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精选14篇)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1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样一个新时期,势必对以地方文献为基本特藏的公共图书馆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优劣直接影响公共图书馆在当今信息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开发地方文献的必要性

文献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地方文献作为记载本地区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资料,是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种文献。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人们身陷浩瀚的文献海洋之中,其需求的特定性与文献信息的无限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现代图书馆文献服务工作要解决的基本矛盾。为此,图书馆必须科学地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对文献信息进行多类型、多方式、不同深度的加工整理,使无序的、分散的文献变成目标指向明确的有序信息产品。所以,开发的品种越多,越合乎用户的要求,文献的利用率就越高。要立足于长远,坚持不懈地开发下去,建构一种适合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使用的文献交流体系,在用户与文献信息之间建立起快捷便利的联系。只有这样,丰富的地方文献才不至于 “深藏闺中无人识”,才能激活为情报信息,适应信息社会的挑战,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2

长白山区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 不仅在吉林省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也同样重要。长白山是举世闻名的高句丽文化发源地, 曾是高句丽的首都, 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拥有中国最集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句丽文化古迹。有高句丽民族遗留下来的最大古城遗址, 有全国规模最大、数量近万座的高句丽古墓群, 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以高句丽文化出现的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及全国最大的以自然底蕴出现的功德碑———好太王碑, 还有20多座彩色壁画墓。目前高句丽文化古迹将已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长白山是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文化的的发源地。由于满族先世繁衍于长白山区, 所以满族尊“龙兴之地”长白山为神, 在建立大清帝国统治中华260余年的历史中, 一直视长白山为存瑞凝祥、列主龙兴的象征。神奇的长白山和族源融为一体, 奠定了满族的民族心态和民族意识, 因而也形成了“册封神山, 岁时望祭”的民族传统。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都对长白山亲临望祭。至今在满族聚居的地区, 仍然延续着对长白山望祭的古老习俗。满族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白山是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和全国惟一的朝鲜族自治州所在地。朝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文明礼貌的民族,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 在开发长白山、反抗外敌侵略、维护民族团结和建设祖国边疆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族文化同样是中国56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白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游击根据地。面对祖国山河沦陷、同胞处于水深火热的局面, 东北联军各部队联合各种抗日武装力量, 在风雪严寒的条件下, 艰苦卓绝地转战于白山松水十余年。它同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和坚持在江南的工农红军游击队一样, 经历了世所罕见的艰难与残酷的斗争, 谱写了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悲壮史诗。

长白山是地理区位极其重要的边疆地区, 与朝鲜隔江相望, 与俄罗斯毗连。又是“东北亚合作圈”的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内涵, 需要给以特殊的重视。中俄、中朝边境线长达1438公里, 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 对长白山区历史文化研究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无论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高句丽文化遗产、全国两大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还是抗日英烈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与周边两个邻国的历史渊源和未来关系, 在全国都是独具特色的, 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方志卷帙浩繁, 渊远流长, 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1986年2月, 经吉林省政府批准, 由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了《长白山志》, 并于1989年6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比较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完各的体例记述了长白山区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为研究长白山区的特点及发展规律, 确定保护与开发建设方针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对于宣传吉林省, 提升吉林省的知名度, 向世人展示长白山区的风采, 促进旅游事业发展,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长白山志》问世十余年后, 长白山区在坚持保护先行的前提下, 开发开放和各项事业都展现出新的面貌, 成为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特别是颇具特色的长白山区旅游事业发展势头强劲, 成为长白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2002年, 再版《长白山志》应运而生, 她已经不是纯自然意义上的山水志, 而是一部大历史跨度的、大区域范围的、大信息含量的、综合多方面内容的资料性著述。编纂该书是保护、开发建设长白山区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建设工程。该书对规划21世纪长白山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蓝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段论述中的几项任务, 都有地方志工作的范畴, 特别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开发利用、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做好文化典籍整理等方面, 地方志工作也更是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我省省委书记王珉同志也多次强调, “要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 把我省建设成文化强省”。在吉林省地方志工作中, 保护、挖掘并弘扬长白山文化, 也是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等项具体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长期以来, 由于涉及边疆的问题禁区较多, 造成研究组织欠缺, 研究力量分散, 特别是宣传不够, 致使相当多的人心中留下了“长白自古无文化”或“长白山区是文化的荒漠”的错误观念。这种状况被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乃至给我们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很大的被动。改变目前对长白山民俗文化研究无组织的、无序的、分散的、零碎的状况, 是还长白山民俗文化本来面目的需要, 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更是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掌握主动权的需要, 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为了弘扬长白山民俗文化, 宣传长白山, 让更多的人了解长白山, 为更多的学者研究长白山文化提供借鉴和帮助, 吉林省地方志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很重视长白山文化资源的收集、挖掘。2006年6月, 吉林省方志馆成立, 收集了大量关于长白山文化的地情资料, 形式丰富多样;2007年, 与长白山管委会联合发起, 组织民俗专家、学者合作编纂《长白山民俗系列丛书》。丛书内容丰富, 包括民俗百怪、百业工匠、百业招幌、挖参风俗、狩猎风俗、、民间故事、儿童游戏、顺口溜、民谣、原始狩猎、闯关东、萨满文化、大神歌等在内共计20余部, 近300万字, 生动再现了勤劳、智慧的长白山先民奇特的民间文化, 淳朴豪放的民风。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许多老艺人已先后作古, 许多原生态民间文化已不复存在, 将这些“绝唱”、“绝活”进行记录整理, 并通过正规的方式和渠道加以传播和保存, 是对这些珍贵又面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3

关键词 民间美术;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迫切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研究摸索实践方案,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区域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谈一谈对民间美术资源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认识。

一、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有新教材的有力补充,成为校本课程体系建构中精彩的板块

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形态呈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将学生带入生活艺术中、带入大自然中,让学生接触到了自己身边的艺术,从民间、从生活、从艺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感受贴近生活自然的美、身边的美、朴素的美。例如,山东曲阜的楷木雕刻。楷木雕是曲阜特有的手工工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魅力,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原材料是曲阜孔林特有的珍贵植物——楷树。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内涵广博,是我国美术宝库中一簇奇葩。史载:孔子弟子子贡为楷雕创始人,他为报老师教导之恩,用楷木雕刻了其师及师母两尊坐像,造型端庄肃穆,刀法古朴深厚,已成千古传世之宝,现存于曲阜孔子博物院内。曲阜楷雕经历代艺人们的辛苦和发展创造,融会贯通,使楷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楷雕的制作工艺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下料、布局(设计)、切、削、净地、锉梗、开相、修细、磨光、上蜡等工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因楷木纹理细腻,作品要求精细,操刀时需刀、锉并用,才能使作品表现出雅致精美、玲珑剔透、毫发不断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学生真正投入、用心感悟之下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美术学习的转变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真正做到学习各取所需。在学习活动和收集资料中,大多时间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他们熟悉的乡村,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进行的。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拓展。在活动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擅长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分工明确,让学生们相互配合,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兼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分析和探索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大胆参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主体本位得到了积极的体现。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较多机会和便利条件,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收集和分析信息,走出以往以接受式、灌输式为主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并且能在思考、交流、互动、合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资源。在民间美术资源补充了課本教材之后,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国家教育大纲中要求必须掌握的的美术教学内容,也能看到、听到、学到本地方的民间美术素材。例如,山东嘉祥县的石雕。嘉祥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夏、商、周三代,石雕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主要应用于建筑、祭祀和日常生活用品。嘉祥武氏家族与汉代桓、灵时期建造的武氏祠,其中石狮是中国目前最早的石狮,风格粗犷质朴。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更加成熟,隋唐时期,石狮造型有变化,多为坐狮,明清时期,以石狮、麒麟为主。嘉祥石雕以天青石为主要雕刻原料,辅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料,作品分为人物雕像类、动物类、建筑类、园林类、装饰类、工艺品类、生活类等类别,以传统作品为主,现代作品为辅。嘉祥石雕艺术的工艺流程是:园林类,设计图样、确定尺寸、选择石材 、雕刻制作。人物塑像类,创作泥塑小样、制做泥塑大样、根据成品尺寸选定石材、雕刻制作。动物类,根据成品尺寸选择石材,直接进行雕刻。雕刻制作的工序是开荒、打细、打磨。石雕艺术作品与天空地貌融为一体,对于城市园林建设的美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素材和文化,对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学习过程中,老师要特别注意理论上的升华,学生自然会对这些美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学习不再拘泥在课本这个单一的载体上,对大量信息材料的筛选、理解和运用,对相关深层背景材料的把握和处理,都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4

(2)积极配合本地区编史修志工作。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藏地方文献,为编史修志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也可以和编史修志的单位合作,共同编辑出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如珠海市图书馆与《信息时报》记者合作编写出版工具书《珠海市生活办事指南》,为群众提供日常办事指引。

(3)向读者提供地方文献信息咨询。图书馆不但要努力为前来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提供方便,还应积极主动向读者提供各种地方文献信息,解答读者咨询,尽力满足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

(4)整理、开发地方文献。通过整理馆藏地方文献,将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和信息开发出来,供读者利用。

(5)依据馆藏优势进行开发利用。根据图书馆的馆藏优势编制专题书目、索引,建立专题书库、阅览室,供读者查找利用。如山西省淄博市图书馆根据本地历史,在全面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齐文化、聊斋学的书库和阅览室,为繁荣文化、振兴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6)配合地方经济建设。地方文献反映了当地历史与现实状况,对领导的规划、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如山东枣庄市齐村区北庆乡过去出产一种会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政府从地方文献中查出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精心培育,现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财源。

(7)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进入图书馆。图书馆可将地方文献整理加工成专题数据库,对独家收藏的珍贵地方文献也可开发全文数据库;已联网的图书馆还可上网,让社会了解、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8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该数据库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5

摘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这一载体,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乡土社区资源、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教学探讨。同时,通过教学改革的探讨来充分挖掘整合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中学历史教学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历史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中学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新课标的响应。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地方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1]

(二)有利于对学生爱乡爱国情感的培养。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责无旁贷的。这次课程改革,首先是围绕着培养“人”的目标确定的,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的教育。”[2]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地方课程资源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要使学生热爱祖国,必须使其热爱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优势劣势,并把这种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最终融进血液中去,成为一种永不丧失的深沉 1 的情感。地方历史资源对学生来说,就是萦绕在自己周围的,自己所能了解的家乡的那些历史遗存和文化传统,是颇具亲切感的。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继承发扬家乡优良传统,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子。这些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许许多多的资料散见在有关的文史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2、走近三千文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江永是一座拥有千年古村、千年女书、千家峒等三千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厚重的小城。全县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实物式的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活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信息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搜集文字资料和开发社会资源的一个很大不足,是缺乏时效性和广阔性。图书资料的更 2

新需要一个过程,社会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准备,充分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络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当然,这得加大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投入力度。

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当引起历史教师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地方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永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总之,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如何进一步拓宽地方历史资源开发的领域、完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体系,提升课程理念等将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

[1]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6

一、地方文献资源的分布状况

沧州市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包括沧州市直机关、沧州市图书馆、沧州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三个区:运河区、新华区、开发区;四个县级市:任丘市、河问市、泊头市、黄骅市;十个县及自治区: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及孟村回族自治区。

此次调查了解与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内容主要是反映全市历史、政治、经济、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成果及历年来的档案。通过调查可把我市地方文献资源的状况归为以下几类:

1.1各级史志办、党史办文献资源状况

沧州地方文献的普查工作, 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地方文献的分布很广, 集中在各级地方史志办、党史办和各级政府的管理部门.这些单位有着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为文献征集起到了一个纽带作用, 成为地方文献网络化的接点。由于我市地方文献还没有建立呈缴本制度, 一些地方文献分散在不同的单位, 没有集中起来, 沧州市图书馆有责任来承担征集工作。

1.2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地方文献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 他们都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这些也是我们征集的最好资源。

1.3流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 很多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散落在民间个人手中闲置, 有的甚至被毁坏。

1.4散落在小书摊和旧书刊收购点的地方文献资源状况

我们和很多小书摊的经营者, 旧书、旧报刊的收购者进行了广泛接触, 这部分人的收藏意识较强, 能感觉到一些文献的价值, 也很注意保留。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部分人力资源来收集地方文献。

二、地方文献的特点分析

2.1各单位及部门的收藏侧重点不同

各单位及部门根据其工作性质与特点收藏文献。如沧州市档案局及部门档案室主要收藏多年来的档案材料等。

2.2地方文献建设已具规模化管理

沧州地方文献建设在“文革”期间曾遭到严重破坏。

在机构设置上, 已有很多家专门收集地方文献的部门, 由专业人员管理、收集并开展工作。

2.3文献数量剧增

在经济建设取得稳步增长的同时, 文化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之地方文献亦呈多样化发展。

2.4文献载体形式多样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 除纸质以外, 文献载体还有胶质材料、磁性材料和网上传输。地方文献也从印刷型扩展到视听文献、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 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向非书资料发展。

三、充分开发利用沧州地方文献资源

根据可行性原则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3.1有效实施资源共享

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收集文献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有效地实施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今后可在收藏单位建立网络联系点, 设立联系员定期开展联系会, 定期走访征集最新的地方文献, 为我馆的科研工作服务,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2编制《沧州地方文献联合总目录》等二次文献

目前沧州市地方文献有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物近万种, 但总目录编制工作尚没有开展。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编制成机读目录,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上网服务, 填补网上地方文献资料的空白。其次, 要建设专题文献书目索引和数据库, 为读者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

3.3大力宣传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沧州是一方文化的土壤, 在这块土地上, 古往今来, 涌现了许多对中国文明史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比如《毛诗》的传人毛亨、毛苌叔侄, 《韩诗》的传人韩婴、战国时期一代医学大家扁鹊等等。

如今, 与时俱进的沧州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沧州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杂技之乡、金丝小枣和鸭梨之乡, 还是闻名全国的化工城。沧州, 这座沿海开放城市, 已成为渤海湾边的一颗璀璨明珠。《世纪沧州》、《文化古城沧州》就是一部纵述百年、横涉百科的沧州全史。

3.4创新服务意识, 以信息服务拉动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具有“资政、励志、存史”三方面的作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不仅是为将来保存地方史料, 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优质高效的读者服务可以拉动资源建设的速度, 资源的不断丰富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在读者服务过程中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会促进工作人员加速文献资源建设, 不断改善服务技术手段和硬件环境。

3.5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地方文献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民众并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充分地利用本土资源方可树立自身特有的品牌。例如通过对物产与矿藏资源、名山名水、人文景观农业状况、工业分布资料的分析, 往往能挖掘出大量的可供参考数据与信息。如青县根据当地农业经济的特点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 创立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等知名品牌, 直供中央乃至出口国外, 为青县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 身处信息网络环境, 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与时俱进, 坚持走特色化的道路, 发挥自身优势, 创建独有的特色馆藏数据库和特色网站, 将特色数据库纳人互联网, 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服务, 充分发挥收集地方文献部门在网络时代的传播职能作用, 为地区建设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竞争激烈的网络环境下有序发展。

摘要:通过对沧州市地方文献资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地方文献的特点, 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为沧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沧州市,地方文献,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7

(一)

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文化积淀丰厚,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从河西四镇到钢城镍都,从汉唐边塞诗到新生代诗作,从飞天舞袖到神州遨游……这些都折射出了河西走廊悠久而璀璨的文化光芒,成为本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提升发展的鲜活课程资源。

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河西走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自立项两年来,通过研究开发河西走廊这些鲜活的课程资源,确定开发方向,依照适用有效的的价值准则,最终分类整理、汇编成校本课程,并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方式纳入张掖市第二中学的校内外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与社会隔离的状态,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现将本项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和预期效果作一概述。

(二)

河西走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四个方面逐步展开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伊始,本着让学生首先要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出发点,课题组成员整理开发出了校本课程《璀璨时空——河西走廊历史发展和地理形胜概况》,从历史发展和地理概况两个维度梳理了河西走廊地区概况,普及了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为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甘肃省2015年3月重磅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后,本课题组立即将其作为深入了解河西历史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展开研讨和观后感写作。

二、在诗歌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群策群力,选辑自汉唐以来吟诵河西走廊风光的优美诗篇,开发整理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校本课程《诗歌中的河西走廊》和校本课程讲义《河西诗话》。按照课题规划,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选修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上与国家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相衔接、注重参与与体验、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与此同时,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加知识、增长才干,着眼于实现校本课程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语文综合素养实践活动:

1.边塞诗专题学习活动;

2.河西走廊诗歌朗诵会活动;

3.“诗歌里的家乡”主题征文活动;

4.“追寻诗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游学活动。

三、在红色资源课程开发方面,河西走廊有着宝贵而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西路军血战河西的“长征精神”、路易·艾黎情系甘肃的“国际主义精神”、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以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课题组结合我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实际,充分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在当前形势下的适切性和实用性,开发出了校本课程《红色印记》。

四、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河西走廊地区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河西走廊是一个能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戈壁丹霞、峡谷河流、沼泽湿地、湖泊苇溪等各类地貌景观聚焦在一个镜头里的“地貌景观大观园”。这些丰富的地貌景观是河西走廊地区各学校开展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按照课题规划,我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对张掖地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1.张掖丹霞地貌形成的社会实践探索活动;

2.黑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调查;

3.“弱水的前世与今生”社会调查活动;

4.张掖湿地对张掖局部气候和人们生活影响的调查;

5.河西走廊荒漠化防治案例研究。

(三)

河西走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步探索了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了一些有示范作用的个案和可推广的经验,为我省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探索价值。

就我省的新课程改革现状而言,河西走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学生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上,有较大的优势,在这一点上恰好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还有助于突出学校特色,协调学校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有助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能给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促使教师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程度。

就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我省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要留在或回到地方参加经济建设,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观,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进一步掌握必备的生活本领与生产劳动技能,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一带一路”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勇往直前,一定能让河西走廊这片神奇的热土,重振汉唐的雄风。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西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814。】

略论地方特色农业文献的开发利用 篇8

地方特色农业文献与地方文献不同,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地等人文自然状况,如:“省情”“市情”“县情”等资料,是研究地方建设发展的主要记录根据,有较强的历史资料性。

地方特色农业文献,是基于一个地方的生物资源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一定的独特价值而形成的文献。它们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特色农业文献数据库相继建成。如: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的“牦牛文献数据库”,新疆农业科学院图书馆“长绒棉数据库”,青海农牧学院图书馆“高原生物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成,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文献保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9

课程资源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所以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他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通俗的说,就是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是可以纳入地方课程资源的,都应当开发和利用,而不必顾及它是课内还是课外,是“硬件”还是“软件”

依据课改精神,我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三大领域,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的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1)国家课程以学案为辅,分层次学习

在国家课程教学中开展 “主动学习、探究生成” 以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教学实施。

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使基础学力得以切实的落实。通过加强教材整合、分层教学实施、注重训练方式优化、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个别引领学生辅导、加强质量监控保障等措施,保障基础型课程的扎实推进。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学科模块设计和组合,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有选择有层次地学习,满足不同学业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的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1.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更有优势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环境和自然资源更接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利用起来更为直接、方便、有效、易于为师生所吸纳,这些可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利用家乡的四季变化、天体天象、日出日落、山川树木、风霜雨雪、地形地貌、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田野果园,也可以是村边蜿蜒流淌的小溪、乡野散发着芬芳气息的泥土、天边七色的彩虹、邻里崭新或古朴的农舍等,这些朴实、鲜活的自然资源就在学校附近。我们可能天天看到田野日出或山间日落,但如果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则“日出日落”这一自然资源永远也成不了地方课程资源,故此,我们把它用到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或者用于作文课上,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说话、写景、抒情,则“日出日落”之景作为了语文课程资源。

2.利用当地独特丰厚的人文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环境资源,这些资源利用好了就成了素材性地方课程。我们适时的利用本地用的英雄人物,学校的先进人物(教师和学生)班里发生的引人思考的事情以及民俗节日,(元宵节、看灯会、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赏月、各种祭祖拜佛活动等)、建筑、艺术、各种谚语俗语、民歌民谣、歇后语、传说故事等。这些地域性资源都具有较强的独特性,都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纳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利用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

生活是无比广阔,色彩斑斓的,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礼仪礼节、当地的黄豆种植、果树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无限的、取之不尽的资源供我们挖掘,使之成为地方课程资源。比如,社区、学校、或班级乃至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诸如,运动会、庆祝会、智力竞赛、演讲会等,把这些活动融入到地方课程中,让学生谈所见、谈体会、写感受、到记日记、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学生认知,提高了写作能力。数学课上,让学生丈量距离,测算速度,统计数字,这些资源变成了数学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分领域选择

为彰显我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我校的校本课程分为艺术类、实践类、学科延伸类、科学素养类、心理辅导类。

艺术类:

书法理论与实践 心理辅导与咨询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参观与考察

敬老院服务

科学素养类:

电脑网络应用 学科拓展延伸类:

唐诗宋词赏析

英语会话与阅读

学生自愿选择,进行基本能力考核,择优录取,组建兴趣小组。心理健康每周一课时,艺术类、科学素养类和学科素养类间周一课时,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每学期10课时左右。

谈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和开发利用 篇10

一、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性

地方文献就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等,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信息载体和知识源泉,反映一个特定地区的地理、人文、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宗教、风俗、民情诸方面的综合性历史和现状,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客观缩影与文化底蕴的结晶。地方文献按不同的学科属性可划分为地方社会科学文献、地方自然科学文献、地方经济文献等等。地方文献与一般文献比较,它既有一个地区记述范围,反映地方的人和事,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征的区域性,又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记和特征。地方文献多处于地方人士之手,史料翔实,数据真实,具有权威可靠性。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收集、整理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对于全面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党和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了加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要求。1982年文化部下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图书馆对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文献、资料应尽量全面收集。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公共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的收藏有多少?利用率如何?已成为文化部对其进行评估、定级的标准之一,这就更加确立了地方文献在图书馆馆藏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说来,地方文献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1、地方文献收藏是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各业都极力挖掘自己行业的特殊地方潜力,并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处于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无疑是其形成地方特色的重要手段。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优势,一种价值,也是决定其能否成为有别于其他馆,具有自己独特实用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北州图书馆地处州府西海镇,西海镇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它是中国核工业科学技术自力更生的发源地,在这特殊的区域,特殊的科学技术史、特殊的核工业事业给后人留下了一件件珍贵的特殊史料。海北州图书馆收藏的《221基地建设规划图》、《221基地水暖管道建设规划图》和《东方巨响》、《原子城揭秘》等图纸、书籍文献在全国独具特色。

2、地方文献收藏决定着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地位。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当地社会与经济的程度和质量。地方文献包括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所有该地区政治、经济、自然、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内容的资料与记载。因此,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除了及时、准确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情况外,其收藏有多少、收藏是否全面,以及是否能把握和反映当地特殊的历史发展重点都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文化、历史等的研究,关系到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当地从事研究该地区经济、文化、历史的特殊读者群的需要,从而关系到该馆在当地图书馆中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与作用。海北州图书馆收藏的《221基地区域建设规划图》和《221基地水暖管道建设规划图》资料,为州城建部门在新城镇建设规划中给予了启发和帮助,纪实书籍《东方巨响》、《原子城揭秘》,在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建设中提供了许多的珍贵历史资料。为此,州图书馆在海北州城镇建设、文化建设中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该馆的事业发展也得到了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3、地方文献收藏是图书馆为当地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地方文献是当地特殊历史和各类地方特殊专业史的基本史料,所以它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它能为本地的修志工作提供大量的基本史料,为政府机关研究工作、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准确的资料;为当地原有设施开发研究提供依据。海北州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就为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海北州政府最初对西海镇原有设施进行开发利用时,对原221基地建设的十八个厂区的用途及厂区构造,都是从海北州图书馆收集的地方文献中了解和掌握的。现在已有部分厂区被开发利用了,有的成为了新型的企业工厂,有的已被修复原貌,成为了旅游景点,这些设施的开发利用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地方文献资源的征集和收藏

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地方文献资源的征集收藏工作尤其重要,因为征集收藏地方文献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必须要明确收藏的范围和重点,制定征集原则,并自觉遵循。

1、地方文献资源的征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因为它涉及面广,并且分散,加之历时已久,征集就困难。要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应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成立“地方文献征集小组”,委派文化素质高,事业心、责任心强,又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同志,专门负责,充分掌握征集的线索。对历史的地方文献,可利用各种工具书查找,编制缺藏目录,掌握收藏单位,以便有计划地通过交换或复制方式补充完善,对现代地方文献则要面向社会广泛收集。第二,要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说明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确立地方各机关团体向地方图书馆呈缴文献资料的制度,及时收集本地区正式及非正式的出版物和省内各单位自编自办的图书、报刊、简讯等资料。第三,开展各种以收集、宣传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活动,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以求得社会的认可,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第四,要加强与同行业的横向联系,用交换、复制等办法征集,以便丰富、完善馆藏。

2、地方文献资源的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的收藏应以以下几个部分为主:①地方史料。包括地方志、名碑、拓片、名人字画、家谱等,特别是地方志。因为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某一区

域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它既是地方资料,又是地方著作,一般也是地方出版物,并且内容广泛,史料详实,材料系统,因而对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各馆都应重点征集收藏,力求完备。②历代地方名人的著作及传记资料。凡是本土人士的资料,只要印成书本,不论其是否知名,是否公开发行,或是散见于报纸杂志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尽力收全。③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指某一地区历代刻印、出版、发行的一切资料,包括本地区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其中符合本地区经济文化现实需要,同时又能反映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出版物也应重点征集收藏。④地方革命文献及音像电子资料。地方革命文献是研究地方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形成馆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公共图书馆都应重视收集。一般正式出版的,或者内部发行的比较容易收集,但在收藏第一手材料如手稿、原件、回忆录底稿等就不如档案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只能是通过影印复制手段,收藏复印件,以供读者阅览和研究。至于地方电子音像资料,是未来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非纸文献迅速增长,图书馆应重视本地这类文献的收藏。

三、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方文献对公共图书馆无论如何重要,收藏的如何有特色,其重要意义最终还是体现在开发利用上,唯有对它的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要使地方文献资源被读者充分利用,必须根据读者的各种需求,将地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整理、加工、活化为动态的信息情报源,开发程度越深,利用就越充分。各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馆藏特色和发展情况,制定每年的开发计划,这样才能使地方文献资源得以更好的利用。

1、建立地方文献信息目录。地方文献各类信息资料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为了能充分反映、提示所藏资料,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目录体系,使之比较系统化、条理化,这是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按文献形式划分种类,分别建立分类目录、主题目录、题名目录、著者目录和专题目录、联合目录等,保证地方文献的完整性,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

2、编制书目,方便读者查阅。地方文献在研究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发掘有地区特色的产品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编制很有参考价值的书目、索引、汇编等各种专题资料目录,以方便读者查找原文。编制中要把文章题目、责任者、刊名、日期、关键词等著录清楚,而且力求做到资料面广、内容集中、观点全面,特别是要抓住新的观点、方法、技术等,有条件的可利用现代化的电脑设备来贮存、检索。最后把筛选加工的信息及时提供给读者,以实现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从而发挥其社会作用。

3、收集整理专题资料,开展专题服务。地方文献信息所收录的资料内容庞杂、学科众多,如果根据读者情况及本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主动剪、摘、复制一批专题文献,把零散的专题资料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可使读者直接获得原始文献,节约时间,加速研究进展。

4、建立数据库,提高利用率。随着多种网络建设的开通,地方文献的网上需求越来越大,开发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目前计算机的发展为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各馆在利用馆藏提供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可着手进行数据库开发。另外,各馆还可根据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分期分批地建设一些有较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效益的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从而把开发和提高地方文献利用率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5、发挥功能,举办各类活动。为使社会各界了解本地的历史,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馆特有的地方文献资源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地方文献专题展览、研讨会和知识竞赛,开辟地方文献通报、简介、评价等专题,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为读者提供直观信息和动态信息,提供一些直接参与的机会。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11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指高校内具有从事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总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 是指高校通过多种有效手段, 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从而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 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高校中最具有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科研水平, 推动高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虽然我国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开发和发掘不充分, 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来看, 行政管理者还未真正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人事管理的传统思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念还缺乏了解, 在工作中既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又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 视人力为成本, 仅仅实施简单的人事行政管理。单纯地认为高校的发展就是靠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短缺是高校发展的瓶颈, 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瓶颈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片面地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 却忽视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和稳定工作。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性, 但其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 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改善学历结构, 大多数学校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但当这些硕士、博士毕业以后却往往又不想再回原单位, 由于人才流动不受地域限制, 办理离职调动手续比较简单, 因此培养的这些高学历人才很轻易地流失了。

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流失包括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主要表现在:由边远地区的高校流向沿海地区高校,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校, 由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流向规模较大的高校, 由一般地方院校流向“211”、“985”等重点高校;教师“下海”创业、出国、考研升学, 等等。隐性流失则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教师难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本职工作中, 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社会兼职、应付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事务上。

(三)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培训和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中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一, 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教师学历的提高和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上, 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则缺乏培训资金。其二, 对于教师的培训, 缺乏中长期的规划, 仅仅注意到眼前培训工作的需要。其三, 培训内容面较窄且单一, 仅重视理论培养, 忽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其四, 培训形式简单, 多以岗前培训为主, 忽视多种培训方式的结合。

(四) 现有人力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开发利用。

对于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存在重“引进”, 轻“开发”的现象。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某学科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不惜“血本”引进年轻有为的博导、教授和博士, 招聘范围甚至由国内拓展到国外, 耗资不菲, 却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这些博导、教授和博士来校以后, 要么因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条件达不到开展工作的需要, 要么因主观难以适应学校整个内部环境而不能将精力全倾投入学科建设。这种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全局性地利用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阶层最不愿意面对的尴尬境地。所以, 我们应该将现有人力资源向现实人力资源合理转化并加以发挥运用, 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 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树立“教师为本, 人才第一”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作为人才聚集地的高校应转变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 树立以“教师为本, 人才第一”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作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完善相关机制, 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师管理模式, 加快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进一步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从而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激发教师的潜能,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 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在职培训。

教师的教育培训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当着眼于更新高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的在职培训。对于高校而言, 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 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落实高校教师多学科、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 全面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充裕的学习经费和优良的学习环境等条件, 对于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生, 要加强岗位培训, 使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于35岁以下的讲师或副教授等青年教师, 应努力创造条件, 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 促进其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 进一步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 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一词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行为动机的意义。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中, 就是通常所讲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它是针对高校教师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并进而激发其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管理原则。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高校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关怀激励等方法,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评级、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 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合理需要, 运用目标的功能, 可以激发教师的正确动机,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并把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导向新的境界, 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 从情感入手, 营造一个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 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 满足其自尊需要, 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度, 使青年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以调动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保障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学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措施和督查制度, 以保证高校激励机制的实施。既要表彰合理及时, 又要赏罚分明。

总之, 地方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 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良好的环境, 采取有效的措施, 充分发掘青年教师的潜能, 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宝国.试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11) .

[2]姚百花.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12

浅谈地方资源中写作素材的开发利用

申晶晶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各个地区一般都有不少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自然风光、特产民俗以及神话传说、文物建筑等,它们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语文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自然人文资源一定能有效促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笔者以东台地区为例,浅谈如何从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写作素材,如何搜集和积累有价值的素材,如何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层次地开发和利用。

一、东台地方资源中写作素材的搜集和积累

地方自然历史资源是学生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是最易于学习和利用的。因此,语文教师不可以忽略地方资源中写作素材的搜集和积累,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真实、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这样,创新的种子就会渗入学生的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汩汩不断。

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很充分。那么,如何进行写作素材的搜集和积累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采风式、研究性学习式、借助外力式等。

所谓采风式就是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自然,走进生活搜集材料并加以整理的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借助于生活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并真实地体味生活。

所谓研究性学习式,是指在教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可以安排专门教师负责,以地方资源中的写作素材为内容,进行选题和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较前一种方式更有目的性和系统性,也更能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但这种搜集和积累方式费时费力,适合师资力量强学生素质高的学校。如东台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回到古镇西溪”,就是一个代表。

所谓借助外力式,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和资源,挖掘和寻找已有的相关资料来积累写作素材。如文化局、旅游局、档案局等机构,有相当多的系统全面的地方文化资料。另外,在文献资源丰富的网络世界里,也可以找到丰富多彩的资源。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这些资源应当主动积极地善加利用。这种方式与前一种比较起来没有学生的参与,但时效性和科学准确性更强。

东台地方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诸如盐文化、西溪古庙古镇文化、泰山寺佛教文化、董永七仙女等系列文化,又有唐塔海春轩塔、泰山寺、梨木街、八字桥、通圣桥等标志性景点,再有北宋时期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清末状元张蹇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相关资料在东台文化局、旅游局都非常容易查到,而且非常完整全面,所以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不困难。

二、东台当地资源中写作素材的开发利用

1.城市人文精神的挖掘

东台文化中,董永七仙女的传说,寄托着东台人民的自信和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范仲淹领导人民修建的抵挡洪水的.范公堤,以204国道的姿态依然屹立。以范公为国为民以及其一生卓绝无私的鲜活事迹来教育学生就有高出课本文字的说服力。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清末状元张蹇等人物的风范之所以流传,说明城市对他们的认可,如果能加以搜集和系列化整理,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因有了充沛的城市人文精神作底气,也更易写出佳作。

2.鼓励学生去开发地方资源

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属于创造性的学习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学生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往往比教师更多更广,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地方资源的开发。而且,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上网搜索、对当地景点和旅游局的实地走访,了解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然后在小组的合作中初步学会调查、探究和收集、运用、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另外,地方资源的利用不能过度,不能有狭隘的地方主义倾向。因为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本地,以小见大,因浅见深;而不是盲目排斥外地文化或社会主流文化。所以,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和大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使之达到点面结合的效果。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写作素材是促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篇13

3.1 扩大宣传面

要想发展地方经济就需要先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已有的良好环境也需要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本地方的情况,希望来此工作、投资.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和宣传就需要地方文献作支撑.地方文献尤其是地方志,都是身边的人记录身边的事,所述事件的真实性很容易就得到验证,而且地方文献基本能反映本地区社会全貌.一个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都真实地反映在地方文献中,作为一种资料被保存下来,清楚地向世人说明功过是非,永远地成为历史,供后人学习研究.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都不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良的记载,即便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污点也是一样.因此,他们会在这种监督之下更好地工作,在地方志中留下自己精彩的一笔.

外部人员研究本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状况,这证明本地区已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关注.只要自身的社会状况良好,相信会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局外人士称赞一个地区,这个地区的状况在其他人看来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自然而然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地方知名度.本地区知名人士文献的出版发行也说明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社会氛围比较合谐.因此,搜集整理外部人员及本地知名人士对本地方的研究成果,更有史料价值,其利用价值更大,可信度更高.

3.2 资源共享及区域网的建立

由于各类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多头领导,条块分割,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网络,没有统一的规划协调,不利于对地方文献的统一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各个图书馆经费紧张,而另一方面又形成各自盲目采购,重复搜集等资源浪费现象.为了更好地利用地方文献,应当下大力气搞好本地区图书馆的集中管理,强化各系统、各区、县、市图书馆特藏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形成资源共享,有效地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文献服务的对象不仅仅集中在本地区,作为其他地区研究本地区的人员也是服务的重点对象,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将地方宣传出去.如何方便他们利用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尤其是那些不公开或内部发行的资料,是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一个难题.首先是资料的宣传问题,地理意义上的远离,导致信息不畅,研究人员不一定知道有哪些与他们研究有关的地方文献.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在自己的网络服务器中建立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后通过网络可以最大范围地被使用,同时提高了时效性.如一些部门资料,有很多统计数字能够说明近一个时期的发展状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字保留下来也只能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不可能为近期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地方文献上网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有关图书馆业务知识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还要能深刻挖掘地方文献的主题,将最有用的内容输入数据库中.并根据用户需要及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利用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

4 结论

地方文献对研究资源利用、经济开发有重要参考价值,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图书馆这一个部门所能单独完成的.只有协同作战,才能保证地方文献搜集尽量完整,也使其利用得更加充分,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更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作为图书馆来讲,不能让地方文献“死”在图书馆,要有效发挥其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扩大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要解放思想,以全新角度理解地方文献,寻找新的途径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开拓地方文献利用的新思路.

(张红 河南周口市人,川汇区图书馆助理馆员)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篇14

一、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闽西北地方的美术资源丰富, 有举世闻名的客家土楼、大金湖、武夷山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还有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和工艺、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资源。但经过对闽西北山区的美术课程资源的调查、走访, 目前美术课程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 没有发挥出特有的区位优势。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有关, 同时也与相关教育部门以及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以下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做简单分析。

1. 传统教学模式阻碍课程开发与利用。

随着时代在进步, 闽西北山区部分城区学校的美术课堂也进入了“两机一幕”的时代, 但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保持在一盒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模式中, 无论教学设备是完善还是简陋, 美术教学模式并没有因硬件设施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则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这是阻碍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本质原因。教师将美术教科书认为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将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案直搬课堂, 照本宣科, 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 扩充相应的地方课程资源, 忽略了本土美术资源, 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是教师主观能动性欠缺的表现。

2. 教育观念转变不彻底、无有效引导。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就开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关注, 但由于当时对美术课程认识的局限性, 课程的拓展和开发还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时代的发展, 美术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但受到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特别是在像闽西北这样一些并不发达的地区, 美术教育还是没能真正引起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和领导的重视, 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培养一个能考高分的学生, 在美术课程开设、教学资源配置、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不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可见美术教育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教育观念转变不彻底, 相关部门没有有效的引导, 严重阻碍了地方美术教育的改革, 同时也必然忽视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在这样的现状下,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科书只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介质, 通过教科书达到活跃教学的作用, 教科书不能做到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包含其中, 这就更加应该认识到因地制宜的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特点开发特色美术课程, 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为终极追求。[1]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本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出有效地引导。对于课程资源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诸多方面入手, 最本质的是要了解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的课程资源则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2]而在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发挥闽西北的区位优势,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种类繁多, 内容复杂, 形态丰富, 性质各异, 在此类的课题研究中, 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区分, 在此不一一赘述, 运用直观性原则与结合闽西北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自然景观、民间美术、古民居建筑这些物质形态的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探索、研究。 (1) 自然景观。闽西北地区多以山地、丘陵的地势为主, 复杂的地理条件、地势地貌, 形成了它依山傍水, 景致丰富优美的自然风貌, 既有举世闻名的“双遗”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丹霞, 同时每个乡镇又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虽称不上举世闻名, 但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也会让你惊叹老天爷的鬼斧神工, 像同为武夷山脉的天成奇岩也有“小武夷”之称, 还有喀斯特地貌的永安桃源洞、将乐玉华洞、被称为“客家神山”的冠豸山等国家级景区, 还有许多美丽的丘陵小溪、河流湖泊都是闽西北大地独有的可供学生写生表现的最好素材, 因为这些景色就在他们的周围, 就是他们成长、生活的家乡, 他们爱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开发、利用好地方的自然景观就不仅要求教师要做好第二课堂的延伸, 同时懂得制订详细的、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习计划与方案, 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好当地自然形态的美术课程资源。 (2) 民间美术资源, 散落在民间的美术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广大劳动者的长期实践积累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闽西北山区的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 包括如剪纸、窗花、版画、面具、服饰、草编等种类, 同时懂得利用当地物产资源, 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审美功能, 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闽西北民间美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多, 不仅有已经形成体系的, 比如说浦城剪纸源远流长, 十分有闽西北民间艺术的韵味。再如闽西北多数地区是福建林区, 发展版画条件好, 建瓯、松溪等地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版画, 松溪也被誉为“全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因为闽西北是福建省的客家聚集地, 大量客家民间美术资源也同在此, 如民间草编、花灯、香包、服饰、面具等都是值得在美术教学中作为地方美术课程的资源得以利用, 他们的表现语言简洁, 风格质朴,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将民间美术带入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能够使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和工艺进行了解与传承,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民间美术、文化进行创新、创造。这里的指的带入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开展田野调查, 实地了解这些丰富的民间美术形式, 也可以将请一些民间老艺人、传承人走进课堂, 将自己的创作心得与学生分享、展示。因此, 将民间美术作为现代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 必将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审美修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作设计观念。 (3) 古民居建筑。由于闽西北绝大部份地区处于山区, 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也成就了当地保持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最驰名中外的就是客家建筑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 它有着风格独特的圆形或方形的造型和结构精巧的内部构造, 将独特、智慧的客家文化演绎其中。在闽西北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古民居群, 如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邵武市“和平古镇”;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诸如“十八寨古民居”、“安贞堡”这些悠久的民居建筑无不散发着历史留下的痕迹, 在这历史的痕迹上我们也能发掘到许多具有装饰意味的美术纹样、图案、石刻、木雕、窗花等, 几乎古建筑的每个角落都是老祖先美与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全面的整理、发掘有价值的、可以利用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资源。能够将这些独特的民居、文化遗址古迹引入美术课堂, 不仅是对当地古民居起到宣传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历史的厚重和生活方式的独特, 有利于培养了解家乡、热爱家园的情感。

三、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 改变课程现状, 发扬“以人为本”美术课程强调多

元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融入多种多样的感官体验,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但目前我们现有的课程模式较为单一, 不能满足多元化美术教学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而对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的内容, 也提升了课程的内涵, 是对课程资源的补充。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 在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己家乡更加关注、热爱, 起到了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同时使得学生能以审美的态度看待生活及家乡。

2. 传承地方美术, 节约开发成本。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对地方美术资源的传承与发扬,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家更加关注是那些所谓时尚、新潮的前卫美术与艺术, 似乎忽视了一直在我们身边的地方美术, 无论适合与否都一味地追求潮流、热点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懂得从身边出发, 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周围都有哪些优秀的美术资源可以学习、利用?我们的祖先都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宝贵财富?让学生能够认识你脚下的土地, 通过对地方美术资源的了解、学习起到传承、发展的作用。我们知道一本教材的编订从收集材料、课例、调查等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整理与研究, 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与时间都是很多的, 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在我们的身边、周围, 都是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边教学边与学生一同学习、感受地方美术, 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 真正找到适合当地学生了解、学习、尝试的美术课教学。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下, 教学资源在教革中的重要性也随之显现出来, 课程改革想要实现实际的教育成果, 必然是想要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持。闽西北山区地方美术教学资源丰富, 通过执教者、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转变观念, 因地制宜、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发利用好身边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闽西北山区的美术教育能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初中生期末成绩单评语下一篇:某教师现实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