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疑问开始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 诱发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从不敢问到勇于问, 并通过引导, 教给方法, 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 提高学习的效率。

1 语文教育重视质疑问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 以自学为主, 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预习, 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 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相对减少, 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增强。这样, 问题由学生提出, 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 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 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1.2 可发展学生思维, 增强学习的兴趣

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 每发现一个小问题, 就会勾住学生的好奇心, 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要我学就会变为我要学。问题越多, 好奇心就越强, 兴趣就越浓, 注意力就越集中, 思维就越活跃。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就会进入一个个角色之中, 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

1.3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 可促使学生在读书中, 脑子动起来, 思维活起来。要发现问题, 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 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 脑中只有一片空白, 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 读后才有收获。此外, 学生质疑问难, 还可以培养学生咬文嚼字, 悉心揣摩, 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

2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策略

2.1 鼓励质疑, 增强创造信心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 要破除学生怕提问, 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 让学生大胆地提问, 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 不管好与坏, 不管对与错, 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在质疑问难时, 他们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 关键处,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2.2 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在预习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 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 预习中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的作业外, 还应提倡学生“不提问题不读书, ”“读书必发问”, 让学生将初步自读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题上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 捕捉文章的中心,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阅读理解中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教《童年的朋友》一文中, 学生读了“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 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它的妙处在哪里?这样的问题, 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产生的疑问, 对理解课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具体措施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 找出方法。

3.1 学会推敲

课文都是范文, 在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等方面是独具匠心的。为了加深对某些问题的理解, 教师有时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上提出设想, 推敲比较。如曾听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 学生对“借”字提出了几点质疑: (1) 既然是借, 就应该和人商量, 可是诸葛亮事先并没有告知曹操。 (2) 既然有借, 就应该有还。可是诸葛亮只取不还, 用“借”字是否恰当。 (3) 把借字改为取字或骗字, 不是更正确吗?这些质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后来, 老师从作者“赞扬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的感情立场及写作目的等方面, 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议论、推敲, 学生对用“借”字之妙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了。

3.2 辨析异同

在课文中, 有时前后多次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 但表达的意思各有差别, 对此, 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分析、领会其含义的异同。如在阅读《一面》时, 学生就对课文中出现的“他的面孔黄里带白, 瘦得叫人担心, 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但是精神很好, 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和文中“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叫人担心;”对这两句话提出质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同样一个词不同语境意思也不一样。

3.3 找出因果

阅读课文时, 如果对一些事物的结果溯源追因, 或对一些事物的现状推断结果, 也能从中发现“疑点”。如有的学生在学完《周总理, 你在哪里》之后, 提出质疑:课文多次为什么要用上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内容呢?这些疑问, 都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

3.4 挑拣瑕疵

针对课文教材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内容, 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如, 在学习《父母的心》这一课中, 有学生提出了问题:问题是, “当贵夫人要孩子时, 那位父亲还说‘这可谢谢啦……’并且把孩子‘买’给了对方, 虽然这对父母眼含热泪, 难分难舍地走出了舱房。后来把孩子换来换去。直至最后说‘您给我们的钱我们如数奉还, 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 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为什么当初同意, 而后来又死活不同意呀?”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本质和核心问题, 虽然初读课文, 因对课文不甚了解, 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 但已设下悬念, 引起阅读兴趣。

3.5 准许异议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 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 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在《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课文的“总结全文”这个环节中, 笔者问学生如果是你, 你像钱学森那样学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 是否愿意放弃这一切回到自己贫穷的祖国?他们纷纷畅谈;突然有位男生说他不会那样做, 因为他觉得“钱学森很傻, 为什么不在待遇好的美国继续搞研究, 而且回来时还饱受美国当局百般折磨……”一石激起千层浪, 笔者巧妙地抓住这一课堂亮点, 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

总而言之, 质疑环节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对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上一篇:湖南省粮油作物生产与气象问题分析下一篇:“营改增”企业如何进行增值税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