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领域下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论文(精选8篇)
城市景观的各项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特征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不同类型的斑块和廊道在不同质地的景观基质中的分布模式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综合分析城市景观元素的属性和空间配置模式,可以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于指导帮助园林规划的适宜性评价和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后果预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多样性原理、异质性原理、景观个性原理、自然优先原理、整体优化原理、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等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同样适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任务中,需要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有选择、有侧重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如风景区规划需要重点考虑景观的多样性原理和生态关系协调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特别注意景观的整体优化原理和多样性原理,风景名胜和纪念性园林规划需要优先考虑景观个性原理和自然优先原理。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园林的生态建设,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公路的建设都会给沿线景观产生影响,比如增加新的斑块和斑块类型,增加视觉景观类型,改变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公路的建设中产生的一些干扰斑块,会影响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给公路视觉景观带来一定的冲击效应,通过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恢复植被、绿化边坡等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斑块的视觉景观影响。在公路典型路段,建设过程中对视觉景观造成的影响效果,可通过综合分析各个视觉景观单元,找出影响视觉景观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关键因素,为恢复和改善公路视觉景观提供指导建议。
四、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中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做到从景观视角纵览整体,与生态完整性要求相符合。通过定量测度和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稳定性等特征,可以了解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置和辅助工程建设要求提出建议。但是目前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仍在不断完善,故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到具体工程设计时,仍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周边环境特征具体研究。
五、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1 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
生态理念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人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所作所为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否则必遭自然的惩罚。用“以自然为中心”取代“以人为中心”, 可能与我们的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有所矛盾, 但从人类的群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 是有利的, 也是必须的。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在于, 把生态理念贯穿到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设计之中, 帮助人们认识到环境危机的紧迫性, 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把征服自然的野心转变为顺应自然的智慧, 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人们自觉养成了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 (而不是被法律法规所强制) , 普遍形成生态的生活方式。
2 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
通过高新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 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人工环境, 客观上解决了很多问题, 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建筑设计中利用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风技术、保温隔热墙体技术、节能照明技术、水循环技术等高科技, 可以创造出最优化的物理环境, 让人在高科技所包围的空间中享受到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和通风。关于生态效应, 通过经济换算, 可以用精确的数据证明一栋建筑物在节能减耗方面的实际作用。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新技术、新材料本身的生产过程常常是不生态的, 例如太阳能技术要消耗大量半导体材料和金属材料, 外墙保温隔热技术要消耗大量的化学物质聚氨酯, 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不断制造污染的工业技术来生产的。可见, 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然是工业化的延续, 仍然是消耗资源和能源并会造成污染的。
从人的主观感受来说, 住在高技术的生态建筑中, 人的生态意识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提升。采用太阳能技术提供能源与直接采用电能相比, 人们感受不到能源的短缺是如何迫在眉睫;采用保温隔热墙体技术与采用空调相比, 人们也感受不到环境质量上质的差别。高新技术在帮助人们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方面, 其作用是有限度的。
从建筑的形式语言来看, 高技术所表达的建筑形式是工业时代的设计语言, 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人们讲求速度、追求效率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生态设计所表达的建筑形式应当是“生态社会”的设计语言, 应当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反映人们的生态需求, 有助于人们形成节约、环保、接近自然的生态生活方式。
当然, 我们不能否定高新技术对于实现生态目标的作用, 但要注意高新技术应用的“度”, 要考虑新技术本身的生态性, 并考虑新技术对于帮助提高人们生态意识的可能性。
3 生态的生活方式及其特征
生态的生活方式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穿衣考虑采用非工业生产的布料, 饮食注重营养的搭配和食品的绿色无害, 居住环境追求安全舒适、亲近自然, 交通工具考虑节能减排、主动选择公共交通或增加徒步旅行的机会。可见, 生态的生活方式更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科学、务实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非对抗性的关系。事实上, 在工业社会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 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生态的, 这种生活方式现在在很多远离工业城市的农村还存在, 对这些地区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生态生活的影子。
需要说明的是, 回归自然不是要回到农业社会的落后状态, 不是生活质量的倒退, 而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工业社会之前的生态生活是被动的, 是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的无奈选择, 是为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被迫行为。现代社会的生态生活是人的主动选择, 是在饱尝了工业化所造成的苦果后做出的明智之举, 是为了人类群体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体现了人在理性基础上的主动和自由。
4 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方法探讨
人的生活方式决定建筑的功能, 建筑的功能决定形式, 同时建筑形式又能反过来影响功能和生活方式。格罗庇乌斯曾经说过, “建筑是可以协助形成生活方式的”。在建筑和环境设计中, 我们可以从营造生活方式入手, 探讨生态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4.1 营造生活情景
这种生活情景的创造可以从那些远离工业城市喧嚣的乡村生活中获得灵感, 晨曦中的古井和木桶, 晚霞中的石板路和嘻嘻的孩童, 盛夏中午丽日下的寂静, 初秋深夜小雨中的朦胧, 一切都可以作为场景塑造的题材。不需要巨大的空间场地、昂贵的材料和复杂的工艺, 只需要一段阳台、一把木质躺椅和一副浅色的窗帘, 把时间设定在每日早餐的半小时, 或是周末傍晚时分, 一个特定的生活情景即可营造出来。通过对特定生活情景的体验和享受, 人的身心得到净化, 有益于健康、朴素的生活理念的提升。
4.2 注重过程和体验
生态设计不是形式主义的摆设, 而是能让人体验和享受的生活过程。这样, 设计的目标就不只是创造一个结果, 而应当创造一种具有参与性的过程。例如厨房的设计, 应该把整个操作过程定位成一种充满乐趣的生活享受, 这样厨房的空间可能成为整个居室的核心, 回家做饭成为人们在枯燥繁复的工作之余的一种自由放松的机会, 高技术的各种设备不再是必须的, 冷冰冰的“现代风格”也不再是必须的, 简单、安全、易用性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成为厨房设计的原则, 洗菜、加工、烹饪、备餐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参与的事情, 全家人在参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4.3 显露自然的设计
采用高科技创造的空间形式, 往往是把自然的生态过程隐藏了, 人们所看到的依然是冰冷的机械结构, 人与自然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生态设计应当运用生态的形式语言, 创造一种视觉生态美, “显露自然”是生态语言的一种形式。“显露自然”的设计要创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的生活环境, 把生态过程呈现在人的面前, 亲身体验生态生活的意义。
4.4 低技术的可能性
对于一项具体的设计, 生态设计不可能完全脱离材料和技术而实现。但是, 我们要考虑的是, 高技术是不是实现生态设计的唯一途径, 高技术运用的“度”可以控制在怎样的范围内, 我们能否运用低技术 (或者是适度技术) 实现生态设计。
5 结语
如果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是硬设计, 是生态设计的躯壳, 那么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生态设计是软设计, 是生态设计的灵魂。从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到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生态设计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如今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已经受到人们关注, 生态设计已经由一般意义的生态设计向“深生态设计”发展, 前者重视技术性和经济性, 后者强调价值观导向和生活方式引导。只有用“深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来构建我们的家园,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 人们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 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的局限性, 提出了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 并以建筑和环境设计为例对其内涵、特征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设计,生态技术,生态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英]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 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为中国而设计——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 周曦, 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生态视角;景观;设计
当下,城市化步伐进入高速时代,许多森林用地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人流不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的增加,资源消耗日趋枯竭,生态破坏严重,导致失衡,人们住进了城市化的高楼大厦,每天来回穿梭于此,却远离了山水丛林、鸟语花香的现代景观设计,公共场所内人员、建筑密集,成为了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高发区,着眼于当下雾霾现象的频繁发生,人们渴望蓝天白云、绿意丛生以及清新的空气,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现代景观设计,现代景观设计势必要考虑到生态的作用,将生态作用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使得人们在享受景观优美环境的同时能够感受一抹抹生态绿意。
一、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观概述
自然界中,花草、树木、雕塑的一系列设计均被称为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艺术家把现代景观设计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生态学家把现代景观设计定义为生态系统设计;旅游学家把现代景观设计当做资源设计;建筑师把现代景观设计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景观设计充沛着自然界,自然的、人工的千姿百态,人们驻足于现代景观设计中,消遣、娱乐嬉戏,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褪去了人们疲劳的一天,诗人触景生情,画家触景作画,作家触景作画......繁忙工作中的人们触景消遣。现代所繁衍出来的景观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需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与此同时,现代景观设计也给世界增添了活力与新意,而当下的设计师们力图打造生态景观空间,使得景观设计与自然相互融合。
二、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
(一)人性化
人性化是任何设计最为关注的部分,人性化的存在是对于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设计缺失了人性化,那么它根本就谈不上设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也不例外,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原则尤为关注人性化设计,将人性化注入其中,使得景观设计的生态感尽情体现出来,无论是绿树丛林还是溪水景观设计等等,均将最为自然化的一面展现给人类,处处体现了人性化的生态设计原则。
(二)绿色化
现代景观设计在植物、花草的配置方面占着非常大的比重,无论是室外空间场所还是室内空间场所,在其中注入绿色因子,顿时能够让人精神振作,还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实为一举两得。绿色是人们喜爱的颜色,更是大自然的主要色系,大自然正因为有了绿色生态植物的存在才会变得生机勃勃,人类也正是在绿色生态环境下才能够健康成长。所以说,绿色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重中之重,必须不断扩展绿色面积,立足满足各种社会空间的需求。对于绿色化来说,无非是绿树、花丛等等,这些植物和花草的配置要求必须适合气候条件以及它们自身的生长习惯,在最为标准的一面展现自身的绿色蕴意,现代景观设计几乎每到一处都有绿色化的点缀,这些绿色正是生态观的体现。
(三)和谐化
所有的现代景观设计都需要和谐来支撑其群落,只有和谐的景观设计才称得上是完整的现代设计,和谐化尤其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现代景观设计的自然环境必须做到与人的相互融洽,能够形成统一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现代景观设计要突出自身的设计特色和文化底蕴,必须注重当地特色以及个性化,打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生活的真正生态和谐景观,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识别性强的现代景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才能够保证现代景观设计的多样化,能够充分彰显人居环境的统一性、和谐性。
(四)循环再利用
循环再利用主要是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以及再生功能,打造出和谐怡人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化的体现也是循环再利用的体现,通过循环利用,可以达到节约的目的,但是节约不是最终的目的,节约必须将生态原则体现其中,只有既生态又节约,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循环再利用。比如说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养分以及水的循环再利用,在景观材料利用方面应该以重复利用或是可再生的材料为主,以乡土材料为主。此外,现代景观设计必须保证景观和生态的多样化,避免景色的千篇一律以及重复再现,保证景观、物种、系统等的多样化。
三、景观设计的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质的飞跃,眼下,各个地区都有它的景观设计,特别是著名的景观设计,早在先前,许多中国传统的遗留下来的景观仅仅是封闭式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园林城市争相出现。居民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渴望惬意、休闲、美观、生态的生活环境。许多传统的封闭式的景观设计开始向开放式过度,并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追捧。現代都市的快节奏感,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工作压力大、超负荷劳作,他们渴望身心的放松和解压,因此娱乐消遣成为了首要选择,由此景观设计就成为了消遣之地,每到节假日,各地的景点人流量总是络绎不绝,景观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度假的首选。现代景观设计不仅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更为城市建设开辟了更好的出路。景观设计的发展是对生态化的诠释,这种生态观有着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四、结语
处于生态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势必是一种全新的设计,也是一种最为优化的设计观,现代景观设计的花红柳绿、翠鸟鸣啼、绿树成荫等等是对于生态视角的诠释。由此可见,处于生态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的美不言而喻,它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同时体现的是一种生态观,为人类所喜爱和接受,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潜在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新军.现代景观设计赏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逮海勇,胡海燕.景观设计表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森林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元胞自动机是有时空特征的`离散型动力学模型,具有模拟复杂系统时空演化过程的能力,对于有空间特征的森林空间结构模拟及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运用GIS描述和处理静态空间信息,元胞自动机模型(CA)则为动态的模型,CA与GIS集成将极大促进GIS对森林景观过程的模拟能力.文章论述了用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构想.
作 者:郭红 GUO Hong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哈尔滨,150040;哈尔滨学院地理系,哈尔滨,150086 刊 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38(6) 分类号:O313 S718.5 X32 关键词:元胞自动机 森林景观 生态规划内容摘要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2.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2.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2.2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设计中除了特定情况,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在生态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生物入侵)。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另外,构造原有植被系统,也是景观生态设计的体现。
2.3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中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3.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实例分析
随着对自然湿地作用的深入认识,世界上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在进行湿地的景观设计时,除了考虑美学上的功能外,生态功能也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下面,对国内外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以说明如何在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
3.1安姆斯(AMES)湖计划,美国,圣保罗市,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于1960年左右建于一个填平的小湖区上,由一个可容纳100多辆车的停车场和一排一层结构的商店组成。后来,这个购物中心由于商业区迁移而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目的是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便可领略的自然风貌。在对地下和地表水体、土壤结构、居民意见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以后,项目实施的第一步是彻底移去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最后,在湿地周边种植一片传统型的公园草坪和若干种常见的城市绿化树木,建立一条绿化带;此举一来可作游人野炊休息场所,二来是在居民区与湿地区之间形成过渡。原来的水泥停车场和年久失修的商店建筑用地上,如今清水潺潺,草木茂盛。这是城市湿地景观重建的一个例子,它说明,即便是一片不大的空间,经过科学的生态设计,也能达到重建生态系统,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2湿地中心(theWetlandCenter),英国,伦敦,
夏天正式向大众开放的伦敦湿地中心,紧邻繁忙的希思罗(Heathrow)国际机场,距离伦敦市中心不到6km,被誉为“展示在未来的世纪里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个理想模式”。它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的生态组群。这里6年前还只是泰晤士河南岸4个废弃的混凝土水库的旧址,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WildfowlandWetlandsTrust,WWT)耗资2500万美元,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树,将其改造成为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该中心占地43hm2,分割为30多片湿地,由世界湿地区、水生生物区以及一个现代化的游览中心组成。若干条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世界湿地区如同一个湿地博览馆,通过构造不同的土壤结构、植被类型,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的水鸟,在各处安家落户。由于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各个湿地区虽是开放体系,却相对独立,自成一格,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水生生物区则通过生动灵活的设计,如水下观测窗,让人们从各个侧面观察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湿地中心的大面积水域和植被,使之成为伦敦地区小环境气候和空气质量的有力调节。另外,由于良好的栖息环境,这里也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据中心记录观察到的便有130多种。这是一个在城市边缘创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以联接城市人们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的景观模式。
3.3活水公园,中国,成都,1998
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园,是我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这一占地2.4hm2的公园,坐落于成都市的护城河――府河上。府河与南河,是公元前250年人工开凿的引水分流系统的2支,总称府南河,2000多年来,与成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经济的发展,府南河的严重污染问题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活水公园的方案,便是在市政府为期5年的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背景下启动的。这是一个集现代意识和传统园林于一体的公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意义。
活水公园的创意者,美国“水的保护者(KeepersofTheWaters)”组织的创始人贝西・达蒙(BetsyDamon)女士,同其他设计者一起,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取鱼水难分的象征意义,将鱼形剖面图融入公园的总体造型,全长525m,宽75m,喻示人类、水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公园起始的鱼嘴部分,拆除部分河岸堡坎,用地方石材砌筑台阶式浅滩,栽种有大量的天竺葵、桢楠、黑壳楠、桫椤、连香、含笑等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的配置,参照峨眉山自然植物群落。两架川西水车,将府河水泵入全园最高处的鱼眼蓄水池。此处利用地形建造覆土建筑,建成环保展览及教育中心,并设有净水工艺厌氧处理池。临河仿照旧有木构民居而建3层通透式茶楼,以供游人品茶休憩。河水继续流入水流雕塑群代表的“肺区”,这里利用气旋,使水流如山涧溪流般回旋跳跃,生动地体现“活水”曝气的意义。鱼鳞状的人造湿地系统,是一组水生植物塘净化工艺设计,错落有致地种植了芦苇、菖莆、凤眼莲、水烛、浮萍等水生植物,对吸收、过滤或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各有功能上的侧重。蜿蜒的塘边小道,塘中木板桥,营造出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意境。经过湿地植物初步净化的河水,接着流向由多个鱼塘和一段竹林小溪组成的“鱼腹”,在那里通过鱼类的取食(浮游动植物),沙子和砾石的过滤(鱼类的排泄物),最后流向公园末端的鱼尾区。至此,原来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经过多种净化过程,重新流入府河。每天,活水公园的流量可达200m3。该流量当然不足以改变整条河流的水质,却足以让游人在顺“鱼”而下途中,亲眼目睹“死水”被渐渐激活,逐步净化,最后变为“活水”的过程,其对人们的环境生态观念的影响是深远而成功的。
活水公园在植物的配置、景观的处理、造园材料的选择上,妙趣天成,通过具有地方性景观特色的净水处理中心,川西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重建,以及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组成全园整体,对环境的主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诠释,可说是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例子。活水公园由于在生态、美学、文化、教育功能上的完美结合获得了包括19联合国人居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奖项。目前,它已经成为成都市到访率最高的公园景点之一。
4.结语
论文题目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学 院 资源环境学院
班 级 资管09-2班
姓 名 高 龙
2012年4月28号
城乡景观和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产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国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4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文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且失去了自身的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肓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肓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
【3】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
【4-5】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南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T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绌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景观生态学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研究内容的日益丰富, 逐步奠定了它在环境科学中的一种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地位。国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而且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评价和分析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破碎化、生态与农业的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化等领域[1]。国内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始于上世纪80 年代, 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2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 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异质区域, 这些生态系统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 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
斑块, 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斑块是物种的聚集地, 它的面积大小、形状、类型、边缘、和数量对生物多样性、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景观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
廊道, 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如农田间的防风林、河流、道路、峡谷和输电线等。
基底, 就是在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等。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
景观生态学, 是以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主要研究地表各种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3]。
3 观光农业及景观功能探析
3.1 观光农业的含义
国 外的观光农业多为都市农业 (City Agriculture) 、狭义的旅游农业 (Agritourism or Agrotourism) 和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三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观光农业时, 经常使用“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观光园” 等概念[4,5]。通过文献书籍整理, 笔者认为: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 以农业为特色, 集度假、观赏、教育、科研、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园区。
对景观生态学而言, 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 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 构成各类农业景观[6]。这种空间特征, 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于观光农业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基本前提。农业景观由草地、耕地、林地、树篱、道路及水体等镶嵌而成。
3.2 观光农业景观功能体系
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到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许多观光农业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生产, 并且自主或与外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产品研发工作, 因此, 观光农业园除具有农业生产功能与观光旅游功能外, 还具有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的功能。在这些基本功能中, 农业生产功能是基础, 观光旅游功能是主导, 科研示范功能是动力, 三大基本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观光农业园的功能结构体系。如图1:
4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观光农业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 景观生态学原理
4.1.1 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
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8]。生态整体性认为,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含有等级结构, 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 即景观在一个区域上的变异程度。事实上, 农业景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斑块类型多且差异性大, 这种特征能够使生态农业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更多样, 能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减少农业灾害。
4.1.2 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景观的结构, 即斑、廊、基及其比例组成的不同, 将直接影响物种、能量、物质流动等功能特征的变化。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功能的实现以景观协调有序的空间结构为本, 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 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类型。景观元素是景观单元的基础, 个体景观单元的合理利用方式是景观结构协调有序的基本保证, 景观规划由目标到功能, 到结构, 到具体单元逐级进行, 每一步都是上一步内容的具体化。
4.1.3 边缘效应原理
在现实的各种系统中, 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或是人为生态系统, 均是相对的和有限的, 在它们的交界处体现着不同性质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结果必然赋予交错区以独特性质[9]。所谓的边缘效应就是指斑块与基质等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及物种丰富度, 景观要素的边缘部分可起到半透膜的作用, 对通过它的生态流进行过滤, 边缘带越宽越有利于保护其内部的生态系统。而且从信息美学角度看, 不同质的两种构景元素的信息量大, 构图易产生美感[10] 。
4.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4.2.1 功能区规划设计
(1) 农业生产区
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 采用立体种植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立体种植就是利用边缘效应原理, 构建一个多层配置、多种共生的垂直多边缘区以此实现各边缘区对资源的划分和各生态位的“谐振”, 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11]。如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业园的茶树-橡胶立体种植结构中, 橡胶与茶树在地上和地下形成边缘区, 避免了两者对光照和水肥的竞争, 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12]。
(2) 农业养殖区
基于边缘效应的多元化养殖可提高养殖效益。多元化养殖的原理是:将生态位不同、生态习性互利或相容的动物类群按适当的比例混养在一定空间内, 创造多重边缘, 实现充分利用空间、饲料资源, 强化养殖区内的物质循环, 保持养殖系统的高效与稳定。如湖泊中蟹、鱼混养, 利用河蟹与草鱼的食性及生态位的互补优势, 蟹的饲料多为谷物性, 其残饵及蟹食草后造成的断草漂浮于水面, 可被草食性草鱼利用。如此, 既减少了残饵在水中的残留及由此引起的腐败作用, 又实现了充分利用饵料的目的[13]。
(3) 观光采摘区
观光采摘区在进行开发规划时, 必须考虑区内所有的自然和人为过程, 亦即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行性。要充分体现不同地区果树特点, 除主栽品种外, 还应有更多的品种, 观花期要长, 采摘期也要长, 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春季赏百花, 秋季采百果的亲身体验, 感受领略当时的鲜活场景, 从而提高游赏兴趣和宣传效应。
(4) 科技示范区
科技是保障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能够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通过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 展示果蔬、花卉等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 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 使游客增长教益。
4.2.2 本底 (基质) 的规划设计
基质的作用在于它作为整个园区的大背景, 其连续性强, 便于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从而对园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观光农业园区中基质的形状、孔隙率、边界形状影响了观光农业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的大小, 是观光农业景观旅游形象设计以及功能斑块划分的基础。
在具有高连接度的基质里, 物体穿越基质时不受屏障的阻拦, 为了降低基质的连接度, 在林区常建防火道;为保护内部物种, 有时又需要提高基质的连接度。农业观光园内基质要根据不同功能分区, 对农田、林区、湖泊等适当提高或降低其连接度, 从而保证各景观要素间能量交流的同时也增强其保护性。基质的有些部位可能较窄, 以致影响到物体沿基质的运动速度, 风和水流及其携带的物体运动到狭窄地带附近往往会加快, 而有些动物在通过该地带时则会减速小心通过。狭窄地带对于流动的物体来说非常重要,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要适度把握其出现频率。
4.2.3 斑块的规划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 农业景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斑块类型多且差异性大。斑块大小的最优景观设置, 是使斑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组合中, 点缀众多分散在本底中的小斑块, 并与之相连,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来, 大斑块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小斑块占地面积小, 不但可以提高景观多样性, 而且可为景观带来大斑块所不具备的优点, 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保护。
农业观光园内的竹林、农田、村落等相对稳定的斑块, 要实现最少的人工干预和建设投入, 增加的设施宜选用当地自然材料。另外, 竹林, 农田, 村落各个区域在生态环境设计系统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设计时要把握重点, 有的放矢。我们知道, 在生物力和非生物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交错带的环境趋于异质化和复杂化, 明显不同与两个相邻斑块的环境条件, 所以, 对于竹林斑块的设计要根据生态学的边缘效应, 在竹林四周配植散生灌木丛, 以保证生物的多样性。
4.2.4 廊道的规划设计
廊道建设可以增加斑块连通性, 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成为游客畅游的通道, 也会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斑块内道路廊道的设计要科学环保, 以林间小路、河岸等为主, 体现自然绿化意境, 并注意合理组合, 互相交叉形成网络, 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为丰富游人的审美感受, 还应注意道路路面的光影变化, 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 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 如河流等, 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区间廊道的设计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环境相一致, 在道路施工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方式增添其自然情趣。
廊道数目的规划, 应保持原有的小溪河流等自然廊道, 适当增加道路廊道, 以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景观生态学认为溪流廊道生态功能最重要的两个影响指标是连续性和宽度, 河流两边应该保持足够宽度的植被带, 以控制来自两岸的污染物质, 并为物种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道。
5 结 语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的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有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 以保护为前提, 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 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 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 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景观生态学主要诞生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随着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景观生态学与农业景观规划的关系日益密切。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做了界定, 系统分析了观光农业的景观功能, 重点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最优格局, 以保证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中,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笔者概括称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
关键词 现代 景观设计 三元素
一、景观设计中的三个要素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元素,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具体说就是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出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元素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绿化,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大众行为心理,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我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二、景观设计需要更偏向生态设计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
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 van Valkenburgh 设计的General Mills 公司总部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清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二)自然生态的研究与保护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三)生态设计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三、结束语
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辯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使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当然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也要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使园林更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金阳会展中心中的建筑下设水体,室内运用了玻璃反光,有不同层次的感觉,用天井巧妙地使人在室内犹如在室外的亲身感受。这些手法的运用,为园林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关士续,申仲英.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60-68.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10-115.
[3]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资源科学.1999:73-85.
【规划设计领域下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论文】推荐阅读:
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论文06-20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论文11-14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07-12
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求10-31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09-22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11-01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1-10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12-13
关于居民区硬质景观设计的论文10-24
设计的生态方法论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