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

2022-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摘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规划担负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持耕地面积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规划实施评估是判断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将耕地质量等级、单位建设用地GDP等指标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行评估,为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泰兴市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General land use planning; Implementing evaluation; Taixing City

新型城鎮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1]。推行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一是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二是分析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并弥补损失;三是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四是促进未来我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

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向保护型、存量型和空间型规划转变,必须坚持耕地保护、生态优先、边界管控和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方向。规划实施评估是考量规划的实施效果并对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的前提,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和土地利用规划评估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评估方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以定性为主、单一指标计算的评估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规划评估的目的和要求,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将能体现新型城镇化要求的耕地质量等级、单位建设用地GDP指标引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体系,构建量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力求对规划执行力、规划控制力、规划效益和规划效力进行综合系统的客观评价[3]。笔者以泰兴市为例进行规划实施评估实证研究,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研究结果对新形势下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东岸,地处119°54′05″~120°21′56″E,31°58′12″~32°23′05″ N。东接如皋市,南界靖江市,西濒长江与扬中、常州相望,北邻泰州市姜堰区,东北与海安县接壤,西北与泰州市高港区毗连,土地总面积1 170 km2。

近年来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并保障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得到整合优化,“一区四园”(经济开发区、黄桥工业园、虹桥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集群集聚优势显现,同时土地规划的实施推进了市域城乡统筹发展,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地区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加速期。

1.2 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经济数据来源于泰兴市人民政府和各部门提供的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统计资料。基于上述数据对《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进行评估。

1.3 研究方法

规划实施评估研究始于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初期,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最初的评估理论以工具理性思想为指导,单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之后逐步由这种单一的“结果评判”转变为关注多元“过程检测”的理性评价[4],注重从不同视角来审视规划实施的情况。新形势下评估理论的不断发展对评估方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以定性为主、单一进行指标计算的评估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规划评估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在传统的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综合评估方法。

该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反映规划实施情况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计算量化结果。对规划空间布局进行定位分析,并分析规划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适应程度。从细节看,评价时按照各种地类进行分类说明。评价农用地时,分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2个部分,分别从总量和质量两方面综合考虑;评价建设用地时,分别从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4个方面分别评价。建设用地作为评价的重点,将各项指标同规划目标相比,并对产出效益进行分析,运用偏离系数、单位GDP建设用地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

该研究采用的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综合分析,不仅克服了传统评价的单一性和局部性,而且创新性地提出从生态角度分析2009~2013年泰兴市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举措及存在的问题,力求优化配置城乡生态空间,发挥生态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用地规划实施评估

2.1.1 耕地保有量。

2.1.1.1 耕地保护量实现程度。

规划实施期间,泰兴市通过严控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等措施,稳定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至2013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为70 126 hm2(其中耕地66 887 hm2、可调整耕地3 239 hm2),比2009年增加了2 230 hm2,目标任务全部实现。当前,为完成耕地保护任务,耕地保有量目标已经远远大于实际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仍然旺盛,耕地保护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2.1.1.2 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泰兴市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全市耕地按利用质量等划分涉及5等地和6等地,分别占全市耕地的28%、72%。根据泰兴市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采用利用质量等计算耕地质量等级的变化情况,将2013年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耕地图层与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数据库中的县级耕地质量分等单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计算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并分析规划实施期间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经分析2013年耕地中5等地面积增加了11 hm2,比重比2009年上升了0.03%,2013年耕地中6等地面积减少了43 hm2,比重比2009年减少了0.03%,总体来说近年来泰兴市耕地质量略有提高,这得益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和推进。

2.1.2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1.2.1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实施期间,泰兴市严禁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各类土地整治活动,确保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至2013年末,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3 259 hm2,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增强沿江圩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改善高沙土地区的灌溉能力,实现了耕地产出效益的提高。

2.1.2.2 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现程度。依据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至2013年末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2 951 hm2(其中耕地62 226 hm2,可调整地类721 hm2)。与规划目标相比,多划基本农田74 hm2。从这一数据上看,基本农田保护这一重要任务在规划实施期间中得到了较好地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成效较好。

2.2 建设用地规划实施评估

2.2.1 建设用地总量。

规划核定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25 203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阶段性目标=2009年现状+(2020年规模目标-2009年现状)×评估时长/11)

24 657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建设用地规模24 984 hm2,与规划目标比值为99%,与阶段目标比值为101%。从其执行效果看,2013年建设用地规模超出了阶段目标324 hm2。若以偏离阶段性目标±2%作为评估规划执行是否与规划预期吻合的标准,则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基本处于预期范围内。

規划实施期间,泰兴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337.07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610.61亿元,单位建设用地GDP由2009年的138.46万元/hm2上升到2013年244.40万元/hm2。泰兴市GDP与建设用地面积关系见图1。依据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建设面积随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呈显著的对数型增长。即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全市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长[6],但单位GDP建设用地增长幅度逐步趋缓,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实现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2.2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泰兴市建设用地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结果见表2。

规划2020年核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2 203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22 098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2 663 hm2,与规划目标比值为102%,与阶段目标比值为103%。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规划目标,其主要原因一是规划实施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加大;二是二调中城乡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锐增,城乡建设用地由2008年的19 758 hm2突变至2009年的22 038 hm2,增加2 281 hm2,导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超预期。

当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一定规模的新增建设用地周转支撑[7]。但全市新增城乡建设用地上图指标已使用1 241 hm2,仅剩余453 hm2,按年均使用310 hm2计算,剩余规模仅可支撑全市1年多的用地需求,规划发展空间显得尤为不足。在城乡建设用地利用中,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仍显不高,尤其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标准,因此规划后期应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施,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

2.2.3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核定城镇工矿用地规模5 899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4 821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城镇工矿用地规模4 748 hm2,与规划目标的比值为80%,与阶段目标的比值为98%。从其执行效果看,2013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核定规划目标范围内,也在阶段目标的偏离度范围内,执行效果良好。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以及城乡统筹的加速发展,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需求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较高水平。

2.2.4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3 000 hm2,2013年阶段目标为2 559 hm2。规划实施至2013年末,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2 321 hm2,与规划目标的比值为77%,与阶段目标的比值为91%。从其执行效果看,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控制在规划目标范围内,执行效果良好。

2.3 生态用地规划实施评估

规划将部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地区划定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并列入禁止建设区。区内主导用途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逐步退出[6]。规划实施期间,结合全市河道整治优化主要河道生态环境,重点加强对如泰运河等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和开发管制,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加强河道两岸绿化建设,改善全市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但是,由于过去几十年间高强度的开发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强的干扰,生态系统自净和修复能力降低,泰兴市已经出现了类似“城市热岛”的现象。因此泰兴市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3 结语

该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思路,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系统、全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全面、科学地进行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估。改进的指标体系,更加符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的要求。

经评估,泰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规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面对未来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建设用地需求较大的矛盾,应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管控,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促进节地水平和用地效益双提升。

规划实施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规划,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已逐步演化为规划实施和土地管理的重要保障机制。作为规划编制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规划实施评估与适时修改将纳入规范的工作程序。这种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有利于为规划调整完善提供定量化的论证基础,促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蒋仁开,张冰松,肖宇,等.土地利用规划要引导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8):93-97.

[2]田大德.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关于滨州市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5,204(3):202-204.

[3]洪武扬,刘永学,李满春,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5(10):68-70.

[4]郭丽英,胡业翠.东南沿海山地城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模式探讨:以温州乐清市为例[J].山地学报,2005,23(1):121-125.

[5]田帥,刘秀华.量化模型用于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8-11.

[6]余向克,邓良基,李何超,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1):32-36.

[7]陈银蓉,梅昀,代兵,等.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01-107.

作者:祝萍 胡睿 徐园园

第2篇: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沈,土地利用基本征的阐述,和存在问题厦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的策略,探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为沈阳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模式

1沈阳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1.1土地开发强度大.利用率高,后备资源数量少

沈阳市已利用土地1185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未利用土地只有1000km2左右,而且其中可开垦的后备资源数量只有不到20%,大部分未利用土地是需要保护、不宜开垦的湿地和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开发难度较大、不适宜利用的土地。

1.2农用地比例高,耕地占绝大比重

沈阳市农用地总面积99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比例高达77%,耕地总面积6829km2,占土地总面积53%,占农用地总面积69%。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是沈阳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1.3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但地域差异大.不均衡

沈阳市横跨辽东山地和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多样,东部山地丘陵区以林地为主,中部和西南部平原以耕地为主,北部丘陵地区耕地与林地比重都较大。因地势较为平坦,以平原为主,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但是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各地区耕地产出量也有很大差异,由于中部及南部土壤、水资源条件较好,因此沈阳市的优质农用地和粮食主产地集中在中部及西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农用地质量较差,粮食产出率较低,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1.4土地利用模式总体属于粗放型,投入与产出比有待提升

沈阳市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重量轻质现象。虽然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2.7m2,人口密度大,但是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平均达到363m2,是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的2倍以上。另外沈阳市中心城区二、三产业用地效益不到300元/m2,而广东省则接近400元/m 0,上海市更是高达650元/m2。可见,尽管沈阳市土地利用率高,但产出率并不高,总体上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2沈阳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建设用地不足与浪费并存.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沈阳三环内现状建设密度和强度均很高,人均用地为80.1m2。而2001年我国特大城市建成区平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已经达到97.7m2,高出沈阳市17.6m2,按照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至少应该达到90-125m2。由此可见,沈阳现状较低的人均建设用地使现代都市的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生态环保等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生活、生产、交通等基本功能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更谈不到建设21世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阳市、沈阳经济区,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振兴步伐。

但是另一方面沈阳市部分建制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土地浪费严重,以39.5%的人口占用了全市64.1%的居住用地,且布局分散,规模小,数量多。因此,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对小城镇和村屯建设用地的控制和整理,避免“空心村”的存在,通过小城镇改造和合理迁村并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平。

2.2土地生态环境逆向演进趋势加剧

(1)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

目前沈阳市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为3167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6%。主要集中在康、法两县和新民市柳绕地区、辽中县河西地区。近年柒干旱越来越重,且干旱天气常常伴有大风天气,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进程,沈阳每年有1000hm2土地被沙化,目前内蒙古科尔沁沙漠还在以每年30m的推进速度逼近沈阳。沈阳北部和西北部的沙化地区已经被划入科尔沁沙地范围内。

(2)水土流失现象明显

沈阳市仍然存在大量陡坡耕地,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坡耕地面积达到20400h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947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1%。

2.3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

沈阳市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尚存在一些潜力,但是整理复垦所需资金巨大,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还受到传统生产方式、土地权属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其面临的困难很大。上轮规划的实施也证明了这点,1996-2005年土地开发整理所增加的耕地也只能满足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与上轮规划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相去甚远。

3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的策略

3.1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结构.保障城镇地区合理、健康发展

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大,以健康的方式用地是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证。城镇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架起了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城镇的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1)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健康发展

在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此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应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业化为核心,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2)以中心镇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挟持郊区和县(市)中心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建立一批中心镇、示范镇,并以中心镇、示范镇为依托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机制,引导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中心镇集中,使农村中闲置的建设用地以有效的方式置换出来,可部分解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有效缓解城市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3)强化城镇间协调用地意识,走集约发展道路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强调城镇的内涵发展。加强城镇间协调发展,强化区域整体化和均衡发展的意识,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有效利用城镇资源,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和土地利用重复投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建设良好的生态坏境,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区位、产业、人文、科技等优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2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协调机制,避免土地利用结构性缺陷,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引导生产力布局。首先是运用经济手段调整、优化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对产业空间布局与城镇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企业,进行外迁,进入产业园区,为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

事业提供用地;其次对散落在各地的加工工业,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办法使这些企业逐步进入到产业园区,逐步杜绝工业用地的零散化;建设用地的供给优先考虑主导产业和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大的产业,逐步淘汰效益低.占地面积大、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通过既有工业用地的置换、整理和整合,调整用地结构,达到合理高效利用的目的。

3.3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按照“三个集中”战略即“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集约高效用地。针对各类城乡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打破城乡分割,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主城一新城一镇”的三级城镇空间体系。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建立集镇一中心村一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理模式。

加大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对重点发展地区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投入,将目前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较高投入、较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功能配置,严格保护非城市建设用地,通过内部整合和整治等方法,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

3.4积极进行国土整治.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土进行综合整治是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也是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加大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尽快遏制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最终走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是要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重点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质量的下降。对过度开垦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土地整理要与村庄改造、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后备资源的开发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决不允许出现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三是要走集约型经济发展之路,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污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发展新资源和替代资源。四是要统筹安排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各项工作。

3.5合理控制耕地及基本农田规模与布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保障一定数量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提高耕地质量,是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退化严重、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用地需求居高不下、耕地资源又相对不足且急剧减少,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的局面下提出的。沈阳市耕地质量较高,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耕地一定要保持相当的数量。同时沈阳市又是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同时又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保证一定耕地数量,一是要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按建设项目考核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耕地面积。二是因地制宜,在确保一定数量耕地的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按照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建立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预警系统,需要对粮食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建立完善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耕地保护机制体系、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先进实用的耕地保护技术保障体系,确保耕地保护责任、措施、投入到位。

参考文献

[l]陈百明,张凤荣.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地理研究,201l,30(1):1-9.

[2]赵东娟,齐伟。赵胜亭等.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101~106.

[3]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J].资源科学,1999,2l(4):60~65.

[4]吴健华.基于ArcEngine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2.

[5]陈君艳.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

作者:孙雁

第3篇:完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 规范农村土地综合利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指简单的新村建设,而是指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这需要通过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来实施。因此只有做好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把确保耕地总量基本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作为规划修编的前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于经批准占用耕地的非农建设也要压缩其建设用地规模,并且与开发复垦挂钩,实行占一补一原则,由占用耕地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也要缴纳相关税费,专项用于耕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对于划入基本农田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在农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等方面要继续实行严格管理。在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前提下,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加大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逐步退出基本农田整备区,将零点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

2.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

目前,农村居民点建设普遍缺乏规划,布局杂乱松散,要逐渐对村庄进行规划治理,规划期内各村均不能再扩展居民点用地。要充分利用村内闲散地和旧宅基地,消灭空心村,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居民点的集中利用程度,鼓励农民建楼房,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涉及大量的宅基地、基础设施用地、公益服务设施用地等,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合理规划。为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在乡级规划修编时,通过农村居民点增减自求平衡,为新农村住宅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中小学建设,农村卫生院建设留足空间。对于独立工矿,要优先保障省和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而且布局要相对集中,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工矿用地内部布局要紧凑,集约利用土地,对土地特别是耕地具有破坏性的工矿企业,如砖瓦窑,要限制其发展。由各种原因形成的工矿废弃地,原用地单位或个人要负责复耕。

3.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制

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因此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时,要进一步编好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土地利用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为前提,要因地制宜。在一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通过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要本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条件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正确处理好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主要通过退耕还林、还水、还草和盐碱地、沙地的综合开发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化利用程度;大力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对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以及对沟、渠、路、坎进行综合整理,增加有效土地利用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系统,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改良土壤,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平田整地、归并零星地块,促进土地集中程度和规模经营;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4.做好重点项目用地布局

全面加快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和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所以在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时,一定要做好交通运输用地和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的布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村村通”工程,编制道路用地规划时,要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合理安排乡村公路用地,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规范化。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是关系农民群众生存、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好这一工程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供水工程用地规划修编时,要本着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合理布局,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农田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土部门职能作用,贯彻节约集约用地方针,立足长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徐冬梅

第4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资料清单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说明和数据库

2、评估期历年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施项目清单(配项目范围线)

3、评估期历年农转用报批项目清单(配报批红线)

4、评估期重大项目(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清单

5、本轮规划已批局调项目及相关文字、电子图件材料,局调指标台帐

6、评估期历年已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相关文字、电子图件材料

7、评估期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及矢量数据

8、农用地分等定级电子数据和相关资料

9、截至评估年违法用地数量及查处情况

10、截至评估年低效用地的数量、类别和查处情况

11、评估期历年土地各供地清单

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清单(配项目范围线)

国土局的

相关部门 收集资料

国土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说明和数据库

2、评估期历年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实施项目清单(配项目范围线)

3、评估期历年农转用报批项目清单(配报批红线)

4、评估期重大项目(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清单

5、本轮规划已批局调项目及相关文字、电子图件材料,局调指标台帐

6、评估期历年已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相关文字、电子图件材料

7、评估期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及矢量数据

8、农用地分等定级电子数据和相关资料

9、截至评估年违法用地数量及查处情况

10、截至评估年低效用地的数量、类别和查处情况

11、评估期历年土地各供地清单

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清单(配项目范围线)

环保局

1、评估期历年环境公报

林业局

1、生态林建设资料

2、评估期历统计资料或公报

3、县级林业规划(新一轮)

统计局

1、评估期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评估期历年人口及人口构成相关资料

发改委

1、地区十二五社会经济与发展规划

2、近期地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相关资料

规划局

1、新一轮城市(县域/镇)总体规划

农业局

1、标准农田数据库

人民政府

1、评估期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其他相关资料

1、行政区划调整相关文件、资料

2、涉及国家、区域重大政策变化的相关文件、资料

第5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

简介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根据我国行政区划,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

1 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上下级规划必须紧密衔接,上一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并指导下一级规划,下级规划是上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件、规划图件及相应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相关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土地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2、在2009年1月国土资源部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还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内容、审查和报批等项作出明确规定。

3、《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

第九条 依照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纳入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经过科学论证。

详细介绍 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其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基本要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三章的规定,我国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全局的和长远的利益出发,以区域内全部土地为对象,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等方面所作的统筹安排。

3 圈内: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大多数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圈内土地。

圈外: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军事项目可以使用圈外土地。

审批权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①省级、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②除此之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其中,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政府授权设区市的市政府批准;③浙江省省级及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等长三角城市均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市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报批土地占用基本农田的乡镇规划报省批准,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报本级地级市批准);④设区的城市郊区的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农场)、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的批准,其他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是否充分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2.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控制指标是否落实。

4 3.各类用地协调较好,布局合理,土地利用结果调整依据是否充分,调控措施是否可行。

4.土地利用分区是否科学,合理。

5.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与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是否紧密衔接,控制到位。

6.耕地占补平衡挂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7.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8.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清晰。

9.采用基础资料是否准确,可靠。 局部修改

局部修改规划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国务院和省政府已批准行政区划调整的;B、国家和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及国家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基本农田的;C、国防、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环保、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加工、重大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但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D、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指标已预留,但由于选址未确定、没有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或已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但实际位置需作调整的;E、建设项目符合符合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条件的;F、建设项目用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与产业政策基本相符),全部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非耕地的;

5 G、对市、县(市、区)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镇建设项目,确实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在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完成后,可以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一般一年只能提一至两个项目,项目类型没有限制);H、国家和省重大基础建设的拆迁安置、抢险避灾安置和下山脱贫安置用地,确定无法在现行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的(先用后批)。

规划组成

(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三)土地利用战略;

(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总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

(六)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七)规划实施的责任与保障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前款规定的内容。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6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即三个效益的统一。

2)具体目标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规划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 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规划任务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组要依据。

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7 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不同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市以下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明确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国务院批准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通过充分协调和综合平衡,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即确定规划目标年各类土地面积和布局。其中,耕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5项为控制性指标。

国务院批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5项控制指标为: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即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超过9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不得少于9333.3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46万公顷(63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5.67万公顷,占耕地保有量的

8 84%;城镇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7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合肥市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以内。

3、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根据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规划的实施。通常的实施措施包括:制定计划、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格农用地转用审查、严格城市、镇、村建设规划审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编制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要求;

3、土地供给能力;

4、各项建设对土地需求;

5、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程序

1、调查研究

摸清土地家底(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土地供需分析。

2、编制规划方案,形成规划文本、图件。

3、审批。

国务院审批全国、省级、省会及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政府批准除国务院审批外的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 特点

1、整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研究用地的供需平衡)

4、控制性(下一级受上一级的指导和控制,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上一级的反馈)

第6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利用最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任务。可以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的特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总体规划目标确定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和途径的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各地在确定土地利用目标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各省应参考全国土地利用总目标来确定本省的土地利用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包括:

(1)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建设用地保障目标

(3)其他用地调控预期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家措施,其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预测

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全国-省级-地(市)级-县-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审批三个阶段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供给量=现状面积+增加面积-减少面积;

耕地增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农业结构调整转变为耕地(但较少,一般情况下不考虑)

耕地减少=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面积+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灾毁耕地,

第7篇:土地利用规划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1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耕地保护规划 3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4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

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

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

土地之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

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

测4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

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

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

项规划12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和规划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

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

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利用规划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

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

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其核心

是确定或者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

各业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

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合理监督。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什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人民政府。依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的程序: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规划程序:

1、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

(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

2、方案编制阶段

(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和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

观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

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

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

(4)编制供选方案(5)方案择优(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3、规划审批阶段 (1)由专家评审土地利用规划成果 (2)再由政府部门审批

单位

预测的主要方法:

1.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特点、过去和现状的延续情况等,对土地进行非

数量化的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分析,对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作

出预测和判断。

2.定量预测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运算,对土地利用进行定量分析,

然后根据这种分析,对于未来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

3.综合预测由于任何一种预测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

些缺点,往往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综合预测。综合预测主要是指

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人口预测:根据规划区或者单位现有人口状况和可以预计到未来趋势,来测算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状况。

人口自然增长法:适用于规划区人口基数按一定比例增长。

p1=p2 1+kt1−t2 + c−d

p1-规划年人口数;p2-基期年人口数;t1-t2-预测年期;K-人口自然增长率;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劳动平衡法: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来预测。

AP= P-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规划区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的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分析2土地资源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果三个方面30项指标构成。(详情 看书)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土地总面积 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土地总面积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畜生头数/草原面积

睡眠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

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土地需求量预测:农业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果园用地需求量、副业用地需求量、渔业用地需求量、林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水利工程用地需求、公路工程用地需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发法: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的原则和依据:原则(指导思想、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依据(政策法律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土地供需依据)

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方法: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土地进行区域划分。又称土地利用区划。它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重要科学依据。 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经验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2)供需平衡原则(3)差异性原则)(4)一致性原则 (5)集中连片原则 (6)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依据:

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的相对一致性;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远景开发利用方向与途径的相对一致性;

基本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城市化(城镇化)特点三层意思:1反映一个地区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2集聚程度达到了称为城市的居民点数量增加3单个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日益增加。

居民点用地地址选址要求: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建筑要求、卫生保健要求、兽医防疫要求。

公路选址原则:1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求; 2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走向,符合工程技术要求;3结合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情况,做到路线顺直便捷,节约用地;4要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形成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努力提高技术标准,综合考虑运营成本,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机场用地选择:地势平坦、净空区不能有障碍物、为了保证排水,中央至四周要有0.5-2%的坡度、不宜位于盆地或者低地。

机场用地布局要求:1跑到应该顺应当地主导风向,并且位于城镇两侧,避免在城镇上空起飞降落。2机场与城镇要保持一定距离(10-20KM,最好不超过40KM),要便利货物和人流转运还要保证净空要求,减少干扰。3飞机起飞噪音大,附近不宜布置生活区和精密工业区,也不能布置大型污染源和排烟量的工业区。保证飞行能见度。4注意机场交通通往城镇的便捷,不要与繁杂公路或者铁路相交。注意路边绿化。

土地资源组合结构分析:对子系统的分析,通过资源类型、利用类型和适宜类型来表述。 土地资源综合分析:对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李克强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作上述表示的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

李克强说,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李克强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他说,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还会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各种问题。

度娘总结新型城市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1、地质地貌与经济活动:地质与工业生产反映在矿产资源与重工业生产,地质与农业反映在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地质与交通表现在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选址的工程建设,地貌是指对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2、气候:农业生产的地带性差异、水热条件、交通运输;

3、水文;

4、土壤、生物

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布局、条带式布局、块状式布局、自由式布局

第8篇: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调整方案

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十月

I

II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 第二节 调整原则 ....................................... 1 第三节 规划调整依据 ................................... 2 第四节 主要任务 ....................................... 6 第五节 规划调整范围及期限 ............................. 8 第六节 规划调整基础数据 ............................... 8 第二章 规划调整背景 ..................................... 9 第一节 区域概况 ....................................... 9 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 .................................. 10 第三节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 11 第四节 规划调整必要性 ................................ 15 第三章 规划调整方案 .................................. 16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目标 ........................ 16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调整 ........................ 17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 21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 .......................... 24 第五节 土地用途分区的调整 ............................ 25 第四章 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控制 ........................... 27 第一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 27

III 第二节 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苏州产业园)土地利用调控 ... 29 第三节 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调控 ........ 30 第五章 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 32 第一节 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 32 第二节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 32 第三节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 .............................. 34 第四节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 35 第五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 35 第六章 加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 37 第一节 努力实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目标 ................ 37 第二节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 37 第三节 试点推进空间性规划合一 ........................ 38 第四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 40 第七章 协调推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 42 第一节 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 ................ 42 第二节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 42 第三节 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 .............. 44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46 第一节 法律保障措施 ................................. 46 第二节 行政保障措施 ................................. 46 第三节 经济保障措施 ................................. 47

IV 第四节 技术保障措施 ................................. 48 第五节 社会保障措施 ................................. 48 附 表 ................................................. 49 附表一 土地利用现状表(2014年) ...................... 49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附表六 附表七 附表八 附表九 附表十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表 ................ 50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表 ........................ 51 耕地保有量指标调整表 .......................... 52 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调整表 ........................ 5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 53 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 54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表 ........................ 54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调整表 ........................ 55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 56

V

V I

前 言

《铜仁市(现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称《规划》)于201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上“向山”要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内涵挖潜手段的运用,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增长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规划》批准实施后,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撤销县级铜仁市、万山特区,新设碧江区、万山区,并对原铜仁市和万山特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2012年10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时随着武陵山扶贫攻坚,新型山地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大数据、大扶贫、大健康”战略提出、空间规划合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等,使《规划》在实施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规划布局不合理或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等问题日益凸显,《规划》调整迫在眉睫。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视频会议精神,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区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对《铜仁市(现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调整完善,

V

II 编制《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

《调整方案》依据市调整下达指标,主要阐明2015-2020年碧江区土地利用战略,适度调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任务、结构和布局,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土地用途管制,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协调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多规合一”和三线划定,安排各类工程及项目,提出规划继续有效实施保障措施,引导全区人民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区国土资源局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下依法对《调整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和管理。

VIII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发展、安全三条底线,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二大战略行动,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保障以旅游、城镇和交通水利用地为主的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协调各业用地关系,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培植后发优势,确保我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适当微调

坚持《规划》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规划》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适当调整完善《规划》,强化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优化全区建设用地布局。

二、节约集约、优化结构

确保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市下达指标,适度调整建设用地指标结构,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规划期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合理有

1 序增长,保障合理的用地需求。通过城乡统筹、盘活存量、内涵挖潜和优化置换,解决发展用地指标的不足。保护优质农地资源和必要的生态空间,做好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调整。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贯彻落实我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与精准扶贫、“5个100工程”以及城镇、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旅游等相关发展专项规划的衔接,向重点发展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重点行业给予倾斜。

四、加强协调、充分衔接

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

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第三节 规划调整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复垦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

12、《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3、《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

14、《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

15、《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

16、《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

17、 国家、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二、相关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10号)

3、《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的批复》(国函〔2011〕131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搬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号)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论证审核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3号)

6、《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

7、《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3 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

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千亩以上坝区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函〔2014〕125 号)

9、《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黔党发〔2015〕21号)

10、《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黔府办发﹝2016﹞22号)

1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6〕26号)

12、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黔府发〔2016〕32号)

13、《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委员会关于下达82个县(市、区、特区)城市(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的函》(黔国土资函〔2016〕288号)

14、《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贵州省土地整治服务就地脱贫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国土资发〔2016〕25号)

15、《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铜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指标的通知》(铜府办发〔2016〕112号)

三、相关规程及技术标准

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4、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2-2009)

5、《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

四、相关规划及其他基础资料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3、《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4、《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

5、《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密规划)》

6、《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7、《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

8、《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9、《贵州省“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

10、《铜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11、《铜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12、《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09-2020年)》

13、《铜仁地区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

14、《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15、《铜仁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16、《贵州铜仁百里锦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17、《贵州铜仁百里锦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与重要节点控制

5 性规划》

18、《碧江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19、《铜仁市(现碧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碧江区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

21、《碧江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2、《碧江区林业生态划定实施方案》

23、《碧江区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

24、《铜仁市碧江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25、《铜仁市凉湾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26、《贵州碧江国家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

铜仁市及碧江区城镇、交通、水利、电力、农业、林业、畜牧业、环境保护、工业、非公有制经济、矿山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易地扶贫搬迁等其他相关规划。

第四节 主要任务

规划调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三条红线,推进“三线”划定和 “多规合一”。

一、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调整。按照市调整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合理调整全区耕地保有量和各乡(镇、办事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二)建设用地规模、结构调整。按照市调整下达的建设用地相关指标,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结构。

二、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一)根据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布局作适当调整。摸清城镇周边、道路沿线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状况,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集中连片、质量等级高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完成基本农田保护调整。

(二)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在不突破市下达建设用地规模前提下,遵循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通过倒逼存量挖潜,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一是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促进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二是严控城镇无序扩张,确保城镇人口密度、用地产出强度等达到相关标准。三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促进农村农民住宅向集镇、中心村集中。四是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保障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实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文化产业、养老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用地等,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提供用地。五是盘活存量、用活流量,挖潜利用城乡存量和低效用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

三、推进“三线”划定和 “多规合一”

根据调整后的规划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结合“三线”划定,探索推进“多规合一”,为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

第五节 规划调整范围及期限

调整范围:全区行政管辖全部范围,土地总面积1008.96平方公里。

调整期限:以2014年为基期年,2020年为目标年,调整期限为2015-2020年。

第六节 规划调整基础数据

规划调整基础数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含文本、说明、图件及数据库。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数据库。 国民经济数据:以统计数据为主,并参照相关发展规划

第二章 规划调整背景 第一节 区域概况

我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与湘、渝、鄂三省相邻,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是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省列“经济强县”,同时也是武陵山扶贫规划中6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国土总面积1008.9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全区林地面积58133公顷。主要矿藏有钾、锰、汞、钒、磷、铅、锌、钡、石英石、重晶石、硅、玉石、白云石、石灰石等。

2014年末总人口3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41万人,非农业人口14.62万人,城镇人口20.70万人,城镇化率66.72%。区内聚居着汉、苗、土家、侗、仡佬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110.8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032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9396万元,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07844万元,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155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7694万元,比例为8.2 :38.8 :5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

第二节 土地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14年全区土地总面积100896公顷,其中农用地849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24%;建设用地5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0%;其他土地1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

各地类分类现状详见附表一。

二、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用地是主体,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我区耕地和林地是主体,占土地总面积的79.05%。土地利用率89.94%,相对较低。基本没有牧草地;其他农用地中,82%为田坎;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70%,与铜仁市中心城区定位不符,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10-20%相比,差距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二)人均土地资源不足,陡坡耕种现象较严重,耕地质量差,边远地区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全区人均土地面积仅5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2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约40亩)的1/8;全区耕地21621公顷,需负担14人。土地垦殖率21%,是全国平均水平12%的2倍;大于15°耕地达到了49%以上,陡坡耕种现象较严重;中低产田土占耕地的55%。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缺乏,部分边远地区耕地撂荒现象普遍。

(三)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其他土地开发难度大。全区其他土地面积1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理论面积84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4%,立地条件较好、规模连片后备

10 资源已基本开发殆尽。现有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与劳动力流动方向背离,开发和生产管理成本高,综合效益较低。

第三节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一、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一)耕地保有量未实现保护目标。规划2020年耕地保有量23380公顷,2014年耕地21621公顷,比规划控制指标少1759公顷,未实现规划保护目标。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未实现保护目标。规划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1483公顷,2014年基本农田11873公顷,实现保护目标。

(三)园地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园地1090公顷,2014年园地1179公顷,比规划目标多89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四)林地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林地57064公顷,2014年林地58133公顷,比规划目标多1069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五)牧草地未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牧草地8520公顷,2014年牧草地5公顷,比规划目标少8515公顷,未实现规划目标。

(六)建设用地总规模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6780公顷,2014年建设用地总规模5749公顷,比规划目标少1031公顷,未突破规划目标。

(七)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5810公顷,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752公顷,比规划目标少1058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八)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355公顷,2014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3372公顷,比规划目标多1017公顷,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九)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970公顷,2014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997公顷,比规划目标多27公顷,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新增建设用地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2450公顷,根据历年建设用地台账,2006-2014年已使用新增建设用地2125公顷,比规划目标少325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一)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2413公顷,根据历年已报批建设用地台账,2006-2014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1899公顷,比规划目标少514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520公顷。根据历年已报批建设用地台账,2006-2014年全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181公顷,比规划目标少339公顷,未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三)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10公顷,2006-2014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002公顷,比规模目标多592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十四)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突破规划控制指标。规划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90平方米/人,2014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63平方米/人,超出规划目标73公顷,突破规划控制指标。

(十五)亿元GDP耗地量实现规划目标。规划2020年亿元GDP耗地量175公顷/亿元,2014年亿元GDP耗地量为52公顷/亿元,比规划目标少123公顷,实现规划目标。

规划指标执行情况详见附表二。

二、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规划实施期间,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全面推进土地整理,特别是旱地的整理,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投入,推进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大力开展了基本农田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项目48个,补充耕地1002公顷,其中土地整理重点项目9个,补充耕地39公顷,土地开发重点项目39个,补充耕地963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020公顷,投入资金1.22亿元。

(二)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用地得到合理保障。《规划》实施期间,按照“保资源、保发展”的基本思路,优先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铜仁高新产业园区、碧江经济开发区和苏州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用地,保障了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为实现建设黔东区域性大城市、黔东产业聚集区提供了用地保障,落实了重点建设项目87个,供给建设用地2125公顷,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各种手段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期间,全区通过严格规划、计划、预审和审批管理,逐步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门槛,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体系与评估、考核办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农村建设用地120公顷,同步为城镇及工业发展供给建设用地120公顷。大力开展了“旧城改造”工作,治理棚户区、城中村,完成棚户区改造2400余户,改造城中村127公顷。单位GDP建设用地相比2005年消耗下降了72%,单位建设用地GDP、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2.53倍、2.84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四)提高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积极配套土地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开展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矿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对锦江等主要水系主支流两岸天然林资源进行了实时管护,治理石漠化面积4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69平方公里,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三、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工业发展仍不可避免占用部分优质耕地。碧江区作为市中心城区,尽管在城市发展、工业建设中,开发利用了大量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展了“向山要地”等新的工作,但仍不可避免占用少量中等质量以上耕地。

(二)规划布局不合理问题突显。随着中心城区规划修编、产业园区设立,城区周边、产业园区里面还有一定数量限制建设区、基本农田等,同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变化也导致不符合规划现象发生,规划布局不合理问题越发突显。

(三)规划未能完全预料到部分国家、省发展战略变化。《规划》批准后,全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国家提出了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战略要求,要求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省政府新设立了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碧江经济开发区,加上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等“多规合一”思路的提出,《规划》难以预料到上述情况的发生,继续实施《规划》,将对以上发展战略和思路等产生影响。

(四)部分重点建设项目难以落地。受国家、省发展战略、思路变化的影响,加上各类建设项目的不可预见性等因素影响,部分既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未能列入《规划》,已列入《规划》的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受后期变化影响,实际建设区与原预留建设区等发展了一定变化,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困难。

第四节 规划调整必要性

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通过本次规划调整,有利于耕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因全区发展重心、发展思路发生变化,加上碧江经济开发区、铜仁高新区设立、城市发展规划调整等影响,部分城市发展区、经济开发区发展区域内还有一定数量限制建设区,通过本次规划调整,可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三、适应行政区划和新发展思路调整的必然要求

《规划》批准后,国家发展思路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等“十三五”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全区调整了行政区划,加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原规划难以考虑到上述新政策的变化,《规划》继续实施将对以上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 规划调整方案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定位

贵州东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贵州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山地户外运动基地;贵州东部和武陵山片区的交通枢纽;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山水园林城市。

二、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围绕“三中心、三基地、一枢纽”发展布局,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巩固和完善全面小康成果,加快基本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碧江。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2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41.1∶5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7万元;

16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8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10元、18927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亩;城镇化率达到7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调整

一、土地利用战略

(一)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战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两山”特色产业,进一步严格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林地、牧草地的保护,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生态优质蔬果、现代畜禽养殖建设为重点,培育优质粮油、中药材、竹子、花卉苗木、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

(二)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合理布局生态屏障用地

坚守生态底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创建要求,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稳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人居环境;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着力建设“生态碧江”。

(三)深入实施做大做强城市战略,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用地 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打造贵州东部和武陵山片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旅游城市为目标,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大力实施人口转移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根据城镇规划体系,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区域,保障相关区域建设项目的顺利落地,为把碧江区建设成为铜仁中心城市核心展示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提供基础条件。

(四)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保障工业转型升级必要用地 坚持把工业作为强区之基、发展之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高起点推进新型工业发展,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引领,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突出区域特色,体现碧江优势,做优做强产业,打造工业发展升级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重点发展壮大特色食品、轻型加工、新医药、新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大产业、大企业,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产业园区为载体、产业融合集成配套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着力建设贵州东部重要的特色轻工、加工制造和新兴产业基地。保障各种新兴产业及基地的建设用地,加强现代化工业的竞争力,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五)深入实施做大做强旅游战略,合理安排国际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用地

把旅游业作为全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和建设“100个”重点景区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旅游精品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旅游大数据战略行动,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和旅游产

18 业化发展,着力发展大旅游、建设大景区、培育新业态,着力构建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和“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合理保障文化旅游、城市休闲、多彩乡村和特色山地户外运动旅游,重点休闲度假区、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国家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建设用地。

(六)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保障生态移民等民生项目用地 贯彻落实“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10”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抓好产业扶贫,保障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和扶贫产业园区、贫困地方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发展用地,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用地,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必要用地,切实做到每一户搬迁群众都“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一)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耕地保有量:由现行规划的23380公顷调整为17020公顷,减少6360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现行规划的11483公顷调整为11177公顷,减少306公顷。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到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410公顷调整为1000公顷,增加590公顷。

(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

建设用地总规模:由现行规划的6780公顷调整为8004公顷,增加1224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5810公顷调整为6705公顷,增加895公顷。

19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2355公顷调整为5309公顷,增加2954公顷。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970公顷调整为1299公顷,增加329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2450公顷调整为调整后的2600公顷,增加150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2413公顷调整为调整后的2426公顷,增加13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由现行规划的1520公顷调整为2028公顷,增加508公顷。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园地:保持1090公顷不变。

林地:由现行规划的57064公顷调整为56000公顷,减少1064公顷。

牧草地:由现行规划的8520公顷调整为0顷,减少8520公顷。

(四)合理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现行规划的90平方米/人调整为150平方米/人。

亿元GDP耗地量:保持现行规划的175公顷/亿元不变。

20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围绕规划目标,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在2014年基础上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协调安排农用地

从维护粮食安全出发,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前提下,调整农用地结构,稳妥推进生态退耕,增加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保持农用地面积基本稳定。2014年农用地849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24%。到2020年,农用地减少2120公顷,减少到828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14%。

(一)稳定推进生态退耕,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从维护全区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控制耕地减少。2015-2020年,全区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减少控制在5191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590公顷,净减耕地控制在4601公顷以内。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020公顷,土地垦殖率16.87%,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177公顷。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在六龙山、桐木坪、瓦屋和云场坪等乡(镇)。

(二)因地制宜发展园地,园地适度调整。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荒坡地集中,着力发展优质枣子园、板栗园、茶园等,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2014年园地11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7%,规划期内,园地减少,预计到2020年减少到10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规划园地主要布局在六龙山、桐

21 木坪、瓦屋和云场坪等乡(镇)。

(三)适度提高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按照林业发展的需要,建立速生丰产杉木生产基地,同时发展经济林、薪炭林,搞好封山育林,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管好现有林地,加快低效林地改造。2014年林地58133公顷,林地覆盖率57.62%,因退耕还林等原因,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3027公顷,增加到61160公顷,林地覆盖率60.62%。规划林地主要分布在六龙山乡、桐木坪乡、瓦屋乡、云场坪镇和漾头镇等乡(镇)。

(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其他农用地面积。规划期间,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道路和机耕道,减少田土坎面积;由于生态退耕、建设占用、自然灾毁、农业结构调整等,耕地减少,其他农用地相应减少。2014年其他农用地40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2%,预计到2020年将减少到34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7%。

二、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坚持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保障科学发展用地。2014年建设用地5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农用地的转用和其他土地的开发利用。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预计将占用农用地242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028公顷。

(一)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保障铜仁高新区、碧江经济开发区和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制定城镇发展战略,提高土地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加强铜仁高新区、碧江经济开发区、老城区及其他集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

22 建设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1%,其中城镇工矿用地33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4%,农村居民点用地13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953公顷,达到67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5%。其中,城镇工矿用地增加1937公顷,达到53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6%;农村居民点增加16公顷,达到13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

(二)保障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用地。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针,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用地,着力提升现有设施能力,加强配套衔接和促进资源共享,防止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整体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2014年交通水利用地9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2%,其中交通用地7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7%;水利用地1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增加到1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其中交通用地10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水利用地1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三)统筹和合理安排旅游用地,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

一、永续利用原则,加快大明边城、百里锦江,梵净山农业生态园,天佛溶洞,生态农业园,美丽乡村等风景名胜区建设。2014年其他建设用地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到2020年,增加到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增加用地主要为风景旅游基础设施用地。

23

三、合理开发利用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在规划期间将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各类建设用地选址优先安排使用其他土地,尽量把其他土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在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中尽可能地把不宜耕的荒草地、裸地建设为林地和园地,宜耕荒草地开发为耕地。

2014年其他土地10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规划期间,水域面积增加215公顷,自然保留地减少351公顷,其他土地减少到100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93%,土地利用率提高0.13个百分点。

其他土地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之下进行合理开发,宜农则农、宜建则建,防止因土地开发而造成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

依据现行规划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结合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布局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形成调整后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一)允许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5810公顷调整为6705公顷,增加895公顷,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灯塔、川硐、滑石等乡(镇、办事处)。

(二)有条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8430公顷调整为11330公顷,增加2900公顷,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灯塔、川硐、滑石、坝黄等地。

(三)限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86656公顷调整为82510公顷,减少4146公顷。全区各乡(镇、街道)均有一定分布。

24

(四)禁止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0公顷调整为351公顷,增加351公顷。主要增加区域为生态红线内的水源保护地核心区。

第五节 土地用途分区的调整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结合全区各类用地规划布局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形成调整后的土地用途分区。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全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从13826公顷调整为13903公顷,增加77公顷。调整后,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

(二)一般农地区:由现行规划的12506公顷调整为12561公顷,增加55公顷,该区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乡镇的丘陵和低山谷地中,与其他用地区交错分布;区内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面积较大。

(三)城镇建设用地区:由现行规划的5649公顷调整为6559公顷,增加910公顷;该区是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占土地总面积的6.50%,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城区及经开区、高新区。

(四)独立工矿区:有现行规划的161公顷调整为146公顷,减少15公顷,该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之外的工矿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占总面积0.14%,主要分布在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等地。

(五)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由现行规划的0公顷调整为351公顷,增加351公顷,该区是为生态红线内核心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5%,主要分布在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

25

(六)林业用地区:由现行规划的59525公顷调整为61350公顷,增加1825公顷,该区是为发展林业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81%,主要分布在川硐、坝黄、云场坪、漾头、桐木坪、滑石、和平、瓦屋、六龙山等地。

(七)牧业用地区:由现行规划的1811公顷调整为220公顷。

(八)其他用地:由现行规划的7418公顷调整为5806公顷,减少161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5%,全区各乡镇均有分布。

26 第四章 重点区域土地利用控制 第一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一、中心城区性质、范围

中心城区性质:贵州东北部中心城市,黔湘渝交界区域商贸、生态文化旅游的核心城市,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山水园林城市。

中心城区范围:在碧江区内包含包括市中、环北、河西、灯塔、川硐、滑石五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行政辖区及坝黄镇锦江两岸可视区域,总面积315.99平方公里。

二、中心城区(碧江境内)现行规划

现行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六个办事处滑石乡、坝黄镇锦江可视区域中,规划指标耕地保有量2253公顷,基本农田面积1356公顷,园地面积162公顷,林地面积面积11424公顷,牧草地面积115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5388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4752公顷,城镇工矿用地192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635公顷;建设用地管制允许区4752公顷,有条件建设区5184公顷。规划建设用地不能满足碧江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27

三、中心城区(碧江境内)布局及近期发展方向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两轴四带,四区九组团两节点”的空间结构。两轴:沿201省道-梵净山大道-铜兴大到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沿锦江形成的东西向旅游发展轴;四带:正大-大兴-地落王产业带、川硐-老城-谢桥城市带、老塘-三寨-龙田冲城市带、开天-茶店-老山口-高楼坪城市产业带;四区:老城区、碧江新区、铜仁高新产业新区、万山转型示范新区;九组团:正大组团、大兴组团、川硐组团、凉湾组团、三寨组团、灯塔组团、老城组团、开天-茶店组团、老山口-万山-高楼坪组团;两节点:坝黄、寨桂两个特色旅游发展节点。

中心城市近期发展方向:老城疏解与优化,谢桥新区充实发展,川硐教育园区完善与提升,碧江区行政中心及周边配套区域初步成型,灯塔、大兴、万山产业区稳步推进,开天组团启动建设。

四、中心城区(碧江境内)用地安排

截止2014年底,在碧江区内中心城区现状人口约38.3万人,建成区面积4382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4382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3705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667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14平方米/人,人均城乡建设用地97平方米/人。到2020年,规划碧江区内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万人,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646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5607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85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61平方米/人,人均城乡建设用地140平方米/人。碧江区在现行规划基础上,增加建设用地指标2078公顷;增

28 加城乡建设用地1902公顷,满足中心城区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五、中心城区(碧江境内)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参照《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及《铜仁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20年)》,划定中心城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现行规划基础上,统筹考虑中心城区发展需要,增加建设用地855公顷。

允许建设区:由现行规划面积4752公顷调整到5607公顷,增加855公顷。

有条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面积5184公顷调整到9346公顷,增加4162公顷;

限制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11488公顷调整为16544公顷,增加5056公顷;

禁止建设区:由现行规划的0公顷调整为40公顷,为水源保护区;

第二节 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苏州产业园)土地利用调控

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是2012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位于碧江区东北部灯塔办事处,是连接铜仁新老城区的纽带,也是连接成渝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前沿阵地和铜仁市、碧江区重点打造的黔东产业新城、工业核心区。

开发区按照“产城融合”和“现代物流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拉动创业就业”的发展思路,以“一心三品”产业定位,发

29 展,发展“食品、药品、用品”,着力打造千亿级都市经济产业园区。2015年5月,“铜仁·苏州产业园”正式落户贵州碧江经济开发区,建立了O2O农业体育馆、物流大数据院、智慧产业园、文旅综合体、易地扶贫搬迁、标准厂房、尿不湿、农夫山泉二期、武陵山汽车贸易城、水博园、亿丰、坚磊、羊奶厂、邮政物流用地等,规划十三五期末经开区允许建设区148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2966公顷、限制建设区193公顷,预计可实现商贸物流收入400亿元,工业产值600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6万人以上,力争建成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第三节 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调控

贵州大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2012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9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并于2014年2月同意更名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辖松桃县大兴镇和碧江区川硐镇、滑石乡一部分,碧江境内24平方公里。近期建设52平方公里,现已建成5平方公里,投资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引进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制药等产业,力争打造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设备制造基地。

开发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建成如腾飞制衣、汉方大健康产业园、康柏机械、梵灵创客咖啡、宅尚电子商务及IBM大数据培训中心等企业项目,预计建设家具产业园、智能终端及生产手机触摸屏项目、中石油、铜仁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284亿元,规划十三五期末开发区允许建设区509公顷、

30 有条件建设区872公顷、限制建设区1017公顷,预计做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前三位的主导产业经营收入占高新区 全部经营收入比重70%左右,力争建成“产业新城、空港新城、高铁新城、宜居新城”的开发区。

31 第五章 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第一节 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确立耕地保护战略,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17020公顷,在2014年现状耕地21621公顷基础上,净减少耕地4601公顷,耕地减少主要流向应为生态退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1177公顷。

第二节 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一、划定方法

按照先城市周边再全域、先难后易方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资源基础。

(一)可以继续保留的基本农田:除纳入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范围、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经核实确认,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布局要求的现状基本农田,地类有耕地、可调整地类、确定为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其他农用地。

(二)不得保留的基本农田: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以及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其他农用地。

(三)允许新划入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优先划定类型有: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优先保护类和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连片,质量等别达到县域平均水平以上的耕地;自身聚集度高、规模较大,

32 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正在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

(四)禁止新划入基本农田:已纳入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中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且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耕地;遭受严重污染且无法治理的严格控制类耕地;严重损毁无法复垦的耕地;位于垃圾堆放场、化工企业、矿山等污染源周边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防治范围内的耕地;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不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未纳入基本农田整备区或者改造整治的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易耕作、质量较差的耕地,以及其他确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宜作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土地。

二、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经国土资源、农业主管部门论证审核下达我区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3193公顷,涉及河西、灯塔、环北、滑石、川硐等五个街道(乡),其中原有基本农田907公顷、划出基本农田183公顷、新划入基本农田2488公顷,本次实际划定城镇周边基本农田3212公顷,满足上级下发任务指标。

三、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划出基本农田4138公顷,其中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划出2341公顷,其他划出1797公顷,耕地平均质量等级10.29等,新划入基本农田3797公顷,耕地平均质量等级10.23等。

划定后基本农田11531公顷,其中水田7980公顷,水浇地8公顷,旱地3543公顷;按耕地坡度划分,其中15度以下耕地4980公顷, 15°~25°耕地3266公顷, 25°以上耕地6833公顷;划定后基本农田质量

33 等级10.22等。

第三节 加快推进土地整治

(一)全面推进土地整理

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有效助推精准扶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与为贫困人口人均整治1亩优质耕地任务相结合,将旱地整理、旱改水提质改造作为土地整理的重点,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集雨和节水灌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大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和集雨灌溉、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重点推行村民自建实施模式,以完善田间地头毛细血管为主要方向,优先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确保贫困人口一得基础设施资产、二得劳务收入、三得优质耕地,确保整治后土地获得较大效益。

2015-2020年期间,重点实施1万亩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3.25万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低于0.098万亩,经整治后的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

(二)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原则上,不再新开垦土地作为耕地,重点对群众已自行开垦土地进行以建代补,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式,按照优先复垦为水田的原则,进行建设占用耕地项目占补平衡。通过宜耕后备地开发,2015-2020年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80公顷。

34

第四节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1、引导和控制各项建设用地选址,杜绝盲目占用耕地。城镇、工矿、乡村建设尽可能选用低丘缓坡地及其他非耕地,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尽可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切实做到能用非耕地的不用耕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

2、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补充耕地的质量,严禁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3、提高占用耕地经济成本,建立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考核机制,逐步减少单位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量。

4、严禁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降低基本农田质量。实行基本农田动态巡查制度,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基本农田的违法案件。

第五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1、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以及社会资金等各类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用于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进。资金重点投向基本农田中的中低产田土改造。通过修筑田坎、排洪沟、机耕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整治措施,逐步提高基本农田中良田好土的比例,提高基本农田产出。

2、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把旱地整理作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和土地整治重点,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集雨和节水灌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重点

35 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大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和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3、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积极实施表层土壤剥离工程和“移土培肥”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土地的表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

36 第六章 加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努力实现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目标

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加大投入和存量用地挖潜,确保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50平方米/人,亿元GDP耗地量不高于175公顷/亿元。

第二节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一、划定方法

在不侵占城乡基本生态空间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基础设施通道及生态环境空间等因素,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底盘,以相对明显的地物为边界,划定2020年城市开发边界(可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地域分界线)。

二、城市开发边界规模及范围

中心城区范围:在碧江区内包含包括市中、河西、灯塔、川硐、滑石五个乡镇(办事处)全部行政辖区及坝黄镇锦江两岸可视区域,总面积315.99平方公里,其中在碧江区境内建成区55平方公里。

37 第三节 试点推进空间性规划合一

一、背景及工作任务

2016年3月8日,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合作协议》。2016年7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贵州省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

通过空间性规划合一改革,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探索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空间性规划合一”信息管理平台,编制空间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具体任务是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发展目标,划定三区(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三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制定管制规则,进行空间要素配置和用地安排,提出规划有效实施保障措施。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规划范围:全区行政辖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一致。 规划期限: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近期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远期需在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行衔接。

38

三、重要空间规划差异处理

空间性规划编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为解决规划冲突,一是统一标准,制定统一的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二是战略引导,合理安排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三是因地制宜,协调耕地和林地空间布局。近期各类近期用地指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用地安排等将与本调整方案一致,远期通过人口和产业用地等进行科学预测确定,同步对城镇规划、林业规划等进行调整。城镇规划近期建设规模基本调整为与本方案一致,远期以人口预测为主要依据,同步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结合最新影像和地理国情普查等基础数据,按照适宜性,对林业规划用地进行调整,其中基本农田内生态公益林优先调出。

四、三区三线划定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农业空间划定。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初步避让了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2030年考虑国家扩大生态退耕,将扣除现有大于25°以上基本农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同步对现有基本农田按照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的原则进行适度微调。农业空间基本与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域一致。

(二)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划定。重点划定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核心景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划定的核心景观区和生态保育区、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国家Ⅰ级、Ⅱ级生态公益林、石漠化极敏感区等。

(三)城镇开发边界和城镇空间划定。避让五千亩坝区、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后,以人口核定各镇(乡、街道)用地规模,

39 大部分与本调整方案允许建设和有条件建设区范围重叠一致,其中近期建设区域,与本调整方案允许建设区布置基本一致。

五、空间要素配置融合

空间要素配置主要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近期建设项目已纳入本调整方案,其余项目纳入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四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坚持节约土地优先,严格控制各项建设活动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有效减少对自然生态用地的侵占,切实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代价。

(二)强化建设用地特别是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的集约利用。

推广有利于集约利用的用地配置模式,进一步实施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引导居住、工业等用地的相对集中布局,促进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紧凑发展。

(三)发展节地型产业和技术

优先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控制土地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城(集)镇土地立体利用模式,适度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容积率。提高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整体配套水平。

(四)推进建设用地的循环利用

全面清理砂石厂、石灰石矿山等可复垦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再利用工作。

(五)积极盘活城(集)镇存量建设用地。

采取互换、调整等办法,促进城(集)镇空闲、闲置和低效用地

40 的开发利用。

(六)鼓励存量土地深度开发

利用城(集)镇现有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可根据实际减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对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

41 第七章 协调推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严格控制对天然林、天然草场和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滩涂等土地的开发,必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严格依据规划统筹安排。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绿地、其他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合计不低于62450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的比例不低于62%。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5%以上;对生态脆弱区,有水流侵蚀、冲蚀和重力崩塌、地质构造稳定性低,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石漠化、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治理,其中,治理岩溶面积105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4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9平方公里,累计生态移民3350余户13200多人。逐步构建碧江区大生态系统,强力打造“生态碧江”。

第二节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一、划定方法

在收集整理林业、环保、规划、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有关资料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自然保护区应全部纳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可纳入,其他类型的禁止开发区根据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纳入的总体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42

第9篇:天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道

天津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9-12-22 | 作者: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其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用地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年,规划期内需按阶段安排土地利用,重点为近期(一般为5年)。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共分三级,即市级、区县级和乡镇级。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1999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区县级规划于2000年8月由市政府审批通过。乡镇级规划于2003年2月由市政府审批通过。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一是土地利用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三是土地利用规划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四是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综合配置各类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整治土地;控制土地供给总量,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按规划进行。

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使用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保障土地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土地利用计划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近期或年度的土地利用进行安

排,是农用地转用审批、建设项目立项审查、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审批的依据。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包括农用地(含耕地)转用计划指标、生态退耕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耕地开垦计划指标、土地整理计划指标。建设项目预审,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有关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土地利用的事项进行审查。建设项目预审包括:

1.建设项目用地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2.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3.建设项目选址是否地质灾害防治规划;4.补充耕地资金是否落实,计列费用是否合理等。(完)

上一篇:小学新课程学习计划下一篇:七年级上册英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