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通用8篇)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 篇1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发展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标志,对于强化生态之基、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对于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 篇2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十堰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篇3

这项宏伟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流经十堰市的汉江干流总长216公里,其中郧县占63%,有136公里。常年受困于水的山城十堰,因拥有了郧县这颗耀眼的“水上明珠”,开始谋划转型升级之路,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快步迈向鄂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日前,郧县县委书记胡玖明、县长孙道军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青山绿水就是郧县的金山、银山。这里将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休闲养生福地。他们还呼吁打造环丹江、郧县等十堰境内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大美郧阳

去年年底,记者乘动车从武汉出发约4小时抵达鄂西北山城十堰。这座有着车城美誉的城市,是世界500强企业——东风汽车公司的“革命摇篮”。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湖北省提出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按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规模来规划建设。然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资源承载能力弱等因素的制约,成为实施这一远大战略目标的瓶颈。

从十堰火车站下车,约半小时就到了郧县。一路上,记者不时看到远处山峦叠障,但车前总是平坦的双向六车道郧十一级公路。就是这条短短的十几公里郧十公路,阻隔了十堰这座城市的滨江之梦。

2012年10月12日,在郧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十堰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大旗授予郧县。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十堰有了打造鄂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动力”。市级战略,郧县实施。郧县坚持“优于、高于、雅于、快于” 十堰中心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

去年8月16日,经过多轮商谈,该新区引来香港英皇集团投资50亿元打造“英皇·武动十堰”综合项目。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亚洲地区歌影视文化旅游中心。

据悉,香港英皇集团在香港拥有6家上市公司,经营金融证券、地产、钟表珠宝、娱乐电影、酒店、传媒印刷、饮食等多元化业务。

岸边老街繁花似锦,江面帆船缀映青山……这些看起来就像电影里的梦幻之境,5年后将在江汉环线的郧阳岛上真实上演。未来的郧县“江在城中、城在江边”,这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这些触手可及的巨变,在一位郧县普通市民的眼里是,2007年以前,靠近汉江边的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不过千元,现如今已过4000元,将来越靠近江边的“江景房”会越紧俏。

逐水而居,一直是人类选择栖息的重要法则。历经明清两朝二百余年的经营,郧阳城曾呈现出十里合围,三里穿心,房屋鳞次栉比的繁华风貌。大美郧阳将重现!

绿色产业领跑

车朝着郧县境内郧十一级公路行驶,左边是现代化林立的厂房,右边是正在紧张施工的新区核心区。

郧县决策层看到,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不可能仅靠县城周边这块地方。即使把这一块锻造成金,以此推动全县3863平方公里发展,是带不动、也办不到的。从发展定位来看,郧县必须要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建设绿色产业聚集区,树立经济腾飞的标杆。

在郧县经济开发区内的湖北郧府薯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全封闭生产线车间内忙碌,生产出的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等产品成功打入我国西北市场。

令记者意外的是,整个厂区内未见到从乡间运来的红薯。该厂负责人李永建告诉记者,该公司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全产业链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其中红薯初级加工已在农户手中完成,这极大地改变了过去“越穷越种薯”面貌。目前,该公司年产值数亿元,实现利税数千万元。

无独有偶。记者走进郧县佳恒工业园,佳恒公司投资2300万元的综合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每吨污水处理约17元。该公司另一套环境砝码——重金属废水处理站,其处理后的废水纯度比自来水还高。

佳恒公司副总王世斌告诉本刊记者,企业在兼顾环境效益的同时,公司的产值、销售等实现倍数级、跨越式增长。2012年,该公司实现产值7.8亿元、销售收入7.3亿元。这造就了鄂西北的“佳恒现象”。

郧县提出超常规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为迈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目标的压力。一组数据表明,2011年全省山区县市中排名第十位的GDP过了100亿元,同年郧县的GDP是54亿元,差距将近一半。

胡玖明指出,以汉江为依托,积极开发高端水上旅游,做美沿江山水、做靓滨江新城、做活城乡一体等,争取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把汉江沿岸打造成旅游观光圣地、休闲养生福地。

凭借百年难得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机遇,郧县敢于规划“百平方公里生态屏障、百平方公里生态水面、百平方公里城市面积”战略,做好“水文章”,致力把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北部的主要发力点和重要增长极。

呼吁打造“水特区”

人称郧县有三宝:红薯、苞谷、龙须草。为保护汉江生态这张牌,近来年郧县关闭了一批以龙须草为原料的造纸加工企业。

郧县决策层明确提出,所有决策都把生态放在第一位,招商引资的条件就是保证生态环保。保护好“一江清水”,是郧县未来发展的基石。

孙道军呼吁,建设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是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需要,是实现“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的形势需要,是打造国家级清洁水源地、建设生态型健康滨水城的客观需要,是推动库区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以十堰为中心,环丹江口水库精心编制规划,突出‘水’这个主题,以水治理、水研发、水文化、水产品开发、水宣传、水展示为重点,做好‘水文章’,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成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孙道军如是称。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 篇4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也是城市的血液,灵秀之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任何人类古文明都是基于各“流域”发展而来的,人类伴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水已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因素,在促进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味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水利风景区正是开启转变之门的一把“好钥匙”。

水利风景区,是指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水利风景区在发挥工程效益、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对于促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水利风景区建设,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突出人水和谐理念,既满足人类对水的合理需求,也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既注重水利设施等人工景观建设,又注重河湖自然景观的恢复和利用,既开发利用水域和水利工程,又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是水利改革和发展赋予的新领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开发中,引入并着力推广生态旅游的理念,注重水利工程生态景观的修复,多采取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技术。因此,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水利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教育的人就越多,群众保护水生态、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水利风景区建设,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是水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是水利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抓手,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水利风景区纳入水利建设范畴,是治水新思路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一些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期间就统筹考虑了后续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注重将旅游和景观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工程建成后美观大方、风景秀丽优美,探索了“建设一个水利工程、美化一片周边环境、塑造一个现代景区”的水利工程建管结合新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水利风景区建设提高了人们对水土资源、水利工程、水文化、水景观等方面的价值认识,规范了水利风景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促进了水利风景区建设走上“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人水和谐”的良性发展轨道。水利风景区建设,既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又强调尊重自然,发挥水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给水创造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保持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为实现人与水和谐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情况说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在推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发挥着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水利风景资源,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水利风景区建设,彰显了水利的文化传承功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提升了水工程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品位,拓宽了水利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了水利行业的社会地位,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极大地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的内涵,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水利风景区都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涵。人们在享受现代水利、优美环境景观、陶冶情操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感受了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认识水利、热爱水利、宣传水利的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水利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意识,使水利风景区成为水利宣传教育的示范基地。实践说明,水利风景区建设在挖掘水文化内涵,宣传推广水文化价值,打造水文化景观等方面,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在推进水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水利风景区建设,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水利风景区,通过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尤其是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拉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水利多种经营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水管单位改革和当地社会人员提供了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不仅统筹兼顾了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为水管单位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增强了单位经济实力,为实现管养分离的同时提高职工收入、稳定职工待遇提供了经济保障。从实践效果来看,水利风景区工作开展得好的水管单位,改革和发展态势都比较好。特别是一些水库管理单位,通过建设水利风景区,以水利旅游整合库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收入迅猛提高,不仅妥善安置了分流职工,还反哺了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养护,有力地促进了水库的改革和发展。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从水利系统走向了社会,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和建设亲水景观,建设了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实现了水清岸绿、风景优美、人水和谐的水城新气象。

二、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随着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特别是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积极践行“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人、水、城和谐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成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山东省水利厅认真总结水利风景区建设经验,确定实施“三步走”(水利风景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与水利风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新发展的方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我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将水利风景区纳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要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建成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水利风景区。

目前,长沙作为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市已有湘江风光带(2004年第四批)、千龙湖(2005年第五批)、黄材水库(2009年第九批)、望城半岛(2016年第十五批)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有白鹭湖(2003年第一批)、梅田水库(2012年第九批)、洋湖湿地(2013年第十批)、芙蓉山(2013年第十批)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此后,我市规划每年新增2个水利风景区,2030年将达到38个。

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尺度和重要抓手,两者之间又有较大的差异。

第一,两者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水利风景区在运行和建设工程中是功能导向,主要实现水利工程设施的景区化功能,所有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评审等都是围绕水利风景区的各类旅游和休闲功能展开的,休闲、游憩、度假、科普等功能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核心,也是水利工程区域成为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与水利风景区不同,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运营则是目标导向的,其所有工作的进行都是围绕城市水生态文明这一目标展开,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生态化。

第二,两者在具体实施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从目前看,水利风景区的实施以倡导性为主,根本准则是做加法。如,水利风景区要建设和发展,需要根据规划增加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针对目前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水安全等各种问题,强调对各类水资源不合理现象的控制,根本准则是做减法。如限制城市内高耗水企业发展,减少城市污水排放等。

第三,两者在空间范围和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空间范围上,水利风景区是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尺度拓展,将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践由点推广到面,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单个要素拓展到整个系统。水利风景区和水生态文明的内涵也不同,水利风景区本质上是一种舞台化设计的情景体验,游客追求的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理想感受,政府追求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崭新名片,水生态文明城市则是让水生态文明融入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水生态文明走进生活。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先实践领域,在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以及拓展水利服务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会积累丰富的建设经验。所以,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继续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将其纳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亮点工程。

三、我市如何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重要机遇期。我市要以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目标追求,准确把握水利风景区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水利风景区建设新局面。

第一,要充分引起重视。要认识到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纳入水利重要工作统一部署,把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统一考核。要明确管理职能,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逐级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逐项落实建设目标任务。要进一步挖掘具有水特色鲜明、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的水利风景区,成为水利服务民生的品牌业务,争取我市每个县(市)区都能有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2-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第二,要进行科学规划。要科学编制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水利专项规划相衔接。2014年,水利部对我市的国家级的水利风景区湘江风光带进行了复查,省水利厅也对我市省级水利风景区白鹭湖进行了复查,指出了一些需整改的地方。我市组织了各水利风景区科学制定了“十三五”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改进现有规划不适应发展的地方。2015年,我市规划将申报洋湖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乔口镇为省级水利风景区。使我市水利风景区数量达到9个,实现水利风景区旅游业收入9500万元。

第三,要创新发展模式。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建设、旅游等部门的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水利风景区公益宣传,运用先进技术为水利风景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投融机制研究,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的有效模式。

您了解国际水生态文明吗? 篇5

国际水生态文明产生的时代背景

背景一:淡水短缺日益威胁人类发展

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受人口增长因素的影响,人类对水的需求正以每年640亿立方米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全球将有47%的人口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有2400万~7亿人因为缺水而背井离乡。由于人口的继续增长及工农业的大规模发展,淡水缺乏严重导致各国更加重视对跨界水体的利用与争夺。背景二:国际水资源利用不均

国际流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一国使用的水资源增多,就意味着另外一些国家可用的水资源减少。有些流域的国家或者因为处于有利地形,或者因为拥有经济和技术实力,总是国际水资源的在先使用者。当上游国和弱国希望开发位于其领土内的国际流域之一部分时,它们遭遇到下游国和强国在先占用的阻扰,从而产生对跨国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分配不均。背景三:国际水资源遭污染严重

由于国际河流的自然流动性及整体性,国际河流的污染常常会涉及流域各国。如莱茵河流域国之间由于河水污染而引起的纠纷已有30多年未能完全解决;由于美国的开发利用而使科罗拉多河含盐量过高使美国和墨西哥长期不和;我国2005年松花江的污染而引起了俄罗斯境内河段污染。

背景四:国际水资源水文生态破坏严重

由于一些上游国家不加强保护流域生态,特别是森林植被,势必降低森林对水体的生态功能,若水土流失的加剧不可逆转,则对全流域将是灾难性的。另外,向水体排放有毒化学物质、有害废物和盐类,大规模分流和引水工程,以及长时间过量抽取地下水等,都会造成水质下降和水量枯竭,个别流域还会带来可怕的生态灾难。

背景五:国际水冲突连绵不断

全球水资源日益短缺与水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国际水资源的共享性与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国际水资源的水量分配与水质污染之间的矛盾,以及沿岸国就水益分配所发生的矛盾,使跨界水资源利用冲突时有发生,如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约旦河、幼发拉底河流域水冲突等,给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伴随着人们对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等理念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水生态文明,尤其是在开发国际水资源过程中倡导国际水生态文明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际水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

国际水生态文明是以公平理念为基础,要求公平开发利用国际水资源,它既体现国际水资源利用的实质公平与形式公平,又体现国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是实现国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价值的具体目标。因此,在国际河流开发利用中,为避免、减轻国家间的矛盾,就应站在一个公正和中立的立场上,以国际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为主线,促使有关国家共同采取措施,使国际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得到保护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管理,以维护地区和平与实现流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国际水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文明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水生态文明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具有科学的水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水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水生态发展机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公平为理念的国际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以国际水资源的整体性为基础

国际水资源尤其是国际河流流域是一整体性极强、关联性很高的区域,这是国际水生态文明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基础。国际水生态文明要求国际河流流域管理必须从整体考虑,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之下,采用综合性措施,实施全面、系统的管理。同时,对共享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按照流域或水道系统的整体观,将水资源作为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多目标整体规划、开发和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最佳利用,将对水环境或生态系统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以生态系统为本位的流域管理理念

以生态系统为本位的流域管理理念是国际水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系统为本位的流域管理理念要求在国际流域管理中要优先考虑流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对影响流域生态系统的各要素进行统一管理,并将水资源的管理与水生生物、陆地、森林、海洋等其他资源的管理适当结合,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宗旨

国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领域的应用,它侧重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确保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有效平衡的根本,它不仅注重国际水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更注重国际水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因此,它是国际水生态文明的宗旨。

四、以国际水资源的损害预防为重要内容

在国际河流流域,由于流域的跨边界性以及流域国间的竞争利用,其水资源及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受到难以逆转的破坏,况且大多数流域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极不可能承担得起恢复生态系统所需要的代价。因此“预防为主”原则,在国际河流流域管理的法律制度中应属于“黄金原则”。因此,重视国际水资源的损害预防是国际水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际水资源利用实质公平的基础。

五、以国际合作机制作为解决国际水冲突的重要途径

实现国际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根本条件在于各国在互有诚意、平等协商下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应建立在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互利和善意的基础上,并使国际水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充分保护。国际水生态文明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国际水冲突,不能仅仅以政治边界为基础进行一体化管理,必须构筑涵盖整个流域的区域合作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以生态系统为本位,兼顾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到国际河流开发与水生生态保护并重,才能有效解决国际河流冲突,合理开发利用国际河流。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6

根据XX市政协工作安排,XX区政协高度重视,以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牵头,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深入现场了解情况,走访部门及群众,查阅相关资料,集中力量于9月对全区生态水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区总面积97.1平方公里,整个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西南高、东北低,为荥阳山间平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XX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全区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且降水时段分布极为不均,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境内水系相对完善,有贾鲁河、须水河过境河流2条,均属淮河水系;中型水库常庄水库,位于贾鲁河支流贾峪河上,目前运行正常;小型水库刘沟水库,位于须水河上,现为干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河干渠穿辖区而过,XX区段共计14.1公里,现已通水;有西流湖、植物园内湖2座湖泊。

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全域生态水系、循环水系的理念,立足辖区实际情况,规划了“二纵二横二库五湖”区域生态水系布局。二纵,即须水河、贾鲁河自南向北贯穿;二横,规划新开挖秀水河,自西向东沟通须水河与贾鲁河。南水北调干渠自东南向西北贯穿;二库,即常庄水库和刘沟水库;五湖,规划在须水河与秀水河交接处开挖须水湖,以南水北调渠为中心线,北南各开挖市民湖、九曲莲湖,与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共同构成五湖。水源利用市邙山干渠到郑州XX区生态供水工程供水。规划实施后,全区水域面积率达12%。

二、存在问题

(一)多部门管理。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水系管理部门较多,涉及市区两级水务、城管、环保、园林、南水北调管理部门等,特别是相关管理职能在市直相关部门,而工作运转、责任落实却在区直部门,造成职责不清晰、权责不一致。就XX区来说,在管理上,须水河、贾鲁河、常庄水库属于市水务局管理,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属于市园林局管理,南水北调运河属于垂直管理,刘沟水库属于XX区管理;在执法上,河道、水库清障由水务部门承担,具体工作由区级政府落实,水污染执法由环保部门承担。管理部门、执法部门众多,给水系规划、建设、保护造成很大不便。

(二)水利用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对城区水系规划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对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没有真正把它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由于这些客观因素,我们在水系建设方面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水系规划、开发利用缺乏超前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比如,XX区辖区水系相对完善,有贾鲁河、须水河等天然河道,以及西流湖、常庄水库等,可以开发利用水资源较多,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辖区河道基本干涸,湖泊、水库可用水资源较少,现有的天然水资源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全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局部靠超采地下水、牺牲部分农业用水实现的。总体上,供需缺口巨大,水资源匮乏,水利用不足是制约我区水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水存在污染。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区水系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常庄水库是XX市饮用水备用水源,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属于景观水系,水质相对较好。但随着发展的快速推进,目前水系上游仍有个别生产、生活污水、垃圾排入水系,使河流成为纳污河道,其污染负荷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这些污染集中在须水河、贾鲁河上游河道。另外,须水河、贾鲁河沿线现有的污水管网,局限于建设时的客观条件,管道雨污不分、内径不足,超负荷运转,经常导致污水溢出管网,流入河道,使河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质恶化。

(四)存在防汛隐患点。XX区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较快,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切断了原有水系的平衡和连通性。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建设时,相关单位考虑到沿线排水问题,规划建设有排水渡槽,连通运河两岸排水。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原来规划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使建设好的渡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经排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XX区段当前存在3个防汛隐患点:水泉沟渡槽、大李庄沟渡槽、付庄沟渡槽,存在排水出口正对村庄和道路、排水通道狭窄、排水沟不畅通、泄洪通道堵塞等问题,前一段汛期时,给城市防汛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以大李渡槽为例,该渡槽收集富民路以西、中原路以南、防汛路以北、西四环两侧广大区域来水,水量较大,但大李渡槽下游现今已无排水通道,原有自然沟壑通道现已经被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占用,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建设,来水没有出路,存在重大防汛安全隐患。

(五)机制不健全。生态水系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目前,生态补偿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等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特别是现有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性资金投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方面机制不活。

三、意见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水系建设、推进水生态文明,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水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改革力度,对涉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部门职能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建立务实高效、运转有序、责权一致的管理体制。

(二)加强规划衔接。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规划必须先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区水系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城区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水系规划建设认识不足,没有把它与城区开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各种专项规划的衔接上对接不到位。建议我们在当前水系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水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市区联动,统筹规划,建设完善的水系网络,把城市水系纳入区域水系和整个城市建设之中。特别是水系规划要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相协调一致,并强化规划的具体落实,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

(三)强化节水意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3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们要严格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充分认识节水的极端重要性,依法加大节水、用水管理力度,珍惜、合理利用水资源,切实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建议一是加强对城市节水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对水资源短缺严重性的认识,增强保护、节约水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掌握科学的节水知识。二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改变旧的用水观念、用水习惯,养成正确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生活方式。三是探索实行城市生活饮用水和清洁用水相分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在新建居住小区时,同时建设饮用水管道和清洁用水管道,实现全民节水。

(四)重视污水处理。城市污水量稳定集中,不受季节和干旱影响,经净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中水),是城市稳定的再生水资源,且数量巨大。目前我们的城市中水利用率不高,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建议:一是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新区建设时,要高标准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并且管网建设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必须实现雨污分流。二是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目前XX区桐柏路以西、航海路以北的城市污水,主要由五龙口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长期超负荷运转、运力不足,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快建设并启用双桥污水处理厂。三是提高中水回用率,使经过处理达标的污水能够循环使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业回用、市政道路养护、景观用水、洗车等行业用水。

(五)提高水系周边土地价值。 生态水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水系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促进招商引资,带动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建议树立经营水系的理念,把水系建设与周边的道路、绿化、景观、治污、建筑、产业,以及拆迁改造等结合起来,通过水系建设不断提升水系周边土地的利用价值,通过土地的升值反哺生态水系建设。

(六)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市、区两级政府分别对水生态文件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并着手实施了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建议要加快相关工程进度。一是水源建设项目要加快推进。市政府已经规划建设邙山干渠到郑州XX区生态供水工程和牛口峪引黄工程,以解决郑州须水河、贾鲁河的水源问题。目前,XX区供水工程已经启动,建议加快工程进度;牛口峪引黄工程建议尽快启动。二是尽快启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补充常庄水库水源,将水库水位提升至合理高程。三是支持XX区加快生态水系各项工程建设。XX区水系规划建设市政府已经进行了批准,建议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XX区生态水系各项工程顺利推进,力争到我市XX区生态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

(七)解决资金问题。生态水系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投入,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一是要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优惠条件,落实相关金融支持政策。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功能,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和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热情。

(八) 加紧对防汛隐患点治理。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试通水,对防汛隐患点的治理迫在眉睫。建议在市里的统一指导下,根据隐患的不同情况,制定应急措施:在南水北调干渠左岸或右岸红线外,开挖、疏浚沟道,或者修建挡水墙,将洪水引入下游自然沟道或市政雨水管网;同时每个隐患点成立一个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紧急情况下的防汛抢险工作,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制定应急迁移方案,一旦遇紧急情况立即转移群众。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 篇7

城市内河是指在城市水域中和在城市水道范围内的地表径流以及河流主要通道分布情况, 这些河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内河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的城市遗产和绿色休闲场所,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景观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内河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城市防洪, 供水安全和城市水环境景观建设等都是城市内河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内河综合管理与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存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城市内河通道中, 导致河流受到污染和破坏, 严重影响了水体质量的提高, 对于城市居民生活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内河管理中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包括内陆河流城市的流域区域环境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内河的综合管理, 虽然针对城市内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但是这些治理活动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需要加强对治理方法的转型和升级, 才能促进城市内河所有的功能和作用恢复或增强。近年来, 随着相关国家和地方保护河流相关措施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 并投资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促进内河污染得到控制, 城市内河情况已得到有效遏制。

2 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内河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而分析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工作, 在城市河道整治中, 需要考虑各项治理技术要素以及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等内容, 内河治理工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河流被人工改造

在城市内河建设过程中, 原本河线布局中天然河流在人工河的建造过程中被人为的改成直线或折线型, 改变了河流横截面的几何形状, 导致了内河形状变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天然河流变成梯形, 矩形和曲面的几何截面, 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因为使用混凝土, 石块和其它硬质材料而改变了河道边坡材料, 同时, 城市内河作为城市的防洪和排水的主要通道, 加强城市河道防洪安全是城市内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内河管理无序和防洪能力不规范, 仍存在一定的防洪安全隐患。

2.2 城市河流不连续

人工水利工程造成城市内河出现非连续流动的现象, 一些水利工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流入相对静态的人工湖, 导致内河整体的流速, 水深, 水温和流量等边界条件均发生了改变。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 导致内河中的沉积物增多以及河流中的营养物质被限制在路堤内的河流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植被面积减少, 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 进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同时由于自然河流的不连续,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缺水干涸。由于水资源的短缺, 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内河发生严重干旱问题, 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需水。在城市内河管理过程中, 除了洪水控制的需要, 城市河流往往会被切断, 以加快内河的流动, 在一定程度上, 雨水无法蓄积, 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2.3 城市内河污染严重

目前, 许多城市在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缺乏对污水分流的相关措施, 导致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大量的城市污水和雨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 导致城市内河变成排水沟。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路面硬化, 非法采砂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水污染, 使得内河治理过程中必要的生态基流量不足, 加剧了河流栖息地的破坏, 以及造成整体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破坏。另外, 当前一些城市的内河景观单一, 内河生态系统不够稳定。城市内河是一种罕见的景观资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 虽然存在许多人工景观设计, 但是这些内河生态景观过于单一, 在改善城市内河水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许多问题, 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于城市居民的要求。

3 加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要合理进行内河整治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内河治理实际环境, 不断完善内河治理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合理规划和选择内河治理工程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城市内河整治规划必须基于污水处理的具体现状, 合理对污水处理进行划分, 同时还应考虑城市的地理条件,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如技术, 经济可行性, 并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比较方法, 达到工艺合理, 经济上可行和计划可操作。对于城市排水管道埋深确定合理的方案, 不仅要确保内河整治方案不仅能够符合当前水环境发展的特点, 而且还能满足长远发展需要, 加强对城市内河的综合治理规划, 确保整体治理方法的系统性。城市内河管理需要结合整体的、生态的最优性原理, 综合考虑水景观, 给排水的有机结合, 实现污水处理, 中水回用和旅游等功能。同时做好对城市内河治理的重点规划。在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规划中, 应注意首先维护城市内河的完整性而不是每个地区的内陆河海岸侵蚀导致整个河流结构被建筑占用, 而且还要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统一, 做到规划合理科学, 这样有利于城市内河功能的发挥, 对城市内河建造城市景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外, 要促进市民参与, 发挥公众的保护力量。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 需要尊重城市自然环境、当地历史和文化发展, 尊重城市居民的长远利益, 尊重城市的合理科学规划, 发挥公众成为保护和城市水系统管理监督的主体作用, 提高公众对城市水系统的维护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内河的协同管理。在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过程中, 需要结合城市内河存在的问题,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处理和解决, 建设多功能城市水系统, 加强对内河的协调管理。同时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由于涉及城市供水系统, 景观建设, 环境保护, 旅游等内容, 进而需要对城市内河发展实行统一规划, 落实责任, 促进一个科学的内河管理体系的建立, 加强对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的评估, 促进内河整体优化效应的形成。同时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 通过整合或单独整体改造, 实现内河的水资源净化和生态系统修复以及通过其他技术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功能。加强对内河污染控制, 一般来说, 内河的全流域易受外界固体废物和废水的污染, 因此, 应在做好河流附近垃圾场地清理工作, 防止消除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内陆水域的污染, 并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的规划和建设;同时, 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水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严格控制, 进而有效促进节约用水, 使用再生水的理念, 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河道的疏浚。由于河流排放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流域水污染, 同时造成河流内泥沙量逐年增加, 河床被抬高, 从而影响了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 因此, 河道疏浚工作需要定期实施, 进而可以增加河流的流量段,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污水进入污水截流管道的清洗,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内河污染指数, 还可以解决内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另外, 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 需要加强对于治理技术的投资力度, 以便加强对河道整治工程水环境的监测分析与污染源的调制, 应加强科学研究项目, 利用水污染治理新技术, 通过引进新工艺如生物净化技术, 来提高污水治理效率。

4 结语

目前, 我国城市内河综合治理主要是采取治理理念和传统治理技术方法的结合, 但是在内河整治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效果, 因此需要结合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 创新城市内河工程治理思想, 从恢复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充分认识到城市河流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注重生态水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同时, 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 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促进城市河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城市内河系统正常发挥自身的功能, 实现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景洪德.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调研[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4 (02) .

[2]朱庆平, 黄利群, 叶亚琦, 朱明敏.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J].我国水利, 2013 (15) .

[3]樊明华.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应重视的几个方面[J].福建建材, 2012 (04) .

[4]吕永, 邹春雪.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4 (03) .

[5]苏群勇.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 2009 (08) .

[6]王欣英.基于实证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方法研究[J].我国科技信息, 2007 (14) .

城市水生态及其环境修复综述 篇8

关键词:城市水生态 环境 生物 措施

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频繁和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那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生态修复的方法解决污染不是很严重格的水环境是今后城市环境治理的必然,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是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 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现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行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禁排入城市自然水环境。要定期对公园、环城河内的树枝败叶,以及其它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强化环境宣传,是人们在休闲游玩的时候养成一个良好的喜欢。这样从环境污染的外源摄入上控制上污染源,才能为内源性污染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农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基础地位的作用。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对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和以石油为能源的农业机械,使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传统农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代农业生产引起了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等产生了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

二、水生态环境修复原理

水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按照自然界的自身规律使水体恢复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各种工程、生物和生态措施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而水生态环境修复主要分为三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1)物理修复技术为:外源控制、底泥疏浚、水动力循环治理。(2)化学修复技术为:化学除藻、沉淀净化。(3)生物修复技术为:生物过滤技术、微生物技术。

三、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1增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及废水能力

根据污水水量、水中污染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排放标准及处理工艺。修建污水处理综合性能强的污水处理厂,将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结合,在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推出高质量的成套设备,不断扩增污水处理厂综合性技能。

1.2人工建造景观水体,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在城市中修建人工景观水体,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改善周边环境,种植适合城市生长的植被与树木,增加降雨后形成径流时间,使雨水能入渗到城市地面以下,补充城市地下水体,缓解城市水资源环境由于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调节局部生态系统。

1.3修建人工湿地,为城市增色添香

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修建人工湿地。利用湿地土壤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的物理性状,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进而修复水生态环境。栽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增添休闲、观赏和贴近自然的美景。

四、天然水体水生态修复措施

我国的天然水体主要由江湖湖海组成,目前已有近60%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局部水体富氧化情况严重,造成诸如蓝藻等生物的大量繁殖,蓝藻等水生生物与水体中的鱼类等生物争耗氧气,而使鱼类等生物死亡。影响了水生態环境的自然规律。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修建工程措施、生物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

1.工程措施

利用稀释和冲刷技术,引用外流对水体进行稀释和冲刷,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利用底泥疏浚技术去除水体底部的毒害物质;利用底泥覆盖技术在底泥表面敷设渗透性小的塑料膜或卵石,营造出特定的水流环境和水生生物所需要的环境,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利用气体抽提技术,使用真空泵和井使有机污染物蒸气,或者将被吸附的、溶解状态的或自由相的污染物转变为气相,抽提到地面,然后再进行收集和处理;利用空气吹脱技术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使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

2.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有机污染物及氮、磷营养物质的同化作用,将低浓度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达到治理污染水体的目的。该类技术与所要修复水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属于旁路装置或非紧密结合的状态。常见的技术包括:固定化细菌技术、河道内曝气、结合高效微生物处理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卵石床生物膜技术、稳定塘技术、生物过滤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等。

3.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是恢复退化水生态系统结构中缺失的组分,达到重建水生态系统的良好结构,实现其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水质。该种技术包括:生物操纵技术、沉水植物重建技术等。其中,生物操纵技术包括引入滤食性鱼类来控制藻类生物量的富集。沉水植物重建是利用属于本地物种的沉水植物,选择合适的地带进行引种并使之成为水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强化政府立法职能,增加社会舆论监督

我们在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加强国家监察职能,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出台法律、法规约束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引进激励机制,对生产、生活中保护水生态环境的企业给予减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奖励和鼓励高污染行业的技术进步。调动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提出谴责,舆论干预其企业销售。加大社会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树立全民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结束语

上一篇:感恩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