域中脱颖而出, 所以, 在传媒文化传播模型中必然得以加强的就是信息源层面的内容;此外, 受众层面包括预定的、资助性的和实际的消费者, 他们成为被潜移默化影响商业行为的主要载体。例如耐克的影视广告以“纯粹体育精神”的名义, 借用其“全球化”和“无国界”的特点, 在世界上不同地方进行着“特类”消费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由此改变和影响着相当数量群的受众者在商业行为上的变化。
2. 语境属性——非时空限制
传媒文化通过特定媒体 (例如电视等) 进行的谈话取消了语境, 创造了新的话语场, 讲话者 (即信息传达者) 对语境进行了精心和严格的控制。在商业化社会里, 传媒不仅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 而且成为具有独特社会功能和精神影响力的大大小小的集团。这些传媒集团利用它掌握的话语权, 构织起一个经过筛选和过滤的媒体话语空间, 凡是生活于这个空间的人都无法摆脱它的支配, 无时无刻不受其制约和框范, 成为社会时尚和文化潮流的风向标, 在自然而然中便影响着商业行为的判断导向。
3. 表述方式属性——单向性、惟一性
由于传媒表述的方式主要是独白式的, 而非对话式的, 这就造成了其表述方式是单向性的。传媒文化倡导由观众自我建构的形式, 传媒广告建立的符号影像为他们提供了在消费场景中的自我想象和建构, 真实的形象和虚幻的想象交织在一起, 开始了传媒文化视觉文本与商业行为密切“亲和”的关键一步。
二、商业行为和传媒文化的关系
传媒文化和商业行为的关系, 首先是依托在物质层面。即过于重视对物质的兴趣, 而对非物质因素则不够重视;其次, 两者的关系也在于资本 (或特殊投资) 的关系——传媒文化就是通过提供这种特殊投资转变的潜在可能, 把个体资本的不平衡通过形象的手法体现出来, 并重新建立一套象征资本体系, 让人们看到转变的必要和可能, 从而影响他们作出选择和判断。
1. 消费符号化
商业时代是个形象的时代, 是个通过标榜自我形象, 彰显个人风格的时代。传媒文化对商业行为的形象符号化的导向作用, 是广告商打开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渠道。
2. 话语权力化
在商业行为的意识形态中, 有着一个话语的环境, 传媒商们用各自不同的基调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服务、形象等, 新的商业思维也应运而生。例如在美国上映的票房极高影片《航班蛇患》, 没有靠剧情、表演、制作等传统的硬性标准脱颖而出, 而是由一场事先张扬的网络狂欢先声夺人, 从实际效果来看, 《航班蛇患》的确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创作空间:邀请网友参与创作思路和台词的讨论, 片尾曲从群众的原创作品中投票诞生, 甚至, 为了契合网友创意, 影片在杀青半年后特意补拍了更为血腥的镜头……这是较为典型的传媒手段影响决策商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判断的案例。
3. 思维时尚化
进入商业时代, 传媒文化的出现解放了受众者对时尚的追求, 其高端的媒介特性更是带来了对阶级性的逾越。通过传媒手段, 无论哪个阶层的个体都可接受到消费文化的信息, 需求的欲望都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逐渐实现。所有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名义下进行的, 传媒文化于是有了对商业行为的量化过程, 进而带来的是对商业思维的深层影响。
三、传媒文化对商业行为的负面影响
1. 从片面追求利润与利益的“释放心态”中产生畸形的商业行为
毋庸置疑的是, 传媒导向对商业思维领域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由此形成的商业意识也裹挟而来。“三鹿奶粉事件”无可争议的事实证实, 纯粹利润导向是一个最有害的商业信条, 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伤害。因此, 传媒文化在最大限度宣传他的“商业游戏规则”时, 社会道德底线是一个决不能忽视的因素。
2. 对社会虚幻反映造成的商业价值判断误区
消费者在传媒文化的宣传和引领下, 已开始不仅仅满足于商品实用价值所带来的舒适和方便, 而是越过它们, 直指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和象征价值。与其说他们是在消费商品, 毋宁说是在消费商品的符号意义。受众者在传媒对消费、享乐、欲望合法性要求的表达下, 浑然忘却了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可见, 必须矫正虚幻传媒导致商业理性的缺失, 摒弃这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3. 由潜意识的接受认可而导致的商业文化危机
在当代全球传媒发展战略中, 发达地区的企业通过媒介和营销, 对不发达地区通过传媒进行商业文化的侵略和扩张。面对这股不可抵挡的潮流, 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观念的先进、技术的先进, 而本土商业文化的优良特性, 在全球化的压力下阵地渐失。例如在“三鹿奶粉事件”中, 一些媚外者不失时机地站出来喊话:“在这场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灭顶之灾巨大风波中, 外资婴幼儿奶粉品牌做到了独善其身。为什么外资奶粉品牌能做到独善其身, 中国本土的民族品牌就做不到呢?”但事实却是, 香港检测中心验出6款雀巢奶粉也含三聚氰胺, 超级市场全线停售这6款雀巢奶粉。所以, 借助现代传媒尽快打造出民族的商业精神品牌势在必行。
四、消除传媒文化对商业行为负面影响的对策思考
1. 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切入
传媒文化对商业行为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暗示作用。首先, 传媒载体在经营层面保持竞争的同时, 必须形成积极向上、客观理性的商业舆论环境。其次, 针对当前迅速膨胀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必须对媒介信息实行必要的控制, 强化商业信息流量, 形成信息合力。第三, 要慎重对待“洋文化产品”, 严把质量关。总之, 要努力使传媒文化引导合理商业行为, 在传播消费信息的同时不忘人文精神的传递, 加强商业行为的文化心理引导, 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实现商业思维的优化。
2. 建立创新机制:从理念上切入
传媒文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也最普及的沟通和交流手段。现代商业行为和消费意识, 很多都来自于传媒渠道, 这就要求传媒素养必须提高改进。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对传媒素养作出了一定界定, 就是指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因此, 需要努力寻求在坚持有民族特色的商业价值观的前提下, 找到与“市场文化”的结合点、兼容点, 从而达到提升理性商业思维能力, 健全商业文化精神的目标。
3. 建立系统机制:从手段上切入
美国一位传播学者说:“人类是否能享受到他的好处, 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当前, 应当建立国家管理调控一体化的传媒文化协同机制。对媒体文化的调控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国家权力系统的调控——主要是国家运用权力机构对媒体的功过进行奖惩以及对媒体文化发展的方向给予必要的引导;社会的调控——主要是社会各阶层、各社会组织和团体对媒体施加多方面的影响;受众的监控——主要指广大受众的监督, 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慎重处理好传媒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商业消费性二者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传媒效益和商业效益的辨证关系, 形成具有民族品牌特色的传媒文化和商业文化。
摘要:传媒文化是以影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为载体传播的多元化综合性文化, 包括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和其他传播媒介文化。据调查, 当前传媒已成为影响商业行为的重要手段, 并且凭借其信息传播功能和与消费者进行的有效沟通能力, 成为了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的一种图腾。因此, 合理思考分析传媒文化的双重价值功能, 将有助于合理定位现代商业思维。
关键词:传媒文化,商业行为,影响分析,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张志安 许海妹:今天, 你该怎样看电视[J].黄金时代, 2005, 2
[3] (法) 尚·布希亚:物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22
[4]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5]李心远:影视广告与消费文化的对称性[C].深圳广告协会, 2008, 8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组织形式;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42-02
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学者众多,观点迥异,我认为首先要,明确需从那些方面入手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这个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克鲁克亨等提出应从五个基本问题入手,我赞成这一观点。这五个基本的问题是:“(1)如何看待人的本性;(2)人和自然的关系式什么;(3)时间取向的本质是什么;(4)人生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5)人同周围人的基本关系的实质是什么。”这五个方面中,我认为,人与人关系的差异对旅游组织形式造成直接的影响。
一、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性善,在中国社会里道德伦理相当的重要,梁漱溟先生就提到中国人是以道德代法律。在这样一种文化体系中,个人是通过他人,通过社会关系来定义和设计的,被当做血缘关系纽带、封建等级、名分差距中的一个符号。而那些不受伦理和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常常被视为不道德的个体。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在现在看来都是家天下,在经济上中国社会有父母在兄弟不分(主要指财产),这些都是伦理本位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都反映出这种伦理本位思想。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作为农耕民族,自给自足、邻里相助的村落共同体成为其社会载体,在这种社会载体之下,伦理本位就集中的表现为家族本位思想。由于这种对家庭关系的倚重,中国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在公共观念、组织能力、法律精神等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两个实体,而家庭己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国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个端。”
与传统中国相反,西方文化崇尚人的个性,追求个人对于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中的优先性,每一个人在西方社会开来都是平等的。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明确提出: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在社会生活上表现就尤为明显了,即时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要尊重孩子个人的权利,在西方社会中孩子的隐私权也是受到保护的。同时在我们的旅游行为中,西方人是不喜欢团体游不喜欢导游指指点点的告诉他们需要做什么。对于个人主义本身这个词在理解上,中西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词典里,个人主义被视为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从词义的理解上给自私的含义没有多大区别。在维基百科中是这样来定义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立场,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个人主义者尊重个人目标和愿望,遵从独立和自给自足思想,同时反对社会、家庭和任何社会组织干预个人兴趣和个人发展”。应该说对于这个词在理解本身就有所差异。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是得到推崇的,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它主要强调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西方的个人主义个性自由有着其局限性,但是它塑造了西方人自主、自律、创造、奋斗的精神。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西方生在社会生活中喜欢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与众不同、敢于保持个性。
这种中西方文化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差异,反映在旅游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中西游客旅游组织形式的差异。
二、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群体意识比较强烈,中国人在选择旅游组织形式时多选择团队游。不管是出境游还有国内旅游,团队游都是很普遍的形式。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团队游可以互相照顾,如果出现什么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同时在旅游的闲暇之余不会有寂寞的感觉。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也是中国人选择团体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选择团队游那么在旅游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旅行社都会解决,比如说交通、旅游线路、食宿语言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团体游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缺乏冒险精神而是随团旅游省心、省力、省麻烦,因为人们认为旅游就是放松和休息。其实这里暗藏畏惧心理,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这种问题一旦出现怎样解决,这就是一种畏惧,不敢冒险不敢面对。虽然说现散客游在中国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团体游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散客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去,而是几个好朋友或是同学自行组团而不通过旅行社的方式。
在西方许多国家,如英、法、德、美团队游不是很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不是说西方就没有团体游,只是相对中国来说不那么普遍,而且西方团队游和中国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旅游组织形式和旅游目的地选择一脉相承,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点,既为了尽情享受属于个人的时间和生活方式,单独外出旅游的情况很普遍,对于西方人而言似乎结伴或是与家人同行会损害自己的旅游效益。当然很多西方人出国旅游也会考虑参加旅行社,这样做目的是为了省去订房和定机票的麻烦,所以一般喜欢“基本结构(订机票定房)+自由选择”的模式,当然目前中国的旅行社也有这种模式的组团形式,但这种模式还不普遍,对多数境外游客而言,参团旅游还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选择,西方游客对这种单一的组织形式颇有怨言,例如我有幸在昆明体验了一次九乡一日游,那次西方朋友参团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单位统一安排。刚出发就爆发了西方游客和导游小姐之间的冲突,西方游客认为导游小姐不应该在旅游车上不停的介绍云南其他地方,因为旅游车是游客和导游的共同空间,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而擅自宣传其他景点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完全没法理解,他们对景区游玩有时间限制,有特定的购物时间更不理解。旅游结束后一个美国朋友告訴我,他永远也不会在中国参团旅游,更不会推荐朋友参团。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中西游客对旅游组织形式认同感差别极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是源于中西文传统文化的差异。
针对中西游客在旅游组织形式上的差异,我认为必须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多样性的旅游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以团体游为普遍的旅游组织形式,虽然近几年自助游逐渐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发展还不完善。对于大部分中国旅游来说,团体游是可以接受也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旅游组织形式,这一方面源于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源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但是在强调个人主义思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方游客来说,团体游是一种很难接受的旅游组织形式。
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展自助游就是中国旅游市场吸引国外游客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自助游虽有发展,但管理不完善,旅途安全保障设施还需提高,同时与自助游相关的租车、自驾、导游等在专业程度上还有待完善。美国自驾游世界知名,著名小说《在路上》就是美国自驾旅游的真实写照,同时美国的汽车旅馆也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当然中国很多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制约着自驾游的发展,但通过当地居民的代驾,可以促进这一旅游形式的发展。
探险游也吸引大批的西方游客,在美国大片中经常有寻宝探险的情节,让这些寻宝探险的镜头出现在中国的奇峰险滩上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探险游有一定的风险,怎样规避风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正确看待探险游,探险游虽说有风险,但游客追求的是身心愉悦而不是伤害,安全尤其重要。其次,要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旅游企业应提供专业,安全的旅游线路,再次,选择优秀的导游,这里的导游更多的是向导。最后,要为西方游客购买专项保险,尽量保障西方游客的安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李彬(1986.11— ),男,四川内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在读专门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5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周芷羽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316000)
摘要:“原生态”文化旅游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里旅游的新动向,面对这种新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很有必要渗透原生态文化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关键词:原生态;旅游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Original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ism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ou Zhiyu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Zipcode: 316000)
Abstract: “ Original ecology ” cultural tourism is a new trend of traveling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time.Facing such new demand for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permeate “ Original ecology ” culture to tourism English teaching and adjust the teaching goal in tim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not to be washed out by the market.Key words: original ecology;tourism English
“原生态”文化旅游已是当前旅游业追捧的一大热点,也由此出现了旅游市场熟悉原生态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作为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面对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这既是高职院校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实现自身又好又快良性循环的必然趋势。本文着重就原生态文化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原生态”文化及原生态文化旅游
1、“原生态”文化
所谓“原生态”就是指自然状态下的、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原生态”已成为地球的世外桃源,成为人们梦境里的“香格里拉”,成为天然美、原始美、自然美的代名词。“原生态”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与上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生物多样化、物种多样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物种濒危和消亡,已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生存等现象有着重要的关系。
20世纪初,北欧国家就出现了一种保护乡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运动。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等国家又兴起了生态博物馆运动,将历史、文化、自然博物馆的静态保护理念推广到一个著名文化社区、古村落整体动静结合的保护中。生态博物馆运动20世纪末引入我国,我国贵州先后建立了若干苗族、布依族、汉族的生态博物馆。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了文化多样性宣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原生态文化”,获得了人类杰出的文化评价,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改过去无足轻重、不登大雅之堂的评骘,进入到人类文化的高端。
2、“原生态”文化旅游
随着“原生态”一词进入人们的视线,由此而出现的“原生态”文化旅游也日益升温。如我国丽江东巴谷生态民族村,东巴谷生态民族村集原生态民族文化和雪山峡谷于一体,建有以全宅搬迁形式的纳西、藏、傈僳、普米族及彝族他留人、纳西摩梭人六个民族院落和一条汇集能工巧匠的“匠人街”,以及展示自然生态文化的集科普性、趣味性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森林浴道。各民族院展演生产、生活习俗的,充分展示民族的原生文化。作为丽江新兴的文化旅游景区,东巴谷生态民族村以民族文化产业切入旅游业,赢得了中外广大游客的信赖和好评。开业两年多来已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600万元的良好局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这种以“原生态”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已是我国各地旅游发展趋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各地吸引国外游客的一个亮点。可以这样说,原生态文化旅游的地位正在逐年提高,并作为当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各地作为“原生态”文化旅游的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储备远不能适应加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既懂“原生态”文化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导游人才奇缺,特别是面向国外游客的专业旅游人才极其缺乏,人才断层问题十分突出。
二、原生态文化与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面对“原生态”文化旅游对特殊旅游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如何紧扣市场培养人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怎样贴近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改革步伐严重滞后于市场要求,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无法顺利进入社会,真正为企业所欢迎。据有关材料统计,在2003年全国108余万人的高职毕业生中就业率仅为61%,低于本科生的84%,更低于中职生的90%。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的困境,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水平达不到市场要求,高职学生正经受着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由此同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却十分畅通,这里有几条重要的信息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一是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不赶时髦,专业设置跟着“未来的市场”转。二是人才培养“适销对路”,企业需要怎样的高职人才,就培养怎样的人才。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人才需要正随着旅游市场的新动态,发生着新的变化。“通用”性的旅游人才已经供大于求,而能够应对旅游市场新需求的人才却很“抢手”,如具有熟练外语交流能力,又熟悉地方文化资源、旅游专业知识更新快,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专业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很多是以培养“大路货”为主,特别是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动向,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如这几年旅游市场最具亮点的“原生态”文化旅游,相关的内容基本上被我们的教学所忽视,相应的专业课包括专业英语课基本都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列入教学之中,学生毕业后不知如何去应对这个“原生态”文化旅游。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为例,作为一所地处浙江省舟山海岛的高职院校,其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舟山各旅游企业,舟山旅游业的发展趋向及旅游人才市场的要求,应是学校旅游专业培养的一个主要着力点。舟山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是舟山市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41亿元,相当于GDP的22.58%。“原生态”的海洋文化旅游是舟山旅游保持发展强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专家认为舟山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有密切关联,没有“原生态”的海洋文化,就没有海洋旅游,只有依托“原生态”的海洋文化,才能开发出独特的海洋旅游产品。舟山只有保持“原生态”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才能长久不衰,越放光彩,也就是说,舟山今后旅游发展的方向在于“原生态”海洋文化旅游。这也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原生态”海洋旅游市场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而且目前“原生态”海洋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也已经呈现,“原生态”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那么,作为浙海职院旅游专业如何面向舟山独特的“原生态”海洋文化,如何服务好众多的国外游客,是旅游英语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旅游英语教学也只有把舟山独特的“原生态”海洋文化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才能使学生毕业后顺利应对这个客观存在的旅游市场及特殊人群的要求。
三、原生态文化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的关系
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渗透原生态文化符合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除开设通用英语外,都开设了旅游专业英语,在旅游专业英语中加入“原生态”文化内容,与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方向是一致的。如导游英语口语课程,不少高职院校都使用由关肇远主编《导游英语口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Lesson Twelve Tourists Events and Festivities(旅游节庆),教材以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北京奥运)、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上海世博)、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传统春节)、Bo’ao Forum for Asia(博鳌亚洲论坛)等为主要例子,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这些旅游节庆当然是必须能够用熟练的英语口语来表达,但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趋向主要是以地方旅游企业为主,那么,在教学时就完全可以把当地“原生态”文化作为教学例子。以浙海职院旅游专业为例,舟山当地丰富的具有“原生态”海洋文化特色的一些民间文化、民俗活动,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舟山锣鼓”、滑稽诙谐的“跳蚤舞”,激扬慷慨的渔民号子,热情奔放的舟山渔歌,细腻精致的临城剪纸,神情生动的渔民画等,就是很好的学生口语训练材料。
2、高职院校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完全有条件进行教学改革,完全可以把“原生态”文化内容结合到日常教学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对“原生态”文化教学有疑虑,有畏难情绪,以为“原生态”文化没有现存的教材及资料,其实相关学科专业的图书资料等都可以综合利用,如图书资料中的动植物生态类、自然资源类、可持续发展类等相关图书资料,学校都建有多媒体教室和图文信息中心,为旅游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书目和教学手段。只要加强对这一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该专业教学资源的改革。
3、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原生态”文化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原生态”文化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高职学校生源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现有学习内容已经有点困难,那我们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原生态”文化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事半功倍。其次,要考虑如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原生态”文化教学,在原来教学内容之上,必定会增加一定的教学内容,而教学时间相对没有多大变化,那怎样提高教学效果?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切实转变教师职能。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职能不应当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转向帮助者与服务者的职能。教师应当帮助好服务好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习,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要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去争取并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同时,合理组织“原生态”文化教学课堂,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态平衡课堂,因为课堂中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等这些生态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些因素,就能实现最佳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紧跟市场需求,围绕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真正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米莎.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应用性特点[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4)[2]刘爱服.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J].邹德志社会科学家,2005,(1)[3]邹德志.浅析“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内涵[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9)[4]关肇远.导游英语口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作者简介: 周芷羽(1965-),女,大学本科,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研究。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中心
【旅游文化传播对原生态文化的影响及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11-09
文化内涵对旅游产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11-03
非典对我省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10-09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09-16
医院文化对医院的影响09-22
旅游文化的特征09-10
酒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0-06
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06-03
多元文化对粉彩山水瓷画的影响论文10-21
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