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方法公共服务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16%,人均GDP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公共服务方面看,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3个,比1949年增长56.7倍;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增长了 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了 17.8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问题还很突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潜力,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同时,财政的主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财政施策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新时期,研究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财政如何施策推进减少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尤为必要。当前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大多集中于基本公共服务化的供给责任主体、财政能力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化水平评估、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化,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更具有空间特点,需要兼顾社会维度和空间纬度进行研究。本文主题就是对当前基本公共服务是否区域均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探索通过系统的财政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本文分析框架使用了“理论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实证评估一财政政策研究”的研究架构。第一部分为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先是对将要研究的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分别从学界和政府政策规定两方面来阐释“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性、基本性和均等化特点,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并从财政支出视角来观察要研究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就要将人民逻辑和财政逻辑结合起来,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福利经济学、公平正义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治理理论。当前国内外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是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实证分析,政府和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财政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等。第二部分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实证研究(第三章)。按照全面、科学、合理、可及的原则,构建了 7大类34个指标,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07年至2017年公共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与服务、公共文化、劳动就业服务、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7个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横向均等化水平和纵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同时结合财政支出安排情况,从资金投入和服务项目两个层面,全面反映31个省区市、东中西部片区和部分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第三部分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财政政策研究(第四、五、六章)这部分先是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系统GMM广义矩估计模型,依次探讨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分权度、转移支付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财政综合治理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推进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转变财政“包揽过多”的角色倾向,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税制结构、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多元主体供给局面;二是转变财政“经济优先”的支出倾向,调整完善支出结构,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投向民生支出,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三是转变财政“供给”导向,以人民群众需要作为起始点,以绩效结果为目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本文力求在研究视角、内容、方法上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视角出发,将“点、片、面”的区域经济研究逻辑应用到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上,对全国、东中西部片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支撑点进行逐级深入研究。二是计量方法多样化。本着数据可及、最优、典型的原则,选取7大类34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多元化量化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同时构建三个效应模型,对财政政策与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是意见建议系统化。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新时代基本公共服务与新技术的融合,呈现了许多新特点,因此没有局限于单独城市辖区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突出区域协同性、系统性,以期跨区域财政合作、多主体参与,各城市为了共同的目标系统发力,同频共振。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支出责任;财政政策

学科专业:财政学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公共服务

1.3.2 基本公共服务

1.3.3 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1.3.4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4 研究方法、框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经典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经典理论

2.1.1 福利经济学理论

2.1.2 公平正义理论

2.1.3 公共财政理论

2.1.4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研究

2.2.2 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2.2.3 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估分析

2.2.4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路径研究

2.2.5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第3章 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财政投入现状

3.1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选取思路

3.1.2 分项指标构建

3.1.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总指标模型和演算

3.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状况分析

3.2.1 各省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分析

3.2.2 各省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的变动水平分析

3.2.3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演变的核密度分析

3.2.4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3.2.5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差分析

3.3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分区域特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的视角

3.3.1 东中西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特征分析

3.3.2 东中西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分析

3.3.3 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特征

3.3.4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标准差分析

3.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相关财政投入分析(含东中西和部分城市群)

3.4.1 基本公共教育

3.4.2 基本医疗保障

3.4.3 基本社会保障与服务和基本劳动就业服务

3.4.4 基本公共文化

3.4.5 基础设施建设

3.4.6 环境保护

第四章 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分析

4.1 核心指标选取和统计描述

4.2 现状分析和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

4.4 模型检验

4.5 主要结论

4.6 公共产品供给经验借鉴

4.7 实现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双促进的对策建议

4.7.1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7.2 优化税制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4.7.3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

第五章 财政收支分权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分析

5.1 指标选取和统计描述

5.2 现状分析和模型设定

5.3 实证分析

5.4 模型检验

5.5 主要结论

5.6 财政分权国际经验借鉴

5.7 优化财政分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策建议

5.7.1 明确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

5.7.2 调整完善支出结构

5.7.3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第六章 财政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分析

6.1 指标选取和统计描述

6.2 现状分析和模型设定

6.3 实证分析

6.4 模型检验

6.5 主要结论

6.6 转移支付国际经验借鉴

6.7 完善转移支付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7.1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6.7.2 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动态监控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国中职物流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医院护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