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干部考核方法(精选7篇)

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篇1

我们目前对干部实行的德、能、勤、绩、廉的考核,就其考核内容来说,应该说是相当全面的;而就其考核方法来说,还有许多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这种以个人述职,考核组找被考核者单位部分人员测评、谈话方式进行的政绩考核办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考核内容的片面性容易引导人们去脱离实际地追求政绩。二是考核范围的局限性使考核人员难以全面了解考核对象。三是考核方法的主观性使考核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大打折扣。四是考核过程和结果没有可比性。五是对考核结果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一些行政者行政目的和行为的错位,陷入一种唯上唯“政绩”的怪圈。因此,尽快改变现行的这种与客观现实脱节的、无法量化的、没有可比性的考核方法,已经成为革除现行行政弊端、实现政府职能转化、保证长远行政目标实现的当务之急。

对于干部的考核,就是要围绕国家行政机构的行政目的与战略性目标的组织计划、实施过程、管理方法、行动结果、社会效益和行政支出等方面,综合性地考察一个单位的行政职能运行情况和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情况。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根据考核的目的和范围的不同而分别采取不 同的方法,或者同时结合采用多种方法。

回溯法。考核工作本身实际上就是一种对阶段性工作的回溯,是从阶段工作的结果出发,通过对结果的解剖分析得出一个单位或者个人德、能、勤、绩、廉诸方面全景式、立体化的印象。这就要求考核人员对已经摆在面前的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解剖,从凌乱的表象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逐步接触到干部的内心,逐渐回到事情的出发点,然后再按顺序从中理出人物的形象、单位的面貌。例如:信访人员一定时期接待信访事件的数量真实地反映了其工作量的大小,但它却不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要进一步了解,就必须对其接访总数进行剖析,把它分解成已经得到解决的、正在解决的、尚未安排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等类型,通过对这些类型的逐步深入解剖分析,就能够比较充分地了解其工作全貌了。也就是说,总量是一个工作强度指标,分类则是反映其工作思路和主动性的指标,解决问题的数量则是反映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能力的指标。如果他能够主动向领导建议,并且走出办公室,把矛盾化解于基层,化解于未然,逐步减少上访数量,则能进一步反映这个人高度的敬业精神、高超的工作艺术和社会活动能力。

利用回溯法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首先要注意对一些结果性数字中所包含的客观性因素作必要的剔除。如人们常说的经济发展指标中的所谓水分问题,税收收入指标中与主 观努力无关的经济增长性因素,行政部门中共同存在的惯性规律运行因素等。只有准确地剔除上述各种与主观努力无关的客观性因素,我们才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核出一个单位或个人的工作实绩,才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其次要注意对结果性数字和一些相关性指标的分析利用。比如目前人们普遍议论的CDP的涨水与缩水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综合考虑税收、成本、利润及其他与该指标相关的社会性指标,所有的虚报及少报现象将无处遁形。实际上,一切虚假都与人们出于某种需要的盲目追捧有关,当你把盲目追捧的基础打掉后,虚假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回溯法的本质就在于认真地对待相关的指标和指标间的有机联系。

行政成本效益考核法。行政成本效益考核法,是以行政成本为主线,通过对行政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确定考察对象的工作实绩的一种技术性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经济领域的行政管理部门和那些项目性、阶段性工作的考评。该方法要求必须建立起以行政成本核算为主体的成本考核评价体系和以行政效益为主体的效益评估体系。这两个子系统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行政成本效益考核方法。

一是行政成本的核算和考核体系。虽然行政行为是政府的连续不断的行为,但总是随着决策者的变化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我们要考核的客观对象。这种特 征不管有多大的不同,如果用经济的手段加以衡量。总是表现为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益的不同。而单就成本而言,则主要表现为变动成本的不同。变动成本是最主要的考量指标,它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行政者的行政历程和行为倾向,并且可以通过同地区、同部门、同职能、同时期行政者的变动成本的对比,以量化的方式显示出行政者在工作方法、作风、性格、素质以及思路上的差别,从而为确定行政效益的差别打下基础。行政成本的考核方法是建立在行政成本核算基础上的考核方法,它应该是通过对统一的行政成本项目进行规定的对比分析后的结果。它可以从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实的横向比较中得出每一个行政者的行政成本,从而得出行政效益的差别。为了准确地计算行政成本,就必须改变目前行政经费的核算方法,强化财政审计部门的过程控制职能而非源头控制职能,对行政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的划分,按照成本核算的方法,制定统一的行政成本项目和核算方法,实行严格的会计报表制度,制定科学的会计分析方法,将行政者的所有涉及经济活动的行政行为纳入过程监控之中,实行严格的分析对比,及时产生对比结果,并且把它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使行政的过程控制法制化。

二是建立科学的行政效益评估机制。行政效益评估机制,是依靠专家或者社会评估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估方法和规定的指标体系,对行政者的行政结果按照普遍受益原则、群众公认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公开公平原则定期进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估行为。行政机关的职责和行政对象的社会化以及行政行为和行政结果的持续性,决定了行政效益计量的不确定性。虽然仍可以划分出一定量的可以直接计量的效益,但是大量的、综合性的和阶段性的效益认定必须找出一种科学的、统一的评估方法来进行。虽然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责各不相同,行政行为无处不在,行政结果千差万别,给效益的评估带来了麻烦,但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明晰的,其投入即直接成本是准确的、可计量的,而且大部分行政行为的结果也是可以对比的,如果加上基于行政成本的过程监控指数和社会对一定时期的行政行为所产生的行政效益的公认度指数,对行政的现实效益评估是能够实现的,对持续效益的评估也是能够接近客观实际的。行政效益评估是对一个单位一定时期的整体效益的评价,是在忽略了具体的单个行政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相对抽象的东西,但又要求具有相对的准确度和具体的可比性指标。因此,第一,要准确界定该单位的职责范围及其与整个社会行政的关联度,即衔接点的多少与重要程度;第二,要考察其行政结果对其行政职责的落实情况和在各个衔接点上的对接状况的影响程度;第三,要考察其行政结果对内部产生的影响状况和对行政对象的影响状况;第四,要考察其行政过程的衔接状况,包括基础建设、行政效率、责任区域等;第五,要考察其成本投入状况,包括资金的来源、节余、负债额度及偿债能力等;第六,要考察其行政过程中对行政对象的影响程度,包括行政对象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的增减状况等,必要时还可以考虑计入其行政成本。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占有上述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相信对该单位的效益评估结果就会比较真实可信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由于不少行政部门是权力机关,我们在考察其行政结果的时候,万万不能忽视效益转移情况。这种情况表现为典型的负债型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效益转移,即行政机关利用手中的权力,挤占、筹集或借用企业资金,制造所谓的政绩和眼前的辉煌,实际阻滞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或者使持续发展丧失动力。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把成本投入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作为行政成本效益评估的中心指标使用。

改进民主测评和群众评议体系,有针对性地扩大社会参与评价工作范围。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目前的年终或者阶段性的考核方法,把它作为一种广泛及时地征求民主意见的重要渠道,变一次性考核为日常考核,使之成为一种对各级干部的日常行为的监督评价体系。二是把社会性民主评议转化为行政对象对行政者的行政行为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社会性的行政对象评价体系。这是适应政府即服务的理念,促进服务承诺落实,推进群众参政议政,强化社会监督,从而进一步推动行政公开、行政效率提高、群众观念 增强的必要措施和有力手段,也是完善实绩考核体制的重要环节。它的操作方法实际上是目前实行的干部考核方法的扩充。首先,它扩充了参与评价者的范围,把对行政者进行的内部评价扩大到其整个行政对象,变成一种广泛的社会评价。其次,它扩大了考察队伍并丰富了考察方法,把原来的由个别人进行的工作变成为有关社会评估机构、有关舆论手段和专业人员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这方面,目前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经验可以借鉴,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拓展,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完整的社会评价体系。

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篇2

关键词: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考核方法,定性,定量,适用性

高校中层管理干部, 是高校干部队伍中的重要组成, 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组织者。中层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工作成效对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等职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是高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

一、高校中层管理干部工作情况分析

(一) 地位和作用分析

中层管理干部在整个高校行政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职能, 是高校各项政策得以具体化实施的中坚力量。与校级领导班子相比, 中层干部要理解和服从高校发展的整体部署, 而对科级干部而言, 中层干部则要将这种战略部署具体到日常工作中, 因此中层管理干部有着领导和下属的双重身份。

这种职能定位, 决定了中层干部要起到学校战略决定层与下级教职工具体执行层之间的桥梁作用。中层干部要能理解、领会校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工作部署, 将上级指示具体化、可执行化, 又要能独立开展工作,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将校领导的意图转化成可以执行和理解的政策, 并在实施过程中监控调整, 掌握下情。因此, 中层干部在整个高校管理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中坚作用。

(二) 中层管理干部的工作特点

高校作为一个学术单位, 其整个管理活动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校不同于企业或政府, 中层干部的工作特点也有着高校特有的属性。

1. 部分工作时效性体现周期长。

科学研究是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的社会活动, 人才培养、大学文化建设等也不能在短期内看出成效。这就使中层干部及其领导部门的工作, 必须要围绕学术管理的特点展开, 其工作的产出也会随着学术周期的运行而带有工作积累期和成效显著期的阶段特点, 而这些工作往往不是一个考核年度就能看出成效。比如, 一个科研项目或重点基地的建设, 需要学校科技、人事等部门, 在项目报批、人才引进等阶段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科研效果的显现, 却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2. 不同类别部门间工作属性不同, 效果显示性有异。

高校机关部门有常规的党政机关, 对应社会服务部门, 还另设有总务、房产等后勤单位, 作为一个综合性学术单位, 一般还设有心理咨询、高教研究、附属机构管理等兼具管理和专业职能的单位。不同部门间工作性质、工作重点区别很大, 有的以服务保障为主, 有的则要更多参与国内高校行业的竞争, 有的则以服务决策、维护稳定为主。有的部门, 只要工作全年保持稳定, 就可算是最大成功, 而有的部门, 则要不断推陈出新。所以, 各个部门的工作成效表现形式不一样, 其评价方法自然也不能完全相同。

二、现行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现行我国高校中层干部考核的主要方法, 是根据干部一年的工作情况, 统一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这五个方面, 覆盖了对干部应有的评价内容。从执行来看, 有的高校评分指标较为细致, 而有的则较为概括;有的评价程序复杂些, 有的相对简化些。按上文分析的干部工作特点和部门工作属性, 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必然会带来以下的问题。

1.定性指标不宜量化。这五项指标, 全面概括了对一个管理干部应有评价的各个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 却很难客观测量出每一项指标的量的大小。对于德、廉等指标, 本身就是不易量化评价的。品德、廉洁等属于个人的德行品质、纪律操守, 很难像工作量那样, 计算出一个准确的分数。因此, 单纯的使用量化测评表进行考核, 虽然可以做到直观, 统一, 便于排名, 但是难以客观全部地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 也就难以保证客观性。

2.定量指标设置不合理。按照前文分析, 各类岗位工

用环境创设丰富乡土课程

王桂英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幼儿园, 江苏扬州225253)

摘要: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幼儿园地方特色, 开发出浓郁乡土气息的乡土课程一直是我们的追求。本土的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祖辈的生产工具和地方特有的工业产品等, 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校本课程。笔者探索出一些可供操作的乡土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乡土教育;环境创设;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

《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3-0272-02

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可以看出, 环境

-----------------------------------------------

作侧重不同, 特点有异, 统一按一套量化指标去考核, 不能反映出各类岗位的工作成效, 也不具有客观性。很多考核的设置, 为了保证适用于所有各类岗位, 往往描述得比较笼统, 使参与测评教职工无法把握准确的考核意图, 测评也就只能根据个人印象去打分。

3.考核程序形式化。大部分高校的中层干部考核, 一般是先由干部集中述职, 汇报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和来年的主要工作打算, 之后即进行无记名打分。由于每一名干部述职时间都很短 (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 , 也没有提供可以证明其实际表现和业绩的客观依据, 如果平时接触较多, 比较了解的还好, 如果彼此不了解, 打分时基本上就是凭印象、凭感觉, 述职会议就成了走过场。在实际考核打分时依据个人好恶、关系好坏的现象比较严重, 于是出现干好工作不如搞好人缘的不良现象, 考核结果自然也就容易出现偏差。

4.参与者观念影响。受传统考核观念的影响, 加上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讲求和气。在高校中, 对中层干部考核工作的思想认识还不足够。从领导来说, 一些领导思想观念保守, 为避免在部门干部队伍中产生不和谐因素, 故意弱化考核结果的使用。从参与者角度看, 参与者不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 测评显得盲目和随意, 带有应付的心态。对组织工作责任意识减弱, 有所顾虑, 坦诚度低, 认为说真话也未必有用, 怕遭到打击报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种种思想的存在, 使得高校干部考核工作难以真正落实民主, 推进民主, 体现真正的民意, 反映真实的民声。

三、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考核方法适用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我国高校中层管理干部的考核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干部考核不能变成走过场或是例行公事, 而应成为改善和提高管理工作的一个有力推进器, 要有新的思路, 开拓新的局面。

1.多样化考核。高校中层管理干部的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 综合运用不同的考核方法, 从多个维度多个渠道出发考核测评, 从而全面掌握干部信息, 促进干部队伍的合理晋升和流动, 更有效地管理、使用干部。比如:可以对难以量化而又非常重要的德、廉等考核指标, 赋予一票否决权, 既保证了以德为先, 又实现了注重实绩, 从而正确处理德行、品性和才干、业绩的关系。

2.科学确立考核指标体系。在当前高校中层管理干部实际考核过程中, 由于干部工作各自的特点不同、重点不一, 因此, 为了实现考核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中层管理干部考核的各项指标设置之间, 应合理地赋予不同的权重结构, 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另外为了保证整个考核工作的稳定性, 各项考核指标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又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政策要求, 实时适当补充新的指标内容和要求, 确保考核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高校干部管理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制定具体化、标准化的考核内容, 科学、客观地反映管理干部在考核工作期内的目标、任务完成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3.显绩考评与隐绩考评相结合。显绩是指那些可以用实物、实据表现出来的成绩;隐绩是指那些无法用实物等形象表达出来的成绩, 这些成绩容易被忽略, 但却是基础性的、有潜在效应的成绩。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工作岗位易取得实绩, 在这样的岗位上工作的干部, 其工作实绩易被人们所看到。反之, 有些岗位的工作, 成绩隐性较强, 不易被公众所认识。传统考评中偏重显绩的倾向已在高校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 深入挖掘隐性实绩, 并以此树立正确导向十分重要, 这也是党政管理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的标志之一。既要看干部在任期内做出的成绩, 又要看前任留下的基础和起点;既要看干部取得的眼前看得见的成绩, 又要看干部抓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的力度。

4.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中层管理干部的考核对于高校而言不是一次性工作, 而是持续性的常规年度工作。考核干部应坚持发展的眼光,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能“唯考盖论”、“一考定终身”。对干部的具体考核过程中, 应加强日常管理与跟踪了解, 着眼长远看发展, 对干部的履职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等全面分析, 从而为合理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 促进高校干部队伍的发展。随着高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变化, 越来越需要在继承传统优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干部考核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发展创新。高校可采用绩效考核方法中的360度考核方法, 将上级、同级、下级和服务对象纳入到考核评价主体体系中来, 全方位地考察、了解干部, 消除个体评估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林, 徐友.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规范化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6) :77-80.

[2]路爱东.建立和完善高校干部考核机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6, (11) :17-18.

对民生工程的考核方法应不断创新 篇3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地方对民生工程的考核体系比较复杂,主要由单项考核、综合考核和社情民意调查三项内容组成。随着民生工程项目的逐年增多,这一考核体系操作日益复杂,少数项目考核时存在打人情分现象,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地方民生工程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民生工程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全面简化原有考核体系,调整督查方式,强化群众监督、更加注重“社情民意”。建议具体的操作方法为,由市直各牵头部门对每年的民生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完成、实施效果情况进行考核,财政部门负责对资金保障情况进行考核,统计部门负责进行社情民意调查考核。

地方民生工程实施效果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此,考核中,一定要将社情民意调查单列,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充分运用基础资料数据库,增加对民生工程受益对象的调查,调查对象涵盖面要广,要能代表不同职业的群体,让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群众,在接受调查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调查切忌简单化,草率从事。要通过调查,强化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率和监督力,促进市直各牵头单位和市政府增加搞好民生工程的使命感、责任感,力争将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努力提高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满意度。

调整督查方式尤为必要。由于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增大,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加强,上级部门可以不再派出考核组开展专门的综合督查考核,主要通过比对基础资料数据库、适当抽样验证等方式,来考核民生工程实施单位政策落实和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执法检查和审计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篇4

把干部的智慧力量引导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来

河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梁滨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11-29 01版:要 闻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这为进一步做好干部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组织部门要发挥好干部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在指标设置、考核方式、结果运用上下功夫、出实招,把广大干部的智慧力量引导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来。最近,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河北省切实改进考核方法,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干部目标综合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并配套制定了针对设区市党政班子和干部、省直单位班子和干部以及县(市、区)委书记的三个具体考核办法,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调整指标设置,树立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导向。指标设置是干部考核工作的基础环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要树立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导向,就必须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做到“一增加、三注重”。“一增加”即增加对干部推进改革思路、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要把干部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中去评价,主要看其有没有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有没有推进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有没有推进改革的成果和实效。“三注重”即更加注重考核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绩,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速度又看质量,既进行纵向比较,又适当进行横向比较;更加注重考核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绩,加大资源消耗、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突出考核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况;更加注重考核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绩,突出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关系民生的指标。今年以来,河北省大幅度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加大了对造成雾霾

1天气主要排放物削减率的考核,不再以GDP论英雄。

创新考核方式,选拔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干部。科学管用的考核方式是考准考实干部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多头考核、一时紧一阵风、民意失真等问题,需要创新考核方式,让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一是建立“三考合一”的统筹机制。对不同主体、不同类型、不同渠道考核统筹整合,推进干部考核和绩效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三考合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负担。二是完善经常性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巡视、一线督考、延伸考核、跟踪考察等方式方法,及时收集有关数据和评价意见,建立档案,准确掌握干部思想工作情况。三是实行民意调查机制。通过随机抽样、直接调查等方式,让“他管的”、“他服务的”、“他身边的”人参加进来,广泛测评干部的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真正体现群众不认可、数字再高也白搭。在这方面,河北省切实改进考核方法,探索实行了“一定量、五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一定量”即目标考核定量指标体系;“五评价”即党委全委会成员评价、社会民意调查、民主测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测评、德和作风调查评价,提高了考核工作的公信度。

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篇5

今年来,大胆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新,在安管人员培训班中大量采用现场观摩、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学员讲课等新式教学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五种新式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就是在老师讲完有关原理后,组织学员应用所学原理进行情景模拟表演,以增强培训培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专题讲座中,老师在讲完基本原理和有关程序要求后,现场组织学员针对某一突发事件召开模拟演习,其中选拔了五位学员分别模拟演习主持人和相关人员,其他学员模拟所有应急救援人员。通过现场主持人的串词、应急提问、领导回答、教师点评等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员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参与度,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典型表演式教学方法。典型表演则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典型人物的现场即兴表演,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增强说服力,加深学员对基本知识、基本原则的理解。在“领导干部的演讲艺术及运用”专题讲座中,特邀请获得全市今年“水都论坛”演讲比赛第一名的选手进行现场表演,让学员真实感受演讲的艺术及其运作。然后,由主讲老师对典型表演的成功之处进行点评,对演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

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学员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对精选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以提高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我们专门在安管人员培训班上安排了一次事故案例讨论,主持案例讨论的老师事先精选一组事故案例,在讨论开始前现场分发案例,按“分组限时讨论——形成小组集体讨论意见——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意见——本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其他各组学员向该代表提出质疑或建议(自由发言、观点交锋)——教师总结点评”的程序,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案例讨论与交流,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提高了学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得到了学员的普遍好评。

学员讲课式教学方法。我们把每个班的学员分为4—5组,每组安排一位责任老师和一个单元时间(半天)、提前确定一个主题,每位学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人生经历或丹江口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好讲课准备,要求在校期间每位学员至少上台讲一次课。全体学员以组为单位在责任老师的组织下轮流上台讲课(一般为每人20分钟左右),其他学员在下面听,并可现场向讲课者提问要求其回答,每组学员全部讲完后,由责任老师进行总体点评。通过组织学员讲课,实现了“寓教于学”、“学学相长”,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使每位学员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点问题、写点东西,也给每位学员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实现了全体学员之间的经验、信息共享,既可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又可以丰富党校的教学形式。在春季和秋季两个科干班,我们分别安排了五次学员讲课,每位学员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准备和讲课,达到了全体学员百分之百参与,教学成效比较明显,很受学员欢迎。

现场观摩式教学方法。除了党校教室这个大课堂外,我们还把党校课堂设在参观学习的现场,通过组织学员到有代表性、学习价值较高的企业或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学习,由被学习的单位派专人进详细讲解或经验介绍,并现场解答学员的提问以实现互动交流,从而把干部培训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仅仅在秋季科干班,我们就安排和组织了六次现场观摩式教学活动,先后组织学员到市污水处理厂、金家湾工业园、凤源农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雨润公司、六里坪工业园和十堰市车载液压设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到六里坪镇狮子沟村、江家沟村现场参观、调研我市的农村脱贫奔小康工作;到均州办参观学习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到市信访接待大厅现场观摩和学习信访条例、信访处理程序以及信访工作要点;到市第一看守所对全体学员进行警示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现场观摩式教学活动,使广大学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到了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等,使课堂培训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延伸和拓展,同时也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总之,在短短半个月的安管人员培训班中,我们采用了大量的新式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培训班,我们按照新式教学方法开展的创新教学活动多达十四次以上,同时还聘请了十几位经验丰富的市领导、部门领导和高水平的教师讲课,创新教学活动和外聘教师的授课总量超过了整个培训班课时总量的一半以上。通过这些新式教学方法的推行和全体专兼职教师的不懈努力与奉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心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改变了参训干部对党校培训学习的错误看法(到党校学习不是“学习学习、休息休息、联系联系”,而是有任务、有压力,并不轻松,甚至有些学员还感到比在单位上班还忙、还累),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训干部对党校学习培训的满意度。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隆回职业培训学校是县扶贫免费培训定点学校,自2006年承担政府扶贫免费培训任务以来,该校坚持以“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为办学宗旨,工作中一环紧扣一环,在两年的扶贫免费培训工作当中,摸索出了一条让农村贫困青年快速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教学方法。2009年该校承担了电工和服装两个专业的扶贫免费培训指标100名,为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培训任务,该校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专业教师为成员的扶贫培训领导小组,针对农村贫困青年这一特殊群体,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专门开设扶贫培训班,培训内容面向企业需求,面向工作需求,任课老师自编教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2、由于扶贫培训学员都来自偏远山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习基础差,针对这一情况,任课教师坚持从易到难、耐心讲解,反复操作演示,直到每一个学员弄懂为止。

3、在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为主,要求每位学员上好每一堂实操课,并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穿插多媒体演示,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自制多媒体演示课件,把枯燥的理论利用动画进行讲解,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5、经常组织学员观看教学录相,让他们聆听专家的经验之谈,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6、由于扶贫学员都来自农村,思想涣散,很难管理,为了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学校经常召开主题班会,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走向社会,为自己的家庭,也为社会做出贡献。

7、严把毕业关,学员结业时,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成绩优异的学校予以奖励,考试不合格的学员,不予发放结业证书,要求留校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

8、学校经常举办各种操作技能比赛,以提高学员的操作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来自隆回县司门前镇,现在广东省中山市伏特照明有限公司从事电工工作的杨清超同学在与该校领导的通话中这样说道:“感谢党的扶贫政策,感谢学校的辛勤栽培,使我们这些来自贫穷山村的农村青年不花一分钱学费就学会了一门谋生的实用技术,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好工作,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培训实效。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不断创新研究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一是首次试行课题组研究式教学。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研究题目,学员在理论学习中选准一个主题,到市内开展专题调研,通过教师的指导,撰写调研报告,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形成教、学、研一体化培训模式。二是大力推进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辩疑、教师答疑、学员辩论等形式,让学员与教师围绕教学专题进行博弈,促进了教与学、学与学的良性互动,深受学员欢迎。三是进一步完善体验式教学。积极开展以异地现场教学为主导的社会调查活动,真实感受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对开阔眼界、看到不足、拓宽思维、坚定信念起到了良好的启迪作用。如中青班到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开展体验教学,深入农村访贫问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侧重实地调查,了解实际问题等,增强了学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调动了学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素质能力,增强了培训实效。要把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不间断地教育培训,关心干部职工成长,促进全面发展,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干部职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使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企业发展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轨道,实现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各单位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员工培训,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培训方式、方法单一,培训手段不够灵活。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烟草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为山东烟草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转变观念,结合学员需求开展工作

在传统教学中,多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进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向学员传授新理念、新方法,并在宏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但是对工作中细节的把握缺乏针对性,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比较差。要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出课堂,深入到学员中,了解不同学员的需求,结合工作实际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培训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

在职培训不同于普通教育。参加普通教育的学生一般没有工作经历,比较容易接受新理念和新知识。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一些问题有了既定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一些有启发性的小故事、小寓言等穿插于讲课内容之中。这样一来,既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激发学员深入探究的欲望。

三、推广案例教学,积极创新教学形式

推广案例教学,关键是要合理选择案例。烟草行业的各类报刊为教师收集教学案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行业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既能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又能提高培训工作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这无疑是对仅仅借助于“外脑”的培训形式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达到了以外为辅、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目的。这种培训方式有利于借鉴好的经验和方法,形成具有烟草企业特色的培训形式。

因此,教师应广泛搜集行业内典型的案例,融合于教学内容中,让学员通过案例讨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对工作过程、环节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四、开展互动教学,努力营造参与氛围 传统授课模式比较偏重于教师讲授、学员听课,学员听讲的效果不能及时反馈。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教师应注意授课形式,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员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结合工作实际讲述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在探讨中学习。作为教师,还应把握好互动的度。真正的互动是学员和学员之间思想的碰撞,教师的作用是对学员的发言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大家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所以,教师应用合理的方式营造参与的良好氛围,激发学员参与的欲望,在传授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挖掘广大学员的潜能。

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所以培训企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培养目标。职工培训和普通的专业(工种)的培训不同:一是时间短,要通过业余的两三个月培训在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有一定基础,无论原来的学历高低,在岗位上几年的锻炼都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三是急需提高。无论原来受过本专业(工种)的培训与否,均需通过再培训,在理论和技能方面达到相应工种要求。所以在教学中应以能力为基础搞好培训工作,尤其在理论教学方面有其更为突出的特点:培训专业(工种)的设置,就进行教材的选用方面,既要注重岗位性,更要强调其系统性。教材内容要侧重打基础,拓展知识面。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环节,强调直观性。就此谈谈以下看法。

一、适应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材。要适应企业岗位需要,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在教材的更新方面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生产设备在不断更新,教材和岗位需要脱节是难免的。例如我们公司氧化铝生产系统的管道化溶出新工艺新设备,过去根本没有,这种设备,现在不仅有,而且还要更加先进的工艺,其他设备也不断改进。所以要培训出能驾驭这些设备的职工。就必须更新原来教材,增加新的内容。二是在教材内容方面还要与岗位需要的知识相一致,因为在职职工培训对象不同,时间长短不一,对教材内容的安排也应不同。如教材的知识面涵盖面和深度应有区别,但有一点应是一致的那就是教材的岗位性、实用性。即针对性要强,如我公司的设备运行操作有上千个岗位,上百个工种,为考核方便,经对相同之处和相似岗位的考核内容进行调整合并也有近六十个工种。所以在对不同岗位的操作工进行培训时要有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三是对教材内容的增减和安排不能闭门造车。任课教师要走出校门到生产车间和岗位,了解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负责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交流,了解各岗位对知识的不同需要,编撰出既符合岗位需要又具有应变能力和可调整性的教材。使不同岗位培训的理论课教材达到岗位需要和内容够用的标准。

二、针对学员情况,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师对《教育学》中讲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比较熟悉,会满足于启发式教学。因为这种方法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默契配合,效果也较好。随着教改的演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教法也应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启”你“发”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在最大地发挥赏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他们的自身的积极性方面下功夫。分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与做法。一是对于教材中便于自学,难度不大的部分让学生先预习。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些问题,引导他们归纳概括。学员结合自己原有知识对要学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以发言的形式把教师讲的内容用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教师予以讲评。二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以学疑解难的方法,用较少的时间突破难点。然后以提问式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有关的问题,最后教师还要以讲评的形式予以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我把它称做成“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法使教有目的,学有兴趣。方法上有新意(或叫创意)。这样培养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要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教材要更新,教法要灵活,教学手段也要逐步实现现代化。要改变那种“粉笔+教案”的传统教法和手段。要使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它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是普通教学手段不能比的。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购买一些录相带、光盘等,也可以按教学需要自己录制一些,它可以平滑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点。如维修钳工讲车床的装拆时,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到现场去看全过程,光靠讲解又缺乏直观性。可以把它的拆的顺序写个简要角本,进行现场录像,在教师实际讲课时把必要的理论一讲,录像带一放,既增加了学员的感性认识,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问题。在对电解工培训时如果把加料、溶化、铸锭过程录下来,市场调查时就大大降低了难度,缩短了时间。增强了效果。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有不少,这对提高培训质量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篇6

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继续推进干部制度创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有着紧密联系。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机制。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在少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发展观树立不够牢固、坚持不够自觉,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问题;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的问题;只顾自身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问题;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问题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现有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还不够完善。

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篇7

一、《西方经济学》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科各专业的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在《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制度改革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考试考核方式仍没有跳出“复述型考核”的窠臼,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述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或答案,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制约,创新能力没有发展空间。再者,由于要照顾考试内容,加之课时有限,教师讲课只能囿于教材内容,不能太拓展开来分析问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考核的目的不仅在于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改革考试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

1.命题科学性和灵活性。考试内容要从单纯检查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过渡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等方面。考核要尽量拓展题型,如单选、多选、判断分析、改错、计算等,加大题量,增加内容覆盖面。要少出只有一种方法、一种标准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比重,尤其要多出一些综合性、一题多解的题,以考察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原来经济学试卷中的概念题,多以让学生叙述概念为主,可以改为给出一种现象的描述,让学生指出所表明的是什么概念或原理。这一改革,可以改变学生死背书本的习惯。论述题可选取报刊上的经济热点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解释其经济学意义和评估政策的效果。这样,可以综合地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对经济生活的关注度、对经济现象的敏感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主观题的评分中,不要规定标准答案,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拉出来,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题观点基本准确、思路脉络较清晰的给予及格,对答题中有独到见解、思路广且论据充分者给予高分。

2.考试方式多样性。变单一期末闭卷笔试为多元化考核,克服以一次考核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况标准的传统做法,实行期末闭卷和平时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这方面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又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其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以平时开卷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答问、平时作业、读书笔记、理论联系实际的小论文等项目构成,用以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防止为考试而学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成绩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努力探索口试、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将学生的全面素质纳入评价体系,如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学术活动等要给予一定成绩,特别是针对所学的相应课程撰写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要给予高分。

3.改进考试组织管理,变教师自己授课、自己出卷、自己批卷为课程群教师集体出卷和统一流水阅卷;变学生随意就座为临时编排考座,以减少作弊机会;变人工管理成绩为计算机管理成绩,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全部成绩上网,供学生查询,缩短成绩与学生见面的时间。

4.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试题库老化,不适应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此,对试题库要不断更新,特别是重点、核心的理论课程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建立高水平、高质量、高智能化的试题库,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同时,随着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进一步丰富试题形式。

二、《西方经济学》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考试制度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把握时代脉搏,做到干中学,同时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1.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素质教育只是文化素质课教学的误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学生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智能。教育者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多介绍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如一地学习,获取新知识,并融会贯通,才能授学生以“渔”。

2.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经济学教育尤其重要,它可帮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给学生以机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用经济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情景启发、直观启发、图示启发、语言启发、对比启发等。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鼓励求异思维,提倡用独立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轴、练为主线”。教学内容不应靠教师全部传授,避免“满堂灌”,部分课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多看、多思、多想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建立学生课外读书制度,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广泛阅读经济学原著、经济学论文及报告,丰富经济学知识,并以考核的方式监督其学习效果,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的素质和能力。

3.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有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它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教学生创造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考察及社会调研活动,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社会调研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微观经济学中讲到“需求、供给与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章节时,安排学生围绕生活消费品(衣、食)、家用电器、汽车、房地产等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市场价格变动的趋势,并就调研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组织讨论或撰写论文。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对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充分发掘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的潜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上一篇:浅谈如何深化企业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下一篇:优秀大学生团员个人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