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调研报告范文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利用调研报告范文(精选8篇)

土地利用调研报告范文 篇1

2.衡量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是经济、生态、社会。

3.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4.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点是对土地在产业部门间的合理分配,以及各类土地的结构与布局问题,而不涉及土地利用的具体方式、方法,它仅仅是实施土地利用的相关措施。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运筹协调,合理安排的长期性战略计划。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与特点:1)总体性 2)长期性 3)战略性 4)宏观指导性 5)政策性 6)综合性 7)动态性

8.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为便于对土地利用实行分级管理,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即全国、省(市、区)、地(市)、县、乡(镇)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明确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目标、任务和基本方针。

(二)确定各类农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三)确定规划区域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交通、矿工企业、水利工程、旅游、特殊用地等的规模和布局。

(四)提出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并把指标分解到下一级规划。

(五)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六)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七)因地制宜的开展专项规划工作。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方法:1)现有资料分析与实地勘测相结合,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单位土地规划相结合,3)土地的数量分配与空间配置相结合,4)坚持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工作方法。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普遍采用的模式有总体蓝图模式、指控控制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控制模式。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

(一)图件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二)文字报告成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3)专题研究报告4)总结报告。

(三)附表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2)耕地规划平衡表。3)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明细表。4)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5)土地利用分区面积统计表。6)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7)乡(镇)规划前后各类用地面积表。

1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全区域各类土地的利用类型、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土地的生产率和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明确本区域土地资源潜力及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规划依据。

1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量、质量、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后备资源及其潜力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宏观经济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述。

1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1)发展过程纵向对比法。2)发展过程纵向相关分析法。3)发展过程地域对比法。4)同类地域横向对比法。5)不同地域横向对比法。6)不同级别地域对比法。7)多维灰色评估模型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的应用。

16.1)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2)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3)农业用地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耕地复种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5)粮食作物复种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占耕地面积×100% 6)建设用地占地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100% 7)载畜量=放养各种畜生总头数/放牧草原面积 草场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容许载畜量 8)水面利用率=以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9)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10)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2、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3、土地生产力潜力的概念

土地生产力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一定区域内的土地针对某种用途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

4、土地生产力潜力的影响因素:(1)人类难控制因素(2)人类可控制因素

5、土地需求量预测的概念

土地需求量预测是指对一定区域、一定规划期内各业用地规模和动态变化所进行的预测。

6、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

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任务是从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条件入手,分析研究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寻求解决规划地区人地矛盾的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对策,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步骤、方法和途径,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7、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内容:(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8、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步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衡量城市化一般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主要指标法描述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常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是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

复合指标法是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1)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2)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3)城市建成区的大小;(4)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9、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土地的综合属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特点、潜力、利用方向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理,对区域内土地利用进行科学分区,揭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1)土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土地质量的相对一致性原则(2)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原则(3)土地利用方向、途径和措施的相对一致性(4)综合效益最佳原则(5)保持某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1)土地利用方式的区域差异性(2)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性(3)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性(4)土地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5)区域内有关区划、规划是分区的参考依据

11、土地利用分区的程序:(1)准备工作(2)分区划线(3)对用地分区与规划用地指标的初步结果相互对照和修正(4)拟定各用地地区的土地利用原则和管制规划(5)用地区的核实(6)各类用地区面积量算与汇总

12、土地利用战略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所做的总体的、长期的宏观决策,是远景的、宏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蓝图。

1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为了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的和任务,依据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基础工作,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具体确定和调整各类用地的规模和结构。

14、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1)编图资料的选取与分析(2)上图内容(3)编图方法(4)土地利用现状图各要素的表示方法(5)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面设计

15、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2)土地利用分区图的编制(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的编制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一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度、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

17、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2)城市经济密切配合,实行城乡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3)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4)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5)生态环境的原则

18、居民点布局形成(1)卫星式布局(2)条带式布局(3)块状式布局(4)自由式布局

19、居民点性质的依据:(1)区域地理条件(2)居民点的资源条件(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4)居民点的历史条件(5)居民点的现状(6)居民点的物质要素

20、居民点性质确定的方法:(1)产值与构成(2)劳动人口构成(3)居民点用地构成21、农田水利工程系统的类型和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水系统应包括:(1)水源及取水枢纽(2)输配水系统(3)田间调节系统(4)排水泄水系统(5)排水枢纽和容泄区(6)灌溉系统上的建筑物

22、土地开发:是指对那些尚未利用和利用不充分的土地,通过人们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其有效利用范围和提高其利用深度,以便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需要的活动过程。

23、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对区域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确定与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土地开发目标、方式和土地开发规模,制定现实土地开发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途径。

土地整理:是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方式、结构和利用关系进行调整,改善

24、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措施和手段。

25、土地复垦:是对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政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6、土地复垦的对象:(1)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各种活动造成破坏和废弃的土地;(2)各种工业生产排污造成对土地的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3)因道路改线、建筑搬迁废弃的旧宅基地、城镇生活垃圾压占等废弃的土地;(4)因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和村庄四旁以及各种边角、坡、田埂和零散废弃土地;(5)因其他社会活动和自然灾害而废弃的土地。

27、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耕地的总需求,从全国、省、市、县逐级控制,最后到乡村、到地块,对耕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病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措施加以限制和保护的一种综合科学管理土地的方法。

28、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措施制定:(1)基本农田的数量管理;(2)基本农田的使用管理;(3)基本农田的维护管理;(4)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管理。

29、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验收:(1)验收内容:1基本农田是否已经落到地块,2实地是否已核实,3标志建立是否正确,4档案建立是否规范,5建章立制是否完整可行。(2)验收方法与步骤:1自查,2初检,3复检,4公布,5总结。

30、公路的组成:(1)主体部分:包括路基、路面、路肩、、道沟;(2)交叉建筑物:包括桥梁、涵洞、隧道等;(3)排水设备:包括道边截水沟、跌水、过水路面等;(4)防护工程物:包括护栏、挡土墙、护脚(坡道)等;(5)附属建筑物:包括行车标志、加油站、路用房屋、里程碑、通讯设备、绿化带等。

31、公路的分级:高速公路(平均昼夜通车量在25000辆以上);一级公路(5000辆以上);二级公路(2000~5000辆之间);三级公路(2000辆一下);四级公路(200辆一下);等外公路。

32、公路技术等级指标(交通量):A=2N/dp 其中 A---昼夜平均通车量(辆/昼夜)N---货运强度(净吨数)d---汽车运输天数(天)p---每辆汽车载重量(吨)

土地利用调研报告范文 篇2

一、“夏刘寨现象”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期, 农业生产陷入低谷, 一些农民放弃土地, 远赴他乡, 但更多的农民由于对土地的依赖, 甘愿守着土地过清贫的生活。一些村庄带头人看到外出打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开始想方设法促进村民外出打工, 并在村庄规划中对本村劳动力作出了“走出去”到“引回来”的长远构想。

夏刘寨村三面环山, 交通不便, 共有2226余口人。土地总面积5158亩 (可耕地面积2000多亩) , 山地面积近万亩。由于地势低洼, 村庄经常遭受洪涝、干旱灾害, 受灾后土地抛荒严重。1999年前后, 夏刘寨村家户式的分散经营无力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夏刘寨村出现了普遍的地不够种且收成不好的情况。

二、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举措

(一) “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

1999年, 为了带领全村百姓奔小康, 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思考, 决定借鉴农场经验, 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村支书王化东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多年经商积攒的钱组建农业公司, 每位村民自愿租1亩农地, 由公司进行成片种植、规模经营;所有农税、提留和公差勤务由公司承担, 年终如果有盈余, 则与村民分红, 如果亏本, 则由公司单独承担;农民可在公司打工, 实行工资制。

王化东提出这一设想时, 夏刘寨村每亩农地的纯收入在300元左右, 农村各种税费提留最多时达到每人280元。粮食价格持续走低, 把土地租给公司可以免除公差勤务, 80%的农民都很赞同这种做法。在镇司法所的监督下, 公司与村民订合同、摁手印、办公证, 保证了土地流转过程的公平、合法。土地集中后, 公司积极挂接科研部门, 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 发展订单农业。

模式实行后第1年, 由于错过播种时节, 遭受连续降雨, 亏损了5万多元, 公司履行承诺, 上缴了所有税费。2001年, 公司加强田间管理, 改进种植技术, 小麦亩产由原来的450公斤上升到550公斤, 在缴纳税费后, 仍然盈利5万元。2002年, 公司盈利10万元。

土地租给公司后, 青年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纷纷外出打工, 村民收入得到提升。留守家中的劳动人员成为公司的农业工人。公司在可吸收30余名农民经营旗下的土地, 农业工人按日工作, 每天工资平均为30元。

2003年, 国家进行税费改革后, 公司把原来用于缴纳农业税的钱“返还”村民, 用于为全村农民的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免费供种、免费机播。2005年, 农业税全部取消, 公司采用“五个统一”的模式, 即对全村2700多亩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 所有费用由公司承担, 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统一经营的土地范围扩展到了3000余亩。2008年, 合并成立了新的夏刘寨行政村, 公司可控制的土地面积扩大到8000亩。

(二) 绿化荒山, 开发可利用土地

皖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低山残丘, 拥有丰富的石矿资源。周边村庄大都兴建采石场, 靠销售石材获取利润。拥有近万亩荒山荒坡的夏刘寨村, 采取了更为科学的发展战略。从2002年起, 夏刘寨村两委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果树, 大力发展干杂果业。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 由公司拿出50万元资金, 先后引入80余万株树苗, 栽植面积近万亩。村集体免费为村民提供树苗, 按照“谁栽谁有, 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使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 当年栽植成活率达90%以上。2007年, 干杂果喜获丰收, 农户每亩金太阳甜杏可收入2000元以上。夏刘寨村开发荒山的工程是在村两委统一规划之下, 由公司提供所需资金, 并将山地承包给农民, 农户领取树苗后自主种植、管理、销售, 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

(三) 整理宅基地, 利用“沉淀土地”

夏刘寨村时刻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对村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2006年, 省城专家对夏刘寨村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进行了15年发展规划。规划中创建的“农民新村”, 按照以夏刘寨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把村庄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旅游休闲、民营企业发展集聚区。

2004年, 夏刘寨村决定兴建“农民新村”, 逐步将全村百姓搬迁至“农民新村”居住, 并对原居住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如今, 新村的土地已经平整出来, 3批新房已基本建成, 村民已陆续入住。村两委已利用3年的时间进行“农民新村”建设的准备工作, 他们还将用3年的时间, 让全村农民入住新房。此工程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 将村民住宅面积由200多亩减少至60亩, 节约的大量土地可以进行复垦和招商引资。

兴建中的“农民新村”充分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规划建筑的新房分为3种, 不同层次的住房有不同的价格, 而村两委只收取原材料费用, 这就保证了村民有能力入住。“农民新村”是完全按照街道规划进行建设的,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集贸市场, 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三、夏刘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基本经验

(一) 发展集体经济, 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

夏刘寨村坚持“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双向发展理念, 1999年创办农业公司。2001年, 组建建筑公司;同时创办食品加工厂。2003年, 创办轧花厂。2004年, 承包区科技示范园。2005年, 承包镇香稻米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香稻米获国家有机食品认定, 香糯玉米、优质面粉两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定。2007年, 引进辣条厂、手套加工厂等。

夏刘寨村以公司为载体, 不断壮大公司规模, 成功转移了村庄剩余劳动力。公司作为夏刘寨村的集体经济体, 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扶持。同时, 公司一方面统一经营农地, 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这些农民一部分被公司所吸纳, 另一部分外出务工, 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也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另一方面, 公司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埇桥区委2006年调查显示:夏刘寨村2005年共投入46.78元用于村庄建设, 其中公司投入近45万元。

农业公司运营成本高、风险大。良种繁育项目不适合经济作物, 也难以开发高科技产品。公司下一步计划改革为股份制企业, 农民以承包的土地入股, 也可以以现金或其他形式入股。这样农民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 对企业来说, 可以吸纳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 也可以吸引农户参与公司的管理和监督, 使企业和农户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二) 基层村两委要成为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

所谓承载工业反哺的“有效载体”, 即一个好的村级政权。要成为承载“反哺”的“有效载体”, 必须要具备3个条件:它是合法的、是民主选举的;它要有相当的实力,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它有能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村两委, 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和较强的能力带动村民发展致富, 还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这样才能为村民办实事。夏刘寨村这些年来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农田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 村委会在资金的筹集、村庄规划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 不少地方只注意发挥农民家庭的个体作用, 把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全部分到农户, 使得集体财产被天然分割。这就导致了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集体负债沉重, 基层组织缺乏财力支持, 运转困难。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把国家的最小组织单位———村这一级调优、调大、调强, 是摆在基层工作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夏刘寨村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示范村, 与其村两委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三) 土地集约经营

面对农地分散不易耕种这一困境, 夏刘寨村集中了500亩土地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模式, 有效利用了地边地界等“沉淀土地”, 提高了机械、能源及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在规模化的农地上, 公司以“五个统一”的形式对可控制的土地进行集约经营。以前分散经营农地时, 施肥、打药、杀虫不统一、不同步, 很容易造成粮食减产歉收。夏刘寨村实行“五个统一”后, 充分调动人力物力, 统一行动, 统一步骤, 真正保证了“田无草, 地无虫”。实践表明, 大面积统一管理田地, 粮食平均亩产可增加100多斤。

(四) 挂接科研部门,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土地集中伊始, 夏刘寨村两委就决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公司主动与安徽农业大学联系, 寻求指导, 进行小麦、大豆良种繁育;随后, 公司又与安徽省农科院、烟草公司等部门联姻, 创办了小麦良种示范基地、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宿北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园, 大力开发品牌特色农产品,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已实现每年生产优质面粉1.8万吨、糯玉米加工800万穗、有机香稻加工10万公斤。挂接科研部门, 提高了夏刘寨村农业的科技含量, 在大幅提高产量的同时, 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也很高, 小麦、大豆等均作为良种由种子公司回收, 价格远高于市场价。

四、“夏刘寨现象”解析

夏刘寨村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这一核心, 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 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500亩土地成功流转集中之后, 实行“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 同时对2000多亩自留地实行“五个统一”的经营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收益后, 集中土地的收益归公司所有, 村民自留地的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公司将所得收益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和公共事业。在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的同时, 夏刘寨村采取两项措施开发可利用土地:一方面, 依托公司对近万亩山地进行绿化, 发展干杂果业;另一方面, 对村民原住宅区进行宅基地整理。在夏刘寨模式的始终, 公司在村两委的监管和支持之下, 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夏刘寨模式属于“两田制”的范畴, “两田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成了土地与劳动力的合理结合与农村土地优化配置机制, “两田制”中的“口粮田” (夏刘寨村的村民自留地) 设计满足了农民稳定占有土地的普遍心理, 而“责任田” (夏刘寨村集中的500亩土地) 设计则满足了政府与社区的利益追求, 因此从根本上减少了均田制度之下的不确定性与人为的交易费用,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夏刘寨模式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摘要:皖北地区的夏刘寨村通过土地流转, 创新了农地利用的新思维, 从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农村改革典型村”。文章归纳了夏刘寨村土地利用的基本举措, 总结了夏刘寨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并对“夏刘寨现象”分析, 力求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综合利用,夏刘寨

参考文献

[1]、驼友生等.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 1995 (1) .

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土地利用;对策

土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但是,目前我国土地的利用率存在着很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管理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一、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管理体系落后

目前,我国有着种类繁多的土地建设项目。但是这些土地建设项目和土地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土地规划已经无法适应土地的建设速度以及进一步的发展。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下,实践必然会出现一些盲目性。这也是当前我国土地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土地管理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矛盾也在加大,这直接影响了土地的利用率。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化建设使得土地供需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一些地区缺乏对于土地管理的科学规划,通过招商引资来消耗土地,直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采取措施节约集约土地资源,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我国土地的利用也比较分散,不具有科学性,这使得我国土地资源无法做到集约化管理,既增加了土地利用的成本,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土地管理缺乏约束机制

目前,一些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收到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并不够重视土地规划。这导致土地规划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使得土地建设项目制约了土地规划。另外,土地规划还包含了城市布局、水利布局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存在着很复杂的关系,为土地规划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使得土地管理规划和土地建设项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4.土地管理方式不当

在土地调查以及档案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要求的管理技术才能够将这些做好。目前,我国一些土地正处在规划当中,一直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技术。这些技术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管理模式。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也没有被应用土地管理当中。另外,管理人员的水平也不高。这使得一些技术不能够很好的应用,使土地管理水平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5.存在违法用地现象

当前,我国违法用地现象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地方在拆迁安置、临时用地、重点工程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违法用地现象。因此,我国应培养民众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使民众意识到节约土地的重要性。第二,农村违法用地的现象也日渐明显。一些旅游项目的构建严重破坏了耕地。另外,村级组织之间出现了非法买卖土地的现象。第三,一些乡镇企业打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口号来占用土地。第四,企业因为土地审批时间过长而违法用地。

二、加强土地管理的对策

1.使民众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土地政策

人们只有认识到土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有效提高民众的思想意识,通过创建组织协调制度来从宏观上掌握土地的利用率,并且通过一些优惠措施来提高民众节约集约土地的积极性,增强民众的责任意识。因此,各系统的干部应当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手段向民众宣传关于土地管理的政策和法规,鼓励民众掌握土地政策,进一步提高民众对于土地管理的认识。

2.加大土地管理制度的建设

土地管理制度在土地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我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第二,各部门应当通过一些措施来保护当前未开发过的土地,合理控制这些土地的开发,防止荒漠化的扩大。第三,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各部分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从而使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改善。第四,我国在土地执法方面应当得到创新,使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基层组织的工作得到有效結合,加强对于土地执法的建设。

3.构建土地管理执法监察长效机制

第一,应使土地建设项目的审批方式得到创新,通过并联审批的方式来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使审批的程序更加的简单化。另外,我国应加强对于退敌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的实施,拓展土地建设的空间,使土地的利用水平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增长的需要。第二,我国应通过提高土地的调控力度来加强对于重点用地的保护。第三,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通过迅速拆除违法建筑来有效抑制违法用地的行为。

4.合理布局规范用地

目前,我国应当保证土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合理控制土地利用水平来优化用地的结构和布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优化用地布局,统一规划用地行为,实现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土地资源,使人类与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协调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没有一个完善的土地管理建设。这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的供应不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土地管理的问题,加强对于土地管理的力度,通过科学以及合理的土地管理制度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 周荣. 浅谈3S技术与油气井土地管理的结合与利用前景[J].化工管理. 2016(32)

[2] 郎胜武. 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5)

[3] 刘作化. 可持续土地管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 黑龙江科学. 2014(08)

[4] 刘欣,王晶. 当前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J]. 经营管理者. 2014(20)

[5] 张少华. 浅析基层土地管理的形势、机遇和发展方向[J].西部资源. 2013(06)

土地复垦项目监理复查报告范文 篇4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

监理报 告

重庆正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2016年01月18日

荣昌区昌州街道七宝岩等(4)个村共7个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

重庆正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受荣昌县土地储备整治中心的委托,对荣昌区昌州街道七宝岩等(4)村共7个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实施监理工作。本工程于2013年10月10日开工,2015年11月25日竣工。2015年12月21日完成区级验收。

一、工程概况

1、项目位于荣昌区昌州街道,1个项目,共涉及到4个村(社区),分别为七宝岩村、八角井村、石河村、红岩坪村。建设规模为0.6292公顷,2、项目位于荣昌区双河街道,1个项目,共涉及到5个村(社区),分别为金佛社区、高丰村、白玉社区、许家沟社区、排山坳社区。

3、项目位于荣昌区路孔镇,1个项目,共涉及到3个村,分别为玉鼎村、尚书村、沙堡村。建设规模为0.2268公顷。

4、项目位于荣昌区远觉镇,1个项目,共涉及到3个村,分别为高观音村、狮子桥村、蔡家坪村。建设规模为0.4420公顷。

5、项目位于荣昌区直升镇,1个项目,共涉及到5个村,分别为万宝村、黄坭村、荣升村、燕儿村、道观村。建设规模为0.6302公顷。

6、项目位于荣昌区清升镇,1个项目,共涉及到4个村(社区),分别为漫水桥村、罗汉寺村、三层岩社区、火烧店社区。建设规模为1.2649公顷。

7、项目位于荣昌去吴家镇,1个项目,共涉及到7个村(社区),分别为代兴村、十烈社区、含珠桥村、燕子坝村、双流村、高峰村、玉峰村。建设规模为3.1365公顷,以上均为荣昌区昌州街道七宝岩等(4)个村等七个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

二、监理验收意见

根据该项目土地复垦验收会议的要求,施工单位对该批土地复垦项目进行了全面整改,监理人员全过程跟踪检查。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合格的基础上,监理单位评定本项目整改合格,请土地整理中心及专家予以验收。

重庆正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县土地利用工作报告 篇5

1、农用地:农用地年初面积1874738.3亩,年内减少2112.2亩,年内增加777.0亩,年末面积1873403.1亩。其中耕地年初面积395641.0亩,年内减少3733.2亩,年内增加1887.7亩,年末面积393795.5亩;园地年初面积94841.6亩,年内减少1409.4亩,年内增加2106.5亩,年末面积95538.7亩;林地年初面积1302876.6亩,年内减少91.7亩,年末面积1302784.9亩;牧草地年初面积74.4亩,年末面积为74.4;其它农用地年初面积81304.7亩,年内减少107.7亩,年内增加12.6亩,年末面积81209.6亩。

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年初面积135172.6亩,年内减少206.2亩,年内增加2243.6亩,年末面积137210.0亩。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年初面积102569.3亩,年内减少190.8亩,年内增加2233.3亩,年末面积104611.8亩;交通用地年初面积为9547.8亩, 年内减少0.8亩,年内增加11.7亩,年末面积为9558.7亩;水利设施用地年初面积为23055.5亩,年内减少16.0亩,年末面积为23039.5亩。

3、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年初面积130682.0亩,年内减少702亩,年末面积129979.8亩,其中未利用土地年初面积91926.6亩,年内减少535.6亩,年末面积91391.0亩;其它土地年初面积38755.4亩,年内减少166.6亩,年末面积38588.8亩。

二、耕地变化情况及分析

(一)耕地减少去向分析

1、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本文“县土地利用工作报告”由 好范文、工作报告频道提供参考)

本变更调查建设合计占用耕地1630.5亩。其中本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实际占用耕地366.8亩, 其中建制镇占用耕地263.7亩,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75.7亩,独立工矿用地占用耕地27.4亩;本批准本年建设占用耕地198.5亩,其中建制镇占用耕地189.6亩,独立工矿占用耕地8.9亩;本批准本年未建设占用耕地1007.9亩,其中建制镇占用耕地389.0亩,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46.0亩,独立工矿占用耕地572.9亩,公路用地占用耕地10.5亩;本未批先建占用耕地面积为57.3亩,其中建制镇占用耕地6.8亩,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39.6亩,独立工矿用地占用耕地10.9亩。建设占用耕地主要是随着我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需要,不可避免的占用。

2、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情况

20xx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086.8亩,分布在我县始*,调整为果园。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其它减少

20xx我县其它减少耕地5.4亩。

(二)耕地增加来源情况分析

1、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及土地复垦是我县20xx耕地增加的重要来源,20xx年我县土地开发增加耕地546.4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060.2亩,土地复垦增加耕地247.4亩。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及土地复垦对应项目和增加耕地见附表1。

2、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情况。20xx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33.7亩,分布在我县街头镇。

三、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分析

(一)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未利用地情况

1、本变更调查建设用地年内增加2243.6亩,其中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为2100.5亩和131.4亩,在农用地中,建设占用耕地1630.5亩,园地313.0亩,林地73.3亩,其它农用地83.7亩;在未利用地中,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93.3亩,其它土地38.1亩。

2、20xx年省厅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为:新增建设用地1060亩,其中农用地799亩,耕地566亩。本批准本年建设新增建设用地262.4亩,其中耕地198.5亩,全部在2006年1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内批准,其中使用2006年计划指标报批46.9亩,其中耕地45.9亩,使用2006年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报批215.5亩,其中耕地152.6亩;本批准本年未建设新增建设用地1210.6亩,其中耕地1007.9亩,其中使用2006年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报批154.5 亩,其中耕地137.0 亩,使用20xx年计划指标报批357.6亩,其中耕地260.8亩,使用20xx年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报批300.8亩,其中耕地270.4亩,使用20xx年建设用地复垦指标报批397.7亩,其中耕地339.7亩,使用今年省厅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报批(包括20xx年计划指标和20xx年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报批)的新增建设用地为658.4亩,其中耕地531.2亩,与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1060亩,其中耕地566亩计划相比,本变更调查新增建设用地远小于下达计划数,其中的耕地略小于计划数,农转用计划执行较好。

8pt">

(二)新增建设用地按《土地分类(试行)》细化调查的二、三级土地分类分析1、20xx新增建设用地2231.9亩,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48.5亩,工矿仓储用地1779.6亩,公共建筑用地37.9亩,住宅用地365.9亩。在本新增建设用地中,其中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分别是1363.7亩、181.4亩和686.8亩,在建制镇用地中的商业服务业用地42.9亩,工矿仓储用地972.7亩,公共建筑用地32.8亩,住宅用地315.3亩。在农村居民点中的工矿仓储用地125.7亩,公共建筑用地5.1亩,住宅用地50.6亩。在独立工矿中为商业服务业用地5.6亩,工矿仓储用地681.2亩。

2、20xx新增建设用地2231.9亩,同期我县GDp由71.5亿元增至8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新增建设用地带动经济发展明显,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有所加强,土地产出有较大提高。

四、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及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一)耕地总量平衡情况

随着土管法的实施,耕地总量平衡、占补平衡作为对各级政府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县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落实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在工作中加大了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力度,并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扶持,充分发挥涉及土地开发整理的乡镇和村的积极性。台州市国土资源局确定到20xx年末我县耕地保有量为39.74万亩,根据本土地变更调查,我县20xx年末耕地面积393795.5亩,加上可调整地类3627.2亩,二者相加397422.7亩,略高于上级确定的耕地保有量。

(二)占补平衡情况

根据土地变更调查,我县20xx年建设占用耕地1630.5亩,20xx年土地开发增加耕地546.4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060.2亩,土地复垦增加耕地247.4亩。合计补充耕地1854.0亩,扣除调剂给路桥区土地整理折抵指标200亩外,大于建设占用耕地量为23.5亩,确保了全县的耕地占补平衡。我县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做法是利用计划指标报批建设用地的根据土管法确定的“占一补一”原则,通过落实土地开发项目来完成,使用*县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土地复垦指标的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项目完成后,做到先补后占。

五、未利用地改变为耕地情况分析

未利用地改变为耕地面积569.7亩,其中改变为灌溉水田124.5亩,旱地445.2亩。

六、其它说明

*县土20xx年全县总面积做到分乡镇处理,2006年变更调查与更新调查差别的7384.2亩有林地在分乡镇时统一在平桥镇中扣除。

七、有关政策、措施和建议

1、要将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变突击性的工作为经常性的日常地籍管理,10月底进行校核、汇总、统计。

2、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变更工作,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

3、建立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台帐制度,并落实专人管理,保证变更调查工作的连续性。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篇6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编 写 者:

编写时间:

审 核 者:

审核时间:年月年月

1日 日

目录

1.项目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2.美兰区集镇街坊分布..................3 3.土地利用状况..........................4 4.调查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口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集镇部分)美兰区集镇地籍调

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1.项目概况

1.1任务目的和来源

为全面、准确地掌握海口市集镇土地利用状况及土地权属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海口市集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宏观调控的需要,实现海口市集镇土地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受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委托,由我院于2011年5月前完成海口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集镇部分)美兰区集镇地籍调查1:500比例尺数字化地籍测绘及调查工作的测绘任务。

1.2测区地理范围

海口市美兰区集镇调查范围为美兰区灵山镇灵山居委会、美兰机场;演丰镇演丰墟、曲口墟、塔市;桂林洋农场、桂林洋大学城、海口经济学院;三江镇三江居委会、三江农场;大致坡镇、咸来墟。

海文高速公路、S201省道联接美兰区各镇,交通便利。测区位于海口市东部,南渡江东岸。

2.美兰区集镇街坊分布

3.土地利用状况

美兰区集镇用地总面积为29692022.10平方米。下表为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4.调查基本情况

土地利用调研报告范文 篇7

关键词:节约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丰县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耕地资源日益紧张, 人地矛盾愈发突出, 所以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过程中, 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实施耕地保护制度显现的尤为重要。长丰县位于合肥市北部, 跨越江淮分水岭两侧, 居合肥、淮南、蚌埠三市之间, 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农业初步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优质粮油四大主导产业, 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是合肥市人民生活的菜篮子基地。长丰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科学合理, 不仅能够缓解该县域的人地矛盾, 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 对于解决合肥市的粮食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 并为相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二、长丰县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

1、城镇化速度加快, 耕地保护问题突出。

受合肥市北城区延伸及本县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影响, 长丰县经济发展迅速, 随之占用耕地的规模加大, 速度加快, 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严重, 使得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与质量偏低, 使得耕地出现占补不平衡的现象。

2、农地集约经营水平不高, 利用率偏低。

长丰县近几年来逐渐出现了大多数精壮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力外出务工, 导致部分耕地荒芜。并且由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产业化水平偏低, 也导致了耕地的产出率不高。

(二) 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较低

1、建设用地扩张迅速,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由于近年来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加快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上升, 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同时, 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 不走节约和集约用地之路, 不立足于深挖城镇存量土地的内涵, 使得长丰县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城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2、建设用地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

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在长丰县城镇扩张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上, 往往都依靠农民自发形成, 采取低成本扩张政策, 走以地生财、重外延的发展路子, 土地利用比较粗放, 建设占用耕地较多。二是在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上, 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过大, 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重偏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规划实施九年间, 长丰县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仍居高不下, 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27313.19公顷, 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7656.43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量的64.64%, 人均宅基地面积接近260平方米。三是在城镇用地布局上, 也存在城镇内部道路建设不规范, 功能分区不明显, 城镇生态环境较差, 城镇居民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偏少等问题。

(三) 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矛盾突出

建设用地和耕地集中分布在同一地域内, 使建设占用耕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尤其是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辐射和拉动, 给协调土地供求关系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保护耕地和保障生态安全也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的长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一) 规划目标的转变

结合长丰县县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新一轮规划改变了以往仅仅保护的目标, 实现了单目标向多目标的转变, 使其具备了保护和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是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 切实保护耕地, 尤其是基本农田。二是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生态涵养水平, 提供土地保障。其中保障与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在协调好“吃饭、建设和生态环境”矛盾的优化方案中, 充分保障工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用地, 具体通过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 为承接产业转移“筑巢”。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必须设立一定的“引入门槛”, 坚决杜绝低效、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入县域内。并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涵养水平, 实现打造“生态长丰”的目标。

(二) 规划核心的转变

新一轮规划实现了由保护耕地为核心向以节约集约促进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转变, 从而确定了土地利用“双增一减一提升”的目标, 即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 通过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 挖掘农村宅基地潜力, 满足建设用地的增加需求, 保证土地利用效益提高, 从而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的作用。

1、严格保护耕地,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长丰县是安徽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切实做好长丰县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保持社会安定和满足人口增长对耕地需求的基本要求。所以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确保全县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质量有所提高,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规划期内,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严格按照“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规定补充耕地质量, 从而实现耕地质量的不降低, 生产效益的不减少, 并主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总面积。

2、保障经济发展需求, 合理增加建设用地。

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符合长丰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防止建设用地规模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总量的扩大, 既要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相适应, 又要反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的趋势。在长丰县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充分依据合肥市分解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划定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 明确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 并通过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 从而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 使得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扩展, 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 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 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加大土地置换力度, 减少宅基地占地面积。

由于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递增的速度, 而长丰县的土地开发潜力有限, 所以只有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镇和城镇集中, 并结合土地征用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搬迁, 建立居住小区, 引导农民居住向社区型发展, 充分通过挖潜长丰县农村宅基地的整理潜力, 才能为建设用地的发展提供弹性空间, 才能为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空间, 构建布局合理、用地节约集约的村镇空间结构体系。

4、挖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 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第一, 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来不断提升农用地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 从而实现农用地利用效益的提升。第二, 通过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 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 构建建筑容积率、土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率、单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GDP、单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等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控制体系,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高各类建设用地效率和效益。第三, 通过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环保产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生态涵养水平;推行资源节约, 完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调节机制。使得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 规划模式的转变

新一轮规划转变为“指标+分区+政策”的土地利用模式, 即依据上级下达的指标, 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分区, 结合土地利用相关政策, 制定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的有效开展, 使得规划具备刚柔相济的功能。

1、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

结合全县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际, 在不突破合肥市下达给长丰县总量指标的前提下, 对全县用地指标进行统筹安排。在安排各乡 (镇) 具体用地指标时, 对城镇及工矿用地需求综合考虑, 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区域、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即首先要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及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结果, 在重点发展区域上, 突出保障经济发展快速的重点乡 (镇) 及开发区的用地需求, 优先安排重点发展区域内城镇发展用地和发展趋势较好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用地需求;其次在重点项目上, 要突出保证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已经确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2、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新一轮规划要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通过构建“南北双城呼应, 中工东 (西) 农互补”的土地利用空间模式, 合理调整减长丰县南部“一区三镇”、北部县城周边、中部下塘镇等重点城镇周边的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 增布建设用地和一般农田;除预留必要的建设用地外, 调减东、西部乡镇的一般农田面积, 增加基本农田面积;调减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面积, 将整理的耕地纳入基本农田, 按程序将部分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并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的基础上, 结合长丰县地势地貌特征, 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规划, 按照土地利用结构相似性、用途一致性的原则, 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典型分区指标评判为基础, 将全县土地利用划分相应的主体用途区, 从而针对性的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

3、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在人地关系越趋紧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更加凸显的态势下, 只有利用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 才能有效缓解矛盾。而要实现土地宏观调控的目标, 唯一的途径只有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把土地“闸门”。所以在实践中, 要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 把规划做成引导式规划、控制式规划和保障式规划, 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实施保障措施, 来促进规划的有效开展。

四、结束语

长丰县新一轮规划依据县域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形势、人口发展趋势, 确定了土地利用发展战略, 土地利用目标和土地利用方针。从保护耕地出发, 确定了长丰县2020年耕地保有量均不得减少;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大, 坚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减少相挂钩及建设占用耕地“先拆后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4706.39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规模不得低于5300公顷, 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8031.16公顷以内, 比基期年净增717.97公顷。从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出发, 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 加强对分布在江淮分水岭以北淮河流域池河地区乡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通过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建设生态修复区;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 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提高土地产出率, 由2005年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182.62万元提高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1560.85万元。从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 使其对缓解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并实现了用地的供需平衡, 既保护了宝贵的耕地资源, 又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以保护耕地为前提, 以建设用地安排为重点,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目标, 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长丰县人民政府.长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2020年) [R].

[2]、长丰县人民政府.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互馈机制

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其利用的转型,核心目标是探讨如何管理好土地资源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和相互影响,以强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转型概念与理论模式

(一)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

土地利用转型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特定的时期内,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结构共同组成的。也可以指单一的土地类型在高一级土地类型中所占的主要份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类型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逐渐向着显性形态和隐形形态进行转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变化和不断创新,在一定阶段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实现了土地形态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进行转变的过程。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

区域土地转型主要是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的土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生的冲突。因此,应该提出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对土地的利用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由强冲突向弱冲突之间的转变,使土地利用类型各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促进了该时段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形态向着质态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决策部门应适时、快速洞察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措施及宏观规划决策,科学管控土地利用转型。

(一)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前的土地经济活动进行加强和引导,以便更好的实现管理职能的创新。地租和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土地的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实现对土地形态的不断转变。国家为了对土地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不同税种的形式,稳定了国家土地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并且向建设用地的方向进行转变。另外,国家通过拨款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宏观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实现对土地利用的转型。

(二)土地资源工程与土地利用转型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结构不优化的现状,应该对土地的整治措施加以解决,所以当前土地的整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应该形成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土地的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土地整治的要求,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的形式,对城市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城市土地的隐形转型。

(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對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出发,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土地利用形态的指导,以便达到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对土地的显性转型和隐形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地资源在转型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等。

三、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一个国家或区域应根据当前土地利用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美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形态表明其林地和牧草地的比例几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但与在此之前的几个发展阶段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美国土地资源管理在建国200多年来,随着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早期的不加选择地处理公有土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到开始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以至形成一种新的保护食物生产资源的土地伦理和政府激进主义。中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同样正在或将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

总结:

为了顺应当前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应该对原有的土地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转型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城乡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131-138.

[2]龙花楼,李婷婷.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02:201-210.

[3]韩宇.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

上一篇:清明节幼儿园活动方案策划下一篇:安全教育的句子集萃