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精选7篇)

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 篇1

产业集群所表达的是一种规模经济效应。各种产业和经济聚集,从而具备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产业,在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以商丘市为例,来探讨一下商丘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给出的建议。

商丘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目前,商丘市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20个。主要是:永城面粉加工、夏邑车站镇食用菌生产加工、夏邑会亭铸造加工、夏邑会亭打火机生产加工、虞城利民镇食品加工、虞城稍岗钢卷尺生产加工、虞城棉纺加工、梁园区铝加工、梁园区农产品加工、梁园区农药化工、睢阳区木材加工、睢阳区纺织加工、柘城金刚石微粉生产、柘城单楼铝制品产业、柘城河西杨木加工、睢县皮毛皮革加工、睢县食品加工、睢县木材加工、宁陵县白酒生产、民权县葡萄酒产业等。全市产业集群拥有各类企业1741家,从业人员148410人。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7.2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27.36亿元,上缴税金5.33亿元,实现利润15.34亿元 ,固定资产115.18亿元,资产总值140.1亿元。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集群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目前,商丘市重点行业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如虞城稍岗钢卷尺生产加工产业集群,过去仅有零星几家小企业,现已形成拥有钢卷尺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275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钢卷尺加工企业67家,年生产各种卷尺6亿多只,产品有30多个系列,150多个品种,产品遍销全国,是全国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2007年,钢卷尺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8亿元,增加值5.04亿元,利税1.9亿元,资产总值8.92亿元,上交税金1.1亿元。永城市的面粉加工、虞城的棉纺加工、科迪的食品生产、睢阳区的纺织服装和木材加工、柘城的金钢石微粉等产业集群,都是在不长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年产值几个亿,乃至十几个亿的产业集群。

2、形成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商丘市的钢卷尺、金刚石微粉、打火机、面粉、方便面、速冻食品等均在全国销量中占有较高份额,虞城生产的钢卷尺占国内市场的85%,夏邑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占长江以北市场的50%,“科迪”、“福润”牌速冻食品,“科迪”牌液体奶、“宇花”牌面粉等5种产品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九兴”面粉、“诚实人”牌方便面等12种产品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或“河南省免检产品”称号。“张弓”、“江华”、“鹤都”等商标分别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永城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永城)面粉城”称号;虞城县被中国计量协会批准命名为“中国(虞城)钢卷尺城”;夏邑县荣获“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示范县”称号;永城市汇丰面粉有限公司小麦生产基地,永城市皇沟酒业有限公司小麦生产基地,商丘市广安乳业有限公司草莓、玉米生产基地,河南省未来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火龙果基地等4家企业被省认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3、形成了一批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的集聚规模和产品链条的拉长,逐步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循环利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如:虞城利民镇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是以科迪食品集团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循环加工企业群,集科、工、农、牧、商于一体,已成为中原地区比较大的乳品加工基地。集群内有科迪奶牛胚胎中心、科迪乳业公司,科迪面业公司,速冻食品厂,罐头食品厂,冠生园科迪食品公司,科迪生物工程公司,奶牛养殖场,挤奶站等30多家企业。主导产品有奶牛胚胎、乳制品、速冻汤圆、速冻水饺、速冻蔬菜、罐头、方便面等十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2007年,该集群资产达到20多亿元,实现总产值16.3亿多元,实现利税1.6亿多元。产业集群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的600多万亩种植产业和1000多奶牛饲养户的发家致富,带动了几百家印刷包装业、运输业和拉动了农资的发展,形成相互促动、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大产业集群链条,构成资源、环境、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圈。

4、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7年,商丘市产业集群实现出口创汇8.77亿元。夏邑会亭的铸造产业集群出口创汇2.52亿元,虞城稍岗的钢卷尺产业集群出口创汇0.7亿元,睢县的皮毛皮革加工产业集群出口创汇0.3亿元,柘城县的金刚石微粉加工产业集群出口创汇5.25亿元。2006年,商丘市的肠衣企业依

靠集群优势参加了日本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审查。河南万新肠衣有限公司、商丘福隆肠衣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通过了日本为加强食品和农产品中农、兽药和化学残留控制而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的审查,首批获得日本注册,取得了肠衣产品出口日本的通行证。欧盟、美国等国家对我国一次性打火机企业设置了“打火机安全标准法案(CR法案)”。夏邑县组织5家规模较大的一次性打火机生产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攻克了“CR法案”中的有关技术要点,使其所生产的打火机全部符合“CR”标准,通过了欧盟国家产品质量。目前,夏邑县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融资难。企业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后,往往因流动资金的缺乏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融资难是商丘市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竞争激烈。虽然产业集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形成集散优势,但无序的竞争使产品价格下降,并成为企业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管理水平落后。企业高管人员缺乏,管理人员收入较低;缺乏稳定的销售队伍;人才流动快,部分企业位居边远的乡镇,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成为别人的培养基地。多数企业目前仍处在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产品单一,产品链条短,尚未形成产业链。

品牌建设滞后。多数钢卷尺企业以代工贴牌生产为主,自有品牌建设落后,相对江浙企业我市钢卷尺企业产品价格明显偏低。

进出口水平低。我市企业出口往往以通过外贸代理公司出口,自营出口能力很小。

企业优惠政策不统一。由于用电政策不统一,虞城稍岗镇钢卷尺企业已经开始搬离,部分企业搬至县城和商丘开发区,使刚刚形成的钢卷尺集散区有分崩离析的可能。由于相对固定资产投入较小,柘城的金刚石微粉企业已经有一部分搬至郑州和上海等地,形成对我市企业的竞争。

提出建议

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议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充分认识到融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规范财务,为融资创造先决条件。鼓励企业以多家企业互相担保贷款形式,实现融资。充分利用信用社的贷款优势,用活用好本市自有资金。

针对市场和价格竞争问题,建议要成立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沟通企业营销渠道。要加强对企业老板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不正当竞争。

针对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经常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适当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收入水平,以绩效考核形式增加企业高管和销售人员的收入。

针对产品单一,产品链条短,尚未形成产业链的问题,建议企业通过产业配套实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

针对品牌建设滞后问题,建议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评比活动,政府要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名优产品或技术创新的奖励。鼓励企业开发自有知识产权,并及时申请专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针对进出口水平低的问题,建议要加大本市外贸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可以成立专职的服务队伍,并组织有外贸经验的人员成立外贸报关和结算中心,为企业代理出口程序。要加快商丘海关建设,减少企业进出口的困难。要加大外贸人员引进的力度,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结合山东经验,对出口创汇产品,政府可以考虑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补偿或免息。商丘师院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可以根据需求考虑设立国际贸易专业,培养进出口贸易人才。

针对企业优惠政策不统一问题,建议对企业允诺的优惠政策政府一定要落到实处,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的干预和无谓的检查,给企业多留休养生息的时间。结束语

商丘市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利用好中央和省厅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加商丘市居民的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区 域 经 济 学》

结课论文

专业:经济学

班级: 09-2班

姓名:郑贺元

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 篇2

长期以来, 商丘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河南省中下游水平, 在全国范围内更是如此。如何才能加速赶超先进地市?近年来国内、河南省内热议的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我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借鉴的思路。由于种植型农业附加值偏低, 要想把商丘经济搞上去, 单纯发展农业是很难做到的。而商丘的工业基础薄弱, 从全国的背景来看, 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和重工业加速发展时期, 商丘的旅游等资源相比邻近地市并不占明显优势, 选择发展工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大于发展第三产业。因此, 合理的选择是采取对路的政策加速工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商丘目前的工业企业的构成中, 大型企业占有的比重不大, 多是小型的家族式企业甚至作坊式工场。靠企业自身的原始资本积累缓慢发展来振兴本地经济比较乏力, 且需付出相当长的时间机会成本。因此, 以政府为主导, 引进外部经济力量, 招商引资、发展集群工业成为应有之路。

(一) 与非集群企业相比,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明显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另外, 产业集聚也带动了资本、技术、人口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 并进一步推动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餐饮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新需求与发展, 使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大批转移, 增强了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与此同时,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提升了当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聚集功能, 又反过来促进了更多的企业进驻, 使城区、产业不断高级化。从企业经营的唯利性可以看出, 企业当然乐于在集聚工业园区落户并成为产业集群之一员, 从而享受到集聚经济效应。如此良性的互动循环, 不但产生了更大的规模效应而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 而且使当地经济获得了整体的有机的系统性的快速增长。

(二) 传统的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引入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 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园区内建有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有详细的区域规划, 控制企业的进入和退出, 对园区的长期发展进行管理。当属于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的企业入驻时, 会带来比各个企业孤立地分散设立在各个地区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企业关联性不足, 这种规模效应相比产业集群明显较弱。圈地而建工业园区, 引入一些不相关联的企业, 税收虽有所增加, 但却缺少持续而强劲的动力助力本地经济整体发展。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思路, 即以增加产值、税收为目的, 无长远规划、无功能定位、无发展方向的招商引资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如睢县产业园区、民权工业园区等, 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工业园区内, 具有高度相似性或互补性的企业所享受的聚集经济效应更强、利润更多、发展潜力更大, 远远大于没有任何关联性的同样数量和规模的企业。发展集聚工业形成产业集群能使工业园区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以及放大效应, 使经济实现系统性的增长和发展。

(三) 发展产业集群经济的模式之选———产业链整合式工业园区

产业链是基于价值链基础上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 以产品为纽带, 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空间分布等特征, 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式企业战略联盟。由于产业链某个环节上往往集中了一个或多个相关及其配套的企业, 因而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特性;由于链条整合的基础是集群企业, 又体现了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因此, 它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化与规模化的结合。顾名思义, 产业链整合式工业园区就是基于产业链条而有机整合的企业集聚所成的工业园区。它不同于一般园区里的企业, 松散的, 甚至没有丝毫关联的。它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 紧密相连, 休戚与共。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链整合式工业园区是有效的区域发展理论, 以下是两个经典案例。

1、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二战后, 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为了改变这种面貌, 新加坡建立了开发区, 使新加坡实现了快速工业化, 其开发模式一直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和模仿的对象。裕廊在建园初就极力引进了石化链条的龙头埃克森。由于规模效应和公司利益最大化的驱动, 壳牌化学和德国巴斯夫不请自来, 用埃克森生产的乙烯就地生产丙烯。而日本三井随后在丙烯化工厂附近建起了苯酚制造厂, 接着帝人化成完成了第四层接力, 加工苯酚做成了终端产品—PC。如此, 一条完整清晰的石化产业链在裕廊园区有效率的运行了, 并最终促成无半滴石油资源的新加坡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 全球十大乙烯的生产中心。不难发现, “产业链整合式”思维的运用造就了裕廊, 甚至造就了新加坡工业的繁荣。

2、江苏昆山———工业园区化城市。

昆山是江苏的一个县级市, 以台商聚集而著称。近年来, 台湾IT产业向昆山大量转移, 已建成六百多家企业, 累计项目六百二十个。据统计, 昆山已经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和五分之一的数码相机产量, 全球十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中有六个在昆山设立了生产基地。区内云集了三百多家电子信息类企业, 形成了从电子材料、零组件、系统部件到整机生产的一条完善的产业链, 主要产品有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液晶显示器等, 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不出昆山, 一台笔记本电脑包括LED显示屏、主板、连接器、键盘等在内的五百八十多个零部件最快只要五十分钟就能配全, 然后由成千上百的笔记本零部件提供商源源不断地将成品运往同在一个城市的仁宝、纬创、富士康等, 而后标有DELL、HP、Lenovo、LG、Apple、sumsung、acer等标识的笔记本组装完成, 通过集装箱销往世界各地。

(四) 商丘发展产业链整合式工业园的比较优势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赫-俄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弗能 (Vernon R.)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资源对集群的发展有着影响作用, 不同的资源条件对集群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而在所有要素禀赋中, 商丘所拥有的土地、地理位置、人力资源等区位因子 (韦伯定义为“作为区位的经济原因运作的力”) 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商丘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 具有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亚欧大陆桥和京九沿线铁路在此交汇, 商丘以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黄金交通枢纽优势成为中部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之一。全市东西横距168千米, 南北纵距128千米, 总面积10704平方千米, 2008年底全市人口824.37万人, 劳动力达到260万左右。相较于周边县市乃至于中部其他地区都可谓是土地储备充足, 劳动力资源丰富。商丘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使东部、东南部产业技术优势与中西部矿产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在此汇合, 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毋庸置疑, 商丘发展集聚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对商丘发展产业集群经济的启示

(一) 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 准确定位自身产业集群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 培植地方产业群的竞争优势不能封闭式地进行。地方政府必须把握全球的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 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区域产业集群和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性因素, 根据本地产业优势以及各具体要素的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 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一是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 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 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一方面应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中的地区产业群;另一方面更要为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二是统一规划, 合理设计。避免产业群结构雷同, 重复建设。三是运用财政和税收工具, 如提供减免税、贴息等财政支持手段, 以补偿企业进行技术、产品、市场创新所面临的负外部性, 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 扩大规模, 推动产业快速升级。

(二) 注意产业链龙头引进

显而易见, 裕廊和昆山两个实例非常相似, 都是引进产业链条上的龙头, 或者说主导核心企业以龙头效应拉动了产业链。而处在产业链条上的相对弱小的企业本着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会不请自来, 紧紧围绕在产业链上最有分量的龙头身边, 从而实现企业的最优目标。所以, 按照裕廊工业园和昆山的成功经验, 商丘发展集群经济, 发展产业链整合工业园区, 也应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产业, 而后在此产业链上寻找举足轻重的链条, 再在此链条上寻找最具影响力的几个企业, 并极力与其中一个达成园区落户协议, 从而完成产业链龙头引进的目标。而其余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自会因规模效应和龙头效应双重利诱陆续进驻园区。自此, 产业链整合式工业园区的雏形便初露端倪。

(三) 对产业园区和城市经济作整体战略思考

产业链的引进最重要是可以引导本地资金和本地民营企业明确未来投资和发展方向。通过向产业链提供中间品, 有机融入产业链, 最终使本地企业成为产业集群中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另外, 通过外向配套模式, 本地民营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市场, 获得了外来企业的技术指导, 接受了外来企业的技术溢出, 提高了技术水平, 从而实现企业正规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有序发展。新加坡与昆山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产业链整合式”思维的成功, 也没有简简单单的在工业园的成功前止步, 他们以工业园为依托, 基于产业链, 延展价值链, 把产业链整合产生的经济效用延伸到了工业园之外, 有效地散播到整个城市的经济运行的系统中。我们的大多园区把园区经济独立于整个地区经济运行之外, 人为地割裂两者的一体关系, 仅仅只是为了便利管制, 没有把园区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放在同一框架下作战略思考, 虽得小利, 却失去了规模联动发展的机会。

(四) 发展产业集群经济, 地方政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杨先明在其所著的书中提到“能力结构”的概念, 即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增长要素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配置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开放能力等结构性能力。显而易见, 由于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商丘的能力结构不及新加坡以及昆山, 所以政府的行政和服务的职能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政府应该努力完善扶持地方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以非流动性要素吸引流动性要素的能力;强化创新机制, 构建创新体系, 促进学习与文化等要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缉慈, 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意义[J].经济地理, 2001 (5) .

[2]、罗宏.国外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J].环境导报, 2001 (1) .

[3]、走进肇庆高新区[DB/OL].财经郎眼, 2010-08-02.

[4]、商丘统计年鉴·2008年卷[M].商丘市统计局内部出版, 2009.

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 篇3

发展新思路:“合纵连横”谋崛起,国家级区域规划起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逐步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并在管理与调控区域发展手段上不断创新,这是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把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中国政府调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三个“四大”,即四大战略区域(亦称“四大板块”)、四大机制和四大主体功能区。

所谓四大战略区域,就是从战略上将发展区域划分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所谓四大机制,即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与扶持机制协调区域发展,为企业、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区域行为提供基本规范;所谓四大主体功能区,就是依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中国区域管理的一大创新。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思路、新观念和新举措,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这实质上点出了缩小区域差距的内涵,即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改革新动力: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不同类型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中央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针对西部地区长期贫困落后,中央在1999年底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面对“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发展出现明显衰退,中央2002年又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中央在2003年提出“统筹区域发展”,重视长三角与京津冀都市圈这类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规划,其背后的深意是:统筹区域发展,在于综合解决各种区域问题。只有通盘考虑西部的“落后病”、东北的“萧条病”与东部部分城市出现的“膨胀病”,才能防止中国的发展步伐因区域病困扰而放缓。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同样引起中央高度关注,“中部崛起”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中部六省的发展本身,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布阵中,这是最后一个板块的战略宏图。

由此,中国的区域战略基本上完成了由“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未来战略区域的范围已经基本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聚焦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新的强烈需要。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区域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谁也不能否认,区域经济整合已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越来越重要的支柱力量。

经济新格局: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下互动”意味着,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意识到了促进内部合作与打造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培育上。

在2004年,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都不约而同地扛起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大旗,这是对客观发展要求的一种必然反应。地方政府谋划区域发展,是由于单打独干已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这一轮区域经济整合中呈现出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种种“上下互动”迹象传达着这样的信号——在历经几十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经济格局也将由此改变。

区域经济学论文 篇4

姓名:张旭远 学号:200910405215班级:呈贡金融

一、摘要:

“两烟”是云南的第一支柱产业。1990-2004年的14年间烟草累计实现两烟税利4287.3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0%以上。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烟草种植自然条件,有较广阔的烤烟种植地域,有600多万亩烤烟生产基地。烤烟收入是云南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共有92个县、789个乡(镇)、200万户种烟,仅烤烟一项每年使农民人均增收100-150元,2004年,烤烟为全省农民人均创收197.5元,为地方财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云南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卷烟工业,全省烟草企业,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卷烟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箱,年产量达到600余万箱。2004年,全省“两烟”创税利已经达到400亿。烟草产业是云南省经济、财政最重要的支柱。

二、关键字:两烟支柱产业 税利。

三、正文

1、国内烟草发展趋势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信息中心专项研究预测,21世纪,我国卷烟消费需求量可能达到最大值约3650万箱左右,在这之后,全国卷烟消费量将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到2010年大约降到3340万箱。近年来,上海、湖南、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卷烟企业迅速崛起,打破了云南烟草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烟草的格局也从云南烟草一枝独秀变成了一超多强。在国家认定的名牌卷烟牌号中,各省市名牌卷烟纷纷上榜,而云南的品牌及比例在下降。云南烟草行业实现税利占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的比重见图2。

图2:云南烟草行业实现税利占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的比重

2、云南烟草发展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云南省卷烟工业处在一个关键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卷烟产品在数量饱和之后不可能再继续扩大产量,只能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依靠高科技,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卷烟产品的品质,把卷烟安全性与消费者的接受性统一起来。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把烟草产业作为十大重点产业之首,提出要通过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要高度重视专利、技术标准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的具体要求。要“以烟草、天然药物、中药材、生物农药、花卉、绿色食品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标准开发,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加紧制定专利技术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实施规划,普及专利和技术标准知识。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用品牌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2003年9月,云南省完成了九大卷烟企业重组,将原来的会泽、楚雄、大理、春城、大理、玉溪红塔、昆明、曲靖、红河九家烟厂整合为昆明、玉溪、红河和曲靖四家卷烟厂,36个品牌整合到20个以内。云南烟草行业提出了“做精做强做大品牌,做实做强做大企业,实现云南烟草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云南烟草企业申请专利状况

云南现有卷烟企业1985—2004年申请专利现状见图8。图中每个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包括了被整合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还包含A24B、A24C、A24D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

图8:1985年——2004年云南四家卷烟厂烟草专利申请状况(件)

在云南四家卷烟企业中,玉溪红塔卷烟厂技术中心是国家级的7个烟草技术中心之一,昆明卷烟厂技术中心是烟草行业技术中心,均拥有较强综合实力。从云南省四家卷烟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发明专利申请仅占云南省烟草发明专利申请的12%;实用新型专利占云南省烟草实用新型专利的20%;外观设计专利占云南省烟草外观设计专利的39%。四家卷烟厂申请专利量在云南省烟草专利申请量中所份额不高。

3.1、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情况

1985—2004年,在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见下表。

表: 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件)

表中数据包括了国内外和云南省烟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情况。从表中可见,云南烟草发明专利多集中在卷烟的生产工艺和制备上,占全国的7%;云南省在烟草栽培、育种、肥料、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占全国同类的15%;而在A24C、A24D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却很少;云南省烟草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低,仅占5%。

3.2、烟草技术领域申请专利现状评价

经过对1985年—2004年涉及烟草技术领域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实用新型授权状况的检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20年来,涉及烟草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处于平稳增长的趋势。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烟草专利全部集中在发明专利上,发明专利授权占国内外在中国烟草发明专利的59%,并集中在几家大的烟草生产商和烟草机械制造商中。这说明,外国企业对我国烟草技术领域的占领是很明显的。

我国烟草行业申请专利状况,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比,处于在初级阶段。从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专利情况分析,中国烟草业无论是在烟叶和卷烟的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日本烟草、雷诺兹等跨国烟草公司几乎瓜分了包括卷烟制造工艺、卷烟产品设计、卷烟材料和烟草新技术等整个卷烟制造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以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和雷诺兹为甚。日本烟草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则更多地集中于核心技术的外围改进型技术。中国卷烟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技术则更多地处于卷烟工业技术中的边缘技术,较难对跨国公司形成技术壁垒。

从云南省烟草专利申请总体情况分析,无论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还是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与省外相比较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与云南烟草生产在全国和全省所占经济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从云南四家卷烟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出:一是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少,大多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上,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更少。与国外跨国烟草企业相比,难以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二是从2004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全国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看,位居前10名的企业中,云南省仅有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卷烟厂两家企业。红河、曲靖卷烟厂未能进入前十强的行列。三是云南烟草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低于非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质量不高,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转化实施低。云南是烟草生产大省,但不是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强省。多年来,云南烟草产业其经济效益掩盖了技术创新薄弱的状况,这应该引起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云南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从烟草大省向烟草技术创新强省的历史性迈进。

4、对云南烟草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目标分析

4.1、云南烟草技术创新目标

烟草是云南最具比较优势,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总体框架下,确定出适合云南实际的技术创新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云南烟草技术创新目标要在立足于满足消费者健康、安全和保健要求的基础上,扶持云南烟草产业的壮大发展,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国内市场第一的地位。云南烟草要结合开发烟叶新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加大中式卷烟、低焦油、超低焦油;改造提升打叶复烤膨胀烟丝(梗丝)、制丝、卷接及加工工艺;扩大烟草新用途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实现云南从烟草大省迈向烟草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2、在烟草机械方面,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提升云南卷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从卷烟机械技术领域在中国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分析,无论是省外、还是云南省的卷烟企业都不具有优势。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是云南卷烟机械技术创新的选择。昆明船舶集团公司是我省烟机制造的大企业,所走也是引进——消化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目前,昆船集团公司制造烟机已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在烟草机械技术引进中,尤其要重视豪尼公司、吉第公司在中国拥有专利状况,避免花钱引进技术,又遭侵权讼诉的现象发生。

4.3、在卷烟制备工艺方面,利用生物资源自主创新,开发安全型卷烟新产品。

从卷烟制备工艺技术领域在中国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分析,在用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与卷烟产品安全性的改善相结合,开创中国烟草工业独有的新型混合型卷烟,开发具有特色的安全型中式卷烟,对提升云南卷烟产品有着广阔前景。外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中国专利申请甚少,国内多属于非职务发明。目前,云南在混合型卷烟的中草药和特殊添加剂的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对筛选出能够与烟草香气味协调,又能保健、减害和减缓呼吸道疾病的中草药,对中和烟气中某些不利成份,增加卷烟香料的双重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云南省在此技术领域大有可为,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形成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为提升云南卷烟产品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总结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烟草种植自然条件,有着广阔的烤烟种植地域。但在烤烟种植品种方面,存在主栽品种单一,不利于烟草工业进行多品种、多产地、多等级、小比例的配方需求;烟草等级还不能满足卷烟配方结构的要求;部分烟叶内在化学成份缺乏协调性等技术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把烟草纳入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范围,云南省在烟草品种选育上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利用国外优良品种与云南烟草资源,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选育和开发烟草多抗、高香味、低焦油、中烟碱、含钾高、可用性好的新品种,可从源头上提升云南烟草科技含量。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学跃.云南烟草业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烟草在线专稿2005-4-12()

2、王彦亭.自主知识产权事关中国烟草安全《中国烟草》(2004年,第13期)

地方区域经济学论文 篇5

一、地方性高校开展区域经济学教学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与区域经济学教学特点的不适应

区域经济学学科具备综合性、应用性与区域性特点,这要求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之外更要注重应用性,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从而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重心局限于理论,学生只是掌握或记忆理论和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根本没有掌握具体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必然要求由传授式教学模式向探究型教学模式转变,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知识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体系的滞后,缺乏地域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中最年轻的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区域经济学起步更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区域性经济问题,如不同地区发展路径问题、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城市化问题等。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区域经济学科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但因为本课程开设时间不长,经典教材不多,如现在为众多高校使用的孙久文的《区域经济学》,该类教材大多都是对于经典理论的梳理和介绍,案例引用并不多,而且案例大多是国内或国外发生的经典性案例,缺乏地域性特点,难以培养学生关注、分析和解决地区性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

西部高校地处经济相对滞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后同样带来了教育资源的缺乏和教学理念的滞后,难以吸收经济学类精英人才。现有的经济学教学者大多为新毕业的`硕博士研究生或由经过短期深造进修的老教师承担,区域经济学学科教学经验缺乏,甚至缺乏对经济学科体系的完整把握。地域的偏僻使得教师与国内及国际先进经济学理论和观点有所脱节,缺乏敏锐的经济学触觉,难以把握经济学发展动向,无法进行深入的相关科研工作。以上这些是地方高校开展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碰到的最常见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突出探究式教学的地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转变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着重于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着重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具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1.案例穿插讲授

在校大学生缺乏对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就理论言理论,学生很难予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本课程的重点或难点时,应穿插使用案例,用大家熟知的案例来分析说明深奥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解释区域开发中的政府作用时,可利用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这一经典案例。但在案例使用中需要注意案例与学生生活的可连接性,书本上许多案例距离学生比较远,如这里提到的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案例的引用,对于中国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学生而言太遥远,如果能在备课中将本土或本国大家所熟知的案例引入,则更具有现实性,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现实并掌握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

2.热点问题讨论

为保证理论和方法的实用性,在某章节或某问题讲授之后,教师可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提出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及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如针对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增长理论,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以及西部大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梯度理论,可以引入中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案例,激发学生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种种原因及应对措施展开讨论。这种热点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经济事实发生背景和原因,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形式更是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教学相长。本方式需注意教师仅仅是指导,而要避免给出固定标准答案,禁锢学生思维。

(二)灵活多样的课外辅导

教学应当不局限于课堂内,应该开展各式的课外辅导与教学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巩固学生所学的的相关理论。

1.开展专题讲座

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高校、知名企业或是政府经济部门邀请一些专家、企业家或政府官员来校召开专题讲座。这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这一形式在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专家、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并最好能在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与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

2.组织学生亲身实践

在搞好课堂案例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是情境案例,即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区域政策制定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区域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到企业参观学习,以使学生能够更感性、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完善学生学业的考核机制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考核方式大多是闭卷笔试,弊端有二:一是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因此,应当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多样化考核。建议将最终考核成绩的评定分为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以及出勤率三个版块,从学生科研论文的情况、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等对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甚至可以采取面试和口试方式,以综合性案例来考察学生在事实获取、探索研究、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探究型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仙游县教育信息网

★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探讨

★ 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之我见

★ 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 房产信息网/房产中介口号

★ 人格特征的民法学诠释研究论文

★ 四个诠释对照检查

★ 地方民间艺术传播措施论文

★ 县地方税务局政风行风建设工作汇报

区域经济学思考题 篇6

1、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

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介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包括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主要研究城乡结构和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包括区域重心的推移、区域核心一外围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区划问题。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其中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主要从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第十四章则研究一个地区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以此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第六部分:区域经济学的展望,包括第十五章,主要内容是展望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1.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分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享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但是,我们必须防止一种倾向:由于经济发展使得经济性的标识日趋重要,因而人们常常忘记了还有自然的存在,或者把自然当作了经济的附属物。

2.系统区

系统区是区域之间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我们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区,那么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的所有自然和经济特征可能都是迥异的,但所亭位置上的相连,使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它们看做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经济地理学给区域经济学提供的基础,中心点是区域的概念及其空间关系。导然现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看起来离地理学越来越遥远,而且内容越来越庞杂,但任何脱离区域的空间关系的研究,都不应当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

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

5、古典区位理论像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广。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德国学者杜能(Von Thunen)、韦伯

(A.Weber)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孤立化方法研究而形成的。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惟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供应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2.工业区位论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

美国学者胡佛于l931年与l948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考察了运输成本问题。他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后者在大多数时间是常数。此项研究奠定了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胡佛根据运输本身的经济特点,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就是胡佛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他认为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围绕这两个问题,产生了许多市场区位论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政策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政策理论以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与方法。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正是从这点出发,其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经济学的,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其一是收益递增。其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其三是运输成本。

(二)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或者是“区域政策”学派,其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所以,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

(三)区域管理学派

区域管理是区域经济融人管理学的内容后形成的新的学派,对于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区域管理起源于人们对20世纪50—60年代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的认识’,由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对立,人口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的产业部门却很难向落后地区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认识到,仅有政策和规划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管理学的方式,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如日本的国土开发、美国的区域再开发等,都是著名的范例。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界正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潜心研究。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金融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篇7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古典学派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众多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摸索。尽管有学者指出部分研究过分夸大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积极而又紧密的联系。国内学界往往在整理回顾了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经济层面,金融发展确实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协调和促进作用,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于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而引发的要素流动,特别是资本流动。但是立足微观区域视角的一些研究并没有支持上述观点,有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金融发展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可能只是经济增长的内生结果。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始终是没有打开的“黑箱”。

就传统意义而言,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主要采用财政、税收等非金融手段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但是这种调节存在严重的挤出效应和非市场化效应,难以切实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伴随着中央深化改革举措的不断推出,立足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建立和健全区域的经济运行系统就成为当前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核心问题。

区域金融影响经济运行的机理分析

区域金融作为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本身就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伴随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必将直接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之一。但是立足以一、二产业发展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在自身赢利、创造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职能应该是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和扶持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发挥上述功效的关键在于明确金融系统作用于区域经济的立足点、明确作用的方式和路径、解析内在的机理。

立足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为实体企业提供资本,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融资是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功能,而资金短缺又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本市场运作,发挥金融系统的融资功能,将直接决定区域金融系统是否有效。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是配置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信贷压力不断扩大、IPO步骤放缓,而企业转型升级资金需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引导企业分层次地参与“地区股权交易”“新三板”等场外业务和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场内业务,借助小微贷等金融产品,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实现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等转型升级要务,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的内源性增长。

立足生产性的金融服务开发,为流通环节提供推动力,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枢纽。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金融系统还为整个经济系统提供服务工作,特别是立足商贸、流通环节,金融的作用非常重大。流通环节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金融在支付工具、信用担保、保险对冲、融资租赁等众多环节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以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新型流通金融服务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衔接生产与流通的枢纽,成为新的增长极。

立足自组织的金融系统建设,为区域经济提供动力,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依靠的不是政府的主导,而是涵盖多层次、多领域的金融服务与中介组织,以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区发展银行、城镇合作银行为主体的银行金融组织,以券商、投行、基金公司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以地区股权交易平台、股交中心、新三板、期货、现货交易平台为代表的金融平台组织,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构建成为区域金融系统。系统内部能够依靠市场机制,联合企业形成自我供给、自我完善的自组织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立足安全性的金融防范系统,为区域经济化解危机,是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保障。由于资本天生的逐利性,面对地区经济之间的落差,资本将会自发寻找套利的空间和机会,国际资本的“热钱”、国内众多“产业基金”都会对地区的实体产业、地产、消费品等众多领域带来冲击,形成物价上涨,引发经济波动,甚至造成经济泡沫,为经济发展带来威胁。而此时,金融防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金融政策制定、金融监管系统的运行,保障地区经济平稳发展,将是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任务。

结论

区域金融体系构建与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流的经济、金融领域更为关注金融调节行为与经济波动之间的数量联动关系,关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内在联系,而相对忽视微观金融系统内部的机理,使得当前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理论依据,其效果必然与目标相距甚远。本文力图对区域金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认为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产业发展、维护区域经济稳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体系建设以及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掌舵人”,而不是“船夫”,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规划、协调、调控与监督职能,针对现有的金融发展瓶颈,大力发展金融组织,推进企业资本化运作,组织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维护金融系统健康、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对于成功范文下一篇:运营管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