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热点(精选10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长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 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呢?”我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问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训练要体现主体化意
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书的效益。过去,繁琐分析耽误了语文教学;现在则是繁琐的一问一答式的热闹的“满堂
问”。把朗读训练落实到实处,是避免上述情况的好办法。怎么做? 这里,我有四点实践的体会。
一、挖掘真正的读书的兴趣,把它真正应用于朗读训练。
“始终庆祝每一个成功──就像任何取得成就的运动员那样。”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而在于学生有没有从朗读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感,是最重要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那些 能力强一点的学生,他们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断地得到肯定,容易不断进步。但大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当听众与培读生的角色,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愿在别人面前朗读,开口讲话。试想一个连讲话都害怕的学生,能把书读好吗?这就要想办法让他们参与锻炼,给他们展示的空间,时间,舞台。班里有个小女孩,成绩很好,表现很好,就是不愿意朗读,跟她谈原因在于她心里害怕。于是,在课堂外,提前让她练,课堂上有意识地请她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三五回一练,又一个“赛杨琪”(班里有个小女孩,书读得很出色,叫杨琪)。对于差生,更是如此,让他们读,不求太高,只要能读得顺口,读得流利,就得到好评价。这么一来,哪个孩子不爱读书呢。有人说,学习的老师是兴趣,其实兴趣的源头是成功。
二、让学生在朗读中“过把瘾”。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听过一节课,《请你不要告诉她》,这是一首小诗,那位老师在指导读第6-10句很有办法。她让一个孩子上台来表演,悄悄地把一束鲜花插在老师的花瓶里,孩子的表演很成功,朗读更出色:“小红花,小红花,请你不要告诉她。”老师没讲一句怎么读的话,孩子们却个个读得像回事儿了。这是情境在起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
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学生通过读最后一段,弄清了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此刻,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妈妈又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箱子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妈妈还是数了三十步,就找到了自己的箱子。说明什么呢?学生发现了,原来生活中也有不变的事物!你能在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吗?学生兴奋了,太多了。与前面的话,合起来怎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但也有些事物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可是哲学上动静原理啊,学生们却能发现它,多让人激动。
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更高。可以这样说,是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他会自己走路。
四、朗读的要求要提高,方式要变化,让它处在学生的主体意识前面。朗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而学生如果长年累月地一味地用一种方式来训练朗读,必定枯燥无味,怎么办?这就要求教者准确地把握朗读训练的目标,达到了再提高一点。从二年级转到三年级,能自己读顺了,再提速度,再要求边读边想;再学会快速地默读等。(这也是新大纲里十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领会到新要求,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训练自然会吸引人。朗读训练目标,就像是一盏灯,它会始终指引着学生进行自觉的训练,并努力引导他们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当我们的学习训练活动,充满了期望时,才是最有魅力的。朗读训练也是如此。
所以,语文朗读训练不仅要营造民主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还要有具体的操作手段才行,定位一个恰当的目标,创设一个展示的情境,给予成功的评价,产生成功的体验,朗读训练就会更有效率,学生就爱读书,想读书,肯读书,读好书,语文就会产生吸引力,就好教易学。
朗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朗读教学日益重要。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也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都在全面贯彻“以读为本”的方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从一年级级,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并出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朗读指导方法上应有创新思维,不断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和兴趣,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以下是我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语文课上,教师常常为学生齐读不整齐而感到不满。我认为,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学生都读得很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甚至读完了什么也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齐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手段。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者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的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的考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上朗读形式来进行朗读教学。自由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都是学生把创造出来的朗读效果配以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可见朗读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个性,才能读出效果。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 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
二、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
《语文课程新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传统的朗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小朋友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水雾。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我认为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能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那么这段时间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最仔细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七情六欲都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吧!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这个朗读的过程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这一读,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如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并让学生把自己感觉描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榕树美的段落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把描写鸟儿在榕树四周活动的段落读得眉飞色舞。这一读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减少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水平,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几乎成了朗读课文的统一标准。但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纯粹靠朗读技巧读出来的感情只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硬生生的东西不能叫感情。朗读过程中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已无多大意义。如教学《瀑布》一文。朗读句子“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陈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师如果按照朗读技巧,教学生“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轻读。教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珍珠”要重读,“烟,雾,尘”要轻读。只是机械地读,读出来并没有感情。这时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瀑布的美,自己去找感觉,自己读出对瀑布的喜爱之情,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不必去强求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只是让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很舒服就可以了。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先由学生读课题质疑:“在海滩上发生了什么事?”再让学生带疑入读,通过读,了解课文大意。在品析课文时,把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碰上部分学生不理解,便启发学生边读边联系课文进行想象,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读培养语感,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如教“画家惊讶地看看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这一句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地朗读,让他们自己去处理朗读技巧,结果每位学生都读得有滋有味,各有特色。并理解“画家为什么惊讶?为什么眼圈红了?”。在一节课的教学里,我引导学生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别之处品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句句顺口,领其义,悟其理,四、借助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朗读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朗读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若配上海底录像和各种海底动物的叫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海底美景所吸引。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海底的美。那么,在读起句子时很容易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因此,朗读教学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图片、音乐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渲染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
一、课前教师的读
在课前, 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 做到反复朗读文本, 深入钻研文本, 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时代背景、思想感情;把握文本的写作精髓, 表达方式;领悟人物精神, 个性特点;抓住文本的“线”和“魂”。这些工作教师必须在课前完成。只有教师理解好了文本, 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好好地理解文本。当然, 也应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 提前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二、课堂中学生的读
学生读的方式有很多, 有齐读、自由读, 有默读、朗读, 有粗读、细读、浏览等。不管怎样读, 都必须有效地读, 读出收效, 读出感受, 读出积累, 读出运用。怎样才能读好呢?
1. 优化课堂结构, 保证朗读时间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一节课只有40分钟, 而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 不重视让学生在读中去自己感悟。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应根据年级、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 把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适量的朗读时间。朗读时, 要让学生读完、读好, 读得准确、扎实, 切不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从而真正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
2. 读中感悟, 悟中促读
在阅读教学中, 不能把朗读与理解分开进行, 只有理解得深, 才能读得好。如果只是朗读, 根本没去理解, 而想让学生读出感情来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我在教学《庐山云雾》时, 仅仅解决了几个不认识的字后, 我就提出问题:“景色这么美, 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景色美在何方, 如何“美美地读”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毕竟能自悟自得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由此可见, 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而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 因此必须有机结合。又如, 《观潮》一课中关于“潮来了”时的描写:“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可要求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 同时让学生感悟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教师也可自己朗读课文, 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从而感染学生, 使学生入情入境,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唤起对美的共鸣。
3. 紧扣重点, 品读深化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 教师会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 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 却没有真正达到读的效果。要想真正达到读的效果, 有感情的品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有感情的品读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通过自己的处理将文章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 这时的读已带有学生自己的个性, 是学生个人感情的一种宣泄。如《井》一课中, 在描写井水清这一特点时, 作者是这样写的:“我趴在井圈上, 痴痴地往井里看, 一颗一颗的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教学时, 我让学生带着对“痴痴地”“一颗一颗的”“闪亮的”的理解去读, 学生通过细细地品味、揣摩, 再加上老师的提示与点拨, 进一步感受出正是“一颗一颗”“闪亮”这两个词把井水的清表现出来了, 而“痴痴地”则表现出作者看得投入专注。教师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去引导学生品味揣摩,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个性朗读, 形式多样
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变换形式, 让学生多读, 并且都参与, 培养他们的兴趣。如《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 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 题目已散发出诗意, 全诗共五个小节, 可以采用“讲述型”朗读, 让学生读得语调亲切自然, 好像讲故事一样, 娓娓动听;“描述型”朗读, 读得语调轻快活泼, 好像读儿歌一样, 轻松俏皮;“抒情型”朗读, 读得语调轻柔缓慢, 好像读散文一样, 充满幻想。另外, 根据课文的不同, 还可以采用教师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朗读。
关键词:朗读;感知;领悟;表达;会文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44-1
一、自读中感知
1.自读中感知,要有“量”的积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2.自读中感知,要能创设“赛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如果学生连熟读课文的兴趣都没有,智力活动怎么能展开呢?只有当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时,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才会学得生动、扎实。在课堂上创设“赛事”,既能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又不会因重复朗读冲淡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三年级《阿凡提的故事》(剧本)一课时,我以选配音演员为由,首先提出“谁能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谁就可以给阿凡提、衙门老爷、饭店店主、外地商人配音”的要求。学生为了能选上当演员,非常兴奋,于是课堂书声鼎沸,学生情绪高昂。在学生基本上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小组分角色朗读,看谁读得最有特色?”学生读书热情再一次被激发。接着,我进一步提出要求:谁能读得绘声绘色,谁就能参演课本剧。于是,学生又一次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读书活动中去。
二、精读中领悟
1.精读中领悟,要能在“巧”上有突破。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2.精读中领悟,要能抓住“文眼”。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读,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反复品读,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三、诵读中表达
1.诵读中表达,要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小语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静夜思》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地,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不宜察觉的忧愁,于是我在这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的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接着我轻轻的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
2.诵读中表达,要能融“情”于“读”。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四、品读中会文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 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 、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 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 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 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 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 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 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 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 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 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 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 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 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 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 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 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 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 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 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 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 中选入了7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炼、篇幅较长,如果按照教学常 规的串讲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不胜其烦,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 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 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 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笑的武器――浅 谈华君武“动物”漫画》一文时,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并在黑板上 描绘出来。其中《今天我请客》画的是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 守门。”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并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现象 。《请求》画的是一群身背与自己身体同等体积书包的`中小学生在一所减肥中心前排队 请求给书包减肥,道出学生对学习负担过重的强烈抗议。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领 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通过赏析漫画,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上《从甲骨文到 缩微图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书籍形式的演变发展中领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引 进了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有关知识。在上《语言的实际应用》时,我设计了一组 模拟招聘,并穿插原中央电视台着名主持人杨澜(现主持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工作室 》节目)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 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早在本世纪初,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1][2]下一页
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 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 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 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 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 )。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 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 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查字 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 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 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 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 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 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 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 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 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 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 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 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 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 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周总 理,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 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 景。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 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 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 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 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乐园
方志峥
(浙江省义乌市东河小学)
摘 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乐园: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氛围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学中学生读得少、练得少,对问题争议少,主动探究机会少。那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怎样以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乐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营造民主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民主学习的机会,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最能促进一个人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在课堂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与学生真诚交流。教学过程实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学生喜欢那个教师,就一定会喜欢这个教师所上的课,从而形成“教师喜欢学生,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学习也就越有劲”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面对微笑、情绪饱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真诚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正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起来。(2)运用激励性语言。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慷慨地运用一些激励、赞美的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这样的语言:“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奇妙”“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好喜欢你”“你思考问题越来越周密了”……正是这些激励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了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学习意识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采用合作探究学习形式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师生一起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在奏响优美旋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自己去安排、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创造。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合作交流过程,小组合作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交流、主动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水平不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小组合作能够彼此取长补短,能够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把全班学生按照性别、能力、学习水平、个性特征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样既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民主性和主动性。(2)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形式。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新活动的有利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探究性学习能够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发表个人看法,对于生新时代的学生来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最基本能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主题。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我积极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一一探究他们提出的问题,例如:闰土家生活条件不错,为什么还给人家当短工?鲁迅为什么喜欢自由的生活?正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才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注重教学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情感体验就会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在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我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等等,学生正是在自主选择中具有自主学习能力。(2)提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新课改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组织手抄报比赛、背诵古诗、课本剧表演、讲故事、开展辩论会等活动,学生正是在实践中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辟一片新天地,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生本互动――主动探索,成为主流。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得、多角度得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西湖》一文用优美而带韵味的语言,叙述了西湖的秀丽多姿。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 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足够的学生议一议,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如让学生自学第二次与第一次比,第三次与第二次比,你发现狼和小羊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猜一猜为什么狼不想再争辩了?对于这些问题,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或小组合作,或个人自学,同时又将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三、 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
一、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
语感作为一种直觉经验, 更多地表现为对语言文字的非凡的直觉能力。读演结合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所谓“情动而辞发”, 教师引领, 学生动情, 继而以有声有色的读书声充溢于课堂, 感受语言文字给予自己心灵上的洗礼。然而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偏向:教师讲得多, 讨论对话多;学生读得少, 直面文本的对话少。教学中, 我们时常看到的是学生在教师所规定的框框内, 为了朗读而朗读。《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 语言优美, 意境深远, 教师提出朗读的不同要求, 从读准字音到读出感情, 教师提出的是朗读的一般性要求, 把朗读看成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问题, 没能从艺术性的角度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即面对内容丰富的材料, 学生朗读时应在语速、语调、表情等方面应有的变化。这样的朗读训练收效甚微, 很难促成学生语感的提高。
二、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1. 转变观念, 树立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意识。
中考是一种带有选拔性质的考试, 因此, 教师难免会从学生能否考到高分的角度出发制定学习计划。而对学生一系列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功利思想的影响, 使得许多语文教师难以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意识。《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中。中学生虽说经过小学阶段的训练, 但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整体朗读水平却不尽如人意, 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加之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重视,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课堂上只是注重对课文进行肢解式的分析。由于学生缺少朗读训练, 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犹如囫囵吞枣, 教师严重忽视了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作用。王尔德曾过说,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 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语文教师切忌急功近利的做法, 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出发, 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 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 而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习惯之一。习惯一旦养成, 反过来定会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当然, 这种朗读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2. 教师率先垂范, 提高范读质量。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灵动地给学生以朗读示范, 以有声有色的朗读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深远的影响。例如教学《父母的心》一文, 著名特级教师刘飞耀用自己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范读课文, 特别是文中父母送孩子时说的话, 那种痛苦、无奈、不舍, 无论从表情还是语气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文尚未分析就一下子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然, 炉火纯青的朗读技巧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着意训练培养。
3. 多种途径引导, 提高学生的朗读主动性。
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学生却更倾向于默读, 原因之一在于中学生的阅读材料一般篇幅都比较长, 从速度上讲, 默读能使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读完相应的材料。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在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朗读,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提高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重视读法的指导, 比如用创设情境朗读、变换角色朗读、教师引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体验情感, 形成良好的语感。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对比读、师生评价读、生生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在评议朗读中寻求答案。读中质疑, 评中解惑, 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中, 做到朗读既训练到位, 又情趣盎然, 让学生读得兴致勃勃, 让学生们互相读, 互相提改进意见, 表演朗读, 移情体验, 在反复的朗读练习中由形至神, 渐入佳境。各种朗读方式并不是相对独立的, 它们彼此是相互补充的,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机动地运用。不能让学生的朗读流于形式, 而忽略其内在的价值。
三、努力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
学生的“情”要靠教师去调动, 去激发;老师要为授课选取适当的切入角度, 若被老办法、老套路牵着鼻子走, 朗读课堂就流于形式, 如果能匠心独运、另辟蹊径, 朗读教学就会生动活泼, 学生就会对朗读兴趣浓烈。要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 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引导、适时的鼓励, 用课文语言创设的情境, 精心设置一个激趣学读的过程, 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同时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悬念、遐想投入到阅读的实践与体验之中。如教《社戏》一课, 要求学生朗读作者月下出航途中所见的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象, 此处描写情景交融, 教师可以利用美文赏析式情境作如下赏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奇异图画, 清新自然, 令人陶醉, 充满江南水乡气息, 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朗读带领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中?创设情境时, 既要对材料的内容准确把握, 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思考空间。必要时, 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如播放录音、视频、图像等, 帮助学生入文入画, 入情入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朗读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朗读主要就是利用语音来表达文章中的内容和情感等,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好地发挥语文学习的作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指导不够明确,教学缺少明确的目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旨在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
朗读 语文课堂 重点戏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主要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内容转换成为有声语言情感,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优化朗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朗读学习的意义缺少准确的认识。在朗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学习的方法,盲目地根据教师的教学来学习。所以,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的时候,学生也就会跟着进行机械性的朗读。这种既缺少理解,又没有情感的朗读练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朗读的效率。这种形式的朗读也难以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难以提升,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
2.教师没能够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盲目地进行朗读,起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掌握朗读的方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缺少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同时,尽管一些教师进行了简单的指导,但是因为缺少目的性,没能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技巧掌握,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阻碍,表达能力提升缓慢。
3.朗读形式化比较严重,学生参与度低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朗读教学形式化比较严重,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在朗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没能够深刻融入其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有可能手里在做别的事情,心理在想别的事情。一味地想要应付教师,最终只会导致小学朗读教学形式化严重。形式主义严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最终严重影响了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
二、让朗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戏的策略
1.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
想要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关键就在于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使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深入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明确朗读的重要性,更好地感受朗读能够带给自己的收获。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还能够保证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2.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一些发音不够标准,生字词不认识的现象。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就会是学生养成错误的习惯和认识。例如在学习《七律·长征》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诗中的字词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朗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参与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黄果树瀑布的景象展示出来,然后在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文朗读,从而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朗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朗读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淑媛.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J】. 学周刊,2012(34)
【背景链接】-“吃空饷”事件频频曝光
2014年6月,有网友反映,陕西米脂县水资源管理办王某吃空饷十余年,还在县里的联通公司兼职,领双份工资。米脂县纪委以“长期在外兼职、从事第二职业”,决定给予王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该县水资源管理办一位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单位安排的工作,王某均能顺利完成,只是偶尔会提前下班”,“王某的妻子没有工作,家庭情况困难,所以才利用其他时间赚取外快”。此事一出,引起网友热议。
2014年1月,陕西省渭南市委全会通报称,大荔县副县长任某在其他县任副县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正在上学的儿子办理了工资关系,从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累计领取财政资金4.5万余元。事件最终处理结果是,违规领取的工资全额上缴,任某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标准表述】-治理“吃空饷”关键在于规制公权力
[政府官员吃“空饷”危害]
家庭困难,当然值得同情,但这种同情,不能成为违规兼职的借口,更不能成为从轻处罚的理由。家庭困难和违规兼职原本是完全不相干、不容混为一谈的两码事。
频频曝光的吃空饷事件,不仅严重增加财政负担,而且败坏着社会风气。
一是对在岗人员不公平。只占编制不做事,只领工资不干活,让在岗人员工作量增大,心里的怨气增加,攀比心理滋生,长此下去,不利于国家公职人员队伍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对纳税人不公平。吃空饷者的工资和福利全部来自于纳税人。一个没有为纳税人做出贡献的人随便拿纳税人的钱,这是对辛辛苦苦贡献税收的纳税人最大的不公平。
三是对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不公平。公平正义是各级党委政府正在努力维护和构建的社会原则,吃空饷,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违反了这一原则。如果任由此现象蔓延,将对本就脆弱的公平正义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中公.教育版权。
[原因分析]
一是部分官员诚信缺失和道德底线失守。“吃空饷”是严重违背公平公正价值观的权力腐败,是与“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不得”分配原则相背离的。部分官员为了自身利益,用身份特权将人员编制变为自家的自留地,把诚信和道德丢到一边。
二是人事及财政管理在制度存在漏洞。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不透明,编制管理混乱,给招考环节的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财政支出不公开,工资薪酬支出不透明,让吃空饷的人有可隐藏之处。“公共财政”、“财务公开”虽然早已写进中央文件,实行却步履维艰。
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没有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完美无缺的,而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则可弥补相关制度的漏洞。吃空饷之所以成为顽症,就在于长期以来监督手段不到位,监督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四是惩戒力度不强。对“吃空饷”者处罚力度不够,责任追究制度缺乏足够惩戒力与威慑力,极易形成“扎堆儿腐败”。
[对策措施]
一是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将干部编制管理、干部任用工作纳入干部学习的内容,增强公职人员依法依规管理任用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让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是规范编制的管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编制管理的混乱和不透明是造成“吃空饷”的重要原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其工资和福利待遇都源于政府税收,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这些部门的编制规划、编制使用,以及员工的录用、升迁、离岗离职等情况,自然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甚至可以考虑逐步推行编制实名制,推动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三是要强化法规制度的约束力。着重加强对人事和财政监管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停薪留职、借用借调等行为,健全层层审批及动态跟踪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吃空饷”行为入罪量刑,使查处时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四是要完善监督机制。要着力改变治理“吃空饷”自上而下的单一格局,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举报渠道,落实快速查办及信息反馈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广大群众对“吃空饷”的监督,构建较为完善的监督网络。深入推进党务、政务(事务)、财务公开,将编制、岗位、人员、工作信息等晒在阳光下,确保群众知情权,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怎么监督、监督什么”的难题。
五是要强化惩治的威慑力。只有惩治有力,预防才能有效。要做到有案必查、查必从严,加大“吃空饷”者的违法成本,不仅要向“吃空饷”者追缴违法所得,还要清理出干部队伍,并追以刑责。同时还是对“吃空饷”行为实行源头追溯问责,对“吃空饷”行为负有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或监管责任的领导干部,对涉及帮助“吃空饷”者违规操作的单位或干部职工,按照问责制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给予组织处理、党政纪处分或追究刑责,从而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遏制“吃空饷”的发生。
【文章素材】以“吃空饷”为主题的精彩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治理“吃空饷”关键在于规制公权力
2.全面治理“吃空饷”还需信息公开
[开头示例]
“光拿钱不做事”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这种不劳而获的事情,却真实地存在于一些党政及事业单位中。“吃空饷”事件的危害与影响不容低估,因为空饷吃掉的不只是公共财政和国家税收,还在一定程度上“吃坏”了政府的形象,“吃穿”了民众的心理承受底线。
[结尾示例]
那么,语文教学中可采用哪些朗读方法呢?
一,自主纠错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老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探讨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如苏教版初一语文《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一文:“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学生自主朗读时,就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同学问相互纠错,个个兴奋不已,课堂气氛活跃。经过探究讨论,学生争先恐后自主朗读,读准了字音,原来是上联第一、四、六个“朝”字读chao,指“涨潮”;第二、三、五、七个“朝”字读zhao,指每天早晨。下联第一、四、六个“长”字读zhang,有“增多”的意思;第二、三、五、七个“长”读chang,这里与上联表示时间的“朝”(zhao)相对。通过自主朗读训练,学生兴趣大增。
二,择机示范朗读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进人情境,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范读时,学生边听老师读,边想象意境,闻其声。见其人,自然亲其情,学生的思想感情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朱自清《春》时,教者可以这样引导:“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先让学生沉浸在四季美景的遐想中,然后择机引导学生对春天绚丽图景的向往,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学生自然凝神屏气,倾耳尽心。如痴如醉地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从他们脸上的专注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已进入角色了,兴趣大增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三,自觉同步跟读
跟读能让学生学会断句、重音等朗读技巧,也能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体会教者对课文情境的体会,帮助学生对作者意境的理解。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可采用跟读法。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便于学生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特别是想象他们的生活:天河“浅浅”,“不甚宽广”;他们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还能够“在天街闲游”。多么幸福!诗人的想象真是太丰富美妙了!
四,角色多元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体现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角色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全班同学进入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的鄙视。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五,男女交互对读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总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与向往,总想在异性前面表现自我。以期引起注意。男女对读法正是基于这种生理特点而设计的,能收到很好的朗读效果。在呈偶数段的精短文章尤其是韵律节奏感强的诗歌教学中,采用此法,是再恰当不过了。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可采用此法。
六,小组自由竞读
在竞赛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总是最活跃的。这种朗读方式可以利用班级的自然分组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由几组学生朗读,教者在小组竞读时听声音、看表情。洞察其内心世界,比小组的学生参与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优胜者在下次同样竞读中有优先选择朗读部分的权利。这样把竞争机制引入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极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朗读潜力,在读风不盛的班级,小组竞读法不失为一种刺激学生朗读积极性的好方法。
七,自主表演诵读
既然要表演,当然声音要宏亮,让全班的同学都听到;既然要表演,那是一边背,一边“演”的过程,当然要深知课文内容所隐含的情感,这样才背诵得生动,背诵得投人。刚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指着图片或影片来作解说性的背读,逐步让“想争冠军”的人勇敢地站在全班面前,以形神作手段,绘声绘色地表演背诵。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热点】推荐阅读:
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6-22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07-28
让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09-29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07-10
让英语课堂成为快乐的源泉(教学设计)10-20
让朗读带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10-27
让师生成为自己06-02
让运动成为习惯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