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教材(精选9篇)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宜宾市南溪县留宾中心校曾仕琼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在教育。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是如何落实科学学习中的探究。而作为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学,面临着很多的不利因素,经济发展缓慢,学生的见识少,阅读面窄,家长大多都外出打工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了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活学活用科学教材,在活动中,观察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关键字:农村科学教学活用教材探究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最大的“功臣”就是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在教育。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还是探究式学习模式。而探究式学习方式能实施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要不断的激发,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在大力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程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为用教材教好学生,在平时教学中一是研究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二是结合农村学校在科教器材不足,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学生知识面窄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的使用和教材的延伸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农村学校如何利用资源,活用教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拓展教材,走进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在教学中,拓展教材,以教材为本,可以利用农村特有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多动手,勤动脑,积极的发现、认识身边的事物,并对它们感兴趣。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在引导学生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进行了探究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想知道哪些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学生说了很多种花,其中很多孩子提到了正在开豌豆花和胡豆花。很多学生在上学的路上都看到了豌豆和胡豆开花,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并思考:豌豆花和胡豆花的花瓣构造有什么不同以及它们的生长过程?后来学生回去进行了观察,有的还把自家地里的豌豆和胡豆拔起来拿回家仔细观察,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生长过程做了详细的了解(主要是问长辈)。这样设计教学一是为了将课堂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二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一些科学小常识,三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他们的探究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活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对于农事的了解也是常识。针对清明前农民正在进行的平水田,撒谷种,盖薄暮的事情,我让学生观察自家秧苗的生长情况并做简要的记录(记录发现的问题)。重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撒完谷种以后要盖薄暮?引导学生通过问长辈,查阅书籍,还可以自己动手做做看。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很多学生多农村撒谷种这一事情有了自己的了解和看法,通过这一事情让学生明白了现在种田也是要使用科学技术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事以后有不少同学开始关注玉米的种植。一年四季都不断的播种,不断的收获,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事情了解到科学的脚步,对科学的学习更加有积极性。
《动物是怎样生活》一课的重点是观察动物生活,包括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等。然而课堂是有限的,学生对于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只能根据平时的积累而谈,因为农村学校里根本没有动物的标本,动物挂图也很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上好本课,同时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重点思考的。为此我利用农村的特有资源,让学生在家里观察猫、狗、猪、牛、羊、鸭子、鹅等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对于不理解的也记录下来。通过观察很多学生多发现了平时没注意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积极,材料真实可靠,可贵的是每一份发言都是他们自己探究的结果,有一定的成就感,学生在交流时神采飞扬。
三、活学活用,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观察树叶、用树叶做书签的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叶子,并对叶子的形状,纹理等进行了交流,对于不同的叶子有不同的形状进行了讨论。在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那种探究的热情。在做书签时,要想办法让叶子的水分蒸发,在水分蒸发的同时还要保持叶子的形状不被破坏。在这一件事情上很多学生都是采用的将叶子放在不用的书中,等待它慢慢干。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把叶子放进锅里,烧火把水分蒸干。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做法,我都进行了引导,并要求他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做书签。经过尝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收获。
可以利用在科学教学上的农村资源还有很多很多,不管是利用现代化的电教器材,还是利用身边的资源,其目的都是关注学生的科学情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究的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无论利用什么资源,都要符合科学课程标准。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我对自己的教学尝试进行了反思,成功之处:一是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的情感。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科学,知道了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也有了发现问题的习惯。二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亲近了自然;三是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发现,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可以用在语文的习作教学之中,解决了学生习作缺乏材料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对于
学生的观察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引导存在着欠缺。二是自身对科学知识的吸取交少,造成了有时课堂教学上的被动。三是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国家小学课程标准》
正是对教材这样的编排特点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刚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无处下手,既不知道该怎么教,也不知道教些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弄清教材体系,体会编者意图,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逐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一、由表及里,基于生活开展教学
基于生活开展教学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引入课堂,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有所发现,能做出相对合理的解释,或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达到服务生活、优化生活的目的。
《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一课介绍的是滑轮的应用,学生如果平时在生活中观察过滑轮或使用过滑轮,学起来问题不大,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建议提前让学生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由单一滑轮的运用过渡到滑轮组的应用,从“方向”和“是否省力”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明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滑轮和使用滑轮组的意义,体会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本节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作业,试着设计一款能使窗帘自动闭合、打开的机械,可以先画出图纸,再动手做一做。
《风力发电》这一课,教师从风车讲起,使学生了解风车的构造、基本原理,会做一个风车,这些是学生认识水力发电的前提。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到风车,但不少学生为了制作一个精美、转速快的风车,会上网查找其制作方法。通过查阅,学生发现,很多风车在制作款式、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方面跟传统风车相比都有很大的突破。笔者在教学时对学生制作的风车进行两个层次的奖励:一是最佳创意奖;二是最佳转速奖。一方面鼓励学生创新风车样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对风车的性能进行优化。学生能够在优化的过程中,对影响风车转速快慢的因素自动习得和生成。
《云的观测》一课,学生通过实际观察、阅读谚语,深化对云的认识,能根据所学知识对云的分类和云量进行判断,懂得欣赏美丽的云,感受观察云的乐趣,从朗朗上口的谚语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正式上课时,了解了云的基本知识之后,学生到室外再次进行观察。当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大部分学生观察后认为天空中云的形状类似于水中的波浪,应属于波状云,在理论上波状云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波动所造成的,可以继续分类,课后,学生能根据形状大致进行区分了。
只有经过观察、讨论、思考,才能深化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这种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是难能可贵的,它丰富了教学的过程,提升了学习兴趣,学生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二、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推进教学
手写教案是蓝本,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估计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设计的,备课过程中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也会相应产生。但教师心中还要有一篇能流动的教案,根据水流的方向调整航向,顺势而为,以最合适的角度转弯,达到理想的彼岸。
《降落伞》一课,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学生先回顾生活中对降落伞的认识,可以是真实的接触,也可以是想象的驰骋,接着做一个降落伞,最后对所做的降落伞进行研究,发现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实际教学时,提到降落伞,学生纷纷议论开来,有的说:“我做过,从楼上扔下来,半天才落地。”有的说:“我还跟人比过赛呢!”有的说:“过年烟花里面的降落伞,太小,很快就落下来了。”有的说:“我只看见过电视上的降落伞,还没自己做过呢。”学生对降落伞有一定的认识,对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及步骤方面的问题也不太大,笔者鼓励学生选用尽可能多的可行性材料进行制作。又用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对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对比实验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一是伞面的大小;二是伞面的材料;三是离地面的高度;四是伞绳的长短;五是悬挂物的重量。找出这些因素之后,选择其中一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是:每人自制两个降落伞,在几人或二十几人不等的小组内研究,目的是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使研究结果由个案到规律,更有说服力。
根据制作要求,在组内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做的降落伞进行改进,推选组内有代表性的降落伞到课堂上展示,让其他研究小组的学生通过现场观摩有新的发现。在热烈的气氛中,一轮学生粉墨登场,他们分别站在教室的6个不同位置,手里拿着为研究不同因素而制作的两个降落伞站定,随着同学的指令,松开手中的降落伞,让它们自由下落,一组、二组、三组……随着学生的展示,发现不论用报纸、塑料袋、布,还是皱纹纸做成的降落伞,都会产生相同的实验效果,有力地印证了学生先前小组研究时得出的结论。接着让学生自主选择此前没有研究过的因素做新一轮实验,学生有了经验,做起来更顺手,研究也变得更有实际意义了。
教学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堂结构,基于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基于教师深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惟有耐心、用心、细心才是达成的唯一途径。
三、由繁到简,多种形式丰富教学
鄂教版科学教材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章节内容看似简单,实则要讲透彻十分不易。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可发现教材的这种设计形式能给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更利于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可以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对教材的授课顺序、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的广度和深度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优的效果。
《车的运动》一课,学生在演示小车运动的过程中,学会从几个方面描述车的运动情况,在观察中发现现象,总结规律,体会观察的乐趣。接下来,让几位学生准备一下,用模拟演示的方法更能体现本课的价值。学生模拟汽车本身,从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开始出发,沿途可以改变行驶方向,最后停下的位置即为终点,其他同学观察后对“模拟汽车”的运动进行描述。这一训练过程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会更高,对观察和描述的要求更高。由于有相关的经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给予评价,其他同学可以从描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两个方面进行补充或纠正,在轻松的观察、讨论活动中总结出运动物体的三要素。
《可爱的蚕宝宝》一课,学生通过动手养蚕、观察、记录等方法对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蚕的咀嚼式口器太小,学生始终难以观察清楚,需要借助放大的图片来了解。蚕蜕皮的过程,由于时间较长或发生在学生不易观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没有观察过这个过程,通过观察蚕蜕皮的视频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途径,既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观察,又可以加深记忆。
教师能用简单易行、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能力,既表现在对课堂结构的创新上,也表现在对教材处理的创新上,更表现在对知识获取形式的创新上,学生在这种创新模式的培养下能更深入地学习科学。
四、培养习惯,课外探究深化教学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一方面是为了将来工作的需要,简言之,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学;另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以致用不仅仅要求会做几道题目,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的《自由研究》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可以走出课堂,在家里或室外进行一些科学研究。由于自主性比较强,深受学生欢迎。
《地图》一课,学生通过画学校地图,对地图的三要素一方向、图例、比例尺有初步的了解,学会如何判断方向、确定图例和比例尺,能看懂简单的地图,这时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一—画自己居住地的地图,时机已经成熟。利用周日休息的时间,带着必要的工具——笔、纸、卷尺、望远镜等,与同学一起在家长的陪同下,对自己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建筑物进行调查,确定主要的地理事物,测量其大致长度并记录,确定其方位和图例,就可画出居住地周围的地图了。课堂评比主要抓住方向是否正确、图例是否明白、比例是否准确。学生在比、学的过程中,能从别人画的地图中有所发现,还能对自己所画地图进行修改、完善,将知识内化为观图、议图、画图的能力。
画一幅画、办一张手抄报,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画出未来世界、机器人、宇宙飞船的样子,学生会查阅资料,放飞想象,进行创作,将已有世界与未来世界相连,将自己感官获取的信息清楚地表达在纸上,学生获得了欢愉,探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手抄报是集绘画、设计与知识于一体的创作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关于食物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办一张关于食物的手抄报》就应运而生了。手抄报的容量大大超出课本,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将食物的营养和种类细致划分,对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描述得更清楚,有些同学还做起了初中学生才能做的实验“唾液淀粉酶与米饭”的化学反应,还知道用碘酒来检验。这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他们在建构梦想的同时获得了探究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自由研究在生活中能实施,说明学生有能力和条件在课外进行探究,只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做好引导、推进,一定能使学生课外探究的习惯延续。
教材为教学带来了方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如何用好教材,挖掘内涵,把它的作用最大化,还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并付出不懈的努力。
摘要:教材为教学带来了方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但是,要想用好教材,就要挖掘内涵,把它的作用最大化,需要做到由表及里,基于生活开展教学;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推进教学;由繁到简,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培养习惯,课外探究深化教学。我们要拿出智慧和勇气,为创造好的科学教学而努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76-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不仅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插图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使用插图
在语文教材中,插图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起着重要的补充说明作用。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课文《青蛙看海》中青蛙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彩色插图,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插图的内容。通过看插图,有的学生说:“这座山很陡峭。”有的学生说:“这座山高耸入云。”有的学生说:“这座山的半山腰绕着云雾呢。”教师在学生观察教材插图的基础上,通过用语言描述图中的内容,很容易就理解了青蛙所具有的坚定且努力的品质,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此外,课文的插图还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丰富视觉感官,形成记忆的存储,更快地记忆课文内容。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请学生看插图叙述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图诵文,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在理解文中人、事物时使用插图
在写人、写事物的文章中,插图大多数是对人、对事物形象的勾画,或显示人物性格,或使事物更形象化。教师教学时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学生对人、对事物具有形象的认识。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美丽的丹顶鹤》第二、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丹顶鹤的美,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才能体会。然而,由于小学生大多数没有见过丹顶鹤,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直观地感受丹顶鹤的外形美丽和惹人喜爱,比如丹顶鹤有洁白的羽毛,头顶像嵌着一颗鲜红的红宝石等。又如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陈毅探母》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基础上,观察文中的插图,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文中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陈毅拉着母亲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另一幅是“陈毅一边给母亲洗衣服,一边跟母亲拉家常”,两幅插图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内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在品味课文语言时使用插图
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文字描述更生动、更形象。如“箬笠”“蓑衣”出自《渔歌子》中的句子“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典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分别是“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和“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工具”。从字面上看,这两个词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应该在讲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品味这两个词的含义和区别。例如:老翁头上戴的就是“箬笠”,老翁身上穿的就是“蓑衣”。学生边品味语言,边欣赏插图,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理解了词义,还知道了这两种事物的不同用处。课文中的插图还能帮助学生巧记字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三味书屋》时,文中出现了词语“戒尺”“八仙桌”,学生对这两样东西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找出这两样东西在图中的具体位置,从而将“戒尺”“八仙桌”印在脑海里。因此,在教学生字词时,教师用口头语言难以叙述清楚时,就可以将字词与插图中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讲解,提高字词的教学效率。
四、在理解思想情感时使用插图
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促进学生对课文蕴涵的情感的理解。在教材中,插图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有人物、自然风光、建筑物等,合理利用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北师版第七册课文《拾穗》即将结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远处是骑马的监工和劳作的工人,近处是三位拾穗的妇女。在学生观图的基础上,理解了文本所要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的思想感情。学习《我们生长在中国》这个单元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穿插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一幅幅插图真实而形象地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介绍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节日,如藏族的赛马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学生通过生动的插图,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精心编选的,是学习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研究插图,课中有针对性地使用插图,才能抓住插图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途径。它的代表性和价值是一般的试卷和习题所不能代替的。有效的开发习题与利用习题是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方法的重要平台,也是沟通数学与知识能力、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和纽带。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从而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这是我们对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一般来说,教材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呈现给我们的是静态的信息,若能够有效地开发与挖掘习题的利用价值,那么数学的趣味性及思考的广度就会大大提升中小学生的能力。因此,充分加强数学习题的开发价值与利用价值,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理解意图,丰富习题内涵
在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上,每一道题都有它的特定含义,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习题是进行学习有效的载体,并且都是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的针对性练习。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的编制和设计是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的,包括学生的智商、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让同学们真正地了解每道习题的真正含义,理解它的意图,丰富习题的内涵。
例如苏教版教材中《四则运算》(四年级下册)中的课后习题: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个保洁员,那么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其实,这只是一道普通的四则运算,那么如果让老师来讲的话可能几分钟过去了,但是如果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分组练习,既活跃了课堂练习的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有着不同的解答方式,使他们对这节课习题的印象更加深刻,也真正理解了习题的内涵。
二、充分发挥习题的引申性功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
发挥例题的引申性功能,实际上是将所学的知识作为适当的延伸,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深化知识的目的。其实,小朋友的思维是比较容易跳跃的,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小学生是很有潜力的,只要教师充分地讲解习题的引申义,包括经典性、有代表性的习题,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在做课后习题的时候,不是看谁做的速度快,而是鼓励所有的学生都算对并参与其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应该充分的注意,要适当的多鼓励,多表扬,多奖赏学生,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中,上课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拿出他们提前准备好的大小完全一样的纸张,让他们自己动手折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几,然后大声地读出来。其次,与同组的小伙伴进行比较大小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要比传统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直观明朗得多,并且小朋友本身是比较喜欢动手的。这样的一节课,形象、生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收获满满,并且延伸了下一节课的课堂知识,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了铺垫,设置好了悬念。
三、巧抓课后习题思考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是由具体形象到表象联想,再由表象联想逐步形成简单的抽象思维然后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变化。因此,小学生的能力与其平常的训练和激发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适当地挖掘潜力,适度地扩展和延伸是有一定意义的。尤其是思考题,思考题不仅培养了小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并且也锻炼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现阶段,我国的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的益智性不断地加强,新课改的小学教科书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把握了小学数学的本质和要求。大多数的习题是富有想象力,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改变了以前固定的、呆板的习题模式。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二级上册课后习题中:操作即画出你喜欢的图形表示下面算式的意思,“3×4和3+4”,这就是一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智力开发题。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自身的事物的数量来验证这道智力题的运用。比如可以把这道题联系到家人,画出自己的家人数量,完成后以五个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家人数量的叠加来验证3+4这个算式,然后找出是四个三人之家的图画,以此来印证3×4的算式。像这样的习题并不是很难,同时也没有复杂的计算过程,但是简单有趣味儿,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与数学的智慧。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让教师头疼的问题。目前,语文新教材对作文教学没有序列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作文教学将呈现出自主发展的空间,能极大地激发作文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作文教学不能无中生有,也没有终南捷径,我们依然应将目光投向语文新编教材。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正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仿一仿,以课文为例。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充分说明,对刚入初中校门的学生来说,仿写教材中优秀之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式。
1.仿其韵
崔颢在他的名篇《黄鹤楼》中不顾律诗之大忌,也不管平仄对偶之不谐,诗中一气用了三次“黄鹤”二字。这种专注气势,不拘格律,却表现出一种清奇飘逸的气韵,使“诗仙”李白见黄鹤楼美景也只能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那首备受后人推崇的《登金陵凤凰台》,确有模仿崔氏这一格调的痕迹。可见,仿写是一种隐性启迪,是一种触类旁通的领悟。
例如,《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段进行仿写,能调动学生对美好自然景物的体验和感悟。他们会用自己的文字营造一个优美的自然氛围,抒写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在文中写道:“那石缝间的小草,是我最尊敬的朋友。顽强的小草,你无日无夜屹立于这黑暗狭小的石缝间,为了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而努力生长。你是否想过放弃?多少个寒冬与酷暑你都默默地坚持与承受,无数个昼夜过去,你是否在某个晚上独自垂泪?花开花落,人去人散,你
依旧站在那里,用一种不起眼的形态,无声地向人们展现你的尊贵与坚强。你让我看到了一个顽强不屈的灵魂。”有的学生想去拜访的是林清玄笔下的那株百合:“从前,在这片没有花的断崖边,你不顾他人嘲笑,努力汲取养分,最终开出了洁白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你发出耀眼的光,微风拂过你的脸颊,你轻轻的摇曳,掠过一阵芬芳。你没有栀子花浓郁的香气,你没有榆叶梅火红的色彩,你没有芍药的花相之名,你没有玉兰的神气 …… 你所拥有只是朴素、自然、落落大方。你的不张扬,让我明白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仿写是连接学生生活与写作的拐杖和桥梁。
2.模其形
语文教材集合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篇章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章法技巧上都堪称典范。鲁迅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因此,模仿这些范文,有时比教师讲十遍“应该怎么写”更有效。
例如,冰心的《笑》用清丽的语言勾画了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文章以三幅笑的清美画面表达了爱的主题。又如,《布鲁塞尔大广场》作者以天鹅咖啡馆、布鲁塞尔市政厅、“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大广场鲜花地毯节为写作重点,让我们感受布鲁塞尔的魅力。这些课文的主体部分都采用了并列式块状结构,将几个场景有机结合在一起。我把这种结构模式称为“1(开头)+3(块状主体部分)+1(结尾)”式结构。这种“1+3+1”的结构模式行文思路清晰,易于学生模仿。
另有一种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在教材中也很常见,我把它称为“1+1+1”式的结构,即开头、直线式主体部分和结尾,如《诺曼底号遇难记》《羚羊木雕》《在那颗星子下》《一千张糖纸》等课文皆属此类结构。这两种结构模型是学生模仿的极好范例。
3、学写法
阅读教学除了要和学生们一起把握好文章的写作思路、内容与主题之外,还要把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作为重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尤其对有利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要素要进一步强调,进一步学习。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达到现学现用的目的与效果。例如在教学《芦花荡》时,指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具体分为记叙文以景物描写开头的方法,和叙事中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背影 》这篇文章时,进行运用细节描写将人物描写得更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学习《邓稼先》时指导学生掌握片段组合作文的写法,在教学《阿长于<山海经>》时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与按作者感情发展变化来构思文章的方法等!总之经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逐渐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写作兴趣也得到提高,到自己创作时便可随手拈来,写作技巧运用得当,作文水平提高了,兴趣与自信自然就有了。到现在也能写一些有模有样的文章来了。
二、改一改,锤炼语言。
要想写好作文,遣词造句非常重要。通过仿写和平时的作文训练,学生已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接着教师应让学生对已有的写作素材进行语言上的修改和锤炼。可分两块内容:一语言的规范,即修改病句、标点等,使之更准确;二语言的锤炼,即修饰、美化,使之更生动。学生可以改别人的,遇到具有典型错误的句子则可以全班一起修改。
教学中,教师可选出学生作文中的部分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语言与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和比较,学生就能亲身感受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试看下面的几个例子。(选自学生习作)
(选自萧红的《祖父和我》)
(选自学生习作)
我和爸爸妈妈去街上散步。(选自学生习作)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选自莫怀戚的《散步》)(选自学生习作)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选自朱自清的《春》)(选自学生习作))
三、编一编,汇成个性文集。
一学期结束,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作文素材,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将所有的素材汇集在一起,形成一本个人作品专辑。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模仿教材对自己的作品专辑进行编辑分类,设计版面,制作目录,撰写前言等。这样,一本本富有个性的文集就诞生了。
高阳中心校高阳小学 三年级靳秀萍
2014年3月3日全市科学教师在青年路小学听取了教研室王永丽主任的一堂引领课《踏上健康之路》和科学教材教法培训,对我触动很大收获很多:
1、课堂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活而不乱。
2、尊重、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观察、操作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加入。
3、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真正抓住了科学探究的核心。
4、领悟了试题命制的思路,为今后教学指明了方向,找准了切入点。通过半天的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真正了解到自身教学的肤浅和知识的缺乏,教学时没有那么仔细的去研读教材,导致教学中忽略了更广更大的泛围中很好的拓展知识,使学生们能灵活的应用所学到的学习技能和知识去探究。
2、没有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还是把它当作考查科,备课要精心,实验操作足够规范。
3、课堂上启发学生要到位,留给学生充足时间,不要总担心讲不完,要相信学生。
对今后科学教学的建议
科学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多,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今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
1、充实自我,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量。
2、研读课程标准,读懂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点,设计合理的科学探究活动。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要求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在实验中尽量放手让学
1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4、多辅导培训教师,因为大多农村教师都是一人兼代3—4门课程,每门课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着实不易,不可与城区教师同比。
5、试题命制尽量降低难度,照顾一小部分边缘生和学困生,使他们能合格。
6、形成性题的设计最好与期中或期末试题接轨。
7、有关注册等要求,年老教师(45岁以上)是否可降低要求。
一.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
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选取的文本资源, 学习写作读后感。笔者认为, 写作读后感有两种模式。一是平移式, 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 借助于想象, 借助于语言联想, 从而丰富教材内涵。如学习了马丁·路德·金得《我有一个梦想》后, 我们可以借用“平移式”方式, 围绕“襟抱、学识和人生价值”进行联想分析写读后感。二是提升式, 即借助教材的内容, 从观点把握、思想意蕴、认识深度上提升教材的层次。如学习了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后, 借助“提升式”写作方式围绕“希望”可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二.借鉴文本细节:拓展素材空间
教材所选文本中的细节十分丰富,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鉴, 以此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对教材中细节的借鉴注意两点:一是不可照抄照搬, 而要转变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要借助人物事迹, 适当拓展细节, 如此借鉴就有了深层的意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借鉴时要进行提升与拓展, 借助于细节而又不拘泥于细节, 要跳出细节看人物的思想与精神。
三.借用教材事例:引导学生转化成自己的文字
教材的语言文字, 是作家的结晶, 如何借用更是一种水平与能力。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借用教材的丰富材料, 来充实自己的作文材料。如何借用教材转化成自己的文字呢?笔者认为“转化”的方式有三:
第一, 描述式转化。
即让学生用描写的语言, 借助人物描写的形式, 突出勾勒人物, 进行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写作材料。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后, 笔者引导学生用描述的形式加以转化, 可为“情”“感恩”一类地话题做论据。
第二, 节选式转化。
即借助教材, 节选相关的材料, 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所节选的材料要真实、准确, 目的就是要用真实的材料来说明或论证观点与主张。教师要从“如何节选’的方面加以指导。
写“入世与出世”的话题作文, 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了教材中的有关华盛顿的内容:“入世, 他曾积极地为独立美国而战。出世, 他又从总统位上走了下来, 走到了平民中间。……他曾经选择积极地入世, 又主动卸位, 勇敢地选择了出世, 真乃大政治家。”
第三、组合式转化。
即利用教材的积累, 根据作文的内容要求, 把教材的内容重新组合, 按照红线串珠的形式, 把内容相关的方面串联起来。在这里,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 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 文学、文化等语文知识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阅读量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认识的积累等, 甚至包括思想感情的积累。
四.借助教材示例:创新写作内容与方式
教材的示例价值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内容的, 也可以是语言的;可以是文体的, 也可以是思想的。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借助文本, 同时又要跳出文本。这是所有学习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即创造一个“新我”。如学习了《奥斯威辛不能忘记》后,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素材让学生写200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新课程语文教材, 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库。教材选文丰富, 有时代性, 也有典范性;教材的文化内涵丰厚, 有思想的深度, 也有知识的广度;教材的语言优美而丰实, 有淡雅的美, 也有跌宕的美。所以, 教材是一个窗口、一个空间、一个生命的驿站, 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认真地、细致地、多侧面地利用教材。要学习, 更要品味;要思考, 更要借鉴、转化、创造。
【关键词】教材 作文 教学
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中外众人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李镇西老师也说过“最好的作文范本,就是课本。”为了达到“自能作文”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都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于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观,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以书本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笔者仅以自身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来指导学生作文。
一、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例子
新课标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新”和“活”字。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使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接受,新教材重点体现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写作方面,学生往往不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虽然必修教材中每册都有作文指导,但是学生的写作如果不拓展开,是很难提高的。因此,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课文内容,就为学生以后写作积累了素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标教材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配合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自我能力发展为主线索,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教材为本,挖掘写作要素和写作手法,学生的习作中不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漂亮文章。
二、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学生写作的例子
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之外,更缺乏老师的点拨、引导,缺乏用课本的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己文之“短”,缺乏进行“对话文本”与扩散思维的训练。新课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相信学生一定找到写作的例子。如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荷塘月色》《古都的秋》《囚绿记》,第四单元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就是两个不同的主题选文,可以分别指导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技巧和排比句式(段落)的写作练习。
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理解。例如《故都的秋》就是从多种角度来写古都的秋景、秋色、秋味、秋感;再如选修教材中的选文《六国论》就是典型的议论文文本,是总分总写作模式的经典范文。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在以后的写作中,就容易从课文中获取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轻松解决了“没有东西可写”或“难以下笔”的难题。如在教授柳永《望海潮》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一句话(一首诗、一首词)点评古代杭州;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导学生结合学过的《赤壁赋》,填一首《念奴娇》,学生非常踊跃,积极性很高,佳作频现。
另外,在课文文本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完成作文写作“我文写我心”的写作目标。即要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地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此外,在课文中还可以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三、感悟生活,读写一体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学生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除了从教材中挖掘出例子,还需从以下两个途径去努力:一是感悟生活。要读两本书,一本是中外名著佳作的有字之书,教材选文和书籍上的经典文本都要读,人文科学和自然历史书籍都要看;另一本是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社会人生、世间百态、人情世故、街议风云的事都要关注。挖掘自我性情,勇于作文实践,抒写性灵;要善于观察比较,感悟、体悟、领会生活,一有所感,就有所记录。真正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语文成为生活的工具。二是读写一体。没有读就写,是无本之木;没有写就读,是“雾里看花”。要让学生深深懂得,为写而读,读是手段,故要读得全,读得透,书中自有作文法,书中自有营养液;为读而写,读是目的,故要写得勤、写得深,写出读书的体悟,写出读书的境界。读写一体,不断提高。
当然,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是语文老师的舞台,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要依托的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花样百出”,多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文章,使学生学习大家们是怎样感悟生活、反映生活的,从而思考自己的生活该怎样来表现,将会收获颇丰,作文教学的效益也会大大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学习的文本入手,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例子,才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样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这样才能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发行使用以来,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英语教师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讨论新教法,探索新教材的热潮。本人通过一轮的摸索和实践发现新教材选材广泛,任务明确,时代感强。如能利用好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在编排内容上,它一改以往教材大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通过大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教师和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侧重地展开教和学,从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在编排步骤上,采用了分课型任务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这无形中减轻了年轻教师在课型设计上的迷惑,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素材的收集上,从而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教材的推行,兼顾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差异的许多方面,缩短了城乡学生在认知世界上的起点间的距离,且符合现行新课标的目标和任务。
对新教材在使用中的几点认识
1.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新教材在听说的要求上相对较高,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基础和胆怯可能难以完成教材要求的听说任务,所以,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2. 紧扣现行课本广泛收集教学素材
增加一些贴近社会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且符合高中学生喜欢参与、求知欲强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上DESTINATIONS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旅游梦想,激发学生的热情,然后我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当今我国的国外旅游热点目的地(如:新马泰、韩国、欧洲等)进行介绍。之后,我与学生一起展开了讨论。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师教学内容的同时,产生了共鸣,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获得真才实学的强烈愿望。
3. 在组织课堂教学上,坚持以英语口语为主,适当利用母语,再辅以一些必要的现代技术手段。
教师可在课前简单默想一下这堂课可能用到的课堂用语,包括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听力普遍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组织上力求通俗易懂,语速要慢,还得伴以必要的表情和手势,只要长此以往,不愁学生听不懂。
4.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必过分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标准。
只要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只要能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上作一定的删改,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学环节。例如:在教高一(下)册第14单元Warming Up时,课本中出现了几个学生不太常见的节日画面,这对于他们在认知和感悟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将后面的讨论题目设为中国传统节日the Spring Festival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Christmas之间的比较,等到做完这些题目后,再转向上方图片话题的讨论、总结,并采用听写的形式将背景知识告诉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5.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挖掘潜能
《新课标》基本理念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使教学适应个性需要;既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又要关注学习情感,提高人文修养;同时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仔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在分析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要善于给不同学生开不同的“药方”。有的学生拼写不好,有时学生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不愿开口,…,我们英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契机,克服他们个性中的弱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让每个人都得以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和多媒体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网上既有数不尽的英语资源供老师学习和研究,也有无数的英语教学网站供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辅导与帮助,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其次,新教材提倡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利用网络可以很好地开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拓宽他们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如果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师生互动,那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究潜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7.结合新教材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各种英语活动。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时代性极强,所以设计一些好的,特别是时代感强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非常重要。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英语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进行了 “单词之星” “口语之星” “背诵之星”,“阅读之星” 等的评选活动。这有助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课标》虽然给了我们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它让我们英语教师认识到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教材的更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等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但我深信:在《新课标》指引下,只要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就肯定能在新世纪将我们的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8.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怎样批改和点评学生作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确立以肯定为主的评价风格,着力挖掘优点。兴趣与自信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二者的产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付出努力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因此,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我们都应尽量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恰当的表扬并提出中肯的意见,让学生期待下一次完成得更好。除了优秀学生的作文展示,我还特别注意基础较差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他们只要在结构、段落、思想或用词用句上有较好的表现,我都给他们以“笑脸”或“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