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实习方案(精选7篇)
1、3-4人一个小组,按小组组织调查;
2、调查报告同一提交打印稿,A4幅面;
3、调查时间为4.28——5.10;
4、调查报告提交时间为5月17日;
实习:校园绿地植物群落调查
群落是绿地的基本构成单位,合理的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不同群落的类型可以丰富整个城市的绿地景观。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设计和营造符合生态园林要求的植物群落,关键就在于能否准确地把握植物的生态习性,及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在遵循植物造景基本原则和手法的基础上,加以协调、优化、科学应用。城市园林绿地为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和条件,它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层面,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是提高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种类成分,群落外貌,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等几个方面。实验调查和获取的数据一般包括: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数目、种的多度和密度、盖度、频度、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等。
一、仪器和用具
照相机、测绳、钢卷尺、植物标本夹、枝剪、手铲、小刀、植物采集记录本、标签、样方记录用的一套表格纸,方格绘图纸等等。
二、调查内容
调查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数目、种的多度和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三、调查方法
采用标准样地法,通过踏查,在调查范围选择不同地段,按不同的植物群落设置样地,在样地内作细致的调查。如果样地是成片状的,可按不同的环境拉上工作线,在工作线上每隔一定距离(一般是每隔30m设一个点)设置样地(样地的大小根据调查的目的、对象而定,一般草本植物为1-4m,灌木为4-50m,乔木为100-400m,选择三处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地,样地可以是方形、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记录样方内的绿化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种类、冠幅、高度、胸径等;如果是样地是道路绿化实体,就以一条道路为记录单位。样地调查后,完成相应的数据登记及表格的填写。
在城市植被调查设置的样方内或一条街,记录以下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指标计算和分析。1.登记每株植物的种名。2.树高和枝下高的测量 3.胸径的测量
4.冠幅、冠径和丛径的测量
5.密度、盖度(总盖度、层盖度、种盖度)的测量 6.参考记录表:
(1)植物群落或居群调查基本表 表1-4-1植物群落调查表1号 调查者样地面积 地形海拔 坡向 微地形
表1校园绿地植物种类调查表
样方号乔木
灌木
草本
坡度
土壤
调查日期 地理位置
样地号
样地名种名
时间
藤本
(2)乔木记录表
表2植物群落调查表2号(乔木)
样地名种名
样方号
枝下高
胸径
时间
树冠(东西南北)
树高
(3)灌木记录表
表3植物群落调查表3号(灌木)
样地名样方号时间 种名
株数
覆盖率
最大胸径
优势胸径
高度
(4)草本植物记录表
表4植物群落调查表4号(地被)
样地名样方号时间 种名
(5)藤本植物记录表
表5植物群落调查表5号(藤本)
样地名样方号时间 种名
四、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种类组成分析
依据表6和表7的统计结果分析植物组成特点。
蔓数
覆盖率
高度
株数(丛数)
覆盖率
高度
表6城市绿地植物组成及性状统计
组成统计
类群 蕨类植物
科名
种子植物 合计
属名
种名
木本 种数
比例(%)
性状统计
草本
藤本
种数 比例(%)种数 比例(%)
表 7城市绿地植物性状分析
全部植物 种数
种数
乔木
比例
种数
灌木
比例
种数
草本
比例
种数
藤本
比例
(二)生态习性分析
依据表8的统计结果分析植物的生态特性。
表8城市绿化植物生态分析
全部植物 种数
喜光植物 种数
比例(%)
中性植物 种数
比例(%)
荫性植物 种数
比例(%)
(三)比较分析
三处样地调查的植物种类多样性比较;三处样地调查的植被类型多样性比较;三处样地调查的植被群落结构特征比较。
(四)植物配置结构 绘图说明植物的配置结构。
五、结论与建议
1.1 阜蒙河东西贯穿利辛县境内,与西淝河呈十字形交汇,流经主城区全长3.871km,一直往东通到蒙城县,最终流入淮河。阜蒙河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优良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近年来城区段河水受到严重污染,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提升利辛县城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县城,保护城区内河水环境,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水质改善规划方案。
1.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住人口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老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使得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得不到很好的收集和截留,最终流入阜蒙河,造成该河段水体气味恶臭、颜色发黑,透明度很低,富营养化严重,水生动物死亡,水动力不足,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和城市整体形象。通过生态还原治理可以修复该河道水体原有的生物多样性、连续性,使水生态系统转入良性循环,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起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城市优美的水生态景观。
1.3 通过本方案可实现本河段水质改善目标:水体清洁、感观良好,无异味产生;水体透明度在0.7m以上;河体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初步改善水体物种结构,还原水体生态。
2 设计方案
2.1 河道暂时封闭
为避免外部河道水体进入待治理河段,对整个系统构建产生影响,需构建一个河道两端暂时封闭的系统,采取植物带隔离坝阻断其与外界水体交换。
2.2 前期预处理
2.2.1 底质预处理
土壤是病虫害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是病虫繁殖的主要场所。许多病菌、虫卵和害虫都在土壤中生存或越冬,而且其中还常存有杂草种子,因此在种植水生植物前,需要对种植区域进行预处理。通过利用底质改良剂,迅速降解底质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少有机质含量,改变恶臭底质;快速提高河底氧化性,降低有害物质(NH3-N、NO2-N等)的含量;改善下雨及水质突变后底质中的低氧状况,提高底泥及水体的氧化状态;去除有机物在低氧条件下不完全分解的产物有机酸,稳定河底pH值。
2.2.2 水位调节
由于水生植物种植有较高的水深要求,因此系统构建初期需降低河道内的水位,种植区域最高水位保证在0.3m~0.5m以内,利于沉水植物的种植和成活。
2.2.3 物种清理
目前需要清理水体中杂鱼种类,保证水系中存有有益于水体生态建设的细菌和水生动物群落。细菌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原生动物以细菌为食,能够加速生物膜的更新。衰老的细菌被捕食后,为新的细菌生长提供了生长空间,使细菌的整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同时原生动物又是后生动物的食物。水体中生长的植物在为水体提供氧气的同时也为细菌和微小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附着空间,水体底质和植物组成的复杂环境又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地。在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相互促进或约束,保持着整体的功能和活力,可以恢复水体中的水生生态结构、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2.3 构建水生生物环境
2.3.1 种植水生植物
水系中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具有景观功能,还能提供更多的栖息生境,营造生态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水生植物有利于封闭底泥,吸收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和有害物质,降低河道中的氮、磷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沉降、抑制蓝绿藻水华均有一定的作用。水生植物要做到及时收割,收割后移出水景环境,以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1)种植沉水植物:水域适合沉水植物种植条件(2m水深以内),因此在河道中种植一定量的沉水植物,最大程度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选择水质净化能力强、季节上能相互衔接、生长易受控制的品种。有效吸收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2)种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一般种植在岸边较浅水域内,河道两岸缓坡软质地带,种植部分挺水植物,能提供水体中所需的光合作用,为水体中提供溶解氧。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阻污染、护岸坡作用。(3)生态浮岛:生态浮岛主要是通过筛选种植根系较为发达的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更好的起到除磷、脱氮等作用,降解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
2.3.2 放养水生动物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其中水生动物群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河道水域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水生动物群落,包括滤食性水生动物、食草性水生动物、肉食性水生动物、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等。(1)鱼类:选择滤食性的水生鱼类和杂食性的鱼类为主,待水生植物长好后投放少量的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适当放养少量的肉食性鱼类。通过水体中上层鱼类对藻类的摄食以及水底水生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水生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转移及富集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2)底栖动物: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考虑水底底栖动物的放养,放养一定量的滤食性的双壳类和刮食性的螺类可以减少藻类的滋生和繁衍,提高水体的水质。也可放养少量的虾类,它能分解河岸落叶、河道中的水草等形成的有机碎屑以及水生动物的粪便、尸体等形成的有机物质。(3)浮游动物:滤食性浮游动物可以滤食水中的细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起到滤食藻类的作用。
2.3.3 投放水体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菌种污水净化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群体对有机物和毒性物质进行转化。微生物菌种具有体积小、表面积大、繁殖力强等特点,能不断与周围环境快速进行物质交换。污水具备微生物菌种生长繁殖的条件,因而微生物菌种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微生物菌种在生态系统中作为还原者,把绿色植物产生的能量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它们在自然界大量而广泛的存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无机营养元素。因此微生物菌种是水体中的“清道夫”,它们为避免由水生生物带来的水体二次污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3.4 河道水体增氧
增氧可以增加河道水体中的溶解氧、抑制水中藻类生长、改善河道底质、优化生态群落,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还能起到一定的脱氮除磷作用。尤其在老城区滞流型的黑臭河道内,高温季节增氧可以很好的改善水体环境。另外,在河道内增设喷泉暴气装置,定期开起喷泉既可以给水体增氧,又增加了城市河道景观,也能抵御外界一定的污染。
3 后期维护方案
3.1 水面日常维护
水面的日常维护工作主要由人员巡视完成,及时清理水中的植物落叶和垃圾,及时打捞因天热和水流静止所引起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苔,防止落叶腐烂造成富营养化;定期关注水面情况,发现水的颜色与平日不同,如变绿、变浑浊、泛白、泛红、泛黑、不明漂浮物出现时应及时采集照片;在景观水系内严禁清洗带有污染物的东西等。
3.2 水体的专业性维护
3.2.1 水质特征检测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定期对景观水系水质进行检测,依据水质检测结果快速判断水质变化趋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水质。
检测指标: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BOD、COD。
检测频率:冬季和春季:1次/2~3月;夏季高温季节:1次月(6至9月)。具体检测频率根据水体的水质情况进行调整。
3.2.2 水生植物的维护
水生植物的维护是针对原位生物修复部分所栽种的水生植物,包括:杂草清除、修剪、清理和补种。
由于水系岸边没有遮挡物,水热条件好且又富含营养,杂草极易生长。故需控制杂草,让栽种的水生植物生长占优势,改善整体景观效果。杂草的去除切不能使用除草剂。杂草采取春季淹水和人工拔出的方法去除(可在水体的日常性维护工作中完成)。
清理植物残体选择在早春进行,如腐烂的植物残体不及时进行清理,势必引起二次污染和沉积,对水质影响很大。对残梗败叶及时清捞,避免沉积水底形成新的污染。对枯死的水生植物实施更新补种,以保证群落结构的稳定。
3.2.3 水生动物的维护
水系水质净化工作中将安排放养白鲢、花鲢等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对水生动物的维护包括:捕捞和放养工作;及时清捞动物残尸,防止尸体的腐烂分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视具体情况适量补充;未经允许禁止投放鱼类和其他任何水生动物,尤其是锦鲤等鱼类。
3.2.4 增氧设备的维护
曝气增氧是城市河道水体复氧的重要方式,安排专人每月定期检查曝气设备的螺丝是否松动,并进行紧固;定期清理空气过滤器,有损坏时及时更换;定期清洁管道内部,防止杂物进入;定期更换润滑油;注意清除叶轮上的附着物,使叶轮保持最佳工况,全年使用完毕后,应除锈并涂上防锈漆和保养一次、更换机油等,保证增氧设备稳定运转、高效增氧。
4 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种种措施,可实现本河段水面清洁、感观舒适、没有异味、水体透明度高,河体具备一定的自净能力和水动力,能很好的改善城区水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摘要:本文以阜蒙河利辛县城区段内河生态治理为例,阐述了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生态还原治理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利辛县阜蒙河,城市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建部,环保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2015,8,28.
[2]付永川,杨海蓉.对重庆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3]郑天柱,周建仁.污染河道的生态恢复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2(03):4.
[4]范毅.城镇河道治污规范化管理研究[J].山西水利,2013(07).
精选范文:彭雪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共0篇)彭雪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因为考虑到以后毕业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加深对各种平面设计的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次实习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不少,我自己感觉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第一天来到公司,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那里逛逛,最终还是公司里的老师给我指了条路,让我用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模仿教程做一些简单的图片,终于找到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片。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不过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以前一遇到难的或不懂的就停下来不做了,而现在有老师在旁边,有不懂的就问,这使我受益非浅。假如在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几个小技巧,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photoshop小技巧1.制作圆角矩形方块首先在photoshop中建立一个新文件,在文件上用矩形选取工具画一个矩形框,接着选择选单select→feather,输入半径值,数值越大则圆角矩形的半径越大。在选取区中填入颜色后,取消选取范围。选取选单image→adjust→threshold,由调整thresholdlevel来改变大小,如此就会产生您想要的圆角矩形大小。若要产生圆角矩形的选取区,可以在选取区作用的环境下,切换到快速遮罩模式,同样执行threshold以获得您想要的遮罩。2.高解析制作在用photoshop制作网页图形的时候,许多朋友为了快速的操作,都会把图选择低解析度进行制作,但是有些滤镜会因为图形解析度的不足,而无法处理,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很差。所以建议大家在处理类似情形时,可以先在高解析度下完成绘制、影像编辑等工作,然后再向下取样,将影像缩成最后的大小。3.保留选取范围大小当您在photoshop中使用imagesize或cancassize改变影像大小时,原本在影像中选取的范围也会跟着改变,如果想要保留原本的选取范围,可以先切换到快速遮罩模式下(按下键盘上的q键),然后再选择“imagesize”或“canvassize”。使用imagesize指令会将影像与选取范围一同缩小;若使用canvaize指令则只会将影像缩小,而选取范围仍保持原有的大小。记着再将快速遮罩模式切换成标准模式。4.快速隐藏图层如果您在photoshop中只想要显示某一层图层的影像,是不是得一一将其他图层隐藏起来呢?这里有一个既快速又方便的作法:只要在图层面版上同时按住ctrl+alt以鼠标点选欲显示的图层的眼球图示,就可以将其他图层通通藏起来。另外也可以用ctrl+alt+快速键调整图层的前后次序。
二、coreldraw小技巧1.擦去错误线条如果您使用coreldraw中的手绘铅笔工具,不小心把线条画歪了或画错了,您不必急着将线条删除,只要立刻按下shift键,然后反向擦去即可。2.动尺规在coreldraw中事实上是可以让您自由移动尺规的位置,只要在尺规上按住shift键以鼠标拖移,就可以将尺规移动。如果您想将尺规放回原位,则只要在尺规上按住shift键迅速按鼠标键两下,就会立即归位。3.利用coreldraw制作动画gif文件事实上利用coreldraw也可以用来制作动画gif文件,您可以将coreldraw中的图层当成动画中一个个的影格,然后逐一输出成gif文件(其他图层上的影像必须先关闭)。再利用photo-paint的movie功能,先选择creatfromdocument将第一张gif文件制成movie,再陆续将转好的gif文件以“iertfromfile”插进来,选择“储存成„”动画gif的格式,于对话框中设定延迟的时间和位置,如此就算大功告4.同时旋转与缩放如果您在coreldraw中,拖拉物件的旋转把手时,同时也按住shift键,那么将可以同时旋转与缩放物件;若是按住alt键,将可以同时旋转与变形倾斜物件。经过几天的基础训练,老师终于让我参与他们的策划,刚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就慢慢熟悉了策划和后期制作的整个过程。慢慢地老师也把一些比较重要的交给我处理。这使我对这个行业认识就更加深了一步。通过这次实习,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这次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实习单位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参与他们的设计是我懂得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所要面对的问题,如: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制作等等。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这几天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彭雪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共0篇)]
院系 专业班级资环一班学号1012060011姓名熊敏指导教师刘运伟
西昌学院20112年7月4日
论文摘要
(居中,黑体,小二,标题与正文空一行)
空中服务工作是航空公司直接面对旅客服务的窗口,她直接代表着中国民航和各航空公司的形象,是民航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反映为为旅客服务的空中乘务员的形象和工作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水平的空中服务对乘务员的文化素质,进而对乘务员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是形成乘务员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空中乘务专业是一个专门培养高素质空中乘务员的专业,它针对高水平的空中服务工作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包含了管理学,心理学,美学,乃至自然,地理,卫生,救护,饮食等诸多内容。
关键词:空中乘务专业;人文素质;重要性
(摘要内容要求大约250-300字,宋体,小四,1.5倍行距)
【请注意每页的页眉和页角要与模板一致】
目 录
(居中,黑体,小二)
论文摘要(宋体,三号,1.5倍行间距)„„„„„„Ⅰ
第一章 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宋体,三号)„„„„„„1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宋体,四号)„„„„„„„„„„1
二、人文素质对空乘专业的影响 „„„„„„„„„„„„2
第二章 空乘专业人文素质的现状 „„„„„„„„„„3
一、空乘专业学生存在的不足 „„„„„„„„„„„„„3
1.学生思想上的不足„„„„„„„„„„„„„„„ 3
2.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欠缺 „„„„„„„„„„„„„3„„
二、原因分析 „„„„„„„„„„„„„„„„„„„„5
1.没有深入的了解空中乘务这项工作„„„„„„„„ 5
2.没有摆正心态„„„„„„„„„„„„„„„„„ 6
第三章 空乘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和培养人文素质修养 „„7(以下略,格式要求参照前两章,注意每级标题及页码的的对齐位置)
参考文献 „„„„„„„„„„„„„„„„„„„„ 1
5第一章 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章标题,居中,宋体,二号,加粗,与正文间空一行)
一、人文素质的含义(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她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其次:理解人文思想。„„(内容略)
(正文内容统一用宋体,四号,1.5倍行间距,二级标题之间不需空行)
二、人文素质对空乘专业的影响(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空中乘务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安全、快捷、舒适”是航空运输的重要特点。客舱服务工作又是航空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舱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公司的组织及其经营管理水平,而这又将影响到航空公司的形象及其经济效益。„„(内容略)
(正文内容统一用宋体,四号,1.5倍行间距)
第二章 空乘专业人文素质的现状
(注:每一章另起一页)
一、空乘专业学生存在的不足(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很多航空公司在招收空中乘务员的时候非常重视外貌,并且,把航空公司拥有美丽的空中乘务员作为宣传点向社会宣传,这确实吸引了不少旅客,空中乘务员成为公司形象代言人,出现在各种大型广告牌上。这很好地宣传了公司,也为公司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引得很多公司竞相模仿。
在航空公司的这一影响下,很多具有空中乘务专业的学校在招收学生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的“外在美”。因此造成以下结果:
1.学生思想上的不足(小标题,宋体,小三,加粗)
空中乘务专业一般都是大专三年制教学,与本科制相比,没有了学分制的束缚,学生的学业变得更加轻松。„„(内容略)
2.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欠缺(小标题,宋体,小三,加粗)
因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不用修学分,所以很多同学都是抱着“多一分浪费,少一分受罪,六十分及格刚好”这样的思想对待学业的。
„„(内容略)
(正文内容统一用宋体,四号,1.5倍行间距)
第三章 空乘专业学生如何提高和培养人文素
质修养
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加粗)
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专著文献格式:
编著者(多位著者之间用逗号连接):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代,起止页码。期刊论文文献格式:
作者(多位著者之间用逗号连接):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卷(期)。网站论文文献格式:
作者(多位著者之间用逗号连接):论文名称,网站中文名称:网站网址,发表日期。
例如:
1.季正茂:《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年,第15期。
2.赵冰梅:《民航空乘服务技巧与案例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2月,2-6页。
3.陈澎,陈嘉奇:《解析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2008年7月13日。
(小
为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改善如厕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市生态环保公厕,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十八届以来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文明城市建设的总要求,结合“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巩固工作要求,加快城区公厕建设步伐,解决群众如厕需求,提升公厕环境品质,切实改进公厕软硬件环境。二、目标任务
将建设“城市生态环保公厕”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按照“数量布局合理化、外观形象景观化、功能设施现代化、项目运作市场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工作思路,完善新建公厕的规划、投资、设计、建设、管理、经营、保洁等运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新建公厕66座。
三、主要内容
(一)数量布局合理化。
按照《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中“每平方公里需设置3-5座”的要求,结合区属街巷的实际,经科学布局,共需新建生态环保公厕66座,进一步满足市民如厕需求。(二)外观形象美观化。
注重公厕外形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科学选用优质、新型、环保、节能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外观形象景观化的目标。(三)功能设施现代化。
以建设生态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公厕为目标,完善照明、通风、除臭、环保等配套设施,安装智能洁具、完善公厕各项便民设施的安装到位(如挂钩、物品放置台等),提升使用的舒适度。(四)项目运作市场化。
公厕的新建、运行维护和经营管理试行市场化运作。充分挖掘市场资源,将广告资源配套开放,以市场化运作贴补公厕的日常运行费用。(五)提供服务专业化。
利用智慧城管APP或类似城市管理APP,推广“厕所数字地图”“二维码扫描一键投诉”的“互联网+公厕”管理服务创新手段,实现地图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功能,努力打造公厕管理新标杆。四、组织领导
以XX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主体,成立XX区城市生态环保公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考核检查等工作,负责新建公厕的选址,在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方面加强指导和监督,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序开展。
五、工作要求
(一)思想重视,认识到位。
充分认识建设生态环保公厕项目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建设生态环保公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确保2020年11月底前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二)倒排工期,紧扣节点。
XX区城市生态环保公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相关科室要对照工期,挂图作战,分管领导要加强协调、搞好监督,全力保障项目推进。(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锡政办发〔2007〕81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园林局编制的《无锡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
无锡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纲要
市园林局
一、充分认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大意义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居住环境,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通过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着力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发展。
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按照国家、省和无锡市“十一五”规划的相关要求,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工作及创新创建活动,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二)基本原则
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建设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休闲的要求,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第二,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要树立生态意识,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内涵,使城市市区与郊区形成统一的市域生态体系。
第三,坚持系统性原则。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保护和治理城市水环境、城市市容卫生、城市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第四,坚持工程带动的原则。通过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充分利用水、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保护、恢复和再造城市的自然环境。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六,坚持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城郊的防护林和果园茶树经济林,扩展农舍前后的绿化面积等办法,重点解决城郊结合部绿化环境的延续、协调问题。
第七,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要采用企业投资绿化、租赁绿化、社会公开招投标绿化养护、政府优惠政策扶植绿化、绿化与经营相结合等改革创新方式,来为城郊绿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强化发展后劲。
第八,坚持塑造城市特色的原则。创建工作要符合“打太湖牌,建山水城”的城市建设思路,紧紧围绕“靓山、亲水、扬名、筑城”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地段的生态特征,构造城市生态景观格局,营造城市生态绿色开放空间,打造太湖山水与城市的联系,同时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历史文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态绿化建设进一步塑造城市特色。
(三)规划目标
1.总目标
至2008年,主要指标基本达到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2010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规划指标体系
(三)创建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分解表
序号
指标
标准值
城市达标程度
备注
2010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完好率(%)
≥8≥85
--
--
--
--
暂无指标
自来水普及率(%)
100,实现24小时供水
100,实现24小时供水
--
--
--
城市污水处理率(%)
≥70
≥90
--
--
--
再生水利用率(%)
≥30
≥30
--
--
--
生活垃圾无害处理(%)
≥90
--
--
--
万人拥有病床数(张/万人)
≥90
≥90
42.11
户籍人口
主次干道平均车速(km/h)
≥40
≥40
--
--
--
--
暂无指标
说明:暂无指标,指目前尚未列入统计范围,统计年鉴上无此项指标项目
3.实施步骤
2006年,正式启动创建活动,制定创建纲要、实施意见、行动计划,组建创建工作小组;2007年-2008年,全面展开创建活动,主要指标达到要求;2009—2010年,年底申报工作,有针对性进行专项整改。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总的原则:应用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来规划建设城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坚持科学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指导下,城市分区详细控制规划编制时应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包括在用地指标上的保证;沿河(湖)、沿路、沿山及其他生态敏感区划定完整、全覆盖的绿化控制线;市民出行500米服务半径范围合理布置小游园;街道社区级公园面积不小于2—3公顷,并与市民较集中的活动场所有机结合;严格划定各类防护林带、市级大型公园(包括郊野公园);绿地率规划控制指标达到生态园林城市考核标准。
调整、充实、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编制完成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起点、规划标准、指标控制等方面尚未全部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包括物种多样性保护在内等多项指标在规划中没有予以明确。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近期规划目标,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做好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城市用地规划的衔接。做好《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报批工作,以法定程序强化其作用与地位,增强严肃性、权威性,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实施。
出台绿线管理办法。认真贯彻《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2号)精神,根据无锡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需要,制定地方规章,划定绿线,明确各类绿地四界至范围,经划定的绿线实行专项管理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综合开发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不相符的内容;确保水、电、气等规划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体系相协调;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及湿地保护规划;划定生态功能区。
(二)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绿色无锡”建设
突出抓好沿路、沿河、沿湖、沿山绿色屏障建设,实施沿高速公路、国省道、太湖生态防护林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生态景观绿地建设;建设沿河生态绿地;加强环境景观绿化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全面开展石宕复绿。
1.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建设
(1)防护林带体系建设
绿色通道建设。按不同等级道路,两侧布置宽度不同的绿化带。高速公路每侧实施50—100米绿化带;铁路、一级公路每侧实施20米绿化带;
二、三级公路每侧实施10米绿化带;四级公路每侧实施5米绿化带;全部村道种植行道树。
江、河、湖防护林建设。建设太湖、滆湖沿岸50米防护林;五级以上航道沿岸两侧各建设30米防护林带;其他河道每侧建设10米绿化带。
(2)湿地水土保持及景观建设
以生态和自然绿化为主,结合无锡的历史文化,对36公里蠡湖沿岸进行全面整治,建成平均宽度500米的环湖绿化带。建成长广溪湿地公园、梁塘河湿地生态公园、北兴塘河生态绿地。通过退渔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划定控制范围等综合措施,加大对湿地的保护。长广溪两侧各100米为规划控制保护范围,梁塘河湿地生态公园规划控制范围约4.8平方公里,北兴塘河生态绿地规划控制范围约2平方公里。
(3)森林资源恢复和优化工程
石宕复绿。全市所有矿山宕口需进行整治复绿,采用植生喷播、挖鱼鳞坑植树等工艺有计划推进。
林相改造。城区及郊野树林,除松材线虫病枯死松树外,对马尾松林、黑松林、杉木林进行林相改造。
(4)森林公园及生态园建设
全面展开面积约45平方公里的惠山青龙山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解决私葬滥采、私搭乱盖、管理体制不顺、土地权属不清等主要问题,实施钱荣路东侧显山透绿、梅园公园透绿、青龙山林相改造等十二个项目;理顺管理体制,出台《惠山青龙山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完善森林公园的功能,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投入相结合,显山透绿,增加休闲、观光游览项目。
强化现有的九龙湾生态园、新洲生态园、龙寺生态园等森林旅游、休闲基地生态建设。计划在锡山、惠山、滨湖区新建7个以上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园。
(5)森林防护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完善森林扑火指挥体系、林火了望监控体系、林火阻隔系统、森林扑火体系,组建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和要求,将全市1个市级及5个区级森林植物检疫站建成国家级森林植物检疫站,提高我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水平。规划建立1个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中心,完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传输,建立松材线虫病、意杨食叶害虫、意杨蛀干害虫、马尾松毛虫、竹蝗等我市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模型,准确进行预测预报。锡山、惠山、滨湖区各建立一支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队伍,逐步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
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电子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全市森林资源实行信息化管理。
2.环境景观绿化建设
以构筑《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年)确定的绿地系统基本框架,达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调控指标为目标。
(1)综合性绿化景观建设。建设三环公园、双河公园、东亭公园、鸿山遗址公园、伯渎港滨河景观绿地公园、新城公园、高浪公园、锡东公园、洋溪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儿童乐园、毛岩广场等。
(2)区级公园和小游园建设。对5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快速环路内),结合地块改造、环境建设、道路工程等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率。崇安、南长、北塘区等中心城区,结合打造建设新城片区,每个区建成总面积不少于10公顷的绿地广场(公园),分别建成广益绿地广场、古运河绿地广场、凤翔绿地广场等。锡山、惠山等区要完成中心区广场绿地和配套副中心区绿地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休闲场所。
继续实施市民出行500米有一块不少于2000平方米小游园的便民工程。每个区建设街头绿地小游园15-20个;实施社区公园项目,按人均1-1.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社区公园,平均分布于各片区的居住组团,让市民更多得到城市绿化建设带来的实惠。
(3)城区道路、河道绿化建设。重点建设新湖滨路、运河西路、江海路、金城东路等道路景观绿化;以梁溪河绿化风光带、新运河两侧绿地建设为龙头,继续实施城区河道绿色景观及防护林工程。主要实施的项目:内塘河、九里河等18条河道绿化。
3.加强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
认真贯彻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 〔2002〕249号)精神,并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等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1)提高认识,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地方城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破坏严重;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因此,急需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紧迫任务抓紧抓好。
(2)开展生物资源调查,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尽快组织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开展生物资源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检测、生物资源动态调查和检测,继续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对蠡湖、长广溪湿地的检测工作;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和研究的基地建设。
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河湖、自然湿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和景观敏感区域,划定范围,严格保护,持续利用,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加强生物物种、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惠山青龙山为森林生物物种保护基地;蠡湖、长广溪湿地公园,建设湿地植物保护基地;建立九龙湾生态茶园保护基地、阳山水蜜桃特色农业保护基地,鼋头渚充山地带性植物区系保护基地。加强宜兴龙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体现本地特色,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突出做好就地或移地保护工作。
推进优良园林绿化材料的育种工作,加强和促进本地乡土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按建成区用地2%的标准,规划建设苗圃用地;注意加强大苗培育基地和特色植物基地建设;加强野生乡土物种的驯化与培育,引进培育适宜树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认真贯彻《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的精神,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形成良性生态环境,为古树名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古树名木普查增补工作,对全市范围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调查,公布第五批古树名木名单;进行古树名木定位测量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全面实施古树名木复壮计划;依法查处各类损害古树名木案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风景林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建设,要按《公园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植物配置设施,合理界定植物品种的数量,丰富植物物种。按照《道路绿化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道路绿化的规划建设,每条主干道都要按规定建设绿地游园,建设一批园林景观路。
加快动物园的易地建设和植物园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鼋头渚兰苑中国兰花种质中心、梅园中国无锡梅花研究中心、锡惠名胜区中国杜鹃花种质资源基因库的物种保护、引种科研工作;建设市级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滨湖马山兰花繁育基地建设;扶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基地建设;加强人工繁育、培育野生动植物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规范野生动植物产品的市场经营利用行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充分发挥公园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每个辖区都要有区级公园。到2010年,建成区的主要社区力争都建有1座公园。在中心城区重点景观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立植物物种多样性示范点。注重发挥公园、小游园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普教育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4.文化建绿
加强文化建绿工作。通过文化建设把无锡的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浓缩,并与城市绿地景观有机结合,变为城市符号,体现我市城市人文底蕴和内涵,提高绿化景观品位,展现城市的特有魅力。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文化定位。对无锡市近现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军事等所有历史遗存进行梳理,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为内涵,进行文化定位。
(2)制定文化建绿规划和实施计划。以示范带动,选择已建成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地增加文化内涵,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环境绿化项目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提升绿化文化品位。
(3)结合风景区、公园的建设,融入城市文化,反映历史文脉,体现无锡现代人的精神风采。
(4)强化重大环境建设项目的文化建设。文化研究与建设贯穿于环境项目建设整个过程中,特别是蠡湖景区建设、惠山青龙山保护、古运河整治等市重大环境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落实文化建绿工作。
(三)注重实效,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1.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
继续以太湖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到2010年太湖和城市河道水质进一步改善。切实加强太湖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力加快蠡湖、梅梁湖和梁溪河等主要出入湖河流以及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尽快启动城市清水通道和尾水通道工程,开通拓宽走马塘河,改善区域水环境。针对我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偏低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落实治理措施。继续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污水管网铺设,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源。有效控制机动船舶污染。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实行污染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对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全面提高排放标准,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
2.切实改善城市大气质量
切实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继续开展机动车专项整治,积极控制城市扬尘,改进水泥和冶金行业除尘设施。
加强烟尘治理。加快清洁能源区建设和现有热(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施国家三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完成城区摩托车淘汰工作,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2006-2007年,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内10吨以下锅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或集中供热,已建35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脱硫任务。2008年,基本完成摩托车、燃油助力车整治工作。
规范户外施工作业管理。改进城市道路清扫方式,启动实施三年城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100%目标工程,有效遏制二次扬尘。实施建筑、道路施工场地封闭式管理;加强对道路运输抛洒的执法力度,实施全区域道路运输密闭化。2006年市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达到30%。2007-2008年,主干道机扫率达到20%,主干道冲洒水率达到80%;全市垃圾收集车、保洁车全部更新改造为密闭车,市区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达到60%。
3.加强声环境整治
认真贯彻《江苏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实施细则,依法管理。扩大机动车24小时禁鸣范围。加强工业噪声、建筑工地噪声、商业噪声、社会噪声污染防治,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区域内高速公路或高架立交与居民点距离小于500米范围,要求设置隔声屏障。通过交通防护林体系建设实现交通与住宅区噪声的隔离。加强主干河道内噪声控制,到2007年,淘汰内河运输挂桨机帆船。
4.开展以农村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布局的一体化格局,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为契机,以“六清六建”(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杆,建立秸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庄容貌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2006年,在滨湖、新区、锡山、惠山等区全面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初步实现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管七区同步,全面覆盖;理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经费、管理经费、作业经费的支付渠道。2007年,市区范围内实现环境卫生设施统筹布局、协调发展,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全市60%以上的乡镇成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2008年,全市80%乡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乡镇。
(四)营造城市特色
山水滨湖是我市最显著的城市个性特色,要在原有塑造城市特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城市建设发展行动纲要,加快推进“靓山、亲水、扬名、筑城”系统工程,努力把无锡建成古今传承、中西融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的山水名城。
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法规或规章,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保护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并在保护规划中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良好,未列入保护等级的历史建筑妥善保护。要特别注重对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包括地方戏剧、传统工艺、饮食、民俗等。对于具有旅游价值的保护区,制定相应的游客管理措施,并注意避免因为旅游引发对居(村)民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建立规范的保护管理档案。
2.推进引山入城工程。加大矿山整治和山体修复力度,科学、合理、适度开发全市山体资源,形成城融入山、山融入城的城市形态。全面开展惠山青龙山森林公园保护、修复工作及周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做好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山军嶂山自然山水风貌保护工作。至2010年,全面完成城区周边及主要干道两侧山体景观修复和生态整治工作。
3.继续实施蠡湖景区建设。按照“精心规划、精打细算”的工作要求,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的建设原则,继续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沿湖景观、水环境综合整治、路网建设”等工程,并着重解决好以下二个问题:从建设旅游服务中心的角度确定地块功能和个性特色;从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考虑环境景观建设。
4.继续实施古运河整治。无锡古运河记载着无锡商贾云集、经济兴旺的历史。要以古运河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切入点,结合水体、驳岸、道路、地块和景点的开发,挖掘人文、古迹、商业、旅游资源内涵,提高品位,带动古运河两侧商贸业、旅游业,展现无锡江南水乡的风貌。
加强对中心城区的建筑高度、绿化空间等整体性规划控制,做到城市形象、特色与功能相协调。
(五)保障市政公用设施高效运作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案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无锡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锡政发〔2006〕55号)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各项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规范,达到相关要求。完成对城市险情和易受伤害程度的评价,根据实情制定以市、区级中心和社区为重点的、系统的防灾减灾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执行。建立早期灾情警报系统,及时向居民发布灾情警告。划分各主要职能部门和行为主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职责,有完整的危机处理程序和对策。要做好城市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特别是老弱病残人员)和各有关方面的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他们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要重视城市之间防灾减灾方面的协作与交流。
2.确保水、电、气系统高效运作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1)给水。实现市区范围内的联网供水,加快建设城镇组团的供水管网。优化完善供水管网,逐步改善老旧管道。开展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各企业开展工业节水技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
(2)污水。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优化调整外围城镇组团污水处理厂的布局,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开展中水回用的试点工作,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回用能力明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007年达到80%,2010年达到90%。
(3)燃气。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市区天然气输配系统,完成高压环和中压主干管网的建设,逐步将管道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置换成天然气,提高管道液化气气化率。
(4)环卫。按照清洁城市的总体目标,提高主城区垃圾分类收集率和外围乡镇垃圾分类收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立资源回收系统;新建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和粪便处理站,续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污泥综合处理厂;结合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新建扩建一批生活垃圾中转站。
(5)供电。加大和适度超前建设重大电力设施项目,充分利用热电联产企业的发电能力,缓解用电高峰时的电力紧张局面。按照城市规划合理确定高压走廊和重大变电所的布局,加快城市中心区和重要景观地带架空线入地。
(6)水利。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城区防洪控制圈内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逐步梳理和整治城区水网,综合考虑防洪、调水、滨水区景观建设和河道生态清淤等措施,逐步改善城市河网水环境,在加大重点水利枢纽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已建工程的管理力度。
(7)供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改善能源结构,逐步取消内环和新建设区内的小锅炉。进一步完善城市热力规划,大力发展以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企业,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合理布设供热管网。
(8)消防。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新建一批消防站点,使消防布局更加合理,做到接警后5分钟内到达现场。
3.加快推进“畅通”无锡建设
构建市区快速内环基本框架,基本形成市区中环,启动外环建设,环路与高速公路入口的联络道路按快速路标准建设或改造,缓解市区向心交通的压力,增强主城区和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结合城市结构布局的调整和重点地区的建设,完善主次干道系统,打通“瓶颈”路段,引导城市向主城区外围有机疏导和拓展。结合旧城改造,大力加强支路网的建设,有效缓解主次干道的交通压力,方便居民出行。确保市区主次干道平均车速达到40公里/小时。
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完善的城市路网结构及交通设施。积极推进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实施,大力提倡和引导市民乘公交出行。在有条件的城市主干道上设置公交专用道,规划建设公交换乘中心,优化公交网络,加快公交系统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形成覆盖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快速网络。加强交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城市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交通组织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增强市民文明交通意识,规范交通秩序。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公交站点分布、交通隔离设施设置科学合理。结合城市建设改造,科学规划停车场地建设,逐步缓解城区停车难矛盾。
(六)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1.建立健全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整合和合理布局各类卫生资源,优化结构,构筑满足市民不同层次卫生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国际化、现代化要求,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合理布局卫生机构和卫生资源,确保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构建院前医疗救治网络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市民能够普遍享受健康服务;全面构建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和卫生信息管理网络;全面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提高外来人口卫生保健水平;万人拥有病床数,2006年达到42.11张,2007年达到48张,2010年达到57张。
2.建立健全市民健身休闲娱乐场所体系
公园、小游园体系。大力实施“绿色无锡”规划,以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目标,建设一批市、区级综合性公园及专类园,并结合地块改造、环境建设、道路工程建设,建设一批街头小游园和社区公园,按市民出行500米服务半径内布置一块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小游园的标准建设小游园,按每人1.5平方米的标准设置社区公园,从而形成系统完整、布局合理的公园、小游园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多便捷的健身、休闲娱乐场所。
文化设施。发展符合无锡城市定位的文化产业,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整合现有文化设施资源,建成一批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相适应、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体育设施。认真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亲民、利民、便民为原则,整合现有体育设施资源,逐步建设、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体系。
3.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加快新城大型社区建设步伐,打造人居新城,疏散老城区居住人口,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需求。住宅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地区开发改造、道路环境重点工程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工业布局调整等有机结合,形成东、南、西、北、中合理分布的住宅重点发展区。按照城市拓展方向,结合重点建设工程拆迁安置,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建设功能配套齐全的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住房消费需求,提高居住质量和水平,商品房开发与新城开发、低洼地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企业退城进园、机关事业单位置换相结合,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快速有序发展。完善配套,美化环境,各区综合平衡。
加快老新村综合整治工作步伐,加强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按照完善配套、美化环境、各区综合平衡,每年计划完成老新村综合整治60-80万平方米。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新建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老新村全面整治后积极推行业主自治管理。以物业管理小区创优达标、平安小区(大厦)创建等为载体,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制度。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社区居民团结互助、文明居住,重视开展社区的公益活动。社区社会稳定,治安情况良好,各类矛盾得到有效的协调和化解。重视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就业安排,有效接济社区里无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家庭。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妇女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及管理的程度较高。社区有居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正式程序,得到认真实施,并重视社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七)模范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城市规划
认真贯彻《城市规划法》、《无锡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划定市区生态控制线范围约530平方公里。
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实施统一管理。提高城市规划行政执法水平。
2.生态环境保护
认真贯彻《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城市绿化条例》、《风景区名胜区管理条例》(暂行)、《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无锡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无锡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及规章。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制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
出台、修改、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及配套行政措施,出台《无锡市惠山青龙山保护管理办法》。
完善《领导环保责任制》、《绿化任务书》和《重大环保事件责任追究制度》、《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必须按规定进行资源与环境成本核算及影响评价。对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规划、产业专项规划等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实施。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制度,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和处理能力。
四、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保障措施
(一)建立管理协调机制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为强化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区政府以及市有关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园林局,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同时建立创建领导责任制,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计划,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建立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协调制度、情况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等。各地、各部门也要建立创建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加强沟通协调,运用各方资源,形成创建合力。创建工作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协调意识和配合意识,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体系,畅通信息渠道,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二)建立创建指标体系的统计、分类指导工作机制
创建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城市生活环境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三个方面19个子项,而一半以上指标尚未列入城市统计体系,同时涉及到几十个部门,需要由市发改委、统计部门牵头,协调建立一套围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统计指标体系,并加强分类指导,同时协调解决“三城同创”有关指标的衔接,层层分解指标,分下达完成指标任务。对创建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对重点、难点指标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每季度编报监测分析报告。
(三)建立政策支持和创新机制
加大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布局、土地征用流转、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同时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机制,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对我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大执法力度,集中整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在市政府确保重点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资金和市财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全民参与、各方出力的方针,多渠道增加生态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改革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投资和经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制定和完善投融资、规费征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种融资形式,逐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市场化。
(四)建立城市绿化用地保障机制
绿化用地仍然是我市当前城市环境绿化发展中的“瓶颈”,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城市绿化用地。(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化用地不得占用,要进行专项整治,清理非法占用绿地的现象,已经占用的应一律退还土地用于绿化;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规划控制的城市公共绿地,应实行政府统征政策,即在对征用的公共绿地周边用地进行开发建设时,用地单位必须连同公共绿地一并征用,并在征用后按有关规范进行绿地建设。(2)市重点道桥建设项目,应按《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进行绿化建设,配套绿化用地与主体工程同步征用、同步实施到位。(3)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用地,要与工程建设统一征用、同步建设。(4)加大对违法建筑、临时建筑、零星破旧建筑的拆迁力度,此类建筑拆除后,要及时补绿。(5)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采取地方政府补助的办法,规划建设绿化隔离林带、生态防护林带、经济林等,并可以利用租用、承包的方式进行绿地建设。(6)市区外迁的一部分单位、工厂土地,可由政府统一安排,用作绿化。
(五)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设立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专用资金,确保地方财政预算内用于创建资金的到位。同时建立创建重点项目库,扩大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建。研究建立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六)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纳入市重大事项督查范围,作为考核各责任部门工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由市政府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对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发生严重生态环境事故、未完成创建工作任务的单位和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并通报批评。
(七)建立引导社会各界及市民参与机制
【城市生态学实习方案】推荐阅读: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10-0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10-21
城市生态学论述题05-29
城市生态学期末试题09-09
城市生态学考试必背07-08
城市规划生态论文06-20
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09-21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10-06
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07-06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