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旅游规划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草原生态旅游规划(共11篇)

草原生态旅游规划 篇1

锡林郭勒草原物种丰富,景观独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的旅游感染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内游览体系,使该旅游规划项目建设中,可以充分的对环境进行保护,打造最适合旅游的休闲主题,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保持良好的生态健康的情况下打造顺畅的旅游组织体系、丰富的组成旅游体系,在对该区域的环境生态和发展机能不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做到做到文化、景观、旅游等多元生态和谐,人与马和谐统一、天道自然,草原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其中马文化是草原文化最重载体,马是草原的精灵,游牧民族的重要构成元素。挖掘、弘扬、展示与传承马文化,成为本次项目开发的精髓。为游客们提供高品质的、大众化的旅游体验,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集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

文化与旅游,草原风情、纵贯古今,锡林郭勒草原是游牧民族的繁兴之地,也是蒙古族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持着完好民族风情及文化传统。锡林浩特是草原上新兴的城市,城市规模在建立后飞速壮大,形成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对内蒙古草原旅游规划项目而言,草原文化既是资源构成的组成部分,也是草原风情休闲的现代集合体,整体设计中天人合一,包容与和谐的理念,更应将人文环境的创造融入于自然生态之中。打造人文、自然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蕴含,发挥地方独特优势,整体形成,结构上既符合山势风格,又融艺术构图一体,使文化、艺术与自然环境结合。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发展成为行业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专业创新文旅产业引领者。

公司拥有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甲级资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专项资质、土地规划专项资质、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等。业务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共计完成2000余项高品质的规划设计成果,获得300余项国际、国内竞标第一名,累计运管景区40余家。

草原生态旅游规划 篇2

草原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我国, 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28%。近年来, 我国广袤的草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本文以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规划为例, 探讨了基于区域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园区的规划措施和方法。

二、影响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 人口密度超出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 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然而, 我国草原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多超出生态经济系统的承载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 实际人口密度超过人口承载力标准的地区, 草原的退化比较严重。

(二) 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超额索取

随着近几十年我国草原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正经受着空前的考验, 大量不适合耕种的草场被开垦为耕地, 超载放牧, 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菜等资源植物, 这些都制约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 资本投入的不足

我国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投资远远不足, 长期以来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全国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末, 每公顷草原累计投资0.15元, 进入90年代每公顷年投资才增加到0.35元。90年代初, 内蒙古每年生态赤字为新增GDP的7-8倍, 部分草原退化、沙化严重。2000年以来, 这种情况有所改善。由于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累计投入17.6亿元实施内蒙古草原治理项目;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累计投入47.6亿元保护内蒙古草原, 2010年全区草原的植被覆盖度有望达到42%。

(四) 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 我国牧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大, 二、三产业的比重小。草原生态经济区域的复杂性远远不够, 生态经济区域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我国牧区一、二、三产业比例适当, 则牧民的收入来源就会更多一些, 不至于全部将生存的压力放在发展草原畜牧业上。如果牧区的畜牧业初级产品被多层次开发利用、深度加工, 则产品的利用率就会大大提高, 对畜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间接地对草原的压力就会减少。

三、实例: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

(一) 概况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位于东胜区以南约30公里的罕台镇内, 风景优美, 交通便利, 是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族创业产业园区的启动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27.1公顷。

通过本规划, 希望综合当地牧业、手工业等产品, 以民俗园区的方式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蒙古族文化, 实现产业与文化的结合, 从而达到产业升级和实现区域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及其周边生态经济系统现状

1. 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现状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 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 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鄂尔多斯市西高东低, 海拔在850米至2149米之间,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2. 基地生态经济系统现状

基地现状为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主要植被以沙棘为主, 兼有杨树林及少量耕地。

(三) 人口规划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规划有集中的牧民安置住宅共90套, 可吸纳300—350人;蒙纯乳业职工宿舍, 计划吸纳150—180人;园区西区另设置部分蒙古包家庭旅馆, 规划吸纳100—150人。因此, 随着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园区周边将有约600人从原牧场转移, 牧区人口压力有望降低。另一方面看:根据有关数字统计鄂尔多斯市周边地区仍然有数百名失地牧民无处安置, 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的构想可以使政府为失地牧民再就业、置业提供一个平台, 推进实现失地农牧民本地再就业创业的计划, 缓解本地的牧民安置压力。

(四) 建立稳定的产业结构

建立稳定的产业结构是草原生态经济区域优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农业、工业以及旅游业的规划, 希望建立起稳定的产业结构, 保障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单位:人/平方公里

1. 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第一产业调整的重点。在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实践中,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高效的草地农业系统, 形成可持续的草地—家畜系统等。

(1) 建立高效的人工草地农业系统

人工草地是牧业用地中集约化程度最高的类型之一, 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质量指标之一。发展人工草地可以补充饲料, 解决饲料的季节不平衡问题, 充分发挥天然草地的生产潜力。除此之外, 发展人工草地农业系统也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每公顷人工草地的纯收入可达4500—5250元, 高于种粮的经济效益。

针对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及周边地区草场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 在规划中建立了示范性的人工草地农业系统, 主要进行牧草种植活动。

(2) 转变传统畜牧业为可持续的草地-家畜系统

在草地畜牧业生产中, 草畜矛盾始终是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矛盾,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试图规划形成一种“为养而种”的模式, 即建设现代畜牧业养殖园区, 家畜不再进行大规模放养, 而是在其周边形成人工种草地或半人工割草地, 通过人工割草, 喂养家畜。

2. 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在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的规划设计中, 发展生态工业主要从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建立生态工业系统两个方面入手。

(1) 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积极同当地龙头企业蒙纯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 在园区内建立乳业生产基地, 并与区内畜牧业养殖园携手, 建立从乳业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产业。

(2) 建立生态工业系统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 规划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纯乳业公司为核心, 以乳业加工系统、牧草-奶牛养殖系统、沼气-堆肥系统、热电联产系统为框架, 建立完整生态工业系统。这四个系统内分别有产品出产, 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封闭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 废物处理系统将随鄂尔多斯民族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逐步完成。

3. 发展以旅游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

结合基地现状,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应主要发展以休闲、康体、娱乐为目的的度假旅游, 其中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将成为园区旅游的亮点。

(1) 生态旅游项目策划

由于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及其周边地区并非是生态环境优异的典型草原地区, 针对该地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提高游客生态意识和教育方面。旅游项目也并非在纯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 而是主要集中在人工湿地系统及生态草地农业系统中。

项目西区主要以人工湿地系统为核心, 提供度假者草原滨水景观体验, 并安排了宿营地、森林度假木屋等。东区主要以生态草地农业系统为核心, 着力展示生态环境改造及生态循环建设, 体现生态旅游对生态教育的作用。在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 游客也可以进行草地种植、割草、挤牛奶等参与性项目, 品尝、购买牧民制作的奶制品和手工艺品等。

(2) 文化旅游项目策划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 其文化特征以草原文化为主, 又融合了部分晋陕文化, 特色鲜明, 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歌海舞乡”。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设计大部分采用了蒙式风格的现代建筑, 规划有蒙古包旅馆、蒙古风情餐厅等项目。除此之外, 园区内还规划有少量窑洞风格度假宾馆及晋商大院风格度假区等体现晋陕文化的项目, 丰富区域内的景观特色。除了建筑形体的考虑之外, 园区内还规划了跑马场、蒙古族歌舞表演广场、蒙古族手工作坊等体现蒙古文化的游览项目。通过这些手段, 规划力图较为全面地体现鄂尔多斯的文化特色。

鄂尔多斯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的建筑和规划设计既要体现鄂尔多斯的地域特色, 同时也要符合生态的原则。在建筑规划选址方面, 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 所有建筑避开现状山体和水体等;建筑朝向要以地域性气候特征为指导, 保证建筑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在综合节能方面, 园区内建筑将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技术, 大型综合建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 并建议适当使用太阳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 建议尽量采用可回收资源和再生资源, 如钢材、木材等。此外, 园区的规划设计尽量保护原生植被, 在景观绿化方面, 主要使用樟子松、沙棘、沙柳、旱柳等乡土植物, 保持园区的地域特色。

另外, 园区内规划了大量的可移动式的传统蒙古包。这种蒙古包不仅造价低廉、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也比较小, 而且还原汁原味地体现了蒙古族的特色。同时, 这样的可拆卸设计还解决了游客数量的季节性波动与旅游设施建造规模的矛盾。

四、结语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问题。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少数民族创业示范园区”的策划及规划设计案例中, 作者提出了针对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现状, 推进草原地区少数民族产业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主张发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作用, 利用园区建设实现帮扶失地农牧民再就业、置业, 减少区域人口压力, 建设生态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以及推行生态教育等具体措施, 建设传统产业和特色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园区, 从产业、政策、规划手段等方面对草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保护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桂慎, 于法稳, 尚杰.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5-12.

[2]戎郁萍, 赵萌莉, 韩国栋.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李婷, 张楠.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 2008 (12) :58-59.

[4]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5:133-139;160-175.

[5]额尔敦布和, 恩和, 双喜.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

草原旅游心理测试 篇3

假如你在这辽阔的而美丽的大草原,看到一个民族特色的纪念店,这时您想带什么回去做纪念呢?

1蒙古刀

2银制酒具(镀银和纯银制)

3皮制酒具

4可以穿的蒙古服饰(如蒙古族风情的帽子、靴子、蒙古袍等)

5蒙古特色的饰品(如银手镯、玛瑙手链等)

6家庭装饰品(如毡制小蒙古包、小蒙靴、皮毛制仿真羊、仿真马以及真羊头饰品)

7蒙古族风格的钱夹

8蒙古族风情的挂毯

9蒙古族风情的纯手工制地毯

选一个,看看你对草原的热爱程度!

答案

1.蒙古刀:100%的坚定主义者,浏览任何胜景都会以自己思想欣赏。

2、银制酒具:有特殊兴趣的游者,对贵金属的兴趣可能远超自然和人文对你的吸引。

3、皮制酒具:你一定视酒如命,抑或是亲朋中有此类者。

4、蒙古服饰:绝对的实用主义者,深刻领会旅游地的人文,就连当地人都未必懂。

5、饰品“相当的热爱旅游,相信你家里已有相当的此类存货。

6、家庭装饰品:你是一个大当量的美神,既热爱家庭又热爱自然。

7、钱夹:你需要的可能不是钱夹而是钱。

8、挂毯:你绝对称得上是“纵情山水”,就连家里都是风景。

草原旅游作文 篇4

在我诸多次的旅行之中,最难忘的,便是那次呼伦贝尔大草原之行。

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绿草尽收眼底,偶尔还能遇到几株小花和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地,低头一嗅,就能闻到草和花清新而独特的味道。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生机勃勃。还没下飞机,我就看见草原上牛羊遍地,马儿成群,正可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进了蒙古包,立即就有热情大方的蒙古姑娘为你献上藏蓝的哈达,倒上一杯浓郁的奶茶。

在草原上,随处可见威武雄壮的套马汉子,和那蒙古“男儿三艺”俱全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热情好客,我们一同共进晚饭之后,他们邀请我们去参加了篝火晚会。大家围着热烈的篝火,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好不热闹!

在大草原上,感觉天空很低,天上的云也更加神奇。我一抬头,便看见“孙悟空”拿起金箍棒在前方探路,接着,又变成了两个昂首挺胸的“石狮子”,然后,又变成了“鳄鱼”和“猩猩”大战的场面,厮杀得天昏地暗。忽然,山间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天桥”,由许多皎洁的白云组成,真是好玩,大自然多么神奇啊!

旅行,可以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还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我为祖国有如此壮美的山河而自豪。

草原旅游作文 篇5

沿着蜿蜒无尽的山路好不容易进入我向往已久的大辽阔的大草原。大辽阔的大草原和呼和浩特中间隔着一座阴山,到大辽阔的大草原去必须经过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这座阴山。这座山云雾环绕,迷迷蒙蒙,让人仿佛进入仙境一般。刚绕过郁郁葱葱的大山崖,美丽的大辽阔的大草原便立即呈现在我的眼前:绿草如茵,一眼望不到边,似乎和蓝天融为一体,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蚂蚁般大小的蒙古包。终于到了大辽阔的大草原!我兴奋得真想从车上跳下来在草地上打几个滚儿。可是汽车还得往前行驶,大概过了20分钟左右,终于在一座红白相间的蒙古包前停下了。几个身穿艳丽的蒙古袍的男女牧民手捧奶酒迎了上来,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我简直不敢相信,此时此刻,我就站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了。

放眼望去:辽阔的`大草原好大好大啊,大得就像一块无边无际的绿毯那么广阔;辽阔的大草原好绿好绿啊,绿得犹如一匹织不完的绿色的锦缎那么绵延;辽阔的大草原好美好美啊,美得仿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那么绚烂。天空是那么蔚蓝纯净,白云静静地飘着,几乎一伸手就可以摘下一朵。这样的云儿柔柔地亲着这样的辽阔的大草原,这样的辽阔的大草原轻轻地托着这样的云儿,再加上蒙古包星罗棋布地撒落在辽阔无边的辽阔的大草原上,像白珍珠似的镶嵌着,令人陶醉。轻风一拂,整个辽阔的大草原仿佛飘移了起来,我也仿佛飘浮了起来。

我迫不及待地骑上马背,学着电视上的样子,一边喊“驾、驾”,一边用双脚夹马,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样,向着辽阔的大草原深处飞奔而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许许多多黄色的不知名的小野花映入眼帘,小草儿长得非常茂盛,高得足足有一米多吧。牛啊,马啊,羊啊,都一群群地散布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吃草,真自在哟!马走在草海上,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草海上,显得格外精神。“美丽的辽阔的大草原我的家……”一句句轻松悦耳的歌声萦绕在我的耳边,令人心旷神怡。

草原旅游作文 篇6

在国庆节,妈妈带我去了美丽的大草原。我终于看到了梦中的草原。因为我们是 十月份去的,所以眼前的大草原是金色的,妈妈告诉我如果春天来美丽的草原是绿油油的。站在金色的草原上,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眼前的金色草原上奔跑着成群的马儿;远处满山的羊群映入眼帘;近处的牦牛成群结队的在享受着冬天来临之前的美味牧草。不时还有些羊群、牛群出现在马路上。汽车都停下来,等待着这特殊的队伍过马路。藏民们骑着马放牧,每群队伍里都会有一只藏獒陪伴着主人,帮助主人看管着羊群和牛群。他们是羊群、牛群忠诚的守护者。远处的山和近处的草原连成一片,一望无垠。

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白;草原是那样的辽阔;山上的羊群和牛群是那样的多,小河的水是那样的清澈。这里构成了多么美丽的一幅风景画。在这里我被深深地吸引。在这里我深深爱上了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生态旅游规划 篇7

谱生态曲:再造绿色屏障

伴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实施, 全国各大牧区的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政策效果明显, 尤其是草原的生态环境得以加快恢复。据监测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2%, 较2010年增加3.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首次突破10亿t, 2012年达到10.5亿t, 2013年达到了10.6亿t, 较2010年增加8.1%, 13省区2013年草原鲜草产量达7.7亿t, 占全国总产量的73%。

青海省将补奖政策推进与重大生态工程有机结合、同步实施, 使全省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从根本上遏制了草原退化加剧的趋势。截至目前, 全省已累计建设草原围栏1.62亿亩 (1亩=0.067 hm2, 下同) , 人工饲草料基地669万亩。通过各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实施, 草原植被恢复较快, 增草效果明显。内蒙古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保护工程, 落实草原补奖政策, 草原生态持续改善。2012年内蒙古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0.3%, 较2006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20 145.9万t, 较2006年增产20.9%。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与草原补奖政策要求是一致的。2011年至2013年,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范围已涵盖13个省 (区) 的所有牧区半牧区县, 共惠及全国13个草原省区的657个县 (旗、区、团场) , 政策资金达到159.46亿元, 全国12.3亿亩草原实行禁牧休养生息, 26.1亿亩草原实现草畜平衡。

作惠牧词:促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财政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 各省区一手抓政策落实, 通过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草场牧户, 增加牧民政策性收入;一手抓生产方式转变, 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 推行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措施, 优化畜群结构,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传统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促进产业增收, 努力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政策目标。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870元, 较2010年增加2 376元, 增幅为52.9%, 初步实现了上述政策目标。内蒙古每年直接发放农牧民草原补奖资金35.93亿元, 涉及全区146万户农牧民, 户均增收2 461元。青海省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牧草良种补贴330万亩、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 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 已累计兑现补奖资金58.41亿元, 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

草原补奖政策既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力, 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 缓解了人草畜之间的矛盾, 推进农牧民向旅游业、城镇服务业、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二三产业转移, 丰富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农牧民转产就业增收渠道。四川省大力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业, 围绕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牧区精品旅游景区及线路, 结合牧民新村和彝家新寨建设, 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家乐、家庭旅馆、自驾游营地, 促进农牧民转产分流, 实现牧区变景区、牧场变景点、牧民变业主。

唱改革歌:谋畜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中, 按照“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各省牧区深化改革, 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新政策, 积极引导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 逐步探索建立了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小区等多种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 向现代畜牧业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草食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 全国牛肉、羊肉、奶类和毛绒产量达到673.2万t、408.1万t、3649.5万t和47.1万t。其中,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分别达到143.97万t、135.14万t、1007.12万t和22.7万t, 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1.4%、33.1%、27.6%和48.2%。

四川省为了推进牧区畜牧业转型提质增效, 不断提升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水平, 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 开展人工种草、免耕种草, 推广草料开发加工新技术, 牧区草地生产能力和饲草料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引导支持牧民以牲畜、草场入股, 建立专业合作社, 推行标准化养殖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转变牧民“惜杀惜售”传统观念, 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交错是甘肃省农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针对牧区自然条件严酷、植物生长期短、饲草料缺乏, 而相邻的农区种植业比较发达、饲草资源丰富、舍饲养殖发展较快的实际, 甘肃省提出了农牧优势互补的战略构想, 坚持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路子。各地依托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 积极支持农牧民修建牲畜棚圈、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 大力更换牲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出栏周转, 舍饲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大, 牧民定居工作进一步加强, 有效巩固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 推动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青海省在推进补奖机制政策落实过程中, 各地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牧民收入不下降”的要求, 坚持生态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发展饲草料产业“四位一体”有机结合, 全面推动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发展;以畜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 推广先进实用的种草养畜、科学养畜技术,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 引导牧民加大羔羊、犊牛育肥出栏, 挖掘草原畜牧业生产潜力,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动草原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目前, 全省已组建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 其中天然草原转移到合作社或养殖场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到324.8万羊单位, 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切实得以减轻, 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

实践证明, 草原补奖政策作为草原牧区一项重大惠牧富牧强牧政策, 为转变草原牧区生产方式、带动草原畜牧业发展、稳定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据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 2014年6月份全国有83%天然草原与常年相比偏好或持平。但是, 我国草原面积达类型多, 牧区牧业牧民情况复杂多样, 现实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继续保持并加大草原政策扶持力度, 切实把各项强牧惠草政策落实到草场牧户, 实现草原牧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 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国务院17号文件) 才可能得以实现。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已实施4年, 2016年将进入第二个政策实施周期, 总结政策实施效应已提上议程。2014年, 为了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农业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着力建章立制,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落实到草场牧户, 提高广大牧民保护草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以来, 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一整套保护建设南方草地、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了解, 近期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 在安徽等10省区启动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 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保障牛羊肉供给, 促进农民增收。这项政策与北方草原政策遥相呼应, 已初步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善的草原政策体系。

草原生态旅游规划 篇8

锡林郭勒草原;矿产开发;草原生态保护

1.锡盟矿山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截至2011年5月,全盟实有在期采矿权635个。其中石油17个,煤炭32个,黑色金属矿24个,有色金属矿22个,贵金属矿7个。目前,全国五大电力企业集团全部入驻锡盟,胜利煤田、白音华煤电、上都电厂等一批重点能源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因开矿造成的环境破坏现象日趋突出。目前,全盟已形成明显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有锡林浩特煤矿、西乌旗哈达图煤矿及其建材工业区、西苏旗查干淖尔碱矿及其工业区、东乌旗宝力格银矿矿区等。部分矿产企业缺乏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意识,在开采中只追求短期利益,环境恢复治理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矿产资源采、选、冶过程中“三废”数量大,治理率低,矿业开发引发的地面塌陷、废石堆放、破坏土地、污染水源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尚未健全,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仍需加强。

2.锡林郭勒草原的环境及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典型草原类型最多,保护最完整的优质天然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从自然资源利用角度而言,它既是一种生产资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千百年来,推动着传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维系着广大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作为地带性植被,它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绿色屏障功能,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超载过牧、矿产开发等原因,使原本脆弱的典型草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荒漠化进程正在加速,草原的各项功能出现减退。目前,不断扩张的城市、露天煤矿及其它矿山和天然草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当前的能源基地、生态屏障和边疆少数民族牧区多重身份的形象注解,矿产开发、生态保护和牧民的生产生活在这片广褒的草原上交织碰撞。

3.如何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

A.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草原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会缺乏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条件和资金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重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要求纳入统一的发展模式之中,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发展。

B.加大投资力度,采用先进技术,恢复矿区的植被与环境,实现开发与恢复并举,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如采用先进的植被恢复技术,用专业的喷播设备,在被破坏植被的高陡裸露岩石边坡上,瞬间制造出具有优异性能的“土壤培养基”,使边坡快速形成理想的植物群落。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笆”灌草结合(灌木、草本型)人工补播、自然恢复植被技术;草藤型(草本、藤本结合)绿化技术等,快速恢复矿区植被,减少粉尘对周边草原的危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C.进一步强化草原生态监理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草原生态支持

各级政府切实把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草原生态监理上来,草原监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草原作业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相关证件齐全的单位,划定占用草原的面积,明确界线,签定保护周围草原生态环境的协议,征收草原养护费,发放草原作业许可证。对于无任何证件的单位责令停产,加收草原养护费。对于一些可占可不占或少占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草原,从而使草原的征、占、用有序进行,为草原环境保护设置一道制度保障。

D.把开发与保护和谐统一,树立保护优先原则,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首先,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考虑保护优先,并对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作评估。这里的保护优先主要是指首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明确哪些区域必须保护不能开发。另外,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方案,也要先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明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风险,需要有哪些环境污染和损害的治理项目。

其次,在草原矿产资源开发时,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开采区。开采区要体现对生态环境破坏少,资源开发的相对利用价值高等特点,并遵循“保护、协调、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严格实施矿产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落实“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实现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最后,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后,要进行恢复。为此,矿产资源开发者应建立矿区环境治理恢复补偿保证金,用于矿区资源开发过程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的建立、运转由草原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进行监管,承担监管责任。

E.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一方面补偿草原地区的政府和人民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而导致的经济收入减少,鼓励其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规范、督促企业,爱护环境、减少排污的自觉性。

总之,在发展资源开发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的草原环境价值和功能,认识到经济增长和草原生态保护都是人们正当的需要,我们既反对完全排斥外来经济发展的“生态原教旨主义”,也不赞成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换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主张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时推进,实现双赢。

[1]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锡林郭勒盟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2008.10

[2]锡林郭勒盟国土资源局.内蒙锡林郭勒盟矿产开发秩序督查工作阶段总结.2011

[3] 王 堃.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陈 敏.论草原资源保护与工业的和谐发展.北大法律信息网.2007

草原旅游心得体会 篇9

今年暑假,我们22个同学跟着李老师去了呼伦贝尔草原。我们在火车上既兴奋又兴奋,因为我们又要见到美丽的草原了。

经过一夜的行程,我们到达了蓝天绿野的大草原,进入了大草原。我站在蓝天白云脚下,绿草如茵的中央,感觉很亲切,就像看到了一个离开很久的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说不出。我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感受着老朋友呼伦贝尔草原带来的新鲜空气,感受着各种花草的芬芳。我细细品味,细细感受,细细想象,细细回味,每一次呼吸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熟悉。我张开鼻子,努力吸着一尘不染的空气,很舒服。当你在大自然中闭上眼睛,你会产生很多遐想,想象出各种美好的事物。在如此美丽的大自然中,你的心情突然变得快乐起来。慢慢睁开眼睛,一阵凉风轻轻掠过,轻抚着我的脸颊。太美了,让人神清气爽,公公散发的光和热好像都被这股凉风带走了。又一阵风迎面吹来,草从左向右摇摆,仿佛他们为我们的到来而高兴,为我们跳舞做了欢迎仪式!我们很兴奋,他们更兴奋。我们在草原上跑,他们也跟着跑。草原充满活力和春天。在奔跑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美丽的花朵。出于好奇,我决定去探索。我想蹲下来休息一下。脚一伸,花儿就出来了。于是,我用手打开了茂盛的绿草,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没想到这么容易。原来花儿像小姑娘一样害羞,躲在绿草大叔的怀里。它们色彩斑斓,非常漂亮。不仔细观察的人不容易被发现。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该离开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草原上的朋友,一路带着好心情,带回了只属于大自然的绿色,带回了老朋友呼伦贝尔草原留下的美好回忆。

草原旅游心得感悟高中 篇10

今天草原上的天气真不错,风景也是特别的美丽。抬头往天上看,大大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照射在草地上。白云也是千变万化的,一会儿变成小绵羊,一会儿变成大象,一会儿又变成小鱼。蓝天一望无际,成群结队的牛羊在低着头安静地吃着青草,快活的马儿在草原上飞奔着。那小溪潺潺流动,里面还有很多小鱼呢。远处好像有一座座小白山,走近一看,原来是蒙古包啊。这里,山多而且风景也特别美丽。

我们继续向前走着,看见了牛羊。牧羊人这时候也发现了我们,以为我们是来抢牛羊的,于是他挥舞着鞭子一边赶着牛羊一边跑,李小米看了立刻追了上去对牧羊人说:“等……等会儿,我们不是来抢您的牛羊的,您误会了,我们是来草原冒险的,不会伤害您的。”牧羊人擦了擦汗说:“最近草原经常出现强盗,我以为你们也是了。”我们跟牧羊人道别之后接着往前走,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了吼叫,我们小心翼翼地回过头一看一头雄狮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被吓得面色惨白不敢动弹。狮子不停地冲我们咆哮着,哆啦A梦见状说:“我来解决。”于是哆啦A梦从它的万能口袋里掏出了任意门,狮子冲过来的时候它迅速打开了任意门让狮子冲了进去,我们最终得救了。眼看到了晚上,我们便席地而坐,悠闲地躺在草地上。天空的星星好像在眨着眼睛一闪一闪,时不时会有几只萤火虫飞过,夜晚的星空真美啊!

这次的冒险太好玩了,我们打败了狮子,克服了种.种困难,希望下次还能有很多刺激的事情等着我们冒险小分队。

草原旅游心得感悟高中范文2

我去过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去过雄伟险峻的华山,去过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从没去过一直向往的大草原。上周末,终于如愿以偿。

一踏入草原,我就看到一个奇丽的世界,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一望无际。时间仿佛停驻了,这里就像是我最爱的一本书,而我就是故事中的爱丽丝,好奇而又惊叹地打量着这个奇妙的“仙境”,幻想自己也能遇到揣着怀表的兔子先生……

走了几分钟,我才知道,这只是旅途的开始。隐约地,远处出现一群牛羊,它们悠闲地吃着草,似乎这个世界上只有吃草这一件事情;不远处的马儿们,也温顺地望着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远远地,有人在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向前走。走近一看,是奶牛主人正在挤牛奶,热情地让我们尝试。滑入丝质的牛奶接进桶中,那么新鲜,那么洁白,就像抬头看到的云朵,又如这里牧民们纯净的心灵。

主人还热情地带我们爬上小丘,向下望,飞驰的马儿,走动的羊群,如同在绿色的绸缎绣上五彩斑斓的纹饰,又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到处翠色欲滴,轻轻地,悄然入了远方的云际。

草原的美食更是诱人,热气腾腾的烤全羊,精美的各色小吃,色香味儿俱全,让人全然不顾斯文形象,大口大口地“抢吃”。

夕阳下我们举杯,星空下我们道别,真是依依不舍啊!热情的主人,还点燃了烟花,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开心,时间仿佛定格,我们的笑容也定格在了那一刻,而正在燃放的烟花,绽放得如梦如幻……

草原旅游心得感悟高中范文3

今天我不到六点就起床了,爷爷奶奶就带我去了乌拉盖大草原。

今天的行程中,我们先去了野狼谷,在那里我抱了小狼,这只狼的头长得和狗很像,但耳朵很小,尾巴总是夹在两条后腿之间。长着一身土黄色的毛。小狼比较重,抱着还是有些吃力的。当我抱着小狼的时候,爷爷给我和小狼拍了照片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随后我们去了九曲湾,全程九曲十八弯。我们先坐了一个观光车,然后又坐勒勒车,最后就要步行爬上山顶了。到达山顶后,我们玩了低空冲浪也就是滑草。下去了我们又上来了,准备再滑一次。我们一共滑了三次,之所以不再滑了是因为爷爷爬不动了。然后我们到山下骑马。我们一人一匹,我骑得这匹是黄色的,起步时比较慢,转过弯还跑了起来。由于跑起来比较颠,所以刚开始时我还是有点害怕的,但爷爷更颠,屁股都离开了马背。

午饭后,我们去了布林泉。我在那里洗了脸,还在那里取了水喝。泉水很凉,夏天喝一些很舒服,但不能喝太多,因为水太凉了。然后我们到草原里面玩耍,拍照,再到观光长廊观看这草原美景。我一眼望去大草原好美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狼图腾》影视拍摄地。第一开始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后来却发现这里很好玩。我们参观了原来人们住的地方。这里有一张桌子,但不是放在地上,而是放在炕上。我们也参观了战士们住的地方,一铺炕住五个人,横着睡。我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奶奶突然发现了一辆老式公交车,我进去看了一下,发现这车拉不了多少人,因为发动机在车厢里而且巨大,几乎前半个车厢都让发动机占领了;这车厢太高了,现在的公交车两个台阶就上去了,但这辆车是四个很高的台阶,像大巴车一样高。

今天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像绿色地毯一样的乌拉盖大草原。

草原旅游心得感悟高中范文4

马蹄踏漫野,周围的草似乎多了,山似乎平了,啊!终于到了期待已久的草原。

到了草原,竟发现,眼前的景象与老舍笔下的草原大不相同。可能是挑的时日不佳,天阴沉沉的,细细的雨滴有时打在你身上,你竟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失落。雨慢慢停了,但却有一股薄雾弥漫开来,周围雾气缭绕,远处的山坡似有似无。久久地,我们沉浸在景中,马似乎也迈不开步子了。雾越下越大,虽不及伸手不见五指,但会让人迷失了方向。我们跟着向导,前往宿营地。周围安静极了,似乎只有马蹄与地面接触时发出的清脆的哒哒声和马儿沉闷的喘气声。

宿营地是一个靠近湖泊的大帐篷,一个简陋但充满异域风情的大帐篷。此时,还未靠近蒙古草原中心地带,只是在末端徘徊,雾太重,汽车容易栽进沟里,明日还要骑近半天的马才能进入草原中心。为了消除一天奔波的劳累,吃完蒙古同胞为我们准备的晚饭,便上床睡了。本是有篝火晚会的,也耽搁了下来。

清晨,雾散了,我们得以欣赏草原的全貌了。草不青得过分,但也不黄,是一种令人意犹未尽但又恰到好处的绿。河很清,却又无法探及河底,为河蒙上了一圈神秘感。越往里走,草越清,河越宽,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明朗起来了,远处的山丘不再似有似无,而是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远方,有几座寨子稀落落落地在草原上立者,仿若天仙的盘子里滴了几粒珍珠,锦上添花。

草原上,似乎只有两种颜色在编织着,但细细品品,会发现正是这两种颜色——绿与蓝才织成了这独一无二的草原。

几天之后,该离开了,当马蹄踩在柔软的草上渐行渐远时,不知为何,我的眼里噙着泪珠,真是奇怪,这似乎与眼前的美丽景色极为不符,或许是我要离开草原了,又或许是别的什么,总之我的眼角湿润了。

别了,草原!

草原旅游心得感悟高中范文5

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亲眼看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亲身去感受天堂般的草原风光。去年放假,终于有机会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海拉尔。

北方的早晨来得特别早,在凌晨三点多钟天就已经蒙蒙亮的。经过快三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呼伦贝大草原的著名景色——天堂草原。啊,这里的空气好清新,天空好柔美!碧绿的草原像巨大的绿色地毯向四面八方无限来铺展开来,远处的牛羊就像散落在绿地毯上的大大小小的美玉。我们的左边有几片繁茂的树林,树林里的树林长得都不高,也许那就是草原森林吧,听导游说草原森林里可能还生活着狍子和熊嗐呢!我的视野里全是纯净的蓝色、柔和的白色、生机映然的绿色和光鲜亮丽的黄色,真如图画般美丽!在草原的东北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湖水蓝得透亮,蓝得深沉,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面就像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玉屑,美丽极了!这里有许许多多珍稀动物,我指着天空中展翅翱翔的像老鹰一样的鸟问导游:“这是什么呀?”导游说::“这是鹰的一种,名叫海东青!”“哦,海东青,多有意思的名字!”我乐得手舞足蹈,挥舞着双臂向天空中的新朋友打招呼!

紧接着,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一处敖包。敖包像一座圆形平顶房子,不过是用石头一层层起来的,下层大上层小。导游告诉我们,每一片草原上都有这样的敖包,只要你拿一块石头,围着敖包逆时针转三圈,顺时针再转三圈,然后把石头扔到敖包的最上面,接着许下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个愿望就一定能实现。于是我悄悄地许下了自己的心愿,但愿它能梦想成真吧!

来到草原,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骑马了。中午,正是太阳光最肆虐的时候,但我并不畏惧,反而愈加兴奋,因为能上能下上就要去骑马了。正在这里,一位马倌牵了一匹棕色的高头大马过来了,嘴里吆喝道:“谁要骑马呀?”“我!我!”我激动得心都要蹦出来了。“小女孩年纪轻轻就敢骑马,不错,胆子真大!”马倌说着,把缰递给了我。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骑到马背上。我高高地举起马鞭,嘴里高唱着:“跑马溜溜的山上……”呵,甭提多神气了!短暂的草原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摹的美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再见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下次我还会再来!

草原生态旅游规划 篇11

关键字:蒙古族生态文化;内蒙古;草场退化;希拉穆仁草原;启示

一、蒙古族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现了从人统治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转变。而蒙古族生态文化作为整个生态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它是历史悠久的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族生态文化是牧民、家畜、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生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生态化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1]。在长期的自然草原生活环境中,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不仅造就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与自然及草原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它们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点。

二、希拉穆仁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1.草原退化急剧发展。希拉穆仁草原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东南部,共有草场面积714平方公里,基本为达茂旗希拉穆仁镇政府所管辖。希拉穆仁草原是较为典型的高原草场,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草能超过人的膝盖,尤其在水草肥美的夏秋季节,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然而,近些年来希拉穆仁草原却不免让人看了很忧伤,曾经绿草如茵的画面变成如今黄沙满地的景象,让人扼腕叹息。在希拉穆仁草原上,随处可见大量退化的牧草,而且大量毒杂草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加之本身该地区就处于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而且近年来气温身高、降雨量明显减少的状况更是加剧了草原退化的速度,完全难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当地人称作“老鼠跑过见脊梁”。

2.旅游业的发展使环境遭到破坏。希拉穆仁草原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区位优势,是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旅游景区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希拉穆仁草原景区的建立为自治区赚取外汇、吸引投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希拉穆仁草原来说,发展旅游业也是当地政府搞活市场、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之选。然而发展旅游业作为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之一,当它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对环境和资源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便逐渐显露出来。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民曾经都是以放牧来维持生计,当地政府为了防止草原的进一步退化,对该地区已经禁牧多年,可是没有过度放牧的草原却饱受当地旅游业的践踏和污染。当地绝大部门的旅游从业人员都是被禁牧的牧民,他们大多都对旅游业进行“粗放式”的经营,缺乏专业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专业知识,而且一些游客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十分淡薄,这样就给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加之,长期有大量的旅游车辆的进出草原景区,这也给草场资源带来了极大地破坏。

三、以蒙古族生态文化促进希拉穆仁草原生态问题的解决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努力探求草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社会各界都关心的事情。无论是政界、经济界,还是科技界、环保界,大多都认为草原退化和草原生态环境受破坏是过牧和垦荒导致而成,只要采取定居舍饲、引种入牧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一个社会经济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过牧和垦荒只不过是直接的技术问题,而更深层次的是思想、哲学、法制等文化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草原退化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的退步。

大量的事实表明,造成希拉穆仁草原退化的诸多行为无不是和蒙古族生态文化背道而驰的。蒙古民族生态文化的实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这是蒙古族文化的主流,草原游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管住人”的生态文化,它传授给人们的不是如何治沙,也不是怎样植树,而是倡导一种尊重和善待自然的伦理之道;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之道;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行为之道;以人类的良知和远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我们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发展之道。

在游牧生活中,蒙古民族热爱草原、爱护家畜、保护生命、维护环境的朴素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是十分可贵的生态意识,是当今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良好思想基础。蒙古族生态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支撑这里的人们,轻度利用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使生态灾害很少发生。为了解决希拉穆仁草原退化问题,我们应以蒙古族生态文化为指导,对内蒙古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生态论证,并将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小结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甚至崇拜自然的朴素的生态意识。诚然,在高科技如此发达和今天,这种淳朴的生态文化的确显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座古建筑物被毁了,可以维修和仿造。可是,一种宝贵的生态文化的消失,是不可能复原的。如果我们丧失了具有人性本质的原生态文化,就犹如丧失了我们的精神植被一样。所以我们不能丢弃蒙古族生态文化,而是应该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如此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更加熠熠生辉,焕发出无限耀眼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葛根高娃、乌云巴图.蒙古民族生态文化——亚洲游牧文明遗产[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暴庆五.蒙古族生态经济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12.

上一篇:网络实用技术基础报告下一篇:有关我的青春我做主为题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