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摘要: 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寻求新知的愿望,彻底改变原来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有着美感的学习。大胆地变纯粹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这样现状,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注重美感教育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笔耕不缀的学生,使他们的头脑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下面,本人将阐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的语文学习中感觉、融合了思想教育等几种美育教学方法,以及美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
我们的教育和时代一起进入了21世纪,许多教学方面面临的挑战都在需要我们去面对。这些问题中教育手段和方法都在转型。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很多语文教师一直都在努力探寻新的阶段教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观念。因为语文教学在各种基础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知识几乎涉及到了其他任何学科,也就是使语文教学要与我们的时代一起前进,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勇于革新,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知识构架、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切实的服务。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在学习中能够可以随时随地都用得到的语文学习规律的武器,也就是说,老师在场的时候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过程,做到与老师同步,在离开老师的“搀扶”之后也能够自觉地走入语文学习中去。如果我们能够教给他们一个始终都感觉得到、应用得到的学习武器,我们的学生也就成为了博学多才的才子,也可以让他们不至于在新世界里面对汪洋大海似的知识而像往常一样手足无措了。
许多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可能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始终不能够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作用。因为,在现在阶段学习中,随着学生在知识范围的不断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素质上的提高,更要求在学习视野方面不断拓宽。但是很多老师不太愿意把许多课外
知识(看似与语文考试无关的内容)教给学生,有的时候是不太愿意做这样的尝试。因为,老师要交给学生的是中考考试的应对策略,学生面对的现实是要“学以致考”。这样一来的话,就势必造成了老师在上面“有目的”地讲,学生在下面无奈的听这样的局面。这种情景,不仅是老师不愿意面对的,更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如果我们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能够充分拓展知识面,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寻求新知的愿望,彻底改变原来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其实是一种有着美感的学习。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不会那么“强迫”了,学生就会在课上或课外自发的读写,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更加明确自己如何提高语文水平、如何丰富语文知识、自己看了多少书、应该怎样看书、自己写了多少文章、怎么写文章等。面对这样的现状,语文教学就更完全有必要应用良好的语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去完成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工作。大胆地变纯粹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这样现状,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注重美感教育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博览群书、笔耕不缀的学生,使他们的头脑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下面,我将阐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几种美育教学方法,以及美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的语文学习中都能感觉到,自己就是很美的角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感觉自己是美的角色。语文教学在很大的意义上来说,是一台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表演的戏,这场戏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向和方法,至于把这些都给了学生之后学生要怎么做,那就要看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了。但是,作为教师,也应该很明白,要让学生能够领悟,首先就要教师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提高这台戏的质量,当好这场戏的导演。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越俎代庖,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或言论代替学生思考和学生的言论,这不应该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学生在语文你学习中,也会越学越怕,尝不到“甜头”。
1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
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善于创制情境,充分运用想象思维和演艺之乐启发学生想象,在“想和演”中感受意境的美让学生产生内心美的触动,才能使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更换位置,学生当主角,让他们在学习中经常能够感到美。当然,这种美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来的,而是从语文的各个篇章中精选、发掘能够激发学生情绪的字、词语、句子、文段等。以这些点作为出发点进行设疑,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时,我们可以完全有必要不把答案的目标对准中考,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回答,让他们可以“有一万个理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视野来看问题,不要完全否定他们的观点,不要让他们回答问题时的小小失误就成为老师批评的借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看待语文,进入语文中来,自己就是里面的人,里面正在表演喜怒哀乐角色的人,那么,学生所学的语文就是自己表演出来的语文,他当然会感觉到:其实,语文让自己“美”了一回,我是美的,语文是美的,我在别人面前很美。当学生得到美的感染,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多更浓的兴趣,使之从被学到想学,甚至发展到求学。
二、融合了思想教育的语文充满了美感
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来讲是一种修养课。因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合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后会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外界事物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这很容易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如果我们单纯把这些内容教给他们,他们会很显然地认为枯燥乏味,当然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和学生都很尴尬。那么,我们可以把语文这方面知识的教学由讲解变为观摩,欣赏等直观的模式,比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观看录像等。这些教学手段不仅直观,而且教师也很轻松地把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历史、接近人物、贴近时代,免去了他们的怀疑心理,他们更能够准确地把握事实。老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学生更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积极地和身边的人、事、景相互比较,从而产生新的观点和主张,这就打破了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的观念。
在很多情况下,有些课文的教学,我们也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把角色分配给那些在性格上适合人物特征的学生,或者也可以用“招标角色”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参与,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把这样的“作业”让
学生合作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会让学生感到尴尬,相反,他们会觉得新奇而愿意去尝试。比如《雷雨》一课,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角色扮演式的教学试验。通过这种尝试,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会很深刻,而不是一味的学习枯燥的戏剧欣赏理论,学生在“表演”中就会体会到戏剧的感觉是什么了,再加上课堂上老师的稍微点拨就可以完成初中学生对戏剧的学习了。另外,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周朴园在认出侍萍的过程中,心理是怎样变化的?周朴园回忆梅小姐的一番话,是虚伪还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观点你是否有疑义?诸如此类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与学生沟通。当学生从枯燥无味的书本文强记知识跳转到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中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老师上课也就轻松了。
我们学习这样的课文就是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的认识、当时历史条件下特定人物的形象认知,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类似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手段进行尝试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就在这种教学中很自然地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在角色表演中,他们为了能够把角色表演好,势必要很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没有演好的话,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我?老师会不会很失望?如果丢掉这么好的表演机会是不是很可惜?相反,如果学生的表演才能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的话,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在语文学习上的转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很美丽的演员,语文学习是美的,语文学习就是对美的认识的学习。当学生在认知中接受这样融合了思想教育的语文学习是如此美的感受,那么他们将会对以后的语文课堂就会有了新的期待。
三、由课本延伸扩展出来的课内外知识所具有的“美”的魅力
(一)把让学生树立人格美融入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章都体现了怎样加强人格修养。我们在讲授这样课文时尤其要注意尽量不要再课堂上用命令式的语气对学生,最好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能够像那些古今中外的人物一样,不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够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人生准则,把始终保持坚定的毅力作为做事原则,学生就可以在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认真的心态刻画完美的人格,这要比在其他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的“严肃纪律”教育方式好得多了。不仅老师容易投入教学,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接受。
在语文课本里,有的文章赞颂的是中外 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有的文章表现的是强烈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朴素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朴素情怀、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并为之奋斗,仁义志士把满腔的热血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等。教师应利用好这样的教学契机,结合教材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渗透着道德品质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正是立志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尽量不要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给大家讲革命故事”上来,这比在学生面前“苦穷”、“忆苦思甜”要好的多,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现遐想的空间,如:革命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等。如:《五人墓碑记》一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因为,离开了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所在,或者说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认识。对于这样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对文章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课文,而不至于去生搬硬套的去学习“艰涩”的文言文,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把文言文与其他文章“同等对待”了。
(二)把篇章中体现的祖国山河景色美融入语文课堂
学习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山河、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之类的文章,我们首先要注意的不是马上就进入到对课文的分析、评价,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第一段讲什么,第二段意思是什么等死板的套路,课文学完了,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内容也就随着下课铃声一起“烟消云散”了,我们不仅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实质的知识,也可惜了这样美丽的课文。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祖国的无限风光、感受祖国的壮观山河,与那些具有崇高审美眼光的作家们一起感受美景带来的思想上的共鸣。
在对这样的课文进行讲解时,我们应该首先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朗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很优美的文章,没有熟读是不行的,很多情况下,这样的文章是“感觉”出来的,只是老师一个人去感觉是不行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怎样去“想”出美,“想”出瑰丽多彩的景色,从而激励他们为建设美好国家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如:《登泰山记》一文,统观这篇文章,全文
只有八九百字的篇幅,却能够在这样的文章中描写出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这样的学习效果,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而成诵才能获得,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慢慢就可体会出这篇文章的妙处,从而感受到泰山的高峻、雄壮,体验到“五岳独尊”的伟大。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观和美丽。
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要求更新的同时,对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观念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改革。我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量,也要求活求变的教育手段。如果学习语文仍然在照本宣科地重复以前的教育过程,那么,学生的知识构架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他们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已经落伍了。
美育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可为,侧重美教育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美德,锻炼学生的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际上,我们上面讲的内容已经是德育的部分内容了,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德育观念,多方位充实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过程,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使之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完善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适合新阶段对人材高素质的要求。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影响学生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师生关系排在首位。“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应该是平等、和谐、互相尊重、没有一丝隔阂的,即教师坦承自己的情感倾向,学生乐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1. 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温馨可亲的教学氛围。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师生情感交流更广泛,更深入。语文老师在教学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常常会把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领悟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倾向表露无遗,学生会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爸爸、妈妈一样有喜怒哀乐,是可亲可敬的。在教学《爱如茉莉》时,父母之间如茉莉般飘溢芬芳的心心相映,深深感染了我,读着读着我不禁哽咽,抬头一看,学生也很感动。师生情感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 协调生生关系,创造关爱他人的班级氛围。
教师不仅要协调好师生关系,更要处理、协调好生生关系,营造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各扫门前雪,甚至是互相嫉妒、互相攻击的行为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孤独、冷漠、焦虑的心理。
王珏和任艺凡是两位学习优秀、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而且同住一个小区,但两位家长常有意无意地将她们进行对比,致使她们都产生了想胜过对方的狭隘心理,渐渐心生芥蒂,形成各自的小团体,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学习《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时,我抓住契机,让她们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她们理解蔺相如的一段话,使她们明白嫉妒带来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只有坦诚相对,互相学习,才能互相促进。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学生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学习,还有身边的同学,他们乐于接受老师、同学的爱,也善于向周围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爱。班级中常有两三个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智力上的弱势,成绩的偏差,导致他们形成了一定的自卑心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切入点,一方面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决心和毅力,另一方面注意语言的导向,引导优秀的学生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的友情,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人生。
二、发挥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思想内容丰富,“文以载道”、“文以载性”,那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不少课文蕴涵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适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
1. 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铸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徜徉在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独特魅力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得到充分激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壮山河,熠熠生辉,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高尚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都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磨砺自己,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磨难,将来报效祖国。
2. 培养学生自信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环境,家人的宠爱,致使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耐挫心理较差。现实世界中只有那些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心理的人,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寓意深刻,给人震撼强烈,正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心理教育的好教材。学完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霍金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再辅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课外书籍的介绍和延伸,学生认识到在遭受困难挫折时,要坚定信念,不泄气,把每次挫折都当成人生的一种历练。
3. 培养学生宽以待人、相互合作的健康心理。
宽容大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涵养的外在表现,具有宽容心理的人一般不会斤斤计较,活得洒脱,受人尊重;心胸狭窄的人,见他人胜过自己就心怀嫉妒。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于己于人都不利。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避免产生这种不良的心理,培养学生宽厚待人的健康心理。
如《争吵》一文讲了一个叫克莱谛的男孩因为不小心把另一个男孩安利克的作业本弄脏了,安利克就报复克莱谛,最后克莱谛主动向安利克道歉并和好的故事。教学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谁对谁不对?”展开讨论,并找出理由,最后引导学生反思:你有没有与同学发生过争吵?是因为什么?如果有,学了这课后,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没有,你又想到了什么?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在阅读体验中,在总结反思中,学生认识到心胸开阔、宽以待人的重要性。
合作意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处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求得更大的进步。课文《学会合作》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范本,教学时,我不仅让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更让学生领悟合作需要的精神品质。
4. 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心理。
生命是一种过程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生命五彩斑斓的一面,多种的生命形态,多种的生命体验,需要生命智慧来融合表达。学生需要老师引领去领略妙不可言的大自然,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在学完《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后,有位学生不屑地说:“老师,这个浅水洼里的鱼成百上千,小男孩一条一条地救,不知要多长时间。可能有的鱼没等到他来救就死了,我觉得小男孩太傻。”是小男孩太傻吗?我让学生为此展开辩论。经过思想的交锋,换位思考,学生终于明白了在小男孩的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条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条生命。这个男孩的做法是对的。我告诉学生:我们身边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虫鱼鸟兽和人一样都有生命,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构成了这个美妙和谐的大自然。所以我们要呵护周围的每一条生命,更要珍惜这宝贵而脆弱的生命。在生活中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绝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三、利用语文作业的开放性,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一向富有创造性和开放性,而没有其他课程的限制和拘泥,因而语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比其他的学科更频繁、更全面,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倾向的机会更多,更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周记”是许多语文老师都喜欢布置学生练笔的一种作业形式。不受拘束的写作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一吐为快”,成了抒发情怀的一条渠道,也成了语文老师了解学生情感动态的渠道。
不久前,我在批阅一位学生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承认,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于苛刻,以致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此后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朗、活泼了许多。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当前的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几乎已升格为“敌我矛盾”,因为“预设”是指“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则是事物“即时的发生和形成”。一个是“预先”,一个是“即时”,如此“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真是“针尖对麦芒”,难道真要来个“点球决胜负”?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呢?
怎么才能实现“双赢”?笔者认为,从“治标”的角度看,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可多一些并联式的弹性步骤,少一些串联型的线性设计;多一些充分准备的“紧急预案”,少一些粗放随意的“临阵磨枪”,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而如果从“治本”的角度看,教师则重在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有此功底,不管什么的课堂,什么样的情况,教师都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都可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
二、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
常有惊人之语的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曾说:“‘带着问题读这一曾立过功劳的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因为问题是教师提的,所以这样做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从属的被动地位,给他们阅读、思考套上了‘框架。”为了例证“不提问题也能上课”,我曾听过支老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就不提一个问题,只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血肉深情的语句后,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来说服老师动情甚至流泪。为了说动老师,学生阅读泳文本时欲罢不能,发言陈述时则声情并茂,真正实现了多点解读和畅所欲言。浙江名师屠素凤最近执教的《燕子专列》一课也没问什么,但学生的话匣子全打开了!
“不提问题、照样上课”的思考和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实际上,“带着问题读”虽然可以“集中火力”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支老师本人的《月光曲》等经典课例就提了问题),但也会限制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于创造的表达,最终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缺陷,妨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铁的课例表明,语文课上,教师不提问,学生的“探究”常因“自选”而显得更显自如、更有创意、更加精彩,这种“多点开花”式的导读策略常让课堂显得“满庭芳华耀眼明”!那么,多年来一直“为‘问痴狂”的语文教师们是否可以自问一下,以“零提问”的身姿潇洒走进课堂,到底敢不敢呢?
三、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我们的阅读课堂的一个误区就是曲解了阅读的本质和内涵,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只注重朗读而忽略默读,都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下了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的毛病!所谓“阅”,简言之就是用眼看,用心想,也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其实,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更多的是默读而非朗读。现在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不少,会让你听得很满意,但日后一旦离开校园,真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用“阅”这一“快捷方式”从书中汲取营养。真若如此,学生可不就是“长大未成人”了吗?
怎么培养学生“阅”的能力?最好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静静思索、细细品味的“场”。可惜现在即使在带有示范性质的名师观摩活动中,也少见学生默读这一环节,大概是教者担心课堂“气氛不够热烈”,有负“观众”的缘故吧。这方面,有“对话教学的开拓者”美誉的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对话”式教学值得我们关注和钦敬。在他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只拣儿童多处行》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课上,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都是依靠平时的默读批阅、潜心阅读而得来的,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我想,语文课堂应该世世代代追求那种准确而丰赡、全面而完整的“阅读”!
四、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
现在不少地方都要求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以上,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口语能力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但是,即使能在这一点上“达标”的老师,他们也会有烦恼!当前,语文课堂最不“感冒”的就是教师的“讲”,似乎一“讲”便是个人作秀,一“讲”便是越俎代庖,一“讲”便是不懂规律。与此同时,“随机点拨”则成了“万能O型血”。新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指示”更是“变本加利”地对教师的“话语权”都设下了限制,以前教师“说不好话”,现在则是“不能多说话”了,真让人感到“上一堂课好难”!
当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特殊背景不够熟悉而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时,老师应当机立断地采取“告诉”的办法。试想,如果此时教师还是指望着“随机点拨”能最终奏效而让学生继续“自力更生”,那只能是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当前的语文课中,由于学生的自读探究及合作互动已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教师的确已不必、也不能再以大密度地讲解去“教给”学生,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读时的个别疏通及交流时的随机点拨上。然而事物不是绝对的,语文教师有时候也需要“该告诉时就告诉”式的“快捷导航”,让“随机点拨”和“直接讲解”一起将课堂打扮得“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李湘华,男,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于1962年6月1日出生。1997年6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科)专业。1994年3月评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2003年获教育部跨世纪“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称号。2008年9至2010年7月被聘为建阳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
何霄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我发言之前,想和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中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育人的最高境界。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何尝不需要和风细雨,何尝不需要阳光普照,何尝不需要绿色的生机与活力呢?所以,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渐渐懂得,整个语文课堂就像一座生态园,学生和教师都是这生态园里的植物,都要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下和谐、快乐地共同成长。也就是上面古诗中所说的“润物细无声”。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成为生态园呢?
一、兴趣和情境,让课堂生机勃勃
大家知道,一切植物的生长必不可少的就是空气和水,如果课堂是生态园,师生是植物,如果缺少了空气和水,生命将不复存在。一堂课,学生毫无兴趣,漠不关心,这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谈学习?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够让学生兴趣十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课堂又怎会不生机勃勃!
通过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我经常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挖掘课文里的思想感情内涵,精心配置益于学生吸收的营养,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张杰演唱的天下,歌词中有烽烟四起的争斗,旋律中有诸侯争霸的英豪,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入情入境,如同回到了那个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与课文产生共鸣,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这样的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学生就会兴致高昂,用整个身心投入到课堂中。
二、诗文背诵,在语文课堂上找到成就感
一直以来,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在教学中极力推崇诗文背诵。不仅仅为了考试,也为了自身修养的提高。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是我们班的诗词时间,每当这个时候,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时刻,是自信的时刻,也是他们找到成就感的时刻。即使数学从不及格,英语一句也不会读的学生,甚至,是倒数第一名的学 1
生,在语文课堂上也是充满阳光充满笑脸的小诗人。他们能够从容不迫地背诵初中语文课本所要求的所有诗词文章。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会有高质量、高效率。这种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精神始终处于一种亢奋中,也是最佳学习状态中。901的诗词时间就是展示自我,放飞自我,挑战自我的小舞台。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三、主动出击,语文备考赢起来也有绅士风度
第一:把六本语文书变成六张A4纸。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紧扣教材复习了重难点知识,这一轮是回归教材,课本是我们复习的根本。为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我借鉴了我中学时代的做法:把课本中所有重难点知识整理做笔记写在纸上,密密麻麻,写的尽量紧密一点,也注意排版,然后开展比赛,看谁整理得最好,在全班进行推广并表扬。在整理的过程中,知识或多或少就潜移默化的烙印在脑海中,这也是我预期的目标。他们整理的结果也为后期的复习留下了第一手材料。
第二:向40分钟要效率,语文复习全部在课堂内进行
中考复习九门学科,门门重要。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同时又是班主任,所以我必须减轻学生在语文科目上的压力和负担,变苦学为巧学,也不占用其他科目的复习时间,这不是偷懒而是一种洒脱。我在课堂内注重培养学生三种习惯:多看多写多整理。
A多看:每周五晚自习有一个小时是我们班的阅读时间,这是学生们非常期待的宝贵时间,可以安静地看一本好书,边看边做笔记,并写下心得体会,不知不觉提高了阅读领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B多写。一方面是指要写好字,并掌握一些重难点字的写法,保证中考第一大题不丢分。另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多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如周记、随笔等,让思维永远鲜活,而不是沉闷。
C多整理。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讲解的重难点还有自己的收集,常常动手整理一份资料,比如综合性学习,比如阅读题解题技巧,再比如作文包装技巧,他们主动整理一遍,效果超过老师讲三遍。
总之,只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找到归宿感,找到作为中国人学习汉语的自豪感,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植物的成长就会青翠碧绿,语文的生态园就会繁茂旺盛。不必老师施加压力,也不必埋头拼命痛苦不堪,因为兴趣存在,也因为成就感的驱使,他们自己就会积极追求,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指导,何愁考不出满意的成绩呢?
——旗口中心小学语文课堂新思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益一辈子。
我校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做到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组运动着的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去掉教的“包办”,学的“放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儿童的语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围绕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法和指导学法。教法设计要体现一个“诱”字,学法指导要体现一个“主”字。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1)教法——“诱导”。引导出学习目标——引导学习兴趣——辅导点拨——引导听说读写训练——引导形成能力。
(2)学法——“自主”。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理解课文结构——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评价听、说、读、写能力,自我评价——熟读课文,知识内化。
(3)能力——“形成”。感知——理解——推理——深化——迁移。
我校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要求立竿见影。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表达中学会表达,不能急功近利。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因此我以“情”与“境”交融为手段,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旋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去感受、体验音乐美的所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如教学一年级歌曲《小青蛙找家》时,先讲述一段故事:有一天,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都长大了,可以自己出去玩了。”于是小青蛙们高兴地到田里捉虫去了。它们捉得非常起劲,跳着、捉着,不知不觉地离家越来越远了,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下它们可急坏了,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这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小青蛙找到家呢?”一下子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被调动起来,纷纷表示能帮助小青蛙找到家。于是,我马上引导学生观看歌曲的图形谱,小青蛙各自踩着荷叶,听着歌曲,学习歌词,学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学生们就在一个故事、一幅画、一段音乐的激发下主动地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上,每个新知感受的开始可以是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一段吸引人眼球的动画片、一段优美的旋律、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等等,这些都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机。
二、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非常的纯真、可爱,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而且有很强的表现欲,基于此,我大胆地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王国”,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一年级《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学习了响板和碰铃,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自己区分两件乐器的音色和发音特点,然后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为歌曲进行伴奏。在练习的时候,孩子们都非常地认真,有的小组提出了很好的伴奏方法,有的小组练习过后感觉不合适还会换一换伴奏方法。最后在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各尽所能地将自己最好的伴奏进行了展示。整堂课下来营造了一种宽松、活泼、自由的氛围。
简笔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幼儿简笔画教学效果,走出“依样画葫芦”的教学困境,有效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幼儿美术教师不断思考的课题。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技巧、丰富教学内容等手段,幼儿简笔画的科学教学无疑是指导幼儿打开美术殿堂大门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幼儿 简笔画 教学
幼儿美术是视觉艺术,它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幼儿心理学指出:幼儿的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阶段,具体形象的思维是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也基于这个原因,以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教授简笔画成为当前最盛行也最为有效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但也有很多家长对当前幼儿简笔画的教学方式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式不会给幼儿的美术思维带来益处,这是因为家长常常把简笔画教学认为是公式化、概念化的简单临摹。其实不然,具体形象简笔画教学和幼儿思维创造性的开发不仅不是矛盾体,相反,“简笔画”作为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特点的新美术,科学的简笔画教学是绘画想象的一种教学活动,能大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其分水岭就在于幼儿简笔画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方式是否巧妙,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心理动态和掌握幼儿思维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开发幼儿想象力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简笔画教学的全过程,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绘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简笔画教学也一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第一要务。相对于成年人,幼儿对外界事物更充满兴趣,但这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直观形象的外部事物的兴趣,对于文字、简笔画等含有抽象成分的事物兴趣差别很大。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幼儿美术作品衬托的正是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简笔画作为幼儿学习美术的一条途径,通过简笔画来教育幼儿认识美术、喜欢美术来诠释世界的多姿多彩和激发幼儿的无穷想象力。
在幼儿园中学习简笔画的幼儿年龄大多处于3~7周岁之间,由于幼儿入园前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家长对简笔画理解及其水平千差万别。一些家长认为,绘画活动本身就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与生俱来的,用不着绞尽脑汁去追求所谓高超的教学技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把幼儿喜欢色彩缤纷的外部世界跟美术教学相混淆了,是较为片面的,没有看到美术绘画过程真谛在于创新,在于精神或认识的升华,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识美、懂美、爱美,并让美感占据心灵以驱逐各种假、恶、丑的攻击。当然,幼儿的心智尚在快速发育时期,本身就是一颗期待发芽的种子,作为园丁,就要给予最恰当的阳光、雨露和土壤等生长要素,幼儿具有十分丰富和奇特的想象能力,对外界充满兴趣,但这仅是为简笔画教学创造了良机,并不能保证让幼儿对简笔画产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了解熟悉幼儿心理的基础上,尽量使用活泼、明了、形象的教学用语,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例如,顺应幼儿很喜欢唱歌的特性,教师不妨课前就把内容歌曲化,独创歌谣式、口诀式学画。在教大班幼儿画简笔画“大象”时,起笔前先唱起儿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一头活生生大象似乎就蹦到了眼前,很形象、很具体,然后教师一边唱一句,一边画相应的图,幼儿的兴趣就高涨起来了,记忆就很深。当然,培养幼儿正确的作画姿势,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也需同时兼顾。
二、循序渐进引导
简笔画的特点就在于通过观察、思考和手写等活动,用简单的点、线、面等勾勒来表现物象基本特征,富有情趣,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表达表现他们所见、所想,直观、形象,非常适合全体幼儿的美术教育课程。虽然简笔画也会常用彩色粉笔等绘画工具,但由于受简笔画本身的特点制约,与水彩等绘画比起来还是缺乏色彩的丰富性,这和幼儿的天性不是十分切合。幼儿对简笔画发生浓厚兴趣等于准备好了表演的舞台,戏剧是否引人入胜还需循循引导,所以必须在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加以科学的引导十分关键。
例如,在进入中班阶段后,园内全面开辟了简笔画美术课程,家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幼儿的参与率也不错,但由于幼儿所受的家庭美术教育经历差异,部分幼儿的绘画能力表现比较突出,尤其是水彩画具有了初步的水平,体现出超过涂鸦的某些想象力,而绝大部分的幼儿基本上还是乱涂乱画一通,为了让毫无美术基础或者没有形成美术概念的幼儿尽快进入简笔画的天地,用几支简单的彩色笔表达出对外界的印象和自我的心理活动,在开始简笔画课程之前,尽量让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集中反复注视某一样事物,然后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去触摸,使幼儿善于从比较中找出特点,对大象的鼻子最大,刺猬的鼻子最尖,嘴最大的是河马,长颈鹿的脖子最长,兔子尾巴最短……达到更加具体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做示范画的条件已经具备,面对全体幼儿,用幼儿喜欢听的朗朗上口、很有趣味的言语表述,边口述边画出相应的部分,力求简单、容易、事物的具体形象也不失真。接着要求幼儿回想刚才自己看到的事物形象和老师的表演,动起手来,对画的出色的及时鼓励,对迷迷糊糊的耐心引导,经过四周左右的反复训练,大多数的幼儿都能够迈入简笔画的门槛,能够由纯粹的涂鸦式作画进入到图式作画的阶段。到了大班,简笔画进入了描述人像形态的阶段,为使得幼儿能够抓住人物喜、怒、哀、乐复杂的动态形象,在讲解简笔画时,教师要着重剖析人物各种动作的技法,让幼儿明白通过动作反映人物动态。如为达到最佳的教授效果,动手演示前,我表演了几个简单的人物动作,要求幼儿说出每一个动作表示什么意思,一般来说,幼儿都能灵敏捕捉并能准确表达出其中的含义。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作出相应的简笔画。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自信十分重要,幼儿的每一幅简笔画都要以包容和欣赏的眼光给予积极评价,实践表明,如果让幼儿自己来表述内容,效果反而更加好,通过幼儿的自评和教师的肯定,幼儿对简笔画就更加热爱,这远比直接讲授其中绘画技巧更加有效。
三、挖掘无穷想象力
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指出:“绘画的直观手段是一种发展儿童的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幼儿的最大特性是天真、活泼、可爱,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都蕴含着巨大的想象力,谈挖掘想象力似乎有点言过其实,其实不然,幼儿缺乏的是含义深刻、意味深长的想象力。
毫无疑问,教会幼儿“依样画葫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明白且能画出所观察事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和一般成年人不同的是,幼儿的人像画,脑袋和眼睛常常占据很大部分,这恰恰说明了幼儿对外界的观察点所在。随着幼儿绘画技法的逐步熟练,也能够对表情和姿势做初步的诠释,反映出动态的特征,已经略带有想象。但和幼儿美术的制高点——也就是赋予艺术性的创意发挥尚有不小的距离,此时,教师就要教授幼儿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情和想法,使得作品充满灵性。这是教授简笔画的难点,也引发了社会上的众多异议,认为简笔画是成人对物象高度概括的结晶,儿童思维达不到这个效果,反对儿童学习简笔画。而事实并不如此,幼儿同样能够可以表达出和幼儿阶段心理一致的智慧结晶,幼儿简笔画的想象力常常“出人意外”。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巧妙点拨,幼儿简笔画绝不会缺乏灵魂。例如,画小白兔时,教师先在黑板上作出范画,边画边用顺口溜来描述:“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白毛衫,三瓣嘴儿胆子小,青菜萝卜吃个饱”,吸引幼儿的观察,要求幼儿说出小白兔脑袋和身体的具体形象,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然后开始作画。结果,突出了锋利的牙齿的小朋友说:吃萝卜得靠它;突出了长长的兔毛的小朋友说:兔毛可以做衣服;甚至有小朋友把兔毛画成了彩色的,解释是兔子也需要穿好看的衣服也这是幼儿想象力的表现。又如,在带着幼儿到海洋世界观赏后,教师首先在台上画了一条热带鱼,绘画中讲解了绘画的主次和前后等简单规律,接着也要求幼儿画出自己看到的,结果有的画上了一只惟妙惟肖的石斑鱼,有的画上了多彩的珊瑚,还有的小朋友把自己也画了进去,当成了海洋剧场中表演的王子或者美人鱼,还有把自己画出一条大大的鲨鱼,但不是海洋动物的杀手,却摇身变成了畅游海底世界,保卫海洋的卫士……幼儿的创意正是观察、现实和想象的结果。
可见,简笔画只要能科学教授,就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就可以激发出幼儿学习画画的兴趣,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描述能力,表现能力和想像能力也是巧妙之举。通过简笔画学习,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拥有更加健康、乐观、进取的心灵,促进幼儿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和智力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 乐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似乎是“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许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世纪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深度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铁皮鼓(原名:魏智渊).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梁杏.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玉强.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语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教师传授实现学生接受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 之前, 鼓励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预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也是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提倡民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 帮助学生明确自我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 从学生的角度, 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不能一蹴而就。在初级阶段, 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 设计出既简单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经过这个阶段之后, 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在学习中逐渐增强主体地位, 更加深入的进入到课文中, 进而提出更加合理、更有深度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习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在思考中不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够使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的就是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 而是主动地思考、讨论、汲取知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而是要在课堂上随时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求新和创新的能力。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时要注意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学生搭配组合, 以便更能让他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先生说过“创造源于思考”, 因此, 在学生预习、学习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更要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 发表自己的看法, 阐述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教师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引导、总结, 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当然, 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会受益匪浅, 在以后的进行中也会更加有的放矢, 得心应手。久而久之, 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分组讨论之后, 要给学生留出时间, 让他们来提问解惑, 由教师或学生回答、讨论。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能够掌握课堂的感觉, 并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闪光点, 对学生进行鼓励, 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快乐的时候,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认真学习并欣然接受。
三.要注意的问题
(一) 备学生。要想调动起学生兴趣, 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在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下, 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了, 而是更复杂、更繁重了。现在的学生思想是复杂的, 教师首先要亲近学生, 甚至“混进”学生中去, 你才能知道学生想什么、要什么、问什么, 才能在备课中预想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怎样应对。当然, 更多的问题教师想不到, 也很难预设, 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一个课本知识丰富的教师, 更是一个社会阅历、人格丰富的教师, 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外的功夫要深, 这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
(二) 备教材。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学习需求,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同时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为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 “真理”的传播者, 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 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 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 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 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博闻强记, 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 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 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 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 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 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 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 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 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7篇, 都是重点讲读课文, 主题深刻、语言精炼、篇幅较长, 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 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 学生会不胜其烦, 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对教学倾注的热情, 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 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 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 毫无反应, 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教师传授实现学生接受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之前,鼓励学生提前做好预习,预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也是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明确自我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在初级阶段,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设计出既简单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经过这个阶段之后,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在学习中逐渐增强主体地位,更加深入的进入到课文中,进而提出更加合理、更有深度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习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使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思考、讨论、汲取知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要在课堂上随时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求新和创新的能力。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时要注意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学生搭配组合,以便更能让他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知行先生说过“创造源于思考”,因此,在学生预习、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更要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对这些观点进行引导、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会受益匪浅,在以后的进行中也会更加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久而久之,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分组讨论之后,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来提问解惑,由教师或学生回答、讨论。这样他们才能有一种能够掌握课堂的感觉,并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尊重和快乐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学习并欣然接受。
三.要注意的问题
(一)备学生。要想调动起学生兴趣,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在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下,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了,而是更复杂、更繁重了。现在的学生思想是复杂的,教师首先要亲近学生,甚至“混进”学生中去,你才能知道学生想什么、要什么、问什么,才能在备课中预想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怎样应对。当然,更多的问题教师想不到,也很难预设,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一个课本知识丰富的教师,更是一个社会阅历、人格丰富的教师,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外的功夫要深,这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
(二)备教材。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学习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同时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为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三)备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收放自如的驾驭课堂,而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是课题的主体,那么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能放出去,又能收回来。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平时的在生活学习中逐渐积累知识、经验,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场面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如果教师能够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 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 语文教学状况就会大大改观。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 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 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 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每节语文课学习新课文前的三分钟, 进行两个“表演”:一是施展特长“我要写”, 要求两分钟在黑板上写一句名言;二是张扬个性“我要读”, 要求从课文中自选自读一分钟。各小组间及小组各成员轮流进行。随着活动的开展, 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到了对语文学习内容的兴趣, 就连那些原来认为语文课无趣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了,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展示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
语文课堂所展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常态, 带有表演性质甚至提前把问题和答案投放给学生的课堂, 是没有教学效果的。语文课程也不是要求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 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切切实实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促使他们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研究着学习。教师要减少在课堂上“表演”的时间, 多给学生时间思考, 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 才能跨越模仿, 提高效率, 发挥个性, 走上创造之路。
在七年级新生学习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时, 我就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授课, 教会学生完成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由两部分组成:1.“我的学习”。有生字难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后所要讨论的问题及解答。前三项由学生自行解决, 再由学生代表订正, 后一项在黑板上写出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练习或讨论题, 在一定时间内分组讨论后由小组成员推荐发言人发表意见, 并把重要内容板书出来, 教师或学生还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2.“我的探究”。包括“我的问题”“我的解答”“我的收获”等, 学完课文后学生如果还存在问题, 就要记下来, 通过与同学探讨或向教师请教加以解决。学过这篇文章后, 学生有何收获也要写下来, 篇幅长短不限, 只要有话可写就行。一开始授课进度比我设想的要慢一些, 学生完成的情况也不太好, 后又经过指导、督促才好多了, 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 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我所设计的相差无几了, 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了。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 比如小组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与教师先前预设的情况有出入, 甚至有时出入很大, 教师要及时调整到学生能接受的程度;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如组员不听从小组长的分配与督促等, 教师也要妥善处理,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全班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都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教学, 教师花费的时间和心血主要集中在学生学的方面, 在课内课外都在思考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收获更多等。教师在课下精心培养小组长, 让小组长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再由现任小组长推荐下一任小组长, 直到小组成员全都在语文课堂上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个人认为, 如果离开了一个“读”字, 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换句话说, 抓住了这个“读”字, 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便都在其中。为了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我非常重视阅读, 还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通过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要求, 力图做到“堂堂有新招, 篇篇有花样”:采用默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月亮上的足迹》;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 如《羚羊木雕》;采用生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 如《金色花》《荷叶 母亲》;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表达着自己那份内心的激动。我还在每周安排的一节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并把课本上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落实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中, 我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 还要让学生对于初中生必背的古诗文做到脱口而出、随手写出,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的乐趣。
四、搭建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自己的学生, 除备书本、备教材等常规的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 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 促进其主动发展。所以, 课下我每天都要与学生谈心或进行书面交流, 如对课文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 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等。由此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 使课堂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五、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推荐阅读: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热点07-11
让美育走进课堂07-26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07-10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05-31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07-28
让英语课堂成为快乐的源泉(教学设计)10-20
让语文课堂充满快乐09-15
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论文11-30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06-16
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