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精选8篇)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1

古浪县大靖东关小学 许小兰 朱万香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课件]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2

生命的课堂是一种“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笔者认为, 构建语文生命课堂有如下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师生共享课堂

1. 民主宽容, 让学生有安全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的过程, 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 教师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因此, 我们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 也要读懂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 我会在最需要的时候给某个学生以微笑, 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如其分的肯定, 更会在学生的精彩发言后给予及时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无错原则”。学生“无错”, 是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 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动辄就以“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这样的语言来刺伤学生, 而是要以鼓励为主, 让学生有话就说, 有想法就敢表述, 不求标准答案。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由于是借班上课, 我提问时随意找了一位学生回答, 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哄然大笑, 原来他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我领悟了意思, 看到这位同学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 但他始终没有回答, 我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 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皱了眉头, 说明他思考了问题, 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的评价, 学生会不高兴吗?还会有心理不安全感吗?

2. 师生互动, 让学生有主人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 必须承认教师、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 通过合作, 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 但合作更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融入集体, 让学生有归属感。

人的天性中, 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特点, 就是寻找归属感, 所谓的归属感就是隶属他人或团体, 并按其影响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果学生的归属感不强, 他会缺乏学习激情, 会缺少兴趣爱好, 不喜欢读书看报, 不注重汲取各种知识营养, 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课堂上当同学们纷纷表达意见时, 总是有学生低着头不敢看老师, 怕老师提问自己、怕自己回答不好、怕同学笑话自己。对这些没有发言的同学, 老师可以直接走到他的身边说:“你虽然没有举手, 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 请你谈谈你的想法。”如果这个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要鼓励他, 还要引发同学思考:“你同意他的想法吗?”或“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课堂教学中, 教师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中, 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加强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使学生在课堂中放飞自己的思绪。

二、教之必动情, 点燃学习的激情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对教学倾注的热情, 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 毫无反应, 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 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 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 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 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凸现五个观念: (1) 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 (2) 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3) 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 (4) 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让学生品尝成功; (5) 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 增强学生的自信,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有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一位教师在执教《背影》时, 在对话交流阶段, 同学们发言精彩, 个性飞扬;教师妙语点评, 让听课的教师沉醉其中。这位教师突然发现一位学生总是低头不语, 她走到这位学生的面前:

师:刚才我发现你一直没有发言。现在给你一个机会, 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我……我的爸爸和妈妈…… (说着伤心地哭了起来)

(这一场景, 让执教教师好像明白了什么:这可能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孩子, 此刻触景生情……她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背)

师:孩子, 我给你讲一个珍珠蚌的故事吧!在海边, 有一些很不起眼的蚌, 它们的体内钻进了泥沙, 特别痛苦, 但它们用自己的宽容和毅力将这些泥沙一层层的包裹, 一直把它们变成璀璨的珍珠。孩子, 我还要对你说, 你现在的心可能受了伤害, 其实, 你现在的不幸正是你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位教师的眼里闪着泪花, 动情地讲述, 这时, 整个会场响起一片掌声。

课堂中这位学生的心灵最期待教师的关注, 庆幸的是这位教师做到了。她关注了孩子的表情, 关注了孩子的读书, 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教师的一个故事, 让学生深受启发:我不正是珍珠蚌吗?我现在所受的磨砺与苦痛, 是为了精美的珍珠, 苦难对于我来说未必不是一种财富。这次“受宠”, 或许会让她牢记一辈子, 她的学习兴趣、生活勇气, 她的自信与激情或许从此被点燃。

三、教学多元论, 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3

重视生命教育,打造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质量。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方面,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等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应为全面达成教育目标服务。

在改革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已经出现一些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值得所有教师去思考和探索。例如:周一贯先生在《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中提出:“必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地去研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还个性以解放,充分展示学生生命的‘原生态’。”再如: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以“高扬主体精神,优化教育过程,打造生态课堂”为主题,各学科都以“研究真实的课堂”为原则,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探索互动生成式课堂的构建,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生命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的理念。

以上认识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就是要树立教育的“生命观”,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是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重视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

把握三维目标,实施有效调控

知识与能力:恰当分层,激励成功 第一,基础,着力夯实。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基本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上要夯实基础。具体做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以“学会”为目标,强化感知,领会要领;通过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采取有效措施补差,力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之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第二,潜能,深入挖掘。作为教师要坚持“异质多元”的目标,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具体做法:营造民主、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争论,让学生善于“自圆其说”。

过程与方法:张扬个性,促进发展 为了保障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

第一,探究,充分自主。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教师要做到: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资源就在身边;大胆放手,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究;通过反馈,交流心得,总结学习方法。第二,领悟,强化运用。受用终生的学习方法,并非经过一次的尝试就能获得,有时有多种方法可供选用。因为小学生比较和鉴别的能力有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比较差,所以教师就要强化对运用的点拨:通过尝试探究得出的学习方法,要不拘一格,并通过评价给予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个性得到张扬;有几种方法同时可供选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比较、筛选;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分别进行比较,训练学生灵活地选择个性化的最佳学习方法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倡导感悟,塑造人格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说教和灌输都可能收效甚微,而刻骨铭心的心灵震撼,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却可能影响其终生。

第一,感受,力求经历。社会生活是否亲身经历,内心感受是否深刻,对能否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教学要开放,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内心的喜怒哀乐,积淀生活经验。第二,资源,努力开发。以语文的视角去关注生活,努力挖掘资源。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通览全册教材,同时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明确哪些教材内容是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其次,深入街道或社区,了解学生的校内外生活,熟悉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等情况;再次,制定计划,以尊重学生实践的独立性和感受的独特性为前提,安排参观、访问、阅读、操作等实践活动;最后,还可以即兴设计,结合国内外重要事件、当地有价值的社会新闻、本校生动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再现生活,与生活对话,使之入境动情,产生心灵感应,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规律。正如课程标准是对以往教学大纲的扬弃,它本身还需要修改发展一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自然也应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应当成为静态的束缚,而应当是动态的追求。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及其评价中,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追求,把标准演绎为一堂堂好课,奉献给可爱的学生。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4

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

暨魅力课程研讨会“心得体会

受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委托,有幸参加了2011年5月21日至23日在西安市省军区招待所隆重召开的“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暨魅力课程研讨会”,这堪称一次中学数学教学盛宴,大会邀请了五位全国数学知名专家: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特级教师符永平;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于会祥;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师大附中数学教师张文娣;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汪香志。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他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强力的教科研理论支撑、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虚怀若谷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给了我以强烈震撼和启迪。

5月21日上午符永平老师做了示范课“一元二次方程”,下午做了题为《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说说我的“引导学生“再创造”发现式系列新科型”》专题报告。付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教学让人耳目一新,他被专家喻为“全国第一个用好数学教材章头图的教师”,章头图是教材编写专家从大量图片中精选出的每一章的开头图,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在一章的开始教学稍微涉及到一点或干脆弃之不用,但符永平老师却为此专门开发了一类课型——“章头图”导学探 索课。利用章头图在学生面前展现整章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在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中安排了三个图:滑动的梯子、海豚、从悬崖上自由下落的石子,符老师从中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梯子出发,精心设计了三个导入题,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列出了相应方程,并以此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解法、应用,凡一元二次方程整章要学的内容,符老师在这一课时中都涉及到了,老师始终在强调鼓励学生自己编写这一章的教材内容,一堂课下来,学生确实自己建构起了全章的整体框架。课上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审题是学生在自己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实际例子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一系列活动,最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对一般形式的概括和理解则是在一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解法是从方程2x2-25=0开始,以平方根为基础展开的,“老师不讲你们也能解!”在老师的这种鼓励下,学生一鼓作气,把分解因式法、配方法、公式法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练习的处理更别具一格,让学生一开始做题就从命题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题目,自己设计题目陷井,自己把握问题情境,让学生站在高处去认识题目,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提高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相比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义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索,错误认为定义是人为规定,让学生自己探索耽误时间,不如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清楚就可以,练习也是老师直接给出学生被动解答,每课时的学习也只停留在完成本课时内容,没有给学生在知识整体结 构中认识当堂内容,与符老师的课堂教学相比,我的课堂教学真是拙劣的很,符老师的教学关键是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每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每一个练习的处理,每一新知的探索总结,付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在极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他的这种新课程理念已举重若轻贯串于课堂始终,象空气一样弥漫于教学的细枝末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已不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成了自然的流露且不留痕迹,在符老师课后的学术报告中说到:“数学思想方法要让学生自然生长”,确实他的课堂上的确做到了学生的“自然生长”,不能不令人信服大家风范,他的教学思想是犀利的:“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心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他研究的这十八种课型,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思想犀利到不给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些许纰漏,他的教学研究是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的,是走自己的路出来的,别人没研究的他敢开拓,在他学术报告中可以体会到他是有强烈责任心的人,他把自己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度,提到了时代要求高度,提高到了中国前途角度,这些我们看来高不可及的东西,符老师的数学课堂上都能看到影子,他确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他确实是在“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他的课堂教学 “是师生实现教学的知识增长、文化熏染、品格濡染与学生的文化发展、心理成长、生命自由与生命自然生长的同构共生”,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课堂是美好的,美好的数学课堂是充满创造的”,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本色的美是可以滋养民族的科学精神”的,他的课堂教学力求让学生在追问中感受思维的神奇光辉,寻找创造的幸福感觉。他的大容量不只是体现在做多少题目上的,而是知识、题目、数学思想、解题方法、自学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立体丰满的大容量,一节课下来想想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符老师却在一堂课中确确实实完成了,且让人感到是水到渠成的、不着痕迹的、不生硬的。从他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教学确实是一种责任。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外三个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 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

致力于教科研研究是五位专家的共同特点,符永平老师开发了 十八种课型之多,张文娣老师更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积极进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新途径,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间与探索,她们把教学研究视为工作的必需品,正是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才使他们有了现在的成就,他们走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成功之路。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是他们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反思自己的做法: 1.让氛围愉快紧张

每一节课我都会设置一些情节,来创造一个让同学感到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再把同学引入到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之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逐渐进入一种紧张的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学习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沉闷的课堂氛围常常抑制学生的思维,因而使课堂教学陷入一潭死水,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老师如能通过精心策划,有意识的设计一种有趣的问题,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愉快的学习氛围,则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持久地保持愉快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率自然可以得到较大得提高。

2.将讨论进行到底

讨论不只是为了活跃气氛,也是为了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我常常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与前面或后面的同学进行第二轮讨论。这样直至多数问题解决,再让他们不能解决的难题抛给我,我在和大家一 起讨论。课堂讨论有益于知识达成,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受时间、同学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老师不愿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即使不得不进行讨论(如公开课),也只是蜻蜓点水。如能精心策划,大胆放手,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和学习的高度。

3.让讲解恰到好处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课堂上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摆脱“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的怪圈吧。在让学生将讨论进行到底的课堂上,我总是穿梭于热烈讨论的同学之间,及时地给他们以点拨,讲解力求及时。当大家把最后的问题抛给我时,我则能有效的把握哪些才是他们需要我去讲解的,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后往往能通过引导,以讨论的方式,最终把难题顺利解决。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应该巧妙的把握好学生的个性。让每位同学找出自己知识的盲点,然后逐个击破,无疑是从更高的层次、更细的层面达成课堂的高效。

4.让思考贯穿始终

思考是一种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引领学生不断地思考,不仅可以有效的达成知识目标,更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在一段时间内的遗忘率远低于看来或 者听来的内容。

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教师要学会挖掘,要依靠相信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论文 篇5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活力课堂 教学效率 途径与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中心工作。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收效甚微。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有兴趣。”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何等重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身边的现有资源是很多的,如多媒体网络,还有和教材配套的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磁带、教学光盘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过多的照本宣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活动的余地,就会束缚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很难谈得上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穿插游戏、故事、表演、辩论、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这两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随后认真扮演起其中的角色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饶有兴趣地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辩论:是否只需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要不要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也注重外表的人。通过辩论,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的明白了“落花生”精神的内涵,知晓了如何做一个现代的“落花生”。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布卢姆认为,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毫无道理或错误的,切忌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这些鼓励性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你真会读书”、“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课文读懂了”、“你真会学习”、“你的朗读真棒!”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这些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的用,要把握好“度”。

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一个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动机,那么这一节课他肯定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积极活动的时间在这一节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制定的目标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即使很认真、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目标要求过低,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就紧张不起来,会产生“课堂疲软”。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教授所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千万别“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鼓励学生,使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是思考的结果。能够出题考对方或提出问题,一方面表明学生是思考过的,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思考上的疑惑;这说明学生正参与着学习。但是,教师必须要对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点评,点评既不能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达到修正思路的目的。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反思性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四、课堂教学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同时,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学习的快乐,同时又超越了自己的认识。而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了解彼此的见解,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加正确和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

班班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6

贵州省瓮安第四中学

皮绿会

550400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结合本校“5115”有效课堂的改革,笔者初尝到了班班通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快乐,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班班通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此文从班班通的运用;班班通的运用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班班通的运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好处三方面阐述了班班通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班班通

语文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学校决定推行“瓮安四中5115有效课堂”,如今,这一教学模式已推行三个多学年,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15年中考中,这一教学模式下的九年级毕业生中考成绩刷新了学校中考成绩的记录),在实施“5115有效课堂”过程中,我初尝到了课改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快乐,特别是班班通在教学中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此过程中,我对班班通的运用与学生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现与大家交流,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最初,班班通的使用对于我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当新颖的教学手段,刚开始我真不知道如何做,因为多媒体的教学对于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把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拿到课堂上去,用班班通给学生展示,由于对多媒体课件和班班通的使用不熟悉,一节课下来,我经常是手足无措,学生们也是云里雾里,课堂教学没有了往日的挥洒自如,我的教学思路被这个新颖的教学手段打乱了。我的第一节多媒体课成了“尴尬”,下课铃响了,我草草收兵,狼狈离去。下课后,我对这节课作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第一:我对班班通的使用不熟悉;第二:我在网上下载的课件不适合;第三:我对课件出现的顺序不熟悉,我讲课的内容与展示的课件内容不一致,导致课堂出现尴尬。找准了问题的关键,我就开始着手去解决,我才知道,班班通的使用不仅仅就是放课件给学生看,它的使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班班通的使用,教师还要能自制课件,并且要把课堂的各个环节和课件的内容衔接好,才能保证课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和班班通的使用中,我感到迷茫,由于我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有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越是难的事情我越要去尝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有空就去听学校几个能熟练使用班班通的老师的课,向他们虚心请教,认真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也能熟练掌握班班通的使用,我制作的课件也非常不错,在课堂上,我又找回了自信,我的课堂又充满了活力,在一次示范课上,我执教的《苏州园林》一课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这几年来,我一直在用班班通上课,感觉这一教学模式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利用课件凭借班班通模式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形成信息空间,给课堂带来许多好处,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直观,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方面的传授方式,同时改变了交流方法以及教师备课、学生自习等方面受到的限制;班班通的运用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实效性,多媒体课件让课堂的容量加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和渠道大大增加。班班通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快乐,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班班通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和收获。

首先:班班通网络资源的运用,比较形象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境,能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视听觉感受,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我在网上收集了园林的图片制作成了一段三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视频,感受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园林,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我按照本文的说明顺序:园林的设计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讲究图画美,图案美,色彩美来制作,学生一边欣赏视频,教师一边讲解,让学生们在感受江南水乡的温润滋生出的精致儒雅的园林的同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运用视频把苏州园林的秀丽景色设置为动态效果,枯燥的内容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初步的了解,面对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习的灵感和兴趣自然而然便产生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深有体会,在制作课件时,我把自己在壶口瀑布的一张照片放在PPT中,当我给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时,学生们兴奋起来了,就对着我问这问那,我一边给学生讲解图片,一边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然后又将我在壶口瀑布录的视频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感受到黄河壶口瀑布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画面后激动不也,带着这种激情,学生们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读出了黄河的惊涛拍岸,读出了黄河的万丈狂澜,整节课,学生们都兴趣高涨,激情满怀。这堂课效果极好,在兴奋之余,我想,这样生动直观有趣的语文课,学生们都喜欢,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班通网络教学资源以生动的画面给语文课堂教学增加了画面美,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了多渠道信息传递,为教学注入了新生机,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其次,班班通的运用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实效性,多媒体课件让课堂的容量加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和渠道大大增加,这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学校“5115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班班通屏幕呈现教学内容、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做出回答,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便于课堂的及时反馈、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拓展。尤其是练习设计,容量大,方便快捷。利用“班班通”设备,其训练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比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时,本次综合性学习包含的内容很多,要给学生讲解戏曲的发展,戏曲的种类,戏曲的角色,戏曲的表现形式,脸谱的知识等等,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这么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在制作课件时下花了很大的功夫,首先是戏曲知识部分,我选取了重点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其次是对戏曲种类的学习,我选取了黄梅戏的代表曲目《天仙配》、《女驸马》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黄梅戏优美动人,悠扬委婉的曲调,让他们感受这种芬芳的泥土气息,培养学生们喜欢祖国的传统文化;我还选取了豫剧代表曲目《穆桂英挂帅》、《花木兰》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们感受艺术的魅力,学生们一边听一边模仿,有几个会的学生兴高采烈的跑到讲台上边听边舞,教室里充满了笑声,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掌握了这两种剧种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最后我播放了《说唱脸谱》音频,这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学生们可高兴了,边唱边比划,整堂课都在欢快的气氛中,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总之,充分合理的运用班班通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极大的丰富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还能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打造高效优质的语文课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7

一、一个灵魂———师生双方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个哲人说过:“我们必须断定的也许应是,我们何以有价值,而不是我们如何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何以有价值?莎士比亚说:“上天生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火炬精神,便是老师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而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生命更加充实;通过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健康地发展,从而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现;同时,“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从而不断长智慧,长才干。

在课堂上,学生何以有价值?一个哲人说过:“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学生的人生价值就是在教育的作用下,“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成为什么样的人”,能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使自己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活得健康、活得主动、活得充实。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长成栋梁之才。在这个前提下,才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一是要引导学生爱学;二是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三是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它时所付出的辛苦劳动”,而刻苦学习,勤奋学习,从而在困难的磨砺下去实现它人生的价值。

二、一条命脉———指导和训练“学会学习”

学习的内涵在今天已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学习已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扩展到“学会学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将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要使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的“学会学习”上。

1. 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 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3. 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如让一个差生用“骄傲”一词说话。他说:“我们班不因有我这个差生而可悲,我希望在将来我会让我们班因为有我而感到骄傲”。这就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片绿洲———构造和谐的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和谐相融,课堂才有不竭之源。

1. 师生关系的和谐。

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

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

教师要有童心。如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2. 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

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生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8

关键词:情境教学;主动性;陶冶情操;思维与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24-01

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反映、描绘的情境中去进行教学。这里的“境”是指为再现教学内容创设的具体生动的场景。“情”是指由这些场景激发起来的学生学习情绪。

一、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是一个归类识字单元,主要学习和人体有关的字词。怎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大量的生字词,并对识字教学不感到枯燥乏味呢?这就需要老师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最佳情境,营造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屏幕上先出现一个可爱的娃娃头,并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丁丁,这几天,我生病了,浑身不舒服,今天来到我们的课堂,想请你们帮我认识一下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名称,说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教教我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好吗?”学生们听了齐声答道:“好!”就这样,有趣的课堂教学开始了。经过读字词、开火车认词卡、画画儿、图和字词(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名称)之间的连线、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游戏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都已把这些有关身体的字词烂熟于心,甚至有的字词都会写了,还有几个同学津津有味地给大家介绍他们识记生字的方法呢。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平时应该怎样爱护它们;还可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与这些器官有关的成语,比如“膀大腰圆”“眉清目秀”“口齿伶俐”等。在活泼、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积累了词语,并拓展了课外知识。

二、有利于儿童感知教材,陶冶情操

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幅非常形象、生动的动画——三个小动物向各个方向拼命拉车的情景。学生们看了都哈哈笑了起来,我随机指名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形容一下这三个动物拉车的样子,并问他们为什么要笑?学生回答说:它们三个动物太有意思了,这样拉车,累死了车也不会动的。接着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天鹅、大虾和梭鱼是怎样拉车的,并在表演过后安排一次小小的采访,让学生们对这三个小动物进行自由提问。学生们兴致盎然,提出的问题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了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体会到了课文情境,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合伙的人们如果不是一条心,什么事也办不好,闹来闹去白费力,到头来,只能是自寻烦恼。

因此,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对突破课文重点、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教学效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使儿童潜在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小诗《风》没有直接写风的形态,而是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中发现了风的踪迹,从而感知到风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从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始,用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随后我趁机鼓励学生自己编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歌的意境作了有力的铺垫。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教学情为先,所以在课堂上,我还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在恰当的时候播放轻音乐,并引导学生把风想象成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和大自然做游戏,和我们捉迷藏,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歌所呈现的情感氛围之中;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自由地谈自己对风的认识。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由地想,尽情地读,舒畅地说,自然而然地领会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到了诗歌流动的意境,仿佛一阵清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你还知道风在哪里?请学生分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这个说:“当我们家的窗户玻璃哗哗响的时候,我就知道风来了。”那个说:“每当我看到我胸前的紅领巾飘起来时,我就知道风来到了我身边。”……激烈的发言过后,我又鼓励学生当小诗人,把自己刚才说的话仿照诗歌《风》写一写,学生的兴致更浓了。有的写到: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轻轻地从我的脸上拂过的时候,/我知道风来亲吻我了。有的写到: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花瓣飘落的时候/我们知道风生气了。有的写到: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妈妈的裙子飘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向妈妈问好呢!……多么优美、多么富有想象的小诗!

上一篇:关于加强社区管理下一篇:模版--实习单位接收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